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3讲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课
2019人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讲练: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提升课(附答案)
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精品讲练: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提升课视角1历史趋势——从“百家争鸣”到思想“大一统”【知识点拨】儒学思想经历了春秋战国形成发展、西汉正统地位的确立、宋明儒学(理学)成熟与转型、明清儒学焕发新生机等四个历史阶段,反映了中国古代治国思想从“百家争鸣”的纷争阶段发展到思想“大一统”阶段;宋明时期儒学思想逐渐世俗化、普及化的特点;明清时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的进步思想出现,冲击了儒学思想,但儒学地位并未动摇,仍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统治思想。
【考题例证1】(2017·广东揭阳调研)原始儒家的君臣关系是以“义合”,所谓“从道不从君”,但汉武帝时历史上第一个“封侯拜相”的儒生公孙弘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史记》载:“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反映了()A.儒学在民间成为“显学”B.公孙弘并非真儒者C.儒学的法家化和政治化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解析儒学在“百家争鸣”时,就是“显学”之一,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儒生公孙弘”“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可知,公孙弘所崇奉的是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可知,公孙弘已与原始儒学“义合”“从道不从君”的主张有所改变,肯定君主的权威,与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类似,公孙弘白衣为天子三公,受到学士追捧,可见儒家逐渐走上了政治化的道路,故C项正确;儒学影响力有所提高,但儒学本身的地位,在材料中的体现不太明显,故D项错误。
答案 C视角2治国理念——德治、法治、民本、无为等思想【知识点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形成了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出了各自治国主张,其核心是民本思想、德治与法治、和谐等理念。
如儒家推崇人治、礼治、德政、仁政,强调道德感化,重视民本的德治思想;法家提倡法治,强调法的作用与暴力统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法治理念;道家主张顺其自然,重视民本的和谐思想;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的和谐思想等。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化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
专题纵横拓展
(4)“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 (5)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和民生问题的解决。 (6)儒家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3.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儒家思 想在东亚、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其大加赞扬。 4.儒家思想的消极作用 (1)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其自身的消极作用是很明显的。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 它倡导“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的发展,导致保守、封闭的民 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2)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负面作用非常明显;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 孝等思想更应该抛弃,对这些落后的内容应该加以批判和否定。
专题纵横拓展
【考题例证2】 在《唐代墓志汇编》的志
文中,常见墓主蒙童(初入学塾的儿童)时“
幼挺岐嶷”(幼年聪慧)、“宣慈惠和”(博
爱众人)、“弱不好弄(弄:玩耍)”的表述,同
样的描述在唐代高僧传记中也比比皆是。
由此可见唐代
()
A.志文往往夸大墓主的品德言行
B.佛教思想深刻影响日常生活
C.儒家的礼教规约备受社会推崇
专题纵横拓展
5.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壮大,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 文学艺术得到发展;元代统治的黑暗及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元曲成为主要艺术形式,戏曲 走向成熟。 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市民阶层壮大。这一时期反封建的 小说、戏曲走向繁盛;强调抒发个人情感的文人画盛行。
专题纵横拓展
二、全面认识儒家思想 1.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总的原则是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要继承和发扬儒家传 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朝闻道,夕死可矣”的 精神追求,其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坚毅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爱民态度和仁爱意识,尊 老、爱幼、敬师和见利思义的为人准则,等等。 2.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1)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3)“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小结与测评课件新人教版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剧烈社会动荡使得士人试图去发现人类
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希
望被统治者采纳,达到天下太平,故 A 项正确。答案:A
二、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与欧洲启蒙运动的比较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欧洲启蒙运动
政 治
封封还未建建形专统成制治资统仍产治十阶空分级前稳力强固量化,,进时摇壮大,入代,资早封产期建阶资统级产
同时,大家要开动脑筋,思考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要边听边想。为讲明一个定理,推出一个公式,老师讲解顺序是怎样的, 为什么这么安排?两个例题之间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之处?特别要从中学习理科思维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 • 作为实验科学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就要特别重视实验和观察,并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思考来掌握科学的概念和规律,等等。 • 二、听文科课要注重在理解中记忆 • 文科多以记忆为主,比如政治,要注意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例,哪些是用观点解释社会现象。听历史课时,首先要弄清楚本节教材的主要观点,然 后,弄清教材为了说明这一观点引用了哪些史实,这些史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最后,也是关键的一环,看你是否真正弄懂观点与史料间 的关系。最好还能进一步思索:这些史料能不能充分说明观点?是否还可以补充新的史料?有无相反的史料证明原观点不正确。 • 三、听英语课要注重实践 • 英语课老师往往讲得不太多,在大部分的时间里,进行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大量语言实践练习。因此,要上好英语课,就应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 动,珍惜课堂上的每一个练习机会。
儒家思想正 统地位依然
如故
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体 现了唯心主义的内容,逐渐束 缚了人们的思想;儒家思想发 生了转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 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2019年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化含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化一、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从先秦时期到明末清初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按四条线索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线索1 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儒学思想,孟子和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学。
儒学的“德治”“仁政”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诸侯争霸的需要,所以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线索2 儒家思想的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线索3 儒家思想的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两教的思想,使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发展过程,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的统治需要。
线索4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二、科技文化: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造纸术、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隋唐时期发明火药和雕版印刷术,宋元时期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明清时期古代科技进入总结时期。
春秋的《诗经》、战国时期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汉代的汉赋的发展,魏晋时期书法和绘画成为自觉的艺术;唐诗、宋词、元曲的繁荣,隋唐书法全面辉煌,宋代文人画发展;明清时期,书法、绘画、小说等成就突出。
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1)背景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起来并受到重用。
④思想文化:出现,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新编教考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用书 (单元知识总结+单元训练)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广东
全国
15· 王阳明的心学
26· ‚心外无物‛
选择· 4分
选择· 4分
第十二单元 单元知识总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续表
考点 近三年高考考查情况 年份 明清 2012 之际 的儒 学思 地区 题号· 考点具体内容 北京 14·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中国 古代科技成就、中国古代文学成 就、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 运动、近代科学技术等 浙江 38(2)· 百家争鸣、明清之际的儒 非选择· 9分 学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等 题型· 分值 选择· 4分
12· 孟子的思想主张 14· 儒家思想的影响 1· 墨家思想 13· 道家思想 9· 墨家思想
选择· 4分 选择· 4分 选择· 2分 选择· 4分 选择· 4分
第十二单元 单元知识总结
汉代儒 2012 学成为 正统思 2011 想 2010
天津
12(2)· 百家争鸣、汉代儒学 非选择· 4分 、中国古代的艺术
第十二单元 单元知识总结
3.隋唐时期,因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和对外开放,科技文化具 有兼容并蓄、全面繁荣的特点,许多方面在世界领先。它不 仅影响到亚洲文明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圈‛的源流,而且在 世界文明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4.宋元时期,因社会相对安定,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融合 空前加强,对外交往更加频繁,我国科技文化达到高度繁荣的 水平,三大发明在此完成和外传。其他领域也取得一定成就, 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第十二单元 单元知识总结
(通用版)河北省衡水市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单元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单
秦汉 时期
出现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 在数学等其他科学领域也取 得了重大成就
出现反映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汉 赋,书法艺术初步发展
魏晋 时期
数学、农学成就特别突出, 出现祖冲之等数学家和《齐 民要术》等农学巨著
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推动了书 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隋唐 时期
医学成就比较突出,出现药 物学巨著《千金方》,火药 和雕版印刷术发明
“文化大革 儒家思想进一 对儒家文化进行全民的、规模最大的破坏,儒家思想在
命”期间 步遭到批判
我国的影响进一步减弱
[总结提升]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与欧洲启蒙运动的比较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欧洲启蒙运动
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封建 政治条件 统治仍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
产阶级力量
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受 到封建制度束缚
明清之际的 批判继承
传统儒学遭到 怀疑,但未动 摇正统地位
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封建专制制度 的没落
维新变法时 借助儒家思想 康有为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
期
宣传变法思想 性,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依据,减小变法阻力
新文化运动 时期
受到猛烈抨击、 正统地位动摇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逆流,激进的资产阶级 民主主义者把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提出“打倒孔家 店”的口号,以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解放人们的思想
2.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唯物史 观的基本原理。包括: (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 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配套K12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文档:必修3 第十二单元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
线索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
它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线索2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农学、地学等领域领先世界;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线索3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
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
[考纲要求]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第32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2)文化: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主张政治:①思想核心是“仁”;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③“克己复礼”三、其他思想流派1.道家(1)春秋时期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
(2)战国时期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命题探究课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进入导航
必修三·第十二单元·单元命题探究课(十二)
系列丛书
第三步:
选项类别 选项
详细分析
儒、佛开始合流是在唐朝;佛教并未
表述错误 B、C、D 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学地位的动
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表述正确但
不合题意
表述正确且 符合题意
儒、佛“同归于治”体现了佛教的 A “治心”与儒学的“治世”合流,佛
流,儒家思想成为民主与科学 到猛烈冲击
思想反对的矛头
高三总复习 ·RJ ·历史
进入导航
必修三·第十二单元·单元命题探究课(十二)
系列丛书
[考题例证 1] 下面是某同学绘制的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发 展历程简图。其中,②处所示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和发展
B.民贵君轻思想深入人心
C.独尊儒术日益成为社会主流
进入导航
必修三·第十二单元·单元命题探究课(十二)
系列丛书
中国“百家争鸣”
古希腊人文主义
传播文化、发展学术, 发展人的个性,强调个体
目的
为统治者服务
力量的发展
不
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出 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研
同
现,法家思想受宠,为 究人与人类社会;经过中
点 历程
封建君主专制服务儒学 世纪的黑暗后,人文主义
A.社会的剧烈变动 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高三总复习 ·RJ ·历史
进入导航
必修三·第十二单元·单元命题探究课(十二)
系列丛书
【解析】 公元前 6 世纪至前 3 世纪大致相当于古代中国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剧烈社会动荡使得士人试图去发现 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提出不同的治国方 案,希望被统治者采纳,达到天下太平,故 A 项正确。自给自 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正在形成中,故 B 项错误;统治者招 贤纳士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故 C 项错误;D 项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结果,故排除。
近年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3讲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考点探究练习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3讲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考点探究练习北师大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3讲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考点探究练习北师大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3讲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考点探究练习北师大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23讲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
”这一观点属于( )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解析:材料意思是: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材料反映的是儒家仁政主张,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2.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
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
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 )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解析:结合儒学主张,可知儒家思想也能起到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故A项错误;主张国家统一是法家的思想,但从材料中“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可知诸侯国采取法家思想是为了变法图强,没有体现要求国家统一的内容,故B项错误;结合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兴起,诸侯争霸的政治军事形势,可知法家的加强君主权力、变法革新、实现统一等主张更适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是导致题干变化的原因,故C项正确;建立和谐社会是儒家的主张,不是导致官方采取法家思想的原因,故D项错误.答案:C3.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解析:由材料中信息可知,该题干反映的是为人处世的宗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三)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南京检测)有人写道:“天下大乱,需要‘救市’,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道法究竟孰是孰非?在黑夜的背景下,诸子的身影如群星般闪耀。
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人与自然的和谐B.社会现实C.人与社会的和谐D.人的生命B [由题干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诸子百家面对社会变革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因此,其关注的共同点是社会现实。
如儒家的“仁”“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墨家的“兼爱”“非攻”等。
]2.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提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下列观点中,属于该思想流派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B.“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 [根据材料“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可知该思想流派为道家。
“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思想,故A项错误;“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道家思想,故B项正确;“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3.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
”以下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是( )A.有教无类B.诲人不倦C.仁者爱人D.述而不作,信而好古A [“有教无类”是指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体现了教育公平、平等的原则,故A 项正确。
]4.战国诸子争鸣时,各流派都声称自己的智慧包罗万象,认为竞争对手那只是部分真理。
“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孔子仁知且不蔽”。
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A.墨子B.韩非子C.荀子D.孔子C [材料含义是墨子只重视实用但不懂得礼仪,申子只知拜倒于权势但不明白智慧的重要,庄子只追求自然的力量但忽视人的力量,孔子仁爱智慧而且无所蔽,从中可以看出持这一观点的人尊崇孔子,故应是儒家学派孔子之后的代表人物,故C项符合题意。
]5.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
三年有成。
”(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 )A.儒学家崇尚空谈的形象B.儒者具有担当的时代精神C.儒者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D.儒家推动社会转型的努力B [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学思想没有被各国统治者采纳。
“碰壁”后,孔子发出“苟用我者”在数月及三年将有所成效的言论,孟子认为“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可见儒学家具有担当的时代精神,故选B项。
]6.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D [儒家主张贵贱有序,强调“仁”,排除A项。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排除B项。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
法家重视社会变革,主张重农抑商,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D项正确。
]7.某学者指出:“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而墨子则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
”下列孔子、墨子的主张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A.仁者爱人、兼爱B.克己复礼、兼爱C.仁者爱人、非攻D.克己复礼、非攻B [孔子出生在动荡的春秋时期,面对乱世,他极力维护周礼,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墨子思想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他代表小生产阶层利益,与儒家思想针锋相对,追求一种新社会秩序,故B项正确。
“仁者爱人”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不能说明孔子维护传统制度,墨子主张“非攻”是反对非正义战争,与追求新社会秩序无关,故排除A、C、D三项。
]8.荀子曰:“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
”胡适讲道:“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
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
”这表明( )A.“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B.礼制是诸侯治国的依据C.先秦统治强调“隆礼重法”D.儒家和法家有渊源关系A [荀子强调礼对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胡适认为“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故A项正确;礼制主要是儒家思想,诸侯治国的依据主要是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隆礼重法”就是将道德教化与法律约束、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使礼与法共同化导人心、共建社会秩序,材料未体现,故C项错误;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9.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
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 )A.霾是灾难的象征B.君权神授C.天人感应D.自然规律C [根据“‘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可知是将“天”与“人事”结合,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根据“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可知,这些“灾”和“异”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它们是天对人间的警告。
题干理论的本意是借助天对人间帝王起限制、威慑与警示的作用,这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故C项正确。
]10.(2018·株洲质检)《汉书·董仲舒传》说:“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这表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是( )A.董仲舒极力推动的结果B.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儒生孝廉有利政治清明D.汉武帝与大臣们都推崇儒学B [题目问的是主要原因,董仲舒的推动只是主观原因,故A项错误;汉武帝之所以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是基于国家统治的需要,故B项正确;儒生孝廉与设问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推崇儒学不能成为罢黜百家的理由,故D项错误。
]11.汉代的经和传已经互相矛盾,经学学者追求用支离破碎的僻义去逃避别人的诘难,而牵强附会,巧为立说;解说五个字的文章,即达到二三万言。
材料说明当时( )A.经学学者的研究能力加强B.儒学逐渐与社会现实结合C.儒学研究陷入零散与繁琐D.经学因晦涩受到佛道冲击C [从材料中的“经学学者追求用支离破碎的僻义去逃避别人的诘难”“解说五个字的文章,即达到二三万言”来看,汉代儒学研究已陷入零散与繁琐之中,故答案为C项。
] 1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
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 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B.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C.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B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到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出思想领域从多元化走向单一性,也反映出了政治领域的相应变化,即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董仲舒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主张“德主而刑辅”。
”董仲舒主张司法中以儒家经典为指导,经律相矛盾时不惜以经破律。
“春秋决狱”的特点是“以经断狱”和“原心定罪”,在量刑时要着重考虑犯罪的动机。
在董仲舒看来,社会上的君臣民等级制都是天意的体现。
“三纲五常”是上天赋予人类必须服从的美德,否则就是犯罪,皇帝就可“代天刑罚”,皇帝既然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故“口含天宪”,言出即法。
——摘编自李文兰《试论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材料二西塞罗是罗马共和国晚期著名的法学家。
他认同自然法源于自然的观点,并指出由于自然法具有至上性,依照自然的强制力实现和高于一切人定法,因而普遍存在,永恒不变,西塞罗主张,一切人的平等是基于理性的平等,“尽管人与人在知识、财产和社会地位上存在差别,但是,他们都具有推测、阐述、综合和做结论的智慧,这是人类理性所公有的。
”其次,他还认为法律应当具有权威性,法律的至高无上决定了它必须得到有效执行。
——摘编自孙银龙等《论西塞罗的法律思想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和西塞罗的法治观念。
(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治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15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德主而刑辅”“司法中以儒家经典为指导”“社会上的君臣民等级制都是天意的体现”“皇帝就可‘代天刑罚’”和“自然法源于自然”“自然法具有至上性”“一切人的平等是基于理性的平等”“法律应当具有权威性”对董仲舒和西塞罗的法制主张概括作答即可。
第(2)问“背景”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概括作答即可;“历史价值”根据所学知识从对东西方当时和后来的影响等角度概括作答即可。
【答案】(1)董仲舒:德主刑辅,以儒家经典为指导;法源于君(皇权至高无上),注重社会等级。
西塞罗:自然法至上,人人平等;法律至高无上,具有权威性。
(2)背景: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商品经济发展,共和政体,人文精神的影响。
价值: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儒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被批判的。
20世纪80年代,我们对儒学的态度开始有了一些改变,但基本上还是持一种批判、否定的态度。
1988年,在儒学国际会议上,余英时先生说,儒学现在是一个游魂,东游西荡,没有一个附着的制度和实体。
林毓生教授认为,儒学是一个封闭、一元的思想体系,现在已经陷入了“民主”“科学”的困境,很难摆脱出来。
我们国内的学者也提出了对儒学的一个全面批判。
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说现在儒学的复兴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说很多地方都竖起了孔子像,有人说这是对儒学的一种认可。
还有全球现在有400多所孔子学院以及当前的“国学热”。
——吴光《当代儒学发展的新方向》评述材料中关于儒学思想发展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2分)【解析】本题为典型的开放性试题,材料信息反映了不同时期对儒学思想的看法。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观点即批判或复兴或二者兼而有之,然后结合史实进行论证即可。
【答案】示例:(1)批判:秦朝:由于“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时期:批林批孔运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