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新教育的种子
为乡村教育振兴而大力推进乡村学校特色发展
第35卷第1期2021年1月教育与教学研究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Vol.35No.lJan.2021为乡村教育振兴而大力推进乡村学校特色发展郝文武(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是中国城乡教育现代化的共同本质和目标,农村教育现代化是有特色、先进性和高水平的国家教育现代化本质和目标在农村有特色的普遍化。
现代化基础教育学校特色是在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基础上充分体现的学校精气神的个性,是教育理念特色与教育形式特色的统一。
发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现代化优质教育必须振兴乡村教育,结合乡村文化、地理等特点,努力推进乡村学校特色发展和乡村教育现代化。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教育振兴;乡村学校特色发展;乡村教育现代化[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志码]A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是中国城乡教育现代化的共同本质和目标,农村教育现代化是有特色、先进性和高水平的国家教育现代化本质和目标在农村有特色的普遍化。
虽然农村城镇化使得乡村人口、学生和学校大量减少,但是乡村还有不少学校和学生,而且近几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通过有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教育城镇化速度明显放缓,乡村学校建设得到明显加强,有些地方乡村学生还有所回流。
不仅如此,不少学校加强特色发展,既充分体现、展示了学校发展的活力和信心,也说明乡村学校特色发展对乡村学校建设、乡村教育振兴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文章编号]1674-6120(2021)01-0007-08意义。
“主体间教育科研团队”2018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振兴乡村战略中的农村教育现代化研究”前后,在西部、中部、东部实地调研了18省区市,问卷调查了140多个县、600多所学校,对调研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后,认为:发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现代化优质教育必须振兴乡村教育,需结合乡村文化、地理等特点,努力推进乡村学校特色发展和乡村教育现代化。
为新教育实验营造局部春天-某小学开展新教育实验经验介绍-新教育实验
为新教育实验营造局部春天-某小学开展新教育实验经验介绍:新教育实验文章来源为新教育实验营造“局部的春天”——××小学开展“新教育实验”经验介绍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感谢大家来我校指导工作,下面就我校开展“新教育实验”的点滴做法向大家作一个简要汇报,希望得到大家的指点。
一、解放思想,轻装上阵解放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活的灵魂。
思想不解放思想,就无法推动工作。
我们学校有的老师说:“前天学‘洋思',昨天学‘杜郎口',今天‘学讲',明天‘新教育',搞得我找不到出路。
”著名教育实践家魏书生说:“八次课程改革我一次都没有改,因为我从一开始就使用最先进的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过去先进,现在先进,未来仍然先进。
”从魏书生老师的讲话中,我们应该能够看清一条道路,就是用最先进的教育方法、最先进的教学方法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之路。
无论外面的天气是多么的寒冷,我们总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一间温暖的、温馨的空间,那就是在自己的小房子里,生一个炉子或开启一台空调。
于是,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局部的春天”。
面对各种教育教学改革或者是行动,不管“风云变幻”,我们都要不争论,不畏难,找准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之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稳步前行,实施“素质教育”,这就是在校园内营造属于自己的“局部的春天”。
什么是新教育?我们认为,新教育是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的理念、方法、措施等进行整合,形成的系统操作程序。
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有哪些呢?比如说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读书习惯、写作习惯、思考习惯等等。
新教育应该是教育理念,不是“另起炉灶”,新教育不是对过去教育的否定,而是继承和扬弃。
实施新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实施素质教育。
我们学校认为,如果做新教育工作有抵触情绪,那我们就无权说学生懒惰。
新教育 新农村——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改革之我见
有了用武之地 , 这是人生最大 的乐趣 , 一个人绝不单是为 了“ 安逸” 而来到这个世界 的。陶先生说 : “ 能生利之人 , 既 能得生活上一部分之幸福 ,而一衣一食 自能搭置 自如 , 不 能生利之人 , 则虽有安福繁荣亦难长守 。” 三、 学校 的教 育 更要 改革
【 教改创新】
新教育
— —
新 农村
陶行知教育 思想 与改革之我见
莆田 3 5 1 荔城 区江东中心小学 , 福建
摘要 : 陶行知指 出只有改造农村才能改造中国, 提 出教 育下 乡, 倡导 以科学改造 乡村落后 的经济和 落后的 思想 , 建 议 走 知识 分 子 与 工农 相 结 合 的道路 。 当前教 育要 践 行 陶行 知 的教 育思 想 , 从社会、 学校 的 教 育进 行 改革 , 发 展 学生 的 特
的情感从他们 内心深处挖掘出来 。 “ 千教万教人求真 , 千学 万学学做真人 。 ” 他指 出只有改造农村才能改造中国, 提出 教育下乡 ,倡导 以科学改造乡村落后 的经济和落后 的思 想, 建议走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可是在这条路 上, 我们却越走越远 , 我们只看 目前的社会状况 : 明明农村 里迫切需要知识 的补给 , 明明有数 以万计 的大学生 , 可是 大家宁愿在城里挤破头 , 甚至在家待业 , 就是不愿意到乡 村 中去, 只把“ 到人 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当首歌来唱。为什 么呢?我想从两个方面来找原 因。 整个社会的教育问题 现在的孩子 自小就娇生惯养 ,都是父母 的掌上明珠 , 家长恨不得他们将来为人龙 、 为人凤 的, 可就是别成为体 力劳动者。 这种思想 自小便开始灌输 : 孩子在抓周时 , 家长 们总把书本放在孩子 的最近处 , 巴望着孩子一把就抓起眼 前的书来 , 这便欣喜若狂 , 要是孩子绕过书本抓起旁 的什 么, 一家人总会郁 闷一 阵子。此后更是把“ 努力读书” 当成 口头禅 , 而把种植 、 养殖 、 建造等体力活当成反面教材进行 反衬教育。 家长心 目中的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过着不 用劳动的城市化的舒适生活 , 并将这个 目标贯穿在整个教 育 的始终。 到孩子工作的时候 , 工作单位最好就在大城市 , 那便是津津乐道 , 要是在某个乡村 , 便觉得低人一等 。 前些时候社会上流传 : 一位清华大学毕业 的学生 回乡 村去养猪 , 大家是议论纷纷 , 扼腕叹息 , 好像清华大学生 回 乡那是极大的资源浪费 , 大有鲜花插在牛粪上的感慨。认 为一位高等学府 的学生应该在大城市里坐在宽 敞明亮的 办公室里指点江 山, 那才天经地义。殊不知农村是多么需 要有知识 的人才 , 他们 的到来将为农村注入饱含科学含量 的血液 , 使农村充满科技的活力。大学生创新的思维以及 灵活 的处事能力也一定能让农村走出故步 自封 、 画地 自牢 的许 多陋习, 那位敢于打破常规的清华大学生后来不就成 为了小有名气的养猪专业户了。 你看, 举世瞩 目的袁隆平 ,
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与实践探析
摘要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农村教育运动,试图建立一种适合中国农村实际的教育体系,努力矫正西方搬来的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针对当时农村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提出各种解决方案并在实验区取得了较大成果。
农村教育运动的目的是想通过改革教育,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中国建设乡村,从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汇入现代文明的世界洪流。
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着眼中国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着力西方文明精神的生根开花,在探索与尝试的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具有独特的个性和丰富的内涵,对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推进农村教育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本研究应用文献分析法对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进行系统梳理,通过透视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体认当时面l临的社会经济矛盾和思想文化危机,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指出独特的心路历程和文化思考决定了梁漱溟对乡村教育问题的认识,儒家精神的发掘奠定了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的基础,对新教育运动失误的批判提供了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的现实契机,西方思想和丹麦教育的影响为他的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期教育家的实践启示也加快了梁漱溟投入乡村建设的步伐。
本研究介绍了梁漱溟乡村教育实践的阶段演进与基本主张,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客观评价其成败得失,高度赞赏梁漱溟对于传统与现代化问题的清醒和自觉,以及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突破和超越,提炼了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现代价值,包括政教合~的理论构架和模式选择,知识分子的投入和农民阶层的发动,精神陶炼情意教育的张扬,社会本位教育系统的恢复,创造教育的提出和尝试等。
论文最后针对当前教育尤其是中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简要概括了粱漱溟乡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现实启示。
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梳理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来龙去脉,难点在于挖掘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梁漱溟乡村教育传统文化现代价值AbstractThecountrysideeducationalmovementthatspringsupin1920sand1930s,whichattemptedtOestablishakindofeducationalsystemthatsuitstherealityofChinesecountrysidewithgreatefforts,correctedthemodemeducationalpatternfocusingoncitywestern,andittakedOUtmanyresolutionplanformanyabuseofcountrysideeducation,andhasachievedverymuchinexperimentaldistrict.Theeducators,whoadvocatedthemovement,aimedatreconstructChinaandcountrysidebyeducationalreform,SOthatrealizestherevivalofChineseandmeltintointernationalmodemcivilization.UnderthebackgroundLiangShuming’Scountry’sideeducationaltheorywasformedanddevelopedbasedonexplorationandattemptwhichstresstheheritageof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andmakewestemcivilizationtakeroottobloom.ThereforeLiangShuming’Scountrysideeducationaltheoryhasitsuniquecharacterandrichmeaning,whichisofreferenceandenlightenmentforUStoimplementthestrategyofandeducation,andtoadvanceeducationalreforminrevivingthenationbysciencecountrysideareas.Withthemethodofliteratureanalysis,theresearchsummarizesHangShuming’Scountrysideeducationaltheorysystematically.ThroughanalyzingthebackgroundofLiangShuming’Scountrysideeducationalthought,theauthorintendstOunderstandthesocialandeconomiccontradictionandideologicalculturalcrisisofLiangShuming’Scountrysideeducationaltheory.Thethesiselaboratesthe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LiangShuming’Scountrysideeducationaltheory,pointsoutitwastheuniqueexperienceandculturalthoughtthatdeterminedHangShuming’Sknowledgeofeducationincountrysideareas,insistsuponthatConfucianististhetheoreticsbasisofLiangShuming’Stheory,thecriticismofthefaultofNewEducationalMovement,offeredtherealisticopportunityofLiangShuming’Scountrysideeducationaltheory,thattheeffectofwesternideologicalandDanisheducationpournewvigourintohistheorysystem,andthatthepracticeofeducationistofthesameperiod,havealsoacceleratedHangShuming’Sstepofcontributingcountrysideconstruction.ThethesisintroducedthedesignandbasicviewofLiangShuming’scountrysideeducationalpractice.Bythecombinationofthesocialreality,whichLiangShuminglived,thethesisappraiseobjectivelyitsSuccessandfailure,appreciatesLiangShumingfor,hisclearheadedtowardstraditionalandmodernproblem,aswellasthebreakthroughandinnovationofhiscountrysideeducationaltheoryandpractice,generallysumsupmodernvalueofLiangShuming’Stheoryandpractice,includingthetheoreticalframeandpatternoptionofthejointofpoliticsandeducation,farmers’voluntaryartdintellectualinput,theunfoldofeducationspiritualintroduction,theresumptionofeducationbasedONsocialstandard,theattemptandintroductionofcreativeeducationetc.TheresearchaimingproblemsofChinesecountrysideeducationnowdays,summarizesbrieflytherealistichintofcountrysideeducationaltheoryandpracticeofLiangShuming.Thefocaloftheresearchliesinsummarizingtheoriginandofcountrysideeducationaltheoryandpractice,andthedifficultyliesintodevelopmentexcavatingthemodernvalueofcountrysideeducationaltheoryandpracticeofLiangShuming.Keyword:LiangShumingcountrysideeducationtraditionalculturemodemvalHe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新教育之梦读书笔记
新教育之梦读书笔记一、梦想的开端读,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我原本以为教育就是那些枯燥的课本和没完没了的考试,可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
它就像一阵清风,吹散了我心头关于教育的那团迷雾。
比如说,书中提到的一个乡村教师,他用自己的热情,把那些对学习毫无兴趣的孩子,变得像小蜜蜂一样,整天围着知识的花朵打转。
这难道不神奇吗?新教育之梦啊,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摸不着边际的空想,而是实实在在能改变教育现状的力量。
二、教育与生活新教育告诉我们,教育就该像做菜一样,要把生活中的各种“食材”都放进学习这个“大锅”里。
我记得有个例子,一个城市里的学校,他们把城市的建筑、交通融入到数学和地理的教学中。
孩子们不再觉得学习是件苦差事,而是像探索一个大宝藏一样兴奋。
我们的生活本就丰富多彩,那教育为什么要和生活脱节呢?就像鱼离不开水一样,学习也离不开生活这个大舞台。
要是教育只是干巴巴地讲理论,那孩子们学的东西就像没放盐的菜,没滋没味的。
三、师生关系的新定义在这本书里,师生关系不再是那种传统的“我讲你听”的模式。
更像是一场探险之旅中的伙伴关系。
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对师生,老师带着学生去野外观察动植物。
学生们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小昆虫,他们兴奋地围在一起讨论,老师也像个好奇的孩子一样加入其中。
这时候,老师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和学生一起探索未知的朋友。
这不就像一群志同道合的旅行者,大家互相分享、互相学习吗?哪里还有那种刻板的师生界限呢?四、个性化教育的魅力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星星,新教育之梦就强调个性化教育。
我有个朋友是个美术天才,可在传统教育里,他总是因为数学成绩不好被批评。
但在一个实行新教育理念的学校里,老师发现了他的绘画天赋,鼓励他用画笔去展现数学的美。
结果呢,他对学习重新燃起了热情。
这就好比花园里的花,每一朵都有自己的颜色和形状,你不能要求所有的花都长成一个样。
要是硬把每个孩子都塞到同一个模子里,那不是把孩子的独特性都给扼杀了吗?五、阅读的力量阅读在新教育中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无数扇知识的大门。
做照亮乡村教育的点灯人
做照亮乡村教育的点灯人作者:来源:《陕西教育·综合版》2017年第10期舍小家为大家是苏万亮老师的一贯风格。
他一辈子学做教师,做了一辈子好教师。
他说,有一种最引人入胜的风景,那便是师魂;有一首最动人的歌,那便是师德;有一种最纯洁最美丽的人,那便是仁师。
府谷县府谷镇第二学区贵峁完小校长苏万亮从1999年8月至今既教学有方又管理到位。
兼任校长18年来他始终以校为家,引领教师教书育人成绩斐然,体现了当今教育改革的精髓。
用毕生心血育得桃李满天下,实现了教好一个学生幸福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幸福一方百姓的梦想。
教书育人是他的人生大事,他的青春,他的全部心血都献给了他的人生大事——教育。
一、苦字当头,实干兴校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吃别人没有吃过的苦。
在贵峁工作18年来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苦重学校管理胜于生命,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努力。
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他数病缠身,带病工作且习以为常。
为全校师生服务是他最大的心愿,苦点累点不算什么,以苦为乐。
2000年学校要升上示范学校,假期他义务领工,提水泥打水,顾全大局。
开学后既要注意学生的安全又要上课,还要做好学校的管理工作。
超负荷的管理工作使他压力很大,在那样的环境中给教师提出了五种精神:不计得失的牺牲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终身从教的奉献精神。
五种理念:心情舒畅工作、心甘情愿做事、心平气和处人、心存高远发展、心存善意待生。
每天七个一感恩行动:微笑多一点、嘴巴甜一点、行为美一点、脾气小一点、待人好一点、工作细一点、能力强一点。
他还常在晚上十一二点与老师们一起交流教育教学方法,班级管理艺术等。
引领教师在工作中扎实勤奋、勇担重任、无怨无悔、不怕吃苦、不怕受累,已成为习惯。
二、淡泊名利,勇于奉献舍小家顾大家,矢志不渝。
面对他亲兄弟多次高薪聘请毫不动摇;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固守清贫毫无怨言总是把享受让给别人,吃苦留给自己。
认识陶行知
认识陶行知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在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概论》前,我对陶行知的了解也仅此而已,今天通过学习陶行知生平及其文选,方才对陶老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陶行知先生一生经历丰富而坎坷,但是为着自己执着追求的教育事业一直在努力的奋斗和追求着。
陶行知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他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曾经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
1917年,陶行知婉拒了导师杜威留美任教的邀请,舍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和出人头地的个人前程回到祖国。
他满怀热情地在祖国奔走呼号,积极提倡新教育,改革旧教育,为此,他一方面介绍西方的教育理论,另一方面也反对盲目“仪型他国”,提出要以科学方法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为实现中国教育的普及化和现代化踏出一条新路。
陶行知抱着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志愿,以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
这期间他深切感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
他说:“中国以农立国,住在乡村的人占全国人口85%。
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
”陶行知号召人们加入这个运动,“一心一意地为中国乡村开创一个新生命。
”1926年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等人一起筹建乡村师范学校,校址选在南京远郊偏僻荒凉的晓庄(原名小庄),由陶行知亲自担任校长。
这就是后来驰名中外的晓庄师范。
在晓庄师范,陶行知脱去西装,穿上草鞋,和师生同劳动、同生活,共同探索中国教育的新路。
为了办好晓庄师范,他把多年积蓄的1000银元献了出来,把计划安葬母亲的500银元人寿保险费捐了出来,把当参政员的每月300元的车子费拿了出来,自己则过着简朴清贫的生活。
也是在晓庄师范,陶行知把杜威的教育理论加以改造,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
其要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做中学”。
根据生活教育理论,晓庄师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开荒,自己建茅屋,做什么事,就读什么书,还走出校门参加村里的农协会和打倒土豪劣绅的斗争。
乡村教师在地化培养为何与何为
乡村教师在地化培养为何与何为作者:刘远桥李志荣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24年第04期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有着直接影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多次强调教育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其中包括加速乡村教育振兴,尤其注重高质量地发展乡村教师队伍。
然而,在乡村教育振兴过程中,我们面临诸多挑战,如专业发展机会稀缺、社会支持环境较差、文化提升资源匮乏等问题。
这些问题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紧密相连,需要在改善乡村教育质量和实现教育公平上下功夫。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及地区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乡村教师队伍在稳定性、教学水平和服务能力等多个方面面临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乡村教师在地化培养的相关问题,以推动乡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并实现教育公平。
一、乡村教师及其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灵魂。
相较于城市学校,乡村地区独特的地理、社会、文化特征,乡村学校的混班教学、多科教学等特点,以及乡村学生群体的复杂构成都使乡村教师面临更严峻的工作和生活挑战。
传统的、城市导向的教师培养模式较难培养出符合乡村教育特点和适应乡村教育需求的教师。
对于乡村教师而言,有效的培训機会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克服教学中的困难,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然而,乡村教师在专业发展上面临许多挑战。
一是乡村教师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学条件较差,教学设备相对落后,城乡分殊导致流动固化;二是乡村学校的师生配比相对较高,乡村教师的工作压力总体偏大,教学任务繁重,常常需要兼顾多个年级和学科的教学,且各种经济条件也不及城市学校,待遇低下导致负担沉重;三是按照现有的教师配备,乡村学校内部教师结构性缺编在所难免,有些学科教师多,有些学科教师少,有些教师需要转岗或兼任多个学科的教学,原创不足导致话语弱化;四是随着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重心上移”和乡村教育的“选择性消费分层”,底层农村学校的优秀生源不断流失,这样的客观现实使得乡村教师很难在教育教学绩效考核中获得职业成就感,自身对专业成长也越来越不重视,结果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导致发展窄化。
新教育,心教育——读《做中国教育的建设者:新教育实验二十年》
71竹风新教育,心教育——读《做中国教育的建设者:新教育实验二十年》段伟 | 湖北省英山县实验中学夏秋之交,万物蓬勃,作为“光明书榜”七月榜首,朱永新新著《做中国教育的建设者:新教育实验二十年》摆上了我的案头,格局大,内容实,为读书平添了一份厚重。
全书包括新教育实验的发展历程,新教育实验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新教育实验的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新教育实验的十大行动,以及新教育实验的主要贡献、问题反思和未来发展。
是对新教育实验20年的回顾、总结与展望,一本了解、解读、研究新教育实验的简明读本。
笃定教育的初心教育决定着我们的今天,也决定着我们的未来。
教育是科学,更是艺术。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作为第一位获评“一丹奖”殊荣的华人。
朱永新先生把高额奖金全部捐赠给母校苏州大学,作为“种子基金”——苏州大学新教师基金,用于改善目前“较少阅读”“缺少写作”“欠缺实践”的状况。
他致力于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帮助教师开拓视野,打破思维壁垒,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他看来,教师是燃灯者,自身理想信念坚定,才能引领人向上向善。
对于新教育实验教师,教育的初心远不止传授知识或提高分数,而是要开展涵盖智力、情感和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培养。
这份初心简单纯粹,但它如同火种,小却坚定。
新教育实验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育等“十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择一事终一生”,“只为桃李竞相开”。
随着新教育环境多样性的提升,这份初心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不断地调整优化。
但无论如何,它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
润物无声,心之所向,通过这样不断地内外审视,教育者才能在持久的教学生涯中保持热忱,不断接近或是重新定义他们心中的“教育之美”。
永远于途的仁心见贤思齐,行而不辍。
种子的力量
种子的力量作者:王元磊来源:《教育·读写生活》2018年第11期新教育实验的田野里汇聚了这么一群尺码相同的人:有梦想、有激情、有情怀、有大爱……他们是新教育的种子。
追随着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心灵契合,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千里冰封的北国,到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从碧波荡漾的东海之滨,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草原。
这些幸福的种子在祖国的四面八方,深深扎根,茁壮生长。
一间教室,一个温暖的家;一粒种子,一个美丽的梦;一个故事,一帧人生的画卷。
种子的梦,穿梭在“幸福娃”班的镜头里;流连在“晨曦班”的电台里;飘荡在“风信子”班的诗韵里;徜徉在“菡萏池”的课程里;叙写在“花儿老师”的故事里,编织在一群新教育种子教师的心田里。
风随心动,落地生根;无畏环境,坚守初心。
扎根的土壤,无所谓肥沃還是贫瘠,每天,最幸福的时刻,带领自己的学生,与黎明共舞。
晨诵,用诗歌唤醒孩子沉睡的心灵;午读,让阅读浸润生命的温度;暮醒,留随笔印迹孩子的自我对白。
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赋予诗意,让每一个诗意的日子,点亮一所所乡村校园;用每一份微薄的力量,点燃一盏盏尘封的心灯;用暖而有力的磁场,盘活一个个似乎已被遗忘的角落。
我想,这就是教育的另一个名字,叫爱。
新教育的种子教师,正在为之努力。
无言无语,声声忆;落笔成诗,字字情。
故事,积淀在日常平淡而又丰满的教育生活里,蕴藏在一间间小小的教室里。
生命叙事的幸福在于,让往事在文字中永生,让生命在词语中重现,让记忆在故事中封存。
用一个个发生在平凡日子里的真实的教育故事去填充,不断使之充盈饱满,从而让生命叙事带有温度,带有感情,让听你故事的人从而产生共鸣。
琐碎、故事、编织、岁月、传奇、温度、成长,用一条“时间线”,将所有的字眼串联,叙写出独属于自己的生命教育故事。
每一个新教育的种子教师,都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将故事一个一个传递,进而让身边的人开始慢慢地学会记录幸福、传播幸福、接近幸福、拥有幸福。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摘要】当前农村学校正逐步推行“新教育实验”,本文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背景介绍中,概述了农村教育现状和新教育实验的背景意义。
在实施情况分析部分,详细分析了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具体情况和进展。
影响因素探讨部分探讨了影响农村学校新教育实验效果的因素,包括师资、教学资源等。
效果评估部分评估了新教育实验对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影响。
困难与挑战部分分析了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评价了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成效,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推动农村学校的教育改革。
【关键词】农村学校、新教育实验、研究、背景介绍、实施情况、影响因素、效果评估、困难与挑战、总结评价、展望未来、政策建议。
1. 引言1.1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农村学校在教育改革中也开始尝试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农村学校开始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实践方式。
这种“新教育实验”的探索,旨在解决农村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随着“新教育实验”的深入开展,涉及到教育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通过对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实验的背景和意义,探讨实施的情况和效果,分析影响因素和困难挑战,进而为农村学校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新教育实验”的实施情况和效果,总结评价实验结果,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农村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
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2. 正文2.1 背景介绍当前农村学校在教育事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由于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导致教学质量较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况普遍存在。
开发利用乡土资源为农村幼儿教育服务
l蓄
{营
幼儿园开通多种家长参与的渠道,增加亲子教育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不断提高I悫
家长的教育水平,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使幼儿受益。
I二
幼儿园通过家长会、教师家访、人户指导、接待咨询,向家长传播家教知识,改I儿
变家长原有的教育观念。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亲子同乐活动,使家长们看到自己l蠡
的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和学>--1情况,了解教师如何教幼儿、教些什么。让家长在参l鏊
开发利用乡土资源为农村幼儿教育服务
贵州省开阳县楠木渡镇幼儿园 王文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幼儿教育稳步发展,但是发展仍不平衡,尤其是在边 远贫困的农村相对薄弱。所以,发展和提高农村幼儿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随着中国—新西兰《促进贫困地区早期教育发展与提高》项目在我县的实施和 推广,我们借鉴新西兰幼儿教育经验:“开发利用身边资源,家园共育”,以发展我镇 的幼儿教育。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面向农村实际,认识农村特有的优势,树立新的环境 资源观念——即“资源就在身边”。改变“无条件论”和“等、靠、要”的观念,开发利 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乡土资源,低耗高效地改善幼儿受教育的环境和条件,走农 村幼儿教育“乡土化”的道路。
、因地制宜,开发乡土资源, 增设幼儿园设备
幼儿的学习必须借助于具体的实物一玩具和材料。我园为了促进幼儿游戏
I舞发利用乡土资源为农村幼儿教育理习353
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环境,使教育内容生活化。如在了解四季变化、人类 生活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体验“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了解自然和生活的基本 规律,萌发保护和改善自然、社会环境以利生存和发展的最初意识。中国教育家陶 行知在论述中国乡村教育时曾指出:“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 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
《新教育之梦》读书笔记摘抄
《新教育之梦》读书笔记摘抄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一书,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深刻的思考。
书中的许多观点和论述,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教育之路上的探索方向。
以下是我从这本书中摘抄的一些精彩片段和自己的感悟。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
”这段话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应该是公平的、全面的。
它不应受到地域、贫富、智商等因素的限制,而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致力于培养他们成为完整的、有素养的个体。
这让我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是否真正做到了关注全体学生,是否给予了每个孩子平等的机会和充分的发展空间。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这段对理想教师的描述,让我深感责任重大。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和强烈的使命感。
我们要充满激情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不断挑战自我,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同时,要关爱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他们,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
”这让我明白,智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不能让学生成为死记硬背知识的机器,而要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学会探索,让知识成为他们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就感。
立足统整理念,优化乡村幼儿园田园游戏微课程
新教育 上旬刊81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增加,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指导时,将教育内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等多个领域,期望儿童获得全面发展。
但是,纵观当前的幼儿教育,大多数教师受到分科教育思想的影响,专注于单个领域的培养,以至于难以串联搭建不同领域之间的廊桥,实现幼儿对知识的活学活用。
针对这一教育现状,许多教育学者提出了统整教育理念,倡导教师打破“各自为政”的活动形式,积极地为儿童模糊各领域之间的界限,促使儿童真正地强化综合素养,实现全面成长。
田园游戏微课程中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能为教师践行统整教育理念提供便利条件,对此,教师不妨依托田园游戏微课程,寻找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促使儿童真正地透过学习的过程获得全面成长。
一、借助田园游戏,落实智育1.巧设游戏活动,提高自然科学认识从当前的幼儿园集体活动中能够看到许多教师将教育的重点聚焦在数学、文字等内容上,较少关注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导致儿童难以利用所学知识认识自然科学和解决生活问题。
陈鹤琴先生立足统整理念,优化乡村幼儿园田园游戏微课程◎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货隆幼儿园 翟玉浪【摘要】田园资源是乡村幼儿园特有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开展田园游戏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通过田园课程的统整和研发、实施,让幼儿在游戏中加深对自然科学的认知,提升幼儿思维能力,使幼儿获得综合素养的有效提高。
【关键词】幼儿园;乡村教育;田园游戏;统整教育理念合能让学生真正收获学习数学的快乐。
4.融合职业素养,创新教学思维,诠释数学作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中职烹饪专业“人培”中要求培养学生的政治、道德、文化、身心、责任、协作等职业素养,使其具有继续学习、适应职业变化、吸收新技术等能力,还要具备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等职业态度,数学“课标”中也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可见思想的重要性。
中职烹饪专业学生之所以对基础课兴趣不高,与专业是有关系的,因为专业课是学技术的,学习效果立杆见影,而数学课是学基础的,学习效果是长期的,短期内难以显现,所以我们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应该创新思维,加强课程思政教育,重点融入生活与专业问题,引导学生如何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数学的作用,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后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标。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乡村青年教师的发展需求
教育知识前沿教育现代化背景下乡村青年教师的发展需求张少辉乡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对于乡村民众子女未来的个人发展、城乡之间的教育公平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乡村学校作为保障教育机会平等的重要力量,又对于人才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乡村学校在探究教育质量提升阶段要强调人才的培养工作,而青年教师作为重要的教育力量,乡村学校要正确认识青年教师在乡村面临的经济、发展、家庭、生存等多方面的困境,在把握其基本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探究乡村地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在乡村青年教师发挥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上,更好的以青年教师带动乡村地区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离不开乡村振兴,而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求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教育领域也要积极探究解决教育公平、提升乡村地区教育质量的方式方法。
乡村振兴不仅仅只涉及到经济领域也涉及到乡村教育工作的开展。
青年教师作为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重要力量一样,青年教师要立足乡村地区培养人才,也要持续推进现代化乡村建设,为实现现代化乡村而努力。
当前乡村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要重视青年教师团队,也要分析青年教师在乡村教学工作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发展困境,在思想重视的基础上也有意识的解决青年教师的发展问题。
1 青年教师对于乡村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而在乡村振兴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乡村地区的教育教学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乡村学校为农村子女提供了接受基础教育的条件,而乡村学校也是保障乡村地区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
在我国有相当数量的乡村学校,而乡村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影响乡村地区的教育质量,也关乎着乡村地区的人才培养工作。
新时代乡村教育工作创新与优化主要面临着教师老龄化严重,缺乏青年教师的问题,而当前乡村地区的大多数教师仍然以民办教师是为主,虽然乡村地区有青年教师的流入,但青年教师难以留下,也是乡村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所面临的重要困难。
农村教师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责任,承担着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
乡村学校“双减”政策执行:重点、难点及应对策略
教育文化论坛 2024年第1期·教育与乡村振兴·收稿日期:2023-06-05基金项目:华中师范大学2021年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建设项目“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教师职前职后培养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CCNUTEIII2021-17);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互联网+环境下师范院校卓越教师培养路径研究”(CCNUTE2019-03B)。
作者简介:付卫东,男,湖北浠水人,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 杉,女,河南南阳人,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乡村学校“双减”政策执行:重点、难点及应对策略付卫东,张 杉(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湖北武汉 430079)摘 要:乡村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部分,探讨乡村学校“双减”政策执行的重点、难点及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强化乡村学校阵地作用、提升乡村课堂质量标准、打造特色学校课后服务和完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是乡村学校落实“双减”政策的重点。
乡村学校“双减”政策执行的难点主要有:学生作业能否减量提质,课后服务能否满足学生需求,教师负担能否减轻,家长焦虑能否切实缓解。
为此,通过改善作业布置方式、创新课后服务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强化家校沟通效果等实践路径,可以提升“双减”政策在乡村学校执行的效果。
关键词:乡村学校;“双减”;作业负担;课后服务;教师负担;家长焦虑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4)01-0065-10DOI:10 15958/j cnki jywhlt 2024 01 007 学生“减负”一直是我国教育领域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话题。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该政策对学生减轻负担和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背景、目的及具体举措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新教育的一年级读后感
新教育的一年级读后感新教育的一年级是一本我非常喜欢的书。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育类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教育理念的启蒙读物。
作者通过描述一位年轻教师在一所偏远乡村小学的教学生活,向读者展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
在这个教育方式中,老师不再是孩子们的严厉批评者,而是他们的朋友和引导者,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而不是在死板的课堂中被灌输知识。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描述一年级的学生们和他们的老师之间的日常互动,向读者展现了新教育的核心理念,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
教师不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懂得倾听和理解学生的需要,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在这种教育方式中,学生们不再被束缚在死记硬背的课本中,而是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作者所描述的新教育方式所感动。
我意识到,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的需求。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
新教育的一年级给了我一个全新的启示,让我意识到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在我看来,新教育的一年级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宣言。
它告诉我们,教育不应该是一种单向的灌输,而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和启发。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朋友,而不是严厉的批评者。
学生应该在快乐中学习,而不是在压力中挣扎。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未来人才。
总的来说,新教育的一年级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它不仅仅是一本教育类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教育理念的启蒙读物。
它告诉我们,教育不应该是一种单向的灌输,而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和启发。
只有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未来人才。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受益,让我们的教育变得更加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新教育的种子
“喂,您是兴仁中学包校长吗?我是浙江省师训中心肖远军,我们拟组织浙派名校长考察团在下周二到您校观摩学习您校的校本课程,同时请您就研发卓越课程做一个讲座……”“喂,您是兴仁中学包春华校长吗?我是山西省教科院培训中心主任薛继红,我们有一个省名师考察团在下周三来您校观摩电子书包应用教学,同时,请您就构筑理想课堂做一个讲座……”几乎每月,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兴仁中学包春华校长总要接到类似的几个预约电话。
徐州的来了,扬州的来了,重庆的来了,贵州的来了,浙江的来了,陕西的来了,第四届全国课改博览会的与会专家、领导来了……为什么几年前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初中,现在受到省内外的教育专家、领导的青睐呢?包春华校长说:“是新教育的种子的力量”。
可是,教师们却说:“包春华校长就是一颗新教育的种子”。
逆城市而动,向着乡村那方
包春华校长是通州城里人,长期在城区学校工作。
两年前,他逆城市而动来乡下学校当校长,从此,他把新教育实验的种子带到兴仁中学。
包校长的志向高远,他试图改变乡村教师的行走方式;他希望改变乡下学生的生存状态;他梦想改变农村学校的发展模式;他力求改变乡村学校教育的科研范式……不少教师
感慨包校长的奇思妙想,说“他是来擦星星的。
”很多时候,我们学校很多人都在问:是什么驱使着包春华校长,为了他所信奉所追求的幸福的教育生活,不顾一切地“擦星星”?是什么支撑着包春华校长,仰望星空,向着山的那边,踽踽而行?
包春华校长是一位有着乡村教育情怀的教育实践家。
他1983年从南通师专化学系毕业参加教育工作,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他感到原有的教育理论解决不了实际教育问题,于是带着困惑,又在江苏教院脱产学习了两年教育管理。
利用这个机会,包校长读《论语》,读陶行知、读杜威、读苏霍姆林斯基,渐渐地他被孔子、陶行知、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情怀所感动,毕业后立即着手进行了一系列教育实践。
十多年前,朱永新教授发起了新教育实验,这正好契合包校长的思想,他立即参与其中,在与朱永新对话,与同伴切磋的时候,一个大胆的念头产生了:我要集我30年教育之经验,将新教育实验种子播撒到乡村,我要在乡村学校掀起新教育的风暴……采访中,包春华校长说着说着情绪上来了,他高兴地吟起朱永新的《新教育的种子》来:我是一粒种子/一粒新教育的种子/我来自理想与激情催开的花儿/我无法选择我落到怎样的土壤/――富饶还是贫瘠,北国还是南方/无论把我埋得多深,我终将穿越泥土/向着明亮的那方。
用思想引领,放飞生命智慧
“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崇高精神对话。
”包校长通过一个个讲座,一次次论坛,一篇篇微文,唤起教师、学生、家长关注、领悟新教育核心理念。
“以前,我从来不写随笔,写了质量不高也没有地方发表。
后来,跟着包校长写随笔,玩手机,发微信,开始对写随笔逐渐感兴趣了。
”刚刚在报纸上发表了《跟着校长玩手机》的数学组天佑老师有着几份得意。
不过,也有教师有不同的声音“其实,我是不欣赏包校长成天不分昼夜,写随笔,发推文的。
”在数据自由的今天,包校长费力说出去的那些话,表达出的那些观点,很快被数以百计的‘我’的话和观点所淹没。
然而包校长不为所动,坚持继续表达自己的观点。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包校长告诉笔者,“如果你长期生活在城市,忽然被丢进乡村,早晨醒来,你会发现,窗外的小鸟正喳喳地欢叫。
它们,绝不会计较这种表达的意义,计较自己的声音是不是婉转动听或是充满新意。
”
“我的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起点,以十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首先是一个变革的梦想,一种成长的激情。
”包校长说着又激情吟起朱永新的《新教育的
种子》来:
我是一粒种子/一粒新教育的种子/我是信念和坚韧孕育的果儿/我无法选择我面对的天空/――晴朗还是阴霾,湛蓝还是灰蒙/无论暴雨风霜,我早已对岁月承诺/让自己的生命绽放。
像鸟儿鸣叫,聆听内心声音
包校长来到南通兴仁学校,为教师们带来个人微信公众号“一笑之言”。
早晨6:00准时上传“每日晨语”;晚上21:00,准时上传“每日随笔”;每周末,上传“一周工作总结与反思”。
每天包校长有听课随笔、教育感言上传,大家常常是第一时间登录,静候包校长新教育的声音。
历史组戴秀英老师在阅读后说:“阅读时,我常常会为包校长暗暗叫好。
因为他写就的某段话,或者表达的某个观点,正好暗合了我内心的想法。
只是,我不曾像他那样用自己的笔表达出来,或者不能像他那样精准地捕捉和表达那些在他脑际一晃而过的灵光。
”
戴老师的想法印证了包校长的判断,“其实,我们学校的每一位老师,并不比任何名师“笨”,也不比他们缺少机会、灵感和时间,只是我们并不像名师那样经常动手。
正是因为我们的不经常出手,导致了出手时的迟缓和不得要领。
从而错失了表达自己体验、见地的机会,从此,我们的老师与名师之间就拉开了差距。
”“人类本身才是一切真理的本源。
在遇到两难局面时,只要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就够了。
”
聆听内心的声音,遵循的是几百万年进化而成的大道,在整个人类进化的历程中,我们每个人之间是那么的不同和神似,只有做一只喳喳叫的麻雀,淋漓畅快地欢唱出自己的声音,才能熟稔地秀出我们的不同,才能让千百个可能聆听到我们声音的人,借此与他们自己的声音呼应,从而通过同频共振呼应出我们自己的群。
包校长就是在用博客、微信,尝试做一只实现梦想的喳喳叫的“麻雀”。
我欣赏包校长吟诵的朱永新的《新教育的种子》诗:
我是一粒种子/一粒新教育的种子/为了那一次灿烂的绽放/我必须用一生的修行来涵养/――吸取土地的养料,抚摸太阳的光芒/无论冬季多么漫长,草长莺飞的春天/早已藏在我的心房。
曾经化为淤泥,换来今日芬芳
包校长是一位为了新教育梦而活着的纯粹的人,是为了帮助一群乡村教师与孩子不断地走向崇高从而也让自己不断走向崇高的人。
他知道兴仁这个乡村学校里,需要一位能引领大家擦星星的人,他愿意把自己的年华,把自己的智慧奉献给这个乡村学校。
所以,他执着,他坚韧,无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挫折,他们仍然会坚定地往前走,从不在乎个体的力量有多渺小。
他相信,再渺小的一分付出,都会悄悄影响这个乡村学校,走向未来。
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等新教育有十大行动,包校长带着教
师们一个一个地去践行。
功夫不负有心人,兴仁学校开始走到台前,2016年6月《德育报》连续两期,以较大篇幅刊登介学校开发“幸福农事”校本课程《曾经化为淤泥换来今日芳香》。
同月《南通日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用《在耦耕园中享受生命成长的美妙》报道学校校本课程――馨仁课程(幸福农事)的开发与实践的经验及思考。
《南通教育研究》2017年第5期刊发《仁学教育整体建构与实践研究》,《通州日报》的《走进兴仁中学聆听美丽生动的新教育课改故事》更是让人倍感乡村学校泥土的清香。
2017年12月20日《中教师报》在第6版《样本》栏目,以《朝着“教学做合一”的方向》为题目,用一个整版面篇幅推介兴仁中学的课改经验。
对包校长的努力,教师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地理教师秦晓培说:“我这次以南通市第一名的成绩代表南通市参加江苏省地理优课评比,完全得益于包校长和我们一起构建的理想课堂。
”生物组的王红云老师说:“我们学校的打造的仁爱文化、研学课堂、馨仁课程三张名片就是学校践行新教育的十大行动的结果。
”……
包校长来我们这所乡村学校,特立独行,有人称他为“疯子”,他很开心。
他认为,大凡有创造性的人,往往有点“神经病”,否则,遇到艰难困苦,断不能百折不回。
醉心于新教育,包校长的确有点“疯”,当然正是他的执着、坚守,
才有了兴仁的变化。
也因为执着、坚守新教育,包校长荣膺2017年全国新教育实验智慧校长提名奖,学校荣膺“2017年全国新教育实验优秀实验学校”殊荣。
包校长说:“真正让我动心的不是新教育本身,而是新教育的精神。
我已经风烛残年,后半生就交给新教育。
正如朱永新所言,相信岁月,相信种子,相信孩子,相信老师,相信家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坚持,就有奇迹!”
没有执着坚守的理想主义,是不能将新教育坚持到底的。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包校长这个新教育的种子在,带着我们坚守着新教育,兴仁这所乡村学校的新教育一定能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