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开端——《故事新编》新论

合集下载

《故事新编》中现代视角下的人性

《故事新编》中现代视角下的人性

《故事新编》中现代视角下的人性摘要:《故事新编》是鲁迅晚年的一部想象力创造力都令人惊奇的作品集,无论其形式和内容如何荒诞怪异,其背后的思想总是有迹可循的,是鲁迅早期作品的延续与升华。

小说用神话传说和历史为基本依据,在传统性的基础上大胆进行现代性的创新,体现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冲突与纠缠,并凭借其新颖的艺术形式、深邃的文化内涵,使后人爱不释手。

本文基于《故事新编》文本中塑造的丰富立体的正反人物,结合一些作品,论述并评论其中透射出的多样人性,深度挖掘人性。

关键词:鲁迅、《故事新编》、现代视角、人性鲁迅通过改写中国的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用“古今交融”和“油滑”的特殊写法,进入了无人能及的艺术境界,给予了一个超越时代的全新小说形式。

《故事新编》中的女娲、大禹、眉间尺、宴之敖者、墨子等形象是“诚与爱”的典型,而文化山上的学者、逢蒙、治水大员等形象却是“瞒和骗”的典型。

笔者深入探索《故事新编》,是理解鲁迅的“人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步骤。

一、人性之诚与爱作品开篇便从那个混沌的纪元中女娲“对生命的忠诚与热爱” 开始说起。

《补天》中的女娲的伟大创举就是给世界带来生命的讯息。

人世间最可宝贵的莫过于生命。

创世的女娲沉浸于对新生命的喜悦之中,但女娲的行为还是得不到理解,甚至横眉冷对、冷笑、痛骂、咬手。

从人的角度看女娲的想法:天已经是歪斜开裂,地已经是龌龊破烂,毫没有一些赏心悦目的东西了。

女娲必须要做补天造人之事。

笔者不由想到:鲁迅先生对文学的启蒙是兴趣,而他将其当成了毕生之事业,呕心沥血的创作,却是为了救国救民。

并且先生如同女娲一般帮助国人补那漏洞百出,萎靡不振的精神之天。

文本中种种畸形的、变态的行为无不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时的国人愚昧无知,自私自立之行为的最好写照。

相反对比之下,女娲无私奉献、牺牲之精神,救民于水火之信念,反映了她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鲁迅的用意一是对人性的肯定,即通过人性化女娲的作为,歌颂了她的担当与奉献;二是对神性力量的削弱,在鲁迅的思想中,神的力量是虚无缥缈的,而人的力量却是实在的,这与其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密切相关。

鲁迅《故事新编》解构建构论文

鲁迅《故事新编》解构建构论文

谈鲁迅《故事新编》的解构与建构摘要:鲁迅的《故事新编》将神人和圣人还原为俗人,把英雄、圣人置于一种尴尬境地,使整个文本体现了反讽和戏拟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作者在荒诞中消解了传统的英雄观和历史观,重塑了人性化的历史文本,构建了普通世俗人物与圣贤平等的话语权,完成了对现实的批判。

作者在解构的同时又在建构,可以说是一部后现代语境中具有民族狂欢化色彩的创新型文本。

关键词:鲁迅《故事新编》解构建构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鲁迅的《故事新编》在取材和写法上明显不同于《呐喊》和《彷徨》,存在着“杂糅”、荒诞、“戏仿”等特点,鲁迅称之为“油滑”。

“油滑”手法在某种意义上,是鲁迅对语言审美规范的一次大胆探索,是一次最富冒险精神的语言实验,更是他对语言维度创新的无限拓展。

鲁迅在“油滑”的感情基调中,肆无忌惮地挑战一切传统方式的道德理念及价值观,在消解旧有意义框架的同时,也在构筑一种崭新的新视角文本。

一传统的“祛魅”——解构“祛魅”(disenchantment)一词源于马克斯·韦伯所说的“世界的祛魅”(the disenchantment of the world),传统的“祛魅”是借指传统历史文学活动中那种统一的、官方权威性和神圣性的解体。

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历史文本本身就是一个虚构的带有欺诈性的文本,“我们只存在现时,没有历史,历史只是一堆文本、档案,记录的是一个确已不存在的事件或时代,留下来的只是一些纸、文件袋”,“我们只有些关于过去的形象,而不是过去本身”。

后现代主义者甚至质疑排斥历史,认为宏大历史必须消解,回到私人话语的个人历史才可能靠近真实。

巧合的是,20世纪20、30年代的鲁迅就具有了这种历史观。

鲁迅曾经说过,“历史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

”历史在古文献中总处于被扭曲、被侵吞、被玩弄的命运,古文献所汇成的“正史”由此成为一种夸饰的、美化的想象物,必须破坏古文献的既定逻辑,进行一种革命性叙事,提供一种完全意义的现代解释。

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一、创作概况:从“五四”后便已开始的历史题材的创作,这时尤在短篇小说领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最重要的成果当是鲁迅的《故事新编》。

这部集子出版于一九三六年一月。

它的性属新历史小说,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其中《补天》原名《不周山》,写于一九二二年,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历史小说。

《奔月》、《铸剑》两篇是一九二六、二七年所作。

其余《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均作于三十年代。

二、思想内容:鲁迅写《补天》“不过取了旨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的缘起。

”实则通过女娲捏土为人和炼石补天,描绘了艰辛劳动的雄奇瑰丽的情景,歌颂了创造的伟大。

他在女娲两腿间增添了一个小丈夫的形象,讽刺封建卫道者,自认为这是“油滑”,但也增加了作品针砭时弊的特色。

到《奔月》,讽刺的色彩更重了,它借勾划逢蒙的丑恶嘴脸,鞭挞那些忘恩负义、趁火打劫之徒。

同时也写出了羿落寞孤寂的难堪处境。

《铸剑》热烈地歌颂对残暴统治者的反抗和复仇精神,塑造了一个冷峻到极点却又有极热烈的心肠,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舍得自我牺牲的晏之敖的形象。

这个形象明显地寄托着作家的理想。

《奔月》、《铸剑》的正面主人公都有坚韧顽强的精神,却同时又是孤独的。

到了三十年代,在《非攻》、《理水》中的墨翟和大禹,便不再是孤军奋战的了,他们自身具有劳动人民的思想气质,也与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

这两个人物都是胼手胝足,为人民的利益磨顶放踵,埋头苦干。

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鲁迅把他们作为支撑中国历史的脊梁,在这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后,不断向关内进逼的严重时刻,对提高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有重要意义。

因此三十年代的这几篇历史小说,与现实的联系更为密切。

《非攻》在中外敌人入侵时只知空嚷的曹公子募捐救国队,《理水》中“文化山”上的各色文人等,都是活动着的现实的影子,因而有很强的讽刺批判力量。

新世纪《故事新编》研究述评

新世纪《故事新编》研究述评

新世纪《故事新编》研究述评王建雄;王泽龙【摘要】《故事新编》以其经典型和独特性长期受到研究界的重视,新世纪以来,又出现了一批富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这主要体现在思想内涵研究、诗学研究、文体研究和创作过程研究四个方面.其中,思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文本中的文化批判、反思启蒙神话和现代性思考等主题的阐释上;诗学研究则体现在对文本的语言、叙事结构和表现手法等问题的论述上,其间对文本中表现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争论值得注意;文体研究上,除了原有的历史小说概念外,还引进了新历史小说,文化寓言,传奇小说,故事新编体小说等概念阐明其文本特征;创作过程研究主要是从《故事新编》发生的角度,探讨了其在鲁迅创作生命中的内在必然性以及各种外在因素对文本生成的影响.《故事新编》研究中也存在着对概念理解不够清晰,理论与文本契合性不足等问题.【期刊名称】《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37)005【总页数】7页(P25-31)【关键词】鲁迅;《故事新编》;研究述评【作者】王建雄;王泽龙【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10.97《故事新编》从诞生之日起便引起了文学研究界的关注,小说集以其特别的文体、怪异的叙事、复杂的思想内涵为人们理解增加了难度。

而在样式独特的背后潜藏着的是鲁迅独特的心境与突破自我的艺术探索。

对这部小说集的研究和阐释远远落后于鲁迅其他两部小说集。

新世纪以来,对《故事新编》的研究则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除了对“文体”、“油滑”和“创作手法”等问题的探讨仍在继续进行之外,一些新的富有深度的研究成果也逐步呈现,其中对《故事新编》的思想内涵、诗学、文体和创作过程的讨论最为集中也最具特色。

一、《故事新编》思想内涵的研究鲁迅小说自诞生之日起,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就一直是评论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而就《故事新编》而言,历史上就曾经有过改造国民性、革命论和鲁迅人生哲学等多种角度的探讨。

论鲁迅《故事新编》中的“新”意

论鲁迅《故事新编》中的“新”意
《采薇》中的伯夷、叔齐二人的故事最早记载在韩愈的《伯夷颂》,这件事发生在周朝,本是商朝的他们,自周朝建立后决定不食周栗,最后在首阳山饿死的事。不食周栗,在当时或许是时代所需,迎合了孔子的仁义之道,也是人民和帝王的需要,受到了时人的推崇。
《铸剑》的故事源自于《列异传》与《搜神传》。曾为吴王造剑的干将与其妻莫邪衔命为楚王铸剑。一把为干将,一把为莫邪两把宝剑被铸成后, 雌剑被干将献给了楚王后,被楚王所杀,他的儿子眉间尺长大后,带雄剑为父复仇的故事。歌颂了我国古代铸剑工的崇高技艺,同时,也表现了少年的孤勇和统治者的残酷。
《理水》中大禹治水的传说发生在尧舜时代。黄河流域总是洪水泛滥成灾,为了管理洪水,让人们安居乐业,鲧奉命治水,九年没有成功。后来,舜帝继位以后,鲧的儿子禹接任治水。禹采用“疏顺导滞”的方法,将洪水引开。从此,人们又能顺利从事农业生产了。禹也因而成为夏代的一代君王。大禹治水传达了大公无私、民族至上、科学立异等为内涵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填充,也是民族精神所需散发的光芒。
《奔月》之中嫦娥奔月的故事,在西汉刘安的《淮南子·览冥训》有最初实的呈现。主要讲述相传远古时代,天上有十个太阳,万物都处于生命垂死挣扎的边缘,果敢娇捷的后羿,在昆仑山上把九个太阳射了下来。自此,受人尊崇和爱戴,也激起了不少女性追求的欲望,然而后羿最终仅选择了娶嫦娥为妻。之后,后羿得到了一枚长生不老的妙药,交给家中夫人嫦娥保存,但后羿有一个名叫蓬蒙的徒弟,他逼迫嫦娥吞了仙丹奔月之事。这则神话故事既赞美了后羿的英勇钟情,也表达了后羿的大公无私、挽救生灵的优良品质。
论鲁迅《故事新编》中的“新”意
王调珍
(河西学院 文学院 甘肃张掖 734000)
摘要:鲁迅是二十世纪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我们去研读和反思。写于晚年的《故事新编》,相对于以前的作品又有其新意。《故事新编》是对新时代文化中“故事”的新编,是将历史故事与神话故事的在创造,也赋予了“故事”以新的主题,凸显了《故事新编》中的礼赞与批判。此外,《故事新编》还创造了新的人物形象。再度研究了鲁迅《故事新编》中的新意。并对《故事新编》的创作预期做了探讨。

后现代语境下看鲁迅的《故事新编》

后现代语境下看鲁迅的《故事新编》

即使有时还会 想起伯夷叔 齐来, 但恍恍忽忽, 好
像 看 见他 们蹲 在 石壁 下 , 正在 张开 白胡子 的大 口。 拚
而 是 写 夏 禹治 水 之 后 的 生 活 。“ 服 破 旧 , 穿袜 衣 不 子 ” — 典 型 的农 民 。夏 禹在 治水 成 功之 后 被 人称 —
和传统的解构和消解 。 《 故事新编》 中的故事多取材于 中国古代的神话 传说及部分历史记载 。 它是 2 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 0 对古代神话传说的重新讲述 ,是鲁迅和古人 的一次 对话 ,它渗透进了时代精神以及鲁迅 自身的生命体 验, 它描述的主要是圣人、 神在成为常人之后 的遭遇 和心态。此刻的圣人 、 神已经摘去了头上的光环 , 陷 入庸常的尴尬 、 滑稽、 无奈乃至可悲的境地 。
制, 冲破 旧范 式 , 不断 创新 。【P4 .) 】2 (7
国学者比尔认为 , 代主义的典型形态是象征主义 、 现
唯美主义、 表现主义 , 其基本特征体现为对审美自律
性 的追 求 。 圆 若 以此标 准 来看 ,故 事新 编 》 《 并
非典型的现代主义作品 , 女娲 、 羿、 墨子 、 老子 、 禹、 庄 子、 伯夷 、 叔齐等人物 , 又具有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因 素。 在这里 , 现代精神所追求的确定性和明晰 『让位 生 于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 有如费耶阿本德所说 的“ 怎么
鲁迅 的作品被视作 中国现 代主义的开山之作。
在 2 世纪 5 年代末 ,后现代主义(oto e i 0 0 ps dr s m n m) 以激进的方式扭转了现代精神价值 , 而抵达一种“ 无
用, 暗含着中华民族 自古至今代代传承的精神指向。
不再遵从历史事实本身 ,使作家的主体 『得到了充 生

浅析《故事新编》

浅析《故事新编》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析《故事新编》王思淇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故事新编》是鲁迅创作的所有作品中唯一一本以远古神话为背景的小说。

本文主要从创作背景、主体意蕴、古今杂糅的艺术手法三个方面来分析。

浅析其对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批判,以及体现的正在逐渐觉醒和增强的现代女性意识。

此外,鲁迅还尝试运用古今杂糅的叙事手法,展示了其作为一位思想启蒙者、时代先觉者的历史责任感。

关键词:创作背景;文化批判;女性意识;古今杂糅作者简介:王思淇(1999-),女,汉族,辽宁辽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062-01一、创作背景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提到当时创作的最初想法是取材于古今来做短篇小说。

于是,根据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尝试创作了第一篇取材于神话的小说《不周山》。

初到厦门时,鲁迅独居在一间石屋中,无尽的悲凉和哀伤从四面八方传来。

由此爆发出的复杂、矛盾的心情,正是《铸剑》的根源。

从当时的生存境遇看,在厦大工作的鲁迅生计已成问题,物质生活难以得到满足,还要面对政客、同行的攻击,又使其在精神层面上倍受冲击。

《奔月》中逢蒙射杀后羿的情节似乎就在影射高长虹对鲁迅的诽谤。

作为一位时代的先觉者,鲁迅饱受内外交困,心力交瘁之苦,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重压带给他的必然是孤寂的。

《非攻》与《理水》的主题都是歌颂赞美英雄,这是时隔十年后,鲁迅再次“拾取古代的传说之类”,开始召回自我。

鲁迅作为左翼文化界的“旗手”,英雄的身份虽然会给予他满足感,但也会带给他孤独和沉重。

二、主题意蕴(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鲁迅是一个非常擅于反思的人,他没有像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分子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部否定,而是在经过认真反思的基础上理性的、辨证的批判。

鲁迅在其早期的文言论文中曾说不要盲目采用西方,而应“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论_故事新编_

论_故事新编_

论 故事新编!郑家建/舒!畅!!1936年1月28日,鲁迅在日记中记道:∀下午得 故事新编 平装及精装各十本。

#∃这部在作者看来∀一本很小的集子#,终于在历时十三年之久,辗转北京,厦门,上海三地之后,得以出版。

此时,距离他的去世,不到十个月。

这是鲁迅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集。

故事新编 仅收入 补天 (1922年11月), 铸剑 (1926年10月), 奔月 (1926年12月), 非攻 (1934年8月), 理水 (1935年11月), 出关 (1935年12月), 采薇 (1935年12月), 起死 (1935年12月)八篇小说,内容涉及鲁迅站在现代思想立场上,创造性地运用多种现代小说的表现形式,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进行再叙述,再评价,并在这种再叙述、再评价之中巧妙地渗入自己对当下现实生活和思想文化的思考与批判。

其中, 补天 是对上古神话女娲∀抟黄土作人#与∀炼石补天#的再叙述,在这一再叙述过程中,鲁迅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理论来解释∀人和文学的缘起#,这就给远古的 补天 带来具有鲜明现代感的心理表现深度。

铸剑 取材于 列异传 中∀眉间尺复仇的传说#,但作者重点叙述的则是∀黑色人#如何替眉间尺复仇的惊心动魄的过程,在对∀黑色人#的复仇意志和复仇行为方式的大肆渲染之中,文本有力地传达出鲁迅对生命、牺牲和友谊的独特理解和评价。

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是中国传统叙事中∀英雄+美人#的经典模式,但 奔月 选取的并非传说中羿∀射封豕长蛇#的英雄故事,而是集中叙述他在此后陷入了∀英雄无用武之地#,无奈之中又遭遇∀逢蒙射羿#、∀嫦娥弃家奔月#等尴尬处境。

鲁迅之所以选择这样一种与上古传说∀错位#的再叙述方式,是为了意味深长地凸显∀羿#作为英雄的另一面,即他的孤独,困窘和软弱的人性,传达的是一种跨越亘古的心心相映之感。

从精神谱系上看, 非攻 中的墨子形象是属于鲁迅在后期思想中要寻找与弘扬的∀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的∀中国的脊梁#。

新世纪《故事新编》研究述评

新世纪《故事新编》研究述评
值 的科研 成果。这主要 体现在思想 内涵研 究、 学研 究、 诗 文体研 究和创 作过程 研 究四个 方 面。其 中, 思想研
究主要 集 中在 对文本 中的文化批判、 思启蒙神话 和现代性 思考等主题 的阐释上 ; 学研 究则体现在 对文本 反 诗 的语言、 叙事 结构和表现手 法等 问题 的论 述上 , 间对 文本 中表现 主义 , 现代主 义的争论值 得注 意; 其 后 文体研
关 系 的变 化上 都可 见 出一个 很 明显 的神话 消失 的
过 程 。这 种神 话 的 消解 与 “ 四” 五 神话 性 的消 解 具 有 同步 性 。 同时 , 迅 对 自我 及 知识 分 子 的理 鲁
的终结和现代性 的开端 。因此宫爱玲提 出《 故事 新编 》 貌 似 游 戏 之笔 的 ‘ 滑 ’ 最 大 的现 实 中“ 油 是
命 中徘 徊着 “ 积极 行 动 和 超脱 通 达 的 两种 欲 望 的 对 立 ” 而对儒 墨 的接受 和 对 老庄 的拒 绝 , 现 了 , 体 他 的肯 定 “ 动 ” 绝 空 谈 的文 化 理 想 , 为 《 行 拒 认 故
鲁迅小说 自 诞生之 日 , 起 其深刻的思想 内涵 , 就一 直是 评 论 界 关 注 和讨 论 的 焦 点 , 就 《 事 而 故 新编》 而言, 历史上就 曾经有过改造 国民性 、 革命 论和 鲁迅 人生 哲学 等多 种角 度 的探 讨 。新世 纪 以
的心态 , 自我 解构 、 自我消解 的做 法 为这种 探 讨增
添 了不少 难度 。
关 于现代 文 学 的 “ 现代 性 ” 的研 究 依 然 方 兴 未艾 , 是研 究 《 也 故事 新 编 》 的一 个重 要 视 角 。宫
杨 泉 则认 为 , 文本 在消解 、 判 历史 的 同时也 批

“油滑”的“现代性”——论鲁迅《故事新编》油滑与现代性的关系

“油滑”的“现代性”——论鲁迅《故事新编》油滑与现代性的关系

第34卷 第2期2019年3月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YUEY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Vol.34, No.2Mar. 2019“油滑”的“现代性”——论鲁讯《故事新编》油滑与现代性的关系郭佳乐(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35)摘 要 该文以《故事新编》文本细读为基础,明确“油滑”的内涵、特点和具体表现形式,廓清“现代性”概念,考据由来,挖掘文本的“现代性”体现,进而明晰“油滑”与“现代性”两个话题本身的紧密联系,发现“油滑”是作为鲁迅“现代性”呈现的独特创造。

关键词 《故事新编》;现代性;油滑;形式中图分类号 I210.9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738X(2019)02-0092-04收稿日期:2019-03-06作者简介:郭佳乐(1995-),男,河北石家庄人,2017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

Cunning Modernity——On.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Cunning.and.Modernity.of..The Old Tales Retold .from.Lu.XunGUO Jia-le(School.of.Humanities,.Wenzhou.University,.Wenzhou,.Zhejiang.325035)Abstract .Based.on.the.intensive.reading.of.The Old Tales Retold,.the.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s.and.concrete.manifestations.of."cunning".and.the.concept.of."modernity".are.expounded,.also.the.origin.of.the."modernity".in.the.text.is.extracted.in.this.paper,.furthermore,.the.two.topics.of."cunning".and."modernity".are.close.relationship,.it.is.found.that."cunning".is.a.unique.creation.of."modernity".in.Lu.Xun's.works.Keywords .The Old Tales Retold ;.modernity;.cunning;.form《故事新编》作为鲁迅的最后一部小说集,近年来愈发受到学界的关注,其油滑与现代性的专题研究亦层出不穷,但目前未有将二者并置进而探索其相互关系的学术成果。

毕业论文论鲁迅故事新编

毕业论文论鲁迅故事新编

毕业论文论鲁迅故事新编创作就是关注现实——论鲁迅《故事新编》《故事新编》在一九三六年一月出版,全书一共有八篇小故事,都是对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小故事以及神话传说进行重新加工,赋予它新的意义(句子不通)。

如果说《呐喊》诸篇是鲁迅意为先驱者摇旗呐喊而对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种种生活不能忘怀而对事物的描写与再现的话,那么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在某种意义上则是基于创作主体英雄末路的悲叹所产生的对人生的反思。

时代的急骤变化加深了鲁迅对人的命运与生存境遇的探寻,而历史小说可以“不免油滑”的创作特点又正好契合了鲁迅这种深层的创作意图,可以任性忘情地驰骋于自己所营造的想象空间中,可以毫不顾忌地将自己的情感与体验以及对现实的观察与历史的反思一古脑儿倾注其间,构成了现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创作风格。

鲁迅之所以热衷于创作《故事新编》,其深层原因来自于他作为一个先觉者的生命体悟,来源于他对中国历史的深刻体验与独特观察。

一方面,作为近代“国民之敌”,鲁迅的基本目的是以“人”为主体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的重建,这一特征集中表现为他早期自觉地选择“科学救国”,尔后又对改造国民精神结构的再三强调和不遗余力的亲自实践。

从这一思想动态出发,他深情地呼喊过“精神界之战士”,毫不留情地批评过“老中国的儿女”。

然而,“立人”理想的失败,现实环境的险恶,先觉者与庸众之间的隔膜与对立,使得壮志未酬的鲁迅陷入了一种深深的绝望之中。

困惑的心灵促使他开始构筑《故事新编》这一荒谬怪诞的艺术世界。

在这个看似荒诞的世界中,他可以任意抒写他对生命的感悟与人生的思索,他就像一个巨人,站在人类未曾到过的高度,俯瞰芸芸众生,感受着复杂的人生体验。

另一方面,鲁迅深深地感悟到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吃人”史。

因此,他对国粹主义者眼中的辉煌历史有一种深深的危机感与绝望感,对泱泱中华大国数千年来的文明史的崇敬之情也就化为“一把辛酸泪”了。

因此,其历史小说表示的就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主观性,而是表现了整个世界。

论《故事新编》的后现代主义研究

论《故事新编》的后现代主义研究
为了进行客观熟稔地评述有必要对孕育于西方文化土壤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进行一番简要概述以便于恰当地定位故事新编后现代主义研究在整个小说文本研究史中的地位全面了解在后现代主义理论框架下解读文本的得与失并以具体的解读实践为例客观地展示应用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解读我国文学作品阐释我国文学文化现象过程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文学文化理论与具体文学作品文化现象之间存在的偏差
on
ofOld Stories
has
on
and criticism.Looking back
many
fruitful results.and has not
many aspects.With the
deepening of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to
and
the West,the researcher’S theoretical vision has been expanded,and tried
与历史小说的合集川21和“新历史小说"口1等等;对“油滑”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在探讨文本的创作手法的过程中,逐步摆脱“现实主义”的单一性,而注意到了文 本创作上的多样性与多元化特色。总而言之,研究者围绕《故事新编》的文类归属、 创作手法,以及对“油滑"的评价等方面展开的争鸣,不仅拓展了《故事新编》研 究的广度和深度,而且丰富了《故事新编》的研究史。而更重要的是,这种莫衷一 是的争鸣现象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融洽的研究氛围与开放的研究思路,有效地引导 研究者从多种角度审视文本,并积极回应关于《故事新编》的文类归属、创作手法 等诸多方面的争议。毫无疑问,研究者对这些争议的回应构成了《故事新编》研究 史中的主要内容。而《故事新编》的后现代主义研究有幸成为其中的重要分支。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于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90年代风靡我国文化界及文 学理论界,受到先锋评论家的青睐,并逐步应用到文本研究和阐释实践之中,为解 读文本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和研究视角。而《故事新编》只是研究者应用后现代主 义文学理论进行解读实践的对象性文本之一。

鲁迅《故事新编》简介

鲁迅《故事新编》简介

鲁迅《故事新编》简介鲁迅《故事新编》简介《故事新编》共有8篇,写作时间从1922年起至1935年止,历时13年。

其中《补天》、《奔月》、《铸剑》3篇写作于1922-1926年间,属于鲁迅前期的作品。

而《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比较集中地写于1934-1935年,是鲁迅后期之作。

《故事新编》在取材和写法上都不同于《呐喊》和《彷徨》。

鲁迅自己认为,这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

在1936年《故事新编》《序言》回溯了写作《补天》的想法,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

历史小说写法上有“博考文献,言必有据”和“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这两大类型。

而他自己的历史小说,“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

可见他的写作大体应该属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的这一派。

第一组作品,是前期所写的3篇。

《补天》作于1922年冬天,原名《不周山》。

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和《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都谈到了写作《故事新编》的缘起,提到《不周山》是以“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试作的一篇小说。

《奔月》与《铸剑》均写作于1926年岁末,是鲁迅在经历了“女师大”学潮和“三一八”惨案后,离京南下,在厦门和广州时写的。

《铸剑》取材于古代一个动人的复仇故事。

前期所写的3篇历史小说,主要是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歌颂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的创造精神和复仇精神,赞扬了那些淳朴、正直、坚强的英雄人物,同时也无情地嘲笑和鞭挞了现实生活中的市侩习气和庸俗作风等等。

《铸剑》,这篇小说的特点是没有穿插现代化的细节,很认真,没有“油滑”的东西。

鲁迅在这给日本友人增田涉信中提到《铸剑》时说:“但要注意里面的歌”,又说“第三首歌,确是伟丽雄壮”[3],这支歌是根据《吴越春秋》中“勾践伐吴外传”的歌词改写的,强调了复仇的意义和性质。

《铸剑》作于“三一八”惨案以后约半年多光景,“三一八”惨案的血痕,使鲁迅总结出“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的经验[4]。

反抗绝望 树立中国的脊梁——《故事新编》新论

反抗绝望 树立中国的脊梁——《故事新编》新论

Fighting Desperation, Building China' s Backbone.
New Theories of Old Tales Retold 作者: 金鹏善
作者机构: 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出版物刊名: 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
页码: 34-39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鲁迅;《故事新编》;后现代主义;反抗绝望
摘要:�故事新编》是鲁迅在创作中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成熟。

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这三个阶段里,鲁迅的思想由最初的激愤转入深沉的挣扎到最后发现和树立中国的脊梁人物,《故事新编》有着非比寻常的价值,并以一种貌似后现代的方式揭示中国历史文化的本质和真相,反抗绝望。

论《故事新编》的现代性特征的开题报告

论《故事新编》的现代性特征的开题报告

论《故事新编》的现代性特征的开题报告
《故事新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小说,由鲁迅创作于20世纪初期。

本文将以《故事新编》为对象,探讨其现代性特征。

一、《故事新编》的现代人性探索
《故事新编》中,鲁迅以独特的视角展现当时社会的人性缺陷,实
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探索。

其中最显著的是“故事”的主人公形象,数量
众多、涵盖面广,其思想、行为、心理等多方面领域都失落或者彰显了
一种时代特征。

二、《故事新编》的现代主义叙事手法
《故事新编》的故事格局不局限于传统“开头、中间、结尾”的线
性叙事,鲁迅利用了先后、倒叙、打断式等现代主义手法,将故事中的“矛盾、冲突、转折点”有机地地融合在一起,使之更加复杂、深刻和
具有现代性。

三、《故事新编》的现代文明批判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一部现代文明批判作品。

鲁迅通过描述“三
字经”、“千家诗”、“弟子规”、“清明上河图”等旧书、旧物,来
批判旧的文化、旧的思想、旧的道德、旧的社会习俗、旧的政治制度等。

这些批判,不仅贴切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残酷,而且揭示了新文明
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综上所述,《故事新编》展现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特征,其人性探索、现代主义叙事和现代文明批判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和深刻的思
想内涵,对于研究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鲁迅《故事新编》读后感1500字

鲁迅《故事新编》读后感1500字

鲁迅《故事新编》读后感1500字鲁迅先生的杂文里,我对八篇《故事新编》情有独钟。

觉得它们很耐读,在欣赏过程中也无时无刻不感受着先生文笔的幽默与犀利,读到后来,甚至想象着是一位阅历丰富的伯伯在夏日傍晚的大树底下给我讲述着不仅仅是“故事”的故事。

在这以前,我不否认我是绝对内容主义的倡导者。

因为认为作品的内容是唯一的,它所传递的作家以独特的视角挖掘出的深刻的见地是其作为文学作品最重要的闪光点。

同时,文学的另一组成部分——文学形式无非就是小说、散文、戏剧等几种,除去古老的诗、词、歌、赋,近现代的文学几乎可以清一色的归纳进前者所举的题材中去。

而与此同时,至今被我们争相传阅的文学佳作都存在着互不雷同的思想主旨,这才是我们“为伊消得独憔悴”的部分。

所以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在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剖中,渐渐地就将它与作品内容彻底隔离,甚至时常将其在思考中忘却。

是先生的《故事新编》将我从意识误区中拉出,慢慢地又找回了辩证的思考。

是的,正是这八篇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的以取古代传说为基础,新构人物经历以表达情感的杂文化引发我对文本形式作用的重新认识与肯定。

这种非常有趣的,全新的以杂文为基础的写作手法,对于作品的'意义,明显已不再局限于类似散文体裁使文章诗化,倒叙使作品充满神秘感等类似的作用。

应该说它是以一种全新的表达,展现着全新的思考。

它产生的作用就像是通过对未来天气的假设性预报来表达当下环保的重要性一样,放大了说,是一种新的视角。

这种文本形式的存在,使《故事新编》独具欣赏的价值。

它将古人写活了,以至于作品的主人公能在古今两个时空中自由穿梭。

如《奔月》中“乌鸦炸酱面”等流行词汇的插入,借羿之口说“我去年就有四十五岁了”反击现实中以诽谤先生为能事的高长虹的诬蔑,都是很好的例证。

八篇中的《补天》、《奔月》等前期创作可能仅仅是这种创新写法的练笔,但到《铸剑》、《出关》、《非攻》、《起死》时,已是先生将其运用得炉火纯青,自由自在的时候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验 的深刻 表 达 。何 为 现代性 体 验 呢 ?王- j认 为 即是 “ 国人 自鸦 片 战争 以来形 成 的关 于 自身所处 全 - i I 中
球性 生存 境 遇 的深 沉 体认 ”】 。 [5 18


时 空形 式 与 现 代 性
鲁迅先生现代性 的深沉体验首先表现为《 故事新编》 独特的时间与空间形式。陈平原认为 , 中国小说
在《 故事新编》 中变成“ 历史与现实并生 。 传统与现代为一 ” 更准确地说 。 。 共生并存应该称之为“ 入侵” 即 , 现代时空对古代时空的入侵。时间之箭永远 向前 , 何来人侵? 自古一切时间都是拖曳着过去 。 追逐着未 来。但在《 故事新编》 我愿意使用“ 中。 入侵 ” 一词 , 因为它可以较好地体 现出古典时空中出现现代质素的 非主动性和作者的主观价值取向。我们发现 , 古典文学的叙事时空永远都是独一无二的古代时空 。而在
以戏剧性 地 利 用 的 。 【 而 时间 与空 间往 往难 以分 割 。 故事 新 编 》 特 的 时空 形式 历 来是 研 究者 的阐释 ”】 2 《 独 焦点。 研究 者 往往 用 “ 今 交融 ”“ 今 杂 糅 ” 之 进 行 概括 。 子所 说 的“ 地 与我 并 生 , 物与 我为 一 ” 古 、古 对 庄 天 万
成古今混融的文体局面。以往对“ 油滑” 的理解 大多从其艺术性进行解释 。 诸如浪漫主义、 表现主义 、 现代 主义 等 。而 本 文着 力 于从 其 思想 蕴 涵进 行 解 析 。 为貌 似 游 戏之 笔 的 “ 滑 ” 认 油 是最 大 的 现实 主义 。它 真实 地展现了那个年代 的社会现实 。 即现代 中国古典性的终结和现代性发生 时的真实状况 。 它是鲁迅现代性
《 事 新编 》 故 中却偏 偏 出现 了叙 事 时空 古 与今 的二分 天 下 。古典 叙 事 时空 的统 治地 位 遭 到破坏 。 时空 运行
变 得失 衡而 杂 乱
古今 共 生 并存 的时 空 形式 并 非 鲁 迅先 生 凭 空 杜 撰 的 。 它是 鲁迅 先 生 对 当时 中 国社 会 历史 状 况 的最 真 实 的再现 。郑振 铎 在 12 梁启 超 逝 世后 所 写 的 纪念 文 章《 任公 先 生 》 9 9年 梁 中曾说 :他 生 于 同治 十二年 “ 癸 酉 年正 月 二 十 六 日。 是 中 国受外 患 最危 急 的一 个 时代 ; 正 也是 西 欧 的科 学 、 艺 以排 山倒 海 之 势输 人 文
叙 事模 式 的转 变应 该 包 括叙 事 时 间 、 事 角度 、 事 结构 三 个 层 次 。 而叙 事 时 间是 小 说 艺术 的一 个重 要 叙 叙
质素。正如伊丽莎 白. 鲍温所说 :时间是小说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我认 为时间同故事和人物具有同等 “ 重要的价值 。凡是我所能想到的真正懂得 、 或者本能地懂得小说技巧的作家 , 很少有人不对时间因素加
空形 式 、 小说 人 物 的凡 俗 化 、 蒙知 识 分 子 与 民众 关 系 隐喻 了 中 国社 会 历 史古 典 性 的 终 蛄和 现 代 性 的 开端 。 启
[ 词】现代性 ; 关键 时空杂糅 ; 凡俗化 ; 蒙知识 分子 ; 启 民众
[ 中圈分类号 】 2 0 11 [ 文献标志码 】 A [ 文章编号 ]10 - 7 9 20 )1 0 6 — 4 0 14 9 (0 7 0 — 0 4 0
中国的时代 ; 一切l 的东西 , 日 1 日 自 常用品 以至社会政治 的组织 , 自圣经 旧典 以至思想 、 生活 。 都渐渐 的崩 溃 了。 被破坏 了, 代之 以起的是一种崭新的外来 的东西。 梁任公恰恰生活于这一伟大时代 。 为这一伟大时
[ 藕 日期 】 0 6 0 — 8 收 20- 50 [ 作者 简 介 】 爱 玲 ( 9 9 ) 女 , 东 青 岛人 , 东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20 官 17 一 , 山 山 0 4级 博 士 生 。
维普资讯
第1 期
宫爱 玲 : 现代性的开端
代 的 主角 之一 。”13 启超 出生 于 同治 十 二年 即 17 13 梁 32 8 3年 1 2 日, 迅 出生于 18 月 6 鲁 8 1年 9月 2 l前 5 E, 后 相差 八 岁 . 几乎 是 同龄人 。 因此 , 他们 所 处 的时 代也 是 相 同的 。 鲁迅 先 生对 当时混 乱 滑稽 的社 会 状态 深 有体 会 . 说 : 中国社 会 的状 态 , 他 “ 简直 是 将 几十 世 纪 缩 在一 时 , 自油 松 片 以 至 电灯 , 自独 轮车 以至 飞机 , 自镖 枪 以 至机 关炮 . 自不许 ‘ 妄谈 法 理 ’ 以至 护法 , 食 肉寝 皮 ’ 自‘ 的吃 人思 想 以至 人 道 主义 , 自迎尸 拜 蛇
Jn,0 7 a. 0 2
Vo.4 No1 1 . 3
第3 4卷 第 1 期
现 代 性 的 开 端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故事新 编》 新论
宫 爱玲
( 东师范 大学 文学 院, 东 济南 20 1 ) 山 山 5 0 4
【 摘
要】 故事新编》 《 是典型的展现 中国现代性发 生之 际真 实状况的现代性文本 。小说 以古今 杂棵 的独特 时
凡俗化与现代性故事新编的独特时空形式具有深刻的隐喻性现代时空入侵古典时空象征了原本固若金汤附着于古典时空肌体之上的古典文化及其文化偶像的式微与衰败
维普资讯
20 0 7年 1 月
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un lf ueU i rt(hl oh d oi c ne o ra 0H bi n e i P ispy n Sc l i c 、 v sy o a aS e
《 故事新编》 主要是以历史和神话题材进行叙事 。 然而 , 在其古典叙事 时空 中却 出现了诸多现代叙事 质素 。古今通融的小说形式在今天看来已然不再稀奇 . 到处可见类似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而在上个
世 纪 初 出现 的《 事新 编》 以这 种 小 说形 式 给 当时 的人 们 带 来 了极 大 的新 颖 感 。该 小说 形 式 历来 被 学 故 却 者 称 之 为“ 滑 ” 油滑 ” 油 。“ 的大 意是 指 在 古代 时空 叙 事 中随意 地 糅人 现 实 质 素如世 相 琐 事语 汇 等 , 使之 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