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谈儿童读经
照相记忆的四大训练方法
照相记忆的四大训练方法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两个半球,它们的功能是不同的,如何训练右脑的照相记忆呢?下面由店铺给你带来关于照相记忆的四大训练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照相记忆的四大训练方法一:黄卡曼陀罗的训练这种方式来源于藏传佛教的密宗,佛教的目的并在于提高记忆力,如果说可以提高记忆力,那也只是副产品。
超出常人的能力,佛教称之为神通,佛教是不提倡神通的,南怀瑾先生说神通有一个二师兄,叫做神经。
确实有媒体报道,有一些人拥有超出超人的记忆能力、计算能力、语言能力等等。
往往这些人都存在着一些缺陷,被称之为来自星星的孩子。
黄卡的目的在于能够产生心像,有意识的产生类似于梦境的场景,这种现象已经和神经病人相去不远了,神经病人有时候声称前面有个什么什么,实际上什么也没有,但在他看来可能是真的可以看到。
因此对于这种方式,不能盲目的练习,除非你对佛教已经很了解了。
黄卡曼陀罗的练习方式,实际上是佛教所说的观想,藏传佛教的密宗是比较注重观想的,汉传佛教也讲观想,如《观想无量寿佛经》中有观想落日的方法。
据说儿童可以用这种方式训练,获得照相记忆的能力,可以一下子记住一页纸上全部的文字,需要用的时候,可以如实的重现。
再加上波动速读的训练,读完一本书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一页一页的翻过去,而不是一行一行的读。
另外,也有人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能力会逐渐消失。
照相记忆的四大训练方法二:记忆术的训练方法除了普通的记忆术的方式以外,有1000图的方法,书中称之为《映像》,一开始需要用联想编故事的方式,将1000张图片记住,与记忆术不同,这里是直接根据图片来联想,不需要编码的转换,所以更容易一些,也更好理解了。
记住所有的图片以后,还有配套的cd,一遍播放图片,一遍播放图片的名字,练习者最好跟着cd念。
cd还需要被加速,按照七田真的说法,加速以后左脑就无法处理了,因此可以训练右脑记忆。
这种方式是值得推荐的,书中称"适合于成人的右脑开发教材"。
儿童为什么要背诵经典
儿童为什么要背诵经典作者:南怀瑾关于儿童的教育,我们过去推广叫做“儿童读经”,有很多人根据五四运动以后的观念,反对“读经”这个名称的,甚至反对中国传统文化,这个趋势、观念还没有完全改过来,大家搞不清楚,一听到读经,好像就莫名其妙的害怕,也莫名其妙的废止,这都是很奇怪的事。
所以我们避开用“读经”这个名称,免得有些人不懂,有所忌讳,而一时又说不清楚,因此我改了,我说是“中国文化断层重整工程”,包括“儿童智慧开发”也好,“儿童智德启发”也好,做的就是这个。
现在儿童所读的偏向于唐诗、宋词等文学方面,我也表示过不大赞成,我说儿童读经也好,儿童智慧开发也好,都是为培养中华民族下一代的国民成为有智慧、有道德的人才。
并不是要他们读了唐诗、宋词以后,会作诗作词而已,诗人更多的是对个人情怀的发挥,发发牢骚诉诉苦而已,光靠诗人治不好国家的,即使培养很多像李白、杜甫一样的诗人,这对国家社会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帮助。
我们的目标是要培养后一代的国民,有真正的思想学问,真正使这个国家社会,走向长治久安、天下太平之路。
所以我说老是背文学诗词干什么?诗词不是中国文化的主题,是附带的。
我们自己编的儿童经典读本首先是《大学》、《中庸》、《老子》、《庄子》、《三字经》、《千字文》,其他都推到后面,诗词更少。
我们的目标是让儿童的中(中国文化)英(西方文化)算(心算)基础打好。
像香港和台湾都很注重了,由心算班开始,同时兼带读古书,这是香港、台湾方面的努力。
再说人家觉得我们提倡的儿童读经,不过是提倡背诵而已,背诵不是几十年被人攻击吗?说中国文化衰落科学不发达,就是因为过去读书,只晓得背古书,所以害了中国。
嘿!这个话太武断了,完全不对。
中国传统教育几千年来至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的初期,读书素来是要背诵的,不只是儿童要背而已。
中国过去上古两三千年以前,有文字没有纸张和笔,开始是雕刻文字在甲骨文上,后来发展雕刻在竹简上面,然后把一片片竹简打洞用牛皮筋穿起来,这样认字很困难,所以读一篇书都要背诵,背了以后重新刻过,这样传下来。
儿童读经教育综述与评析
西汉以降,诵读儒家经典的教育一直都是历代政府实施教化、培养人才的不二主题。
清末之时,西学东渐,新式教育对读经传经的传统带来强劲的冲击。
但至蔡元培1912年出任民国教育部长,正式取消读经科止,读经尊孔之风仍然很盛。
袁世凯窃国之后,再度掀起读经思潮,1915年7月31日在《国民学校令》中,袁氏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读经课在国民学校中的地位。
其后,“洪宪帝制”失败,教育总长范源濂于1916年10月再次发布废止读经令。
自此以后,在中央官方的教育法令中,读经之风平息。
民间的读经论调虽未终止,然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以“必不容商榷讨论”的激烈态度否定传统,进行文化的改造或者说文化的革命,最终以绝对强势使“读经”沦为一个历史名词。
近几年来,在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ICI)的大力促进下,海内外华人中又逐渐出现了一股儿童诵读经典的热潮,影响广泛,而且成星火燎原之势。
本文试图在对其现状进行表述的基础之上,究其本质,探讨形成之因,并结合国内文化的现状对读经教育作一理性评析。
一、儿童读经教育现象的缘起及发展(一)缘起1990年2月,南怀瑾先生创办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其宗旨是:“发扬中国文化精神,吸收西方文化精神,籍各种文教活动之推广,从而改善社会风气。
并通过各种途径,促进社会福利。
”[1]1994年,台中师范学院教授王财贵博士在台湾发起“儿童诵读经典工程”,读经活动在中国台湾兴起,并得到南怀瑾先生的大力支持。
1995年,在全国政协会议上,赵朴初、叶至善、启功、曹禺等几位文化界的耆宿发出了《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倡议“建立幼年古典学校,使一部分少年在接受一般学校教育之外,重点进行经、史、子、集古典学科的专门训练”。
[2]1998年,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将“读经”引入中国大陆,同年,儿童读经教育综述与评析文/赵子俊中,不仅要“三思而后行”,还要在先进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不断思考,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3)爱反思。
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思想和心理感受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事物的理解或描述。
大陆读经十年回顾(张利民)
大陆读经十年回顾海印子(张利民)十年,光阴如电,一闪而过,人事尽非,万象更新。
读经,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教育运动,划出了十年中国文化的心路,道出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声。
十年,大陆的读经运动,做为推广的推动者,有多少不可忘怀,又有多少沉浮回忆,有多少精神回响,感慨和交集,任重而道远,或可回首一顾。
1994年,国学大师牟宗三先生的弟子、台湾台中师范大学王财贵教授,振臂一呼,奔走各地,宣讲儿童读经教育,迅速得到台湾社会的高度响应,未几遍布台湾,风行而过,读经之声遍地可闻,各种文化教育团体莫不热烈响应。
ICI国际文教基金会引进读经教育1997年秋,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请王财贵博士到香港,举行一次公开讲演,讲述读经教育的理念,介绍指导儿童读经的具体做法。
1997年6月,天平儿童基础教育中心的主持人陈鸿远律师从国际文教基金会听到介绍后,就开办了第一个"经典文学诵读乐园"课程。
天平中心不仅自己开展读经活动,而且逐渐向香港其它教育机构推广。
特区政府教育署的总督学在考察了天平中心的读经课程后颇为欣赏,主动向其它学校推介。
(见《重整中国文化断层的宏图大业》)1997年10月,国际文教基金会邀请王财贵教授前往海南岛,在海南航空总部,进行了第一场大陆的公开读经演讲。
1998年春天,ICI国际文教基金会正式在大陆推广读经教育,成立国内最早推广机构--武汉大方文教儿童中西文化导读推广中心,以中西文化导读的名义开始了点火播种工作。
1998年的暑假,王财贵老师开始在大陆巡回演讲,犹忆在广西的演讲,从桂林到南宁,从南宁连夜赶往柳州,一夜未休息,次日又开讲两场,晚上又赶往玉林,所到之处,惊醒四座,一片哗然,读经,这个名字迅速传播开来,那时的家长,甚至都不敢认为经典是可以读的,更多的认为经典还是有糟粕的,尽管如此,对教育的反省,可以说是从读经打开了国人教育反省的天窗。
天津是国际文教基金会大陆推广的前沿,也是国内儿童读经的里程碑式的起点,得到时任天津河西区的副区长张俊芳的大力支持。
经典诵读顺序
1998年以来,南怀瑾先生领导的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将王财贵教授在台湾倡导的儿童读诵经典之理念,介绍给大陆,并在大陆成功开展了“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和儿童西方文化导读活动,深受小朋友的喜爱,且得到了众多家长、教师和教育专家的
肯定和支持。
目前,已有近百万儿童在读诵经典中受益。
这一系列的《儿童中国文化导读》之“经典诵读本”,是秉承全球“儿童读经”发起人——王财贵教授的教育理念而编订的,其特色是“大字”、“白文”。
“大字” 是为了节省目力,以保护儿童
的视力,不仅适合儿童读诵,更方便一般成人读诵。
“白文”而无解释,是因“读经”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学习,其重点在于多接触、熟习,只要多读,自有浸润,自有感发,自有理解。
儿童时期的教育模式,当以读诵薰习为主,讲解并非迫切之事。
现阶段发行的经典读诵本有十二种,依王财贵教授建议给儿童读诵的优先顺序是:(一)《学庸论语》(采用《阮刻十三经》注疏本,《论语》并参酌程树德集释本);
(二)《老子庄子选》(《老子》依《四部备要》明华亭张氏本,《庄子》采用郭庆藩集释本);
(三)《唐诗三百首》(王财贵编订之读诵本);(四)《孟子》(采用《阮刻十三经》注疏本);(五)《诗经》(采用《阮刻十三经》注疏本);(六)《易经》(采用《阮刻十三经》注疏本);(七)《书礼春秋选》(采用《阮刻十三经》注疏本);(八)《古文选》(王财贵选
编);(九)《诗歌词曲选》(王财贵选编);(十)《佛经选》(王财贵选编);(十一)《孝弟三百千》(王财贵选编)。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选编一册《中医养生启蒙》,总计十二册。
各书并皆参酌诸家版本而编订。
经书流传至今,年代久远,诸家
所据版本难免有所差异,因此本系列读本偶在篇末加以注明。
儒释道学者--南怀瑾
学有专长
南怀瑾勤于笔耕,有不少著作问世。这些著作可分为几大类,第一类是儒学著作。他认为,儒学是中华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主流,其中又以儒家《四书》、《五经》为中心。南怀瑾对《四书》、《五经》的研究不但深入堂奥,而且每每有独到的见解。收录这一类中的南怀瑾著作主要包括《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孟子旁通》、《易经杂说》等,都是他授课时为学生授业解惑的讲稿。
什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呢?南怀瑾认为,中国在秦汉以前,儒、墨、道三家几乎涵盖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六朝以后,3家中换了1家,即墨家学说被佛教所取代,儒、佛、道3家成为文化主流。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儒、佛、道三家的学问,由博返约、融会贯通,才能掌握中华文化的精义。如今的学者所受的都是西式教育,大多将人类文化知识分门别类,成为专攻一门的专家。但却顾此失彼,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了解不够,甚至是支离破碎的。因此,他提倡全面、深入地吸收、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有人认为,由于特殊的人生经历和治学门径,使南怀瑾不同于一般学者,他能出入于儒、佛、道之间而不拘泥于某一家之说。
南怀瑾记意力强,讲课时引用诗词、典故,皆能随口背诵,滔滔不绝。他为了讲现代政治人物史,花了3个月时间重读《二十五史》。授课时,对于历史掌故、政治事件等史实均能引经据典,指明出处,讲得头头是道,给聆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认为,一般人“除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也就是说对于现代人所患心理疾病,应多从心理因素入手,“心病还要心病医”,要强化道德、文化修养,方能彻底根治。南怀瑾教人静心、养性、除烦恼之法,常保身体健康,使受教者感悟到,在知识竞争时代,多一份定境,多一份智慧,就多一份成功的把握。在台期间,他还多次应军方邀请,到部队基地讲学。他授课与政治毫无关系,从未要当局一分钱,也没有接受任何人的捐赠。
1947年,南怀瑾为精研佛理,深入青海、西藏地区,拜访当地佛教密宗上师,虚心求教。经向白教贡噶上师及黄教、红教、花教多位上师学习,对佛理有了更为精深的研究,并由根桑活佛授予密宗上师之位。
论少年儿童读经教育的德育意义
论少年儿童读经教育的德育意义——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有益探索华东师范大学金林祥,张正江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少年儿童诵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教育(以下简称读经教育),在全国城乡的许多学校和社区广泛开展。
尽管这项教育活动目前还处于民间推动的阶段,学术界对此也还有不同意见的争论,但是它以其显著成效,如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少年儿童的语言文字能力,发展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陶冶情操、培养人格等,使愈来愈多的老师和家长认同它,愈来愈多的社会有识之士关注它。
可以这样说,“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已经成为许多少年儿童的自觉行动,并逐渐在中华大地上蔚然成风。
本文拟对读经教育的道德教育意义做一初步探讨。
一、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所谓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就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而积淀下来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几种读经教育教材,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儒家、道家等学派的经典著作,如《诗经》、《孝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等;二是优秀古诗文,如唐诗、宋词、元曲等;三是广泛流传的古代蒙学读本,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
这些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代表作,既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又蕴涵着极为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如《论语》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经典,它包含了立身、处事、为学、从政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融政治、伦理、道德与教育为一体,其核心是做人,是伦理道德修养。
它提出了许多做人的原则和格言,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
又如《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理想人格。
认为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可以培养出一种坚定的无所畏惧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所谓“浩然之气”。
这种气“至大至刚”,能够主动扩张,充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中的许多语言已经成为两千多年来志士仁人立身行事和判断他人行为的准则,并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
南怀瑾简介_南怀瑾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南怀瑾简介 南怀瑾简介 南怀瑾,浙江乐清⼈,1918年⽣于⼀个耕读传家的书⾹门第。
南为独⽣⼦,其⽗对他寄予厚望,⾃幼督课甚严。
南⾃幼学习勤奋,12岁前即遍读史籍经书,为其终⽣学业打下扎实基础。
南怀瑾学识渊博,对古典⽂学、佛学以及《易经》都颇有研究,得到学界同⾏普遍赞誉。
学⽂习武频换跑道 抗⽇战争初期,南怀瑾正在南京⾦陵⼤学学习。
⾯对⼭河破碎、⼈民流离失所的艰难时局,毅然决定从军报国。
当时,他⼤学还未毕业即转赴成都,考⼊国民党“中央军校”,就读于研究班第10期。
毕业后进⼊军队,随抗战部队驻扎在⼤西南,屯垦戍边,被任命为⼤⼩凉⼭垦殖公司总经理兼地⽅⾃卫团总指挥,负责筹集粮草⽀援前⽅。
不久,南调回“中央军校”任政治教官,后因⽬睹官场⿊暗,不想再从政,遂萌⽣退意,有⼼研究佛学。
1943年,南怀瑾辞去军校教官职务,到四川峨嵋⼭⼤坪寺开始潜⼼研究禅学。
他在那⾥⼀呆就是3年,晨昏青灯黄卷相伴,⽇⽇与僧侣为伍。
在寺期间,他到处寻找佛家经典,静⼼精读⼼⽆旁骛,并时时向当地⾼僧虚⼼求教,遍读⼤藏经三藏12部及其它有关梵⽂典籍。
1946年,南怀瑾学成下⼭后,受聘于云南⼤学、四川⼤学等校,开课讲学。
1947年,南怀瑾为精研佛理,深⼊青海、西藏地区,拜访当地佛教密宗上师,虚⼼求教。
经向⽩教贡噶上师及黄教、红教、花教多位上师学习,对佛理有了更为精深的研究,并由根桑活佛授予密宗上师之位。
讲学参禅设帐收徒 1949年,南怀瑾辗转赴台,在家设帐授徒,讲授中国古籍经典,同时担任台湾政治⼤学、辅仁⼤学及⽂化⼤学教授。
⼀些撤退去台的国民党⼤⽼如何应钦、顾祝同、蒋⿍⽂、钱⼤均及杨管北等⼈都前来执经问道。
去台初期,南在台北设⽴“⼗万禅林台北道场”,成⽴“东西精华协会”,另在新⽵县设“⼗万禅林峨嵋道场”,教导众⽣打禅。
后来他在台北、北投、汐⽌、⾼雄等地多次举⾏禅七法会,杨管北、周宣德、叶曼、张尚德等名流均曾参与,主要功课是禁语、打坐、参禅、⾏⾹。
儒家读经教育及其现代意义
儒家读经教育及其现代意义苏州大学国学研究所余同元传统“读经教育”一度被彻底否定,近年来又有人提倡,并作为儿童启蒙教育的一种方法进行推广,称为“中国文化经典诵读活动”。
它要求在不耽误原有课程学习和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利用每天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完成最有价值的几部中国文化经典《老子》、《论语》、《诗经》等诗文的诵读任务。
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以作为儿童长大后终生消化、理解、受益和发展的文化准备。
本人认为,这一做法真切地体现了传统儒家“读经教育”的现代意义,下面试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之。
一、推广中国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的目的宗旨开发儿童智力潜能,培养儿童记忆能力,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诵读活动中进行母语语言学习,同时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质,加强文学修养,陶冶高雅情操,以便日后消化理解,并融合西方文化精华,重新塑造中国文化精神。
《庄子·天下篇》云:“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让儿童诵读这些文化经典,自古以来就是一项基本的教育方法。
中国历代如此,外国也不例外(如犹太人从小就要诵读经典)。
所以,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张岱年先生说:“…五四‟时期,曾有人反对读古书,甚至有人反对读中国书。
这事实上是偏激之谈。
” (见张着《读经与读子》)而武汉大学冯天瑜教授的名著《中华元典精神》则科学地论证了元典精神对民族文化的原创性作用。
对此,本人曾在《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秋之卷发表《重新塑造中国文化精神——兼评〈中华元典精神〉》一文中有过专门的论述。
二、开展中国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的方式方法1、“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
只要有热情、能识字读拼音的人,就能成为导读老师。
父、母亲是其中最理想的老师。
2、“小朋友,跟我念。
”这是导读的六字真言。
用活泼愉快、唱儿歌或背广告词的方式,让儿童和老师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自然地诵读,而后从中取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这是一种在唱诵中学习的方式。
儿童读经开发右脑潜能
界。王财贵主张 , 举凡经、 子 、 , 史、 集 只要有价值 , 皆 可选为读经之教材 ,以此对儿童开发潜能、培养品 格 。这一民间教育活动赢得社会各界与政府有关部 门的支持与推动 , 并逐渐发展壮大 , 演化成引人瞩 目 的社会现象。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对此运动深表赞 誉并予以推动 。其后 ,教育学者郭齐家先生积极响
汪冬梅 裴海 燕
( 安康学院信息与教育技术 中心 , 陕西安康 750 ; 20 0 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 陕西安康 7 50 ) 20 0
摘 要: 右脑教 育是 2 世 纪幼儿教育领域的前沿课题 , l 已受到世 界各 国民众尤其是科 学家的重视与关
注。 国传统教育中就有一种很好的右脑教育方法, 我 即读经教育。 在孩子会说话前 由家长读或通过媒介播 放给
行为只是动用了我们的表层大脑。大量反复朗读和
背诵可帮助我们打开深层记忆回路 ,使大脑的素质
发生改变。 深层记忆回路和右脑连在一起 , 一旦打开
了这个回路 , 它就会和右脑的记忆回路连接起来 , 形
成 一种 “ 优质 ” 的记忆 回路 。 此 , 脑 的机 制 是 不追 因 右
枢发育程度不同, 左右脑使用的程度不同, 开发右脑 求理解和记忆 , 只要把知识信息大量 、 机械地装在脑
作者简 介 : 汪冬梅(94 ) , 17一 , 陕西安康 ^ 硕士研究生学历 , 女 , 现任教于陕 西安康学院信息与教育技术 中
心。研究方向: 古代文学 。
裴海燕(92 )女 , 17一 , 陕西安康 ^ 本科学历 , , 现任教 于陕 西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教育 系。研究
方 向: 汉语 言文学 、 幼儿教育。
想象的强大功能。
特色课程经典诵读的介绍
特色课程——经典诵读的介绍理念:(1)什么是“经典诵读”?经典诵读(又称“读经”、“中西文化导读”或“古诗文诵读”)是积极从事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的台中师范大学王财贵教授于1994年在台湾发起的教育运动,旨在倡导利用13岁以前的人生的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中国文化乃至世界一切文化的经典,以夯实文化修养基础,健全儿童的人格、道德和智慧,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
南怀瑾先生也曾引用宋儒张横渠的四句话作为儿童读经的目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读经”教育一经倡导,便在社会得到广泛的响应。
目前在台湾“读经”的孩子已超过百万,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来越多的华人孩子加入到“读经”的行列。
1998年,南怀瑾先生领导的“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将“读经”引入大陆,并在大陆成功地开展“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和“儿童西方文化导读”活动,加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的“古诗文诵读工程”的开展,大陆也有几百万的孩子在“读经”中受益。
2002年4月,中华孔子学会成立了国学启蒙馆,启动全国的“国学启蒙工程”。
6月8日至9日,中国首届国学启蒙教育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江阴市召开。
9月18-20日在山东济宁组织了古今中外文化经典朗诵会暨首届华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友谊赛。
?(2)为什么要进行“经典诵读”?大脑生理学家发现,0—13岁是孩子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期。
经过近几年的实验证明儿童进行国学经典诵读2—3个月就会得到一个明显的改变。
从每天读20—30个字到后来每天能读100—200个子。
许多儿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可以把一万六千字的《论语》熟背。
其记忆潜能在国学经典诵读中得到开发。
几万字的古文对他们来说都不是难事。
实践证明,有多动症,感觉综合失调甚至自闭症的孩子在进行一段时间国学经典诵读之后。
境况会大为改善!目标:经典诵读,不是培养千篇一律的文化趣味或思想方式,不是限制个人心智发展的空间。
南怀瑾先生谈儿童读经
南怀瑾先生谈儿童读经南怀瑾生平: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1917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
他的《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孟子旁通》、《易经系传别讲》等三十几部著作,几十年来在海内外长销不衰,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人生颇富传奇。
记:您现在正致力于"儿童读经"的推广,这又是为什么呢?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可怕的是把国家和民族的根本文化都丢掉了,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就在于由一批历代流传的经典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资产。
儿童是社会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
现在的小孩子可以唱很多流行歌曲,却对充满先贤智慧的经典毫不知晓,这的确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
明个什么理呢?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
人本来生来就是人,个个自然会做人,哪里还要有什么另外一种做人的道理呢?不错,人本来就是人,原始也和世界上一切"灵长"的生物差不多。
但人类的老祖先,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先,早在五千年前,就开始建立了一套文化,教育我们后代子孙怎样才能懂得"人伦"的基本道理,然后才扩充到怎样去为"生活",怎样好好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完全不同于一切"灵长"生物一样的原始状态。
当然,其中还包括了"科学"的、"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等等文明。
记:您提倡读古代的经典,那么经典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南:还是为了"做人"。
而不是为了"生活"。
因为"生活"的意义,是人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怎样设法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同时,使人人都要更好地"生活",过得很舒适快乐的一生。
南怀瑾先生谈儿童读经
南怀瑾先生谈儿童读经半个多世纪以来,南怀瑾先生漂泊天涯,但一直苦心孤诣地为重整中国文化断层在奔走、在呼号。
近年来,南老师更强调文化重建要从儿童抓起。
他说,“像我们这个年龄层,七、八十岁的人快要死光了,将来要想靠我们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把国家民族文化保存下来是几乎不可能的了。
”而三、四十岁的人,从小就没有打好中国文化的基础,不中不西,不今不古,很难担当复兴民族文化的重任。
这一代没有办法了,只有寄希望于儿童,寄希望于未来。
趁我们接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的老一辈还在,极力培养下一代,把中国文化的薪火传下去,使得命如悬丝、不绝如缕的文化传统得以保存,进而发扬光大。
南老师经常动情地说:“我是看不到小树长成的那一天了,但我相信,小树是一定会成长起来的。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宝贵的文化资产,这是传统得以代代相传的载体,也是这个民族始终保持创造力的活水源头。
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就在于由一批历代流传的经典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资产。
例如,印度也是一个文明古国,可惜他们的文化传统是靠一代代人口耳相传保存的。
战争的浩劫,人口的迁移,民族的融合,口耳相传的历史文化很容易中断。
因此,印度到现在就没有完整的历史记载。
公元三到七世纪印度的许多历史面貌还是从西行取经的中国和尚,如法显、玄奘和义净的著作中知道的。
即使有些国家保存了古代文献资料,但也未必能对后代产生影响。
因为世界各国的语文,如英文、德文、法文,文字和语言是合一的。
语言大约30年一变,所以100年前的英文、法文书籍到了今天,除非专家,否则是莫辨雌雄的。
我们中国的老祖宗,晓得语言是要随时代变化的,所以把文字脱开了语言。
只要用很短的时间,经过两、三年的训练就会写出来。
这种文字,也就是文言文,单独成为一个系统,表达了思想。
中华文化的宝库都在上下五千年的古典书籍里,古书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
文言文所保留下来几千年前的思想,对后人来说没有障碍。
通过文言文,后人就能凭借这些经典与前人沟通,从前人的智慧中吸取思想养料。
儿童读经开智
儿童读经开智
儿童读经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诵读经典,孩子们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益处。
以下是儿童读经对孩子们在语言能力、记忆力、专注力、文化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等方面的提升作用。
一、语言能力
通过读经,孩子们可以接触到丰富的词汇和句式,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经典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比较丰富,长期读经的孩子能够逐渐熟悉这些词汇和句式,进而提升语言能力。
二、记忆力
读经需要反复诵读,这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记忆力。
经典中的句子往往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孩子们在诵读过程中容易记忆。
长期坚持读经,孩子的记忆力会得到显著提升。
三、专注力
读经需要孩子们集中注意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专注力。
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孩子们需要排除外界干扰,专注于经典的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的专注力会逐渐增强。
四、文化素养
读经可以让孩子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读经,孩子们可以了解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拓宽视野,增强文化自信心。
五、品德修养
读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
经典中有很多关于道德修养的内容,通过诵读这些内容,孩子们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培养出良好的品德修养。
六、审美能力
读经可以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
经典中的语言往往优美、典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诵读经典,孩子们可以逐渐感受到语言的韵律美和意境美,从而提升审美能力。
“童蒙养正”应不忘初心——试论儿童国学教育现状
质都能够健 康 成 长,从 而 为 少 年 养 志、成 年 养 德 打 下 坚 实 的 基 应,儿童国学教育其重点应落脚在“德”,即注重培养孩子形成积极正
础。现代以来,诸多家长在孩子0-3岁 为 其 读 经,3-13 岁 送 到 确的价值观。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国际竞争异常激烈,创新与发
培 训 机 构 学 习 国 学 ,最 终 也 是 为 了 达 到 “童 蒙 养 正 ”的 目 的 。
为了抵制儒学和 佛 学 的 固 有 地 位,开 始 提 倡 挖 掘 和 继 承 本 国 的 的影响起到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对儿童进行“养正”教
古代典籍。明治维 新 后 出 现 了 所 谓 的 “国 粹 派 ”,主 张 抵 制 和 反 育的目的应回归为“无论是在心性、品格、志趣还是在人情、事故、生
赋》:“三归间诏父,隐养正之 姜 牙。”明 王 守 仁 《传 习 录 》卷 中:“母 用,在儿童阶段接受国学教育十分必要。然而,在现代社会各方利
辄因时俗 之 言,改 废 其 绳 墨,庶 成 蒙 以 养 正 之 功 矣。”[2]由 此 可 益的驱使下,要做好真正的“养正”教育,还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见 ,“养 正 ”即 是 涵 养 正 道 ,旨 在 养 成 良 好 品 行 ,完 善 自 身 修 养 。
对外来文化。在我 国,梁 启 超 先 生 于 20 世 纪 初 提 出 创 办 《国 学 活等诸多与个体生存交织一体的生命状态中,实现一种生命终极意
报》,“国学”一词首次出现。何谓 “国 学 ”? 章 太 炎 先 生 认 为:“夫 义上的超越与完善”[6],“童蒙养正”的初心,应该是让孩子拥有健康
国学者,国家所 以 成 立 之 源 也 。”[3]张 岱 年 先 生 认 为 :“所 谓 国 学 的心灵,让精神世界获得丰盈。
儿童读经的原则性指导
儿童读经的原则性指导(摘自南怀瑾先生有关文章)其實,一般的人們,太過年青現代化了,根本不知道過去傳統的教育方法,是有多麼的輕鬆愉快,使兒童們在歌唱舞蹈的氣氛中,達到文化教育水平。
古人所說「絃歌不絕」,就是這種境界。
尤其是所採用的古書,都是濃縮了「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等多方面「智識」的結晶,所以後世的人,就很尊敬它叫做「經典」。
而且所謂這些「經典」的古書,它本身的文字,便是「文學」的「藝術」作品,所以也叫它是「文章」。
好「文章」,就是「文學」的「藝術」,一定可以朗朗上口,便是很有韻律的歌唱。
無論古文和現代的白話文,這個道理都是一樣的。
因此古人把最難記的「算術」,和其他「天文」、「地理」、「物理」等學識,都編成「歌訣」來唱,聲聲「朗誦」。
那便是最高明的方法,使兒童不用絞盡腦汁去背記,自然而然地進入記憶,一生到老也不容易忘掉。
而且猶如現在的電腦一樣,意識一動,就在嘴上背誦出來了。
只要有內行的好老師,懂得這種不是「注入」式的教育法,就可很自然地達到「啟發式」的「注入」效果了。
实际上,我们提倡的儿童读经运动,就是一个背书的方法,就是教人家肯读书、肯背书、肯唱歌,没有别的东西。
......提倡以後,推广些什么?现在回到原来的本题,也就是我们让孩子们背书、朗诵的方法,不须告诉理由。
不管四书五经,或是古书,任何一段,像唱歌一样,很轻松愉快地背诵,不给他讲解,偶然稍稍带讲解一点。
这样背下去以後,一辈子都有用,一辈子都忘不掉。
不但中国文化要背,外文也要背。
可是现在人不懂,以为背书是背死书。
至於背书的理论基础,这就牵涉到修养的科学,以现在来讲,牵涉到脑的科学。
背书非专一、安定不能背起来。
小孩子背东西是不痛苦,是很快乐的。
因为专一唱歌、专一背书,脑筋就更宁定。
思想行为都要变的。
这个就要讲到脑波的问题,譬如大家讲修养、修道、学佛打坐,打坐就是使脑神经专一思维,专一思维,就宁定,使身体生理机能改变,健康起来。
问:还有一个问题,背完了永远会记得吗?答:像我们是背书出身。
柏拉图教育思想对儿童读经教育的启示
柏拉图教育思想视野下的儿童读经教育中国教育史上,读经教育绵延不断,尤其明清时期读经更是私塾教育的重要内容。
葵卯学制为例,“‘读经讲经’的比重过大,初等小学堂占全部课程总时数的五分之二,高等小学堂占三分之一,中学堂占四分之一,大学设有经学科。
”〔1〕1912年9月中华民国第一个《学校系统令》(即壬子学制)公布,废除读经、讲经和毕业给科举出身。
“1913年教育部公布的《中学课程标准》和《小学校令》中都具体规定了小学、中学的课程设置及要求。
这次课程改革,取消了读经讲经课,……,加强了生产知识技能的训练”〔2〕。
后来小学的国文改为国语,传统经典内容在教材中的比例继续下降。
近来又有部分媒体报道部分教育行政部门有关经典教育的规定。
但是,当前兴起的新一轮的读经热,又将儿童读经教育推到了国人面前。
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 -前347)是西方哲学史上客观唯心主义的杰出代表,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系统论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学前教育思想的重要奠基人。
柏拉图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20岁时师从苏格拉底研究哲学。
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离开雅典,在外游历12年,研究数学、科学、宗教、法律等。
回到雅典后,创办阿加德米学园,在讲学、著述,主持学园40年,直到去世。
从柏拉图的著作和已有的参考文献中,发现柏拉图的主要教育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是改造人性、实现政治理想的工具柏拉图认为要提高人的素质,实现理想国,“第一桩事要考虑的,就是教育。
”〔3〕“如果得到的不是适合的培养,那么最好的天赋就会比差的天赋所得到的结果更坏”〔4〕240。
《理想国》中这样写道:“苏格拉底:我的好阿德曼托斯,这些并不像别人所想好像繁多而艰难的戒条要加在他们身上似的,他们实在容易做到,只要他们监护一件伟大的事情——也许我们不称其为伟大而称其为足够吧!阿德曼托斯:这是什么呢?苏格拉底:他们的教育:因为假如一种正确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有理性的人,他们容易看透这些事情与其他我们暂时忽略过的原则,例如男女间的关系,婚姻制,子女的生育以及这类的事情,都应尽可能成为友好间的公物。
对当前特色幼教及幼儿园课程特色的分析论文
关键词:幼儿读经专家参与理论基础推广摘要:当前特色幼教层出不穷,其特点与价值值得分析与探讨,本文试以幼儿读经活动为例,分析其起源、理论基础、专家参与及推广,进一步探讨在幼儿园里如何恰当地实施推广幼儿读经。
目前各种特色幼教层出不穷,关于学前园本特色课程的开发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课程开发会受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并且好的课程开发也是个不断评价、改革,不断适应社会变化的动态的过程。
本文尝试以幼儿读经活动为例,分析其特色及课程特点。
一、什么是幼儿读经幼儿读经最早是在1999年由以台湾的王财贵先生为代表提出并倡导起来的。
他倡导读经的理由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0~13岁是儿童记忆力发展最好的时期,这个时候让儿童聆听或记住一些人类文化中的经典,也许暂时不能理解,在以后的时间里,会随着阅历的增加,慢慢体会其精华,悟出一番人生的真理,从而在实践中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读经的主要办法就是“小朋友,跟我念。
”王财贵教授提出了“念”的具体办法,即“每天进度平均约一百字,每一百字至少念一百遍,每天让每一个读经的孩子都得一百分”,这样长期耳濡目染,营造读经环境。
二、推广程度及专家参与情况自1999年开始,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中心开始推广儿童经典诵读教育,至2003年底,中国已有60多个城市500万个家庭的儿童加入诵读经典的行列。
他们邀请香港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担任导读中心董事长,邀请北大教授汤一介、乐黛云,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和台湾学者王财贵等众多名流学者担任导读中心的顾问并参与编选教材。
这些教材分别被制作成书本、录像带、光盘等,赠送或销售给一切愿意参与儿童经典导读教育的学校、团体和个人,并且还有源源不断的人前来预定教材。
儿童经典导读中心除了提供自编的教材外,还组织了丰富的活动,如请一些著名学者为学校老师开讲座,组织各单位中小学生配合歌舞形式开展经典朗诵会等,著名演员濮存昕及许多社会名流都到会助兴。
一些商家也闻风而动,制作了许多写有“经典导读”、“论语”、“孟子”字样的玩具到市面上销售。
二年级经典诵读心得体会文章(精选5篇)
二年级经典诵读心得体会文章(精选5篇)二年级经典诵读心得体会*【篇1】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资源宝库。
它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我们民族约定俗成的教科书。
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其他任何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正如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所说的: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长大之后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运用出来。
至于成年后再来读这些书,因为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犹如脾胃不健康的人,即便面对串盛的美食,也难以吸收其营养了。
我们的经典琳琅满目,经典诗文的诵读,这项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受益匪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斜将杜老先生那种高-瞻远瞩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彰显出来,那种豪迈的气概又影响了多少后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老先生的这句话,让我更偏重理解的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这一方面。
正所谓“兴趣是的老师”。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白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等这些千古名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要珍惜时间,时间是宝贵的。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古诗句教育人们要做一名爱国,尊重他人,孝敬父母的人。
通过经典诵读,孩子们从小就能体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我希望今后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能真正喜欢上古诗文,真切的感受到古诗文之中的美,并将它发扬光大。
二年级经典诵读心得体会*【篇2】这个学期最让我开心的时刻就是每周三下午的综合实践课,我们一起打开还散发着油墨香的新书---《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一起诵读经典诗文。
从这本新书里,我认识了古代的圣贤孔子、孟子、老子......特别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在老师的讲解下变得浅显和易懂,里面的一句句话都包含着一个个深刻的做人做事道理。
幼儿教科研课题:“幼儿经典诗文咏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幼教课题申报\幼儿综合课题申报“幼儿经典诗文咏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的研究背景1.源远流长的古诗文尤其是经典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古诗文经万众传诵,影响了一代代人的修身与治学。
2.1992年台湾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倡议并开始了儿童读经活动,此后“儿童读经热”从台湾相继传到香港、到美国、到大陆……;中国青基会98年也开始实施“中华古诗文经典工程”,这在全国众多省市中小学掀起了一股咏诵经典的浪潮,此项研究方兴未艾,千百万家庭从让幼儿背诵记忆古诗文的自发教育行为状态开始向自觉教育行为状态转变,众多家长甚至将诵记古诗文演绎成了亲子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园经过前期的家长问卷调查也发现,有71%的小班幼儿家长注重在孩子2-3岁时教其学习经典古诗文。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当今我国基础教育中,学习咏诵古诗文作为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正被纳入到正常的教学目标中去,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都有关于古诗文诵读的课外读物,要求每个学生进行一定量的诵读和背诵。
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要求,但从现在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表述中,我们仍然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幼儿学习古诗文的必要性:“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古诗文虽讲究韵律音节,但其中不乏浅显易懂、琅琅上口的,非常适合幼儿学习的经典作品。
并且作为民族文化的命脉,古诗文所蕴含的美和潜在的教育价值很值得我们去研发。
综上所述,从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着想、从为幼儿终身发展的奠基着手、从顺应教育改革的形势出发,我们提出了经典诗文幼儿咏诵教学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界定、研究目的及相关理论依据(一)课题界定和研究目的:“经典”指传统的具有典范性与权威性的著作。
“经典诗文”即自古以来得到普遍认可的典范诗文、名家名篇,就我园课题研究内容选择角度而言,主要选择具有典范性的唐诗宋词及适合幼儿咏诵的短小文章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怀瑾先生谈儿童读经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关于大家习惯所称「儿童读经」的事,「儿童读经」是大家最近讲惯的术语,其实就是儿童读书。
不管称儿童读书、儿童读经,或儿童中国文化导读也好,在我的看法,这个时代,尤其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国家,在近七、八十年来这个时代,中国人一听到「读经」两个字,就莫名其妙地反感,认为是复古,走倒退的路线,或者认为不合时宜,这都是一个错误的观念。
因此,我对大家推广的这个工作,就改个名称,叫做「儿童智慧开发-中国与西方文化导读」。
这样一来,一方面免除各方面的误解,另一方面也为中华民族建立一个承先启后的新文化。
其实引用孔子的话,什么事都要「正名」。
甚么叫正名呢?就是对于事情的一个主题,先要弄清楚,实际上,我们提倡的儿童读经运动,就是一个背书的方法,就是教人家肯读书、肯背书、肯唱歌,没有别的东西。
就是教刚生下的孩子,从零岁起到十五、六岁之间,就读书、背书。
读诵的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儒家、道家很基本的一些书,甚至包括佛家一小部分也可以,不过在传统的教育上,是以儒家的书为基础,佛家的书,要大一点再读。
背书的内容,不仅是中国的基本文化要背,还要背其它各国的文化,如英文、法文、德文等等。
过去,西方的教育方法,不管欧洲、美国也和中国一样都要背书。
大家都会觉得很古怪,认为在这个时代,怎么还要教小孩子背书?一般人不懂,这是中国人已丧失的基本教育方法,也可以说,西方人也忘记了。
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
尤其是读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
高声朗诵,有什么道理呢?这个含意很多,朗读多了,自然懂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学。
换句话,也懂得文字和语言之间拼音的学问。
不管中文、外文,高声朗诵,慢慢悟进去,等长大了,音韵学懂了以后,将来的学问就广博了,假使学外文,不管英文、法文、德文,统统会悟到音韵的拼法,一学就会。
在中国古代,这是个普通的教育法,大家都会的。
但是这个世纪中国开始接受西方文化后,对儿童的教育,再不采取朗诵,背诵方法,而着重知识的灌输与理解。
这是因为在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期,受美国教育家「杜威」思想的影响。
后来影响到美国,教育上讲「实用主义」,主张教育就是生活,推翻他们所认为古人背诵是读死书的这种制度。
认为念诵、背诵是像打针一样注入式的,又像喂鸭子硬喂进去,只会把人喂坏了。
所以一百年来,东西方学校的教育都采取较放任儿童的方式,不需要背诵。
只要求他懂得,来启发他的脑筋,开发他的智慧。
尤其在中国「五四运动」这个阶段,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彻底的推翻了读中国的古书,接受新的教育,把一些教科书都变了。
过去是读《大学》、《中庸》、《论语》、《孝经》、《三字经》、《千字文》,变成读的是「小猫叫,小狗叫,开学了,开学了,老师早,老师好」,这是学语言,没有文化了,一直沿用到现在,这种教育方法所造成的流弊,祸害是非常大的。
所以这一代的中国人,变成没有文化根基。
我常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
我们只要看看犹太人就知道。
自摩西出「埃及」,到现在二、三千年来,犹太人在世界上,始终是第一等人,在几千年以后的现在,重新建国,建立了以色列。
犹太人几千年来的教育,自己独立一个系统,不与外面接触的,始终保存他的文化精神。
可是世界上的人忽视、轻视了这一点,尤其我们中国人更不注意,这个问题是很严重的。
「五四运动」这一班人,为了使中国走向现代化,推翻旧文化,可是新的中国文化是什么,并没有建立。
所以对中国文化就拦腰砍了一刀。
现在国内文化断层是很严重的,这几十年来,新的权策,新的一些做法,几乎连根都挖掉了。
像我们这个年龄层,七、八十岁的人,快要死光了,将来要想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使国家民族文化保存下来,几乎不可能。
因此趁我们还在,极力地提倡注重文化。
提倡以后,推广些什么?现在回到原来的本题,也就是我们让孩子们背书、朗诵的方法,不须告诉理由。
不管四书五经,或是古书,任何一段,像唱歌一样,很轻松愉快地背诵,不给他讲解,偶然稍稍带讲解一点。
这样背下去以后,一辈子都有用,一辈子都忘不掉。
不但中国文化要背,外文也要背。
我们需要认识背诵,重点在那里,也许大家可能还不知道。
中国五千年文化,以及西方文化,西伯来文也是靠背诵流传下来的。
中国唐朝、欧洲十二世纪以前,还没有发明印刷术,也没有纸张,人类文化保存,是靠每个人背下来,口口相传。
譬如,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烧书,在那个时候已经发明毛笔了,有些是用毛笔写在牛皮、羊皮上,或用刀刻在竹片上,然后一卷卷卷起来,所以读书是一卷一卷的,所以叫开卷有益。
自秦始皇烧书,到汉武帝开始重新恢复文化,距离七、八十年之间,中国文化,《四书》、《五经》、《老子》、《庄子》,都靠这老先生亲口背出来,口口相传。
你以为是像现代靠印刷术、计算机联网出来?不是的,都是背出来的。
他们这些读书人、大学问家,怎样读书呢?都背来的。
比如过去背了的《大学》、《中庸》,随时想起就背一背,从小背到老,中国文化是这样背下来的。
即使到了宋朝以后,发明了印刷术,还要背啊!因为那时印书不是很普及,也是很困难的。
甚至到满清末年民国初年,在我小的时候,有些书还是借来抄,亲手抄,然后背。
当时印刷业并不像现在这样发达,一本书、一篇文章要亲笔抄写三遍,还要背给老师听。
像林则徐、林则徐的好朋友龚定盦这些人,都是背书的,而且背的很熟啊!背诵的方法,不但不妨碍社会的发展,反而使社会文化发展更发达,更精详。
可是现在人不懂,以为背书是背死书。
至于背书的理论基础,这就牵涉到修养的科学,以现在来讲,牵涉到脑的科学。
背书非专一、安定不能背起来。
小孩子背东西是不痛苦,是很快乐的。
因为专一唱歌、专一背书,脑筋就更宁定。
思想行为都要变的。
这个就要讲到脑波的问题,譬如大家讲修养、修道、学佛打坐,打坐就是使脑神经专一思维,专一思维,就宁定,使身体生理机能改变,健康起来。
脑子变健康,那么思想行为也变健康了。
背书有很多很多好处的,现在一般医学,尤其脑科医学,还没有作详细研究。
关于脑科医学这点,我也不是专家,只是大概提一下,背诵的作用可增加一个人的智力,记忆力,思考能力,使头脑就更细腻、更精详。
我们现在提倡儿童智慧的开发,习惯也叫读经,就是那么一种古老的方法,那么简单一条路线。
这个工作每个家庭都可以开始,拿本古书就可以背。
我们现在印这些书,发送出去,只要有人肯背,就帮忙他。
问:有人提问读经跟经济效益有没有脱节?答:如果父母所希望的经济效益的定意,是让每个孩子们从学校毕业出来,在社会上,就能找一份工作,可以赚钱谋生致富的话,那么有的人读了大学、硕士、博士,找不到工作的还很多呢!至于说读古书出身,将来到社会上找不到工作,赚到钱或赚不到钱,谁做结论?可能读了古书在社会上更好哇!比如说,我就是读古书,背古书,我的经济效益好像比你们都好一点。
至于读了古书以后,怕孩子长大以后没有经济效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孩子们背诵古书,真的把古文背好,智慧开发以后,读现在学校的教科书,一看就懂了,这效益已经出来了。
我们看到现在的教育方法,每个孩子从小学到中学,书包越背越重,眼镜越戴越厚,晚上做功课到九、十点,天天考、年年考,考了高中,初中读的东西不要了,考了大学,前面的东西都不要了,这都是浪费。
如果用背诵的方法,把文字基础、文化基础打稳了以后,读这些教科书,并不要花几年时间,只要几个月,中学教科书就都会、都懂了。
这样可以节省好多时间,节省好多办学经费。
可是大家不懂。
经济效益的理论可以说是很大的。
问:现在工业这么进步,金融发展那么快,再反过来读古书,中间有什么关联?答:工业发达,工商业作股票,经济、金融发展的时代,也要知识啊,知识要智能指挥,读了这些古书以后,脑筋开发了,学知识就更容易了,智慧更高了,不但没有冲突,还有好处啊!问:小孩子功课很多,那么再读这些古书的话,就没时间了,而且也增加压力。
答:现在在台湾全省各地,台北薇阁学校,以及在大陆很多小学,每天十分钟,或每个礼拜只花两次半个钟头时间来背书,等于一个礼拜只花一个钟头,就像唱歌嘛!这不会增加功课的压力。
现在成果已出来,他们背熟了,中国字认多了,读学校的教科书认得更快了,自己也理解进去,不会增加压力,反而使他们更轻松愉快地打开脑中的思想,增加知识,一点都不妨碍。
我倒认为现在的教育制度,都在浪费青年的头脑、精力,乱读的书都没有用。
像我的方法,原来我叫我家的孩子不要去学校读书,我说你们六岁起,我教你们六年,包你直接考上大学。
可是孩子的妈不赞成这种做法,那只好听他妈哈哈喽,所以孩子自己吃了苦。
现在湖北武汉的一个孩子,父亲教他背书,现在13岁,升大学。
这也是一个案例,不但没有浪费时间,还争取缩短了教育时间。
问:还有一个问题,背完了永远会记得吗?答:像我们是背书出身。
对不起,还是记不得。
可是到底记得不记得呢?记得。
我7、8岁读的书,我现在80多岁,你提了那一点,我马上都可以答出来,还是忘不了,理解了就忘不了。
现在学校里,6 岁起,读到20几岁大学毕业,拿到博士,有时你问他,这十几年当中学的东西,就答复不出来呀,这是常有的事,很明显的事。
因为他不肯背诵,是应付临时的考试,那样叫做强记、硬记。
「硬记不是背诵」,背诵像唱歌一样,不用动脑筋。
现在的教育,假如是用脑筋强记,把脑筋都记坏了,这不是背诵。
像有些人,大学毕业了,再去背书,用的方法是强记,不是背诵。
因为他已经成人,就是强记,背诵是小孩,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什么内涵,并不知道的,就是会唱、会念、这个叫背诵。
以佛学来讲,背诵是进到第八阿赖耶识里去,记忆强记是第六意识的作用,是脑子表层的作用。
比如一个小孩子学普通流行的歌曲,随便一听就背来了,他不要用心的,就永远记得了,这就是背诵。
硬记的不算数。
就像我们现在看那些LD人站在台上拿讲演稿一样,是强记的。
每天怎么样讲演,是秘书替他写好的稿子,要点也是你说的,可是自己就记不住。
然后一边演讲一边看稿子,这是现代人的作法。
古代的人不会作这个动作。
现在这些高级领袖,站在台上背自己的演讲稿,自己还不晓得是讲了些什么东西,这是很丢人的时代。
过去的学者也好,了不起的英雄LD哪里还会拿个稿子去讲话,心理想的什么要点都有,就直接讲出来。
我们小的时候,看到革命的老前辈,上台演讲从来不带稿子的,但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现代人长篇大论,站在那里,低着头,戴个眼镜,看一下,抬起头讲一句,讲了上半句,忘了下半句,自己也不晓得讲些什么,这就是不读书、不记诵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