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高校学分制及制约因素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学分制逐渐成为大多数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
学分制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学习选择,也能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改进。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学分不均衡。
有些课程的学分设置过高,而有些课程的学分设置过低,导致学生在选课时偏向选择学分较低的课程,而忽视学分较高的课程。
这样会出现学生在某些课程上学习能力过载,而在其他课程上得不到充分的学习。
对此,高校可以对各门课程的学分设置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各门课程的学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难度有合理的反映。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还存在着学分认定的问题。
学分制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学分才能毕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学分的认定标准可能存在着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分的认定可能相对困难,容易出现学生学习较多却无法获得相应学分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可以建立较为严格的学分认定标准,并加强学分认定的监督和考核,确保学生获得学分的公平性和准确性。
学分制下的高校教学管理还存在着选课难度大的问题。
由于学生在选课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课程,导致一些热门课程的选课竞争异常激烈,而一些非热门课程的选课人数却较少。
这就给课程的安排和教学资源的分配带来了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可以通过增加热门课程的容量,合理安排课程的时间和地点,提供更多的选课机会和资源,确保学生能够有机会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存在学分不均衡、学分认定不确定和选课难度大等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高校可以通过评估和调整课程学分、建立严格的学分认定标准以及增加热门课程的容量等对策来解决。
通过不断改进学分制下的高校教学管理,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浅析我国高等院校学分制面临的问题
浅析我国高等院校学分制面临的问题论文关键词:高等院校学分制存在问题建议论文摘要:本文从我国高等院校学分制实行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出发,试对我国高校学分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其症结所在。
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从1978年开始在我国各高等院校逐步试行。
三十多年来,学分制确实发挥了许多积极作用,推动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所需人才。
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管理体制的种种变迁,高校的学分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难以发挥其优势。
基于这种现状的考虑,笔者从我国现阶段高校学分制实施的现状出发,对我国高校学分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找出有效的改革措施和策略。
一、高等院校的学分制学分制是19世纪末,产生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它是一种具有弹性的教学计划,也是一种较为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它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学生取得规定的最低学分数为毕业标准。
[1]而所谓的学分就是高等学校计算课业时间的单位,也是课程难易深浅的量化表示,是学生修读课程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反映。
此外,与学分制有关的另一个要素就是选修课。
选修课是指高校为学生设置的允许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或有一定限制的选择的课程,它是学分制的基础,也是学分的载体。
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其基本内容包括:(1)设计以学分为基础的标准化课程体系,以学分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教师的工作量,以学分为基础确定专业或课程的目标、实施、评估和管理。
(2)学生在一定的修业年限内必须修满一定的学分,并且达到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的要求,才能准许毕业。
(3)不同的专业甚至不同的学校可以相互承认某些课程的学分。
(4)学生可以中途停学或修学,而学分可以保留和积累,这在学籍管理上充分体现了开放灵活的管理体制。
二、学分制存在的问题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学分制还不完善,还没有完全摆脱学年制的影响。
由于学分制实施的不彻底性和不完善性,导致我国高校的学分制存在着一些问题。
高校学分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实行学分制管理的积极意义 1. 有利于促进学校代写论文的教学改革实行学分制,通过设置辅修的第二专业,在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同时,也促进了专业建设。
为满足学生自主选课的需要,学校通过学生选课的比例加以分析,对课程体系及时地加以调整,促进课程体系的改革。
通过建立健全题库,实行考教分离,促进考试改革。
同时,学分绩点制的使用,能更加全面科学地衡量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考评改革。
2.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教学管理制度上采用灵活的学分制,在学习年限、选择专业、设置课程等方面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思想,学生可以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人的能力和爱好,可以跨专业、跨系甚至跨校自主选修最喜爱的课程,学生还可以选择辅修第二专业,并可自主调整学习进度,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多选修一些课程,并可提前毕业,从而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3. 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实行学分制,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上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上课时间和学习进程,以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分对学生实行目标管理,为学生发展创造比较自由的空间,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在学科专业上对有关课程,既可以纵向选择,也可以跨学科和跨专业进行横向拓展,这样有利于高校进行文理渗透,促进学科门类的交叉和渗透,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4. 有利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实行学年制时,有些教师讲授的课程以及实验室和教学仪器设备仅为少数院系的学生服务,大学的人、财、物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学分制将改变传统教学管理体制下教育教学资源部门所有的状况,使师资、图书、实验设备和教室等一切教育资源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得到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不仅可以跨院系和跨学科使用,而且在高校集中的地区还可以跨学校共享,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5. 有利于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学分制,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发展方向自主地选择学习的课程,选择授课教师,这从客观上要求和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专长,及时把科学领域中的最新成果介绍给学生,这就必然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和掌握最新科技成果,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并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分制已经成为大多数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
学分制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的选择权利,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相应的课程。
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也会面临一些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的问题。
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学分异化现象学分异化是学分制教学管理中的一个常见问题。
在一些高校中,学分的安排存在过多或过少的情况。
过多的情况下,学生可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课程,导致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其他重要的课程上;而过少的情况下,学生则可能会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针对学分异化现象,高校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合理设置学分:应结合课程难度及其对学生专业发展的贡献程度合理设置学分。
对于重要的核心课程,应适当提高学分,从而保障其教学质量。
而对于较为简单的选修课,应适度降低学分。
2.更加严格的审查机制:高校应建立更加严格的课程审查机制,以确保教学质量。
对于那些学分设置不合理的课程,应及时进行调整,并对其负责人进行严肃处理。
二、选课难度大在学分制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不同的课程。
但是有些高校的课程安排存在问题,导致学生在选课方面遇到了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可以尝试以下措施:1.建立在线选课系统:高校应建立方便快捷的在线选课系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通过这个系统,学生可以方便地查询课程信息、课程时间和学分设置,并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2.完善课程安排:高校还应该适当优化课程安排,提高选课的效率。
一方面,可以在核心课程上设置多个时间段,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另一方面,可以安排课程间隔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习和思考。
三、教师评估不足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授课质量是影响其学习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在学分制下,教师的评估往往存在不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引入教师评估系统:高校应建立教师评估系统,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学分制是一种以学习成果和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制度。
与传统的学时制不同,学分制并不是按照课程时间或课时计算教学成果,而是通过对学生学习目标达成程度的评估,给予一定的学分。
学分制已经成为全球较为普遍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之一。
我国也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试行学分制,目前已经在大部分高校普及。
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 学分认定标准不一致。
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学分认定标准不一致,导致学生在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之间转换学习时,往往需要重新学习一些课程,这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2. 学分转换机制不完善。
学分制下,学生可以随时跨校、跨专业选修、转学,但学分转换机制不完善,转学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3. 教学内容重复、重叠。
由于教师教学内容设计不够紧密、不够统筹,某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可能会有很大的重复和重叠,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
4. 学生学习评估过于依赖考试。
学分制下,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估主要体现在考试成绩上,而缺乏通过底层理论和实践活动来评估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的不同学习成果。
针对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问题,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
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建立学分转换机制,明确学分转换标准和流程,确保流程简单、透明、公正,以方便学生跨校、跨专业选修和转学。
3. 教师协作,避免教学重叠。
教师要加强协作,制定教学计划,较好地统筹安排教学内容,避免教学重复和重叠。
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
总之,在学分制下的高校教学管理中,各方面必须加强合作、互相学习、逐步改进,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够得到全面评估、因材施教。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现状与思考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现状与思考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学分制教育成为了高校教育的一种新趋势。
学分制教育是一种以学分为核心的教学管理体制,通过对学分的获取和积累来实现学生学业成果的认定和证明。
该教育制度在国外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且逐渐在我国高校中推广实施。
一、学分制的现状1. 学分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学分制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我国高校开始试点,并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从个别高校试点到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实行了学分制教育。
学分制教育为高校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业管理等方面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化。
2. 学分制下的课程设置学分制教育下,高校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专业发展。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自由选择所需学分的课程,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轨迹。
这种个性化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3. 学分制下的教学模式变革学分制教育要求高校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果,采用更加多元化和开放的教学方式。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更多地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倡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这种教学模式的变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学分制下的学生学业管理学分制教育下,学生的学业管理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学习成果。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兴趣选择相应的课程,灵活安排学习计划,同时学校也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其进行综合评价。
这种学分制下的学生学业管理,既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又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全面发展。
二、学分制下存在的问题1. 学分争议学分制的推广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主要集中在学分的认定和管理方面。
如何确保学分的客观、公正和准确,如何进行跨院校、跨专业的学分转移和认可等问题,都是目前学分制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学分管理困难学分制对高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学分管理体系和评价机制。
高校“学分制”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校“学分制”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围绕高校“学分制”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展开研究。
在将介绍背景,明确研究目的,探讨改革的意义。
接着在将分析学分制改革的问题,探讨影响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探讨推动改革的路径选择以及落实路径。
最后在对学分制改革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总结,展望未来发展,并探讨研究成果的意义。
通过此研究,有望为高校学分制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教育体制的创新和进步。
【关键词】高校学分制改革、问题、对策、影响因素、路径选择、落实路径、总结、展望、研究成果、背景介绍、研究目的、意义。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学分制”改革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改革之一,旨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办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学分制改革已经成为一项不可逆转的趋势。
背景介绍这一部分主要概述了高校学分制改革的背景和历史渊源。
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重点学校培训一批人才到大规模普及教育、从宏观管理转向市场化管理的历程,学分制改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并逐步推行的。
学分制改革源自国外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吸收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和制度设计,力求使我国高等教育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背景介绍部分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前因后果,为后续内容的讨论打下基础。
通过深入分析学分制改革的背景,可以更好地把握学分制改革的实质和重要性,从而为研究学分制改革中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分析当前高校学分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从而推动高校学分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通过对学分制改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为高校学分制改革提供有效的路径选择和落实方案。
本研究旨在总结学分制改革中的关键问题,展望未来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以及探讨研究成果所带来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学分制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展开研究,可以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提高教学效率,进一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推动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浅谈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
育 的新要求 , 高校 必须结合 自身的实际情况 , 推行 新的教学管理模
础 、以取得学分 为汁量 单位 衡量学生学业完成 情况的教学管理制 度 , 生积 累足够 的学分 即可毕业 , 学 学生可 根据 自己的能力与兴趣 安排个人 的修学计划 , 个人选择的空间很大 。 学分制是高等教育适应 社会发展 的必然结果。 8 1 世纪末 , 随着
经济和科学技术 迅速发展 , 社会对扩大学生知识 面的要求 、 对教育 个性化 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于是 , 欧美一些大学开始根据社会需要 来进行改革和尝试。1 9世纪初教育家洪堡提 出了 “ 学习 自主”的思 想 ,8 O年柏林 大学开始让学 生 自主选择课程等等 ,89年哈佛大 1l 16 学最先创立学分制。 之后 , 经过不断发展和改革 , 逐渐演变成为今天 我们所说的学分制。 我 国早在 1 1 年就 开始实行学分制 ,是推行学分制较早的 国 98 家之一 。 中国建国后 , 新 我国学习苏联 的教学模式而采用学年 制。 改 革 开放后 , 由于社会 的发展和市场经济 的 日益 成熟 , 我国又逐渐掀 起一轮推行学分制改革 的新浪 潮。 在解放初期 , 我国在学年制下也培养 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改革 开放 以来 , 国由计 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过 渡 , 我 社会的发展 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这 种大环境下 , 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等教
第一 , 教育资源和教师配置影 响选修课程开设。高校在建设初 期 对学分制的考虑不足 , 教师配备的多样化也不足。在 高校扩招之
浅议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学分制在我国高校的实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加速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的步伐已势在必行。
针对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选课的盲目性,教学计划的弹性不够,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选课指导工作缺乏力度等,文章提出了完善我国高等教育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的一些具体措施。
关键词:学年制;选课制;学分制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人,进一步加强高校的学分制改革已势在必行,本文从中国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现状来分析,探讨中国高等教育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完善的措施。
一、学分制的历史及其内涵学分制最早产生并推广于美国,是在“选课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与传统意义上的学年制相比,学分制是一种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作为学生学习分量的计量单位的新型教学管理制度,从学分制产生来看,学分制具有“选课制”、“弹性学制”、“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等几个特征。
早在1872年,学分制便成为教学管理的一种制度在哈佛大学开始实行。
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共出现了四次推广学分制的“高潮”。
第一次全国范围内实行学分制的“高潮”出现在1978年,当时,教育部提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试行学分制,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少数重点大学率先开始实行学分制。
我国实行学分制的第二次“高潮”出现于1983年,学分制实施由部分重点大学扩大到非重点大学,由综合性、多科性院校扩大到单科性院校等其他类型的高校。
1985年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
此后高校中出现了实行学分制的第三次“高潮”。
据不完全统计,到1986年为止,实行学分制的高校达到200余所,大多数重点院校实行了学分制。
1990以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校中出现了实行学分制的第四次“高潮”。
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开始推行学分制。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1. 引言1.1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学分制是现代高校教学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旨在推动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教学质量不稳定是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问题之一。
由于学分制下需要更多的自主学习和评价方式,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监督不足,容易导致教学质量的不稳定性。
学分制下教学管理的灵活性不足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由于学分制下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较为固定,教学资源的分配不够灵活,导致学生选择面狭窄,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对策措施。
学校可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确保教学过程更加顺畅和有效。
学校可以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及时、全面的评估,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学校还可以加强与行业的合作,确保教学内容和方式与市场需求相匹配,提升教学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通过这些对策措施,我们相信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的问题将得到有效的解决,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将不断提升。
2. 正文2.1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问题1. 学分计算不合理:在学分制下,学生需要获得一定数量的学分才能毕业。
一些学校的学分计算方式存在问题,导致学生无法按时毕业。
一些课程的学分设置过高,学生需要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毕业时间。
2. 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学分制下,学校为了追求学分的数量,可能会牺牲教学质量。
一些老师可能会将课程内容压缩或简化,以便学生更快地完成学分要求。
这样做虽然可以提高毕业率,但同时也损害了教学质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选课困难:在学分制下,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要求选择课程。
由于课程繁多、选择范围广泛,学生往往会面临选课困难的问题。
一些学生可能会因为选课不当而导致学分不够,无法按时毕业。
浅谈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
浅谈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摘要:关于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国内外高校尚未有统一的标准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在施行过程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就此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对策。
关键词:学分制;教学管理;问题;对策为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形势发展需要,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我国高校正在实行本科生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在改革过程中,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必要性(一)实行学分制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学年制学生只能按教学计划要求获取所学知识,而学分制开设了大量选修课,这对于重点院校和多学科性高校来讲,就能够实现文理渗透,理工经结合,从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
(二)实行学分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学分制执行的是背景性教学计划,有很大灵活性,能兼顾学生的知识差异,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学科,掌握学习主动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参与意识、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实行学分制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其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好坏。
实行学分制后,学生自主选课,自由选择上课教师,竞争就不可避免。
竞争机制的引入,对于那些教学内容陈旧,缺乏责任心,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效果差的教师,将产生很大的冲击,所开设课程无人问津。
同时,竞争机制激发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不断探索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工作责任感,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分制下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一)学生自我教育的观念认识不足学生对自主学习、个性化自我教育的认识不到位,观念改变较慢,学生观念的转变跟不上学年制到学分制的内在理念改变。
比如学生对自主选课的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有些故意把所有课程集中修在周二至周五期间,以至产生每周“四休”日。
比如学生故意会选择一些难度较低、容易过关的课程,只要拿到规定学分毕业就可以。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现状与思考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现状与思考1. 引言1.1 高校学分制的背景高校学分制的背景是指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高校开始逐步推行学分制度。
学分制是一种基于学术成就和学习工作量的计算标准,通过将学习任务分解成若干模块化的学习单元,使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安排和选择课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学分制的引入不仅有利于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更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高校学分制正逐步走向成熟,成为高校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机制。
高校学分制的背景可以看作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1.2 高校学分制的意义高校学分制的意义在于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学分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更加灵活的学习安排下进行知识的获取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分制也有利于高校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提高教学效率,促进高校办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学分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学习进程,促使学生树立目标感和持久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注重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学分制,高校也更能够灵活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和知识的快速更新,推动高校教育的向纵深发展。
高校学分制的意义不仅在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更在于促进高校教育体系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学分制的实施情况学分制的实施情况是指高校在实行学分制度方面的具体情况。
目前,我国高校学分制的实施已经逐渐普及和完善。
各个高校都在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学分制管理体系,包括学分课程设置、学分获取和认定等方面。
学分制的实施也涉及到高校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的改革,通过学分制可以更加有效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术水平。
在学分制的实施过程中,高校也加强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督和管理,以确保学生按照规定的学分要求完成学业。
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已被高校普遍采用,但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着学分数偏高、总学时偏多、学制弹性不足、必修课程过多、选修比例偏小等问题。
应采取缩减学分与总学时、提高选修比例、推进弹性学制等措施深化学分制改革,创新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
[标签]高校学分制选修制弹性学制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修读专业、修习课程、学习方式、授课教师、授课时间与地点等,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空间。
但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着学分数偏高、总学时偏多、学制弹性不足、必修课程过多、选修比例偏小等问题,必须切实加以解决,以发挥学分制在教学管理中的独特作用。
一、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一)高校学分系统存在的问题为使学分制在我国的实施情况有一个清晰的展现,笔者选择了我国13所高校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所选高校类别涵盖我国高校13种分类中的综合类、理学类、工学类、文科类、法学类,具有一定代表性。
所选学校学分、学时及选修课的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学生毕业所需最低学分数参差不齐。
北京大学毕业总学分最低,为136;最高是江苏大学的213,两者相差了77个学分。
13所高校最低学分数平均是166。
各高校总学时数同样高低不齐,最多与最少相差了700多个学时,平均约为2 608学时。
对此,我们不禁思考:高校本科生毕业所需最低学分设定在多少才比较适宜,各高校如何将学生在校学习总量缩减到适中水平?(二)弹性学制存在的问题所谓弹性学制,狭义的定义是指学习内容有一定选择性,学习年限有一定伸缩性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
弹性学制要求学生以积累学分的形式分阶段完成学业,既允许学生提前毕业,也允许学生在规定时限内边读书边工作、或停学创业、申请转专业、申请休学等而延迟毕业,体现了较强的灵活性。
但目前弹性学制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反响,大家反而认为“弹性学制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并没能真正“弹”起来。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高校学分制的实施,教学管理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教学资源配置、课程设计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学分制下的高校教学资源配置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选课困难和教学资源浪费。
由于学分制要求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需要选择课程,导致热门课程选课难,而一些冷门课程选课人数很少。
由于学生对课程了解有限,容易选择错误课程,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
对于这一问题,高校应加强选课辅导,提供详细的课程介绍和选课指南,帮助学生更好地选择课程。
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合理配置教学资源,避免浪费。
学分制下的高校课程设计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内容重复和学科交叉程度不高。
由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不同学生可能会选择相同内容或相似内容的课程,导致课程内容的重复。
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程度不高,学生学习的知识结构不够完整。
针对这个问题,高校可以加强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避免重复内容的出现。
可以鼓励学生选修跨学科的课程,提高学科交叉程度,促进全面发展。
学分制下的高校评价体系问题主要表现为评价指标单一和评价结果不准确。
由于学分制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学分完成课程,评价主要以学分绩点为依据,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教学活动多样化且难以量化,导致评价结果不准确。
对于这一问题,高校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同时考虑学生的学业成绩、素质发展、创新能力等多个指标来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评价也应从教学质量、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问题主要包括教学资源配置问题、课程设计问题和评价体系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可以通过加强选课辅导、提高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等对策来解决。
这些对策能够帮助高校更好地管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浅谈高校现阶段的学分制
浅谈高校现阶段的学分制学分制是近年来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推行学分制,可以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更充分、更合理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可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
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学习量的计算单位,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在指导性教学计划规定范围内,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修课程,以取得所选课程的总分学来衡量其学习总量,取得一定的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采取多样的教育规格和较灵活的过程管理方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一、学分制的优越性学分制是近年来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推行学分制,可以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更充分、更合理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可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
实施学分制是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学生的有力保障。
实施学分制还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宽口径的专业通才提供了有效的实施途径;有利于促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其它教学改革;有利于促进教风和学风的进一步好转;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学院在人事、分配、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改革。
二、学分制的特点1、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学分制参考学历教育所要求的年限,但不受年限的严格限制,学生可以提前修满学分,提前毕业,也可以滞后一定时间毕业。
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有效地、因人而异地分配受教育时间,能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教育的效率,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利。
2、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学分制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必要而且感兴趣的课程和专业,这是其精髓。
没有“选修权”的学分制不能认为是学分制。
3、课程考核的变通性对于学生修读的课程,如果考试不及格,可重修重考或另选另考,直到及格取得等值学分为止。
这种允许受教育者在一定限度内根据自身的发展进行自我调整的做法,既体现了对学分的重视,又有利于学生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才能。
高校“学分制”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校“学分制”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制度从“学年制”转向“学分制”对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1978年,中国教育部提出高校可试行“学分制”后,学分制在我国已有近30年的历史。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一步加强高校的“学分制”改革已势在必行,本文从中国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现状来分析,探讨中国高等教育“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完善的措施。
一、学分制是适应社会要求的必然体制学分制又称为学分累积制,从现代意义上说,是以选课和学分积累为核心颁行的一种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是对课程设置僵死、修业年限统一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
其目的在于倡导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
学生只要修满规定学分,就可以毕业,也可以因为其他原因暂时中断学业,分阶段完成学业。
它参考学年制教育所要求的年限,但不受年限的严格限制,学生可以允许修满学分后,提前毕业;也可以延长学习期限,推迟毕业。
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有效地、因人而异地分配受教育时间,能降低产品的成本,这对个人和社会都是有利的。
二、高校建构学分制的必要条件1、开设足够的选修课学分制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它的最初形式是选课制。
当时的美国工农业生产总值迅猛递增,并终于跃居世界的首位。
经济的腾飞,对人才的需求也日渐多样化,传统的古典教育很难适应广阔的高级劳动力市场需要。
寻求与发达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级劳动力培养方式,成为当时美国高等教育变革的趋势。
而寻求适合我国教育特点,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分制管理模式,是当今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点。
学分制是以选课为前提,以发展学生兴趣、特长为特色。
学校必须开出足够的选修课程,选课的主动权在于学生,鼓励学生根据社会的需要与自己的志趣爱好选课,这样,课程的吸引将显得特别重要,由此带动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那些枯燥、乏味、空洞无用的课程将在学生的选择中失去生存价值而被淘汰,而那些具有科学性、高质量的课程将在竞争中产生,从而推动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制约因素及应对策略
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制约因素及应对策略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从实际出发,引入和实施学分制,是进行教育教学制度创新,建立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教学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
本文旨在明确目前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探索实施学分制的应对策略。
一、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制约因素在现阶段,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仍存在众多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
1.思想认识不到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师对学分制的管理思想、现代高等教育理念仍然缺乏足够的了解。
他们已经习惯了学年制的教学管理模式,没有意识到推行学分制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认为实施学分制让学生自己选专业、选课程、选教师,打破了班级界限,只会增加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的难度和工作量,可能会引起教学管理的混乱,且不利于学生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2.课程资源缺乏实施学分制,首先,要有足够多的教师,开设足够多的选修课。
其次,同一门课有多名授课教师,让学生有选择教师的自由。
然而就目前情况看,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并不富余,个别院校任课教师缺口较大,且现有的教师潜力未得到充分开发。
所以,在课程资源并不充足的条件下实施学分制,不仅限制了学生选课的范围,还难以保证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3.教学基础设施及实践教学条件不足选课制是学分制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就意味着将为同等数量的学生开设更多种类的课程,必然要求有更多的教室、更多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基础设施。
同时,学分制的实施使得学生上课时间不再整齐划一,学生们必然要求延长计算机房、实训室、图书馆等的开放时间。
虽然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但仍难以给学生创造自主选课的条件。
再者,高职教育的特色是突出实践教学,强调动手能力培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而目前高职院校实训条件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
4.教学管理制度及管理手段滞后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以跨专业选课、选教师,可以提前或推迟毕业,班级制和学年制被打破,教学管理的工作量、时效性、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使得学校和教师在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学年制要多得多,既要考虑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比例、衔接,也要考虑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与衔接。
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已被高校普遍采用,但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着学分数偏高、总学时偏多、学制弹性不足、必修课程过多、选修比例偏小等问题。
应采取缩减学分与总学时、提高选修比例、推进弹性学制等措施深化学分制改革,创新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
[标签]高校学分制选修制弹性学制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修读专业、修习课程、学习方式、授课教师、授课时间与地点等,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空间。
但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着学分数偏高、总学时偏多、学制弹性不足、必修课程过多、选修比例偏小等问题,必须切实加以解决,以发挥学分制在教学管理中的独特作用。
一、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一)高校学分系统存在的问题为使学分制在我国的实施情况有一个清晰的展现,笔者选择了我国13所高校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所选高校类别涵盖我国高校13种分类中的综合类、理学类、工学类、文科类、法学类,具有一定代表性。
所选学校学分、学时及选修课的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学生毕业所需最低学分数参差不齐。
北京大学毕业总学分最低,为136;最高是江苏大学的213,两者相差了77个学分。
13所高校最低学分数平均是166。
各高校总学时数同样高低不齐,最多与最少相差了700多个学时,平均约为2 608学时。
对此,我们不禁思考:高校本科生毕业所需最低学分设定在多少才比较适宜,各高校如何将学生在校学习总量缩减到适中水平?(二)弹性学制存在的问题所谓弹性学制,狭义的定义是指学习内容有一定选择性,学习年限有一定伸缩性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
弹性学制要求学生以积累学分的形式分阶段完成学业,既允许学生提前毕业,也允许学生在规定时限内边读书边工作、或停学创业、申请转专业、申请休学等而延迟毕业,体现了较强的灵活性。
但目前弹性学制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反响,大家反而认为“弹性学制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并没能真正“弹”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我 国高校 实行 学分 制的 制约 因素
基地及计算机局域 网等 。 2 ) 学 分制对教师资源 的要求 。实行 学分制需要合理教 师资源 ,教师数量达到一定规模 ;年 龄结 构呈金字塔形设 置; 学历 、 资历合理配置 ; 中# b O C i 资结合。面大量广 的基础课 程 和选修课 的开设 是以学生选择教师 为前 提的 ,教师 的教 学水平 、 教学 内容 和教学手段就显得尤 为重要 。教师在课堂 上不 拘泥于 书本知识 , 要点 面结合 , 既不偏 离教学 主 旨, 又 要 四面开花 , 让学生有如醉如痴 、 听不够 的感觉 。必须达到 学生所选课程 , 有教师教 , 教师能教。 3 ) 校园网要求 。若要 实行学分制 , 学校必须根据 自身教 学计划 , 有独 自研 发的方便灵活的教务管理信 息系统 , 建 立 完备 、 方便 、 高速运转 的校 园网络 。管 理人员 、 教师、 学生 应 用这一系统和 网络进行管理 、 教学数据上传下发 、 数据查 询 等。 4 ) 学分制需要一支高素质 的管理队伍 。这些教 学管理 人员必须 能熟练地 操作计算 机 ,能有效地 利用 I n t e r n e t 或 I n t r a n e t 资源 。 这个软件服务不容忽视 , 要保持这支队伍的专 业化 、 年轻化 、 高效工作 、 有责任心 , 这 样才能保证学分制 改 革及教务及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
摘
要
高 等 学校 学 分 制 是 值 得 探 讨 的 问题 ,要 建 立 合 理
的 学分 制度 就 必 须 了解 学 分 制 特 点 、 实 行 学 分 制 应 具 备 的 条件 . 对 影 响 学 分 制 的 因 素做 全 面 分 析 , 才 能 建 立 适 合 市场 经 济 下 的高 等 学 校 的 学 分 制 。
关键 词 学 分 制 特 点 实行 条 件 制 约 因素
A Br i e f Di s c u s s i o n o n t h e Cr e d i t S y s t e m i n Ch i n a ’ S Un i — v e r s i t i e s a n d t h e Re s t r a i n i n g Fa c t o r s/ / Z h a n g Xu e z h i Ab s t r a c t T h e c r e d i t s y s t e m o f u n i v e r s i t y i s a n i s s u e d e s e r v i n g e x p l o r a t i o n . T o e s t a b l i s h a r a t i o n a l c r e d i t s y s t e m s u i t a b l e f o r t h e
ma r k e t e c o n o my , we s h o u l d l e a r n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e s o f t h e s y s t e m
a n d t h e n e c e s s a r y c o n d i t i o n s f o r t h e i mp l e me n t a t i o n , a n d ma k e a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na a l y s i s o n t h e f a c t o r s i n l f u e n c i n g t h e c r e d i t s y s —
关于学分制形象 的说法就是 , 学 分制如一个教育超市 , 学生上课像在市场选购商 品 ,学生根据 自己的经济承受能
力、 兴趣 爱好 、 学 习潜质 自主安排 学习 。是攻读一个 学位或 两个学位 , 提前毕业还是 推后毕业 , 是 否跨专 业 、 跨 系科 选 修课程都由学生 自己选择 , 最终 实现教育公平 。 学分制始 于德 国, 发展 和改进在美 国。我 国高校也在实 行 学分制并 已形成规模 ,但受诸 多因素制约 。要建 立科 学 的、 适合我 国国情 的、 符合学生身 心发 展特点 的高等 学校学 分制, 就必须掌握学分制特 点和运行条件 , 分析影 响学分 制 的诸多 因素并进行改革 。
总第 2 6 6期 2 0 1 4年 1 月f 中1
辱 彳 敏j 毛 - f ‘
T h e S c i e n c e E d u c a t i o n Ar t i c l e C o l l e c t 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To t a 1 . 26 6
J a n u a r y 2 0 1 4 ( B )
t em .
Ke y wo r ds he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f o t h e c r e d i t s y s t e m; i mp l e me n t a — t i o n c o n d i t i o n s ; r e s t r a i n i n g f a c t o r s
浅谈我国高校学分制及制约 因素
张 学 智
( 辽 宁 大学外 国语 学 院
中图 分 类 号 : G4 2 4 . 7 1 文献标识码 : A
辽宁・ 辽阳 1 1 1 0 0 0 )
文章编号 : 1 6 7 2 — 7 8 9 4 ( 2 0 1 4) 0 2 — 0 0 3 3 —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