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课程论流派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主义课程论流派的研究

作者简介:冷丽娜(1988—),女,汉族,重庆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1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要:结构主义课程论是以结构主义哲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发现学习”为核心理念。本文主要介绍了结构主义课程论流派的基本情况,阐述了结构主义课程论流派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并对它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结构主义;课程论;课程论流派;发现学习

一、结构主义课程论流派已有的研究

结构主义课程论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施瓦布和费尼克斯。通过查阅已有的资料,了解到相关的著作和期刊论文比较多,但对结构主义课程论流派的研究很少。通过文献梳理,对结构主义课程论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

(一)国外的研究概况

在查阅的资料中,发现国外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大都见于其流派代表人物的著作中。如: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了许多观点。施瓦布对美国课程从结构到实践乃至校本课程的发展中做出了巨

大贡献,其代表作是《学科结构的意义和重要性》

(二)国内的研究概况

我国关于结构主义课程论流派的相关研究,主要有钟启泉写的《国外课程改革透视》1993年和《现代课程论》2003年;胡学曾写的《现代课程论纲要》1998年;李森写的《解读结构主义教育思

想》2007年;何其宗写的《现代外国教育理论流派述评》2006年;张斌贤写的《外国教育思想史》2007年等。国内的这些著作对结构主义课程论流派有了一定程度上的阐述,但很少与我国的课程体系联系到一起,缺乏创新。国内研究结构主义课程论相对于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期刊比较少,而且有时二者会容易混淆其中的界限。对结构主义课程论的研究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理论基础:

①科学教育推动了结构主义课程论流派的产生;②以哲学为基础是结构主义产生的背景;③以皮亚杰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心理学为基础。

持此观点的著作及期刊有:李森写的解读结构主义教育思想载《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张斌贤写的《外国教育思想史》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吕达写的《课程概论》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王美岚,王琳写的《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及其启示》载《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张华等写的《课程流派研究》载《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2、研究对象:

从目前所收集的文献来看,学者研究对象有:对结构主义课程论的理论基础,基本主张,启示、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如:付云,王树志.布鲁纳结构课程观对语文学科课程建设的启示[j];张楚廷.结构主义课程观剖析[j];李晓慧.结构主义课程论述评[j]。

3、内容体系:

①结构主义课程观存在的合理和症结之处,并提出改造的建议;

②当前学科以结构主义课程论为基础,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③提出了当前的创新教育,提出教学策略。

4、研究方法:

从搜集的资料来看,大部分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的著作、文献和期刊论文,为本研究提供了参考基础。

二、结构主义课程论流派概述

在理论基础上,皮亚杰的结构主义心理学对结构主义课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提出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论,把儿童的智力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演阶段、具体运演阶段和形式运演阶段。借助于他深厚的生物学研究基础,皮亚杰以图式、同化、顺应及平衡概念建立了认知图式理论,成为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基础,并撰写了《结构主义》一书。法国文化人类学家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用结构主义的语言学方法研究了原始部落社会中的社会现

象和社会意识,他还用同样的方法,研究了神话,使结构主义成为风行一时的思潮,被誉为“结构主义之父”。

在内容体系上,结构主义课程论流派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来研究。在课程目标上,它强调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水平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在课程内容上,结构主义课程论者主张按照学科基本结构选择和编排课程内容,强调课程

内容的学术性和抽象性知识系统;在课程实施上,结构主义课程论者强调发现学习与探究教学要紧密相连;在课程评价上,主张根据一定教育理论编制的课程效果如何,要通过评价的信息反馈来有效地控制和更新。

三、结构主义课程论流派的历史演变及现状

结构主义课程论流派的历史演变分为国外和国内两部分,下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国外结构主义课程论流派的历史演变

1、兴起阶段(20世纪初)

结构主义在法国兴起,并取代了存在主义而占据了统治地位,很快成为了主导的哲学思想,并流传到欧美国家,后扩展至整个欧洲大陆。研究的对象是人的身体和思维、社会本身、语言或文学、数学、神学、自然界,几乎是任何现象。其内容体系是结构主义所讨论的主题,比如“结构”、“文化”、“符号”、“知识”、“真理”等与教育息息相关。

2、过渡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其理论基础是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给美国以强烈的震动。因此,美国“全国科学学院”在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召开会议,结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布鲁纳的研究为结构主义教育思想走向实际、达到顶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内容体系:课程目标是培养有天才、最能干的优秀人才。课程内容是反映学科的基本结构。课程实施上强调发现学习和探究教学。研究的对象是

对学科结构的研究和对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研究。

3、兴盛阶段(20世纪60年代)

由布鲁纳等人在皮亚杰的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结构主义教

学理论,成为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运动的指导思想。同时,这种思想还波及到了其他国家,影响着这些国家的课程改革,形成了60

年代影响深远的“学科结构运动”。20世纪60年代以后,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开始进入与教育实际更为紧密结合的阶段,这是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发展的重要标志。在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阶段,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在布鲁纳、施瓦布和费尼克斯等人的积极宣传和推动下,走向了兴盛和繁荣。

4、衰退阶段(20世纪60—70年代)

理论基础是美国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因此,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进行了第二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对结构主义课程的批判,其思想基础是人本主义思想。课程内容上提出“适切性”原则;课程结构的组织上注重“统合”,打破教材界限,强调知识的广度而非深度,关心知识的内容而非形式。教学方法上倡导“掌握学习法”。

(二)国内结构主义课程论流派的历史演变

在国内,对结构主义课程论流派的研究并没有明确的阶段划分,但从搜索的资料中可以看出:早期,国内教育学者对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或思潮进行了研究,主要就介绍皮亚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发展理论和美国的“结构主义课程改革运动”,把“结构主义教育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