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化学实验
第四章芳烃_有机化学及实验
F.A.Kekulé (1829-1896) 德国化学家
1. 存在共轭效应 2. 环合大π键 ,稳定
KJ/mol
苯的氢化热
苯非常稳定,难以发生氧化、加成反应
2.共振结构-共振论
0.139nm
LC Pauling (1901-1994) 美国 1954,1963年 获奖
共振结构式 共振式表示方式
类
单环芳烃
型
定
义
实
CH3
例
甲苯
含一个苯环的芳烃
多个苯环共用两个以上碳原子
稠环芳烃
多环 芳烃 联苯
萘
联苯
CH 2
多个苯环以单键相连
多苯代脂 苯环之间相隔一个以上碳原子 肪烃 含有结构及性质与苯环 非苯芳烃 相似的芳烃
甲烷
薁
4.1.2 芳烃的命名
1.单环芳烃和多苯代脂肪烃的命名 如-NO2,卤素、简单烷基等作取代基, 苯为母体, 读作某(基)苯
4.2.2 芳烃分子中π电子的特性
电子分散在两个成ຫໍສະໝຸດ 碳原子核连线的 上下方,受原子核的束缚作用较小,容 易发生亲电加成反应.
电子成圆柱形对称地分布在两个碳原 子之间,受原子核约束力增加,与亲 电试剂加成反应的速度较慢.
大键非常稳定,难与亲电试剂发生 加成反应,也难发生氧化反应,而容 易发生取代反应.
SO 3H NH 2 对氨基苯磺酸 CHO Br 间溴苯甲醛 COOH NO 2 对硝基苯甲酸
CH3 o m p 对 o 邻 m 间
OH O2N NO2 NO2 2,4,6-三硝基苯酚
2. 联苯类化合物的命名 以联苯为母体来命名,读作某联苯.
3 2 O2N 4 5 6 2' 1 1' 3' 4' NO2
高中化学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重难点4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重难点4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1.反应原理MnO 2+4HCl △ MnCl 2+2H 2O+Cl 2↑2.实验装置(1)发生装置(Ⅰ)①特点:固体+液体→光 ——→点燃 ———→点燃 ————→浓硫酸Δ ————→Δ ——→H + ——→Cu Δ ————→170℃浓硫酸————→O 2 ————→h υ ————→催化剂 气体 ②仪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圆底烧瓶、分液漏斗等。
③试剂:A 中盛放浓盐酸,B 中盛放二氧化锰。
(2)净化装置(Ⅱ) 组成盛放试剂 试剂的作用 C饱和氯化钠溶液 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 D 浓硫酸 干燥氯气(3)收集装置(Ⅲ)①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装置E ,Cl 2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也可用排饱和食盐水法(Cl 2在饱和NaCl 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且用此法可除去实验过程中挥发产生的HCl 气体)。
②验满方法: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
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集气瓶口,若试纸变红,则证明Cl 2已收集满。
(4)尾气处理装置(Ⅳ)①导气管要伸入液面以下。
②F 中盛放试剂:氢氧化钠溶液,作用:吸收过量的氯气,防止污染环境【特别提醒】 (1)实验室制备Cl 2注意事项①必须用浓盐酸,MnO 2与稀盐酸不反应。
②为了减少制得的Cl 2中HCl 的含量,所以加热温度不宜过高,减少HCl 的挥发。
③实验结束后,先使反应停止并排出装置中残留的Cl2,再拆卸装置,避免污染空气。
④尾气吸收时,不能用澄清石灰水吸收Cl2,因为溶液中Ca(OH)2浓度小,吸收不完全。
(2)气体净化装置的选择气体净化装置的设计必须同时考虑主要成分和杂质成分的性质,以便选择适当的装置除去杂质。
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制取氯气时,氯气中混有HCl和水蒸气等杂质,除去氯气中的HCl可以用饱和食盐水(如下图中Ⅰ所示);除去氯气中的水蒸气可用浓硫酸(如下图中Ⅱ所示)或干燥的CaCl2(如下图中Ⅲ所示)。
(3)MnO2与浓HCl反应特点①浓盐酸中,部分Cl-的化合价升高,4 mol HCl参加反应,被氧化的Cl-为2 mol。
高中化学 第4章 第2节 课时2 cl2的实验室制法和cl-的检验
盛放试剂 饱和氯化钠溶液
浓硫酸
试剂的作用 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
干燥氯气
12/9/2021
第十五页,共四十一页。
栏目导航
(3)收集装置
①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Cl2 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也可 用排饱和食盐水法(Cl2 在饱和 NaCl 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且用此法
可除去实验过程中挥发产生的 HCl 气体)。
12/9/2021
第四页,共四十一页。
栏目导航
2.实验装置
A、B 的仪器名称分别为_分__液_漏__斗__(lò、udǒu_圆) _底__烧__瓶__(sh。āopíng) 装置 C 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_吸__收__(x_īsh_ōu_)C_l_2中__的__H_C_l ____。
装置 D 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干燥 Cl2。
12/9/2021
第十三页,共四十一页。
栏目导航
2.实验装置构成 发生装置―→除杂装置―→干燥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 置。 (1)发生装置 ①特点:固体+液体―△―→ 气体。 ②仪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圆底烧瓶、分液漏斗等。
12/9/2021
第十四页,共四十一页。
栏目导航
(2)净化装置 组成
②验满方法:用湿润的 KI-淀粉试纸检验。将湿润的 KI-淀粉试
纸放在集气瓶口,若试纸变蓝,则证明 Cl2 已收集满。
(4)尾气处理装置
用盛有 NaOH 溶液的烧杯吸收尾气 Cl2,防止污染环境。
12/9/2021
第十六页,共四十一页。
栏目导航
科学探究——制 Cl2 应注意的问题 (1)实验室制备 Cl2 注意事项 ①必须用浓盐酸,MnO2 与稀盐酸不反应。 ②为了减少制得的 Cl2 中 HCl 的含量,加热温度不宜过高,以 减少 HCl 的挥发。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课程选修模块实验分析与教学建议——《实验化学》第四单元 研究型实验
做 此实验 时应 注意 以下几 点 :
题 的发现 和探索 , 体现 学科 的应用 价值 ; 题 3侧 课
重激 发学生 创造 性 思 维 和 实践 的灵 感 与兴 趣 , 体 现创新 的乐 趣 。设 置 实验 5个 , 拓展 实 验 9个 , 实
践活 动 1 。本 文就本 单元部 分化 学实 验进行 分 个 析 , 提 出相 关教 学建 议供参 考 。 并
①试 管 中的液 体 应 等量 , 支 试 管 不 能相 互 两
接 触 。准备 的烧 杯不 应 小 于 2 0 L, 5 m 以保 证试 管
所 盛液体 的部 分能完 全浸 没在 冰水混 合物 中 。 ②甘 油溶 液 的浓 度 为 5 左右 较 适 合 。可用 %
2 实 验 步 骤
( ) 1 比较 水 和 水 溶 液 的 凝 固 点
①密 度 : 天平 分 别 称 出单 质 金 属 和合 金 的 用 质 量 , 分别记 为 M单 和 M合 。取一 支盛 有一 定 并 质 金 体 积水 的量 筒 , 的体 积 为 V ; 单 质 金 属放 入 水 1将 量筒中, 此时 水 的 体积 为 , 算 单 质金 属 的体 计
甄
人教 版 中 学新 课 程选 修 模 块 高 化 实 验 分 析 与教 学 建 议
— —
《 验 化 学》 四单元 研 究 型 实验 实 第
指 导 : 彩 霞 白福 秦 何
口 王 寿 红 贾 晓春 李 情义 王 钦 忠
北 京教 育学院 化学 实验教 学研 究工作 室 10 4 0 04 研究 型实验是 《 验 化 学》 实 的最 后 一个 单 元 , 分为 3个 课 题 。课 题 1侧 重 物质 物 理 、 化学 性 质 的研 究 , 现学科 特点 ; 体 课题 2侧 重生活 中相关 问 冷 却 。6— mi , 时取 出 , 察 现 象 , 一 动 7 n后 同 观 动
分析化学实验教案第4章分析化学实验室基本操作第2节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涤和干燥
第四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4.2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涤和干燥4.2.1定量分析实验常用器皿介绍表4-3 定量分析实验常用器皿介绍名称规格表示方法一般用途及性能使用注意事项烧杯1.玻璃品质:硬质或软质。
2.容积(mL)。
反应容器,可以容纳较大量的反应物。
1.硬质烧杯可以加热至高温,但软质烧杯要注意勿使温度变化过于剧烈。
2.加热时放在石棉网上,不应直接加热。
烧瓶1.玻璃品质:圆底和平底。
2.容积(mL)。
反应容器,在需要长时间加热时用。
加热时放在石棉网上,不能直接用火加热,应避免骤热骤冷。
锥形瓶1.玻璃品质:硬质或软质。
2.容积(mL)。
反应容器,摇荡方便,口径较小,因而能减少反应物的蒸发损失。
同烧杯。
称量瓶1.玻璃品质。
2.上口有磨口塞。
3.分高形和扁形两种。
1.精确称量试样和基准物。
2.质量小,可直接在天平上称量。
称量瓶盖要密合。
移液管1.玻璃品质。
2.在一定温度时以刻度的容积(mL)表示。
吸取一定量准确体积的液体时用。
1.不能加热或烘干。
2.将吸取的液体放出时,管尖端剩余的液体不得吹出,如刻有“吹”字的要把剩余部分吹出。
容量瓶1.玻璃品质。
2.规格:一定温度下的容积(mL)。
例20℃1000mL。
配制标准溶液。
1.不能盛热溶液或加热或烘烤。
2.磨口塞必须密合并且要避免打碎,遗失和互相搞混。
碱式酸式滴定管1.玻璃品质。
2.所容的最大容积(mL)表示。
3.分酸式(玻璃活塞)或碱式(橡皮管),酸式有无色和棕色两种。
1.滴定时用。
2.用以取得准确体积的液体时用。
1.小心酸式滴定管的玻璃活塞,避免打碎,遗失或相互搞混。
2.用滴定管时要洗洁净,液体下流时,管壁不得有水珠悬挂,滴定管的活塞下部也要充满液体,全管不得留有气泡。
表面皿1.玻璃品质。
2.口径(cm)表示。
(如直径9cm)。
1.用作烧杯等容器的盖子。
2.用来进行点滴反应。
3.观察小晶体及结晶过程。
1.不能加热。
2.用作烧杯盖子时,表面皿的直径应比烧杯直径略大些。
无机化学实验第四版置换法测定镁的摩尔质量实验报告
无机化学实验第四版置换法测定镁的摩尔质量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 掌握无机化学实验中的置换法测定镁的摩尔质量方法。
2. 熟悉实验中所涉及的实验操作和仪器使用。
3. 讨论置换法测定镁摩尔质量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实验原理:置换法是一种测定金属离子摩尔质量的常用方法。
实验中利用电化学原理,将待测的镁离子(Mg2+)与过量的氯化银离子(Ag+)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氯化镁沉淀(MgCl2)。
通过测定沉淀的质量和已知配比,可以计算出镁的摩尔质量。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a. 配制氯化银溶液:将适量的氯化银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得到Ag+浓度为0.1mol/L的溶液。
b. 准备待测试的镁离子溶液。
2. 实验操作:a. 取一定量的镁离子溶液,加入过量的氯化银溶液中。
b. 沉淀生成后,将其过滤到与普通平衡瓶质量相近的量筒中。
c. 用去离子水洗涤沉淀,直至洗涤液无色。
d. 将量筒加热至溶液完全蒸发,得到氯化镁沉淀质量。
3. 数据处理:根据镁离子与氯化银配比,计算出镁的摩尔质量。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操作,我们得到了一定量的氯化镁沉淀。
在计算镁的摩尔质量时,需知道反应的配比关系。
在本实验中,反应配比为1:2,即1 mol的镁离子反应生成2 mol的氯化镁沉淀。
根据实验得到的氯化镁沉淀质量和已知配比,可以计算出镁的摩尔质量。
在实验中,我们对待测镁溶液进行了多次重复实验,得到了稳定的实验结果。
通过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偏差,评估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实验结论:通过置换法测定,我们成功获得了镁的摩尔质量。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方法准确可靠,并且具有较高的重现性。
实验结果可用于后续相关研究和应用中。
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掌握了无机化学实验中置换法测定镁的摩尔质量方法。
在实验中,我们熟悉了实验操作和仪器使用,并讨论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实验结果表明,置换法是一种有效测定金属离子摩尔质量的方法。
初三化学第四章实验梳理
初三第四章课本实验梳理一、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课堂实验 p97原理:步骤:在500mL 的烧杯中注入约400mL 沸水,投入一小块白磷。
在烧杯上盖薄铜片,并在铜片上各放一小块红磷和白磷现象:只有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结论: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二、可燃物的燃烧 课堂实验 P98、实验一:原理:2Mg+ CO 2−−−→点燃2MgO+ C 步骤:取一小段用砂纸擦亮的镁带,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上点燃后,立即伸进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里。
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和黑色固体。
实验二: 原理:2Na+ Cl 2−−−→点燃2NaCl 步骤:用镊子从煤油中夹取一小块金属钠,钠块表面的煤油小心用滤纸吸干,放入燃烧匙,用酒精灯点燃后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
现象:有苍白火焰,氯气黄绿色褪去,并产生大量白烟。
结论:可燃物在特殊情况下,即使没有氧气参与,也可以发生燃烧。
只要是具有剧烈发光发热现象的化学反应,都可以称作可燃物的燃烧。
三、可燃物的燃烧 课堂实验 P100原理:白磷燃点低。
步骤:把少量白磷溶解在二硫化碳液体里,然后将这种溶液滴在一张滤纸上,用镊子夹住滤纸置于空气中。
现象:滤纸自燃。
结论:二硫化碳具有挥发性,当其挥发后,溶解在其中的白磷成为细小的颗粒留在滤纸上。
白磷跟空气接触,缓慢氧化,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白磷自燃,引起滤纸燃烧。
2254P 52O PO +−−−→点燃四、自制灭火器 课堂实验 P101原理:2NaHCO 3+H 2SO 4→Na 2SO 4+2H 2O +2CO 2↑步骤:取一只广口瓶,加入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再取一支小试管,加入稀硫酸,把它放入广口瓶中,不让两种溶液接触。
在广口瓶口塞上带有尖嘴弯管的橡皮塞。
使用时倒转广口瓶,按住橡皮塞摇动。
现象:使用时用大量气体产生。
五、石墨的性质 课堂实验 P106步骤:1. 把铅笔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2. 用小刀削一些铅笔芯,触摸铅笔芯粉末;3. 用铅笔芯串联成一个电路,观察灯泡是否发亮。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 实验活动2《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实验活动2《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当前中学生对水的认识多停留在日常生活层面,对水的化学组成和变化过程了解不够深入。
他们对化学实验充满好奇,但实际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在化学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上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较为模糊,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分析来深化对水的组成和变化的理解。
此外,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他们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设计思路《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教材以水的化学性质为核心,通过电解水实验等实践活动,系统地介绍了水的组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材内容设计科学合理,既注重理论知识的阐述,又强调实验操作的技能培养。
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新颖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同时,教材还融入了环保教育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体而言,该教材是一本适合中学生学习的、具有很强实用性和启发性的教材。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能够了解水的化学组成(H₂O),掌握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比例;通过实验观察水的物理变化(如蒸发、凝结)和化学变化(如电解水);理解这些变化背后的科学原理。
科学思维: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科学探究:理解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的概念。
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水的组成元素。
五、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水的电解过程,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1. 导入新课(约5分钟)情境创设:通过展示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如降雨、蒸发、河流流动等)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的来源和变化。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基础实验3 物质燃烧的条件(共24张PPT)
如果生活中发生火灾,我们应该如何自救?
请同学们课后查找相关资料。
要使桌面上燃 烧的蜡烛熄灭,你 有哪些方法?
实验用品:烧杯、玻璃杯、水、湿抹布、沙子、 剪刀、碳酸钠粉末、稀盐酸
比一比谁想出的方法多!
灭火的原理演示图
a、清除可燃物
b、隔绝氧气 (或空气)
c、温度降到 着火点以下
完成学案上的练习。
2012年7月9日北京一 高层居民建筑内发生 火灾,多人次伤亡。
物质
燃烧条件
是否
燃烧
可燃物 氧气 温度达到着火点
试管中的白磷 √
√
√
√
试管中的红磷 √
√
×
×
热水中的白磷 √
×
√
×
如何使火燃烧得 更旺盛?
镁条和木炭在空气中哪个燃烧更剧烈? 与可燃物的性质有关
氧Hale Waihona Puke 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铁粉洒落在酒精灯火焰的上方,观察其 燃烧情况。
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
认真阅读课本P97页,用笔找出重点的字句,了 解灭火的方法,体会灭火的原理,并将你的体 会和同桌交流。时间2分钟。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贝尔·格里尔斯 (英国冒险家)
√ √
物 质 白磷 红磷 木材 木炭 无烟煤
着火点(0C) 40 240 250~330 320~370 700~750
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固有 的性质,不能改变!
先点燃着火点较低的物 质,利用它们燃烧放出热量 来引燃着火点较高的物质。
南京农业大学有机化学考研实验题第四章
25
0
L-(+)麻黄碱
第四章
天然产物的提取
炭。将滤液进行冷却,D-(-)麻黄碱盐酸盐结晶即行析出。 将过滤 D-(-)麻黄碱草酸盐沉淀 后的草酸母液, 按类似的方法处理就可以得到 L-(+)假麻黄碱的盐酸盐结晶。 (3) 麻黄碱的鉴定试验一双缩脲反应 取本品酸性水浸液,加碱后,用乙醚提取,分出乙醚液,常压蒸去乙醚,残留物溶于少 量稀酸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数滴及氢氧化钠溶液至稍过量。则溶液呈现紫色。再加入乙醚数 毫升,混合后加上塞子放置, 则醚层显紫色, 而水相显蓝色。 这是由于麻黄碱分子中一CH(NH2) 一CH(OH)的结构与蛋白质类似,可与铜发生双缩脲反应,产物呈紫色。其螯合物可溶于有机 溶剂,故醚层呈现紫色。 本实验约需6h。
实验二十五
从麻黄草中提取麻黄碱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从天然产物一麻黄草中提取麻黄碱的原理和方法。 2. 了解并掌握熟悉水蒸气蒸馏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
81
有
机
化
学
实
验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麻黄草或木贼麻黄(山麻黄)的干燥草质茎,是一种常用中草药,苦 涩, 具有发汗解表、止咳平喘、消水肿的能力。同时也是提取麻黄生物碱的主要原料。中 药麻黄约含有 1%~2% 的生物碱, 其中主要是 D-(-)麻黄碱 (占全碱重的 80% 左右) 和 L-(+) 假麻黄碱。它们都具有相同的分子式 C10H15NO,而天然产物中 L-(+)假麻黄碱却含量很少。 L-(+)麻黄碱和 D-(-)假麻黄碱则是人工合成的 产物。 麻黄主要产于我国山西、河南、河北、内蒙、甘肃及新疆等地,其中以山西大同出产的 质量最好。 天然产物中提取出来的麻黄碱是其四种异构体中的两个: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实验总结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2 水的净化1. 教材P75演示实验实验4-1向浑浊的水中加入明矾粉末【实验目的】学习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吸附沉淀【实验用品】烧杯、药匙、浑浊的天然水、明矾【实验步骤】取2个烧杯,各盛大半杯浑浊的天然水,向其中1个烧杯中加入3药匙明矾粉末,搅拌溶解后,静置,观察现象。
明矾【实验现象】加了明矾的水样,比未加明矾的水样要澄清些。
【实验结论】明矾具有一定的净水能力。
(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吸附,使杂质沉降)2. 教材P75演示实验实验4-2过滤【实验目的】学习混合物的分离方法—过滤【实验用品】铁架台、烧杯、漏斗、玻璃棒、滤纸、同堂实验4-1中用明矾净化处理过的液体滤纸的折叠三层滤纸的一边【注意事项】1. 操作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用少量水润湿滤纸并使滤纸与漏斗壁之间没有气泡(保证过滤效率)。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否则被过滤的液体会直接从滤纸与漏斗之间的间隙流到漏斗下的烧杯中,使滤液浑浊)。
“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引流,使液体沿玻璃棒流进漏斗中)、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使滤液沿烧杯壁流下,防止滴下的液滴溅到烧杯外)。
过滤时先过滤上层清液,后过滤下层浊液。
若先过滤下层浊液,滤纸上将会残留着大量不溶性杂质,再过滤上层清液时,不溶物会阻碍清液的通过,影响过滤速度。
2. 如果两次过滤之后滤液仍然浑浊,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或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或下面的烧杯未洗干净,内壁附有不溶物。
【中考练兵场】(1)某同学将浑浊的河水样品倒入烧杯中,先加入明矾粉末搅拌溶解,静置一会儿后,采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过滤,请问:(1)加明矾的作用是__ ____,图中还缺少的一种仪器是______,其作用是______;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是为了___ ___.(2)过滤时静置一会儿再过滤,这是为了__ ____.(3)经两次过滤后,滤液仍混浊,原因可能是__ ____.(4)改进后过滤,得到了澄清透明的水,该同学说“我终于制成了纯水!”对此,你有无不同看法?简述你的理由____ __.3. 教材P76演示实验实验4-3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和硬水【实验目的】学习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和硬水的方法【实验用品】试管、蒸馏水、氯化钙的水溶液、肥皂水【实验步骤】把等量的肥皂水分别滴加到盛有等量的软水、硬水的试管中,振荡,观察两试管中产生泡沫的情况。
高中化学教师实验技能竞赛理论试题
高中化学教师实验技能竞赛理论试题第一部分:基础知识1. 请简要解释以下概念:- 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平衡- 摩尔浓度- 氧化还原反应2. 请列举并解释三种化学键的类型。
3. 简述原子和离子化合物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4. 给定化学方程式:2Na + Cl2 -> 2NaCl,回答以下问题:- 此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说明理由。
- 在这个反应中,谁是氧化剂?谁是还原剂?第二部分:实验设计与操作1. 请设计一个实验来测定氯化钠溶液的浓度,并清楚描述实验步骤与条件。
2. 现有以下实验条件:- 100 mL 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为 0.5 mol/L- 100 mL 硫酸溶液,浓度为 1 mol/L- 100 mL NaOH 溶液,浓度未知- 100 mL H2SO4 溶液,浓度未知- 电子天平、移液器、试管等基础实验设备请合理利用以上实验条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可以确定NaOH 和 H2SO4 的浓度。
3. 请说明以下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使用酸性溶液- 加热反应物- 使用可燃液体并补充相应的安全措施。
4. 假设你要用一个温度计来测量一烧杯中盛满盐酸的温度,你会选择何种类型的温度计?为什么?第三部分:化学实验技能分析与解决问题1. 在进行焦磷酸镁试验时,如果初步测试出现了问题,你会怎样解决问题?2. 当在实验中遇到溶剂不足的情况时,你会采取哪些方法解决?3. 现有以下实验结果:- 实验一:浓硫酸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热量。
- 实验二:氮气与氢气反应生成氨气。
请分析可能的实验操作错误,并纠正。
4. 在进行酸碱滴定实验时,如何判断滴定终点的出现?第四部分:化学实验安全与废物处理1. 对于以下废物处理问题,请给出正确的处理方法:- 废弃的化学药品- 破损的玻璃器皿- 废弃的电池- 废液2. 请说明以下实验室安全设备的用途:- 消防器材- 安全镜和安全淋浴器- 实验室通风系统3. 在实验室中工作时,你观察到一个同事疏忽大意,使用了过期的化学药品。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 实验专题(二) 催化剂的性质与探究
实验专题(二) 催化剂的性质与探究1.小丽同学欲通过实验证明“红砖粉末可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这一命题。
她设计并完成了下列探究: 实验一:取5 mL 水置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现象:__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__。
实验二:取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现象:有气泡产生,木条不复燃。
实验三:向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红砖粉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现象:__木条复燃__,证明红砖粉末可作催化剂。
分析:(1)在探究中,“实验一”和“实验二”起的作用是__对照__。
(2)小丽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结论,她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探究,最终完成了对“命题”的实验证明。
第一方面的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其目的是__比较红砖粉末在过氧化氢分解前后的质量是否改变__。
第二方面是利用“实验三”反应后试管内的剩余物继续实验,接下来的操作、现象、结论是__倾倒掉反应后的液体,向剩余的固体中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红砖粉末仍然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__。
2.学习了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有催化作用的知识后,某同学想:氧化铜能否起到类似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呢?于是进行了以下探究。
【猜想】Ⅰ.氧化铜不是催化剂,也不参与反应,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Ⅱ.氧化铜参与反应,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Ⅲ.氧化铜是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__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__。
【实验】用天平称量0.2 g 氧化铜,取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实验过程如下:(1)步骤③现象是试管内有__大量气泡__放出,带火星木条复燃;步骤⑥的结果是__氧化铜的质量仍为0.2__g__。
(2)步骤⑦的现象是溶液中有大量气泡产生,__带火星的木条复燃__;由此可得出结论;猜想Ⅲ成立。
(3)步骤①的目的是__与步骤③作对比,比较加入氧化铜前后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变化情况__。
(4)过氧化氢能被氧化铜催化分解放出氧气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过氧化氢――→氧化铜水+氧气__。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1.试剂存放的总原则: 药品状态定口径,瓶塞取决酸碱性; 见光受热易分解,存放低温棕色瓶; 特殊药品特殊放,互不反应要记清。
2.试剂瓶和瓶塞的选择 (1)根据药品状态: 固体:用广口瓶;液体:用细口瓶 (2)根据感光性: 见光易分解:用棕色瓶
见光不分解:用一般瓶 (3)根据瓶塞: 玻璃塞:不能盛放碱性物质
操作:先加入稀HCl 酸化,再加入可溶性 钡盐(BaCl2)溶液。 现象:出现不溶于稀酸的白色沉淀 (BaSO4)。
结论:存在硫酸根离子。
注意排除CO32-等离子的干扰!
除了SO42-还有其它的离子吗?
如何检验NaCl中含有的其它杂质? (Ca 2+ ,Mg 2+) 设计实验除去上述杂质。
一、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物理方法 过滤、蒸发结晶、重结晶、萃取(分液)、
蒸馏(分馏)、升华、盐析、渗析、洗气等
2.化学方法除杂 加热法、沉淀法、气化法、洗气法、氧化还
原法、复原等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过滤与蒸发操作 ①过滤的目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②过滤操作需要哪些仪器? ③进行过滤操作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蒸发操作
①蒸发的目的是什么?
②蒸发操作需要哪些仪器?
③蒸发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加入的液体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 *蒸发过程中要用玻棒不断搅拌(以防溶液 因局部过热而造成液滴飞溅)。 *加热至剩余少量液体时,停止加热,利用 余温使滤液蒸干。 *热的蒸发皿不可直接放在实验桌上,要垫 上石棉网。
1、过滤与蒸发操作
4.物质的称量 (1)托盘天平的使用 (2)固体称量的方法 ①称未知质量的物质 ②称已知质量的物质 (3)液体的量取 ①量未知体积的液体 ②量已知体积的液体
《第四章实验活动3糖类的性质》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化学人教版19选修3
《糖类的性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次作业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糖类的基本性质,通过实验操作和理论学习,掌握糖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反应规律,为后续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作业内容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糖类的性质》课程教材,掌握糖类的基本概念、分类、结构特点及重要的化学反应。
2. 实验操作:进行简单的糖类实验,如糖的溶解性实验、糖的还原性实验等,通过实验观察糖类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3. 小组讨论:学生需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糖类性质的理解,并就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进行交流,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4. 作业报告:每组成员需合作完成一份关于糖类性质的报告,报告中应包括糖类化合物的结构示意图、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和结论等。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要求: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理解并掌握糖类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2. 实验操作要求: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需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注意实验安全,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 小组讨论要求:小组内成员需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尊重他人意见,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
4. 作业报告要求:报告应条理清晰,内容完整,字迹工整。
在报告中应体现出对糖类性质的理解和实验过程的总结。
四、作业评价1.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实验操作过程、小组讨论表现和作业报告质量进行评价。
2. 同伴评价:小组内成员之间进行互评,就组内成员在小组讨论和作业报告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糖类的性质。
2. 小组内反馈:小组内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和反馈,就彼此在小组讨论和作业报告中的表现提出建议和意见,共同进步。
六、附加建议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本次作业,建议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遇到问题及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化学初中实验活动四教案
化学初中实验活动四教案
实验名称:酸碱中性测试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物质在酸性、碱性和中性环境中的变化,初步了解酸碱中性测试方法。
实验材料:
1. 红、黄、蓝三种酸碱指示剂
2. 醋、清洁剂、洗衣粉三种物质
3. 试管、试管架、滴管
实验步骤:
1. 将三种酸碱指示剂分别滴入不同的试管中,观察它们的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2. 将试管A中加入几滴醋,观察颜色变化。
3. 将试管B中加入几滴清洁剂,观察颜色变化。
4. 将试管C中加入几滴洗衣粉,观察颜色变化。
实验要点:
1. 酸性溶液颜色:红色
2. 碱性溶液颜色:蓝色
3. 中性溶液颜色:黄色
实验结果:
1. 试管A:加入醋变成红色,说明醋是酸性物质。
2. 试管B:加入清洁剂变成蓝色,说明清洁剂是碱性物质。
3. 试管C:加入洗衣粉颜色未变化,说明洗衣粉是中性物质。
实验总结:通过观察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酸性、碱性还是中性。
实验结果表明,醋是酸性物质,清洁剂是碱性物质,洗衣粉是中性物质。
这种方法可以用
于日常生活中的酸碱中性测试。
《第四章 实验活动3 糖类的性质》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化学人教版19选修3
《糖类的性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掌握糖类的分类和基本性质;2. 了解不同类型的糖类在生活中的应用;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实验探究:选取一种常见的糖类(如葡萄糖、蔗糖、淀粉等),通过实验观察其颜色、气味、溶解性等基本性质。
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并分析这些性质与糖类的分类之间的关系。
2. 知识拓展: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糖类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糖类在食品工业、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请选择一个具体应用案例进行分析,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3. 小组讨论:以小组形式讨论糖类的其他性质和用途,如甜度、稳定性等。
讨论这些性质和用途的应用场景和限制,并总结糖类在化学工业中的重要地位。
三、作业要求:1. 实验探究部分:请根据所选糖类的性质设计实验方案,并确保实验操作规范、数据记录准确。
实验完成后,整理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分析等。
2. 知识拓展部分:请在阅读资料后,用自己的语言简明扼要地总结所了解的内容,并写下自己的思考和疑惑。
建议结合实际生活,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3. 小组讨论部分:请小组成员轮流发表意见,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讨论。
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提交一份总结报告,内容包括讨论结果和未解决的问题。
四、作业评价:1.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数据记录的准确性以及分析报告的逻辑性。
2. 知识拓展部分:评价学生是否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所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小组讨论部分:评价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协作性和成果的清晰度。
关注学生是否能提出自己的观点,是否能有效地整合和表达小组意见。
五、作业反馈:1. 收集学生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2. 根据作业评价结果,给予学生反馈和建议,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3. 鼓励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疑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部分化学实验
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分离提纯方法
①常用仪器:漏斗蒸发皿蒸馏烧瓶分液漏斗
二.化学实验安全
(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
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浓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NaHCO3溶液。
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3)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
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4)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5)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6)若水银温度计破裂,应在汞珠上撒上硫粉
三.离子检验
四.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2)主要仪器: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3)注意事项:
A 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 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 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D 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
E 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五. 氨气制备
原理:铵盐和碱共热产生氨气
方程式:2NH4Cl+Ca(OH)2△
2NH3↑+2H2O+CaCl2
装置:和氧气的制备装置一样
收集:向下排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
(注意:收集试管口有一团棉花,防止空气对流,减缓排气速度,收集较纯净氨气) 验证氨气是否收集满: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若试纸变蓝说明收集满干燥:碱石灰(CaO和NaOH的混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