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 波姐上课

合集下载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抒悲愤
怀才不遇 抒悲愤 壮志难酬 明豪情
展自信
南北朝的
深受乐府 门阀制度 影响,语 压制了人 言清新质 才
朴,气势 连贯,笔 力酣畅淋 漓
唐朝开明 的思想和 繁盛让人 充满希望
写作背景
门阀制度
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 盛行。
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 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 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
●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 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享有很高的政治、经济特权的 豪门大族)。
其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 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的样子。
研读思考
运用动作(细节)描写。作者本欲借酒消愁,结果借酒消愁愁 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的歌声,也因“举 杯”而“断绝”。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 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鉴赏7.8句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人心又不是木石,怎能不为哀乐所动,没有感 触?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反问句,对比手法。内心异常悲愤,却不能诉说,只能忍气吞 声。这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 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研读思考
合作探究: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行叹坐愁

公开课《拟行路难》教案

公开课《拟行路难》教案

公开课《拟行路难》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拟行路难》,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古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拟行路难》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思想情感,认识友情、理想和人生价值的重要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拟行路难》的文意,分析作品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 教学难点:掌握古文的阅读方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拟行路难》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拟行路难》,理解文意,体会作品情感。

3. 讲解:分析《拟行路难》中的关键字词、意象和表达技巧,解读作品中的哲理。

4. 讨论:分组讨论作品中的友情、理想和人生价值,分享自己的感悟。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教育意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

2. 知识掌握: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学生对《拟行路难》的文意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情感表现,评价学生对友情、理想和人生价值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拟行路难》,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3. 选择一首古文诗歌,进行阅读分析和鉴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情感体验的学习氛围。

2. 问题驱动: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3. 分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拟行路难》的文意、技巧和主题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权威的信息来源。

2.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进行问答、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活力。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文作品,进行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千古文人墨客,最后能够依仗的,不过一腔热血、几卷诗 文!诗文的倾吐或许是安慰此心的一味药,然而脉脉此情难诉! 因为:人生失意无南北,世路悠悠行路难!
命运的极限永远存在,不屈的 挑战却不可须臾成缺。
——史铁生《答自己问》
个人与时代
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 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 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 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 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 们要做的,就是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 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导学
完成导学案并记录疑惑。
初读诗歌 听名家朗读,注意字音节奏,感受意境。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学思
任务一:诵命运之歌
拟行路难 (南朝)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 Nhomakorabea西南北流。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思: 哪句诗在隐射鲍照的 命运困境?

晓背景
魏晋南北朝的文人社会
鲍照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 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 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这就造成了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 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这些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 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必修一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必修一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必修一)《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必修一)「篇一」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诗的鉴赏,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李白《行路难》教案。

二、教学要求1.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体会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3.背诵本诗三、李白生平及其创作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盖自有诗人以来,我未尝见大泽深山,雪霜冰霰,晨霞夕霏,千变万化,雷轰电掣,花葩玉洁,青天白云,秋江晓月,有如此之人,如此之诗。

”——北宋徐积《李太白杂言》1.李白的生平一生大致可分五个时期:蜀中学习与漫游时期(25岁以前);远游求仕时期(26至42岁);长安时期(42至45岁);再度漫游时期(45至55岁);安史之乱时期(44至62岁)。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杜甫的诗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对李白诗歌高度成就的十分形象的概括。

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

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

此后11年内,“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庐山一带隐居。

次年十二月他应邀参加永王幕府。

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不久流放夜郎。

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

61岁,准备北上讨伐安史叛军,半路因病折回。

次年在当涂病逝。

2. 李白的思想李白的思想主要体现为儒、道、侠三者兼综的特点。

儒家的忧患精神与用世济时的思想及其人生价值观,始终影响着李白,而道家超尘出世、追求精神自由的人格精神及道教的神仙世界,又始终沾溉着李白的思想与性格。

此外,李白的思想与人格中还渗透了游侠和纵横家的侠义精神和人格理想。

公开课拟行路难教案

公开课拟行路难教案

公开课《拟行路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拟行路难》,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解读诗词、品味语言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人生困境的感慨,理解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语言特色。

2. 诗词的意境描绘。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典故的解读。

2. 诗词主题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引导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互动式教学: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拟行路难》,理解诗词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诗词的语言特色、意境描绘,解读诗词中的典故。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词主题,分享学习心得。

5.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汲取启示,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和表达能力。

3. 课后作业:通过批改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其对诗词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资源1. 诗词原文:提供《拟行路难》的原文,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 参考译文:提供《拟行路难》的译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

3. 相关资料:提供关于李白及其诗歌的背景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八、教学进度1. 第1周:介绍李白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让学生自主阅读《拟行路难》。

2. 第2周:讲解诗词的语言特色、意境描绘,解读诗词中的典故。

3. 第3周: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词主题,分享学习心得。

4. 第4周:总结拓展,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汲取启示,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 第5周:布置课后作业,收齐批改。

九、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每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己的教学效果。

鲍照《拟行路难》公开课通用课件

鲍照《拟行路难》公开课通用课件

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拟行路难》通过对社会现实的 揭示和批判,启示现代社会要关 注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和发 展。
对个体命运的关注
《拟行路难》对个体命运的关注 和思考,启示现代社会要关注个 体的命运和福祉,尊重个体的权 利和尊严。
05
《拟行路难》的课堂互 动讨论
关于诗歌主题的讨论
主题总结:本诗主题为抒发人生的苦闷与不平,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道路坎坷、社 会不公的感慨。
关于诗歌意象的讨论
意象总结:本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如“泻水”、“平地” 、“东西南北流”等,营造出一种悲凉而又激昂的氛围。
鲍照在《拟行路难》中运用了多个意象,如“泻水置平地 ”象征人生的无常,“各自东西南北流”则表达了人生选 择的多样性。学生可以深入探讨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以 及它们如何共同营造出诗歌的情感氛围。
鲍照在《拟行路难》中,通过描绘人生的种种困境,如仕途坎坷、世态炎凉等, 表达了自己对人生苦短的感慨和对社会不公的控诉。学生可以围绕这一主题,探 讨鲍照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关于诗歌艺术手法的讨论
艺术手法总结:本诗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如象征、比喻 、对比等,使诗歌的表达更为生动有力。
鲍照在《拟行路难》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泻水置平 地,各自东西南北流”等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人生百态 。学生可以分析这些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并探讨鲍照如何 通过这些手法强化诗歌的主题。
鲍照《拟行路难》公开 课通用课件
目录 CONTENT
• 鲍照简介 • 《拟行路难》的创作背景 • 《拟行路难》的诗歌赏析 • 《拟行路难》的文学价值 • 《拟行路难》的课堂互动讨论
01
鲍照简介
鲍照的生平
鲍照出生于东晋末年 ,是南朝宋时期的文 学家和诗人。

鲍照《拟行路难》教案教学设计

鲍照《拟行路难》教案教学设计

鲍照《拟行路难》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拟行路难》教案教材选择:鲍照《拟行路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习和理解《拟行路难》这首诗的结构、内容和主题。

2.通过阅读理解和诗歌解析的训练,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诗歌写作技巧,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文学鉴赏和文学创作的练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拟行路难》的结构、内容和主题的解读。

2.诗歌表达手法和写作技巧的学习与训练。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与诗歌主题相关的图片或演示视频,引起学生对《拟行路难》这首诗的注意和兴趣。

2.文学鉴赏(20分钟)让学生阅读《拟行路难》,然后组织讨论,关注以下问题:-诗歌的结构特点和鲍照的写作意图是什么?-诗里的‘路’是指什么?‘难’是指什么?-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考?3.诗歌解析(25分钟)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语言艺术,理解诗歌的形象和感染力。

让学生分成小组,选取他们认为最有意味的两个意象,并解释每个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4.诗歌的表达手法与写作技巧(25分钟)让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些主题(如:失恋、友谊、诗意的生活等),运用诗歌的表达手法和写作技巧,写一首5-10行的诗。

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朗读出自己小组写的诗,并解释自己运用的诗歌表达手法和写作技巧。

5.课堂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获取到的知识、技能和体验,鼓励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创作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包括他们在文学鉴赏和讨论中的表现。

2.检查学生对于诗歌解析和诗歌写作技巧的理解和应用。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含视频)(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含视频)(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二文

章 注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往...倒
译文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用了什么表现手 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 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 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 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路 の
作 者 :
难 鲍

(其四)























一文

章 作




解题
行路难
乐府杂曲歌辞名,多言“世路艰难 及离别伤感之意”。
拟行路难
拟,摹仿。后世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题前 多冠一“代”或“拟”字。
鲍照共创作《拟行路难》十八首,在他最 擅长的乐府诗体中称得上是"皇冠上的珍宝"。


观 の
中 国 文
看 化
博 大 精 深
内容丰富而又形式瑰奇的诗篇,从各个侧 面集中展现了鲍照诗歌艺术的多姿多态。
鲍照(约414-466) 南朝宋文学家,出生于一个低级士族家庭 元嘉十二年,献诗言志而被刘义庆擢为临 川王国侍郎。 大明五年,出任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 “鲍参军”。 泰始二年,刘子顼因起兵反宋明帝失败被 时,于乱军中遇害,时年约五十一岁。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鲍照热情支持保家卫国的战争,但又控诉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
谢谢观看
4 文本探究
思考1:清代沈德潜评价说:“妙在不曾说破。”请你
说说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这首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 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从作者的表达情感方式来说,全篇构思 迂曲婉转,蕴藉深厚。伴随感情曲折婉转的流露,五言、七言 诗句错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韵脚由“流”、“愁”到“难”、 “言”的灵活变换,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气 势格调。
4 文本探究
思考2:诗人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有什么作用?
比兴手法,托物言志。 作用:使得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生动形象地 表达了对不公正制度的愤慨之情。
小结
这首诗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 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起首两 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 度的不合理性。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全篇构思迂曲婉 转,蕴藉深厚,此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 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3 词句赏析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 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 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3 词句赏析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消愁愁更 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 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 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 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这种口吻和这笔调,愈加 透露出作者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造成了一种含蓄根据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概括出鲍照对战争的态度。(不超过30字) 鲍照在诗歌中常以边塞健儿自喻,抒发自己欲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慷慨顿挫之中,自有一股昂扬之 气。如《代出自蓟北门行》一诗中说:“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这首 诗充满了作者对正义之师的热情歌颂,抒写了他立志报国的强烈愿望,是一首激昂慷慨的爱国之歌。 同时,他的诗也真实地反映了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些战场上的战士,有的“少 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有的在军中“但恐羁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每怀旧乡野,念我旧 人多悲声”。而思妇回想“执袂分别已三载”,征人却“迩来寂淹无分音”。于是朝悲戚戚,暮思绕绕。 这些诗形象地写出了征夫思妇的痛苦,控诉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鲍照拟行路难教案

鲍照拟行路难教案

鲍照拟行路难教案行路难是现代作家鲍照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心情,表达了人生道路坎坷难行的主题。

本文是以行路难为材料,拟定了一份中学语文课教案,旨在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歌并培养审美情趣。

课题:行路难教学适用对象:初中生学习目标:1. 了解诗歌《行路难》的背景和作者鲍照;2. 掌握诗歌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3. 理解诗歌主题和意义;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主题;2.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3. 学生能够品味诗歌之美。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投影仪;2. 课堂练习题;3. 老师准备的行路难选段。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一些艰难的经历,比如上山采摘,走长途等,激发学生对困难路途的体验和心情。

Step 2: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10分钟)老师通过课件和图片,向学生简要介绍鲍照和他的代表作品《行路难》,提供一定的背景知识。

Step 3:识别诗歌语言特点(10分钟)老师出示《行路难》诗歌的选段,引导学生识别其中的修辞手法,比如对仗、描写、拟人等,通过分析诗句的表达方式,加深学生对诗歌的认识。

Step 4:学习诗歌意义(1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意义和主题,并提出个人观点和解释。

教师也可以分组讨论,展示学生不同的理解角度。

Step 5:品味诗歌之美(10分钟)老师通过配乐、朗诵等形式,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Step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从学习诗歌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以鲍照的《行路难》为题材,描述自己曾经或现在所遭遇的困难,以及如何坚持走完艰难的道路。

教后反思:以鲍照的《行路难》为课堂内容,既有助于学生学习诗歌,理解诗歌的意义和美感,又可以从中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坎坷和困难,培养他们的坚毅精神和意志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兴
起兴,又叫“兴”。“兴者,先言他 物以引起咏之词也”。就是说,先说其他 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它一般用在诗章 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 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 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有起情,创造作品气 氛,协调韵律,确定韵脚和音步,拈连上 下文关系等的作用。运用起兴手法还可使 语言咏唱自由,行文显得轻快、活泼。
思考作业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探究、讨论
鲍照——南朝刘宋社会动荡—怀才不遇—无奈
李白——盛唐———————怀才不遇—乐观
背景简介: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 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 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 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 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 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 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 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写作缘由 鲍照 情感 语言风格
李白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写作缘由 鲍照 抒悲愤 李白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深受乐府影响, 抒悲愤 语言清新质朴, + 气势连贯,笔力 明豪情 酣畅淋漓 + 展自信 情感 语言风格
7、愁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第五六句塑 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自斟自酌,借酒浇愁,趁着酒意歌唱《行路 难》。 五六两句,作者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 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酌酒原为排遣 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 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诗 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 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 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 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全诗小结: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 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 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 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本诗的主旨仅是言愁吗?
1、地位低下,无言的资格,自然不 敢言。
2、社会专制黑暗,人们无言的自由。
所以,诗中有对不平等现象的愤慨, 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传达了寒门志士有 志难申的慷慨不平的呼声。诗歌不仅是 言愁,而且抒写心中愁愤不平之气。
拟行路难
(其四)
南朝· 宋 鲍照
作者简介:
鲍照(约 415—470 )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 苏涟水附近)。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 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 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 鲍照出身寒微,擅长写乐府诗,闻 名于世,但空有一腔才华,不被朝廷重 用,一辈子愤愤不得志,至多只做过一 些小官,最后死在战乱中。
朗读
拟行路难(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解题
“行路难”字面意思是什么?《行路难》又是 什么?“拟”是什么意思?诗歌表达什么主旨?
道路难行。 汉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 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 或“拟”字。 拟,摹仿。 抒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之情。
8、第七八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 什么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那驱不散 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 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 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 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有一种抗争的意味。
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 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 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 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意理解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 歌唱声因举杯饮酒愈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 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1.你认为诗中哪几字是解读全诗感情 与主旨的关键?



2.这些字中哪个可看做本诗的诗眼?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他的 作品充满了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不平的 情绪,诗风雄健奔放,俊逸潇洒,其诗文 与谢灵运一样有影响,在生年就颇负盛名, 对唐代诗人李白等产生重大影响,居然史 书无传。可见,鲍照身前身后的寂寞冷清 情况。钟嵘为之叹道“才秀人微,故取湮 当代!” 鲍照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 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 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 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起兴”示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6、结合写作背景,说说第三四句中
的“命” 指什么?从诗的第三句四句中, 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 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含有反讽的语气,作者越是说人生有命 是正常的,越能显示这一现实的荒唐。越是 平静地说“安能行叹复坐愁”,就越是透露 出精神上无可解脱的痛苦,让我们感受到一 颗被压抑的心灵发出的愤怒的控诉。
“愁” “命”
3.是什么引发了诗人的“愁”情?
4 、这首诗体现出的作者的感情 基调怎样?
本诗的感情基调:
因怀才不遇而愤懑的沉郁难舒之情
Hale Waihona Puke 5、诗的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 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运用了借物起兴的表现手法。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 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 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门阀制度
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 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 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 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 功状。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 阀世族、士族。西汉武帝以后,崇尚儒学,官 僚多以经术起家。他们授徒讲学,门生故吏遍 天下,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其子孙承家学,继 续为官。久而久之,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 官的大姓豪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