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叶绿体与线粒体的复习题
第六章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练习题及答案
第六章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一、名词解释
1.呼吸链( respiratory chain)
2.基质导入序列( matrix-targeting sequence,MTS)
3.细胞呼吸( cellular respiration)
4.化学渗透假说(chemiosmotic coupling hypothesis)
5.基粒( elementary particle)
6.转位接触点( (translocation contact site)
7.热休克蛋白( heat shock protein,HSP)
8.线粒体动力学( mitochondrial dynamics)
二、单项选择题
1.线粒体核糖体的沉降系数是
A.45S
B.40S
C.50S
D.70s
E.80S
2.线粒体的嵴源于
A.外膜
B.膜间腔
C.内膜
D.基质颗粒
E.内膜外膜共同形成
3.细胞中进行生物氧化和能量转换的主要场所是
A.核糖体
B.糙面内质网
C.线粒体
D.过氧化物酶体
E.高尔基复合体
4.线粒体疾病不具有的特征是
A.高突变率
B.阈值效应
C.遗传异质性
D.父系遗传
E.母系遗传
5.下列因素中与细胞内线粒体的数目改变无关的是
A.氧气充足
B.有害物质渗入
C.病毒入侵
D.细胞癌变
E.细胞缺血性损伤
6.线粒体中具有高度选择通透性的结构是
A.外膜
B.基粒
C.内腔
D.基质
E.内膜
7.下列疾病与线粒体有关的是
A.Kjer病
B.硅肺
C.糖原累积病
D.泰-萨病
E.痛风
8.线粒体内膜的标志酶是
A.细胞色素氧化酶
B.单胺氧化酶
C.腺苷酸激酶
D.苹果酸脱氢酶
E.糖基转移酶
第六章+++线粒体和叶绿体
第二节 叶绿体与光合作用
叶绿体的形态结构与组成 叶绿体的功能——光合作用
叶绿体的形态结构
• 叶绿体大多呈香蕉形、球形、椭圆 形。
由叶绿体被膜、类囊体和基质三部分 组成。
进行能量吸收和转换的组分(光系统)、电子 传递链、光合磷酸化偶联的结构ATP合成酶都位 于类囊体膜上。
光合磷酸化偶联分子基础:CF0-CF1ATP酶
电子沿光合电子传递链传递时,分为非循 环式光合磷酸化和循环式光合磷酸化两条 通路。
H2O
PSII
电子传递链
PSI
非循环光合磷酸化
NADPH
电子传递链 NADP+
ATP
循环式的光合磷酸化
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过程总结:
① 最 初 电 子 供 体 是 H2O , 最 终 电 子 受 体 是 NADP+。
反应中心色素
既是光能的捕捉器 ,又是 光能的转换器 具有光化学活性 ,可将光能转换为电能 由一种特殊状态的 叶绿素a分子 组成。
光系统(photosystem)
光系统:光合作用中能吸收并转化光能 的功能单位。是由叶绿素、类胡萝卜素、 脂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含有捕光复 合物和反应中心复合物两个主要成分。
线粒体蛋白质的运送与组装
第六章线粒体和叶绿体习题及答案
细胞生物学章节习题-第六章
一、选择题
1、线粒体的细胞色素c是一种(A )。
A. 内膜固有蛋白
B. 内膜外周蛋白
C. 基质可溶性蛋白
D. 外膜固有蛋白
2、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大亚基和小亚基分别由(D )DNA上的基因编码。
A. 细胞核
B. 叶绿体
C. 细胞核和叶绿体
D. 叶绿体和细胞核
3、下列4种色素中,哪个(或哪些)具有吸收聚焦光能的作用而无光化学活性?(D )
A. 细胞色素
B. 质体蓝素
C. 质体醌
D. 聚光色素
4、线粒体各部位都有其特异的标志酶,其中内膜的标志酶是(A )。
A. 细胞色素氧化酶
B.单胺氧化酶
C. 腺苷酸激酶
D. 柠檬酸合成酶
5、在叶绿体中,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正常进行相适应的结构是(C )。
A. 叶绿体外膜
B. 叶绿体内膜
C. 基粒中囊状结构的薄膜
D. 基质
6、呼吸链主要位于(B )。
A. 线粒体外膜
B. 线粒体内膜
C. 线粒体基粒
D. 线粒体基质
E. 线粒体嵴
7、线粒体外膜的标志酶是( B )。
A. 细胞色素氧化酶
B.单胺氧化酶
C. 腺苷酸激酶
D. 柠檬酸合成酶
8、线粒体膜间隙的标志酶是(C )。
A. 细胞色素氧化酶
B.单胺氧化酶
C. 腺苷酸激酶
D. 柠檬酸合成酶
9、氧化磷酸化发生的主要场所位于线粒体(B )。
A. 外膜
B. 内膜
C. 膜间隙
D.基质
10、下列哪种细胞中线粒体数量较多(A )。
A. 肌肉细胞
B. 血小板
C. 红细胞
D. 上皮细胞
11、下列关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的描述中,正确的是(C )。
A. 都通过出芽方式繁殖
B. 所有线粒体蛋白质合成时都含有导肽
C. 它们的外膜比内膜从性质上更接近于内膜系统
初中生物竞赛辅导 细胞 第六章 线粒体和叶绿体
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内两个能量转换的细胞器。线粒体广泛存在于各类真核细胞中,而叶绿体仅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它们能将能量转换成驱动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源。它们的形态特征主要是呈现封闭的双层膜结构,且内膜经过折叠并演化为极大扩增的内膜为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和叶绿体的光合作用的复杂的化学反应提供了基地与框架。其次,它围成了一个包含能催化其它细胞生命化学反应的多种酶的内腔(基质)。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高效的产生A TP的精密装置。尽管它们最初的能量来源有所不同,但却有着相似的基本结构,而且以类似的方式合成A TP。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具有环状DNA及自身转录RNA与转译蛋白质的体系。很多学者把线粒体和叶绿体的遗传信息统称为真核细胞的第二遗传信息系统,或称核外基因及其表达体系。虽然线粒体和叶绿体具有自己的遗传物质和进行蛋白质合成的全套机构,但组成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各种蛋白质成分是由核DNA和线粒体DNA或叶绿体DNA分别编码的。所以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半自主性的细胞器。
第一节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
1890年,德国科学家Altmann首先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动物细胞内存在着一种颗粒状的结构,称作生命小体。1987年Benda重复了以上实验,并将之命名为线粒体。1904年Meves在植物细胞中也发现了线粒体,从而确认线粒体是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所有细胞中的一种重要细胞器。1900年Michaelis用詹纳斯绿B(Janus green B)对线粒体进行活体染色,证实了线粒体可进行氧化还原反应。1912年Kingsbury第一个提出线粒体是细胞内氧化还原反应的场所。1913年Engelhardt证明磷酸化和氧的消耗耦联在一起。1943~1950年,Knnedy 和Lehninger进一步证明,柠檬酸循环、氧化磷酸化和脂肪酸氧化均发生在线粒体内。次年,Lehninger又发现磷酸化需要电子传递。
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试题
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⒈下列哪些材料不能直接放在载玻片上观察叶绿体()
A.藓类的叶片B.黄杨叶横切片
C.菠菜叶下表皮或沾在下表皮上的少数叶肉细胞D.种子植物的叶
2.观察动植物线粒体时,常用的染色剂和线粒体的颜色分别是()
A.溴麝香草酚蓝,蓝绿色 B.龙胆紫溶液,蓝色
C.健那绿,蓝绿色 D.溴麝香草酚蓝,蓝色
⒊在高倍镜下看到的叶绿体是()
A.绿色、棒状B.红色、棒状
C.红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D.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
4.用显微镜观察同一片叶的下列标本,看到叶绿体数量最多的是()
A.栅栏组织叶肉细胞
B.叶表皮细胞
C.海绵组织叶肉细胞
D.叶脉细胞
5.用黑藻叶片观察叶绿体时,可以看到叶绿体()
A.具有双层膜 B.是流动的
C.比其中的线粒体大 D.在不同强度光线下以同一面朝向光源
6.(多选)在用藓类叶片观察叶绿体时,观察不到线粒体,是因为()
A.叶绿体比线粒体大,遮住了线粒体 B.藓类叶片中无线粒体
C.藓类叶片中线粒体已死亡,因而无法看到 D.线粒体必须经过染色后才能观察得到
7.(多选).下列关于“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
两个实验的各项比较中错误的是
A.实验材料可以相同
B.都需要用盐酸处理实验材料以促进染色剂进入细胞
C.染色剂都需要现配现用
D.都需要利用生理盐水来维持实验过程中细胞的生活状态
8.小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叶片细胞时,他看到了细胞核和细胞壁。他还可能看到的构造是() A.线粒体、高尔基体、核糖体 B.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
C.只有叶绿体 D.上述细胞器均不能看到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对点精选训练: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有解析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练习题
1.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菠菜叶肉细胞||,可观察到的结构有图中的()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
2.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成熟番茄细胞液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可以用做还原糖鉴定的替代材料
B.观察RNA和DNA在细胞中的分布可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C.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性糖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后再使用
D.制备细胞膜时可用人成熟的红细胞
3.下列关于显微镜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电子显微镜能观察到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B.同一视野中||,低倍镜看到的细胞比高倍镜的多
C.用光学显微镜能够观察到叶表皮上的保卫细胞
D.用光学显微镜高倍镜能观察到细菌的DNA双链
4.如图为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某细胞的一部分||。下列有关该细胞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①此细胞既可能是真核细胞也可能是原核细胞②此细胞是动物细胞而不可能是植物细胞③结构2不含磷脂||,其复制发生在间期④结构1、3、5中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下列有关物质的检测实验中||,结果正确的是()
6.下列有关显微镜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A.标本染色较深||,观察时应选用凹面反光镜和大光圈
B.将位于视野右上方的物像移向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玻片标本
C.若转换高倍物镜观察||,需要先升镜筒||,以免镜头破坏玻片标本
D.转换高倍物镜之前||,应先将所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
7.以下实验必须用到光学显微镜的是()
A.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
线粒体和叶绿体
不同真核生物线粒体基因组(DNA)大小及其表达产物
分裂方式与细菌相似
膜的特性
具备独立、完整的蛋白质合成系统
其他佐证
基因组与细菌基因组具有明显的相似性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起源
内共生学说
原始厌氧原核细胞 吞食需氧菌 细胞膜多重内褶 原核复合生物 内褶形成内质网、核膜等 (共生关系) 被吞食的原核生物 演变为细胞器 真核植物 细菌 线粒体 真核动物 真核细胞 真菌 蓝藻 叶绿体 某些原生生物
Cyt b6f 复合物将电子从双电子载体PQB 转运到单电子载体PC,形成一个Q 循环。在这个循环中,电子从PQBH2 一次一个地传递到PC,引起H+ 的跨膜转移。
Cytb6f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
PSI的结构与功能 PSⅠ由反应中心复合物和PSⅠ捕光复合物(LHCⅠ)组成,其功能是利用吸收的光能或传递来的激发能在类囊体膜的基质侧将NADP+ 还原为NADPH。
ATP 合酶的基部结构被称作F0,是偶联因子0 (coupling factor 0)的简称。与亲水性的F1 相比,F0 是一个疏水性的蛋白复合体,嵌合于线粒体内膜,由a、b、c 3种亚基按照ab2c10~12 的比例组成跨膜的质子通道。 多拷贝的c 亚基形成一个环状结构。 a 亚基和b 亚基形成的二聚体排列在c 亚基12 聚体形成的环的外侧。 同时,a 亚基、b 亚基及F1 的δ亚基共同组成“定子”(stator),也称外周柄。
第六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新)
用胰蛋白酶或尿素处理亚线粒体小泡,则小泡
外面的颗粒解离,无颗粒的小泡只能进行电子
传递,而不能使ADP磷酸化生成ATP。将颗粒重
新装配到无颗粒的小泡上时,则有颗粒的小泡
又恢复了电子传递和磷酸化相偶联的能力。
化学渗透假说主要论点:电子传递链各组分在线粒
体内膜中不对称分布,当高能电子沿其传递时,所
● 问题:红细胞无线粒体,其膜上钠钾泵所需能
量来自哪里?
●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外膜 (outer membrane ):含孔蛋白 (porin) , 通透性较高,标志酶为单胺氧化酶。
◆内膜(inner membrane):高度不通透性,向内 折叠形成嵴(cristae),含有与能量转换相关的蛋 白,标志酶为细胞色素C氧化酶。
⑺发现介于胞内共生蓝藻与叶绿体之间的结构--蓝小体,其 特征在很多方面可作为原始蓝藻向叶绿体演化的佐证。
2)非共生起源学说论点:
真核细胞的前身是一个进化上比较高等的好氧细菌。解
释了真核细胞核被膜的形成与演化的渐进过程。
⑴实验证据不多 ⑵无法解释为何线粒体、叶绿体与细菌在DNA分子结构和 蛋白质合成性能上有那么多相似之处
线粒体的研究历史
● 20世纪50年代,揭示了线粒体的超微结构与功能之
Hale Waihona Puke Baidu间的关系 ;
第六章 线粒体和叶绿体
含许多可溶性酶、底物及辅助因子
4、基质(matrix)
含三羧酸循环酶系、基因表达酶系等以及线粒体DNA, RNA,核糖体
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及酶的定位
(一)化学组成 1、蛋白质(干重的65~70%) 可溶性蛋白:基质中的酶和膜的外周蛋白 不溶性蛋白:膜的镶嵌蛋白、结构蛋白和部分酶蛋白 2、脂类(线粒体干重的25~30%):
2、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化学渗透假说
化学渗透假说内容:
1、 高能电子沿电 → 释放能量将 H+从基质泵 子传递链传递 到膜间隙
→
形成质子动力势
2、 质子动力势驱动质子流 →推动转子 →调节β亚基构象 穿过ATP合成酶回到基质 →合成ATP
氧化磷酸化过程小结 氧化偶联磷酸化,电子传递贡献大。 泵出质子膜间隙,汇成洪流奔回“家”。 质子洪流推转子,转子旋转似马达。 融合磷酸A D P,合成“通货”快如马。
⑸类囊体上的光合作用系统: 包括能量转换功能的全部组分 有捕光色素、两个反应中心、各种电子载体、合成ATP的 系统和从水中抽取电子的系统 Ⅰ 两个光系统:都由核心复合物、捕光复合物(LHC)组 成 Ⅱ CF0-CF1 ATP酶:与线粒体ATP酶相似,但CF1的激活 需要—SH基化合物和Mg2+
3、基质(stroma):内膜与类囊体之间的流动物质 组成: 可溶性蛋白和其他代谢相关的酶、环状DNA、RNA、 核糖体、植物铁蛋白、淀粉等
细胞生物学第六章线粒体与叶绿体
1、ATP合酶的结构与组成 又称F1-F0ATP酶、H+-ATP酶。分布在线粒体内 膜、类囊体膜或细菌质膜上,参与氧化磷酸化和 光合磷酸化,在跨膜质子动力势推动下催化合成 ATP。
分子结构由突出于膜外的F1头部和嵌于膜内的F0 基部组成。 F1是由9个亚基组成的α3β3γδε复合体,α和β单 位交替排列成桔瓣状结构。γ贯穿αβ复合体,发 挥转子的作用来调节三个β 亚基催化位点的开放 和关闭,并与F0接触,ε帮助γ与F0结合。δ与F0 的两个b亚基形成固定αβ复合体的结构(相当于 定子)。
第一节 线粒体和氧化磷酸化 第二节 叶绿体与光合作用 第三节 线粒体与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第四节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增殖与起源
第一节 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
线粒体的认识过程:
-
1890年德国生物学家Altmann在动物细胞中发现 bioblast(生命小体)
- 1897年Benda 命名它为mitochondrion即线粒体
黄素蛋白: NADH脱氢酶, 琥珀酸脱氢酶. 接 受和传递2个电子和质子。 细胞色素:含铁血红素, 细胞色素b, c, c1, a和a3, 传递单个电子.靠Fe3+-Fe2+的变 换传递单个电子。 泛醌(辅酶Q): 可携带电子和质子。 铁硫蛋白: 含非红素铁的蛋白质. 靠Fe3+Fe2+的变换传递电子。 铜原子: 通过Cu2+和Cu+的变换传递电子。
细胞生物学考试小题复习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相比,共有的根本特征中,哪一条描述是不正确的〔〕。
A.都有细胞膜;
B.都有内质网;
C.都有核糖体;D,都有两种核酸DNA和RNA 。【答
案】B。
2、7S RNA分析显示,古细菌与真细菌同属一类。【答案】对
3、自然界最小、最简单的细胞是支原体。
4、关于病毒的增殖,以下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
A,必须在细胞内进展;B.病毒的核酸和病毒蛋自均在宿主细胞内合成;C.病毒是否侵染细胞,主要取决于病毒外表的识别构造;D.存在以RN4为模板反转录为DNA的过程【答案】C
5、能特异显示液泡系分布的显示剂是()
A.希夫试剂;
B.中性红试剂;
C.詹姆斯绿;
D.苏丹黑试剂【答案】B
6、核质比反映了细胞核与细胞体积之间的关系,当核质比变大时,说明( )
A.细胞质随细胞核的增加而增加;
B.细胞核不变而细胞质增加;C,细胞质不变而核增
大;D,细胞核与细胞质均不变。【答案】C
7、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时是以贴壁的方式进展生长。【答案】错
8、经流式细胞仪别离出的细胞可继续培养。【答案】对
9、将多细胞生物的细胞进展体外培养时,分散贴壁生长的细胞一旦相互集合接触,即停顿
移动和生长的现象,称为接触抑制。
10、体外培养细胞加血清的主要原因是〔〕。
A,血清含有多种营养物质;B,血清含有多种生长因子;C,血清含有补体、抗体等免疫活性物质,可以抗污染;D,作用不明。【答案】B
11、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要用()来观察细胞分裂状况。
A.电子显微镜;
B.暗视野显微镜;
C.倒置显微镜;
D.普通顺置光学显微镜。【答案】C
第六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1)
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内两个能量转换细 胞器,它们能高效地将能量转换成ATP。线 粒体广泛存在于各尖真核细胞,而叶绿体 仅存在于植物细胞中。
它们的形态结构都呈封闭的双层结构,内 膜都演化为极其扩增的特化结构,并在能 量转换中起主要作用。 线粒体和叶绿体以类似的方式合成ATP。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装臵进入基质。 每进入2个H+可驱动合成1个ATP分子。
化学渗透假说的特点:
线粒体膜应具有完整性; 定向的化学反应;
电子传递与ATP合成是两件相关而又不同的
事件。
• 氧化磷酸化过程实际上是能量转换过 程,即有机分子中储藏的能量高能 电子质子动力势ATP
四、线粒体与疾病 线粒体与人的疾病、衰老和细胞凋亡有关。
小结2:
名称
复合物 NADHⅠ CoQ还原 酶复合物
电子传递链组分的比较
功能
电子传递体 质子移位体
构成
含1个黄素蛋 白和至少6个 Fe-S中心
作用
催化NADH氧化, 从中获得2高能电 子→辅酶Q;泵出 4 H+
复合物 琥珀酸脱 Ⅱ 氢酶复合 物 复合物 Ⅲ CoQ-细 胞色素C 还原酶
电子传递体 含FAD辅基, 催化2低能电子→ 2Fe-S中心, FAD → Fe-S →辅酶 1个cytb Q (无H+泵出) 电子传递体 包括1cyt c1、 催化电子从CoQH2 → 2cyt b、 cyt c;泵出4 H+ (2 质子移位体 1Fe-S蛋白 个来自CoQ,2个来 自基质) 电子传递体 质子移位体 二聚体,包 含cyta, cyt a3 ,Cu原子 催化电子从cytc →分 子O2形成水,2H+泵 出,2H+参与形成水
细胞生物学复习题6-11章
第六章线粒体和叶绿体
一、名词解释
1、氧化磷酸化
2、光合磷酸化
二、填空题
1、能对线粒体进行专一染色的活性染料是。
2、线粒体在超微结构上可分为、、、。
3、线粒体各部位都有其特异的标志酶,内膜是、外膜是、膜间隙是、基质是。
4、线粒体中,氧化和磷酸化密切偶联在一起,但却由两个不同的系统实现的,氧化过程主要由实现,磷酸化主要由完成。
5、细胞内膜上的呼吸链主要可以分为两类,既和。
6、由线粒体异常病变而产生的疾病称为线粒体病,其中典型的是一种心肌线粒体病。
7、植物细胞中具有特异的质体细胞器主要分为、、。
8、叶绿体在显微结构上主要分为、、。
9、在自然界中含量最丰富,并且在光合作用中起重要作用的酶是。
10、光合作用的过程主要可分为三步:、和、。
11、光合作用根据是否需要光可分为和。
12、真核细胞中由双层膜包裹形成的细胞器是。
13、引导蛋白到线粒体中去的具有定向信息的特异氨基酸序列被称为。
14、叶绿体中每个H+穿过叶绿体ATP合成酶,生成1个ATP分子,线粒体中每个H+穿过ATP合成酶,生成1个ATP分子。
15、氧是在植物细胞中部位上所进行的的过程中产生的。
三、选择题
1. 线粒体各部位都有其特异的标志酶,线粒体其中内膜的标志酶是()。
A、细胞色素氧化酶
B、单胺氧酸化酶
C、腺苷酸激酶
D、柠檬合成酶
2.下列哪些可称为细胞器()
A、核
B、线粒体
C、微管
D、内吞小泡
3.下列那些组分与线粒体与叶绿体的半自主性相关()。
A、环状DNA
B、自身转录RNA
C、翻译蛋白质的体系
D、以上全是。
4.内共生假说认为叶绿体的祖先为一种()。
细胞生物学第六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
氧化磷酸化的电子传递链位于内膜。标志酶为细 胞色素C氧化酶。 内膜向线粒体内室褶入形成嵴(cristae),能扩 大内膜表面积(达5~10倍),嵴有两种:①板层 状 ②管状。 嵴上覆有基粒。基粒由头部(F1)和基部(F0)
构成 。
3 、膜间隙 (intermembrane space):是内外
电子转运复合物
呼吸链组分按氧化还原电位 由低向高的方向排列。 利用胆酸(deoxycholate)处 理线粒体内膜、分离出呼吸 链的4种复合物。辅酶Q和细
胞色素C不属于任何一种复合
物。
1、复合物I:NADH脱氢酶
组成:42条肽链组成,呈L型,含一个FMN和至少6个铁硫 蛋白,分子量接近1MD,以二聚体形式存在。 作用:催化NADH的2个电子传递至辅酶Q,同时将4个质子 由线粒体基质(M侧)转移至膜间隙(C侧)。 NADH→FMN→Fe-S→Q NADH + 5H+M + Q→NAD+ + QH2 + 4H+C
精子尾部
线粒体结构
管状嵴线粒体
线粒体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外膜(outer member) 内膜(inner member) 嵴(cristae) 膜间隙(intermembrane space) 基质(matrix)
1、外膜 (out membrane) 含40%的脂类和60%的蛋白,具有porin构
叶绿体的练习题
叶绿体的练习题
一、选择题
1. 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的一个细胞器,它的主要功能是:
A. 合成蛋白质
B. 储存水分
C. 光合作用
D. 分解废物
2. 叶绿体可以通过哪种颜色的光最好地进行光合作用?
A. 红光
B. 蓝光
C. 绿光
D. 黄光
3. 叶绿体是由细胞的哪个部分分裂和发育而来的?
A. 核
B. 核糖体
C. 高尔基体
D. 线粒体
4. 叶绿体自身具有一定的遗传物质,这些遗传物质被称为:
A. 染色体
B. 核糖体
C. DNA
D. RNA
5. 叶绿体通过什么方式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A. 光合色素吸收光能
B. 光合细胞膜产生电子
C. 光合作用产生ATP
D. 光合酶将光能转换
二、填空题
6. 叶绿体内光合作用的第一阶段是________,其中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7. 光合作用的第二阶段是________,将化学能转化为葡萄糖。
8. 叶绿体中的一种重要色素是________,它能吸收光的能量。
9. 叶绿体内有一种绿色色素叫做________,它对光合作用起到重要的作用。
10. 叶绿体具有自主复制的能力,这是因为其内部含有________。
三、简答题
11. 描述叶绿体的结构,并说明其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12. 解释叶绿体内的光合色素如何参与光合作用的光能转化过程。
13. 为什么植物叶片上的叶绿体通常集中分布于叶肉的上侧细胞?
14. 试阐述叶绿体具有自主复制能力的意义。
15. 叶绿体与线粒体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何异同之处?
写作范文:
一、选择题
1.答案:C. 光合作用
2.答案:B. 蓝光
3.答案:A. 核
4.答案:C. DNA
高考生物专题练习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含解析)
高考生物专题练习-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含解析)
一、单选题
1.下图为植物的某个叶肉细胞中的两种膜结构以及发生的生化反应。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
是
A. 图甲、乙中的两种生物膜分别存在于叶绿体和线粒体中
B. 两种生物膜上除产生上述物质外,还可产生ATP
C. 图乙中的[H] 可来自于图甲所示反应产生
D. 图乙的反应所需O2可来自于图甲所示反应产生
2.如图为叶绿体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关于其结构与功能的不正确叙述是()
A. ①和②均为选择透过性膜
B. 光反应的产物有O2,[H],ATP等
C. ③上的反应需要光,不需要酶,④中的反应不需要光,需要多种酶
D. 光能转变为活跃的化学能在③上进行;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在④中完成
3.下列有关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的“能量转换站”
B. 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实验中都要对实验材料进行染色。
C. 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叶绿体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
D. 蓝藻没有叶绿体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4.下列有关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叶绿体类囊体膜上蛋白质含量高于外膜
B. 叶绿体合成葡萄糖,线粒体分解葡萄糖
C. 二者都能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D. 二者都能在膜上进行ATP合成
5.下列关于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线粒体和叶绿体均含有少量的DNA
B. 叶绿体在光下和黑暗中均能合成ATP
C. 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ATP均来自线粒体
D. 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所含酶的种类相同
6.关于线粒体和叶绿体共同点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叶绿体与线粒体的复习题
一.填空题
1.线粒体的功能是()
2.线粒体蛋白质运输信号序列称为()
3.导肽的特点是()
4. 线粒体基质的标志酶为()。
5.线粒体上的铁流蛋白FeS是()
6.组成F0F1ATP酶复合体中F1的蛋白质是在细胞质中合成,然后靠()
7.线粒体是由双层膜构成的囊状结构,主要有()、()、()、()四部分。
8.线粒体中ADP-ATP发生在()。
9.在线粒体的各组成部分都有标志性酶,外膜的标志酶是(),内膜的是(),膜间隙的是(),基质的是()。
10.线粒体主要功能是()产生ATP供给机体,因此被称为细胞的“能量工厂”。
11.在线粒体的呼吸链的氧化还原酶有()、()、()、()、()五类。
12.呼吸电子传递链位于真核细胞的()和原核细胞的()。
13.按电子传递的方式可将光合磷酸化分为()和()两种类型
14.叶绿体由()、()和()三部分组成。
15.与其它膜向结构细胞器相比,线粒体内膜富含特殊的脂类为()
16.在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中,只有()不是质子递氢体。
17. 线粒体内膜的标志酶为()
18. 线粒体膜间隙的pH值和细胞质中的pH相似是因为()
19. 线粒体嵴上的颗粒是()
20. 线粒体DNA为()
21. 细胞色素c氧化酶是()
22. 鱼藤酮可抑制()部位的电子传递
23. 寡霉素(oligomycin)抑制线粒体的ATP合成,因为它是一种()
24.由线粒体异常病变而产生的疾病称为线粒体病,其中典型的是一种心肌线粒体
病()
25.能对线粒体进行专一染色的活性染料是()
二.名词解释
1. 类囊体
2. 光合磷酸化
3. 氧化磷酸化
4. 半自主细胞器
5.化学渗透学说
6. 碳同化
7. C4 途径
8. 内共生学说
9. 非循环光合磷酸化10. 光反应
三.简答题
1.比较线粒体的内膜和外膜
2.线粒体基质蛋白是如何定位的?
3.何为前导肽?有什么特性和作用?
4.非共生起源学说如何解释真核细胞中线粒体的演化过程?
5. 概述线粒体遗传系统与核遗传系统的关系
6.为什么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两者遗传系统各有什么特点?四.综述题
1. 化学渗透假说的要点有哪些?并说明有哪些实验支持这个假说。
2.如何测定线粒体呼吸链各组分在内膜上的排列分布?
答案
一. 1.细胞的供能中心 2. targeting sequence 3. 富含带正电荷的碱性氨基
酸和羟基氨基酸 4. 苹果酸脱氢酶 5. 递电子体 6. 前导肽引入线粒体7.外膜内膜膜间隙基质8.基粒9. 单胺氧化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腺苷酸激酶苹果酸脱氢酶10. 氧化磷酸化11.烟酰胺脱氢酶类黄素脱氢酶类铁硫蛋白类辅酶Q类细胞色素类12. 线粒体内膜质
膜13. 非循环式光合磷酸化循环式光合磷酸化14. 外被类囊体基质15.心磷脂16.复合物Ⅱ17. 细胞色素C氧化酶18. 外膜具有孔蛋白19. ATP合酶20. 环形双链的21. 复合物Ⅳ22. NADH→CoQ
23. 质子通道的阻断剂24. 克山病25. 詹姆斯绿B
二.1. 叶绿体基质中由单位膜围成的扁平囊。
2. 在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将ADP和无机磷(Pi)结合形成ATP的生物学过程。是光
合细胞吸收光能后转换成化学能的一种贮存形式。
3.呼吸链上氧化作用释放出的能量与ADP的磷酸化作用偶联起来形成ATP的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因此氧化磷酸化特指呼吸链上磷酸化作用,有别于底物水平的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
4. 指线粒体和叶绿体两种细胞器具有自我增殖所需要的基本组分,具有独立进行转录和翻译的功能;但两种细胞器基因组信息量是有限的,绝大多数蛋白质是由核基因组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后转运至之,即两种细胞器的自主性是有限的,基因在转录和翻译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核质遗传系统,故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
5. 是1961年由Mitchell等提出的,用来解释氧化磷酸化耦连机理学说。该假说的主要内容是:呼吸链的各组分在线粒体内膜中的分布式不对称的,当高能电子在膜中沿呼吸链传递时,所释放的能量能将H+从膜基质侧泵至膜间隙,由于膜对质子是不通透的,从而使膜间隙的H+浓度高于基质,因而在内膜的两侧形成电化学质子梯度。在这个梯度驱动下,H+穿过内膜上的ATP合成酶流回到基质中,其能量促使ADP和Pi合成ATP,从而使体内能源物质氧化释放的化学能
通过转变成渗透后,再转移到ATP中的过程。
6. 是指植物利用光反应中形成的同化力(ATP和NADPH),将CO2转化为碳水化合物的过程。二氧化碳同化是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的,有许多种酶参与反应。高等植物的碳同化途径有三条,即C3途径、C4途径和CAM (景天酸代谢)途径。
7. 有一些植物对CO2的固定反应是在叶肉细胞的胞质溶胶中进行的,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的催化下将CO2连接到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上.形成四碳酸:草酰乙酸(oxaloacetate),这种固定CO2的方式称为C4途径。
8. :主张真核细胞是由祖先真核细胞吞入细菌共生进化而来的一种假说。
如线粒体及叶绿体分别由内共生的能进行氧化磷酸化和能进行光合作用的
原始细菌进化而来。
9. 光合磷酸化中在形成ATP时,通过希尔反应偶联而还原电子受体如NADP+等,则可放出氧。
10. 通过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分子吸收、传递光能,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形成ATP和NADPH的过程。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和光合磷酸化等过程。三.1. 这两种膜均包围着线粒体,但它们在结构\功能和来源等各方面都不同.外膜对一般大分子物质都是高度通透的,而内膜对大多数细胞的分子都不通透;外膜的脂类构成与细胞质膜相似,但内膜脂类的构成具有更多细菌质膜的特征,推测线粒体来源可能从细菌进化而来;外膜与脂肪酸\色氨酸和肾上腺素以及其他物质的代谢有关,并且识别转运进入线粒体的蛋白质,内膜与电子传递和ATP合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