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展方式背景下特色民族村寨发展模式的调整与转型——以湖北省恩施市枫香坡侗族村寨为例

合集下载

武陵山片区民族团结示范村创建活动调查与研究

武陵山片区民族团结示范村创建活动调查与研究

武陵山片区民族团结示范村创建活动调查与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市枫香坡侗族风情寨为例摘要:本项目选取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代表之一的枫香坡侗族风情寨作为调查和研究对象,致力于民族示范村创建活动的经验总结、问题分析与理论建构,提出进一步促进枫香坡侗族风情寨民族团结的相关对策,并以此形成模式推广到其他民族地区,同时也为有关部门如何做好武陵山片区民族团结工作和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现状枫香坡1.前言湖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省共有5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83多万人,主要分布在民族地区“一州两县”(即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

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是在新的世纪为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

从2002开始实施的,湖北省首批确定了17个少数民族比较集中、民族特色比较浓郁、经济基础实、群众基础好的村为全省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试点村。

几年来,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中,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以突出民族特色为重点、以增进民族团结为主线,把示范村建设成为了民族地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1当前学界对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的研究当前国内学者对于民族团结示范村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的研究:民族团结示范村现状的研究,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影响因素的研究,加强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的对策研究。

不可否认,在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现状上研究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第一,仅从民族团结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物质生活、生态环境、民居特色、基层组织等方面去研究,而忽视了对民族团结示范村人民的精神生活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在判定民族关系即衡量民族团结与否的标准问题上,学界研究几乎还是一片空白;第二,在民族团结示范村的建设成就和不足方面,目前学界的研究大多只是描述成就,在存在不足方面的研究侧重应然上的不足,而没有考虑效果实然上的真正不足。

在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的影响因素方面,国内学者多从政策引导、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的角度入手,从文化角度以及村民自身角度进行分析的较少,有的学者虽有提及,但是都仅是停留在以民族文化作为旅游开发的重要途径,却没有真正考虑本民族的文化在加强本民族团结、本民族文化认同上的重要意义;其次,多从外部的引导和推动方面着手,而很少从村民自身的内部驱动方面分析;最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上并未进行系统综合,只是更多罗列因素,因此很难形成综合效应。

湖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经验解析

湖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经验解析

高, 和谐文 明氛围不断增强 . 少数 民族特色村寨 日渐成为湖
北省 民族地区城 乡统筹协调发展示范点 ’


湖北 少数 民族 特 色 村 寨发 展 概 况
族特色 , 是少数 民族历史文化 的缩影 , 是少数 民族人文精神 、
劳动智慧 、 审美心理的集中体现 。 新时期 , 由于受到现代化的 冲击 , 村寨 自然生态发生 了变化 , 传统 建筑受到一定程度破 坏, 文化资源被滥用 和过度 开发的现象严重 , 村寨“ 特色” 在 不断消解 。因此 , 保护和发展 民族特色村寨势在必行且 意义
重大 , 它对传承 民族 文化 、 进新 农村建设与构建 和谐社会 促
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
村寨 ” 两大类 型。“ 传统老寨” 主要是指特色村寨具有几百年
甚 至上千年的历史 , 传统文化底 蕴深 厚 , 这些 老寨按村寨不 同特色 又可 以划分为 民族 文化 生态村 、 历史 文化名村 和民间
弓 言 I
村寨 生态 、 经济 、 化建设协 调发展 , 民生活 水平不 断提 文 村
我国 5 5个少数民族在长期 的历史发展过程 中形成 了许 多特 色村寨 。 这些特 色村寨拥有 体 系 、 厚 的物 质 与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 有 鲜 明 的地 方 民 丰 具
民族生态文化 村建设 .0 5年实施 了 民族 团结 进步示 范村 20
建设 ,0 9年 以来又 陆续认定并试点建设 了一批特色村寨 。 20
由于村寨受重视较早 .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成效显著 ,
恢复 型村 寨 , 前者 如湖北宜 昌市点军 区车溪 土家族村 、 恩施
市芭蕉枫香坡侗族风情寨 等 , 后者如襄樊市宜城市王 台回族

湖北少数民族地区城乡文化和谐发展研究

湖北少数民族地区城乡文化和谐发展研究

湖北少数民族地区城乡文化和谐发展研究陈晓丹【摘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城乡和谐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而城乡走向和谐需要文化的支撑.因此,应当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统领下促进城乡文化的和谐发展.在对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和恩施市两地的城乡文化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就城乡文化和谐发展的意义、城乡文化和谐发展与不和谐发展的表现以及促进城乡文化和谐发展的对策等方面进行阐释.【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9)001【总页数】4页(P152-155)【关键词】长阳县;恩施市;城乡文化;和谐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作者】陈晓丹【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实现社会和谐,既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006年9月13日,国家发布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文化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1]347。

推进城乡文化和谐发展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改善农村社会风气、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少数民族地区城乡文化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城乡文化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湖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众多,不仅有迷人的自然风光,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

2009年,笔者对长阳县和恩施市的城乡和谐文化建设进行了田野调查。

通过调查,笔者初步了解了该地区城乡文化发展的现状,总结了两地城乡文化和谐发展的经验,并针对该地区城乡文化的和谐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希望能对当地的和谐文化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六中全会的重要精神。

茶旅融合新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茶旅融合新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茶旅融合新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必须增加农民收入拓宽致富渠道。

茶旅产业融合对于弘扬茶文化、带动乡村产业、推进乡村振兴,有非常大的作用。

本篇文章将立足恩施市芭蕉乡枫香坡侗族风情寨,通过对该地区特色资源的分析,探讨该地区在茶旅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为该地区茶旅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一些新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茶旅融合;民族特色;乡村振兴;概述:乡村之兴,既得育茶转运,又得成乡旅,其为美乡邑、广乡里、益农人也,不可阙矣。

近年来,一些地方凭借丰富的茶叶资源、独特的文化,实现了“茶旅融合”,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恩施市芭蕉乡枫香坡侗族风情寨也把握机遇,立足现状,不断创新,在茶旅融合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如缺乏对茶旅结合的概念,产品结构单一,产业知名度不高等发展问题。

1.恩施市芭蕉乡枫香坡侗族风情寨概况该地位于恩施市区西南19公里处,现已开发景点20余处,推出了独具农家特色的饭菜,淋漓尽致的展示当地饮食文化和民俗风情。

充分依托富硒茶叶、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等优势资源,种特色茶、唱民族戏、走旅游路。

以“茶叶产业+民族文化=旅游经济”为理念,着力打造"恩施玉露"这张名片。

2.浅析推动芭蕉乡茶旅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1融合概念不强,规划指导方针薄弱: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强调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断丰富农村经济内涵,推行茶旅融合能够将两者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茶产业有助于降低农村贫困问题,旅游业能够促进茶产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然而,这只是宏观层面的产业融合和方向,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强,茶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具体融合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几乎是一片空白。

而芭蕉乡也因其发展定位不清、规划不尽合理等原因仍处于开发阶段。

2.2产品模式单一,开发水平较低:目前,恩施市茶旅产业融合的模式较为单一,产品的开发水平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旅游产品以传统的茶园观光和农家乐为主,虽然部分茶园配备了采茶园,但体验感简单、无特色、无深度层面。

组织传播学视域下民族村寨文化传播的解构、反思与建议

组织传播学视域下民族村寨文化传播的解构、反思与建议

组织传播学视域下民族村寨文化传播的解构、反思与建议作者:唐晓枫王军来源:《速读·中旬》2017年第07期摘要:在我国将民族村寨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进行民族文化传播研究是近年来的一个民族文化传播研究的新视角,在后功能主义组织传播观的研究范式下,通过对于少数民族生活的村寨与其文化传播关系的再构造,为民族村寨文化传播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路径。

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以湖北省恩施市枫香坡侗寨文化传播为个案,分析作为组织的民族村寨的“组织过程”,分析民族村寨文化传播的影响,以及今后发展的前景。

通过解析民族村寨文化传播的构成,对民族村寨有一个新的认识。

关键词:组织传播;民族村寨文化枫香坡侗寨位于湖北省恩施芭蕉侗寨民族乡,气候温和、山清水秀,土壤为红土,呈酸性利于茶叶种植,是湖北十大茗茶“恩施玉露”的原产地。

该村以土家族、汉族、侗族为主,茶叶收入占村民收入的绝大比例。

该村是鄂西民族村寨的一个代表。

对于其组织过程的解构、反思和了解,以及研究民族村寨的建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组织传播与民族村寨文化传播长期以来,在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下,人们把组织理解为静止的、封闭的“有机物”,组织传播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与人们对组织的传统认识不同,蒙特利尔学派把其理解为“组织的过程”这一开放的、动态的过程机制,传播不再是组织的一种功能属性,而是“传播构造了组织”。

这样理解的组织与传播的关系适应了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再局限于孤立的、稳定的、边界清晰的组织的认识,人们活动的范围更像是一张关系网络下的地图,不断的从一个组织节点跳转到另外一个组织节点,形成复杂的组织网络。

基于以上理论,我们把民族村寨文化传播作为一种组织传播理解,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组织概念已经不能解释作为社会形态一部分的民族村寨形态的变迁,人们走出生长的村寨工作又回到村寨进行生活建设,村寨成为了“个人为中心的网络”;另一方面,通过对其“组织传播”的比拟,为人们更好的理解组织文化传播提供了可能。

枫香坡侗寨景区

枫香坡侗寨景区

枫香坡侗寨景区简介
枫香坡侗寨景区位于恩施市芭蕉侗族乡高拱桥村(该村属于全国第一批旅游扶贫重点村),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湖北省生态旅游示范区和国家AAA级景区。

寨内有生态茶园300余亩,休闲景点20余处,常住人口75户385人。

漫山遍野的青翠茶园,曲径通幽的乡村公路,风情浓郁的山乡民居,独具特色的侗乡文化,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成为全州以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典范。

近年来,在国家产业扶贫政策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支持下,枫香坡侗寨以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为主的特色产业获得快速发展,建成了侗族文化体验区、茶文化体验区和朱砂溪河亲水游乐区,开发景点20余处,风雨桥、寨门、陆羽茶亭、茶文化长廊、侗族文化博物馆、萨岁庙、叮卡谷花桥、鼓楼、踩歌堂串起了一条原汁原味的侗族山寨景观轴,同时完成公路硬化15公里,修建旅游循环路4.5公里,停车场2个,公共厕所2个,完成了特色民居改造,修建了一批户用沼气池,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前,侗寨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1268元,贫困人口占到80%以上。

2007年以来,当地政府引导侗寨农民开展
茶叶采摘、茶叶加工、春踏青、秋摘果、冬赏雪、侗族文化表演等旅游体验项目,扶持贫困户发展农家乐18家,其中四星级4家、三星级12家,开办旅游服务商店10余家,全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0万元,旅游从业者近1000人,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提前实现了农民脱贫奔向小康的愿望。

关注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以恩施枫香坡侗族风情寨为例

关注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以恩施枫香坡侗族风情寨为例

要: 该文以恩施枫香坡侗族风情寨的发展 和情况 为例子进行研究 , 对 少数名族的村寨旅 游开发进行细致 的分析。 恩施是我 国湖北地 区西
南部的少数 民族聚集地 , 这样的地 区如果发展旅 游, 就必须找到正确的方 向, 而恩施则选择 以枫香坡 为典型进行发展开发, 这样 的发展 模式对 于少数民族地 区来说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谊文首先对恩施 枫香坡侗族风情寨基 本情况进行 了 分析, 其次就发展 模式进行了 探讨, 最 后就 当 地的建设模式, 创新路 径展开了深入的割析。 关键词 : 少数民族 村寨旅游 开发研 究
中图分 类号: C 9 1 2 . 8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4 — 0 9 8 x ( 2 0 1 5 ) o 3 ( c ) 一 0 0 8 8 — 0 1
恩 施 枫 香 坡 侗 族 风 情 寨 从 地 理 位 置 来 看, 是 地 处 于 湖 北 西 南 部 的 芭 蕉侗 族 乡中 的, 其 景 区 的 核 心 部 分 是 靠 近 乡政 府 , 离 州城大概 有2 0 多里 的高 拱 桥 村 中, 景 区 的 面积有1 . 5 k m 左右。 恩 施 枫香 坡 侗 族 风 情 寨 的 主体 是 旅 游 景 区 , 其 副 业 开 发 包 括 旅 游 娱 乐 以 及 乡村 文 化 体 验 等 , 恩 施 枫 香 坡 侗族风情寨中有3 个村 民小 组 和 1 个 高 拱 桥 集镇 , 3 个 村 民小 组 分 别 是 枫 香 坡 、 范 家 坝 和 金家院 子。 这里 的农 业资源丰 富, 地 质 优 良, 平均 海拔 五百米 , 森 林 覆 盖 率 超 过 6 5 %, 这 样得 天 独 厚 的 自然 环境 对 于 开发 旅 游 资源 来说 是 非 常有 利 的 。

民族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民族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民族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摘要:文章选取位于恩施的侗族枫香坡作为民族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对象进行研究,恩施是湖北西南部一个少数民族地区,枫香坡作为乡村发展和旅游开发的典型,其发展模式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及新农村建设有积极意义。

文章分三部分,首先,介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其次,通过分析枫香坡旅游发展的特点,总结出它的发展模式;最后,给出了民族乡村旅游的创新模式及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民族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恩施枫香坡侗族风情寨位于芭蕉侗族乡高拱桥村,核心景区距芭蕉侗族乡政府所在地9 km2,距州城10公里,景区面积1.5 km2,集休闲娱乐、乡村体验于一体。

枫香坡侗族风情寨包括枫香坡、范家坝、金家院子三个村民小组和高拱桥集镇,枫香坡村辖56户,252人,范家坝整个风情园内有耕地310亩,无性系良种茶园300亩,林地810亩,森林覆盖率达68%,平均海拔500 m,这里雨量充沛且多雾、阳光充足,四季分明,空气湿度大,无霜期较长,有得天独厚的地质、生态、民俗、饮食旅游资源条件。

1枫香坡近年来的发展情况该村以芭蕉大力发展茶产业为契机,将全部山林、水田改种茶叶,56户茶农种下了300亩茶,著名的恩施雨露就出自枫香坡。

村民种植茶叶平均每亩每年有3 000元的收入,种的好的茶农可达到4 000元/亩,全村每年依靠茶叶可获得120万元的经济收入。

除了茶叶给枫香坡带来了活力,枫香坡这几年的发展主要归功于旅游,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成功的管理,枫香坡旅游越来越好,农村发展也越来越快。

枫香坡是湖北“616”对口支援点,在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自2007年向游客开放以来,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 000多万元。

枫香坡农民人均收入由2006年不足两千元增加到2009年的七八千元。

枫香坡成功引进枫香坡美食城,加强景区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并先后修建公路隧道入口处牌楼、范家坝风雨桥、寨门、陆羽茶亭、农耕文化博物馆、鼓楼、1 000 m文化长廊、萨岁庙、叮卡谷花桥、踩歌堂等侗寨标志性建筑,景区设施和环境大大改善,村民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民族地区特色旅游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湖北恩施枫香坡侗族风情寨的社会学考察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民族地区特色旅游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湖北恩施枫香坡侗族风情寨的社会学考察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民族地区特色旅游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湖北恩施枫香坡侗族风情寨的社会学考察摘要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速,旅游已成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民族地区,通过挖掘和发展特色旅游资源,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还可以探索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本文以湖北恩施枫香坡侗族风情寨为例,通过社会学考察的角度对其特色旅游可持续发展新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特色旅游;可持续发展;民族地区;社会学考察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ed process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ouris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ethnic areas,by mining and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 tourism resources, we can not only promot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thnic cultural inheritance, but also explo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w models. This paper takes the Fengxiangpo Dong Ethnic Village in Enshi, Hubei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its characteristic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w model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ical investigation.Keyword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thnic areas; sociological investigation一、引言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的战略重点。

恩施枫香坡侗族风情寨导游词

恩施枫香坡侗族风情寨导游词

恩施枫香坡侗族风情寨导游词
摘要:
1.地理位置与背景介绍
2.侗族风情寨的特色景点
3.游客可以参与的活动
4.当地美食与住宿推荐
5.旅行建议与总结
正文:
位于湖北省恩施市的枫香坡侗族风情寨,是一个集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游客体验侗族文化的好去处。

首先,侗族风情寨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寨内的风雨桥、鼓楼、花桥等建筑都是侗族文化的象征。

此外,侗族风情寨还有萨岁庙、茶园、农家小院等具有特色的景点,让游客可以深入了解侗族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其次,游客在侗族风情寨可以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

例如,推磨、舂米、榨油、采茶、制茶、织布、垂钓、打铁、做瓦、水车汲水等农事体验活动,让游客亲身体验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

此外,游客还可以在踩歌堂观看农民艺术团精彩的侗族歌舞表演,感受侗族文化的魅力。

再者,侗族风情寨附近的美食和住宿也值得推荐。

游客可以品尝到正宗的油茶汤、侗乡米酒等特色美食,还可以入住当地的农家小屋,体验侗族的生活方式。

总之,恩施枫香坡侗族风情寨是一个充满特色的旅游胜地。

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景观,还可以深入了解侗族的文化风情。

在旅程中,游客可以参与各种活动,品尝美食,还可以入住当地农家,感受侗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打造“仙居”恩施,特色村寨建起来

打造“仙居”恩施,特色村寨建起来

打造“仙居”恩施,特色村寨建起来打造“仙居”恩施,特色村寨建起来恩施芭蕉乡戽口村新貌。

2014年“恩施女儿会”开幕式现场。

土家族“西兰卡普”编织引游客驻足观赏。

恩施风俗“草把龙”。

2014年7月29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从北京传来——经国家民委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严格评审,湖北恩施白杨坪乡的熊家岩村、芭蕉乡的戽口村、高拱桥村等15个村,列入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名录。

本次全国共有340个村寨被列入该名录,湖北省有21个,其中,恩施州就占了15个。

2009年,国家民委与财政部开始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

2011年,国家民委出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以下简称《纲要》)。

按照《纲要》要求,近年来,恩施州的特色村寨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此次15个村寨入选该名录,是对恩施近年来积极推进特色村寨建设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

特色民居,民族风情浓郁“建筑典型特征得到彰显,传统建筑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

”是《纲要》的要求之一。

从恩施州城区出发沿209国道进入九道水,一条清澈的小溪蜿蜒流淌,沿途山高谷深、云轻雾淡。

小溪两岸,干栏式吊脚楼与青瓦、白脊、木门窗的现代侗乡民居分布在青山翠竹间。

这如梦似幻的地方,便是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戽口村。

今年5月底,戽口村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由非洲11个国家、26名官员组成的考察团。

考察团成员对戽口村特色鲜明的建筑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赞不绝口。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实施以来,戽口村以保留、建设侗族村寨为突破口,开始动员全村居民改造住房。

在恩施市直部门的帮扶支持下,从九道水至戽口一线,落实新农村建设帮扶资金近300万元、公路建设资金305万元、绿化资金5万元,动员农民自主投入600余万元,实施了特色民居改造。

芭蕉乡制定统一的户建工程标准,坚持“能依山的不占良田,能集中的不分散,能体现民族特色的不建洋房”的原则。

改造过程中,既注重保护古建筑,又注重在新居建设中突出青瓦屋面、飞檐翘角、木门木窗、白脊白墙、石头砌坎等侗族建筑风格。

恩施市枫香坡侗族村寨的调查与思考上

恩施市枫香坡侗族村寨的调查与思考上

恩施市枫香坡侗族村寨的调查与思考(上)邓辉2012-3-5 10:07:47 来源:《珞珈管理评论》2011年第02期摘要:特色民族村寨既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

本文基于对恩施市枫香坡侗族村寨的实地调研,揭示其所确立和践行的旅游统筹、产业整合驱动的发展模式,不仅是成就枫香坡辉煌的主要因素,而且是特色民族村寨发展可资借鉴的新模式。

关键词:发展模式特色民族村寨1缘起:一个不可忽视的发展问题特色民族村寨是指因特定地理环境和长期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具有反映和代表某一民族地区或某一民族文化个性的典型村落。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因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和文化传承方式的差异,形成并留下了众多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特色民族村寨。

特色民族村寨以其独特的村落生态环境、聚落建筑风貌、居民社会组织及民族民俗风情等,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有别于一般民族村寨的标志所在。

特色民族村寨,对一个民族来讲,既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又是民族地区可资利用与现代发展的稀缺资源。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往的扩大,许多特色民族村寨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下,开始发生蜕变,并遭受着许多人为的破坏,从而导致许多特色民族村寨的变异与消失。

保护和利用好特色民族村寨,促进特色民族村寨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而且是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和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地区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团结、维护平等、消除贫困、促进发展的民族政策。

先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揭开了民族地区大开发、大发展的序幕。

接着是为解决“三农”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乡村旅游热”和“新农村建设”,直接推动着特色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旅游扶贫与小康农村的建设。

这些重大举措的实施,虽然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和谐发展、增加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民族地区乡村社区开放开发的深入以及民族乡村社区固有的一些发展制约因素的影响,许多特色民族村寨在利用这些机遇谋求发展的过程中又面临着严重的困惑和巨大的挑战。

对民族村寨文化现代性建构的反思--基于湖北省恩施市枫香坡侗寨的调查

对民族村寨文化现代性建构的反思--基于湖北省恩施市枫香坡侗寨的调查

对民族村寨文化现代性建构的反思--基于湖北省恩施市枫香坡侗寨的调查向丽【摘要】湖北恩施枫香坡侗寨是一个在几乎没有原生态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新型民族村寨。

其建构是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带动村民参与的自上而下的引导性文化建构,建构后的村寨是一个异地采借、原样照搬、简单组合、局部生成的凝固的文化产品,因此,其尚未根植于本地文化土壤之中,更未能与本地文化有机结合,成为村寨文化整体的一部分,其未来的生命力值得省思。

【期刊名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5页(P61-65)【关键词】文化建构;民族村寨;侗族;枫香坡;现代性【作者】向丽【作者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2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范畴。

中国民族村寨的变迁,最剧莫过于20世纪中期以来了。

近年来,中国村寨文化总是在传统与现代的纠结中,处于持续的发展建构之中。

已有的民族特色村寨调查研究成果中,部分学者对村寨文化建构的历史轨迹进行了勾勒,认为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的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在传统乡土社会时期、新中国成立30年、改革开放以来这三个阶段,整体上呈现出“沿袭—消解—再造”的发展轨迹[1]。

笔者对此观点颇为认同,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所谓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形式的传统文化再造现象体会尤深,力求以个案研究对其作一些印证和补充。

在保护传统文化及文化多样性呼声日益高涨的时代背景下,各地方政府以“打民族牌、唱特色戏”为旨,对地方性民族文化进行重构和再造,以富有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来提升地方知名度,吸引外来者,从而发展地方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普遍做法。

21世纪以来,这种热潮风起云涌,至今持续不断,使很多村寨文化发生了一种脱离常态的转变。

值得深思的是,重构和再造的文化景观是否具有生命力,能否持续发展,存在哪些问题,这方面的讨论仍可深入进行。

民族村寨旅游中社区参与状况的调查与思考--基于武陵山区两个民族旅游村寨的比较研究

民族村寨旅游中社区参与状况的调查与思考--基于武陵山区两个民族旅游村寨的比较研究

民族村寨旅游中社区参与状况的调查与思考--基于武陵山区两个民族旅游村寨的比较研究邓辉;刘素【摘要】社区参与是促进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没有社区参与的民族村寨旅游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然而,大量事实披露,民族村寨旅游中社区参与状况堪忧。

通过对恩施市枫香坡和五峰山两个民族旅游村寨的调查和比较研究,可以看到,虽然当地社区均有较强的参与愿望,但因自身原因和外部环境制约,社区参与旅游的范畴并不广,档次也不高,参与方式和参与效果存在明显差异。

对此,提出了明晰产权关系、提升村民素质、创新开发模式、构建合理机制等促进社区参与的对策建议。

【期刊名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7)001【总页数】5页(P81-85)【关键词】民族村寨旅游;旅游可持续发展;社区参与;产权关系;村民素质;武陵山区【作者】邓辉;刘素【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旅游管理系,湖北武汉430073;中南民族大学旅游管理系,湖北武汉43007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0.75民族村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产物和重要载体,依托民族村寨发展起来的民族村寨旅游,更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体验。

在这里,社区居民不仅是村寨的主人和村寨文化中最鲜活的部分,更是促进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内生力量[1]。

没有社区参与的民族村寨旅游是不完整的,也是缺乏魅力和不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方式。

然而大量事实表明,民族村寨旅游中社区参与状况实在令人担忧。

许多民族村寨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不仅忽视了当地社区的参与,而且在讨好投资商的过程中人为地剥夺当地居民的权利,甚至排斥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

即便是有些民族村寨考虑到了当地社区的利益与参与问题,但因种种原因,当地社区居民参与村寨旅游也是困难重重,难以真正参与并获得正当的权益。

为揭示和破解民族村寨旅游中社区参与的问题与困境,找到促进社区参与的途径与对策,笔者走进了武陵山区,并选取恩施枫香坡侗族风情寨和五峰山村进行实地调研。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研究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研究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研究——以湖北省恩施麻柳溪村为例的调查一、调查目的最近10年中国的村落总数由360万个下降至不足270万个,每天有200多个村寨正在消失。

显而易见,我国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面临问题,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究竟在哪里?应该怎样发展才能保障村民的生活水平?应该怎样保护才能使村寨文明传承与延续?因此探索出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新思路,打破大多数特色村寨发展的固定模式,使这些村寨得到真正的保护与发展使我们实践的目的所在。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一)调查内容1.了解麻柳溪村特色保护与经济发展现状。

2.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分析麻柳溪村民的意见建议,找到产生问题的真正原因并得到解决方法。

(二)调查方法1.观察法。

通过在麻柳溪村生活的四天,感受当地人的生活状况及村内各方面发展情况,了解当地文化氛围。

2.访谈法。

通过对人物的大量访谈了解麻柳溪人的真实想法,并且感受不同人心目中的麻柳溪,加深我们的理解。

3.问卷调查法。

在麻柳溪村进行大量的问卷派发,访问式问卷和自填式问卷形式交错,测量麻柳溪村民对各个问题的态度与生活状态。

4.文献查阅法。

查阅当地政府的大量相关文献以及书籍,还借助当地家谱、族谱进行辅助参考。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一)麻柳溪村概况1、地理位置麻柳溪村位于恩施州咸丰县黄金洞乡麻柳溪村,距黄金洞集镇4公里,距咸丰,利川,恩施城区各50公里左右,处于湖北省风景名胜区唐崖河畔,黄金洞风景区景点--中国地心第一漂起点处,享有中国中部最后的一个香格里拉的美誉。

2、经济发展水平传统上,茶叶种植与茶产品加工业是麻柳溪村的支柱产业,同时是村民主要收入来源。

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旅游业,逐渐成为经济的另一个支柱。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麻柳溪村村民整体收入水平较高,人均年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经济发展水平领先全国同等级村镇。

3-1(二)麻柳溪村民族特色保护1、麻柳溪村的民族特色麻柳溪村是一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羌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到全村人口的98%,因此羌族文化是其特色的文化传统。

传统侗寨旅游保护与发展的创新性模式研究

传统侗寨旅游保护与发展的创新性模式研究

传统侗寨旅游保护与发展的创新性模式研究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传统侗寨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热门景点之一。

侗寨文化独特而深厚,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探寻。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侗寨面临着文化传统的丧失和环境的破坏等问题。

如何保护传统侗寨文化,同时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成为了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本文将针对传统侗寨旅游保护与发展,探讨一种创新性模式,希望能为传统侗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传统侗寨旅游的保护与发展现状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居住在我国的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侗寨以其独特的侗族建筑、侗族服饰、侗族习俗和侗族歌舞而著称,成为了旅游业的一个热门景点。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侗寨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却受到了冲击。

一方面,大量的游客涌入侗寨,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对传统文化习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侗寨的青年群体因为生活条件的限制逐渐外出务工,导致侗寨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问题。

二、创新性模式研究为了解决传统侗寨旅游保护与发展的问题,我们需要尝试一种创新性的模式,在保护侗寨传统文化的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1. 侗寨旅游+农业生态保护侗寨的环境优美,适合开展一些农业生态旅游项目。

通过开展田园牧歌、果园采摘、农家乐等项目,让游客亲身体验侗族田园生活,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侗寨文化的兴趣。

通过保护和开发当地的生态资源,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从而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2. 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侗寨的手工艺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可以针对这些手工艺品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通过设计开发一些具有侗寨特色的文化礼品、纪念品等产品,并且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销售,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消费者,带动侗寨经济的发展。

这也有利于宣传和传播侗寨的传统文化,提升侗族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 侗寨文化节庆活动传统的侗族节庆活动是侗族文化的一大特色,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侗族文化节庆活动,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游客。

通过这些文化节庆活动,可以激发当地居民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帮助他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侗族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植玉米 、 土豆 、 叶 以及 畜牧 等生 产 方式 。在饮 食 茶

特色 民族村 寨特色与优势
特色既是特色 民族 村寨得 以存在 的价值所 在 , 也 是特色 民族 村寨 赖 以发展 的重 要依 托 。在推 进 民族 村 寨发展 的过程 中 , 特色 民族村寨 应该说 更有发 展条 件与优势 。枫 香坡 侗族 风情 寨位 于恩 施 州首 府恩 施
个村 民小组 , 国土 面积约 14平方 公 里 , 属 芭蕉 侗 . 隶 族 乡高拱桥村 。全寨 目前有农 户 7 2户 , 口 35人 , 人 2 6% 以上属侗 族 人 口。枫香 坡 侗族 村寨 的特 色与 优 0
势突 出表现在 以下 三个 方面 。 1侗 族村 寨 与侗 族 风情 。恩施 州 主要 是 土家 族 . 和苗族聚居 的地方 , 主要分布在 贵州黔 东南 和湖 侗族 南西南部地 区。然 而在 恩施市城郊 , 不仅分 布着恩 施
基金项 目: 中南 民族大学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 业务费专 项资金资助项 目“ 变发展方式背景下特色 民族村寨旅游 可持续发 转
展 研究 ” C Z 20 ;S 10 ) ( S 10 1Z Q 0 9 。
作者简介 : 邓辉 (9 4一) 男 , 16 , 湖北省天 门市人 , 中南 民族大学副教授 , 主要研究旅游开发与管理 。
迁入 的, 距今 已有 20多年 的历史¨ 。由于受地 理环 0
境和周 围民族 的影 响 , 居住在这里 的侗族一 开始 就与
当地土家族 、 族 和汉 族杂 居 , 苗 相互 往来 , 相互 学 习 ,
相互影响 , 在保 留侗 族传 统 文化 习俗 的基 础 上 , 他们 也逐渐形成 了有 别 于其 他 侗族社 区的 民俗 文化 。如
化传 承与发展 的重要 载体 , 又是 民族 地 区可 资利用 与
现代 发展 的稀 缺 资源 。然而 , 随着 市 场经 济 的发 展 ,
对外 交往的扩 大 , 以及 盲 目跟风 或 “ 复制 ” 的乡 村 式 旅游 开发与新农村建设 , 致使许多特 色 民族 村寨遭 受 着人 为的破坏 , 加速 了特 色 民族村 寨 的变 异 与消 失 。 21 , 中央提 出 了促 进 发展 方 式 转 变 的战 略 决 00年 党 策, 这是在学 习和践行 科学发展观 基础上 所作 出的关 于发展 问题 的重 大决 策 。这 一决 策对 于特 色 民族 村 寨 未来的发展 既指 明 了前进 的方 向 , 又提 出 了新 的课
收 稿 日期 :0 1—1 21 0—1 0
方面 , 侗族传统 饮食 以大 米 为主 , 米 饭是 侗 族人 家 糯 日常生活 中不 可 或 缺 的食 品 , 并有 “ 以手 抟 饭 ” 的食 法 。另外 , 家饮 食 还 一 直 保 留着 “ 酸 不 成 宴 ” 侗 无 、
“、无 的讲
侗族村寨发展经历 了由传统农业模式到特 色产业带动模式再到旅 游统筹 、 产业整合驱动模 式的调整与转型。
关 键 词 : 整 转 型 ; 展 模 式 ; 色 民族 村 寨 ; 族 村 寨 调 发 特 侗 中 图分 类 号 :9 2 8 C 1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3X(02 0 -0 80 17 4 3 2 1 )504 -5
题 。那就是在众 多机遇与挑 战并 存 的情况 下 , 特色 民 族村 寨究竟选择 怎样的发展方式 和发展道 路 , 能保 才
州唯一的侗族聚居地— — 芭蕉 侗族乡 , 而且 完整地 保 留和传承着浓郁 的侗族 文化 。据历 史记 载 , 这里 的侗 族主要是清代 康乾 时期从 湖 南新 晃 和贵州 玉 屏等 地
第3 2卷 第 5期
21 0 2年 9月
中南 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Ju a o ot—et l nvrt rN t nlis H m ntsadSca Sine) or l fSuhC nr ie i f ao at ( u a ie n oi c cs n aU syo i ie i l e
E —mal md h 8 @ 1 6 c r i: d 3 2 2 .o n
4 8
第3 2卷

辉: 转变发展方式背景下特色 民族村寨 发展模式的调整与转型
究 。这 些传统 的饮 食 习俗 , 香坡侗 族不 仅完 整地保 枫 留了下 来 , 而且在 和 当地 土家人 、 族人 的交往 中 , 苗 土
V0 . 2 No 5 13 .
S p.2 2 e 01
转 变 发 展方 式 背 景 下 特 色 民族 村寨 发 展 模 式 的调 整 与 转 型
— —
以湖北省恩施市枫香坡侗族村寨为例
邓 辉
( 中南 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 , 湖北 武汉 40 7 ) 3 03

要 : 色 民 族村 寨 既是 民族 文化 遗 产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特 又是 民族 文 化 传 承 与 发 展 的 重要 载 体 。 恩 施 枫 香 坡
在生产方式上 , 的侗族虽然延 续 了侗族 传统 种植 这里
证 健康 、 和谐 和可 持续 发展 。带 着这 一 问题 , 者 选 笔 取恩施特色 民族村 寨—— 枫香坡进行 了调研 , 从 期望 其发展实践 中探 寻特色 民族村寨 发展 的新路子 。

水稻 的生计方 式 , 也从 土 家人 、 家 人那 里 学会 了 但 苗
特 色 民族村 寨 是指 因特 定地 理环 境和 长期 文化
市西南 l 里 处 , 括枫 香 坡 、 家 坝 、 家 院子 三 0公 包 范 金
积淀所形 成 的 , 具有反 映和代表某一 民族地 区或某 一 民族文 化个性 的典 型村落 。特色 民族村寨 , 一个 民 对
族来讲 , 既是 民族文化遗 产 的重要组 成部分 和 民族 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