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之浚:中国人的人生智慧
中国古代历史名人的智慧与人生哲理
![中国古代历史名人的智慧与人生哲理](https://img.taocdn.com/s3/m/badadd20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be.png)
中国古代历史名人的智慧与人生哲理古代中国历史上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历史名人,他们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不仅在当时影响着社会和人民,而且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任务名称为引导,探讨中国古代历史名人的智慧与人生哲理。
中国古代历史名人之一,是古代中国哲学的奠基者孔子。
孔子一生致力于将道德修养和个人修养完美结合,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强调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只有先修身齐家才有资格治理国家,使天下安宁。
孔子通过他的言行和思想展示了他对儒家思想的忠诚和坚持。
他主张乡党无亲,仁者爱人,从而强调了人与人之间亲情和友情的重要性。
此外,孔子的言行也传达了他对礼仪和传统文化的重视,他认为只有通过遵守礼节和礼仪,人们才能和睦相处,社会才会和谐。
另一位有着深远影响的历史名人是战国时期的大诗人屈原。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展现了他对自由和精神追求的思考。
他主张不被形式和权力所束缚,呼吁人们勇敢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由。
屈原的思想对后来的文学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他所倡导的个性追求和自由思考至今仍在人们心中有着深深的共鸣。
另外,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位重要的历史名人是孟子。
孟子是孔子的传人,他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通过他的言行和思想传达了他对人性本善的信念,他认为人与生俱来就具有善良的本性。
孟子主张追求人类共同的利益和利他主义,在他的思想体系中,人们应该关心他人,助人为乐,通过爱心和善行来改善社会,实现和谐共存。
孟子的思想体系在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名人之外,中国古代还涌现了许多其他具有智慧和人生哲理的历史名人。
例如,曹操的智略和战争才能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王羲之以其卓越的书法成就被誉为“书圣”,他的艺术造诣传承至今;苏东坡(苏轼)的文学作品描绘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通透理解。
2022年山东省冬季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年山东省冬季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语文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0aa500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52.png)
2022年山东省冬季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1分)①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强调做人要自知。
老子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就是说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才是最聪明的。
人要了解自己很难,老子选择一个“明”字,有其深意。
什么是“明”?“明”是对着黑来讲的,对着盲来讲的,“明”就是眼力好,盲是丧失了视力。
看别人看得见,看自己看不见,这就是自我的盲区,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要求__________。
②认识自我的困难就在于“我”之复杂。
每个人身上都有四个“我”:一是公开的我,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部分;二是隐私的我,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部分;三是背后的我,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的部分;四是潜在的我,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部分。
前两种可以说是浅层次的,易于认识的,绝大部分的盲点则在于后两种。
自我感觉良好,时常沉溺于自我迷恋幻觉中的人,是因为不知道背后的我,总将当面的恭维和逢迎视为全部的评价;自卑、自贱、自惭形秽者,则失落于有潜在的我。
③认识自我的一个关键是要正确分辨烦恼,不要被无谓的烦恼遮蔽,影响了自我的判断。
有心理学家对烦恼进行了数字化分析,认为人们的烦恼中,有40%属于杞人忧天,30%是为了怎么烦恼也没有用的既定事实,12%是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幻想,还有10%是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
也就是说,我们心中有92%的烦恼都是自寻的。
④清除自我认识中的盲点,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开拓。
当然,即使到了生命结束的时刻,我们都无法穷尽自我,但是时时警惕自我、激励自我仍是十分必要的,唯有如此,才能使我们不枉为人,不虚此生。
人类不断成长,是因为能不断认识自我,磨炼自我,提升自我,而认识自我则是人生“自觉”的起点,人生永恒的主题。
⑤认识自我之后首先要建立的立命之说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这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起始和前提。
⑥孔子十分重视“刚健”的品德。
他说,“刚毅木讷近仁”,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种临大节而不夺的品质即是刚健的生动表现。
贺国卿-感悟国学幸福人生【中华讲师网】剖析
![贺国卿-感悟国学幸福人生【中华讲师网】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e1a2210faaea998fcc220eae.png)
—— 道德滑坡,缺少爱心。
找讲师,就上中华讲师网 中国最大的培训讲师 选聘平台
禅宗偈子: 今人观古教 不免心中闹 欲免心中闹 但只观古教
找讲师,就上中华讲师网 中国最大的培训讲师 选聘平台
1988年7月1日,75位世界诺贝尔奖
获得者聚会巴黎,发布了一份宣言:
南怀瑾
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大师
《论语别裁》 《老子他说》 《易经杂说》 《参禅日记》
南怀瑾:中国最后一位精通儒释道的大师
找讲师,就上中华讲师网 中国最大的培训讲师 选聘平台
儒家思想----粮店 用仁爱改善关系
五伦 八德
夫妇 兄弟 朋友 父子 君臣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找讲师,就上中华讲师网 中国最大的培训讲师 选聘平台
假如中国所有的书都要烧掉,只留下一本 最有价值的书——《德道经》
国 学 必 读 书 目
找讲师,就上中华讲师网 中国最大的培训讲师 选聘平台
老子是这样的一个人
一个颇有才学的古代史官 一个风格高尚的隐士君子 一个启蒙道教的宗教领袖 一个博大精深的古圣先贤 一个神秘玄虚的上古神仙
季羡林:
大国学:面向全球关爱人类的大国之学。
孔子学院108个国家400多所500多个课堂
找讲师,就上中华讲师网 中国最大的培训讲师 选聘平台
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 诸子百家——博 三教九流——大
琴棋书画——精(文字成为艺术全球唯一)
中医武术——深
找讲师,就上中华讲师网 中国最大的培训讲师 选聘平台
找讲师,就上中华讲师网 中国最大的培训讲师 选聘平台
儒道佛人生哲学概说
三个世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 儒家的仁是仁人,道家的道是道天,佛家的空 是空性。 儒家具有与社会的谐世性,道家具有与自然的 顺世性,佛家具有对自我心灵的超世性。
国学经典与人生智慧
![国学经典与人生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f540d82ef111f18582d05a16.png)
国学经典与人生智慧作者:袁济喜来源:《中国德育》2014年第19期袁济喜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学会常务理事。
著有《六朝美学》《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格》等。
今天我与大家一起探讨国学与人生智慧的问题,这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话题。
上个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写过《孔子的智慧》一书,他从《论语》中读出许多人生的智慧与趣味,大家不妨看一下这本书。
中国古代所说的智慧不同于西方的概念,西方的智慧重在技术与谋略,而中国的智慧重在道德精神的建设。
中国人的智慧是有境界的智慧,智者是知识与科学的体系,而仁者则是人文的体系,智者与勇者只有与仁者相结合,也就是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才能造成完美的君子境界,才能将人生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西方学术将智慧仅仅理解成工具,在这一点上中西方的观点是不同的。
国学的基本精神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价值观念与思想方法,它的组成元素为儒家的尊重先祖、进德修业、内圣外王,道家的逍遥独立,禅宗的心灵自由,屈原的浪漫热烈。
在地域上,它兼融南北,是一种多元和谐的精神文化体系,人文蕴涵极深,并且将学问与人生相结合。
在各家各派的经典中,都有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可以培养我们的道德修养,增进知识,涵养人生智慧,造就完美人格。
一、儒家经典“仁学”“德治”的当代价值我们先来谈儒家经典论人生智慧。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指出:“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古代政教一体,儒家思想对于主流从政思想是很重要的,汉代独尊儒术,以儒学治国。
宋代有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要传承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儒家经典著作是主要的内容,是构成中国人智慧的基础。
孔子的德治思想是从他的仁学思想中引申出来的。
仁学是建立在中华民族氏族血缘亲情关系及其观念之上的一种情理融合的学说,它以孝悌为核心,孝是对父母的敬爱,而悌则是对兄弟姐妹的友爱。
文化与人生
![文化与人生](https://img.taocdn.com/s3/m/79361ff0f705cc17552709f3.png)
文化与人生<br />
冯之浚 前 言 文化是人造的第二自然。人类的实践创造了文化,文化塑造了环 境,反过来,文化和环境又影响了人类,因此,本质意义上的人,实 际上就是文化意义上的人,文化与人生在本质问题上是联系在一起 的,二者关系密切,相得益彰,有着共通的探索领域。 文化可以分为纵向、 横向结构。 从纵向来看, 文化包括了器物层、 制度层、 意识层。 文化的器物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构成, 是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文化的制度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 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文化的意识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 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从 横向来看,文化包括了三大研究领域,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 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讲的是人要知天,最 终目标是实现天人和谐,解决人类的生态危机;人与人的关系,讲的 是人要知人,最终目标是实现人际和谐,解决人类的人文危机;人与 自我的关系,讲的是人要知己,最终目标是实现身心和谐,解决人类 的精神危机。 人生是个大学问、大智慧,人生智慧所关注和研究的同样是人与 自然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自我的关系, 也是探索知天、 知人、 知己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人生智慧的关注 和思考。中国人生智慧极富特色,究其根底也是研究人与自然、人与 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对此,儒、道、佛三家从不同角度给予了阐释, 它们为中国传统人生智慧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文化图景。 “以佛修 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修行处世之道。在 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儒、道、佛各有侧重, 儒家着重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道家着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佛家着 重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 中国传统人生智慧融儒、 道、 释为一体, 互补相融。 儒家讲入世, 强调刚健有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以天下为己任;道家讲忘世,强调清静无为,以柔克 刚,安时处顺;佛家讲出世,强调万物看空,排除烦恼,自度度人。<br />
典籍里的中国十个人物摘抄
![典籍里的中国十个人物摘抄](https://img.taocdn.com/s3/m/bf52a69b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f6.png)
中国古代典籍中涵盖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的事迹和思想,这些人物对于中华文化和历史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我从典籍中摘录的十个人物,并以原创文档方式呈现,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1. 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强调人伦关系和道德修养,提倡仁爱、和谐和礼仪。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的政治、教育和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思想体系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
2. 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被尊奉为“二圣”之一。
他主张人性本善,倡导君子治国、仁义礼智的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个体责任感。
孟子的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3. 老子老子(公元前570年-公元前471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著有《道德经》,强调了“道”的概念,提倡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观点被视为一种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4. 庄子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主要著作是《庄子》,其中反思了人生的本质和意义,通过寓言和警句的形式表达了对人事物多样性和相对性的思考。
庄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孙子孙子(公元前544年-公元前496年)是中国古代军事家和战略家,著有《孙子兵法》。
他强调了战略和战术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兵法原则,如虚实、进退、攻守等,对后世兵法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韩非子韩非子(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学家,被尊称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严明和权威,提出了许多政治理论和法律原则,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人的智慧
![中国人的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b61fd84aa300a6c30c229fcb.png)
中国人的智慧作者:何知来源:《语文世界(高中版 )》2009年第02期古老深邃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它底蕴丰厚、源远流长,它个性飞扬、生机无限,它灿烂辉煌、魅力四射。
“文化杂说”带我们一起去领略中华文化的丰沛内容、精深内涵,一起去感受中华文化带给我们的启发与思考。
(编者)中国人有处理国家大事的政治大智慧,一部二十四史就充满了这方面的内容。
中国人也有处理日常生活小事的小智慧,只要你注意生活细节就不难发现。
人们处理问题的方法很富于人情味,原则性很强但又含蓄、机智、幽默。
下面谈几件同我们教育界相关的小事。
我们都知道晋朝的书圣王羲之,他有个儿子叫王献之。
王羲之教儿子练习写字。
据说有一天王献之写一个“大”字,由于“人”的结构不匀称,趴下去了,那“一”横好像把人压得喘不过气似的,自然十分难看。
王羲之就在下面添上一点成一个“太”字。
一下就面目改观,把“人”撑起来了。
王羲之并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去教训儿子,王献之也明白自己“大”字为什么没有写好,悟出了提高写字艺术的道理。
后来王献之也成了著名的书法家,同他的父亲史称“二王”。
这个故事久久流传,反映了中国人教育的智慧,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启发式吧!历史上记载或流传的这类故事很多,且不去说它们。
现实中我们只要注意,也会发现充满这类智慧的故事。
著名的语言学家、原北京大学副校长朱德熙先生,有一年接待一个台湾来的文化界的代表团。
在交谈中,客人说大陆把台湾的“速食面”叫“方便面”不大好,因为“方便”容易使人联想到上洗手间,这个“面”就不好吃了。
有客人还提出大陆把“麵”简化为“面”,“脸面”和吃的“麵”就分不清了。
朱先生没有插话,不动声色地静静地听着。
待会见结束时,朱先生热情地邀请客人改日一起吃“便饭”。
待大家醒过味儿来,都心照不宣地笑起来。
因为“面”和“方便”本是多义词,不同人不同时间自然可以存自己的不同的联想,但在特定的语境中却有明确而固定的含义。
“麵”简化作“面”,“方便面”这个词能在大陆流行并约定俗成原因在此。
善待自我中国人的人生智慧阅读理解
![善待自我中国人的人生智慧阅读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b4a8e920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e4.png)
善待自我中国人的人生智慧阅读理解善待自我中国人的人生智慧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论述文,完成1922题。
善待自我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冯之浚①中国人生智慧关注人与自我的关系,强调善待自我。
人生有得有失,有顺有逆,有荣有辱。
顺境易处,逆境难为,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顺境和逆境。
自古常言不我欺,不论顺境逆境、圆缺福祸,都要理解别人,善待自己;自解得失,随缘自适,这才是处理好人与自我关系的关键。
②苏轼在一首词中写到"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这转引自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里面含有"进退有节,仰俯皆宽'的意思。
苏轼一生坎坷,但在对待人生顺逆上,他却是中国文人当中一个典型例子。
上面这句词体现了苏轼的人生态度,他圆满地融合了儒家、道家和禅宗,入则奉儒,忧国忧民,出则道禅,一身洒脱,形成了"不为外物之得失荣辱所累的超旷精神'。
③孟子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说的是儒家人格理想不仅是个体善的修炼,更重要的是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是济世救民。
儒者对国事民瘼有真诚的关怀,努力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建功立业,即使遭到贬谪也以深沉的忧患系念天下百姓的疾苦和国家的兴亡。
同时,儒家也讲究超越精神,穷居陋巷,自得其乐,安贫乐道;把慎独和放达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几千年来其影响始终不衰。
④面对名利,入世的儒家、忘世的道家、出世的佛家都提出了各自的解脱之道,这其中禅宗"放下'的智慧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禅宗有则故事:当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位婆罗门贵族来看望他。
婆罗门双手各捧一个花瓶,准备献给佛陀作礼物。
佛陀对婆罗门说:"放下。
'婆罗门就放下左手的花瓶。
佛陀又说:"放下。
'于是婆罗门又放下右手的花瓶。
然而,佛陀仍旧对他说:"放下。
'婆罗门茫然不解:"尊敬的佛陀,我已经两手空空,你还要我放下什么?'佛陀说:"你虽然放下了花瓶,但是你内心并没有彻底的放下执着。
历史的启发中国历史中的智慧箴言
![历史的启发中国历史中的智慧箴言](https://img.taocdn.com/s3/m/75549967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85.png)
历史的启发中国历史中的智慧箴言历史的启发:中国历史中的智慧箴言引言:中国历史悠久,积淀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
这些智慧箴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今天可以借鉴的宝贵财富。
本文将介绍并解读中国历史中的一些智慧箴言,希望能够从中汲取智慧的力量,启发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第一章磨难中才能成长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智慧箴言关于磨难中的成长。
比如《论语》中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追求。
在面对逆境时,我们要坚持信念,不被困难击倒。
另外,还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切实利用每一天的时间去学习和成长。
第二章和谐为本中国古代智慧箴言强调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比如“和而不同”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不同的观点和利益之间,可以通过相互理解和包容而实现和谐。
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箴言,教导我们要待人宽容和善良。
这些智慧箴言提醒我们在家庭和社会中要注重和谐相处,与他人共同发展。
第三章政治智慧中国历史中的智慧箴言也包含了政治智慧。
例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提醒统治者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另一个例子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它告诉我们领导者应该尊重民众的智慧和决策能力。
这些智慧箴言提醒我们要注重民主和人民的意愿,推动良好的政治发展。
第四章伦理道德中国历史中的智慧箴言也提供了伦理道德的指引。
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以德服人”等,都强调了道德和待人之道。
另一个著名的智慧箴言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它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和修养自己。
这些箴言提醒我们要坚守道德底线,注重个人修养。
第五章经济智慧中国历史中的智慧箴言也体现了经济智慧。
如“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经济活动中,只有通过真诚和专注才能取得成功。
另一个例子是“物力维艰而后可图大志”,提醒我们要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才能实现宏伟目标。
这些智慧箴言提醒我们在经济发展中要注重实力和诚信。
典籍里的中国第四集知识点
![典籍里的中国第四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6dd57c3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61.png)
典籍里的中国第四集知识点:步步为营的思考方式在中国的典籍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步步为营思考方式的智慧。
这种思考方式强调全面性、周密性和持久性,是一种谨慎而深思熟虑的思维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步步为营思考方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应用它。
1. 深思熟虑的决策步步为营的思考方式强调深思熟虑和全面性。
在做出决策之前,我们应该充分了解问题的各个方面,并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此外,还要权衡不同的可能性和风险。
通过这样的思考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和避免潜在的问题,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2. 长远的规划步步为营的思考方式注重长远规划。
它要求我们站在更广阔的时间尺度上思考问题,并考虑各种行动的长远影响。
这种思考方式能帮助我们避免短视的决策,而是更加注重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制定长期目标并制定详细的计划,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我们的行动,使其符合我们的长期利益。
3. 稳健的进展步步为营的思考方式强调稳健的进展。
它要求我们不断评估和调整我们的计划,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这种思考方式帮助我们避免冲动和草率的决策,而是通过小步骤逐渐前进。
通过这种稳健的进展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复杂的问题,并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4. 反思与总结步步为营的思考方式鼓励我们在行动之后进行反思和总结。
通过反思,我们可以回顾我们的决策和行动,找出问题和不足之处,并从中汲取教训。
总结则有助于我们总结经验,并为未来的行动提供指导。
通过这种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我们可以不断提高我们的决策能力和行动效果。
5. 在现代生活中应用步步为营的思考方式步步为营的思考方式在现代生活中同样适用。
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我们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决策。
以下是一些在现代生活中应用步步为营思考方式的方法:•深入研究和分析:在做出决策之前,我们应该尽可能了解问题的各个方面。
通过广泛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制定长期规划:无论是在事业发展还是个人目标方面,我们都应该制定长期规划。
《百家讲坛——论语》观后感
![《百家讲坛——论语》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b53fa35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8a.png)
《百家讲坛——论语》观后感在这些天来,我一直在收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是由教授于丹讲的《论语》。
她在这里讲述了如何以道德的观念,来对待人生。
对待身边的一切事情。
听着她的演讲,我一次次地感悟着。
畅想着……于是我写出了自己对道德的看法。
大家都知道《论语》就是讲道德的刚才看到了中央电视台播发的对待中国游客提出了几条建议和意见,让大家遵守道德的规范,其实这些建议都是在《论语》里说过的话,也是孔子让人在小时候树立的礼貌行为。
如果我们在小时侯都能学学"论语","论语"是孔子教弟子在课堂上的课堂笔记,后来让学生们整理出来的教材。
其实如果这些良好的品德就会从小树立起来。
那么每个中国人的素质就会提高一些。
就不会有说随地吐痰和出口不逊的事情出现。
于丹教授说:学论语对创造和谐社会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这就是当前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播放学习论语的原因。
论语里述说的就是要学会感激。
于丹教授说:学会了感激,就学会了如何乐观的生活。
她还说:如果你对经常为一些小事流泪,那么你就看不不见星星和太阳。
对世界上的万物,要心存感激,人生就不再单调,而会显得更加美好。
一个人要懂得学会感激,感激是一个人应树立的美德。
也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素质。
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是啊,我认同于丹教授的观点,也同意论语里说的哲理性的话语。
我认为:要记住别人的好,忘记别人的错,那是一种豁达和宽容的体现。
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的心胸就会是宽广的。
退一步海阔天空。
你的胸怀是无比的宽大。
人生是一场战斗,需要你有技巧,让你有睿智和智慧。
人生在世,面对生活、工作的种种不公,除了检讨自己“三省吾身”之外,或行我们更多的是包容,于丹在谈到孔子“仁者不惑”时讲到,“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
面对那些“利”字当头的人,或许我们更应该坦荡处之、平淡视之、淡漠待之,正所谓有容乃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中国人之聪明
![论中国人之聪明](https://img.taocdn.com/s3/m/61b182ecf8c75fbfc77db2b5.png)
论中国人之聪明(手机的被偷掉-上一篇)聪明系与糊涂相对而言。
郑板桥曰:“难得糊涂”,“聪明难,由聪明转入糊涂为尤难”,此绝对聪明语,有中国人之精微处世哲学在焉。
俗语曰:“聪明反为聪明误”,亦同此意。
陈眉公曰:“惟有知足人,鼾鼾睡到晓,惟有偷闲人,憨憨直到老”,也绝顶聪明语也。
故在中国,聪明与糊涂复合为一,而聪明之用处,除装糊涂外,别无足取。
中国人为世界最聪明之一民族,似不必多方引证。
能发明麻将牌戏及九龙圈者,大概可称为聪明的民族。
中国留学生每在欧美大学考试,名列前茅,是一证明。
或谓此系由于天择,实非确论,盖留学者未必皆出类拔萃之辈,出洋多由家庭关系而已。
以中国农工与西方同级者相比,亦不见弱于西方民族。
此尚系题外问题。
惟中国人之聪明有西方绝不可及而最足称异者,即以聪明抹杀聪明之聪明。
聪明糊涂合一之论也。
仅见之吾国,而未见之西方。
此种崇拜糊涂主义,即道家思想,发源于老庄。
老庄固古今天下第一等聪明人,道德经五千言亦世界第一等聪明哲学。
然聪明至此,已近老滑巨奸之哲学,不为天下先,则水远打不倒,盖老滑巨奸之哲学无疑。
该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
又因聪明绝顶,看破一切,知“为”与“不为”无别,与其为而无效,何如不为以养吾生。
只因此一着,中国文明乃由动转入静,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重和让不重战争之文明。
此种道理,自亦有其佳处。
世上进化,诚不易言。
熙熙攘攘,果何为者。
何若“退一步想”知足常乐以求一心只安。
此种观念贯入常人脑中时,即和让成为社会之美德。
若“有福莫享尽,有势莫使尽”,以极精微之道也。
惟吾恐中国人虽聪明,善装糊涂,而终反为此种聪明所误。
中国之积弱,即系聪明太过所致。
世上究系糊涂者占便宜,抑系聪明者占便宜,抑系由聪明转入糊涂者占便宜,实未易言。
热河之败,败于糊涂也。
惟以聪明的糊涂观法,热河之失,何足轻重?此拾得和尚所谓“且过几年,你再看他”之观法。
孙子兵法与人生智慧目录A
![孙子兵法与人生智慧目录A](https://img.taocdn.com/s3/m/f42c6986b0717fd5360cdcff.png)
孙子兵法与人生智慧施芝华主讲《孙子兵法》是“智慧之书”施芝华《孙子兵法》问世于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期,它的问世标志着独立的军事理论著作从此诞生。
因此,孙子是中国军事学的奠基人,《孙子兵法》是中国军事学的奠基之作。
千百年来,世人对孙子及《孙子兵法》的评价多如天空的银星,美如大地的芳草。
《孙子兵法》是兵书,但又是智慧之书。
《孙子兵法》是一部精炼而富深刻性的“智慧之书”《孙子兵法》的精炼可用字数说明,六千零七十二个字(以《孙子校释》勘定)几乎都是“箴言”、“格言”、“哲言”和“警句”。
《冷庐杂识》对《孙子兵法》的简洁精炼作了评说:“《易》之冠经,《论语》之冠书,《道德经》之冠诸子,……《孙武子》之冠兵法,惟其简也”。
《孙子兵法》的深刻性,可用“舍事而言理”来概括。
“舍事”,即全书十三篇没有一个事例。
“言理”,即只说战争之理。
论“兵法”,谈“战事”,竟然可以不讲战例,也不举事例,这在一般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
但,这恰恰是孙子的“兵圣”风范。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多若星辰,孔子和孙子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也是被世界认可的“东方圣人”。
有一位日本学者说:“孔夫子者,儒圣也。
孙夫子者,兵圣也。
……后世儒者不能外于孔夫子而他求,兵家不得背于孙子而别进矣。
是以文武并立,而天地之道始全焉。
可谓二人圣功,极大极盛矣!”孔子的《论语》也不是长篇大论,然而其中充满了思想。
欧洲的一些学者认为,人类有三部具有永恒价值的处世智慧奇书,一是马基雅维里的《君王论》,二是《孙子兵法》,三是巴尔塔沙·葛拉西安的《智慧书》。
这三部书都不是长篇大论,而充满了思想和智慧。
智慧,是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
梵文“般若”即“智慧”,指如实了解一件事。
《孙子兵法》深刻地认识、辨析了战争这件自古以来难以认识和辨析的事,对战争有着客观正确的判断处理和前所未有的发明创造,这个水准达到了高度的抽象。
换句话说,《孙子兵法》采用“抽象法”论述军事领域内部联系和规律,达到了“大象无形”。
循环经济与文化模式的全新互动
![循环经济与文化模式的全新互动](https://img.taocdn.com/s3/m/7afdfbde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7b.png)
循环经济与文化模式的全新互动
冯之浚
【期刊名称】《青海科技》
【年(卷),期】2015(0)2
【摘要】天人协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
中国汉代著名思想家司马迁曾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里所讲的“际”,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古以来,中国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学问,其主导精神都是主张天人调谐的。
可以说,天人调谐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精髓。
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调谐理念,对当代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环境治理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将具有重要的启迪。
【总页数】2页(P68-69)
【作者】冯之浚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循环经济与文化模式 [J], 冯之浚
2.江西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的互动模式探讨 [J], 黄春
3.全新教学模式的设计——评杨英法专著《“动态互动”教学模式的设计研究》[J], 田海舰
4.经济与文化互动境遇下的文化软实力提升 [J], 张鑫
5.经济与文化互动视角下的媒介传播研究——评《明清文化传播与商业互动研究:以徽州出版与徽商为中心》 [J], 王艳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未敢忘忧国 志在兴中华——记著名软科学专家、科学学研究员冯之浚
![未敢忘忧国 志在兴中华——记著名软科学专家、科学学研究员冯之浚](https://img.taocdn.com/s3/m/c1d34594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79.png)
未敢忘忧国志在兴中华——记著名软科学专家、科学学研究
员冯之浚
章观生
【期刊名称】《科学管理研究》
【年(卷),期】1988()6
【摘要】软科学要有“硬功夫”“对科学学的探索,必须花毕生的精力,研精覃思,
皓首穷经,因为软科学要有硬功夫”——这是冯之浚一以贯之的信念,他深深感到自己的知识浅,基础差,为了弥补自身之不足,使自己具有坚实的学术研究之根基,以及软科学研究所要求的硬功夫,他广读博览,深思苦虑,每天都至夜深,如此长达十四年之久。
出于比较广泛的兴趣,在自己所学专业之外,冯之浚还涉猎哲学、经济学、科学史、
社会学、心理学以及宗教、
【总页数】4页(P69-72)
【关键词】科学学;软科学专家;学术研究;软科学研究;新技术革命;忧国;社会学;研究员;经济学;心理学
【作者】章观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01;C931
【相关文献】
1.位卑未敢忘忧国--记从事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员贾谦 [J], 裴军
2.位卑未敢忘忧国——读慕立义入编《中国农药科技界著名老专家传略》有感 [J], 罗万春;刘刚;
3.志在千里沃野情系万顷稻田--记著名水稻专家周毓珩研究员 [J], 张燕之;赵海岩;郑文静;王昌华
4.黄金时期三十年——著名软科学专家冯之浚访谈录 [J], 阎文学;
5.位卑未敢忘忧国──记殉职江堤的安徽省怀宁县海口镇农民冯友汉 [J], 郑本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式智慧上-第八章
![中国式智慧上-第八章](https://img.taocdn.com/s3/m/37ef2469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4b.png)
第八章一、超凡入圣的人生之功儒家把品德高尚,有道德觉悟的人称为“君子”,君子坚持仁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胸怀坦荡,谦虚和乐,自强不息。
君子仁德人格的最高理想是“圣人”。
圣人除了内在心性修养达到高峰之外,还要求外在事功上有相当大的成就,也即内圣与外王的高度统一。
圣人的修养并非只有帝王才能达到,“人皆可以为尧舜”,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路径,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
1改造本性,成圣成贤“内圣外王”语出《庄子-天下篇》:“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
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庄子认为,“内圣外王”本应是修道者追求的修身立世之道,但因百家纷争、道术不行、天下大乱,而使之暗而不明、郁而不发,这是很不幸的事。
庄子感叹说,如果百家固执己见,一意孤行,那么,后世的学者就难以看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也就难以完整地流传下去。
相对于庄子感慨“道”的“暗而不明,郁而不发”,难以发扬光大,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对今天的中国社会却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在儒学中,孔子的思想中已包含有“圣王”观念,例如他把尧舜视为“圣王”,认为他们所行的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而孔子的弟子宰我说:“夫子贤于尧舜。
”则说孔子比尧舜更好。
孟子甚至说,昔者上圣列为天子,今孔子博于诗书,察于礼乐,详于万物,所以说,孔子就是圣王。
《荀子-解蔽》中为“圣王”下了一定义:“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
两尽者,足为天下极矣,故学者以圣王为师。
”在儒家典籍中,“圣人”是人格品德最高的典范,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孔子尽管说他没有见到圣人,但他却被后人奉为至圣。
冯文言文翻译
![冯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0028c47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66.png)
古之冯子,才高八斗,学识渊博,其文辞之妙,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
然文言文者,古人之语言也,非今人所易解。
今吾试将冯子之文言文,译为白话,以飨读者。
原文:冯子曰:“人生如梦,世事如棋。
”译文:冯子说:“人生就像一场梦,世事就像一盘棋。
”原文:子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译文:孔子说:“天下的兴衰,每一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
”原文:冯子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译文:冯子说:“月亮明亮星星稀疏,乌鹊向南飞去,这不正是曹孟德(曹操)的诗句吗?”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复习,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一个君子的表现吗?”原文:冯子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译文:冯子说:“长江水向东流去,波涛冲刷一切,洗尽了千古以来的英雄豪杰。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的缺点,我则加以改正。
”原文:冯子曰:“世间万事,如花开花落,春去秋来,循环往复。
”译文:冯子说:“世间的万事万物,就像花开花落,春去秋来,不断地循环往复。
”原文: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孔子说:“自己不希望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通过以上翻译,我们可以看到文言文的韵味和深意。
虽然时代变迁,语言也随之演变,但文言文所蕴含的哲理和智慧,依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冯子及其同代文人,以文言文抒发情感,表达思想,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当今社会,学习和理解文言文,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更能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冯之浚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人生智慧的关注和思考。
中国人生智慧极富特色,究其根底是研究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
对此,儒、道、佛三家从不同角度给予了阐释,为中国传统人生智慧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文化图景。
“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修行处世之道。
中国传统人生智慧融儒、道、释为一体,互补相融。
儒家讲入世,强调刚健有为,以天下为己任;道家讲忘世,强调清静无为,精神超脱,以柔克刚,安时处顺;佛家讲出世,强调万物皆空,排除烦恼,自度度人。
儒、道、释三家在人生智慧问题上虽然有所差异,但各有特色,又互相融合,凝炼出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人与人关系的定位取舍,人与自我的精神境界的深邃追索。
21世纪人类面临着一项共同的挑战和冲突,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生态危机、人文危机和精神危机。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把视角投向博大深邃的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认为发掘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瑰宝,寻求可资借鉴的精神资源,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冲突和危机是十分有益的。
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和谐发展,也要从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中汲取营养,特别是知天、知人、知己之道。
中国人生智慧关注的第一个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古以来,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学问,也称为天人之学,与义理之学、会通之学并称为三大学问。
天人关系是研究知天的问题,也是探索人生意义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一致,以及由此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出现,人类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不断发展生产力。
若从历史的跨度进行比较:人类的历史约有300万年,人类的文明史约有6000年,科学技术的历史约有2500年,近代科学的历史约400年,现代科学技术的历史还不到100年,然而有学者估计,今天社会在3年内所发生的变化相当于上世纪初30年内的变化、牛顿以前时代的300年内的变化、石器时代的3000年内的变化。
科技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然而也随之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调、能源短缺、城市臃肿、交通紊乱、人口膨胀和粮食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两次世界性能源危机,引发了人们对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刻反思。
1972年,联合国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强调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迫切性。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正式提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学者们从不同的认识角度提出了改进的对策。
戴利(H·Daly)等经济学家提出了“稳态经济”理论,他们把传统的不考虑生态影响的经济模式称为“增长经济”,而把根据生态和社会相结合观念而形成的经济称为“稳态经济”,主张在必要时应该不惜放弃短期经济增长和资源消耗以维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生存和稳定,能够为全社会提供一个无限期保持下去的较高的生活水平。
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Boulding)提出了“宇宙飞船理论”,指出,地球就像一艘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和再生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肆意破坏环境,就会走向毁灭。
英国经济学家史密斯(G·Simith)及一些自然科学家提出了“生态蓝图”理论,他们指出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带来的不是社会的进步而是无穷的灾难,必须控制人口、保护资源、压缩生产,提倡一种新的生存方式。
在工业革命时代,人们曾经不相信火车的速度能超过马匹,但人类从此翻天覆地地改变着自然。
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向来主张亲近自然,并且重视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
关注天人关系是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显著特点。
从先秦时代到明清时期,我国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都有自己的“天人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
纵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观,一是老子的“见素抱朴”、“回归自然”的“顺天说”,二是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制天说”,三是《易传》提出的天人和谐说。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观点各有差异,但主张天人和谐是一致的,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是可以统一的。
《易传》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了一系列朴素而精辟的思想,主要包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要服从普遍规律;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谐。
在今天,这些思想,特别是“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谐”的思想依然对我们为人处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易传》主张天人和谐。
要达到天人和谐,首先要解决“穷神知化”的问题。
《系辞上》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深,指万物变化之神妙;几,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苗头。
极深研几,即“穷神知化”。
这就是说,无论怎样的幽深不测,怎样的变化细微,都要穷研而知之。
惟此,方能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
在当时就能提出“穷神知化”的观点,对于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量。
人既遵循自然法则,又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以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
为此,《易传》又提出“裁成辅相”说:“天地交泰。
后(君)以财(同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之地之宜,以左右民。
”就是说应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加以辅助、节制或调整,使其更加符合人类的要求。
“裁成辅相”的观点,既要求深刻地认识自然,又要求能动地协调自然,朴素地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辨证统一关系。
《易传》认为人生的理想应当是与天地相合,达到天人和谐的最高境界。
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违”、“不过”,讲究天人和谐,比较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易传》认为,自然是宇宙普遍生命大化流行的境域。
由于大自然养育了人类及万物,所以天有德、有善,有“无穷极之仁”。
而“仁”集中表现在大自然永恒的创造力之中,“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天地之大德曰生”。
一个“生”字,概括了宇宙的根本法则,天地以此心,普及万物,整个宇宙充满了生机、活力,成为生生不息、日新月异的大化流行过程,生命始终流畅不滞。
传统的天人和谐一方面强调天地、人相统一,另一方面强调人的特殊性,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的和谐关系上,不主张片面征服自然。
它肯定天道之创造力充塞宇宙,而人则“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并能够将仁的精神推广及于天下,泽及草木禽兽有生之物,达到天地万物人我一体的境界,天、地、人合德并进,圆融无间。
这些思想启示我们,人生要“顺天”,才能实现天人和谐的目标。
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向来主张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重视自然资源的作用。
自然资源是自然奉献给人类的珍贵礼物,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
自然资源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格局、对人类生存和生活直接间接地产生影响的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
自然资源包括一切具有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的自然因素,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满足人类多方面的需求,有着极其重要的功用价值。
除了具有显而易见的经济价值外,其功能和用途的多样性还决定了具有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1)自然生态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与生存需要的“维生价值”;(2)自然资源作为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对象物,为人类提供“经济价值”;(3)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经济”作用的同时,还提供“生态价值”。
虽不能直接在市场上进行交换,体现的是潜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如森林所提供的防护、救灾、净化、涵养水源等生态价值;(4)自然为人类满足精神及文化上的享受而提供“精神价值”,体现的是存在价值或文化价值,如自然景观、珍稀物种、自然遗产等所体现的精神性价值;(5)自然为满足人类探索未知而提供“科学研究价值”等。
人类的活动不能只顾及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还有十分重视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等。
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既要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又要运用生态学模式重新设计工业,还要通过开展服务和流通经济,改变原来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中国人生智慧关注的第二个问题: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是讲人要知人,最终目标是实现人际和谐,解决人文危机。
人不是孤零零地生存在世上的,而是和他人一起生存在世上的。
既然如此,那么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一个人应该如何对待他人,怎样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就成为文化与人生领域中非常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在对待人与人关系的问题上,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主张“修己以安人”,通过自我完善,和谐处世,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最终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更大价值。
一、“仁”的精神“仁”的精神是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的象征。
“仁”不仅在各种道德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在《论语》中讲“仁”有104次之多,可见“仁”的重要。
“仁”既是道德规范,又是区别善恶的标准。
哪些事应当做,哪些事不应当做,都要用“仁”这把尺子加以衡量。
孔子还分别提出了仁的一些具体条目,例如恭、宽、信、敏、惠,认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恭即庄重、自尊。
宽即宽厚,对他人宽厚,对自己严格。
信即诚实,讲信用,不说假话。
敏即勤快、认真。
惠即帮助他人。
这五条都做到了,就是真正实践了“爱人”的信条。
在爱人的基础上,形成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宽广情怀和安老怀少的社会风尚,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文情怀和生活情趣。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有60多亿人口,6000多种语言,2500多个民族,200多个国家,繁多的宗教信仰,人与人之间由于利益不同、观念不同、信仰不同,难免会发生冲突和矛盾,要实现和谐共处,必须提出取得广泛共识的“全球伦理”。
1993年八九月间,为纪念“世界宗教会议”召集一百周年,来自世界上大小120多个宗教团体的六千余名代表在芝加哥召开了“世界宗教议会”大会。
为建立起公认的全球伦理,代表们在大会上经过长期讨论和反复修改,通过并签署了《世界宗教议会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宣言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确定为“全球伦理”,并指出“这个原则是有数千年历史的宗教和伦理和传统所寻获并持守的”,“这个终极的、绝对的标准,适用于人生各个范畴,家庭和社会,种族、国家和宗教。
”这意味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的人生智慧已经被世界各国有识之士所接受,为全人类追求和平、美好的生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和而不同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
为实现和谐的追求,中国文化提供了两大法宝,一是“和”,一是“中”。
将相和的故事体现出中国人处理人际间矛盾的特点:对立和斗争不以一方面消灭另一方面为结局,而是相辅相成,协调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