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论文-行政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探析
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三农”问题是中国现阶段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也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契机,水土保持是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保护山区农村的生态环境,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
对以往“三农”问题突破口的研究分析,结合中国基本国情,从中国水土流失状况、提高农民收入、解放劳动力,加速城市化进程等角度,因地制宜提出水土保持是山地丘陵区“三农”问题的突破口。
关键词:“三农”问题;对策;解决
正文:
如何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针对如何选择最经济、最有效、并且最可行的“三农”问题突破口,专家学者们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观点。
(1) 发展县域经济与小城镇建设;(2) 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乡镇企业的农业发展经济策略;(3)确保农民就业、发展劳务经济的富余劳动力转移策略;
(4)增加农村投入、加大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税费改革等惠农政策;(5)以新农村为契机解决“三农”问题。
一、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凸显并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也呈现出了一些新情况。
新时期“三农”问题的现状如何,应采取怎样的对策予以解决?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
我认为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城市化(城镇化),根据中国现有国情,这将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并可能将自始至终伴随着社会安定问题与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
以往“三农”问题突破口的研究,要么考虑过远,要么一直在围绕着经济,
却极少的考虑生态环境的问题。
水土保持将可能成为山地丘陵区解决“三农”问题的最佳突破口,不仅能够发展农业现代化、解放富余劳动力、促进城市化进程,并且保护了山区农村的生态环境,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1.1“三农”问题
在生态脆弱的山地丘陵区,“贫穷”是“三农”问题解决的最大障碍。
农民收入长期得不到提高,农业资本投入长期不足,农业技术停滞,造成了农民教育、技术和经济的“贫穷”,农民剩有的财富只有土地,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提高生活水平,农民只有扩大开荒面积,增加劳动力,提高农业产量。
然而,由于生产技术难以保障,土地贫瘠,人口压力大,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愈加贫瘠,人民只得再次扩大生产面积,形成“广种薄收”的局面,导致“贫困-人口压力-水土流失-生态恶化-贫困加剧”的恶性循环。
新时期“三农”问题的现状农民收入低,收入增长缓慢。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
长期以来,农民收入水平都比较低。
进入新时期,这一问题仍然是制约“三农”问题解决的“瓶颈”。
城乡差距继续扩大。
城乡劳动生产率也存在较大差距,农业劳动生产率占全国劳动生产率比重进一步下降。
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绝对额增长更为困难。
长期以来,我国农民都以粮食作物收入为主要收入。
但农产品价格低,尤其是粮食价格缺乏竞争力,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软肋”。
现在粮食生产的隐忧越来越严重。
一是近年来我国粮食单位产量增速下降,耕地面积减少。
二是我国目前粮食价格普遍低于国际价格。
三是粮食出口没有优势,我国粮食出口在世界粮食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不到3%。
四是内销难。
这些情况致使农民靠农业的纯收入绝对额很难增长。
二、水土保持是中国山地丘陵区“三农”问题的突破口
现如今首要任务是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八十年代以来,进入了一个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新阶段。
小流域是指以分水岭和出口断面为界形成的面积比较小的闭合集水区。
流域面积最大一般不超过50平方公里。
每个小流域既是一个独立的自然集水单元,又是一个发展农、林、牧生产的经济单元,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上游。
一个小
流域就是一个水土流失单元,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全过程都在小流域内产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2.1水土保持是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由于中国特殊的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特别是人口的迅速增加,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垦,草原的超载放牧,乱砍滥伐,森林锐减,以及开发建设过程中乱采滥挖,对地貌植被的破坏,人为加剧了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生态功能衰退;泥沙淤积江河,形成小洪水、高水位、多险情的局面,给防洪保安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水土流失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头号环境问题。
2.2水土保持提高农民收入
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从而增加人口环境容量,使群众有了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条件,安居乐业有了基本的保障。
政府非常重视水土保持工程,将水土保持项目建设成为“富民工程、生态工程、德政工程”。
2006年8月,水利部对对2003-2005年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进行了竣工验收。
项目涉及山西、江西、湖南、重庆、四川、陕西、宁夏7省(自治区、直辖市)45个项目区、57个县。
3年来,累计投入6亿多元,治理水土流失4783平方公里,治理区年均土壤侵蚀总量减少1227.99万吨,年粮食总产增长41747.4万公斤,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59877人。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逐步实现“两改一变”(改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改单一农业经营为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变生态系统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的一项有效途径。
有机结合生物、工程、农耕三大措施,山、水、田、林、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治理,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实现农田增产增收,经济持续发展。
2002-2006年实施的黄河水保生态工程乌兰察布市项目,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018.8hm 2。
项目区累计治理程度达到54.09%,林草覆盖率达到39.58%,减沙效率为47.1%,保水效率为21.6%,水资源利用率40%,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527元。
2.3水土保持解放劳动力,加速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城市化的过程,农民变市民的过程,就是农村变城市的过程,亦即农业现代化过程。
象中国这样一个拥有8亿农民的发展中大国,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安定人民与酷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战严寒,修梯田,积累了丰富的梯田建设经验。
截至2006年底,全区累计建成高标准梯田10.26万hm2,农村人均0.26hm2,基本农田达到12万hm2,累计总投资约6.3亿元(国家投资1.2亿元,群众投劳折资和自筹资金5.1亿元),投工1.23亿个,移动土石方6亿m3,使昔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基本上实现了大旱不减产,小旱保丰收。
梯田建设促进了马铃薯、畜草、劳务三大产业的发展,农民年人均从马铃薯种植中直接收入1200元,解放劳动力7.8万人,年人均实现劳务收入780元。
退耕还林工程是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中涉及面最广、投资额度最大、政策性最强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主要是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力争25°以上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全部退耕还林。
对宁夏南部山区退耕还林还草农户家庭调查显示,2002年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比刚实施退耕还
林还草政策的2000年减少了13.7%,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的比重也从原来的80%下降到69%,农业中减少的劳动力主要流向建筑业,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非农行业。
1998年以及2003年数据对比,与退耕前相比,全县总人口增加了0.76%,农业人口减少了0.16%,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中的农业劳动力下降了20.67%,这说明退耕还林对人口资源的分布产生了明显影响。
三、解决三农问题,水土保持是重中之重
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通过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增加地表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减少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2010年1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25日表决通过修改后的
水土保持法。
法律完善了水土保持法律责任种类,提高了处罚力度,增强了可操作性,提升了法律的威慑力。
实践证明,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是山区生态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据第二次水土流失普查结果,全国水土流失面积高达365万平方公里,其中水蚀面积高达165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91万平方公里,水蚀风蚀交错带26万平方公里,有很多地方还存在大量的重力侵蚀。
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体现在:
1、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是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
包括防治水土流失危害,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修筑的各项工程设施,包括治坡工程(各类梯田、台地、水平沟、鱼鳞坑等)、治沟工程(如淤地坝、拦沙坝、谷坊、沟头防护等)和小型水利工程(如水池、水窖、排水系统和灌溉系统等)。
2、生物措施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采取造林种草及管护的办法,增加植被覆盖率,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一种水土保持措施。
主要包括造林、种草和封山育林、育草。
3、蓄水保土耕作措施以改变坡面微小地形,增加植被覆盖或增强土壤有机质抗蚀力等方法,保土蓄水,改良土壤,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
如等高耕作、等高带状间作、沟垄耕作少耕、免耕等。
开展水土保持,就是要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自然规律,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安排工程、生物、蓄水保土三大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从而达到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水土保持是一项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战略性措施,也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必要途径;水土保持工作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水土流失原因和规律认识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能力的体现。
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加快城镇化进程。
当前农民收入增幅减缓问题不仅是农业内部结构问题,更大程度上是由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弊端造成的。
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不打破,60%多的人为30%多的人提供商品性农产品的局面不打破,农产品市场容量就很难扩大,农业规模经营就寸步难行,农业
发展空间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农民收入就不可能持续增加。
解决这一问题,城乡一体化道路无疑是明智的选择。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而转移农业人口,仅仅依靠大中城市是不够的,必须由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挥作用吸纳农业人口。
应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小城镇沟通城乡市场、繁荣城乡经济、缩小城乡差别的作用。
增加农民收入。
思路之一,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农民的支出。
当前,由于农产品价格走低的问题一时难以明显改善,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弱,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还需要一个过程。
因此,尤其应当注重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并依靠科技进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节支增效。
思路之二,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这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尤其应当对农业实施保护和扶持政策,包括价格支持、补贴政策、财政信贷政策、农业保险制度等,使农民从优惠政策中增加收益。
思路之三,改革户籍管理,发展劳务经济,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输出和外出就业,既能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又能实现劳动力效用最大化。
实行农村整体配套改革。
在我国发展新阶段以及加入世贸组织背景下,“三农”问题与国民经济的体制和结构问题直接相关。
尽管农村改革已有20多年历史,但某些重大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快农村集体配套改革非常必要。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即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抓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抓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的落实。
因此,首先国家应以就业最大化为基本国策,如果说20世纪中国农民问题主要是土地问题,那么21世纪则是农民的就业问题,国家应将其列入发展计划。
其次,应深化农村管理体制的综合改革,把现在的中央、省、市、县、乡、村六级垂直管理,改变为中央、省、县*行政管理,大幅度减少制度成本。
再次,应打破涉农领域的部门垄断,加大政府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投入力度。
参考文献:
[1]朱志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奋力实现中原崛起[J].经济经
纬,2005,(6):116 118.
[2]张桂香.加强小城镇建设走出三农问题困境——论山西省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J],生产力研究,2004,(1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