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1诗词五首渡荆门送别学案语文版

合集下载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4篇)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4篇)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4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如下是作者漂亮的小编给大家找到的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4篇),欢迎借鉴。

渡荆门送别教案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这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文笔优美,情真意醇。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2、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几首诗词,一起来背诵。

(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语:这些诗词都透着浓浓的乡情,体现了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透着乡情的诗歌——《渡荆门送别》。

2、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导学设计21、古诗五首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导学设计21、古诗五首
课题:21、诗词五首
导学案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词的常识,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学习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体会诗歌的意蕴。
3、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积累背诵诗词。
【学习难点】
欣赏体会诗歌意蕴。
【学习过程】
【探究活动一】初读课文,掌握基础
1、关于词
词是唐五代时期兴起的一种合乐而歌的新诗体。当时一般称为“曲”、“曲子”或“曲子词”,后来才称“词”,别称“乐府”,“诗余”、“长短句”。它产生于隋唐之际。中唐后,文人习作渐多,晚唐五代日趋繁荣。与近体诗最明显的区别是:有词调,多数分片,句式基本上为长短不齐的杂言。
2、学生自读理解,完成导学案《探究活动二》中的习题。
3、小组研讨在自读理解过程的疑难字词句。
4、学生回答展示,其他学生更正补充,教师点评。
【导学三】品读课文,把握内容(20分钟)
1、过渡:我们刚刚欣赏了星空美景,接下来我们随李白去感悟长江山水的美。
2、学生自读理解,完成导学案《探究活动三》中的习题。
(3)颈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4)尾联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的反复吟咏,背诵积累。
(3)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渡荆门送别》(含课堂实录文字稿)

《渡荆门送别》(含课堂实录文字稿)
(师):(板书首、颔、颈、尾联)请坐,你们还读出了什么不一样的味道了吗?
(生):眷恋,从尾联的“故乡水”。
(师):故乡水来自故乡,来自岷江与长江,也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还有谁?
(生):颈联的新鲜。
过渡(师):哦,你从写景的句子中体会到了新鲜,有深度。好了,老师也给出了几组词语,这些仅仅是老师的体会,但并不完全,(展示幻灯片)有送别、思乡、不舍(眷恋),当然还有你们的新鲜。刚才我们所说的写景,回想我们平时或者近些年的中考试题?
(生):怎样写?
(师):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请大家分组讨论?
(展示幻灯片内容——本诗是怎样写景的?)
(生):分组讨论(师板书赏析诗歌的方向:字词、手法、写作角度与顺序……)
(师):请每一组的同学派一位代表来回答,哪一组先来?
(生):颔联、“随”字化静为动,。
(师):你找到了手法,随字具有流动感,顺势补充“重点字词品析法”。
教学难点
对李白在此诗中表达的情感(思乡之情)与情怀(喜悦开阔的胸怀与蓬勃的朝气)的理解与体会。
教学活动设计(第2课时)(课堂实录)
时间
设计意图
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对这首诗做了朗读的指导,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注意节奏与押韵。(师起读)
(生):齐读。(师板书课题)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师):好,我们一起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展示PPT内容——“走近其人与其诗”)大家齐读。
(生):颔联写的远景(师并没有纠正)
(生):颔联景物壮阔……
(师):好,我们把两位同学的答案给结合下,那就是4字词语——壮阔辽远。谢谢二位同学的配合,那我们再说说颈联?
(生):颔联写的虚幻迷离
(师):哦,这是诗人的一种想象,我们可以说想象丰富,还可以说……

《渡荆门送别》李白 初中语文课教案

《渡荆门送别》李白 初中语文课教案

课程名称:《渡荆门送别》初中语文课教案年级:初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了解《渡荆门送别》的作者和背景。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分析诗歌中的关键信息和修辞手法。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渡荆门送别》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诗歌中的关键信息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抒情和感情表达。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教材准备:李白的诗歌《渡荆门送别》的文本。

板书或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短的问题或引言引入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你们听说过李白吗?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之一。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了解他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渡荆门送别》,了解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第二步:介绍背景(10分钟)简要介绍李白的背景和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介绍《渡荆门送别》的背景,包括诗歌创作的动机和情感背景。

第三步:阅读与讨论(20分钟)让学生阅读《渡荆门送别》的诗歌文本。

讨论诗歌中的关键信息和主要观点,特别关注诗人对荆门风景的描写和离别情感。

问学生:“李白在诗中如何描绘荆门的景色?他对离别和乡愁有什么样的情感?”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以及这些手法对诗歌观点和情感的支持。

探讨诗歌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如离别之痛和对故乡的思念。

第四步:总结与讨论(10分钟)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渡荆门送别》的主题和意义,以及诗歌对离别和故乡的表达。

与学生讨论他们是否曾经有过类似的离别体验和情感。

第五步:课堂反馈(5分钟)请学生提出问题或分享他们在课堂上的收获和疑惑,以便进行反馈和解答。

拓展活动:可以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深入研究其中的抒情表达和修辞手法,并进行一次小组分享,以展示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这个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李白的诗歌《渡荆门送别》的背景、内容和主题,以及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要进行调整,以确保教学效果。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 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4. 学会通过古诗了解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 诗中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的认读和书写。

2. 诗文背景和历史知识的掌握。

3. 诗中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节奏。

2. 朗读理解2.1 学生分角色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2.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解答生僻字词的含义。

3. 诗文解析3.1 教师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如“渡荆门”、“送别”等。

3.2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4. 应用拓展4.1 学生结合诗文,了解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4.2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诗中的景象或创作一首以“送别”为主题的现代诗。

三、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 绘制诗中的景象,可用绘画、摄影等方式。

3. 创作一首以“送别”为主题的现代诗,分享感受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评价学生在诗文朗读、背诵、理解、鉴赏等方面的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情境。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诗词五首》课文详细解析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诗词五首》课文详细解析

《诗词五首》课文详细解析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注释】迢迢:遥远。

牵牛星:即牛郎星,在银河北。

皎皎:明亮。

河汉:银河。

纤纤:形容手指细长。

擢(zhuó):伸出。

札(zhá)札: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章:布帛上的经纬纹理,文中指布帛。

零:落。

几许:多少。

盈盈:清澈、晶莹的样子。

间(jiàn):隔。

脉脉:含情凝视的样子。

语:文中是动词,交流、谈话。

【段析】诗的第一句即交代了牛郎、织女这两个人物。

“迢迢”写距离之远,“皎皎”写星光之亮。

这两个叠词兼写牵牛星和织女星,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

这是从远景遥望写起。

以织女的口吻抒发被困织机的哀怨和对自由爱情的渴求。

因思念而无法施展高超技艺,以至“终日不成章”;因思念无法排遣痛苦的折磨,以至“泣涕零如雨”。

“盈盈”形容水波之晶莹,“脉脉”形容注视之含情。

“盈盈”既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表现女子的美丽,还可表现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

译文:牵牛星啊相隔得那样遥远,银河那边洁白的织女盼你。

她摆动着细长柔软的手儿,梭儿札札不停地穿过布机。

整日整夜她织不成一段布,相思眼泪如雨珠点点滴滴。

银河流水清清亮亮可以见底,织女牛郎就相隔这点点距离。

可正是那清亮的一水之隔,彼此相望不语聚不到一起。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位于长江的南岸。

楚国:文中指湖南、湖北一带。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大荒:广阔无边的原野。

海楼:即海市蜃楼,一种大气光学现象。

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折射或全反射,产生幻象,使远处景物显现在空中或地面上。

常发生在海边或沙漠地区。

【段析】首联直接扣题,交代了此行的目的。

颔联紧承首联,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

渡荆门送别的教案设计 渡荆门送别优秀教案

渡荆门送别的教案设计 渡荆门送别优秀教案

渡荆门送别的教案设计渡荆门送别优秀教案教案设计《渡荆门送别》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并掌握《渡荆门送别》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的字词、句子的基本含义。

2.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渡荆门送别》,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3. 学会通过朗读的方式表达情感,并能够理解朗诵中的感情表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渡荆门送别》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卢仝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介绍《渡荆门送别》的背景信息,引起学生的兴趣。

-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送别的感受和理解,激发学生对故事的思考。

2. 阅读理解与讨论- 分组阅读《渡荆门送别》,每组选择一名代表朗读,并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然后各组回答问题:- 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景物描写多采用什么手法?-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卢仝、江雄、画师、卢仝的妻子)- 卢仝出巡渡荆门的目的是什么?他是否必须去?- 卢仝渡江即将离开,为什么要找江雄画一幅木刻?- 故事的结尾表达了什么情感?3. 朗读与感悟- 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表演出他们对话的情节。

- 通过朗读表演,教师指导学生表达情感,并引导他们思考:卢仝在临别之际为什么要画木刻?他的心境是怎样的?4. 个人演讲与交流- 随机选择几名同学进行个人演讲,表达自己对《渡荆门送别》的理解与感悟。

-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相评价彼此的演讲。

5. 拓展活动- 教师展示相关资料,介绍卢仝的生平和他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卢仝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 鼓励学生自己创作一幅描绘离别场景的画作,并附上相关作文。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了解了《渡荆门送别》的情节和主题思想,还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渡荆门送别-李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渡荆门送别-李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渡荆门送别-李白》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理解《渡荆门送别/李白》的诗歌背景和主题;2.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表现手法;3. 了解李白的文学风格和影响;4. 能够运用诗歌相关知识进行文学审美和写作。

导学步骤:一、导入引导(10分钟)1. 请学生听老师朗读《渡荆门送别/李白》,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意境。

2. 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与同桌分享,讨论诗歌给他们的感受是什么。

二、导学讲解(20分钟)1. 介绍《渡荆门送别/李白》的背景:李白在唐代初期因遭到逐出成都,被流放荆州。

2. 分析诗歌内容:描写了李白在渡荆门时的离别之情,表现出诗人豪迈的人生态度和对逆境的坦然接受。

3. 解读诗句:“落日辉洒飞云里,犹竿未倦横江水”,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义。

4. 分析李白的文学风格:豪放洒脱,诗情画意,独树一帜,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分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就李白的诗歌风格、影响和创作理念展开讨论。

2. 要求学生就“渡荆门送别”中的重要意象、语言运用等方面展开分析,并展示出来。

四、课堂分享(15分钟)1. 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讲述自己对《渡荆门送别/李白》的理解。

2. 老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五、课后写作(20分钟)1. 要求学生结合文学常识和对李白的了解,写一篇关于李白的文章,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文学成就等方面展开。

2. 鼓励学生多参考相关资料,展现自己的独特见解。

导学反馈: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并将作文提交给老师。

2. 收集学生对《渡荆门送别/李白》的评价和理解,以便下节课分享。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通过学习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表现形式和意境;掌握诗歌的格律结构和意象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一、诗歌背景介绍《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该诗表现了诗人在渡过荆州时对友人的深情告别之情,借助荆州的壮丽景色和豪情壮志,表达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和豪情壮志。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情、故乡的深厚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思念家乡的美好品质。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简介:《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渡过荆门,离别亲友的感慨。

2. 诗歌内容:(1)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与理解。

(2)诗歌的意象分析与表现手法鉴赏。

(3)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修辞技巧的运用。

(2)诗人情感的把握与体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美。

(2)简介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技巧,如对偶、比喻等。

(2)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体验诗歌的美。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珍惜友谊,思念家乡。

(2)强调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与鉴赏。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渡荆门送别》。

2. 写一篇关于《渡荆门送别》的鉴赏essay。

3. 选择一首李白的其他诗歌,进行自主学习与鉴赏。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渡荆门送别》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1.2 教学内容:简介李白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风格。

介绍《渡荆门送别》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李白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渡荆门送别》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第二章:诗词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渡荆门送别》的诗意和诗歌手法。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2 教学内容:分析《渡荆门送别》的诗意和诗歌手法。

解读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渡荆门送别》。

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师进行总结和讲解。

第三章:诗词背诵与默写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熟练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2 教学内容: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教师布置默写作业,要求学生准确默写诗句。

3.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教师检查学生的默写作业并进行反馈。

第四章:诗词创作与展示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对古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4.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创作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歌。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分享创作心得。

4.3 教学活动:教师提供创作素材和指导。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并互相展示。

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拓展帮助学生总结《渡荆门送别》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拓展对古诗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5.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渡荆门送别》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教师提供相关古诗作品的拓展阅读材料。

5.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总结。

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并分享阅读心得。

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第六章:诗词背景与文化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渡荆门送别》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

(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诗词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课件语文版

(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诗词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课件语文版
第七页,共23页。
渡荆门(jīnɡ mén)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jīnɡ mén)/外,来从/-楚--国---/叙游。事
我乘舟远渡荆门外,到那古时(ɡǔ shí)的楚国 游历.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写景 高山渐渐隐去,现出空旷的平原(píngyuán), 迢迢江水,仿佛流进广阔的平原(píngyuán).
第二十三页,共23页。
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第十六页,共23页。
• 【注释】 黄鹤楼: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上,下临长江。传
说三国时费祎在此楼乘鹤登仙,也有传说仙人子安曾经 乘黄鹤经过此处,住留于此,故名黄鹤楼。
昔人: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悠悠:久远的意思。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隔着江水 (jiānɡ shuǐ),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草长得 茂盛喜人。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汉阳,在武昌西 北,与黄鹤楼隔江相望。鹦鹉洲,唐时在汉阳西南长江 之中,明末逐渐沉没。相传因东汉末年祢衡作“鹦鹉赋” 得名。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两句是作者 借此以抒写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并感叹人在江湖无依 的人生。
• 全篇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没有一丝斧凿痕迹。诗的前四 句是叙仙人乘鹤的传说,写的是想象,是传说,是虚幻的;而 后四句则是写实,写眼前所见、所感,抒发个人个人情怀。将 神话与眼前事物巧妙融为一体,目睹景物,吊古伤今,尽抒胸 臆,富含情韵,飘逸清新(qīngxīn),一气贯通。
• 这是一首登楼怀古思念乡土的传世佳作。首两联劈空写来,发 人去楼空、岁月不再之慨,寄托着诗人入世虚无的悲叹。末两 联,以明丽之景写江中景色之美,画面顿生明暗对比,但随即 落笔暮霭烟波,景致陡暗,原来是乐景写哀,归思难收,令人 读罢,如幻如梦,愁绪无限。传说李白登此楼,本欲作诗,见 楼中题有此诗,自叹不如,搁笔而去。

七年级语文《诗词五首》语文出版社(一)

七年级语文《诗词五首》语文出版社(一)

初一语文《诗词五首》语文出版社【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诗词五首》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每首诗的作者及出处等文学常识。

2、把握五首诗的内容含义及其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积累诗词中的名句。

《诗词五首》一、欣赏《迢迢牵牛星》(一)文学常识这首诗出自南朝梁萧统编的《文选》收录的《古诗十九首》,本诗是其中的第十首。

《古诗十九首》大致是东汉时期的作品,是汉末一批无名诗人所创作的抒情短诗。

《古诗十九首》主要内容大致反映了汉末的下层士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一类是描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情,一类是写追求功名富贵的强烈愿望与仕途失意的苦闷哀愁,其情感一以贯之,即以闺人怨别,游子怀乡,游宦无成,追求享乐的描写,表现出浓重的对人生易逝的感伤,这种情绪虽然是消极没落的,但在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有着现实的意义,亦是当时政治黑暗的一种反映。

《古诗十九首》侧重抒情,以情融事;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

(二)朗读全诗,注意字音、节奏tiáo jiǎo zhuózhájiàn迢迢皎皎擢札札一水间(三)赏析诗歌1、作者为什么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而不讲女娲补天或者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明确:原因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念。

作者借织女思念牛郎,牛郎织女相隔遥远不能见面来表达自己思念爱人,两人不能见面的哀怨的感情。

这种手法叫做类比。

2、叙述者是男是女?从何可知?明确:是女。

从“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可知。

一个女子思念远方的人的诗,有个特定的名称:思(sì)妇诗。

《古诗十九首》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表现生离死别,羁旅情怀,表达思念。

3、《迢迢牵牛星》写天上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眼睛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

开头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

迢迢、皎皎互文见义,不可执着。

牵牛何尝不皎皎,织女又何尝不迢迢呢?他们都是那样的遥远,又是那样的明亮。

2021七年级下册语文渡荆门送别教案设计

2021七年级下册语文渡荆门送别教案设计

2021七年级下册语文渡荆门送别教案设计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表现了作者年少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今天带来2021七年级下册语文渡荆门送别教案设计,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1、这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文笔优美,情真意醇。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

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放朗读读音,让学生体会,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篇。

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教学重点:1、背诵这首诗..2、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3、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1、师:你知道哪些描写送别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反映故园之思和离别之情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2、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被后人誉为“诗仙”..3、简介写作背景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二、初读诗句;整体把握..1、播放朗读读音;整体感知..2、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朗读课文并解释词语..渡远:乘船远行;云生:云彩兴起;怜:爱;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3、学生齐读这首诗;然后个别学生读..4、思考交流全诗大意..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山山水水;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2、颔联写景;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烘托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3、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山的美景的“月下”写夜晚;描绘近景;“云生”写白天;描绘远景..4、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作者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给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描写明月映江水、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6、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2021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1诗词五首渡荆门送别学案语文版

2021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1诗词五首渡荆门送别学案语文版

2021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1诗词五首渡荆门送别学案语文版渡荆门送别1.(1)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内容。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2)理解并掌握以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2.独立、合作、探索。

3.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光和祖国大河大山的热爱。

理解诗歌的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情感。

深刻体验《深爱经》中对风景的描写和对“告别”的理解。

1、复习和介绍:(5分钟)学习指导程】1、复习提问:默写《使至塞上》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李白的诗作《渡荆门送别》。

二、自主学习内容、指导、检测:(10分钟)1、作者介绍: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

李白早年在蜀中读书漫游,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的影响与熏陶。

25岁时,李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16年漫游生活。

半个中国的奇山异水,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高昂强烈的时代精神,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胸怀,增长了他的社会阅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倾听思考2、写作背景简介:《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自主思考,荆门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完成学习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任务故地游览。

学生小组讨3、请同学们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论并回答。

三、释疑点拨:(15分钟)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3、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5、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小组之间通力合作,解决难点问题。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渡荆门送别》这首古文诗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掌握《渡荆门送别》这首古文诗的词义和句义。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文学鉴赏能力。

4.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渡荆门送别》这首古文诗的词义和句义。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分析《渡荆门送别》这首古文诗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项目放映机播放一段相关的视频或歌曲,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知会他们即将学习的内容。

然后,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询问他们是否听说过《渡荆门送别》这首古文诗,以了解学生的前期知识。

2. 导入课文(10分钟)教师可以请学生自读《渡荆门送别》这首古文诗,并给出一些关键词,如“荆门”、“送别”等,让学生尝试猜测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了解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最后,教师给出正确的答案,并简要介绍诗的背景和作者。

3. 阅读理解(20分钟)教师以逐行阅读或整体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并领会浮云吴会风月两乡曲、长亭岂是无情路。

教师可以解释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并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和段落的意义。

然后,教师提问学生一些关键问题,以确保学生已经理解了诗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4. 文学鉴赏(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意境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进行文学鉴赏。

首先,教师可以请学生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氛围,并解释一些相关的词语和句式。

然后,教师可以讲解诗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并让学生分析其在诗中的作用。

5. 写作训练(25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写作任务,让他们以《渡荆门送别》这首古文诗为素材,写一篇短文,表达他们对诗中情感和意境的理解,并且可以体现一些个人观点。

然后,教师可以评阅学生的作文,并给以适当的评价和指导。

6. 总结归纳(5分钟)最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收获,并向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问题,如“你对《渡荆门送别》这首古文诗有什么新的认识?”、“如果让你重新写一篇《渡荆门送别》,你会怎样写?”等,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30诗词五首渡荆门送别教案语文版427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30诗词五首渡荆门送别教案语文版427

《渡荆门送别》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渡荆门送别》。

过程与方法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

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古诗(二)学习《渡荆门送别》1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了解诗意。

2放录音,营造气氛。

3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又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明确: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衡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4 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

明确:"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5 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请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明确:“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天上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教师补充: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6 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明确:不是,是告别故乡。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

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依不舍,但不说破。

掉笔从对方写来,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会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

课题:30渡荆门送别主备课人:使用人:使用时间:【重点、难点】重点: 1.感情朗读本首诗,背诵默写本首诗。

难点: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七年级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学生齐背这首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今唐.李白《静夜思》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乡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学习目标】1.感情朗读本首诗,背诵默写本首诗。

2、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情。

【指导自学】学生自学一: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教师指导:幻灯片出示学生自学二:整体感悟《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教师指导:六人小组讨论,教师及时总结学生自学三:理解诗句教师指导:指导学生反复读课文,六人小组讨论,依照课下注释及手中工具书小组合作学生自学四:深入探究: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1、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

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这两句诗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的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写景用语着字,也独具匠心。
D.诗中所写景物,既有远景又有 近景,远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
(二)用原文回答问题。
1、《渡荆门送别》中含蓄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2、《渡荆门送别》描写渡过荆门进 入楚地 的壮阔景象的诗句 是: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3、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5、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名句赏析:颔联中,“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好在何处?
四、训练提升:(10分钟)
2、写作背景简介:《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 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3、请同学们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三、释 疑点拨:(15分钟)
1、《渡荆门送别》 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1)江入大荒流:
(2)月下飞天镜:
(3)云生结海楼:
(4)仍怜故乡水:
4.对诗的内容、写法理解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 )
A.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的特点、途中已经到达的地方以及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以至乘坐的交通工具。
B.诗的颔联景象雄阔,颈联景象瑰丽。“荆门外”的山川胜景,兼收笔底。尾联抒发诗人作别故土,惜别亲友的诚挚。
小组讨论
完成练习
生总结后,师强调重点知识
培养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
渡荆门送别
【学习目标】
1. (1)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
(2)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的表现手法。
2. 自主、合作、探究
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 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难送别”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复习提问:默写《使至塞上》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李白的诗作《渡荆门送别》。
二、自主学习内容、指导、检测:(10分钟)
1、作者介绍: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
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 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李白早年在蜀中读书漫游,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的影响与熏陶。25岁时,李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1 6年漫游生活。半个中国的奇山异水,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高昂强烈的时代精神,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胸怀,增长了他的社会阅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奠定了丰厚的基础。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 。
用拟人手法抒发 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3、《渡荆门送别》中用拟人手法表达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
五、课堂小结:(3分钟)
六、课后巩固:(2分钟)
日记: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
七、学习反思:
我的收获是:
我的不足是:
学法指导
倾听 思考
自主思考,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
小组之间通力合作,解决难点问题。
(一)阅读原文,回答问题
1.请依次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 。
2.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渡远荆门 外( )
A.通过 B.载运过河 C.渡口 D.渡船
(2)山随平野尽( )
A.全 B.完 C.死 D.用力完成
(3)仍怜故乡水( )
A.怜悯 B.怜惜 C.怜爱 D.怜恤
3.解释下列诗句画横线的词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