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论文:农民工精神贫困问题研究
我国农民贫困原因分析及对策的论文
我国农民贫困原因分析及对策的论文【摘要】农民贫困是当前中国“三农”问题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本文从阐述我国农民贫困的现状出发,着重于从农民的收入与支出这两个与农民生活联系最紧密且最直观的视角来探究其原因,并针对具体情况给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旨在对解决农民贫困问题有所助益。
【关键词】农民贫困原因对策建议一、我国农民贫困现状1、收入过低,增幅波动不稳,有多年呈下降趋势据《经济时报》报道,1997年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连年下滑:1996年是9%,1997年是%,1998年是%,1999年是%,2000年为%。
到2001年有所增长,达%,2002年为%,2003年又下降到%。
另据2001年的调查显示:农民收入相对水平下降,且约有%的农户家庭纯收入出现负值,最高的达到负8100元。
截至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月纯收入只有大约397元。
2、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人均纯收入的增长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
从1985年起,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1,至1992年这一差距扩大到了3倍以上,到了1993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1。
近几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呈扩大状态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2004年和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为∶1和∶1,2006年为∶1,2007年这一比例扩大到∶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
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越拉越大,若不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和扭转这种趋势,结果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团结稳定。
二、农民贫困原因探析1、有关收入方面因素的分析(1)从农民自身主体分析。
当前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2008年为止,全国人口的10%左右是文盲、半文盲人口,而农村人口就占到了9%左右。
在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4%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6%左右,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到11%左右。
正因为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能力较为低下,加上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导致农民脱贫致富的能力和机会丧失,收入增长十分缓慢。
我国农民贫困原因分析及对策的论文
我国农民贫困原因分析及对策的论文题目:我国农民贫困原因分析及对策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贫困问题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农民贫困的原因,包括土地资源问题、就业机会不足、教育医疗资源不平衡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
同时,本文还提出了一些解决农民贫困问题的对策,包括发展现代农业、优化教育医疗资源配置、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以期为实现农民稳定脱贫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民贫困、原因分析、对策引言:农村贫困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影响深远的社会问题。
虽然我国在过去几十年中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村和发展,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仍然身陷贫困之中。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农民贫困的原因,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土地资源问题农村的土地资源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对于他们的生计和收入至关重要。
然而,我国的土地资源有限,而且大部分仍然为传统小农经营模式,导致了农民在土地使用权和选择经营方式上受到限制,无法有效增加收入。
对策: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引导农民走向富裕。
同时,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和支持,使农民在土地资源上能够拥有更多的发言权。
二、就业机会不足由于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尤其是年轻人。
农民想要增加收入,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是关键。
对策: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吸引更多企业和资本进入农村地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同时,推动农村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帮助农民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教育和医疗资源不平衡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水平相对较低,很难满足农民的需求。
教育和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助长了农村的贫困。
对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增加就近入学机会,促进农民子女的教育机会。
同时,加强农村医疗资源建设,鼓励医生到农村地区执业,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四、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地区还有待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一旦遭遇意外或疾病,往往会让农民陷入贫困。
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调查与思考
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调查与思考随着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来到城市打工。
然而,尽管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们的生活却常常被忽视和边缘化,尤其是在精神文化方面。
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探讨问题的根源,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在城市里工作的农民工们生活较为单调,通常只有工作和基本生活需求。
他们的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且经济收入相对较低,常常处于较为贫困的状态。
由于没有家庭的陪伴和社会资源的支持,农民工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显得比较匮乏,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精神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在城市的生活中,农民工面临着离群、孤独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甚至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2. 文化融合不充分: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农民工在城市里面往往不能融入主流文化,导致了一些文化上的冲突。
3. 成长空间狭窄:农民工的职业大多只限于工厂和建筑工地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他们在这些工作中长期徘徊,成长空间非常有限。
4. 缺乏精神抚慰:农民工往往远离家乡,家人朋友等亲人之间的分离和失去让他们内心疲惫,需要更多的精神抚慰。
二、问题的根源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困境,其实是当前社会中结构性问题的反映。
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产业发展战略问题:过去,工业化时代确实消除了极端贫困、饥饿等问题,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包括工资低、工作风险高等问题。
2. 社会不公问题:农民工缺乏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本,而“拥有就可以拥有更多”的规则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适用,这导致了一些社会不公问题。
3. 勞動權利議題:农民工的劳动权利长久以来都没有得到充分保护。
许多工厂和商家尽可能地削减农民工的酬劳和保险福利;并且,农民工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往往很差,甚至导致了一些危险的安全问题。
4. 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问题:尽管农民工们过着简单的生活,但他们也有自己的社区和文化。
新时期农民工精神生活问题及对策研究
革户籍制度 , 还农 民工真正 国民待 遇, 使其真正 享有宪
法 赋予 每 个 公 民应 有 的 权 利 和 发 展 机 会 。 目前 要 尽 快
障、 收入分配和享受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 的不平等 。机
会 平等 是 公平 正 义 的核 心 内 容 , 是保 持 社 会 成 员 心理 平
转型期 的特有产物。首先是体制原 因, 即长期推行 的城
乡 二元 格 局 , 现于 国家 在 户籍 制 度 、 业 制 度 、 会 保 表 就 社
力 资本 , 即其 自身 的综合 素质 , 包括 文化 素质 、 工作 技
能、 心理倾 向 和城 市 适 应 能 力 等 。然 而 , 查 发 现农 民 词
将 户 籍 制 度 改革 从 小 城镇 扩 大到 大 中城 市 , 除 城 乡分 破
衡的重要砝码 但机会作为一种 资源是 有限的 , 无法充 分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 尤其是处 于社会转 型期 的
维普资讯
第 2 3卷
第 3期
湖 北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学 报
J u n lo Be TV i e st o r a fHu i Un v r iy
v0 I 3。 . l 2 No 3 M AY . 2 0 0 0 0 0 6. 4  ̄ 41
[ 关键词] 农 民工 ; 神生 活 ; 精 困境 ; 和谐社会
[ 中圈分 类号 ] D 2 . 427
[ 文献标识 码] A
[ 章编 号] 10 -7 2 (0 6 O —04 —o 文 0 8 4 4 2 0 )3 0 o 2
农 民工是 和谐 社 会 构 建 过 程 中 需的归 因 分 析
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与对策建议
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与对策建议引言农民工问题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但其在就业、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着许多困境。
本报告旨在对农民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改善农民工的就业与生活状况。
一、农民工问题的现状1. 就业问题农民工在城市就业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首先,他们往往缺乏职业技能和教育背景,导致他们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密集型的工作。
其次,农民工的工资待遇普遍较低,一些企业存在拖欠工资的现象,使得农民工无法获得应有的报酬。
此外,农民工还面临着就业歧视和缺乏职业晋升的机会等问题。
2. 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也非常突出。
他们往往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缺乏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基本保障。
一些农民工在遭遇意外事故或疾病时,往往无法得到及时的救助和赔偿,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不安。
3. 文化融合问题由于来自不同地区,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与当地居民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
这种差异导致了一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进一步加大了农民工的生活压力。
二、农民工问题的原因分析农民工问题的形成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下是对农民工问题的原因进行的深入分析:1. 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是导致农民工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些地区的农业发展滞后,缺乏吸纳就业的机会,迫使农民外出寻找工作。
2. 城市化进程中的制度缺陷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城市在吸纳农民工的同时,对其权益保障不到位。
缺乏相关政策和法律的支持,造成了农民工的待遇不平等和社会保障缺失。
3. 农民工自身条件限制一些农民工因教育程度低、技能较差等原因难以融入城市职场,限制了他们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工作待遇的机会。
三、农民工问题的对策建议为了解决农民工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考虑和改进。
以下是对农民工问题提出的一些建议:1. 完善法律保障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和社会保障待遇,加强拖欠工资行为的监管和惩治。
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
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中国农民工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工作,形成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
然而,农民工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低工资、缺乏社会保障、劳动权益受侵害等。
本文将对中国农民工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
首先,农民工之所以面临低工资问题,主要源于他们的教育程度较低和技能水平相对较弱。
在中国,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导致农民工在工作市场上面临着激烈竞争。
因此,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并加强职业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从而改善他们的工资待遇。
其次,农民工要求社会保障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由于农民工多为城市的临时居民,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待遇。
因此,建议政府制定相应政策,强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
同时,要加强宣传,提高农民工对社保政策的了解,确保他们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此外,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往往容易受到侵害。
在中国,一些用工单位存在拖欠工资、加班过度、违法裁员等问题。
因此,政府应加强对用工单位的监管,加大对违法用工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建立健全劳动仲裁和司法救济机制,为农民工提供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
另外,为了解决农民工的问题,需要加强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
社会组织、企业等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提供更多的实际帮助,例如开展职业培训、提供就业机会等。
同时,大众媒体也可以通过宣传报道,引起社会对农民工问题的关注,从而促使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最后,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力度,不断完善对策。
政策的制定需要建立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了解农民工群体的实际需求和问题所在。
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加强对农民工问题的调研和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中国农民工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但也寄托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希望。
只有政府、社会各界和农民工共同努力,才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
农村经济的农民工问题分析
农村经济的农民工问题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成为了中国社会经济中不可忽略的力量,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农村经济中农民工问题,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农村劳动力外流现象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农民们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就业机会,纷纷外出打工。
这种现象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给留守的农村家庭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二、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大多数农民工从事体力劳动,工作环境恶劣,工资待遇较低,社会保障较少。
他们长期在城市打工,生活艰辛,社会地位低下,与城市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三、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农民工外出打工后,他们的子女通常留在农村,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资源。
这导致了农村教育的不平衡发展,也使得农民工子女面临升学困难和职业选择的限制。
四、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的过程中,往往无法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
一旦遇到工伤或失业等问题,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生活困境。
五、农民工的就业机会问题尽管农民工外出打工,但在城市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并不容易。
他们普遍被歧视,且资质和技能相对较低,面临着就业困难和就业岗位不稳定的问题。
六、农村劳动力培训与技能提升为了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有必要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技能提升。
通过培训,提高就业技能,农民工能够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并提高工资待遇。
七、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应加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健全工伤、失业、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险政策,确保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享受到应有的福利待遇。
八、提高农民工生活质量改善农民工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提供良好的住房、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提升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与获得感。
九、加强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工关联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农民工问题的解决相结合。
积极引导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民工回流乡村,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
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问题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农民工是指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在城市从事建筑、制造、服务等劳动工作。
而农民工问题主要包括工资拖欠、工作条件恶劣、社会保障缺失等诸多方面。
在中国,农民工多数来自农村地区,由于农村经济相对滞后,人口密集,就业机会匮乏,许多农民不得不离开家乡去到城市打工。
然而,他们在城市中常常面临着不少的困境。
首先,工资拖欠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许多农民工工作了数月甚至数年,却未能按时获得应得的工资。
其次,工作条件恶劣也是农民工面临的挑战。
他们往往居住在简陋的宿舍中,工作环境差,劳动时间长。
最后,由于农民工多数没有参加社会保险制度,一旦发生疾病或意外事故,他们将面临巨大的经济风险。
针对农民工问题,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首先,加强工资支付监管,确保农民工能够按时获得工资。
政府重视工资支付与农民工工作合同签订和劳动保障等问题,设立了相应的机构来跟进。
其次,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质量。
政府积极推行绿色工地建设,推动企事业单位加强职业安全与健康保护。
此外,加强社保制度建设,推进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的扩大,为农民工提供基本的医疗、养老保险等福利。
然而,农民工问题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与困境。
首先,部分雇主存在法律意识不强、监管力度不足的问题,导致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其次,一些行业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改善仍然缓慢。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快步伐,以改善农民工的工作条件。
此外,社保制度的覆盖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许多农民工仍未能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
为了解决农民工问题,我们需要综合施策,形成有效的政府监管、企事业单位的自律、劳动者的自觉,共同推动解决此问题。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的监管力度,对拖欠工资的企业给予惩罚并公开曝光,以起到警示作用。
其次,企事业单位应强化责任意识,遵守劳动法律法规,并为农民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
最后,农民工本身也需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法律意识,主动维权,通过合法途径解决自己的困难。
农民工贫困问题探析——以对泰安市农民工的调查为例
20 0 9年
7月 第 7期
人 力资源 管理
农 民 工 贫 困 问题 探 析
— —
以对泰 安 市农 民工 的调查为 例
李 丽 马 娟 ( 泰山 学院 理学 山 泰安 21 6 . 1 . 医 管 院 东 70 ; 秦皇岛 技术学 12 职业 院社区 理与服 业教师 河北 秦皇岛 06 0 管 务专 61 ) 0
【 图分 类号] 1 . 中 C9 2 8 [t S 献标 识码 】 A 【 文章 编 号】 6 3 2 9 2 0 ) 一O 3 - 0 1 7 —8 0 (0 9 7 1 6 2
作 者 简介 : 丽( 9 2 4 ) 女 , 学 , 教 , 究方 向社 会 工作 。 李 1 8. - , 大 助 研 【 要】 民工 的贫 困与别 的群 体 的 贫 困不尽 相 同 , 能力 的原 因也 有制 度 排 斥 的 因素 。 现在 农 民 工 的贫 困问题 表 现在 各 个 方 摘 农 有
工 的贫 困这样 界定 : 民工 贫 困是 指农 民工个 人 、 农 家庭 和群 体 缺
[ ywod] g a two k r ;p v ry x ls no o i ytm Ke rs mirn re s o et ;e c i fs ca s se uo l
农 民工作 为 由农村 转 移 到 城 市 的 一 个 重要 的劳 动 力人 群 , 他们 的生 活状 况 、 社会 地位 和 福利 情 况 , 已经 受到越 来 越多 的 关
面 , 要是 能力 的缺乏 和获 取 资源 话语 权 的缺 失 。所 以应 从社 会政 策和 农 民工 自身努 力 两方 面使 农 民工 摆脱 贫 困。 主
【 键 词】 民工 ; 困; 会排 斥 关 农 贫 社
关于中国农民工问题的思考五篇范文
关于中国农民工问题的思考五篇范文第一篇:关于中国农民工问题的思考学习发展经济学之感想——中国的农民工问题发展经济学推进了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国的快速发展也丰富繁荣了发展经济学这门学科。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日益深化,中国的发展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发展的聚焦点,中国面临的各种经济发展问题已成为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如中国的农民工问题、城镇化问题、失业与就业、金融风险、社会保障问题等等。
在这里我只想谈谈我对中国农民工生存现状的一点点看法。
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我国现阶段的农民工数量大约为2亿人。
这一部分人迫于生活的压力,从农村辗转来到城市,却依然存在非常多的影响其正常生活乃至于生存的问题。
农民工问题是指中国大陆由于农民进入城市参与经济活动后涉及的一系列权益保障的总称。
农民工问题在建国后三四十年前表现得尚不明显,但到了改革开放以及建立市场经济的今天,城市与乡村的矛盾就日渐突出。
城市人占有各种政策的抉择领导地位、占有意识领先的统治地位、占有生产资料转化成货币的掌控权等等,当处在两眼摸黑最封闭的乡村的农民进城务工时,自然会对他们制造出许多政策的限制与歧视,把脏乱差工作留给民工。
农民工从事行业的基本特点是:体力要求较高的房地建筑工、城市清洁和环境保护的操作工种、绿化养护的苗木工、居民家中的钟点工或保姆、厨师、服务员等脏、累、险、差工种。
农民工问题的产生应该归因于社会上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户籍界定的漏洞。
长期以来,正因为户口问题的不合理性、行业划分的误区、成分身份的划分,导致社会认识上的误区,再加上一些地方政策上的失误,社会上对人自然形成了三六九等,农民的身份成了终身制,在社会处于“草根”阶层,被看成是愚昧落后的象征,所以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终于表现出了一些不可调和的社会问题,农村的三农问题也出现了。
如何解决农民工问题论文
如何解决农民工问题论文第一篇:如何解决农民工问题论文关于如何解决现代农民工的问题的思考摘要:农民工的大量涌现,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农民工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国情的产物,并将长期存在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中,但在这融入的过程中他们与现代社会的种种矛盾便体现了出来。
文章便从观念、体制、法制等方面从根本上来探讨解决农民工出来的问题。
关键词:农民工问题思考农民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作用及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和乡镇企业就业,在这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这就是我们的农民工大军。
农民工的大量涌现,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农民工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国情的产物,并将长期存在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中。
他们就业流动性强,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有的长期在城市居住、生活和工作,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民工意识我国产业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据调查如今全国进城务工和乡镇企业的农民工数量已有2亿有余。
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国名经济的各个行业,为是国民经济的增长贡献了力量,如果说过去20年没有农民工,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就不会那么迅猛,沿海地区新型产业和开放型经济就不可能有如今的势头。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农民工队伍的出现和壮大,是中国特色的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正确抉择和有效途径。
面对将长期突出的农民工问题,我们必须顺应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规律,比从我国国情出发,正确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有序转移。
并保证农民工在农村的利益。
2·1 着力解决农民工收入低和生产、生活条件差得问题这是农民工的切身利益问题,也是当前农民工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必须下大力加以解决。
一方面,要从体制上杜绝拖欠和克扣工资的现象,通过建立工资支付和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做到农民工工资发放月清月结或按劳动合同工约定执行,切实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用人单位处罚力度。
我国农民工问题研究
我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镇)和乡镇企业就业。
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这就是被称为农民工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
最近10多年来,农民工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农民工”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重点。
农民工问题的根源,在于城市政府和市民对农民进城务工的自私荒谬认识(让农民进城为自己服务,但子女教育和伤老病死都回老家)和依靠自己的垄断权力而排斥农民,长期实行二元户籍制度和一系列愚蠢的歧视政策。
决目前“民工荒”的应对之策。
解决农民工保障问题必须消除目前存在的认识上的误区,同时在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也不能操之过急。
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普遍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众多,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力将逐渐转移出来。
如果现行法律政策没有重大调整,大量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现象在我国将长期存在,农民工在工作和生活上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也将长期存在。
近来,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时有发生,“美洲视线现象”成为代名词。
如何解决好农民工问题,首先就要了解农民工关心的问题、政府管理要解决的问题。
农民外出务工最关心五件事:找到工作、拿到工资、工伤大病有保险、有地方住、子女能上学。
政府管理应主要着眼于:如何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加强就业服务;进城务工农民的权益如何得到保障,就业环境如何得到改善;农民工如何有序进入城市生活,并逐步成为市民,完成城市化;更广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何逐步、合理地转移出来,实现比较充分就业。
此外,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后,农业生产如何搞,也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基本思路,应当顺应现代化的一般规律,考虑中国的特殊国情,重点把握三个原则。
一是要坚持农民向工业、服务业转移就业,向城市有序流动迁移的方向,打开城门,合理引导,逐步转移,有序进城;二是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采取综合措施,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县域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让一部分农民就地转移,另一方面要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和待遇,让一部分农民进城务工,安居乐业;三是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创造条件,抓紧解决农民外出务工面临的现实突出问题,同时推动体制改革创新,探索消除产生农民工问题的深层次体制原因。
研究农民工贫困问题
研究农民工贫困问题摘要:农民工的贫困与别的群体的贫困不尽相同,有能力的原因也有制度排斥的因素。
现在农民工的贫困问题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是能力的缺乏和获取资源话语权的缺失。
所以应从社会政策和农民工自身努力两方面使农民工摆脱贫困。
关键词:农民工;贫困;社会排斥农民工作为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一个重要的劳动力人群, 他们的生活状况、社会地位和福利情况,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城市的建设上,农民工对城市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本文拟通过对笔者对泰安市建筑工地农民工的深度访谈和其他职业农民工的部分调查问卷,来探讨一下当前农民工的贫困状况并分析致贫原因。
1 对农民工贫困的界定不同的指标对贫困的定义不同, 现在测量贫困的大部分的指标是以经济条件为基础的,如菜篮子法等。
对贫困的定义也基本只包括这一方面。
但实际上,对农民工而言,他们的经济状况并不一定很差,但人们仍然把他们看作弱势群体,实际上他们仍然是贫困的人群。
这说明,贫困并不仅仅是经济资源上的缺乏,还包括其他方面。
结合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笔者对农民工的贫困这样界定:农民工贫困是指农民工个人、家庭和群体缺乏物质和能力资源以及因为受到社会歧视和排斥而缺少争取资源的途径而导致的一种缺乏状态和缺乏过程。
[1,4]2 农民工贫困的表现如果以收入水平作为衡量是否贫困的指标,则农民工并不是贫困的一群,因为他们的工资水平无论是与农村其他劳动力相比还是与城市的享受低保的人群的工资收入相比,都比他们高出很多,但实际上,农民工的生活水平没有比这些收入都不及他们的人群好,这是因为农民工的贫困表现在别的方面。
根据上文对农民工贫困的界定,通过访谈和调查,笔者发现,农民工在以下几个方面处于贫困状态或陷入贫困中。
工资“收而不入”,大量农民工不能及时拿到工资,即使最后拿到也不是足额发放,拖欠和克扣工资现象普遍存在。
在调查中,几乎所有的农民工都没有及时领取到工资。
在访谈中,问到他们得工资时,基本都是每个月只发200-300块钱得生活费,而且是从工资里面扣除得,大部分得工资都是至少半年才发一次。
西部地区农民工贫困问题研究
西部地区农民工贫困问题研究作者:叶普万周明来源:《人文杂志》2014年第01期内容提要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状况及其贫困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国减贫战略目标的实现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通过对陕西、内蒙古和甘肃三省的农民工群体的抽样调查发现,农民工群体的贫困表现在物质贫困和人文贫困两个方面。
减贫政策的重点应放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工人力资本的塑造,积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政策。
关键词西部地区物质贫困人文贫困减贫政策〔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4)01-0125-04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进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截止到2012年底,农民工数量超过了2.6亿,农民工为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现行一些不合理制度因素(诸如户籍制度、劳动就业等)的阻滞,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各种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再加上农民工自身人力资本存量低等诸多原因,使他们在城市中逐步边缘化,成为城市新的贫困群体,西部地区也如此。
西部地区由于受自然资源锐减、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农业生产的边际效益递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大量的人口进入城市,但一个严峻的事实是,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生存困难,并成为贫困群体。
可以说,他们的生存状况及贫困程度不仅影响到西部地区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而且还会阻滞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进程,进而影响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
西方在工业革命时期,伴随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转换,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随之迁移到城市,打破了城市原有的平衡格局,再加之相应社会配套政策的滞后,城市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基于这一状况,一些学者对流动人口的生存和社会状况、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进行了分析。
①国内学术界对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始于1980年代末,对农民工贫困的关注则始于1990年代中后期,近几年才开始从制度和政策层面关注农民工贫困问题,就其研究内容而言,主要集中于对农民工的物质贫困、农民工贫困的测度和分类、形成的原因等诸多方面展开。
新时代中国社会农民贫困观研究
新时代中国社会农民贫困观研究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新时代下,中国社会对农民贫困问题的认识和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新时代中国社会对农民贫困的观研究。
一、农民贫困的现状农民贫困问题是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的热点问题。
在农村地区,由于自然环境、资源、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一部分农民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在不断减少,但贫困问题依然存在且不容忽视。
农民的贫困主要表现在收入低、生活水平低、教育和医疗水平有限、基础设施落后等方面。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和质量。
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新时代下对农民贫困观的变化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中国对农民贫困问题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在过去,人们对农民贫困问题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物质援助和救济上。
而在新时代下,人们对农民贫困问题的认识已经向更深层次、更系统化的思考转变。
对农民贫困问题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消极援助,而是更加关注农民自身的发展。
新时代下,政府和社会组织愈发重视提高农民自身的发展能力,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新时代下对农民贫困问题的认识更加系统和立体。
不再只是看到贫困的表象,而是更加深入地思考贫困问题的根源和内部逻辑。
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开始更加全面地考虑农村贫困问题的各种因素,如生态环境、产业发展、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问题。
新时代下,对农民贫困问题的认识更加注重民生。
政府和社会组织不仅在经济上给予农民支持,而且更加注重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
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等。
三、新时代下应当加强的研究1. 深入挖掘农民贫困问题的多维成因在新时代下,农民贫困问题已经呈现出了多维成因的特点。
除了传统的自然因素和资源条件外,还受到政策、市场、产业等因素的影响。
应当深入挖掘农民贫困问题的多维成因,为下一步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
实用文档其他之精准扶贫视角下对农民工贫困问题的思考
精准扶贫视角下对农民工贫困问题的思考摘要:随着精准扶贫思想的不断深入,如何让农民工这一重要的社会底层人群摆脱贫困值得思考。
本文从农民工物质贫困、精神贫困两方面入手,探究农民工贫困的原因,为政府进行农民工的精准扶贫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民工;代际传递;贫困消减贫困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主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到2016年底,我国农民工数量已达到2.82亿人,农民工作为贫困特征较为典型的特殊群体,探究其贫困原因并进行精准扶贫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十分重要的。
一、农民工贫困问题1.物质贫困对于农民工而言,物质贫困始终是最基本的贫困问题。
从多维的视角来看,这种物质贫困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衡量:个人生活条件、家庭人均收入、家庭人均消费、老家生活条件。
农民工大多都是农村出去打工的年轻人,在个人生活条件方面,由于进城打工所必需花费的衣食住行的费用以及他们承担的家庭开支较多,所以农民工通常会选择省吃俭用,因此他们在生活中面临着比较艰苦的条件。
在家庭人均收入方面,农民工进城打工的动机就是为了更高的收入,来改善家庭的生活水平。
虽然进城打工之后,会获得相对于在农村进行生产劳动更高的收入,但仍然是有限的。
同时大量的农村年轻人进城打工,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看管的问题,会带来的贫困代际传递。
在家庭人均消费方面,一方面,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和孩子大多都是自给自足,很少进行消费;另一方面,这些农民工进城打工的初衷就是存下更多的钱,同时他们没有参加社会保险,因此更是“不敢消费”。
这种心态抑制了他们的消费欲望,推动了这一维度贫困的提升。
在老家生活条件方面,虽然农民工家庭相对于农村其它家庭要好很多,但是和社会总体水平还是有差距的。
2.精神贫困相对于物质贫困而言,精神贫困是一个隐含的贫困因素。
但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等方面,尤其对于农民工而言。
首先,农民工大多都是为了生活进城打工的年轻人,由于缺乏职业技能,因此只能从事低端的体力劳动。
贫困农民思想状况的调查研究
贫困农民思想状况的调查研究导言:中国农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仍有一部分农村地区的贫困农民存在思想问题,这不仅仅是一种经济问题,更是一种社会问题。
了解和研究贫困农民的思想状况,有助于我们制定更加有效的对策,推动他们走上致富之路。
一、贫困农民思想状况的原因1.1 经济原因:贫困农民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中,经济压力大,生计难以维持,造成他们对未来失去信心和希望1.2 文化原因:由于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对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容易产生保守的思想观念1.3 社会原因:贫困农民长期受到社会的边缘化和歧视,他们面临着种种不公正的对待,缺乏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二、贫困农民思想状况的表现2.1 悲观消极:贫困农民普遍觉得自己的命运是由上天决定的,自己无法改变,对未来缺乏信心和希望,容易产生消极情绪2.2 保守守旧:由于经济条件限制,贫困农民对新思想和新观念的接受能力较弱,容易保持原有的传统观念和观念2.3 懒惰依赖: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环境中,贫困农民对努力工作和主动改变命运缺乏积极性,容易依赖他人或政府的帮助三、促进贫困农民思想转型的途径3.1 经济上的帮助:通过提供就业机会、金融支持和技术指导等方式,提高贫困农民的经济收入,从而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困境,增加信心和希望3.2 教育上的扶持:加大对贫困农民教育的投入,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教育程度,增强他们的接受新思想和新知识的能力3.3 社会上的关怀:通过加强社会援助机构的建设和培训,改善贫困农民的生活条件,增加他们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减少思想问题的产生结论:贫困农民的思想问题不容忽视,需要我们关注和重视。
通过深入研究和调查,了解贫困农民的思想状况,制定相应的对策,帮助他们走向富裕和幸福的生活。
也需要加大对贫困农民的教育和扶持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让他们拥有自己的梦想和奋斗的目标。
农民工精神贫困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农民工精神贫困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的推手,逐渐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社会建设的推进者。
然而,随着农民工数量的不断增加,一些负面问题也逐渐浮现,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精神贫困”。
农民工精神贫困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身心健康,严重时还会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目前,对于农民工精神贫困问题的研究仍然比较薄弱,因此本次研究旨在深入探究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以促进农民工群体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问题及目的农民工精神贫困问题的出现,是多种原因参与的结果,例如:城乡分割、社会保障、工作环境、组织管理、文化素养等等。
为了全面了解该问题的面貌,本研究将围绕以下问题进行深入探究:1.农民工群体“精神贫困”问题的基本表现及其成因是什么?2.如何从城乡分割、社会保障、工作环境、组织管理、文化素养等方面入手,改善农民工的精神状态?3.我国在解决农民工精神贫困问题方面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本研究旨在探究以上问题,为改善农民工的精神状态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文献资料分析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 确定研究对象: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农民工群体,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和农村地区开展调查。
2. 设计调查问卷:根据研究问题,设计有关农民工的精神贫困问题的问卷,包含个人基本情况、生活状态、工作状态、心理状态等方面的问题。
3. 进行问卷调查:在选定的城市和农村地区开展问卷调查,收集农民工的相关信息,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 进行深度访谈:选择已经经受过切身感受的农民工群体,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其在工作、生活、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
5. 分析和总结:分析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结果,从城乡分割、社会保障、工作环境、组织管理、文化素养等方面,对解决农民工精神贫困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并总结我国在解决该问题方面的成功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工论文:农民工精神贫困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和工业化大生产的开始,有大批的农民离开自己的故土到城市中打工,他们
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他们贫困的生存状态与其所做出的贡献极不相符。
这种贫困不仅包含物质层面的贫困,还包含精神层面的贫困。
具体表现在:情感世界空虚、价值取向单一、法律意识淡薄、封建迷信思想严重、消费观念畸形、角色意识模糊等。
本人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际走访的方法,了解农民工最真实的生存状态。
研究发现,造成农民工精神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生活条件的
制约、自身素质的局限,也有公共文化设施的匮乏、组织体系的缺失、相关制度的不完善等。
本文针对以上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对策,以丰富农民工的精神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英文摘要】By dint of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as well as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a great number of peasants have left the hometown to make their livings in cities since the 1970s and 1980s. As migrant workers, they did contribute a lot to the urban constructions in the last decades. However, based on the author’s investigation, their contributions do not quite match with that of living conditions which could be reflected at two levels, in terms of the material scarcity and the spiritual barrennes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latter one is more serious and to be more specific, it would
be embodied as the emotional vacuity, the unitary value orientation, the ignorance of law, the feudalistic
superstition, but also the unreasonable consumption concept
and the less intense role-consciousness and so on.According to
this research, the writer would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migrant workers’ living states by means of the questionnaires
and actual interviews. On this condition, it c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the factors for spiritual barrenness are diversified,
such as the restrictions of substances and peasants’ own qualities, and as well as the scarcity of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the unsound organization and political systems and
the like. To the above issues,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ll put forward some feasible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to enrich the migrant workers’ spiritual life and furthermore
to promote people’s all-round development.
【关键词】农民工精神贫困致贫因素
【英文关键词】migrant workers spiritual barrenness penury factors
【目录】农民工精神贫困问题研究摘要
4-5ABSTRACT5目录6-8引言8-9第一
章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9-16一、相关概念的界
定9-12(一) 农民工相关概念9-10(二) 农民工精神
贫困相关概念10-12二、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方法
12-14(一) 理论基础12-13(二) 研究方法
13-14三、农民工精神贫困问题的研究价值14-16(一) 反农民工精神贫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14(二) 反
农民工精神贫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14-15(三) 反农民工精神贫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15(四) 反农民工精
神贫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15-16第二章农民工精神贫困特征及表现16-28一、农民工精神贫困特征16-18(一) 历史承袭性和长期性16(二) 深层次性和隐蔽性
16-17(三) 致贫因素的动态变化性17(四) 精神贫困的非独立性17-18二、农民工精神贫困表现18-28(一) 情感世界空虚18-21(二) 价值取向功利21-22(三)
法律意识淡薄22-24(四) 封建迷信思想严重
24-25(五) 消费观念畸形25-26(六) 角色意识模糊26-28第三章农民工精神贫困原因分析28-37一、农民工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28-30(一) 农民工收入水平低下
28(二) 农民工生活环境恶劣28-29(三) 农民工闲暇时间过少29-30二、农民工自身素质的局限30-31(一) 文化科技素质的制约30(二) 心理素质的制约
30-31(三) 思想观念的制约31(四) 行为习惯的制约31三、农民工的公益文化设施匮乏31-32四、农民工
组织体系缺失32-33(一) 城市工会组织的不完善
32-33(二) 非政府组织发育程度偏低33五、农民工相关制度的缺位33-37(一) 二元化户籍障碍34-35(二) 就业制度不公正35(三)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35-37
第四章解决农民工精神贫困的对策37-47一、改善农民工的
物质经济条件37-38(一) 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
37-38(二) 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38二、加大农民工培训教育的力度38-40(一) 重视农村义务教育39(二) 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教育39-40(三) 加大农民工思想道德文
化教育40(四) 加强农民工心理健康教育40三、加大
农民工的文化设施建设40-42四、建立农民工多样化的组织形式42-43(一) 完善农民工的工会组织42(二) 建立多
元化的组织形式42-43五、解决农民工精神贫困的制度构建
43-47(一)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43-44(二) 创建平等
竞争的就业制度44-45(三) 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45-47结论47-48致谢48-49参考文献
49-51调查问卷51-57访谈记录节选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