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真菌病害的分离鉴定与防治
食用菌病害的种类及防治方法
食用菌病害的种类及防治方法食用菌的病害主要分为竞争性杂菌、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等,主要危害最多的是竞争性杂菌。
生产中应遵循以农业预防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方针。
一、竞争性杂菌及防治竞争性杂菌有细菌、酵母菌、霉菌等9种杂菌,其中危害最大的是霉菌。
霉菌主要分为绿霉、青霉、毛霉等。
霉菌主要防治措施:1.搞好制种和栽培场所的清洁卫生,加强通风换气。
2.掌握好空气湿度和温度。
3.培养料发酵彻底,搞好培养料的消毒,生产过程中采用无菌操作。
二、几种主要真菌性病害及防治方法1.干泡病做好菇房消毒;培养料和覆土材料应灭菌处理;及时防治虫害和螨害;一旦发病喷施500倍的多菌灵或500倍的甲基托布津。
2.白腐病培养料进行二次发酵;覆土消毒是控制白腐病的关键,最好以60-70℃蒸汽消毒覆土30分钟。
覆土后和出菇前菌床可喷洒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和疣孢净500-1000倍液进行防治。
3.软腐病主要危害金针菇、平菇等。
培养料进行二次发酵;覆土消毒;加强通风换气,降低土表和空气湿度;发病后喷施500倍甲基托布津或代森锌液。
4.猝倒病主要危害双孢菇、平菇等。
选择干燥、无霉变料,减少病菌来源;覆土蒸汽消毒;培养料要高温发酵和进行后发酵;平菇应低温发菌和采用发酵料。
三、细菌性病害及防治方法1.细菌性斑点病可侵染双孢菇、金针菇、平菇等。
空气湿度宜控制在85%-90%,每次喷水后窑通风1小时,防止菇盖表面积水潮湿;发病后及时清除,喷施100-200国际单位的链霉素或0.1%克霉灵。
2.黄色单孢杆菌病主要危害双孢菇。
防治中主要搞好培养料二次发酵和消毒;发病后喷施四环素、青霉素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尽量减少温差和防止低温,以免菇面凝结水滴。
四、生理性病害食用菌生理性病害是一种非病原性病害,主要是由于对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CO2浓度),操作方法以及化学因子(如农药化肥、pH值)的不适宜引起的。
一旦条件改善,便可恢复正常生长。
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与治疗方法
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与治疗方法食用菌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农产品,具有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方式,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
为了保证食用菌的健康生长和产量,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十分关键。
食用菌的病害主要包括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
真菌性病害主要有褐斑病、炭疽病、灰斑病等。
病原菌通过空气、土壤、种子和施肥工具等途径传播,侵染食用菌的孢子或菌丝,导致菌体发生变质和死亡。
细菌性病害主要有软腐病、猝倒病等。
这些病害会导致菌体发生软化、变色,严重影响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
在食用菌的病害防治中,首先要充分了解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病规律。
了解病原菌的生活史和侵染方式,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治措施。
其次,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生产管理,保持菌床的清洁和通风。
菌床应定期清理和消毒,及时除去病变的菌体,减少病菌的传播。
同时,保持菌床适宜的湿度和温度,增强食用菌的抵抗力。
此外,合理施用农药也是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真菌性病害,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
比如,利用一些对真菌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进行防治。
例如,利用对褐斑病有拮抗作用的芽孢杆菌,利用对灰斑病有拮抗作用的木霉进行防治。
同时,可以采用有防治作用的生物农药,如辛菌素、葡萄糖苷酵解酶等,进行喷洒处理。
对于细菌性病害,要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广谱杀菌剂和抗生素类药物等。
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浓度、用药方法和用药时机,避免对食用菌的毒害。
此外,还可以采用一些物理防治方法。
如在菌床上覆盖塑料薄膜,减少病原菌的侵染。
适当使用紫外线杀菌灯对菌床进行照射,杀灭菌床上的病菌。
还可以使用热水消毒,将热水浇灌在菌床上,提高菌床的温度,杀死病菌。
总之,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是一个复杂而繁琐的过程,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措施。
通过充分了解病虫害的特点和防治方法,加强管理和施药,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食用菌的病虫害发生,提高产量和质量。
在今后的生产中,还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寻找更加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
食用菌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食用菌与一般农作物不一样,其生育期短,组织柔嫩,抗药能力差,且子实体易于积累化学农药残毒,影响食用菌的风味和人的身体健康。
其次,由于食用菌与大多数杂菌及病原菌具有同源性,且目前还没有高效的选择性杀菌剂可供使用。
因此食用菌病虫害及杂菌的防治应该以预防为主,强调环境控制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办法。
一、防治原则1.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2. 选用抗病、虫害品种及进行合理的栽培管理;3. 组成较完整的防治系统,减少或控制病害来源。
二、注意事项1. 子实体生长期短,又直接食用,严禁使用剧毒农药。
2. 需化学药剂辅助治疗时,一定要选用有产品登记号的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并做到适时、适量合理使用。
3. 出菇期间禁用化学药剂防治。
三、综合防治措施1. 菇场设计科学从防止有害生物角度出发,把原料库、配料厂、肥料堆积场等感染源区与菌种室、接种室、培养室、出菇棚等易染区隔离;防止材料、人员、废料等从污染区流动到易染区;有条件的菇场,应将培养室与出菇棚分开,以减少培养期污染。
2. 环境卫生清洁搞好环境卫生是有效防治多种有害生物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其他防治技术获得成功的基础。
做好日常清洁卫生工作,将废弃物和污染物及时烧毁或深埋;及时清理周边环境中的杂草、积水及各种有机残体,避免病虫滋生;避免使用不清洁的污水;同时控制栽培场人员流动。
此外,每一季栽培结束后,应彻底清理菇场。
3. 选用适宜品种选用抗病虫性、抗逆性强的菌种;同时,使用菌龄适宜的菌种,并通过适当加大播种量,增强抗病虫能力。
4. 配料慎重合理生产选用新鲜、无变质的原材料;配料时勿添加过多糖、粮类营养,拌料时要求偏弱碱性。
严格灭菌操作,避免灭菌不彻底造成的批量污染。
5. 实施轮作换茬对于发生过严重性病害、虫害的出菇棚或栽培场所应采取换茬或轮作的方法,避免病虫害再次爆发。
6.物理防治较好菇场设施的门窗要安装防虫网、纱窗等;出入菇房随手关门,防止蝇、蚊成虫飞入产卵。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及防治食用菌病虫害是指与食用菌争夺养分和空间,危害食用菌生长发育,引起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下降的微生物及害虫。
病害有两类,为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
危害食用菌的害虫一般有昆虫、线虫、螨类及软体动物。
一、竞争性杂菌与防治(一)制种期杂茵1、常见杂菌(1)链孢霉:也叫好食脉胞霉,孢子橙红色或粉红色,也叫红色链胞霉,属中高温型好气性真菌,条件适宜时,生长极快,传播迅速,在以木屑、棉籽壳等作培养基栽培的菌类中常发生。
主要危害是与食用菌争夺养分与空间,常生长于袋口棉塞及菌袋表面,菌丝可在纵深发展,待菌丝长满袋后,自然消失,对出菇影响不大,但如与木霉交叉感染,则危害极大。
(2)曲霉:主要有三种,黄曲霉、黑曲霉、灰曲霉。
菌落形状中间黄绿色,周围一圈白色,属中高温型25—30°C,喜湿度大,微酸性环境,菌丝生长良好时,可将其覆盖,对出菇影响不大,主要危害是与食用菌争夺养分和空间。
(3)青霉与拟青霉:菌落颜色较青较蓝,周围白色,与食用菌争夺养分和空间,危害性比曲霉大。
(4)毛霉、根霉:菌丝象烂棉絮,根霉会产生假根,是培养料含水量偏高的表征,主要危害是与食用菌争夺养分和空间。
(5)木霉:产生绿色孢子,菌落呈绿色也叫绿色木霉,能分泌霉,起破坏作用,并产生孢外毒素,常造成烂筒,危害极大。
(6)细菌类:培养料有有机物腐烂的腥臭味,大多为细菌性污染。
2、杂菌发生的原因杂菌发生的原因主要有:袋口扎不紧,灭菌不彻底,培养料不新鲜或湿度偏高,接种时无菌操作不严,搬运过程中松袋或刺破菌袋,培养环境消毒不彻底,环境中杂菌孢子浓度大,初侵染源丰富,管理时喷水量过大,空气湿度大,环境通风不良,温度偏高等都是引起杂菌发生的主要原因。
细菌发生原因主要是灭菌不彻底。
3、杂菌污染的主要防治方法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食用菌是一种保健食品,因其生产周期短,许多食用菌栽培也不脱袋,它们既不宜下药,也不宜下一般农药,并且作用效果也不大,因而,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必须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主要在于防。
食用菌病害调查及病原物分离实验报告
食用菌病害调查及病原物分离实验报告前言食用菌是一种营养丰富、口感美味的食材,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食用菌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容易出现病害现象,病原体造成的损失也很严重。
对食用菌病害的调查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实验旨在对一些食用菌生产企业产生的病害进行调查,采取病原物分离的方法,对分离出的病原体进行鉴定和深入分析,以期提高食用菌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材料:- 许多袋食用菌采样物- PDA培养基- 生理盐水- 高锰酸钾溶液- 酒精灯- 毛细管- 无菌针- 无菌培养皿、管实验方法:1. 采样和制备从食用菌生产企业中收集许多袋采样物,包括各种不同品种和不同堆肥的食用菌,将其标号。
将每袋样本取出适量(10 g),用无菌袋装好,带到实验室。
在实验室中准备好PDA培养基和无菌器具,同时打开实验室的紫外线灯,对培养室进行紫外线消毒。
将每袋采样物放到无菌台上,用无菌的镊子开袋,并取出一部分菌丝,分别均匀涂抹在PDA培养基上,标上菌名和采样编号后,分别放置在恒温培养箱(24℃)中进行培养。
不同种类的食用菌要分别放置。
2. 病原菌分离和鉴定观察菌落生长状况,查看是否有不正常生长的菌落,选择对菌落形态最具典型性的一个进行扩展培养,以获得单一纯菌。
用无菌针将菌落刮下,转移到无菌水中,小心搅拌,取少量混浊液,在无菌平板上摇晃,将菌体涂抹均匀。
等待培养,确定分离后的复菌是否纯净,并观察培养出的荧光色素、分泌物质等下游表型特征。
针对其鉴定需求以上以上逐步增加,包括染色(革兰染色)、生化检测、脱氢酶酶链反应等技术的应用。
3. 验证病原菌验证分离出的细菌是否具有致病能力,用毛细管和无菌针进行针刺、均匀挥发和伤口操作,观察其在宿主植物上的病症标志并确定致病病原菌。
实验结果1. 菌落生长状态观察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各种不同品种和不同种类的食用菌在PDA培养基上都形成了良好的生长状态。
我们可以看到,有些菌落呈现典型的圆形,规则的圆周和完整的中央凹陷。
食用菌病害的防治原理与措施
食用菌病害的防治原理与措施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比其它农作物的防治困难更大。
一方面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环境条件-营养丰富的培养基质,空间相对密闭,温度适宜,阴暗潮湿,也非常适合于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而且害虫杂菌往往发生在培养基质内,与食用菌的菌丝体混生在一起,难以分开来单独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另一方面食用菌的食用部分---子实体都是裸露的,没有其它保护组织,又是健康食品,菇体的吸水力强,一旦在出菇期采用不得当的农药防治,就会造成农药的残留。
因此,采取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是食用菌生产获得高产、高效、优质、无公害的重要保证。
1:非侵染性病害的防治原理非侵染性病害关键在于预防,从培养料的配制、发菌条件的调节,到菇房环境条件的控制,在食用菌的整个发育过程中,都要尽一切可能创造利于食用菌生长发育的条件来抑制此类病害的发生。
2:侵染性病害的防治原理①防治原理: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蔓延需要具备四个条件,即病原物、宿主、适宜侵染的环境条件、再侵染和蔓延,阻断病原:使侵染源不能进入菇房,如:不使用带病的菌种、培养料进行规范的二次发酵或灭菌,覆土材料用前进行蒸汽消毒或药剂消毒,旧菇房进行彻底消毒,清洁环境等。
阻断传播途径:任何病害,在生长期如果仅发生一次侵染,一般不会造成危害,只有发生再次侵染,才会造成对生产的明显危害,因此,病害发生后阻断传播途径很重要,如用具消毒、及时灭虫灭螨等。
阻断病原菌的生长:多数病害都喜高温高湿,适当降温降湿,加强通风,对多种病原微生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杀灭病原物:进行菇房内外环境的彻底消毒和必要的药剂防治。
②防治原则侵染性病害一旦在子实体上发生,整株子实体的商品价值就完全丧失。
由于菇房的高温高湿环境和每日必需的喷水管理,使病害的传播蔓延速度大大快于菇体生长的速度。
病害的预防应遵循以下几点:以培养料和覆土的处理为重点:多种食用菌病害的病原物都自然存在于培养料和覆土材料中,也是食用菌病害的最初侵染源,因此,除必需进行发酵料栽培外,尤其在发病区或老菇棚,应尽量进行熟料栽培。
食用菌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方法
食用菌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方法一、食用菌病虫害的识别方法1. 观察菌体外表:食用菌病虫害通常会导致菌体的外观发生改变,如出现斑点、腐烂、变色等现象。
2. 观察菌盖:食用菌的盖子上出现异常的颜色、斑点或凹凸不平等现象,可能是病虫害的表现。
3. 注意气味:食用菌患有病虫害时,可能会散发出不正常的气味,例如腐败味或有毒物质味道。
4. 查看菌丝:食用菌的菌丝出现变色、变形或其他异常现象时,很可能是病虫害的结果。
5. 了解生长环境:了解食用菌的正常生长环境,当发现生长环境突然发生变化,如温度、湿度等,可能是病虫害导致的。
二、常见的食用菌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1. 菌核病(主要针对蘑菇):- 识别方法:菌盖上出现凹凸不平的囊状物或拥有粘液状的表面。
- 防治方法:清理病状的菌盖和菌褶,及时清除任何可能的病菌来源,加强通风和消毒。
2. 干燥病(主要针对金针菇):- 识别方法:菌体表面变干燥、裂纹出现、产量下降等。
- 防治方法:调整适宜的湿度和温度,提高空气湿度,定期喷水以增加湿度。
3. 蛾虫类害虫(如金针菇蛾、蘑菇蚜等):- 识别方法:叶面上出现蛀食痕迹、蚜虫聚集、蛾虫危害等。
- 防治方法:人工捕捉有害虫,定期清除叶面的有害虫,喷洒天敌昆虫或环保农药。
4. 真菌病(如黑蘑菇炭疽病、灵芝花病等):- 识别方法:菌体表面出现湿疹、溃烂、色斑等。
- 防治方法:增加通风换气、保持适宜的湿度,避免过度浇水。
如病情较严重,可使用环保型的杀菌剂。
5. 病毒性害虫(如香菇病毒病):- 识别方法:叶面、菌体表面出现异常的颜色、纹理、萎蔫等。
- 防治方法:清除病菌携带者,如病毒扩散较快,建议销毁受感染的菌种或设备,保持卫生清洁。
6. 杂菌侵染:- 识别方法:观察到菌体表面出现不同颜色、纹理的杂菌。
- 防治方法:定期对种植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加强通风换气,避免交叉感染。
三、预防和防治措施1. 保持清洁和卫生:保持种植环境的清洁和卫生,防止细菌和病毒的滋生和扩散。
食用菌真菌病害的分离鉴定与防治-2019年文档
食用菌真菌病害的分离鉴定与防治[摘要]食用菌污染杂菌中真菌占很大的比重,给菇农及企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对该病害的防治有控制环境因子、药剂防治、生物防治三方面。
本文通过形态学鉴定技术结合分子生物技术,确定污染真菌的种类,为以后的生物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食用菌产业作为我国第六大农作物产业,为人类生活饮食和国民经济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近年来,食用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商品化作物。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是种植食用菌最大及种植种类最多的国家,总计达到全世界种植面积的32%。
但在栽培期间由于各种因素使得产量急剧下降。
John Fletcher与Richard Gaze在蘑菇病虫害控制一书中将蘑菇病害分为了五大类: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昆虫以及与蘑菇竞争的霉。
从某种程度讲,大多数国家,真菌病害是最重要的病害,它能够在任何时间段发生,但其数量种类严重多变。
真菌病害不仅污染了食用菌菌棒,使之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它自身由次级代谢产物所产生的真菌毒素造成致癌、致畸变、生物紊乱、遗传病变及免疫破坏等作用,从而更加影响了人类对食用菌的食用和药用价值,间接也影响了人类的身心健康问题。
本文着重对食用菌真菌病害的鉴定方法进行了阐述。
1.食用菌真菌病害的分离1.1稀释平板分离法:在污染菌棒上按比例取三点用分析天平称取样品1g,放入99mL蒸馏水的三角烧瓶,摇床上25℃300r/min摇15min,使样品与无菌水混合均匀;再吸取1ml 混匀的液体于新的9ml无菌水试管中,依次稀释到105倍。
对稀释10-4、10-5样品试管中吸取1ml液体各三次于灭菌的培养皿中,倒入加有乳酸的孟加拉红培养基,混合均匀后封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25℃培养。
1.2直接培养法:用无菌镊子挑取病害处的样品,放入加有乳酸的PDA培养基,在2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7天,随后用单孢分离法对污染真菌进行再次分离、培养。
2.食用菌真菌病害的形态学鉴定将分离菌株接种到直径9cm的PDA平板上,在距离接种部位2cm左右位置倾斜插入经灭菌的盖玻片,然后在25℃培养箱中培养。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病害诊断与防治技术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病害诊断与防治技术食用菌是一类受欢迎且富含营养的食材,但在菇农的种植过程中,常常会面临各种病害问题。
正确诊断和有效防治这些病害,对于保证食用菌的生长发育和品质至关重要。
因此,食用菌类栽培中的病害诊断与防治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一、病害诊断技术1. 观察病害症状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及时观察病菌感染的症状是进行病害诊断的第一步。
常见的病害症状包括叶片变黄、菌丝腐烂、子实体变形等。
通过对症状的观察,可以初步判断病害的种类。
2. 病菌的鉴定通过病菌的鉴定,可以进一步确认病害的种类。
这需要在实验室中进行,一般采用显微镜观察病菌的形态特征和组织病理学方法进行鉴定。
病菌的鉴定结果可以作为制定针对性防治措施的依据。
3. 环境监测食用菌病害的发生与环境条件有关,通过环境监测可以分析病害发生的原因。
包括测定土壤水分、温度、光照等参数,并与病害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相关性,并调整环境条件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二、病害防治技术1. 清洁消毒食用菌栽培环境的清洁消毒对于防治病害至关重要。
定期对种植设备、媒介质等进行清洗和消毒,降低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并按照正确的浓度和方法进行使用。
2. 均衡施肥适量施肥是保证食用菌生长健康的关键。
不同阶段的食用菌对养分需求不同,合理调节施肥量和施肥时间,保持养分的平衡,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3. 毒素防治一些病菌分泌的毒素是引起病害的根本原因。
通过阻断病菌的代谢过程,可以有效抑制毒素的产生。
使用生物制剂或化学药剂,对病害进行防治。
4. 人工虫害控制除了病菌引起的病害,食用菌的栽培还常常受到一些虫害的侵袭。
使用无毒的人工虫害控制方法,如雌雄异体引种、化学调控等手段,有效抑制害虫的增殖。
5. 培育抗病品种培育抗病菌株是预防食用菌病害的长远之计。
通过选择和交配具有抗病性的菌株,培育出抗病性更强的新品种,提高食用菌的整体抗病能力。
结语:食用菌类栽培中的病害诊断与防治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保证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
食用菌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食用菌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食用菌种类多,营养价值高,口感好,很受人们喜爱,生产中常见的病虫害较多,主要有:杂菌、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和虫害。
防治始终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对各类病虫害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确保食用菌的无害化生产。
1、竞争性杂菌的防治1.1发生特点竞争性杂菌主要有绿霉、青霉、链孢霉等,发生在高温高湿通风不畅的菌棚,在培养基质上与食用菌菌丝竞争生长,争夺养分和生存空间而抑制食用菌菌丝生长造成危害。
1.2防治方法选用成熟培养料并调至弱碱性,配料时加0.1%~0.2%多菌灵或克霉灵,严格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增加菌棚通风量。
出菇时,防止高温高湿不透气。
发现病症后,及时去掉霉点,用石灰水覆盖住发病部位,并在四周涂抹0.2%多菌灵或0.1%甲基托布津溶液,可有效控制其危害。
2、真菌性病害的防治2.1发生特点食用菌上发生的真菌性病害主要是软腐病。
发病时,菇床表面出现白色菌丝,后期变成水红色。
在低温高湿环境下,被侵染的菇体畸形,变褐色,直至软腐。
金针菇和平菇易感染此病。
2.2防治方法培养料进行二次发酵,覆土用巴氏消毒30分钟,加强通风透气。
降低土表和空气湿度,发现病菇立即摘除并集中处理,并在病区喷500倍液的甲基托布津或代森锰锌液,防效较好。
3、细菌性病害的防治3.1发生特点细菌性病害主要是细菌性斑点病,又称褐斑病。
在高温高湿、低温高湿、菇棚通风不畅的情况下,均易导致该病发生。
发病初期,在菌盖上出现不规则针头大小的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卵形,渐变为深褐色,直到黑褐色,发病严重时引起菇盖变形、开裂。
褐斑病多发生在双孢菇、金针菇、平菇上。
3.2防治方法严格覆土消毒和用水清洁,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90%,每次喷水后要注意通风以防菇盖表面长时间积水和处于湖湿状态,一旦发病及时清除病部,然后喷链霉素或含150mg/L的漂白粉水溶液。
在平菇上用0.1%克霉灵水溶液喷洒。
4、虫害4.1发生特点食用菌上的害中主要有菇蝇、菇蚊,均以幼虫危害菌丝体影响菌丝体定植和发菌。
食用菌病害的几项防治措施
食用菌病害的几项防治措施食用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遭受各种病菌的侵袭,引起减产甚至绝产。
据统计,在食用菌新产区,由于病菌的危害.可造成10%~18%的产量损失,而在一些老产区则更高,严重的甚至造成绝产。
所以,做好病害防治工作,是保证食用菌栽培高产稳产重要条件。
食用菌病害的防治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消灭栽培场地的菌源在栽培食用菌前,必须对栽培场地和周围环境进行彻底的灭菌消毒。
在新产区,一般可用浓度为5%的石灰水和800倍的杀菌剂喷洒,也可用硫磺熏蒸。
消毒时,尤其应注意墙角、棚边等死角。
在老产区,由于多年生产,栽培场所内的病原菌较多,一定要彻底灭菌。
二、减少原料中的杂菌生产上,首先要选择新鲜、无霉变的各种栽培原料。
其次,在用料时,要将各种栽培原料在阳光下暴晒2~3天。
栽培平菇、鸡腿菇等食用菌时,可采用短期发酵法消灭原料中的杂菌。
具体做法是,将栽培料预湿后充分拌匀,接着堆成堆。
料堆高1米、底宽1.5米。
待料温达到60℃时,保持10小时,然后进行翻堆。
翻堆后,当温度再达到60℃时,保持10小时即可。
三、剔除污染的菌种首先选择优良菌种,对优良菌种除要求高产、优质、抗逆性强外,还要纯度高、无病虫感染且菌龄适宜。
其次,播种工具要清洁,脸盆、铲勺、手套、铁锨等都要用石灰水或杀菌剂清洗消毒。
再次,在栽培袋制作过程中,要选用优质低压聚乙烯塑料筒。
填料要严实,封口要严密,料筒排放应有少量间隔。
四、控制生态条件在栽培管理过程中,通过控制病原菌的生存条件可有效地抑制病原菌的侵入、发生和蔓延。
主要措施有:(1)控制栽培料中的酸碱度。
一般情况下,食用菌比较喜欢偏碱性的栽培原料,而病原菌则喜欢生长在偏酸的环境中。
所以,在配制栽培料时,可用石灰水将原料的酸碱度调整为偏碱性,以控制病菌的生长。
(2)适当控制温度和湿度。
在栽培管理过程中,可采取通风、控水、遮光等措施,创造一个有利于食用菌生长而不利于杂菌生长的环境条件,以达到控制病害污染的目的。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食用菌是一种珍贵的食材,其栽培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影响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食用菌栽培中的病虫害,并提供一些防治方法。
一、菌核病菌核病是食用菌栽培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由真菌感染引起。
菌核病的症状包括出现黑褐色斑点,并逐渐扩大蔓延,最终导致菌盖腐烂。
造成这种病害的原因主要是因菌棒的污染。
为了预防和控制菌核病,首先需要进行严格的病菌检疫,确保菌棒的质量。
其次,优化栽培条件,保证环境的通风和湿度控制。
还可以使用一些安全、无污染的防治剂进行喷洒,有效抑制病菌的生长。
二、蛀虫蛀虫是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的另一大威胁,主要通过蛀食菌丝,导致菌丝的破坏和死亡。
蛀虫的症状包括菌丝出现蛀食痕迹,并逐渐扩大。
蛀虫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环境卫生措施不到位,导致蛀虫的滋生和繁殖。
为了预防和控制蛀虫,首先需要对菌棒、培养基和栽培设施进行消毒,杜绝虫害源的污染。
其次,定期清理和消毒培养环境,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和繁殖。
还可以使用一些环保型的杀虫剂喷洒,降低虫害的发生。
三、霉菌病霉菌病是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由霉菌感染引起。
霉菌病的症状包括出现白色霉斑,并逐渐扩大,最终导致菌体变软腐烂。
霉菌病的发生通常是由于环境湿度过高,通风不良,以及培养基存放不当等原因引起的。
为了预防和控制霉菌病,首先需要保持栽培环境的通风和适度的湿度,避免湿度过高。
此外,要定期清理栽培设施,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
还可以使用一些安全、无毒的防霉剂进行喷洒,有效抑制霉菌的生长。
四、蚜虫蚜虫是食用菌栽培中常见的害虫之一,主要通过蚜虫的吸食导致食用菌的生长受阻。
蚜虫的症状包括菌盖出现凹陷和变形,并且菌柄变细。
蚜虫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环境卫生措施不到位,导致蚜虫的滋生和繁殖。
为了预防和控制蚜虫,首先需要定期清理栽培环境和设施,以减少危害。
其次,可以使用一些环保型的杀虫剂进行喷洒,有效抑制蚜虫的繁殖。
还可以引入天敌,如瓢虫等,进行生物防治。
苏北地区食用菌常见病害识别与防治措施
苏北地区食用菌常见病害识别与防治措施苏北地区是中国南部优质食用菌生产的重要地区之一,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适合各种食用菌的生长。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食用菌的病害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确保食用菌的生长和产量,及时识别和防治食用菌的常见病害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针对苏北地区食用菌常见病害进行识别和防治措施的介绍。
一、常见的食用菌病害1. 炭疽病炭疽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害食用菌的菌盖和菌柄。
受侵害的部位会出现黑色病斑,并逐渐扩大。
严重的炭疽病会导致食用菌的死亡或严重减产。
2. 灰霉病灰霉病是由灰霉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害食用菌的菌丝和子实体,使其表面呈现灰色霉层,对食用菌的品质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二、食用菌病害的识别与防治措施1. 炭疽病的防治(1)合理施肥,保持菌棒的养分均衡,增强其抗病能力;(2)加强通风,保持菌房内的湿度适宜,减少真菌的滋生;(3)选用抗炭疽病的食用菌品种,如香菇、金针菇等;(4)定期喷洒炭疽病的防治剂,如氯氰菊酯、多菌灵等,防止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 灰霉病的防治(1)加强菌棒的管理和清洁,及时清除携带病菌的秸秆和杂草;(2)密实覆土,避免菌棒表面直接接触地面,减少病菌的感染;(3)定期喷洒灰霉病的防治剂,如多菌灵、吡唑酮等,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4)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进行病部割除和消毒处理,防止病害扩散。
通过以上防治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食用菌的病害,提高食用菌的质量和产量。
食用菌生产者应密切关注菌房内的环境变化,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并合理施用防治剂进行防治,以确保食用菌的安全生产和质量稳定。
希望以上内容对苏北地区食用菌病害的识别与防治能够提供参考和帮助。
做好四方面预防,清除食用菌病虫害
做好四方面预防,清除食用菌病虫害
食用菌是日常生活中的美味而营养价值较好的菜肴,在农村也广泛种植,也是农民创收的来源,但食用菌栽培中会遇到病虫害,不做好防治就会影响食用菌的质量产品,进而影响收入。
做好下面四点能有效防治食用菌病虫害。
1、换茬、轮作、切断病虫食源。
对于发生过严重病害或虫害的栽培房,不应连续种植相同的品种,以防相同病虫爆发、难以控制。
2、选用抗病性强、生活力强、高纯度菌种,引进优良菌种时选择适宜季节温度出菇的品种,这样才能消除或减少病虫害侵染的机会,安全发菌顺利出菇。
3、保持制种场所环境清洁、干燥。
提高菌种成品率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保持整个制种发菌场所清洁、干燥、无污染的菌袋、无积水、排水沟通畅以及空气、水源清新、干净。
这样空气中杂菌指数低。
4、同一菇房、同一品种、同期播种、出菇。
采取这种措施便于管理和防治病虫危害。
在保证正常出菇的条件下,适当降低菇房内的温度、增加通气量、有助于减少病虫菌生存条件。
采菇后及时清除残菇、断根、清除污染菌袋,保持菇房清洁,最大程度地降低病虫滋生条件。
- 1 -。
如何防治食用菌真菌病害?
如何防治食用菌真菌病害?一、发生原因1.灭菌不彻底①常压灭菌时,灭菌锅内菌瓶(袋)排放过密,升温过快,冷空气未排净,造成假压。
锅炉供气量和常压灭菌锅、灭菌物容量不匹配;锅炉点火后4h内使菌袋内温度未达到100℃。
灭菌过程中,使用锅炉上蒸汽灭菌方式,温度没有连续保持100°C以上。
②高压灭菌时,灭菌锅内菌袋(瓶)排放过密,灭菌锅炉管道过长,管道保温不足;没有先排除管道内的冷空气,直接进锅,进入的蒸汽不是饱和蒸汽;冷空气没排除干净。
③玉米芯、大颗粒木屑等不容易吃透水分的原材料,未提前进行预湿处理,应延长拌料时间,否则容易出现因大颗粒内部吃不透水分而出现灭菌不彻底的情况。
④麦粒浸泡过湿、填料过松都能造成灭菌不彻底而引起内源性污染。
2.接种污染在流水线净化间内FFU层流罩下接种,没有经常检测净化间的沉降菌菌落数,区域没有达到千级标准,无菌操作不严格,接种环境不清洁。
3.接种量不足有的菌类菌丝生长速度比较慢,接种量不足,菌丝没能尽快占领绝对优势。
4.发菌期感染①使用液体菌种接种,接种枪在喷液体菌种时,菌液飞溅导致污染时有发生;接种后没有在净化空气下培养,容易产生污染。
②接种后置于培养库内,库内净化度过低,导致霉菌随着内外气体的交换而污染。
③使用劣质菌袋,或在装袋、搬运过程中引起菌袋破损,培养5~15d,就会在料面或者菌袋四周表面有星点状散布的菌斑。
二、防治方法1.培养料要求新鲜、干燥,配方合理,含水量适中,填料严实,封口严密;玉米芯、大颗粒木屑等不容易吃透水分的原材料需提前进行预湿处理,或延长拌料时间,防止因大颗粒内部吃不透水分而出现灭菌不彻底的情况;灭菌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保证灭菌彻底。
2.严格检查菌种质量,适当加大菌种用量。
3.接种应全过程无菌操作,接种后的菌袋进出轻拿轻放,防止菌袋破损。
4.做好培养室及出菇场所内外的环境卫生,废料及时处理。
培养室所用的消毒药剂要经常轮换使用,以防病菌产生抗药性。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分析及防治建议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分析及防治建议1.食用菌主要病虫害分析1.1黑霉病黑霉病是危害食用菌生产的常见病害。
黑霉病是好湿性真菌,比较容易发生在平菇以及银耳等食用菌制种过程中。
堆肥初期长出灰白色粗壮稀疏气生菌丝,其分解淀粉的能力较强,能迅速占领料面形成交织稠密菌丝垫。
黑霉病的菌丝体在基物内或是在其上迅速蔓延,而发生这一病害的条件多是在土壤以及空气和粪便中,这一病害对环境的适应性也较强,生长速度较快。
1.2木霉病木霉病对食用菌产生的危害也较大,其包含多种类型,有绿色木霉以及康氏木霉等,出现原因主要是制种时没有做好消毒工作,或是培养的条件不适。
木霉病主要是在高温25~30℃,高湿环境下发生,初期菌丝呈现出白色,纤细致密,并形成没有固定形状的菌落,高温下几天就能满布料面。
1.3褐腐病褐腐病主要对香菇以及草菇和双孢菇的危害较大。
病菌只侵染子实体,双孢菇发育期,感染这一病害的症状表现也不同。
在土中形成菌索时侵染在菇床表面,形成一堆白色绒状物,直接达到15cm以上,产生后垣孢子时会变成黄褐色。
在其子实体分化时被侵染,会形成不规则硬团块,上覆白色棉絮状菌丝,到后期时就变成暗褐色。
子实体生长末期时受到侵染,菌柄会加粗从而形成大脚菇,并有恶臭。
2.食用菌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措施实施加强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要从多方面加强重视,要充分注重方法的针对性应用,遵循“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能准确判别病虫害的前兆较为关键,下面就食用菌常见病虫害提出几点防治措施。
2.1加强对黑霉病的防治防治食用菌黑霉病,要妥善打理好环境卫生,清理以及隔离污染物和采菇后的残留物等,并保持培养室以及栽培室和周边的卫生环境,这是避免侵染最有效的方法,对堆肥彻底消毒,菌种瓶的棉花塞避免出现受潮积水的问题。
还可通过药物防治的方法,主要采用占干料重0.1%的甲基托布津拌料,能有效防治黑霉病。
2.2加強木霉病的防治防治木霉病主要是培养室以及栽培室要保持低温环境,空气湿度控制在85%左右,做好清洁卫生以及通风的工作。
食用菌种植中的病虫害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改进
食用菌种植中的病虫害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改进食用菌作为一种重要的食品和药材,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食用菌种植中的病虫害问题一直困扰着菌农。
为了改善食用菌种植中的病虫害问题,需要加强病虫害的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
首先,对食用菌种植中常见的病虫害进行准确的识别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正确地识别出病虫害种类,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治。
目前,一些常见的食用菌病虫害包括黄曲霉病、蝗虫、真菌病等。
通过学习和研究这些病虫害的外部特征和病理学特点,可以培养出准确判断病虫害的能力,从而及时处理。
其次,综合防治技术的改进对于食用菌种植中的病虫害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
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主要是化学防治,但这种方法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并且容易导致病虫害的产生抗药性。
因此,需要采用更加环保和综合的防治技术。
现代综合防治技术包括了生物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和农艺防治技术等。
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是通过引进或培育天敌和寄生菌等自然界的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例如,可以利用瓢虫、蚜虫寄生蜂等天敌来控制蝗虫的数量。
物理防治技术是利用物理手段杀灭病虫害,如热水灭菌、紫外线照射等。
农艺防治技术包括了合理的施肥、适宜的灌溉和合理的管理等,通过提高食用菌的抗病虫害能力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此外,还可以结合信息技术来改进食用菌种植中的病虫害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
通过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可以实现对食用菌种植环境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
这样可以对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进行预测和预警,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食用菌种植中的病虫害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的改进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准确的病虫害识别和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才能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为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除了识别病虫害和综合防治技术的改进,食用菌种植中还可以采取一些其他的措施来进一步提高产量和质量,从而降低病虫害对种植的影响。
苏北地区食用菌常见病害识别与防治措施
苏北地区食用菌常见病害识别与防治措施
苏北地区是我国食用菌集中产区之一,食用菌生产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但是,在
生产过程中常常会遭遇各种病害的影响,导致生产效益的下降。
因此,如何识别和防治常
见的食用菌病害,对于保障食用菌的生产质量和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常见病害识别
(一)绿曲病
症状:菌丝发绿,合子液变绿或灰绿色,偶有菌体表面出现黑点,形成棕黑色孢子球,会导致菌质变软或变形。
病原:绿曲霉。
防治措施:及时发现并清除被感染的食用菌,控制温度和湿度,加强通风换气。
(二)竹节病
症状:菌丝表面和竹节表面有红色菌丝状疱疹,会引起菌丝变薄和软,并引起菌体膨
胀后破裂。
防治措施:在生产的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适时消毒,减少感染源。
(三)芽孢虫菌病
症状:菌丝表面和合子上可见黄褐色簇状菌团,后期形成黄色鳞片。
病原:芽孢虫菌。
防治措施:保持生产环境卫生,加强通风换气,适时清理霉渣,并进行杀菌处理。
(四)粉状霉菌病
症状:菌体表面上覆盖粉状的白色霉层,菌体表面变成黑色,合子减少或失去活力。
二、预防和防治措施
(一)加强环境管理
1. 定期洗涤和消毒菌棚,把温度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
2. 保持菌场内干燥,减少湿度,避免导致菌体发霉。
(二)选择优良品种
在生产过程中应选择种植适应性强、高产、耐病的食用菌品种。
(三)合理施肥
一定要根据菌种的生长需要进行合理的施肥,同时不能过量施用肥料。
(四)对症施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用菌真菌病害的分离鉴定与防治
作者:崔丽红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6年第24期
[摘 ;要]食用菌污染杂菌中真菌占很大的比重,给菇农及企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对该病害的防治有控制环境因子、药剂防治、生物防治三方面。
本文通过形态学鉴定技术结合分子生物技术,确定污染真菌的种类,为以后的生物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食用菌;真菌病害;形态鉴定;分子鉴定
中图分类号:TU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221-01
食用菌产业作为我国第六大农作物产业,为人类生活饮食和国民经济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近年来,食用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商品化作物。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是种植食用菌最大及种植种类最多的国家,总计达到全世界种植面积的32%。
但在栽培期间由于各种因素使得产量急剧下降。
John Fletcher与Richard Gaze在蘑菇病虫害控制一书中将蘑菇病害分为了五大类: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昆虫以及与蘑菇竞争的霉。
从某种程度讲,大多数国家,真菌病害是最重要的病害,它能够在任何时间段发生,但其数量种类严重多变。
真菌病害不仅污染了食用菌菌棒,使之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它自身由次级代谢产物所产生的真菌毒素造成致癌、致畸变、生物紊乱、遗传病变及免疫破坏等作用,从而更加影响了人类对食用菌的食用和药用价值,间接也影响了人类的身心健康问题。
本文着重对食用菌真菌病害的鉴定方法进行了阐述。
1.食用菌真菌病害的分离
1.1稀释平板分离法:在污染菌棒上按比例取三点用分析天平称取样品1g,放入99mL蒸馏水的三角烧瓶,摇床上25℃300r/min摇15min,使样品与无菌水混合均匀;再吸取1ml混匀的液体于新的9ml无菌水试管中,依次稀释到105倍。
对稀释10-4、10-5样品试管中吸取1ml 液体各三次于灭菌的培养皿中,倒入加有乳酸的孟加拉红培养基,混合均匀后封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25℃培养。
1.2直接培养法:用无菌镊子挑取病害处的样品,放入加有乳酸的PDA培养基,在2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7天,随后用单孢分离法对污染真菌进行再次分离、培养。
2.食用菌真菌病害的形态学鉴定
将分离菌株接种到直径9cm的PDA平板上,在距离接种部位2cm左右位置倾斜插入经灭菌的盖玻片,然后在25℃培养箱中培养。
培养7天时,真菌菌丝体已覆盖的盖玻片上[1]。
轻轻取出盖玻片并置于载玻片上,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株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着生方式、分生孢子的形态和大小。
根据菌落特征及显微形态特征进行菌株种类鉴定。
3.食用菌真菌病害的分子生物技术鉴定
3.1菌丝体基因组DNA的提取:将分离获得的纯化菌株接种于铺有玻璃纸的PDA培养基上,在25℃培养箱中黑暗培养一周,然后刮取菌丝体置于2ml的无菌离心管中。
采用Fastmill-SDS法[2]提取菌丝体基因组DNA。
3.2 真菌病害rDNA的ITS和β-tubulin基因序列的PCR扩增
将提取获得的菌丝体基因组DNA样品用ddH2O稀释30倍后作为工作液,然后进行rDNA的ITS和β-tubulin基因序列的PCR扩增。
扩增引物分别为ITS1-F/ITS4[3]和
BT2a/BT2b[4]。
ITS-PCR和β-tubulin-PCR的反应体系如下:dNTPs Mix 4.0μL,10×Buffer(含MgCl2)5.0μL,Taq酶(5U/μl)0.5μL,引物各1μL(10μmol/L),1.0μL待测DNA模板(10ng/μL),ddH2O 37.5μL,总体积50μL。
PCR反应条件:94℃/95℃预变性5min,
94℃/95℃变性1min/30sec,55℃/52℃退火45s/30sec,72℃延伸1.5min/1min,共35个循环,72℃后延伸10min,于4℃保存。
3.3 系统发育数的构建
PCR扩增产物送交生工(上海)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测序,将获得的序列登录GenBank 获得登录号,经Genbank上Blastn序列比对,用Clustal、BioEdit软件对序列进行匹配和手动矫正,最后使用MEGA6软件中的NJ法通过重复1000次自展法(Bootstrap)检验,进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4. 拮抗实验
在冻存管中保存分离的真菌病害菌种,通过打孔器在分离该杂菌的PDA打一菌饼,实验室保存的土壤真菌和食用菌菌种也使用同样的打孔器打一大小相同的菌饼。
随后把各个菌饼放至新的PDA培养基上(三者之间各自距离3cm左右),做三个平行组。
培养一个星期之后找出生防菌(土壤真菌),它对杂菌进行抑制而对食用菌菌种无影响作用。
食用菌病害严重危害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尤为严重的是为了预防食用菌病害的发生,大量喷洒农药制剂、化学制剂,致使残留量超出出口各国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影响食用菌的进出口问题。
对食用菌产业病害问题,从最基础的病害鉴定着手,为以后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生物,防治及食用菌病害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近来不少学者通过在土壤、植物等环境中筛选对食用菌杂菌病害有拮抗作用的细菌、放线菌或真菌生物进行生物防治,而对食用菌自身没有任何影响。
有学者研究出枯草芽孢杆菌对木霉菌有抑菌效果,放线菌对绿色木霉有一定抑制作用。
该项防治方法安全可靠并且对环境、人类各方都无害,是最理想的。
参考文献:
[1] 刘永红.半夏块茎与细胞培养体系的建立及主要生物碱的代谢调控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2] Zeng L S,Zhao Z H,Lu S et al.The Fusarium species isolated from banana and their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菌物学报,2013,32(4):617-632.
[3] Dematheis F, Kurtz B, Vidal S. et al.Multitrophic interactions among western corn rootworm,Glomus intraradices and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the rhizosphere and endorhiza of maize.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2013, 4(357): 1-12.
[4] Glass N L, Donaldson G C. Development of primer sets designed for use with the PCR to amplify conserved genes from filamentous ascomycetes. Applied and Enviromental Microbiology,1995, 61(4):1323-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