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重要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
重要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动物疾病是农牧业生产中的一大难题,而许多疾病的病原体是微生物。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防治这些病害,分离与鉴定动物病原微生物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本文将重点介绍重要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方法。
I. 分离方法分离动物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目的是将其从感染动物体内提取出来,并进行纯化,以获得单一菌株。
下面讨论几种常用的分离方法。
1. 直接涂片法直接涂片法是最简便的分离方法之一。
将样品(如组织、粪便、血液等)直接取少量涂于无菌玻片上,然后进行染色观察。
通过观察细菌形态、胞内结构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2. 细菌培养法细菌培养法是最常用的分离方法之一。
将样品进行适当稀释后,在含有养分的琼脂平板上均匀涂布,然后在适宜温度和湿度下培养。
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平板上是否有单一的菌落形成。
通过进一步的鉴定试验,可以确定其是否为目标病原微生物。
3. 病毒分离法病毒的分离相对较为复杂,通常需要使用细胞培养或小鼠接种等方法。
细胞培养法是将样品接种于培养瓶中的细胞中,借助细胞的生长状况来判断是否有病毒存在。
小鼠接种法则是将样品注射到小鼠体内,观察小鼠是否出现相应病症。
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实验条件和设备支持。
II. 鉴定方法鉴定动物病原微生物是确定其属于何种种类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形态学鉴定形态学鉴定是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来确定其种类。
包括细菌的形态、大小、颜色、形状等特征,以及病毒的结构和形态等。
形态学鉴定通常需要使用显微镜等实验设备,并借助专业知识进行判断。
2. 生理生化鉴定生理生化鉴定是通过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化反应来确定其种类。
包括对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的生长特性、代谢方式、产物生成等方面的观察和实验。
这需要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检测方法和试剂,如对酸碱度、气体生成、酶活性等进行检测。
3. 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鉴定方法,主要通过对微生物基因组的分析来确定其种类。
病原菌分离培养与鉴定
细 菌 专性厌氧菌
纯
培
养 兼性厌氧菌 物
鉴 定
的
鉴
需氧菌
定
形态和染色 菌落特征 生化试验 药物敏感试验 毒力试验 病原菌抗原 生物芯片检测
(四)生物芯片技术
将核酸片段、蛋白质或酶、抗原或抗体、细胞及组织 等生物样品有序地固定于硅片、尼龙膜等固相支持物上 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生化反应。 用化学荧光法、酶标法或同位素法显示反应结果, 通过特定的仪器读取与收集数据,并用软件进行数据 分析,从而判断样品中靶分子的种类和数量。
1929 – Penicillin discovered
1930s– Sulfa drugs discovered
1969 – US surgeon Gen, claims end infectious diseases
Today – Bacteria with multi-drug resistance
Fleming Domagk
一、抗菌药物的杀菌机制
•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溶菌酶等 • 影响细菌胞浆膜通透性:多粘菌素等抗生素 • 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红霉素、链霉素等 • 抑制细菌的核酸代谢:利福平等抗生素 • 抑制细菌的叶酸代谢:磺胺类等抗生素
Cell wall synthesis
colle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of specimen
避免杂菌污染
标本的采集和送检六原则
不同期不同标本 用抗生素以前
采集病变明显部位
标本必须新鲜
运送注意保存
细菌感
(二)病原菌分离培养与鉴定:形态学检查
不染色检查法 压滴法 悬滴法 暗视野显微镜法
检查用仪器 普通光学显微镜 light microscope 暗视野显微镜 dark-field microscope 荧光显微镜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
病原菌分离实验报告
病原菌分离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从临床样本中分离和鉴定病原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的病原学依据。
通过实验,掌握病原菌分离的基本方法和技术,熟悉常见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培养特性。
二、实验材料1、临床样本:包括血液、尿液、痰液、粪便等。
2、培养基:血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巧克力琼脂平板等。
3、试剂:革兰氏染色液、氧化酶试剂、触酶试剂等。
4、仪器设备:显微镜、培养箱、接种环、酒精灯等。
三、实验方法1、样本采集与处理血液样本:采集患者静脉血,注入血培养瓶中,立即送实验室进行培养。
尿液样本:收集中段尿,离心后取沉淀进行培养。
痰液样本:患者清晨深部咳痰,经生理盐水洗涤后,制成均匀的混悬液进行培养。
粪便样本:挑取脓血或黏液部分,制成混悬液进行培养。
2、接种培养用接种环取处理后的样本,分别划线接种于不同的培养基上。
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入 35℃培养箱中培养 18 24 小时。
3、观察菌落形态培养结束后,观察培养基上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边缘、质地等特征。
4、涂片染色镜检挑取可疑菌落,制作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
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形态、排列方式等。
5、生化鉴定根据细菌的染色结果和形态特征,选择相应的生化试验进行鉴定。
如氧化酶试验、触酶试验、糖发酵试验等。
四、实验结果1、血液样本培养结果:在血琼脂平板上生长出圆形、凸起、表面光滑、湿润的菌落,有溶血现象。
染色镜检:革兰氏阳性球菌,呈葡萄串状排列。
生化鉴定:触酶阳性,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初步鉴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2、尿液样本培养结果: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生长出粉红色、光滑、湿润的菌落。
染色镜检:革兰氏阴性杆菌,短杆菌。
生化鉴定:氧化酶阴性,能发酵乳糖,初步鉴定为大肠埃希菌。
3、痰液样本培养结果:在血琼脂平板上生长出扁平、干燥、表面粗糙的菌落。
染色镜检:革兰氏阳性杆菌,有分枝。
生化鉴定:触酶阴性,能分解尿素,初步鉴定为结核分枝杆菌。
4、粪便样本培养结果: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生长出无色、半透明、圆形的菌落。
细菌分离鉴定(完整版)
细菌分离鉴定细菌分离鉴定[细菌分离鉴定]细菌分离鉴定目的要求:熟悉临床标本中常见的病原性细菌的分离鉴定方法,细菌分离鉴定。
实验内容:一、脓汁、咽拭子等标本中病原性细菌的分离与鉴定(一)标本采集1.脓拭子:用无菌棉签蘸取患处深部脓液或分泌物少许,置入无菌空试管内,送检。
2.痰拭子:用消毒容器收集病人痰液,用无菌棉签挑取脓稠痰块,置入无菌空试管内,送检。
3.咽拭子:嘱病人把口张大,用压舌板压住舌根,用无菌棉签迅速蘸取咽部分泌物,置入无菌空试管内,送检。
4.血标本:疑为败血症患者,在严格无菌操作下,静脉采血,床旁直接加入含50ml的肉汤瓶内,立即摇匀后送培养。
5.脑脊液:对疑似流脑患者,作腰椎穿刺取脑脊液,立即行直接床旁接种(送检过程中应注意保温)。
6.尿道、阴-道分泌物:对可疑淋病患者,男性可从尿道取材,取材时导尿管应进入尿道1cm~2cm,如为刚排尿,应等待1h左右;女性则可以从宫颈口取分泌物,当内窥器插入宫颈口后应稍等片刻,再旋转取出,取材应立即送检,不可放置冰箱。
(二)分离鉴定程序待检标本可直接做涂片染色检查鉴定,必要时可做分离培养、生化反应及致病性鉴定。
常见的致病性球菌检查程序如下。
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形态、排列、染色性)脓、痰、咽拭子分泌物、脑脊液观察菌落性状、溶血性、色素血琼脂平板→涂片、染色、镜检↑挑取可疑菌落生化反应血液、穿刺液→肉汤培养基纯分离致病性测定↓药敏试验如培养液混浊时可涂片、染色、镜检(三)常见临床标本的检查方法1.脓拭子在脓汁中除了球菌外,也有杆菌存在,例如革兰阳性的有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结核杆菌、枯草杆菌等,革兰阴性的有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此外尚可有真菌、放线菌、螺旋体等。
材料(1) 标本:脓拭子(2) 培养基:血琼脂平板(3) 兔血浆、白色滤纸片、无菌生理盐水、载玻片方法脓汁→革兰染色→镜检↓↑血琼脂平板→观察菌落形态及溶血情况↓致病力试验(1)将脓拭子作革兰染色,镜检(先作培养再涂片以免污染),鉴定材料《细菌分离鉴定》()。
微生物实验 肠道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目的要求】
1.熟悉粪便中肠道杆菌的分离与鉴定程序。 2.了解肠道杆菌生化反应、免疫学检测原理、结果和意义。 3.掌握肠道杆菌的生物学性状。
粪便标本中致病性肠道杆菌的分离与鉴定程序
粪便标本
涂片,染色,镜检 (意义不大)
双糖铁培养基
SS培养基
生化反应: IMViC
药敏试 验
伤寒沙门菌
三、肠道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志贺菌
志贺菌
【实验报告】
记录粪便标本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的步骤及结果。
大肠埃希菌
Rod-Shaped Bacterium, E. coli (division) (SEM x22,245) E. coli (0157:H7) a rod prokaryote. Hemorrhagic type
E. coli with fimbriae
三、肠道杆菌的生物学性状--伤寒沙门菌
血清学 试验
PCR试 验
一、上节课实验结果
1.SS琼脂平板结果及初步推断
结果: 平板上有几种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本节课实验内容
1.双糖铁培养基结果观察 细菌动力,对葡萄糖和乳糖发酵的情况,是否产生硫化氢?
原始管
反应管
双糖铁培养基结果
菌名 大肠埃希菌
葡萄糖 (底层)
⊕
痢疾杆菌
+
伤寒沙门菌
+
肖氏沙门菌
⊕
乳糖 (斜面)
氨苄西林
氨苄西林
敏感 中介 耐药 10ug >=17 13--16 <=14
复方新诺明
>=16 9--15 <=10
复方新诺明
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离
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1实验目的及意义植物病原菌的分离、鉴定是植物病理学实验最基本的操作技术之一,通过本实验,要求掌握植物病原菌分离培养、纯化鉴定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2实验材料及准备2.1 实验材料:新发病的植物组织2.2 培养基准备(LB培养基):胰蛋白胨1%,NaCl 1%,酵母浸粉0.5%,pH7.0-7.2,121℃灭菌20 min,备用。
2.3 实验用具:载玻片、盖玻片、酒精灯,手术剪,镊子,培养皿(Φ9cm),斜面培养基,灭菌水,1% NaClO,打火机。
3 实验方法及步骤3.1 植物样品的采集选取发病初期植株,样本尽量保持完整,至少包含病健交界处;将样品放入纸袋保存或邮寄,并做好记录;需要分离的标本应尽快完成分离工作(1-5d),长期保存需压干,未压干的标本勿装塑料袋。
3.2 发病组织的显微检查准备好洁净的载玻片、盖玻片和水;取小的整块标本洗净、晾干/吸干;切取约2×4mm大小病健交界组织;从上述组织中切取尽可能薄的小片平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水,盖好盖玻片,防止气泡;先用低倍镜(4×,10×)检查,看到白色、半透明、雾状的喷菌现象;换用40倍物镜观察,看到杆状、透明、活动的菌体,证明的确为细菌性病害。
3.3 病原物的分离和培养选取镜检有喷菌现象的组织进行划线分离:所取组织用自来水洗净,吸干;(以下进入超净工作台操作)将植物组织剪成1×4mm的大小,1%的次氯酸钠消毒2-10min,灭菌水洗2-3次;将组织从病斑处剪碎放入约0.5-1ml水中,并让组织碎块在水中浸泡5-15min,让细菌释放到灭菌水中;取病汁液1-3环,在LB平板上划线。
28℃温箱中培养,每天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并记录:菌落长出的时间、菌落大小、颜色、形态。
3.4 病原物的纯化和保存3-4 d后选取生长量较多且形态一致的菌落,LB平板上划线纯化。
若仍然生长不纯,则需多次纯化。
粪便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2.3细菌个体形态特征旳观察
• 2.3.1取两块玻片,在每块玻片上加生理盐水3~ 4ul,2滴,在斜面培养基上取紫黑色菌苔少许 (1mm小菌落旳半量)与第一块玻片上旳一滴盐 水混匀,再取粉红色菌苔少许(1mm小菌落旳半 量)与第二块玻片上旳一滴盐水混匀,涂成1cm2; 做好标志。经在空气中干燥后,再用酒精灯对其 进行固定。
—
⊕⊕
+
— ++
+
+
——
— + + 19
图 一
20
图二 紫黑色菌革兰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旳形态
21
图三 粉红色菌革兰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旳形态
22
图四 糖发酵试验现象
23
图五 半固体培养基试验现象
24
图六 紫黑色菌旳药敏试验
25
图七 粉色菌旳药敏试验
26
16
谢谢欣赏!
THE
END!
17
表 3 .药敏试验结果
细菌
抑菌圈的直径(mm)
种类
青霉素 链霉素 庆大霉素
紫黑色菌
—
22
28
粉红色菌
10
20
28
由结果可知,两种菌青霉素的抑菌圈均小于
28mm,链霉素的抑菌圈均大于 15mm,庆大霉素的抑
菌圈均大于 15mm。故紫黑色菌和粉红色菌均对青霉
素耐药,对链霉素和庆大霉素敏感。
• 2.4.2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接种环分别取紫黑、粉红色两种菌液 3~6ul×2环,各自在两个平板上,作平板密集划线接种细菌(纱 窗样)。设计三点,三点之间等边三角距离,点距离平皿边沿约 15mm。作标识:青、链、庆。镊子火焰消毒,夹取相应旳药物纸 片,平贴在已设定旳位置上,按压,最终镊子火焰灭菌。 37℃18~二十四小时培养,观察成果。
病原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病原微生物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熟悉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
2. 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方法。
3. 了解病原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1. 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病原微生物是一类能引起人类和动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它们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通过观察这些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微生物的种类。
2. 病原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鉴定:分离是将病原微生物从混合物中单独提取出来;纯化是通过一系列无菌操作将分离出的微生物纯化;鉴定是通过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微生物的种类。
3. 病原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病原微生物侵入宿主后,可引起宿主免疫反应,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了解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病原微生物培养基、实验用菌株、实验动物、试剂盒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生物安全柜、离心机、PCR 仪、培养箱等。
四、实验步骤1. 病原微生物的分离:(1)取适量实验材料(如样本、病变组织等)加入无菌生理盐水,研磨均匀。
(2)将研磨液分别接种到不同培养基上,37℃培养24-48小时。
(3)观察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挑选可疑菌落进行纯化。
2. 病原微生物的纯化:(1)将分离出的可疑菌落分别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上,37℃培养24-48小时。
(2)重复上述步骤,直至获得纯化的菌株。
3. 病原微生物的鉴定:(1)观察菌株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记录观察结果。
(2)进行生理生化实验,如发酵试验、气体产生试验等,记录实验结果。
(3)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序列分析等,确定微生物的种类。
4. 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的研究:(1)观察菌株对实验动物的感染能力,观察感染后的病理变化。
(2)检测感染动物的免疫反应,如血清抗体水平等。
(3)分析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因子,如毒素、侵袭性酶等。
病原性球菌的分离鉴定
五、透明质酸酶试验
试验目的
通过观察透明质酸酶对组织的破坏作用,了解细菌的侵 袭性。
试验原理
致病性链球菌可产生多种侵袭酶,其中透明质酸酶可水 解组织间质的透明质酸,使结缔组织疏松,通透性增高, 利于细菌和病毒的扩散及增强细菌的侵袭力,又称为扩散 因子。
0.25 0.25
0.25
0.00
0.25
0.00
保温
将各管内溶液混匀,置37℃水浴箱内5min
2%红细胞
0.25 0.25
0.25
0.25
0.25
0.25
保温
将各管内溶液混匀,置37℃水浴箱内10min后观察结果
血清稀释度及对照 1:500 1:833
1:1250
血清对照 抗原对照 血球对照
a1:50待检血清加入到1号试管后,被PBS稀释为1:500倍稀释的待检血清。 b每管总体积为1ml。
试验原理
乙链A族球菌可产生溶血素“O”(streptolysin O, SLO)具有溶血作用和较强的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抗 溶血素“O”抗体。该抗体在病愈后数月至数年才消失, 可做为诊断链球菌感染的辅助手段。
试验材料
1:50待检血清、2%红细胞悬液等
ASO溶血试验操作
单位:ml
试管号
操作步骤
12
淋病病灶分泌物、脑脊液、末梢血、痰斑
肉汤増菌
血平板培养
厌氧培养(5% CO2, Sp) 需氧培养(Sa)
菌落观察 (色素、溶血性)
涂片染色
分离单菌落 纯培养
巧克力平板培养 (N.m, N.g)
烛缸法培养
菌落观察
病原微生物的识别与鉴定方法
病原微生物的识别与鉴定方法病原微生物是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它们的鉴定和识别对于控制疾病的传播、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及预防疫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病原微生物鉴定方法包括传统的培养分离、形态学特征鉴定、生化特性鉴定,以及新技术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本文将针对这些方法进行阐述。
一、传统的培养分离和鉴定方法培养分离是病原微生物识别的最早和基本方法。
该方法可以将微生物直接培养在适当的培养基上,观察其生长状态和形态特征,通过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分析与比较,最终确定其种类和分类。
不过由于微生物存在生长速度慢、部分菌种喜好特殊培养条件以及细菌种类过于广泛等困难,该方法仅适用于一部分病原微生物鉴定。
形态学特征鉴定是通过直接观察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的外观形态来判断其属于何种类别和科。
这种方法相对简单直观,但缺点是不够准确和客观,结果常因观察者的主观判断而不同。
生化特性鉴定是基于不同微生物在生化培养基或化学试剂中所呈现的特性而定性和鉴定微生物。
通过检测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和酶特性来鉴定微生物,这种方法准确性较高,但要求检测者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
二、分子生物学方法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分子生物学方法作为病原微生物鉴定方法的新兴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医学实验室。
它是通过检测微生物的核酸来确定其属于何种类别和分类。
1. PCR法PCR法全称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病原微生物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其原理是依靠DNA聚合酶的酶作用使模板DNA的特定序列经过DNA插入和扩增后,在同盟检测中提取出增量DNA 与目的DNA进行比对。
该检测方法可在较短时间内确定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检测样品量较少,通晓性好,可大大提高诊断速度和准确性。
2. NGS测序技术NGS测序技术是进行高通量测序的新一代DNA测序技术。
其原理是将目标DNA序列分为小断片后在高通量测序平台上进行快速、高效测序。
与传统的测序方法相比,NGS在样品量少、高通量、准确性高等方面表现相对优异。
NGS广泛应用于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和区分上,如新型冠状病毒就是通过NGS技术得以实现大规模检测的。
病原菌实验报告
病原菌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分离、培养和鉴定病原菌,探究其特性及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
实验原理病原菌是引起疾病的微生物,能够侵入宿主并繁殖,引起免疫系统的反应。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采集病原菌样本并在合适的培养基上培养和观察它们的生长特性。
同时,鉴定病原菌的种类对于有效的治疗和预防疾病非常重要。
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材料:- 无菌采样棉签- 无菌培养基(如琼脂培养基)- 培养皿- 无菌培养瓶- 显微镜与镜片实验步骤:1. 使用无菌采样棉签采集病人体内分泌物、分泌物或皮肤创伤等潜在病原菌样本。
2. 将采样棉签轻轻滚动在无菌培养基上,确保将病原菌样本均匀地涂抹在培养基表面上。
3. 使用无菌技术将培养基放入无菌培养皿中,密封密实并倒扣。
4. 在恒温培养箱中以适当的温度(通常为37C)进行培养。
5. 培养24小时后,观察培养皿中是否有菌落的形成。
6. 使用无菌技术将菌落转接到新的培养皿中,继续培养。
7. 观察菌落的形态、颜色、大小以及其他特征,并记录下来。
8. 取一个菌落进行革兰染色和镜检,观察菌的结构特征。
9. 可参照鉴定手册或使用进一步鉴定技术来确定病原菌的种类。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经过培养和观察,我们发现培养皿中出现了菌落的形成。
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鉴定,我们确定了该菌落为革兰氏阴性细菌,且菌落为白色,大小较小。
在镜检下,我们观察到该菌细胞呈杆状,具有纤毛结构。
根据鉴定手册的数据,结合我们观察到的特征,我们初步推测该病原菌可能属于大肠杆菌属。
结论与讨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分离、培养和鉴定了一株病原菌。
病原菌的准确鉴定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该菌株的生理特性、耐受性以及对人体的致病机制,以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潜在的疾病威胁。
然而,本实验只是初步鉴定,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和精确的鉴定技术来确认该菌株的种属。
此外,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污染可能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病原体分离与鉴定实验技术
病原体分离与鉴定实验技术病原体分离与鉴定是微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其结果对于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病原体分离与鉴定实验技术。
一、细菌的分离与鉴定1. 样本采集与处理首先,我们需要从患者的体液、组织或病灶中采集样本。
常见的样本包括血液、尿液、痰液、伤口分泌物等。
采集后,样本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如离心沉淀、过滤等,以获取纯净的菌种。
2. 培养与分离将经过处理的样本接种于含有适宜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并进行适当的培养条件,如温度、湿度等控制。
通过观察培养的菌落形态、色素、气味等特点,选择单个菌落进行分离。
3. 形态学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菌体的形态特点,如形状、大小、结构等,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分类。
4. 生理生化鉴定细菌具有各种代谢特点,可通过测定其对营养物质的利用能力、产酶能力、产气或产酸能力等特性,进行病原菌的初步鉴定。
5. 血清学鉴定血清学鉴定是通过观察病原菌与抗血清或其他特定蛋白质结合反应,来确定病原菌的种属或亚种属。
该方法常用于鉴定沙门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1. 细胞培养法病毒的分离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细胞培养法。
将待测样本接种于合适的细胞系,并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细胞的病变以及病毒是否复制等现象,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病毒感染。
2. 核酸扩增技术核酸扩增技术是近年来病毒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病毒的核酸序列,从而进行病毒的鉴定。
3. 血清学检测病毒感染后,机体会产生特异性的抗体。
通过血清学检测,可以检测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特定病毒的抗体,从而进行病毒鉴定。
三、真菌与寄生虫的分离与鉴定1. 样本采集与处理对于真菌和寄生虫的分离与鉴定同样需要采集患者的组织、分泌物等样本,样本的处理与细菌类似,需要消毒、离心等步骤。
2. 培养与分离将样本接种于含有适宜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并进行适当的培养条件控制,如温度、湿度等。
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技术
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技术病原微生物是引起疾病的原因之一。
因此,当怀疑病人患有感染性疾病时,需要进行微生物分离和鉴定。
这项技术可以用于确定病原微生物的身份、了解病原微生物的潜在危险以及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微生物分离和鉴定技术。
1.细菌分离和鉴定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因此需要进行细菌分离和鉴定。
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离技术是“血平板法”,该技术涉及到将病原体培养在含有富含营养物质的平板上。
之后,将血清添加到平板上,检测是否会有细菌菌落的形成。
如果有形成,则表明这个平板上有可能存在细菌。
鉴定细菌可以通过筛选一系列不同的培养基来实现,例如酸敏素、米斯敦抑制剂、麦康凯脱氧胆汁盐紫、以及气孔试验等。
这些试验基于细菌菌株的不同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确定细菌的身份并提供最佳治疗方法。
2.真菌分离和鉴定真菌在感染中也扮演着关键角色,因此需要进行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真菌分离可以通过使用含有营养物质的试管培养基,以及空气稀释,将真菌放置在伏井玻璃中进行。
真菌会在此处生长,并形成真菌菌落。
然后,将这些菌落移动至可供鉴定的培养基上。
鉴定真菌通常涉及使用孢子分析、显微镜观察、以及通过生物技术方法应用基因测序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确定真菌的身份,并提供治疗建议。
3.病毒分离和鉴定病毒分离是通过将病毒放入终端宿主细胞中,利用宿主细胞来复制病毒。
在病毒复制完成后,通过对复制物进行抽取和鉴定,可以确定病毒的身份。
病毒的鉴定可以通过许多方法来完成,包括免疫学方法、PCR、以及使用重组DNA技术等。
这些方法通常涉及到分析病毒抗原的特征,使用核酸杂交等技术来分析病毒的序列信息,以及将对病毒有抵抗力的DNA结合到相同的DNA中以产生抗体。
4.寄生虫的分离和鉴定寄生虫的分离通常涉及将其放置在带有试管中的培养基中,以便在培养基中生长和复制。
这提供了一种寄生虫的纯化方法,然后可以将其在不同的培养基上进行鉴定。
鉴定寄生虫方法包括孢子分析,通过显微镜观察寄生虫组织,以及使用PCR等技术。
常见病原性细菌的分离鉴定方法1
在载玻片两端滴加生理盐水一滴,用 接种环挑取待检菌(金葡菌、白葡菌), 分别与它们研磨、混匀,滴加兔血浆1滴, 立即观察有无凝固颗粒,若有即为阳性。 此法用于测定结合型凝固酶。
二、链球菌属
葡萄球菌菌落观察(教师示教)
分别取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 菌培养物,用分离划线方法接种血平板, 置37℃培养,18h~24h以后观察结果。
血琼脂平板中18h-24h后形成圆形隆 起、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不透明 的菌落,不同菌种可产生金黄色、白色或 柠檬色色素。某些菌种(株)有溶血现象。
血浆凝固酶试验(教师示教)
(学生操作 )
小结
1.一般细菌的鉴定流程 2.化脓性球菌的鉴定方法
一般细菌的鉴定流程 细菌学检验Biblioteka 采集标本和注意事项的一般程序
分离与培养 1.培养基的选用
2.培养方法
3.无菌操作
细菌的鉴定 1.涂片,革兰染色,镜检
2.生化反应
3.血清学鉴定
化脓性球菌的生物学性状
葡萄球菌 链球菌(肺炎球菌) 奈瑟菌属
麦芽糖发酵试验:分别取脑膜炎球菌、 淋球菌接种于麦芽糖发酵管中,置 37℃24h~48h观察结果。
细菌学检验的一般程序
涂片染色
初步诊 断报告
增菌
快速诊 断试验
接种平板培养基,分离单个菌落
挑取可疑菌落
涂片染色
各种鉴定试验
生化试验 血清学实验 动物试验 药敏试验
明确诊断报告
血液标本
革兰染色 染色性 形状排列
血平板分离培养 溶血现象、革兰染色
初步诊断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篇一:常见病原菌采样分离过程金黄色葡萄球菌采样分离过程1、样本采集及初步分离(1)奶样的采集:采集有乳房炎和隐形乳房炎症状较明显的奶牛,消毒挤奶人手、奶牛乳头,弃2-3把乳,以乳样收集管无菌收集每个乳区乳样10-30mL,编好编号,4个乳区按:左前LF、左后Lh、右前RF、右后Rh编号,采集后尽快返回实验室,如不能尽快返回,应放在低温环境中带回。
(2)乳房皮肤拭子用0.5mL肉汤润湿的消毒棉球拭子从乳房皮肤檫拭到乳头顶端,如果乳房土较多的话先檫掉土。
拭子放入5mL离心管中,再放入冰盒中,迅速带回实验室处理。
(3)鼻腔拭子用消毒棉球拭子插入动物鼻腔中,取出后放到盛有0.5mL肉汤的5mL离心管中,放入冰盒中,迅速带回实验室处理。
菌种的初步分离首次分离时,用接种环蘸取样品在科玛嘉金黄色葡萄球菌显色平板上涂布接种,37℃,16-18小时培养后,从显色平板上挑取红色的单菌落,用脑心浸液(bhI)肉汤35℃培养18小时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金葡菌初次分离时,接种显色培养基后培养时间最好不超过18h进行观察,因为超过24h后所有的葡萄球菌属细菌皆会导致显色培养基变色,进而出现假阳性。
2、菌种的保存2mL灭菌离心管中加入400μL新鲜菌液+200μL60%灭菌甘油,-80℃(长期)或-20℃(临时)冻存。
3、菌种的复苏如需再次纯化,或进行进一步实验,可将甘油保种的菌液在显色平板或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上划线培养,或者将保种的菌液直接接入液体培养基培养。
肠球菌采样分离过程1、样本采集及初步分离(1)肛门拭子以灭菌长棉签采集猪肛门拭子或蘸取新鲜粪便,棉拭子应以捻转方式插入肛门4-5厘米深,取出后放入1mL营养肉汤的灭菌离心管中,如不能立即接种,应放于低温环境中迅速带回实验室处理。
(2)泄殖腔拭子以灭菌短棉签采集鸡泄殖腔拭子或采集一段盲肠后蘸取新鲜粪便,棉拭子应以捻转方式插入泄殖腔2-3厘米深,取出后放入1mL营养肉汤的灭菌离心管中,如不能立即接种,应放于低温环境中迅速带回实验室处理。
肠道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实验报告
肠道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分离、鉴定肠道病原菌,并深入了解肠道病原菌对人们健康的影响。
本实验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和生化试剂对样品进行处理和鉴定,最终成功分离出大肠杆菌、沙门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肠道病原菌。
引言肠道病原菌是导致肠胃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一些细菌和病毒都可引起肠道感染,导致腹泻、呕吐、腹痛等不适症状。
有些肠道病原菌很难通过常规的培养方法进行分离和鉴定,因此对于其鉴定至关重要。
在临床和实验室中,肠道病原菌的鉴定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和生化试剂来分离和鉴定肠道病原菌。
材料与方法实验所需材料:-食品样品(牛肉、猪肉、家禽产品等)-选择性培养基(MacConkey agar, SS agar, XLD agar)-氯霉素(50μg/ml)-β-半乳糖苷酶-生化试剂(甲基红、青田霉素、麦芽糖、尿素、甲酸氢钠、甲酸亚铁、碳酸氢铵、硫代硫酸钠、氧化亚铁、硫酸铜、氯化铵、硝酸钴、聚苯乙烯乳胶、过氧化氢)实验步骤:1. 食品样品的处理:将样品切成小块,加入100 ml的含氯霉素(50μg/ml)的生理盐水中,放在室温下搅动10分钟,再将悬浮液离心10分钟,取沉淀制备10倍连续稀释液备用。
2. 分离培养:取三个不同的选择性培养基MacConkey agar、SS agar和XLD agar,分别接种均匀悬浮液并用无菌环展开,然后使其在37℃恒温箱中孵化24小时。
3. 生化识别:观察菌落的形态、颜色和表面涂膜,并用生化试剂行革兰染色、甲基红反应、青田霉素试验、尿素酶试验、甲酸氢钠氧化试验、甲酸亚铁还原试验、碳酸氢铵水解试验、硫代硫酸钠还原试验、氧化亚铁试验、硫酸铜凝集试验、氯化铵水解试验、硝酸钴试验、聚苯乙烯乳胶凝聚试验和过氧化氢试验,根据结果进行分类鉴定。
结果经过实验分离和鉴定,本实验成功分离出大肠杆菌和沙门菌等常见的肠道病原菌,并且还分离出一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传染病护理学对传染病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技术
传染病护理学对传染病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技术传染病护理学是一门以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护理为核心的学科。
在传染病护理的过程中,对于病原体的准确鉴定和分离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了解了病原体的特性和传播途径,我们才能制定出适当的措施来控制传染病的蔓延。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传染病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技术。
一、细菌的分离与鉴定细菌是导致传染病的常见病原体之一。
细菌的分离与鉴定主要通过培养、染色和生化试验来完成。
首先,将样本在合适的培养基上培养,利用不同的培养基可以选择性地增殖目标细菌。
然后,可以使用革兰染色法对细菌进行分类,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有不同的染色反应。
此外,通过生化试验,如氧化-发酵试验和糖利用试验,可以进一步识别不同的细菌。
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病毒是造成传染病的另一类病原体。
由于病毒无法在常规的培养基上繁殖,其分离与鉴定相对困难。
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利用细胞培养和核酸检测技术。
通过将样本接种至感染敏感细胞系中,观察细胞是否出现明显的病变,从而判断是否存在病毒感染。
此外,通过PCR和RT-PCR技术可以检测病毒核酸序列,从而准确鉴定病毒的种类。
三、真菌的分离与鉴定真菌是导致一些传染性真菌病的病原体。
真菌的分离与鉴定主要通过培养和形态学检查来进行。
将样本分离于含有特定抑菌药物的培养基上,可以选择性地培养真菌。
在培养出的菌落形成后,观察菌落的形态和颜色,并进行显微镜下的孢子检查,以帮助确定真菌的种类。
四、寄生虫的分离与鉴定寄生虫是一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如疟原虫和血吸虫。
与其他病原体相比,寄生虫的分离与鉴定更加复杂。
常用的方法包括直接检测和间接检测。
直接检测通过显微镜观察患者的体液或组织中是否存在寄生虫形态学结构,从而确定感染与否。
间接检测则使用血清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方法,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特定抗体或寄生虫DNA来间接判断感染情况。
总结:传染病护理学对传染病病原体的准确分离与鉴定至关重要。
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包括细菌的培养和生化试验、病毒的细胞培养和核酸检测、真菌的形态学鉴定以及寄生虫的直接和间接检测,可以帮助确定病原体的种类和感染情况,从而为传染病的治疗和控制提供重要依据。
病原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病原细菌的分离与鉴定发布日期:2009-05-09 浏览次数:827 字号:[ 大中小 ]一、实验目的系统学习兽医临床病原细菌的分离与鉴定技术,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类病原细菌的基本特性与实验诊断技术,增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践过程中的传染病的诊断和防控问题的能力,为预防、控制和消灭畜禽病原微生物,保障畜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服务。
二、知识背景细菌分离是细菌学检验中的极其重要的环节。
正确的分离有助于很快得到可疑的致病菌,对疫病的诊断与防控至关重要。
在细菌分离时应注意的事项:1.病料采集(1)病料的种类主要决定于疫病的性质,一般方法为:①全身感染→血液及内脏;②局部感染→病患部位;③特殊病例→特殊处理。
特殊情况的正确处理与操作者的专业知识有很大关系。
无论全身或局部感染,均应采含菌最多或病变明显的组织(2)病料的采集时间也应特别注意:①活体病料→应考虑病原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部位的变化;②患畜死后→应立即采集病料,越早越好。
2.无菌操作无菌操作是指在微生物研究过程中,既要避免各种外界的微生物进入操作对象又要杜绝操作对象污染周围环境的操作技术。
无菌操作是对微生物学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必须经过严格训练才能形成无菌操作素养。
不论何种情况下,头脑中都应该有这个概念。
无菌操作贯穿于整个分离过程,例如:病料的采集、器材的准备、具体的操作。
所用器械及物品均应事先灭菌备用,金属器具包装后高压灭菌或煮沸30min,玻璃器皿可高压灭菌也可干热灭菌,胶皮塞、培养基等则要高压灭菌。
3.培养基培养基是指由人工方法配合而成的,用于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别、研究和保存菌种用的混合营养制品。
(1)制作培养基的基本原则依据细菌的物质代谢要求和营养需要,必须含有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碳源、氮源、矿物质以及生长环境条件。
(2)制作培养基的基本要求①适宜的水分和各种营养物质;②适宜的酸碱度与渗透压;③不含抑制细菌生长的物质;④应均质透明;⑤应彻底灭菌;⑥对某些微生物必须提供一些特殊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各种物品的准备
取出待检病料,置于工作台上;接种前准备好酒精灯、接种环、火柴、酒精棉球、试管架等。如有超净工作台,应先打开通风机,过滤除尘,如有紫外线灯应同时打开,10-15min后可开始工作。不论在桌面上还是在超净工作台上接种,都要事先作好准备工作,把所用的物品器械摆好。
(3)平板划线
3.厌氧菌的分离培养法
通常使用物理去氧、化学去氧和生物去氧,实验室常用:厌氧培养箱、厌氧肉汤
4.细菌的纯培养与移植接种
分离培养的目的就是要获得纯培养。细菌的纯培养就是只含一种细菌的培养物,最理想的纯培养是一个细菌的后代。细菌的移植接种就是把某种细菌材料移种到一个新的培养基上,使它在其上生长。
(2)培养基
需氧菌常用邓亨氏(Dunham)蛋白胨水溶液加0.5%-0.7%的琼脂+1.6%溴甲酚紫酒精溶液+特定糖或醇(见附录)(有市售各种微量发酵管也可用)。厌氧菌用含胨、盐、硫羟代乙醇酸钠、琼脂的高层半固体培养基半指示剂同上。
(3)试验方法
① 琼脂斜面培养物用接种针挑取少量菌穿刺接种于糖发酵管深部(勿穿到管底!)。
γ溶血:即不溶血,菌落周围的培养基没有变化,红细胞没有溶解或缺损。
③ 色素
有些细菌产生水溶性色素,使菌落和周围的培养基出现绿色、金黄色、白色、橙色、柠檬色等颜色,产生的色素有水溶性或脂溶性。
④ 气味
某些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繁殖后可产生特殊气味,如铜绿假单胞菌(生姜气味)、变形杆菌(巧克力烧焦的臭味)、厌氧梭菌(腐败的恶臭味)、白色假丝酵母菌(酵母味)和放线菌(泥土味)等。
(1)加热处理法
当怀疑病原菌为芽胞菌时,可加入5-10倍灭菌生理盐水研磨(液体病料除外),75℃水浴30min(或80℃ 15-20min),可杀死细菌繁殖体(包括杂菌及病原菌);然后将处理过的病料接种到适当的培养基上。
(2)接种易感动物
把病料接种易感动物,待其发病死亡后,取其血液或组织器官,接种到培养基上。利用此方法不但可以从污染的材料中分离出病原菌,而且还可以确定病原菌的毒力。
1、氧化型与发酵型(O/F)的测定
(1)原理
不同细菌对不同的糖分解能力及代谢产物不同,这种能力因是否有氧气的存在而异,有氧条件下称为氧化,无氧条件下称为发酵。这在区别微球菌与葡萄球菌、肠杆菌科成员中尤其有意义。
(2)培养基
成分:蛋白胨2g,氯化钠5g,磷酸氢二钾0.3g,琼脂4g,葡萄糖10g,0.2%溴麝香草酚蓝(BTB)12mL,蒸馏水1000mL
发布日期:2009-05-09 浏览次数:827 字号:[ 大 中 小 ]
一、实验目的
系统学习兽医临床病原细菌的分离与鉴定技术,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类病原细菌的基本特性与实验诊断技术,增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践过程中的传染病的诊断和防控问题的能力,为预防、控制和消灭畜禽病原微生物,保障畜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服务。
(2)病料的采集时间也应特别注意:
①活体病料→应考虑病原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部位的变化;
②患畜死后→应立即采集病料,越早越好。
2.无菌操作
无菌操作是指在微生物研究过程中,既要避免各种外界的微生物进入操作对象又要杜绝操作对象污染周围环境的操作技术。
无菌操作是对微生物学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必须经过严格训练才能形成无菌操作素养。不论何种情况下,头脑中都应该有这个概念。
② 若所要接种的细菌营养要求高,则需要先将糖发酵管加热融化后,再加几滴除菌的马血清(牛血清也可),摇匀待凝固后再行接种(如巴氏杆菌、布鲁氏菌等)。
③ 将接种管标记清楚放人37℃孵育,24-48h观察结果,有的菌对某一糖的发酵属迟缓作用,则需要培养一个月之久。
(4)结果判定
无变化 - 培养基不变色
④ 鉴别培养基:是一类含有某种特定化合物或试剂的培养基。某种细菌在这种培养基上培养后,产生某种代谢产物,能与这种特定化合物或试剂发生某种明显的特征性反应;从而达到区分不同的微生物。
⑤ 厌氧培养基: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方法,去除氧气后的培养基;可用于厌氧性细菌的分离和培养。
4.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据细菌菌落表面特征不同,可将菌落分为3型:
光滑型菌落(S型菌落):菌落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新分离的细菌大多呈光滑型菌落。
粗糙型菌落(R型菌落):菌落表面粗糙、干燥、呈皱纹或颗粒状,边缘大多不整齐。R型菌落多为S型细菌变异失去菌体表面多糖或蛋白质形成。R型细菌抗原不完整,毒力和抗吞噬能力都比S型细菌弱。但也有少数细菌新分离的毒力株就是R型,如炭疽孢杆菌、结核分枝菌等。
5.分离细菌所要满足的培养条件
(1)适宜的培养基条件;
(2)适宜的温度条件;
(3)适宜的气体条件。
三、细菌的分离方法
细菌分离就是把病料中的病原菌或把目的菌从微生物的混合材料中分离培养出来,并获得目的菌的单一生长材料,从而进行诊断及有关研究工作。
1.待检材料的处理
无菌采集的病料不经处理可直接用于分离;污染较严重的病料,接种前必须处理后方可进行分离培养。
③ 37℃下孵育48h或更长点时间
(4)结果判定
① 只在没有覆盖石蜡油的一管发酵糖产酸或产酸产气者属氧化型(或呼吸型)
② 两管均发酵糖产酸或产酸产气者为发酵型
2 、糖类分解(发酵)试验
(1)原理
细菌分解糖的能力是受遗传基因控制的,是细菌含有直接分解糖的酶或诱导产生的酶作用的结果,是细菌种的特征的表现,可帮助细菌的鉴定,含糖培养基中含有指示剂,若某细菌分解糖则产酸(发酵)或产酸产气(氧化),会使培养基的指示剂改变颜色,可判断细菌是否分解某种糖或醇或其他碳水化合物。
制法:将蛋白胨、琼脂、盐类和水混合,加热融解,调pH为7.2,然后加葡萄糖和指示剂,混合加热10min,分装试管,加塞包装,115℃高压蒸汽灭菌20min,取出使成琼脂柱。
(3)试验方法
① 用18-24h斜面培养物接种于两管O/F培养基,穿刺接种,距管底有一定距离。
② 加lmL灭菌的液状石蜡油到一个O/F试验管作发酵试验
二、知识背景
细菌分离是细菌学检验中的极其重要的环节。正确的分离有助于很快得到可疑的致病菌,对疫病的诊断与防控至关重要。在细菌分离时应注意的事项:
1.病料采集
(1)病料的种类主要决定于疫病的性质,一般方法为:
①全身感染→血液及内脏;
②局部感染→病患部位;
③特殊病例→特殊处理。特殊情况的正确处理与操作者的专业知识有很大关系。无论全身或局部感染,均应采含菌最多或病变明显的组织
(3)培养基的种类
① 基础培养基:含有一般细菌生长繁殖需要的基本营养物质;可作为一些特殊培养基的基础成分。
② 加富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特殊营养物质(如血液/血清、酵母浸膏或生长因子等);用以培养对营养要求高的微生物。
③ 选择培养基:利用细菌对某种或某些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这类物质,利于所需分离的细菌生长,而抑制不需要的细菌生长,从而达到分离某种微生物的目的。
产 酸 + 培养基变黄
产酸产气 ⊕ 培养基变黄并有气泡
3、淀粉水解试验
(1)原理
有的细菌具有淀粉酶,能水解培养基中的淀粉成麦芽糖。淀粉水解后遇碘液不再呈蓝紫色反应。
(3)化学药品处理
有些化学药品对某些细菌有极强的抑制力,而对另一些细菌则没有抑制作用或很小。因此可将适宜的化学药品加入培养基中。如龙胆紫则可抑制许多G+菌的繁殖,有利于G-菌的分离培养;
2.平板划线分离培养法
(1)培养基平板的准备
取普通琼脂培养基或含有特殊成分的琼脂培养基,融化并让其冷却至50℃左右,倾入灭菌平皿中,每个平皿约15mL,使其分布均匀,冷却凝固后即为固体平板培养基。
(1)固体培养基
单个细菌在培养基表面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时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落称为菌落,它是由数以万计相同的细菌集合而成。众多细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密集生长所形成的细胞群体称为菌苔。
① 菌落的形态特征
大小、形状(露滴状、圆形、菜花样、不规则等)、突起或扁平、凹陷、边缘(光滑、波形、锯齿状、卷发状等)、颜色(红色、灰白色、黑色、绿色、无色、黄色等)、表面(光滑、粗糙等)、透明度(不透明、半透明、透明等)和粘度等。
无菌操作贯穿于整个分离过程,例如:病料的采集、器材的准备、具体的操作。所用器械及物品均应事先灭菌备用,金属器具包装后高压灭菌或煮沸30min,玻璃器皿可高压灭菌也可干热灭菌,胶皮塞、培养基等则要高压灭菌。
3.培养基
培养基是指由人工方法配合而成的,用于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别、研究和保存菌种用的混合营养制品。
(2)液体培养基
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有3种生长现象:大多数细菌在液体培养基生长繁殖后呈均匀混浊;少数链状排列的细菌如链球菌、炭疽芽胞杆菌等则呈沉淀生长;枯草芽胞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专性需氧菌一般呈表面生长,常形成菌膜。
(3)半固体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主要用于细菌动力试验,有鞭毛的细菌除了沿穿刺线生长外,在穿刺线两侧也可见羽毛状或云雾状混浊生长。无鞭毛的细菌只能沿穿刺线呈明显的线状生长,穿刺线两边的培养基仍然澄清透明,为动力试验阴性。
四、细菌的培养技术
根据目的和要求的差异,可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法
1、表面培养
又称固体表面培养。将细菌液均匀地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平放静置培养,然后收集菌苔。
2、深层培养
将细菌液接种于液体培养基进行培养。包括液体静置深层培养和生物反应器(发酵罐)深层培养。
3、透析培养
根据小分子能透过半透膜扩散,而将不同分子量的物质分离原理设计的一种细菌培养装置进行细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