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用药安全专家共识
《抗血栓药物围手术期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2020)要点

《抗血栓药物围手术期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2020)要点《抗血栓药物围手术期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2020)要点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多,以及对血栓性疾病管理规范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术前长期服用抗血栓药物患者在外科手术患者中所占比例也在不断增加。
抗血栓药物主要包括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纤溶药物。
术前长期服用抗血栓药物(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围手术期如继续服用可增加手术出血风险,而停用则可致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增加。
鉴于出血和血栓栓塞对患者近远期预后均有重要不良影响,如何平衡两种风险至关重要,有时需多学科协作评估以制定个体化的患者管理方案。
一、临床常用抗血栓药物根据作用不同可分成3类:(1)抗凝药物:抑制凝血过程;(2)抗血小板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3)纤溶药物:通过诱导纤维蛋白降解使已经形成的血栓溶解。
(一)抗凝药物1.维生素K拮抗剂(VKA):华法林是VKA中最常用的一种,其治疗剂量区间较为狭窄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患者的年龄、体重、饮食情况等均可影响患者对该药物的敏感性;同时华法林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途径代谢,这也使其易发生药物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临床抗凝治疗中需进行抗凝强度监测,以国际标准比值(INR)为监控目标,控制INR在2.0~3.0之间。
服用华法林后12~18h起效,36~48h 达到抗凝高峰,单次给药持续时间为2~5d,多次给药则可持续4~5d。
由于本品为间接作用的抗凝药,半衰期长,给药5~7d后疗效才可稳定,故维持量是否足够务必观察5~7d后才能判断。
2.非维生素K拮抗剂直接抗凝药:这类药物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和直接a因子抑制剂。
其中达比加群酯、阿哌沙班、艾多沙班、利伐沙班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直接口服抗凝药,又称为非维生素K拮抗剂类口服抗凝剂(NOAC)。
3.间接凝血酶抑制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磺达肝癸钠):间接凝血酶抑制剂通过结合和激活抗凝血酶,间接抑制凝血因子,主要是因子a和因子a的活性,从而起到抗凝作用。
《围手术期糖皮质激素医-药专家共识》

围手术期糖皮质激素医-药专家共识外科手术创伤可刺激机体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引起组织损伤、缺血缺氧、炎症反应等。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作为机体应激反应最重要的调节激素,在应激状态下分泌会增加。
围手术期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主要目的是优化围手术期的处理措施,降低手术应激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快速康复[1]。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给予机体外源性GCs是ERAS主要治疗措施之一。
GCs可以抑制术后炎症反应,提高机体对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调节心肺功能,减少呼吸系统及各脏器的并发症。
但GCs的使用也增加术后感染风险、延缓伤口愈合、诱发应激性溃疡、高血糖、高血压等不良反应。
因此,GCs在围手术期的应用需要权衡利弊,严格把握适应证、规范用药、并注意监测不良反应。
2015年广东省药学会提出设立外科药师,2021年开始构建外科药师的知识体系——外科药学(surgical pharmacy),让外科药师全面管理围手术期用药。
作为ERAS管理措施应用药物之一,GCs的合理使用需要临床、药学等多学科共同管理。
本专家共识拟通过医师、药师的共同讨论,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对GCs在肾上腺皮质功能正常患者的围手术期应用进行总结归纳,以期为外科医师和外科药师合理应用GCs提供参考,并作为药师进行合作药物治疗管理的协议样本。
1 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GCs的靶细胞分布于全身各个组织脏器器官,作用广泛而复杂,其影响随应用剂量不同而异。
主要的药理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对代谢的影响(1)糖代谢:①促进糖原异生;②减慢葡萄糖分解;③减少机体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2)脂质代谢:大剂量长期应用可升高血浆胆固醇,促使皮下脂肪分解和脂肪的重新分布,表现为向心性肥胖。
(3)蛋白质代谢:加速蛋白质分解代谢,造成负氮平衡。
(4)水和电解质代谢:有较弱保钠排钾作用;还能促进尿钙排泄,长期用药将造成骨质脱钙。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北京协和医院专家共识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北京协和医院专家共识xx年xx月xx日•引言•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病理生理特点•老年患者围手术期临床处理•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常见问题及处理目•老年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结论与展望录01引言1背景与意义23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老年人比例逐渐上升。
人口老龄化趋势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老年患者对于手术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老年患者手术需求增长老年患者往往存在多种疾病和生理功能减退,围手术期管理面临较大挑战。
围手术期管理挑战目的和任务提高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性和效果通过规范化的围手术期管理,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制定针对老年患者的手术前评估和准备方案针对老年患者的特殊情况,制定相应的手术前评估和准备方案,以便更好地应对手术风险。
推广北京协和医院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经验通过经验分享和交流,推广北京协和医院在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03实践经验分享分享北京协和医院在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方面的成功案例和经验,以便更好地推广应用。
研究方法01文献回顾与综述系统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和分析。
02专家共识与建议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研讨和协商,提出针对老年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建议和方案,形成专家共识。
02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病理生理特点根据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心肺功能、肝肾功能、营养状况等。
手术耐受力评估充分准备手术前,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控制血糖、血压等危险因素。
术前准备老年患者手术耐受力下降心肺功能减退老年患者往往存在心肺功能减退,影响手术耐受力。
肝肾功能减退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对手术的耐受能力也降低。
脏器功能减退免疫力下降老年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增加。
免疫调节通过合理的免疫调节,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免疫功能减退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如肺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中国加速骨科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加速骨科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
共识
概述
本文档旨在提供中国加速骨科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为骨科手术后患者提供全面的康复管理指导。
背景
骨科手术后的康复管理对于患者的愈后恢复至关重要。
然而,
在中国,目前缺乏针对加速骨科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的明确指导。
目标
本文档的目标是制定一套中国加速骨科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
专家共识,以指导医生和患者在手术后的康复管理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方法
我们通过对现有文献和临床经验进行综合分析,结合专家讨论
和共识形成的方式,制定了本文档中的加速骨科康复外科围手术期
管理专家共识。
专家共识内容
1. 术前评估:针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身体状况、骨折类型和手术难度等,以确定适当的康复管理计划。
2. 围手术期疼痛管理:采用多模式镇痛策略,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心理支持等,以减轻患者的手术疼痛。
3. 早期康复训练:在手术后尽早开始康复训练,包括主动和被动运动、步态训练和肌力锻炼等,以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
4. 术后教育和指导:向患者提供详细的术后护理指导,包括伤口护理、药物使用和饮食调整等,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康复过程。
5. 康复效果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康复进展,及时评估康复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康复管理计划。
结论
中国加速骨科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对于提升骨科手术后患者的康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希望这份专家共识能够在中国的骨科康复管理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为患者的康复带来积极的影响。
请注意:本文档中所述内容仅为专家共识,并不代表法律建议。
2019版:胸主动脉腔内治疗围手术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19版:胸主动脉腔内治疗围手术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全文)胸主动脉腔内治疗(TEVAR)是多种胸主动脉疾病的重要治疗措施,常用于胸主动脉瘤、胸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壁内血肿、穿透性溃疡、假性动脉瘤及外伤性主动脉破裂。
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主动脉腔内治疗创伤显著降低,但是仍然存在围手术期死亡和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围手术期管理仍然是整体治疗的重要环节。
随着技术的进步,主动脉腔内治疗的适应证逐渐扩展,接受治疗的疾病类型和病变的复杂程度都在增加,患者人群也往往存在更多的合并症,对围手术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共识在现有国内外相关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临床实践经验,对围手术期常见问题进行了总结。
一、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管理由于搏动的血流对主动脉壁的直接影响,严密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和管理是围手术期的重要工作。
血压异常是TEVAR围手术期最常见的问题,多种主动脉疾病患者合并血压的增高。
高血压不仅损伤主动脉血管内膜,也影响主动脉壁的功能,是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的重要危险因素。
国际急性主动脉夹层注册(the international registry of acute aortic dissection,IRAD)数据库中81%的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患者有高血压史,66%的TBAD患者就诊时表现为血压升高[1]。
除了基础血压升高,急性主动脉疾病带来的剧痛也造成血压难以控制。
药物难以控制的高血压与顽固性疼痛显著增加急性TBAD的病死率(17.4%比4.0%,P=0.000 3)[2]。
围手术期低血压也时有发生。
常见的低血压原因包括主动脉夹层真腔严重受压、心包压塞、心肌缺血/坏死、主动脉瓣反流。
这些多见于A型主动脉夹层及复杂型TBAD,是尽快主动脉修复的指征。
收缩压<90 mmHg(1 mmHg=0.133 kPa)、纵隔增宽、血胸和左肩胛骨骨折提示创伤性主动脉损伤。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北京协和医院专家共识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北京协和医院专家共识》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引言•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病理生理特点•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策略•特殊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结论与展望01引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比例逐渐上升,对医疗保健需求增加围手术期管理老年患者往往存在多种合并症和生理功能减退,需要精细化、综合化的围手术期管理背景与意义规范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流程提高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性和生活质量目的和任务系统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经验。
研究方法文献回顾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深入研讨,结合我国国情和北京协和医院实际情况,达成共识。
专家共识将共识转化为具体的临床实践指南,便于临床医生参考执行。
实践指南02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病理生理特点老年患者定义一般指年龄≥60岁的患者,但因地域和时代不同,老年患者的具体定义有所差别。
老年患者特点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各系统、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多伴有慢性疾病,免疫力下降,对手术的耐受性较差。
老年患者定义与特点应激反应手术创伤可导致老年患者的应激反应增强,易出现器官功能不全、感染等并发症。
术前评估需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肺肝肾功能、血糖、血压等指标,了解患者的基础疾病状况。
术后恢复术后恢复速度较慢,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加强术后监护和治疗。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病理生理特点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资料,综合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风险评估评估内容采用国际通用的评估工具如ASA 评分、POSSUM评分等,以及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实践中常用的“五维度评估法”。
评估方法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低风险、中等风险和高风险三个等级,针对不同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风险分层03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策略术前准备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如备皮、胃肠道准备、呼吸道准备等,预防术后并发症。
术前评估对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以及营养状况、认知功能、心理状态等。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围手术期应用专家共识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围手术期应用专家共识(2017版)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发布时间:2017-07)肾上腺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是围手术期广泛使用的药物,本指南旨在综合并指导GCs在围手术期的合理应用。
GCs的作用机制和生理、药理作用GCs属甾体类的化合物,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一种,另两种为盐皮质激素和性激素。
分泌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调节(图1)。
图1 HPA轴对激素分泌的调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的释放受SCN的生物钟控制,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GCs的分泌也呈相应的昼夜规律,凌晨清醒前分泌达高峰时浓度可达140~180mg/L,以后分泌减少,午夜到最低值,从凌晨3~4时至上午10时,分泌量占全天分泌量的3/4[1],故长期或大量使用GCs者,在凌晨分泌高峰时将一日量一次给予,可减轻长期或大量使用GCs引起的肾上腺萎缩[2,3]。
人体内源性GCs主要是氢化可的松(皮质醇),其次是可的松(皮质酮)。
外源性GCs包括泼尼松(强的松)、泼尼松龙(强的松龙)、甲泼尼龙、倍他米松和地塞米松等。
可的松和泼尼松需在肝脏转化为氢化可的松和泼尼松龙后才能发挥激素效应。
作用机制(1)基因效应进入体内的GCs通过循环到达靶器官,以弥散方式透过细胞膜进入靶细胞,与糖皮质激素受体(GR)结合,活化的GCs-GR复合体移动进入细胞核内,与核内的DNA结合,启动mRNA的转录,通过与糖皮质激素反应元件结合,抑制基因转录,或与NF-κB转录因子结合调节炎性和抗炎基因转录,或通过降低mRNA的稳定性,继而合成各种酶蛋白并发挥效应。
从转录到发挥特定位点作用,需要1h以上,这也被GCs峰效应常落后于峰浓度的临床现象所印证。
(2)非基因效应是在数秒到数分钟内出现的快速效应,包括(1)不通过受体介导,对细胞膜的特异直接作用;(2)通过膜结合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产生作用;(3)通过细胞质蛋白,如细胞质角蛋白(MAPK s)、磷脂酶(CPCA)和蛋白激酶(SRC)的相互作用发挥快速抗炎效应,影响炎症级联反应,降低神经冲动的发送,减轻损伤和抗痛觉过敏。
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AKI
Duration >24h
CDI
Branch-Elliman W, O’Brien W, Strymish J, et al. Association of duration and type of surgical prophylaxis with antimicrobial-associated adverse events[J]. JAMA surgery, 2019, 154(7): 590-598.
0 类切口
I或II类
体表无切口或经人体自然腔道进行的操作以及经皮腔镜操作
I类切口
Ⅰ类切口( 清洁手术)
不涉及炎症区,不涉及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经过完整 皮肤的手术
II类切口 Ⅱ类切口( 清洁-污染手术)
泌尿生殖道手术, 或经泌尿生殖道手术,可能污染
II类切口
Ⅲ类切口( 污染手术)
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
器官或腔隙:盆腔或阴道残端蜂窝 织炎或脓肿,子宫内膜炎
三、哪些手术需要用抗菌药物
1. 手术切口类别
手术切口的类型及患者自身具备的感染危险因素决定了是否需要抗菌药物
病案首页切 口类别
指导原则切口类别
妇产科手术
无切口
非切口手术
经血管介入诊断手术、子宫肌瘤-子宫动脉栓塞术、羊膜腔注射引产术以 及羊膜腔穿刺术
备备选
多数II、III类切口妇 第一、二代头孢菌
科手术
素±甲硝唑, 或头
霉素类
克林霉素0. 6 -0. 9 g/次,q8-12 h 头孢曲松 1- 2g·/次, q24 h
+ 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术期用药安全专家共识(2018)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国家麻醉质控中心1 围术期用药安全专家共识编写过程本次专家共识由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国家麻醉质控中心、《麻醉安全与质控》共同组织麻醉用药安全方面的专家,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我国围术期管理现状,历时11个月经过多次专家会议讨论,逐条分析表决确定专家共识内容。
2 围术期用药安全现状用药安全不仅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也是影响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
除外药品质量事件,用药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用药错误(medication errors,ME)和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二者具有显著区别。
ME是指药品在临床使用及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可以防范的用药疏失,这些疏失可导致患者发生潜在或直接的损害,由于ME引起的医疗纠纷,当事人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是药品的自然属性。
ME和ADR都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二者是药物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s,ADE)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而言,医务人员报告ADR无需承担相关责任,国家法规也明确规定不得以ADR为理由提起医疗诉讼。
用药安全不仅要关注ADR,更需要降低ME的发生率,本次组织编写专家共识也以降低ME发生率为目的。
与ME相关的数据触目惊心。
调查发现,医疗失误中ME所占的比率在欧美国家为9.1%~24.7%。
全球每年因ME导致的医疗花费达420亿美元,占全球总医疗花费近1%,美国医疗机构每年因ME增加数十亿美元的医疗成本,同时造成数千例患者死亡。
2017年3月29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德国波恩举行的第2届全球患者安全部级峰会上发布了第3项全球患者安全挑战-用药安全(The Global Patient Safety Challenge on Medication Safety),这是一项全球性举措,呼吁在未来5年内通过多种措施将全球严重、可避免的药物相关的伤害减少50%。
围术期麻醉相关用药与医院其他医疗单元的用药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数情况下在整个用药过程中,仅有麻醉医生参与,包括开处方、药品的准备、配置和给药环节,而缺少了药师、护士等其他人员的监管和核对;二是麻醉过程中所用的药品通常都是高风险药品,治疗窗较窄、药效强,ME造成潜在或实际患者伤害的可能性较高。
围术期用药安全的现状不容乐观。
有研究表明,院内发现ME并且上报的病例中,由药师发现并上报的高达96.2%,这提示在缺少药师监管的围术期用药过程中,很难及时发现并终止ME的发生。
既往的数据表明,手术室内的ME很常见,全球各地的ME或者未遂事件的发生率也大致相同,为0.36%~0.75%。
我国尚缺乏大样本的统计数据,2013年国内某大型医院对24380例麻醉进行问卷调查,共179份问卷报告了ME,错误发生率为0.72%。
以上相近的数据提示我们ME是一个职业共性问题,也是麻醉医生必须关注的问题。
需要考虑的一点是,这些数据的获得多数基于ME报告所得,而这种获取数据的方法已经在其他医疗单元关于ME的研究中被证明是缺乏可信度的。
可以预见,围术期ME的实际发生率可能远高于以上数据。
2016年《Anesthesiology》发表了一篇研究围术期ME和ADR的文献,该研究在一所大型学术医疗中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完成的277台手术、3671次用药操作中,共发生193次(5.3%)ADE,其中包括153例ME,该研究同时发现,每2.2台手术就会发生一次ADE。
当然,对围术期ME的准确发生率尚缺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围术期ME可能发生在整个流程的任一环节。
ME的类型包括药物剂量的计算错误、浓度错误、输注频率错误、给药过程中拿错药物、未按预计剂量给药、输液管路错误、给患者使用了已知可能导致患者过敏的药物、给药后未冲洗管路等,其中最常发生的错误为标签错误(24.2%)、剂量不当(22.9%)、未予药物处理(17.6%)等,而最常被错误应用的药物为镇痛药(20%)、抗胆碱能药(17%)和骨骼肌松弛药(14%)。
不幸的是,这些错误通常容易被低估,因为大部分错误并未对患者造成明显伤害,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其潜在的巨大危害性。
在某些情况下,这些错误会给患者带来致命性伤害,而它们本来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技术改进或流程优化得以避免的。
造成围术期ME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医疗技术水平、科学管理水平有关,也涉及组织文化、心理和法律等诸多学科领域。
在医疗技术水平方面,医护人员对药物性质、用法用量的掌握程度与ME的发生直接相关;在药品管理和使用流程上,读音相似或外观相似药物的管理、一品多规药物的管理、高危药物的管理、注射器标签的执行、患者交接流程的规范等都会影响ME的发生;科室的安全文化、医护人员的疲劳程度和紧急状态下的心理承受能力等也会影响到ME的发生;就手术本身而言,手术时间长、术中需要多次给药可能也会增加ME的发生率。
降低ME的发生率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包括技术层面的进步、管理流程的更新、医护人员素质的提升等。
技术层面包括引进预充式注射器、带有预警功能的药物决策辅助系统、床旁条形码扫描辅助药物标签系统等;管理流程上需要从药品的采购、储存、审方、调配、计算、配置、给药、给药后处理、登记等环节进行优化;医护人员素质的提升则需要通过定期的强化培训来实现。
总之,围术期ME可能对患者造成潜在的或致命的伤害,其发生率远高于我们既往的认知。
造成围术期ME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通过多维度的努力尽快降低围术期ME的发生率。
3 围术期用药安全相关定义和解释围术期用药安全是指及时准确地对围术期患者使用药品,采用切实有效的方法避免围术期ME。
麻醉、ICU、急诊及疼痛治疗期间ME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安全问题。
根据2010年美国国家ME报告和预防协调委员会(the National Coordinatin g Council for Medication Error Reporting and Prevention,NCCMERP)的相关定义,ME是指“医疗人员、患者或消费者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任何可能导致药物不合理应用或对患者造成伤害的可预防性事件”。
根据是否对患者造成实质性损害,可对ME进行分级(表1)。
围术期ME应重点关注麻醉用药过程中的错误,不论其是否对患者造成伤害或潜在伤害。
ME最常见于麻醉诱导期和维持期,占所有麻醉ME的78.3%。
麻醉期间常见ME见表2。
表1 ME分级及定义类型定义举例无潜在损害的错误违反相关标准但本质上不会带来潜在损害使用注射器抽取咪达唑仑后未注明药物浓度轻度潜在损害的错误ME有轻度可能导致相关损伤丙泊酚注射剂量在医嘱标准上额外增加50~150μg/kg,但未记录有导致ADR事件潜在风险的错误ME极有可能导致相关损伤给予上消化道出血病史非胃肠手术患者非甾体类抗炎药,但未见相关出血症状ME伴ADR ME导致药物相关损伤给予青霉素过敏者青霉素,并出现皮疹;给予丙泊酚4mg/kg后患者平均动脉压<55mmHgADR不伴ME非ME导致的ADR事件治疗期间新发的过敏反应;既往术后恶心呕吐(PONV)史患者围术期予止吐药后发生PONV表2 围术期常见ME错误发生时段错误类型举例药品准备时安瓿或包装外观相似,摆放位置相近,导致药品错拿;注射器未标注;未检查药物标签及过期时间;注射器内药物浓度不同,但未清晰标注;药物稀释倍数错误药品给予时用药对象错误;计量不准确或错误;给药途径或时机错误药品给予后未发现危急事件或副作用;不主动报告,不承认错误;隐瞒错误未上报本次专家共识所指围术期用药安全主要包括及时准确地获取药物及制定合适制度确保正确使用药物,以避免围术期ME。
4 围术期用药安全准则4.1 围术期药物的采购决策(1)围术期药物采购是医院药品采购的重要环节,通常由医院药剂科实施采购。
采购决策应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既保证围术期药物顺畅使用,又能符合医院经营预算。
(2)围术期药物采购直接影响用药安全,所作决策应尽可能降低ME的风险。
按照国家关于药品采购相关规定,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委员会宜建立药品采购机制,跟踪临床药物使用情况,实时调整相应采购策略。
(3)围术期药物的采购应有麻醉科用药安全专家参与,利于围术期药物安全采购策略的实施。
应确保围术期必备药物的充足储备,减少药物供应短缺带来的ME风险。
(4)药品的包装和标签应醒目且便于识别不同药物。
特别应避免采购种类不同但包装及标签相似的药物。
同一种药品规格或浓度不同时,应分开存放,并对浓度进行显著标示。
药品包装改变时,应及时与库存管理人员和麻醉科进行充分沟通。
(5)在不影响药效的前提下,宜选用不需要复配或稀释的药物。
载药注射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药物配置过程中的错误,同时,也可以减少必备但不常用急救药物的浪费。
(6)经静脉使用的药物,宜考虑购置载药注射器药物或带有注射器标签的药物,以减少抽药后贴标签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这些药品包括临床常规使用的麻醉药品、ME会给患者带来危害的药品以及常在紧急情况下使用的药品等。
4.2 围术期药物的储存(1)围术期药物特别是毒麻药品,应遵循国家法律规定及各类药物的特性进行相应的储存。
在所有实施麻醉的场所,必须能迅速获取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以及其他麻醉和应急救治所需的药品。
(2)药物存储应按药品的种类进行分区,减少错误用药的风险,尤其是对音似、形似药物或具有相似标签的药物应显著标示。
在药品未使用前尽量使用药品的原始包装。
(3)麻醉药柜和工作台的药品摆放应整洁有序,且依据药理学特性分区摆放。
麻醉药和急救药分开摆放,全麻药和局麻药分开摆放,高危药物单独摆放,相近药理学特性的药物临近摆放。
音似、形似且药理学特性不同的药品应显著标记并/或分开摆放。
(4)麻醉车中的药品数量应维持在保证临床安全的最低水平以上,定时核查,确保定量、定区摆放,补充不足药品,清理多余药品,且确保所有药品均在有效期内。
(5)置备专用的科室外或院外急救箱,定期检查急救箱内药品种类、数量、有效期。
确保急救箱在科室内及转运过程中的安全存放,科室外及院外急救时,应对管制类药物使用及残余药物处理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6)挥发性麻醉药具有潜在的致命性,尤其是液体状态下。
因此,存放挥发性麻醉药的药瓶,包括已经打开的药瓶,需要进行严格的安全保存。
如果药瓶中还有剩余药物,必须严密盖好瓶盖,并且标注开启的日期和有效期。
空瓶应盖好瓶盖、妥善放置在专用废物盒中,避免再次使用或填充其他液体。
4.3 药物配置(1)对于静脉使用的药物,特别是高风险的药物,建议和鼓励药剂科和药品生产企业提供预充注射器的药物,以避免使用过程中错误稀释和污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