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及世界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社 生怀疑,认为个人的物质利益才是最实在的东西。而一些领域 道 会意识和文化多元化发展以及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标准模糊化的 德失范, 拜金主义、 义、 享乐 个人主义滋长和党内 腐败现象蔓延 趋势导致人们思想活动愈发独立与多变,差- 日 片 益加大,人民群众 导致人民群众信仰马克思十义的 群众根基发生了 不同 程度的动 摇, 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出现了危机。同时,伴随经济高速发展和经 定程度 } = 影响到弓兜思主义 在[围发展 的群众氛 围。 { l 、 济全球化而来的经济波动所导致的社会分配问题、地区或个体贫富 ( 二)在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未能得到完整的 分化加剧及待 业失业 问题 ,也加剧 了人民 内部各阶层之 间的矛盾 。 规范和确定,人T在物质利益刺激的社会中精神信仰的缺失,以及 r J 推动和 实现 当代 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这一 问题变得更加突 出和重要 。 在对f统文化难以从牛活及个人意识中根本舍弃的同时对马克思主 。 t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义与传统文化柑 ̄.斥的错误关系理解也造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 i l b 推动和实现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是中国坚持和发展马 定程度上不能为部分人民群众所积极拥护,而是在很长的_段时’ 克思主义所必须处理好 的一个重大 问题 ,也是十 七大对新时期理论 问内被被 动地接受着。 宣传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党 的十七大报告 明确指 出,要 大力推进理 ( 从我们这些年来所进行的马克思主 三) 义宣传教 育工作来 看 论创新, 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 t有诸多不足, t Z . 不能通俗易障 地为人民所理解就是极为关键的_点 时代特色。 我们的党历来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宣传普及 特别是 由此,我们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解为是从本国具体理论 改革丌放以来,我们党在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的同时,高度重视组织 . 和实践情况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加工改造并传播, 广大干部群众深人学习邓小平理论 三 、 个代表” 重要思 想以及 科学 使其从抽象到具体、从深奥到通俗、从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 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大力 推动 科学理论的宣传普及。 在对青少 群众理解并掌握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体现真理的指导 年的教育t ,也体现得尤为明显。在小学阶段设置思想教育课程. t , 意义,并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就必须实现自 在c学阶段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大学阶段设置 两课”并在_i { | 中 身的大众化。 考、高考、研究生招生考试【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考察一 f j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当今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开展 这些都凸显了囤家对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视。但是,, 由于 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中的教条化现象严重和理论.容编写形式的枯燥晦涩, . r a 极. 大众 化是马克思主义 的本 质属性和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 是人 易使学生产生畏学、厌学情绪,甚至给一部分学生造成马克思主义 民群众实践经验 的科学总 结,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的强 大思 是老掉 牙的东 西或是脱离 实际生活的理论的错误认识 。而在学校阶 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 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掌握,才能转化 为 段之外 ,人们只能通过党组 织及 主流宣传 媒体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 强大的物质力量 ,在实 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 知识,这样既不 系统 ,也 难保证全 面。而任何理论一旦晦涩难懂 , .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以亿万人 失去系统性,也就失去了受众和它被继续传播、 生长和发展的空I E.・ 民群众为支撑和依靠的伟大事业。我们党提出的各项任务,每一项 一 ( 四)腐败、专权、以权谋私等不 良作风的存在腐蚀了部分党t 都要 以广大人 民群众 作为坚实后盾 ,依靠人 民群众 的艰苦 努力来完 员干部的思想和观念,使 一 部分行政作为与党所倡导的为人 ̄J务 ] l t 成 。人 民群众对党 的理 论和路线方针政 策的认 识和 了解程 度,不仪 的宗旨相背离,不仪不利丁党的工 作的展 开,同时也影响了党 在人 关系到当前社会主义建 设事业的J: iq完成 ,I l  ̄ 且关 系到 i 幽特色社 民群 众心 口 } l 『 的形象 , 也容易造成人民群众对现行行政制度的不满 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和 党的兴衰成败 。只有 在科学 理论指 导 , 以近年来 学者所 导建立 的官员财产公 开制 度为例 。 一份 “ 根据 并将其由广大人民群众真 正地 理祥和拥护,再转化 为投 身改革建 改 [囤务 院研究 室、f f l [共党校研 究事等部 门联合 完成 的调查报告透露 , l 的内在动力时,我们的各项宏 伟 目标才能够顺利实现 。在新 的发展 截至 20 3 06 月底, 内地私人删有财产超过 50 元的 由 2暑口# 00万 7lj 阶段,我们党要在中围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休系指导 ,领导人民全 人,超过 1 亿元的有 32 20人,后者中有 23 人是离干子女,占趣 92 面建设 小康 社会、加快推进社 会主义现 代化,就必须坚持不懈地 耳 亿元富亲人数的 9% ” j 1 。 就是这样有利于社会监督的 亩员财产公 开制 党的理 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 、教 方人民,大 推j当代 j 马克思 度,建 砹的迷腰划是阪为缓 隧,截止 20 年 7月 3 荭 { 圈 09 O日,各地官员 主义大众化 。 收入财产中报 式试 } ,只有新疆阿勒 泰地区 做到收入公 示 ( 财 三、当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面临的阻碍 产不 公示 ) .汀 宿迁做剑收入小范 m公示 ( 财产未涉及 ) 江慈 ,浙 我们党历来高 度重视科学理论 的宣 传普 及。特 别是改.开放 以 溪做到收入小范幽 公示、则,小范 嘲公示 ,湖 南浏阳可以预计年内 节 来 ,我们党在 大力推进理 论创新 的州时,高度 重 组织广大丁部群 做到收入和 公示 m此可 , 刘于官 员廉洁形象的形成与树 立, 众深人学习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 耍思想 以及科学 眨观等审 我 们需婪做晌还 钐。 “ 重r 。 、 . 大战略思想,大力推动科 学理论的宣传普 , 支,往马丸 思 义 大众化 ( 五)法治 与 H 复 设的不完善 。近些 ,旧家加大 了对 建 的道路上取 得 了不可忽视的 战绩 。 是,我们也慢 当舌到 , 马克 池汴 /r 波 腰 ,并通 过完善信访制度 ,建立行政听证击度等 , f
浅析如何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践 , 为 广 大党 员 普 遍 信 仰 、 民 大 众 普 遍 认 同 的 强 大 思 想 武 器 。 成 人
马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与 马 克思 主义 中 国化 是 相 互 衔 接 、 互 促 进 的 , 相 既不 能 等 同 , 不 能 相 互 取 代 。 马克 思 主 义 是 来 自实 践 、 导 实 践 也 指 的科 学 理 论 , 民群 众 是 社 会 实 践 的 主体 , 此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 人 因 的过 程 必 然伴 随 马克 思 主义 大 众 化 的 过 程 。 二、 马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的 目的
一
化是 一项 长期 的 战 略性 任 务 , 是 一 项 浩 大 的 系统 工 程 , 须 着 眼 也 必
长 远 , 定 规 划 , 善 机 制 , 确 责 任 , 大 投 入 。 要 按 照 “ 个 中 制 完 明 加 一 心” “ 个 着 眼 于 ” 、三 的要 求 , 当 代 中 国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普 及 教 育 和 把 深化 实践 融 入 经 济 、 治 、 化 、 会 建 设 和党 的建 设 的 各 个 方 面 。 政 文 社 大众 化 的首 要 环 节 在 于 理 论 自身 , 论 的 风 格 、 质 、 点 要 大 众 理 气 特 化 。要 大 力 实 施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研 究 和 建 设 工 程 , 断赋 予 当 代 不 中 国 马克 思 主 义 鲜 明 的实 践 特 色 、 民族 特 色 、 代 特 色 , 筑 反 映 时 构 当代 马 克 思 主 义 最 新 成 果 的 话 语 体 系 、 科 体 系 和 教 材 体 系 , 一 学 用 元 化 的指 导 思 想 整 合 和 引 领 多 样 化 的 社 会 思 潮 。 大众 化 科 学 内涵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浅析
当代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改革开放实践的产物 , 它来源于实 践, 有效的指导 实践并在实践 中与 时俱进 、 不断探索 , 总结成
功经验 的成果 。推动 当代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其主 旨
收稿 日期 :0 0 0 — 2 2 1— 3 0
作者 简介 : 孙璐璐( 9 4 )女 , 疆乌鲁木 齐人 , 18 一 , 新 硕士研 究生 , 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 究。
就在于通过 “ 开展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 活
动 ” 贴 近 民众 实 践 、 近 民 众 生 活 , 广 大 人 民 群 众 所 相 , 亲 被
化 ,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能 让 [ ・
否顺利实施这一重大战略 ,将决定我们能否全面建设小康社
信、 所认 同 、 所学习 、 所接受 、 用 , 所应 从而推动 中国特色社会
中 国 民众 具有 极 强 的感 召力 和 亲 和力 ,是 推 动马 克 思 主义 大
马克思 主义的本土化 、 民族化 、 时代化 、 实践化相结合 , 使其完
全融 ^ 到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 乃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
一
、
马克思 主义大 众化 的 时代 内涵
众化 的必 由之路 。 再次, 鲜明的时代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的内在活力 , 是实践性 、 科学性与革命性有机统一的重要保证 和根本体现。 同时代政治 、 不 经济 、 文化等发展不同 , 人民的利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 为 , 群众是实践 的主体 , 历史活动是 广大人 民群众 的事业 ,理论只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 , 转 化为他们 的 自觉行动 , 才能变为改造 自然和改造社会 的物质
力量; 如果 不被 广大人 民群众所 掌握 , 不能转化 为群 众的 自 觉行动 , 再好 的理论也不能实现 向现实的转化。 在这里 , 马克 思 和恩格斯既强调 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 又揭示 了理 论转变 为物质力量的关键——掌握群众 ,即理论 的大众化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与特征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与特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与特征是指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广大群众中的普及和应用,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其实质是通过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引导和教育,使其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并积极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从而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第一,理论渗透广泛。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学习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及和应用。
在学校教育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在社会宣传中,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在社区和工厂企业中,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活动,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知识的传授。
第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大众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更是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和应用更贴近实际,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发展性与创新性并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征之一是发展性与创新性并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要传承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更要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第四,理论实践统一。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征之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和验证,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才能更好地适应现实的需要。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必须与实际工作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人们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实践能力,促使广大群众能够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不断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从认知走向认同——浅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普通大众望而却步 ,更谈不上掌握与认同。所 以马克思主义
要 做 到 大 众 化 必 须将 抽 象 的 理论 通俗 化 , 晦 涩难 懂 的马 克 将 思 主义 理 论 转 化 为 “ 众 话 语 ” 让 马 克 思 主义 从 书 本 上 、 大 , 标 语 中走 出来 , 一些 抽 象概 念 , 一些 事 实 分 析 ; 一 些 空泛 少 多 少 说教 , 多一 些 真 情 实 感 , 力做 到 内容 生 动 , 俗 易懂 , 于 努 通 易 接受 。
三是要充分发挥先 进典型的引领 示范作用 。 在推动 当代
中 国 马 克 思 主 义 大众 化 的 过 程 中 , 及 时 总 结 和 树 立 不 同领 要 域 、 同层 次 的先 进 典 型 , 分 发 挥典 型 的 引 领 示 范 作 用 , 不 充 像
牙塔 ” 理论 , 普通 民众 无 从 接近 。而 大众 化 就 是 要 把理 论 成 果
形式和手段 , 寓教于学 、 寓教于乐 , 发挥好融入 、 引领 的作用 , 使大家潜移默化地产生认同感 。
一
是广泛借助 电视 、 广播 、 报刊 、 书籍等宣传载体 , 通过
制 作 、播 出具 有 教 育意 义 又 通 俗 耐 看 的 电视 专 题 片 ,对党 的
马 克思 有 段 名 言 :“ 判 的 武器 当然 不 能 代 替 武 器 的批 批 判 ,物质 力 量 只 能 用 物质 力 量 来摧 毁 ;但 是 理 论 一 经 掌握 群
式 或 方 法 来 达 到预 先 设 计 的 效果 。针 对 不 同 群体 、 同需 求 , 不 充 分 考 虑 群众 的知 识 水 平 、理 解 能力 、文化 习俗 及 生 活 方式
f 者简介】 作 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浅析
孙 继 海
摘 要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科 学 内涵 由三部分组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当代 中国马克 思主义通俗化 、现 实化 ,要 想平稳有 序的开展 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的 宣传普及活动 ,持 续推动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就需要准确地理 解和把握 当代 中国马克思 主 义 大众 化 的 科 学 内涵 。 关 键 词 : 当代 中 国马 克 思 主 义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 义大众 化 的概念 含义 ,就是 通过学 习 和宣传 教 育 ,使 广大人 民群众 理解掌握当代 中国的马克思 主义 ,并在 中国特色社 会 主义建设 实践中 自觉运用 这一科 学理论 ,以实现用 当代 中国马克 思主 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 的根本 目的。通过上 述概念 的总结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 化包含 着马克 思主义 中国化 、当代 中 国马克思 主义 的通俗 化和现实化等三方面的内容 和要求 。为了更好 的把握这一新命 题 的实质要义 ,更 有成效 地推进 这项工作 ,我们就应该 时刻从这三个方 面 来诠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 1 . 当代 中 国 马 克 思主 义大 众化 的含 义 如何 正确 界定 “ 当代 中国马 克思 主义大众 化”,摆 在第一 位 的是 , 要 区分 “ 马克思主义” 的准确含义 、 “ 当代 马克思主 义” 概念 内涵、以 及要正确 的解释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1 9世纪末 ,无产 阶级革命导 师 恩格斯首先使用 “ 马克思主义 ”一词 ,并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马克思主 义 由马克思 、恩格斯 于 1 9世纪 4 0年代创立 ,马克思主义诞 生的标志是 《 共产党宣言》 的 出版 ,其后 ,作为一种科学体系经过了来 自不同年代 、 不 同民族 的马克 思主义 者在革命 实 践 中不 断地 丰 富、发展 以及 完善之 后 ,马克思主义成为 了全世界无产 阶级劳苦大众求解放 的学说 ,马克思 主义 揭 示 了 自然 、社 会 以及 思 维 发 展 的普 遍 规 律 ,揭 示 了社 会 主 义 最 终 替代资本 主义发展 的历史必然 ,也揭示 了社会主义迈 向共产 主义发展 的 普遍规律 。在 《 卡尔 ・ 马克思》 一书中 ,伟大的革命先驱列宁认为狭 义 上 ,马克思主义可 以理解为 :“ 是关于马 克思观点 和学说 的科 学体 系” 。 而广义上 ,还包括列 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以及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 系等马克思主义者 继承 马克思 主义不 断地 丰 富、发展 以及完 善 出的理 论 。由此 ,我们可 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以及科学社 会主义 ,分别作为马克思主义 的科学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理论 基础和核 心 ,他们互相依撑 ,共 同组成 了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学说。 针对马克思主义理 论 中抽象 而深奥 的理 论 ,少 数人 在理 解掌 握之 后 ,运用 “ 大众化的语言” 进行通俗 的诠 释,使得 马克思 主义理论能够 被广大人 民群众所理解掌握 ,能够真正融人他们的思想体 系当中 ,成为 广大群众 E 1 常行为的坐标 ,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 同中国的革命 、生 产 、生活等具体实践相结合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由上所述我们可 以清晰的得出 ,所谓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就是指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理 论 、毛 泽 东 思 想 基 本 理 论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 基 本 理论的大众化 ,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 内容联系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 的理论研究成果 ,结合广大人 民群众的生活实践 ,使得马克思 主义成为 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与物资力量 ,使得广大人民能够运用他 们去认 识并改造世界。因此 ,可以说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过程包含 了马克 思主义理论的普及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具体实践的指导 ;并 紧密联系 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 ,使之升华 ,进而继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 。 2 . 当 代 中 国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基 本 特 征 概念的界定后 ,我们就需要详细分析总结 “ 当代 中国马克思 主义大 众 化 ” 的 基本 特 征 。 首先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其理论前提是科学性 。作 为科 学 的 世 界 观 和 方 法 论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已 经 被 历 次 实 践 所 证 明 , 马 克 思 主义理论 是建立在科学之上 ,能够揭示和反映 自然 、社会发展 的普遍 规 律 ,马克思主义正因为接受着 实践不 断的检验 ,才能保持 它经久不 衰。 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当中 ,实现了马克思基本原 理 与基本内容与中国革命 和建设 的实际情 况的结合 , 使 得马克思主义成 为 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与物资力量 ,使得广 大人 民能够运用他们去 解 决一 系列 的现实问题 , 进 而去认识并 改造世界 。因此 ,科 学性作 为中国 马克 思主义大众 化的理 论前提 ,使 得 中国共 产党 能够加深对 执政建 设 、 小康社会建设 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 的科学 的认识与理解 。 其次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其本质属性 是实践性 。实践是 任何理论的来 源,实践能够促进任何理论 的创新。马克思主义 自创 立之 初 ,始终植根 于实 践之 中 ,并依 托具 体的 实践不 断地 发展 与创新 ,它 “ 不是在每个时代 中寻找某 种 范畴 ,而是 始终站 在现实历 史 的基础 上 , 不是从 观念 出发来解释实践 ,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 释观念 的形成”, 也正因为源于实践 ,马克 思主义 才能更 为科 学地 揭示 和改造 世界 。因 此 ,我们要实 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服务群众与群众实践 ,我们想要 继 续丰富以及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内在统一 ,就要致力 于大力推进 当代 中国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 ,而广大人 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的建设 实 践也体 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 最后 ,其理论特征是时代性。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 之所 以能够走 进 并在群众 中得 以普及 的根本 即是马克思主义大众 化所具 备的鲜 明的时代 性 ,伟大导师恩格斯认为 :不同时代产生的不同思维,都会作为一种特 定 的历史产物 ,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以及 表现出的截然 不同 的内容 。我 们可 以看到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巨大创新 与发展无 不贯穿着每一 次社会 主义发展的大跨越 ,这深刻体现了马克思 主义理论 与时俱进 的鲜 明特 征 。可 想 而 知 当代 中 国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的理 论 特 征 的 时 代 性 ,也 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 内容能够更紧密的联 系广大人 民群众的具体 实践 ,真正做到立足于 中国的具体 实际 ,以全球化 为背景 ,解 放思想 、 实事求是 , 从 而彰显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 的时代性 。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 和 当代 中国马 克思主 义大众 化的关
浅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 二卷
第一 期
浅析 当代 中国 马克 思主 义大 众化
张金 玲 马 彩 瑞 齐晓 聪
(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 学院 河北石家庄
0 09 ) 50 1
【 摘 要】 大力推进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对社 刻 的科 学 理论 体 系 , 有 高 度 的概 括 性 和 抽 象性 。这 就 必 具 会 主 义 实践 的顺 利 进 行 影 响 深远 。为 此, 系统 阐述 马 克 然 导 致 人 民 群 众在 接 受和 理 解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原 理 是 感 在 思主义的科 学内涵, ,论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要性的基 到 困 惑 和 迷 茫。另 外 , 克 思主 义 大 众 化是 马克 思 主 义 的 马 础 上 , 出 马克 思主 义 大 众化 的 实现 途 径 : 持 发展 的 马 本 质 属 性 和 本 质 要 求 , 马克 思 主 义 基 本原 理 具 有人 类普 提 坚 克 思 主 义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的 前提 ; 对 宣传 教 育的 对 适 性 的 特 点 , 众史 观 是 马 克思 主 义 的 重 要观 点 群 象要 分 层 次 ;建 设 一 支从 事推 进 马 克 思 主 义 大众 化 的 专 ( )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是 统 一 思 想 、 强 民族 凝 聚 二 马 增 业队伍。 力的需要。 对 一 个 国 家和 民族 来 说 ,共 同 的信 仰 可 以凝 聚 人 心 【 关键词 】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 必要性 并 产 生 巨 大 的物 质 和精 神 力 量。因 此 , 要抵 制 西 方腐 朽思 马 克 思 主义 大 众 化 的 科学 内涵 想 , 败 敌 对 势 力 “ 平 演 变 ” 谋 , 成 全 民 族 的共 识 , 挫 和 阴 形 当 代 中 国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化 , 指通 过 学 习和 宣 传 教 最 大 限 度 地 发 挥人 民群 众 的 积 极 性创 造 性 ,就 必须 推 动 是 育 .使 广 大人 民群 众理 解 掌 握 当代 中 国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并 马 克 思 主 义 大众 化 。 在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建 设 实 践 中 自觉 运 用 这一 科 学 理 论, ( ) 克 思主 义 的大 众 化 是 由理 论 指 导 实践 的作 用 三 马 以实 现 用 当 代 中 国 马 克 思 主 义 指 导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 建 所 决 定 的 。 设 的根 本 目的。 马克思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 导言》 中指出,批判 “ ( ) 足 中国 国 情 , 进 马 克 思 主义 中 国 化 一 立 推 的 武 器 当然 不 能代 替 武器 的 批 判 ,物质 力 量 只 能用 物 质 马 克 思主 义 中国 化. 指 将 马 克 思主 义 的 普遍 原 理 同 是 力 量 来 摧 毁 :但是 理 论 一 经 群 众 掌 握 ,也 会 变 成物 质 力 中国 革 命和 建 设 的具 体 实 际相 结 合 , 按照 中国 的特 点 来 运 量 。 “ 因 为 此 , 大人 民群 众 要 运 用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基本 正 广 用 马 克 思 主 义 , 决 中 国 革 命 和 建 设 的 实 际 问 题 , 此 创 原 理 要 去 指 导 建 设 中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伟 大 实践 ,并 且 解 由 造 出 具 有 中 国作 风 、 国 气 派 的 新 理 论 , 进 一 步 指 导 实 在 此 过 程 中 要 接 受 实践 的检 验 ,这 就 需 要 马 克 思主 义基 中 再 践 。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是 指 马 克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由抽 象 本原 理 的 通 俗 化 ,使 广 大 人 民 群 众理 解 接 受 马 克思 主 义 到 具 体 、 深奥 到通 俗 、 被 少 数人 理 解 掌握 到 被 广 大 人 基 本 原理 , 现 马克 思 主 义 大众 化 。 由 由 实 民 群 众理 解 掌 握 的 过 程 。 三 、关 于 推进 当代 中 国 马克 思主 义 大 众 化 的 几 点 建 ( ) 人 民 群 众 进 行 宣 传 和 教 育 , 力 于 当代 中 国 议 二 对 致 马 克 思 主 义通 俗 化 第 一 , 坚持 发 展 的 马 克 思 主 义是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化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要 解 决 的 问题 是 在 人 民群 众 普 遍 的 前 提 掌 握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原 理 的前 提 下 ,科 学 地 运 用 马 克 思 在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与 中 国 具 体 实 践 相 结 合 的 过 程 主 义 基 本原 理 建 设 中 国特 色 的社 会 主 义 事 业 。 然 而 马 克 中 。 马克 思 主 义理 论 一 直 处于 发 展 之 中 。 有从 中国 实际 只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并 不 是通 俗 易懂 , 广大 人 民群 众 能 简 单 出 发 , 合 中 国国 情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 有 坚 持 发 展 的 马克 符 只 理 解 和 掌 握 的 知 识 , 它 的 高度 抽 象性 拉 开 了 它与 广 大 人 思 主 义 , 能 奠定 马 克 思 主 义大 众 化 的 前 提。 才 第二, 对宣 传 教 育 的 对 象要 分层 次 民 群 的 距 离 , 以 , 实 现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 方 面 要 所 要 一 不 断 地 对 广 大人 民 群 众进 行基 本 原 理 的宣 传 和 教 育 普 遍 对 宣 传 教 育 对 象要 分 出 层 次 ,对 不 同 对 象 有 不 同标 提 高 广 大 人 民 群 众 的 素质 : 一 方面 , 另 实现 马克 思 主 义 基 准 。 对 高 知 识 群体 的时 事 政 策教 育 , 注 重 学 术 学 理 , 应 要 对 应 本 原 理 的 通 俗 化 , 原 理 由抽 象 走 向具 体 , 是 由深 奥 走 向通 有 开 放 的世 界 水准 ; 广 大 群 众 , 以 事 实 案 例 的宣 传 教 俗。 育 为主 , 寓理 论 于 事 实中 。如 这 次抗 震 救 灾 、 护 奥 运 圣 保 ( ) 论 联 系 实 际 , 现 当 代 中 国 马 克 思 主 义 现 实 火 的 宣 传 , 是 对 中 央 “ 三 理 实 就 以人 为本 ” 关 注 民生 ” “ 的理 念 、 中 国共 产 党 是 中国 各 项 事业 坚 强 领 导 核 心 的理 念 、 维 护 祖 化 当 代 中 国 马 克 思 主 义 现 实化 是 指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国 统 一 和 爱 国 一 家 等理 念 的最 好 的宣 传 教 育 。 对 在校 大 理 与 当代 中 国 的 现 实 历史 相 统 一 的 过程 , 它在 本 质 上 时 学 生 开 展 的 中国 特 色社 会主 义建 设 基 本 经 验 、 基 本 理 论 公 实 践 的 , 践 是 认 识 的 来 源 , 认 识 的 发展 动 力 , 认 识 的 系 统 教 育 , 共政 治 理 论 课是 主 渠 道 。 实 是 是 第 三 ,建 设 一 支从 事推 进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的 专 业 的 最 终 目的 ,当 代 中 国 马 克 思 主 义是 在 实践 中不 断发 展 的 学说 . 生 命 力在 于 与 实 践 的 结 合 。而 广 大 人 民 群 众是 队 伍 其 实 践 的 主体 . 以 , 实 现 当代 中 国马 克 思 主 义 的现 实 化 , 所 要 推 进 当代 中 国马 克 思主 义 的 大 众 化, 要 理 论工 作 者 需 而 大 成 方 面 要从 现 实 出 发 , 究 重 大 的社 会 现 实 问题 , 研 分析 和 的 不 懈 努 力, “ 众 化 ” 效 的 大小 在 一 定 程 度 上取 决 于 解 决 时 代 的 迫 切 问题 ;另 一 方 面 , 要从 人 民根 本 利 益 出 理 论 工 作 者 素 质 和 专业 程 度 的 高低 。 从 事 推 进 马克 思 主 发 , 照马克思 主义的基本精神 , 按 改造 社 会 现 实 , 护 和 义 大 众 化 工作 的理 论 工作 者 , 先要 对 马 克 思 主 义 的理 论 维 首 体 系有 完 整 、 确 的 理 解 和 科 学 的 把 握 : 次 要 随 着 时 代 准 其 实 现最 广 大 人 民群 众 的 利 益 。 从 二 、全 面 推 进 马 克 恩 主 义 大 众 化 在 当代 中国 的 必 要 的发 展 不 断 进行 理 论 的 刨新 . 而 解 决 新 的 实 践 中 新 的 问 题 : 次 要 具 备 一 定 的宣 传 知 识 和 技 能 , 于 运 用 新 事 物 再 善 性 并 把 ( )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是 马 克 思 主 义基 本原 理 自身 来 进 行 理 论 宣 传 . 能经 常 深 入 群 众 . 理 论 与 实 践 相 结 一 马 合 , 实 践 中 总结 经 验 . 炼 理 论 , 据 群 众 的 思 想 实际 和 从 提 根 特点所决定的。 探 马 克思 主 义基 本 原 理 包括 马克 思主 义哲 学 ,马 克 思 心 理 认 知 水平 . 索行 之 有 效 的宣 传 形 式 。 主 义 政治 经 济 学和 科 学社 会 主 义 , 它是 内容 及 其 丰 富 , 深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当代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当代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在当代具有的实践意义是保持党的先进行和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我国的基本指导思想,与中国传统优秀民族文化在中国实际国情下和执政党建设中发挥着一脉相承的基础作用,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在党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始終作为核心思想理论而存在,是我们党长期发展下的时代精华。
作为一种普遍抽象化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日常的理解和运用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只有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才能使其最基本、最深刻的实践观深入大众心中,才能在输送源源不断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前提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
当代社会意识形态影响内容最丰富、影响范围最广的无疑是全球化,以经济为主导的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在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变化,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发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使得中国社会无论是在本土产生还是外国输入下,存在多元意识形态共存的局面。
意识形态多样化除解放人们思想外,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稳定性和领导权造成威胁。
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众层面的普及和利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深厚大众基础,才能与各种历史主义思潮相抗衡,成为人民群众心中强有力的国家精神信仰。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在当代存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教材内容较为单一。
作为基本理论学科,国家给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很高的重视和教育地位,知识学习在高校教育中最为普遍。
但纵观该学科的教材内容发现,长期以来在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方面都没有较明显的变动,依然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机械划分。
这样的划分是国内普遍认同的编排,也因此导致很少有专家学者试图去改变或创新。
此外,教材内容内每一部分的内容在模块和具体表述上总是一成不变,每一代马克思主义者所学习的内容变化不大,导致人们没有持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兴趣。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探析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探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不断开拓创新马克思主义,逐渐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让党的理论成果为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掌握和理解,进而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006-02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思想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理论,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国内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中央站在全局的高度,审时度势,为应对新时期新阶段的新问题提出的战略举措。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所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就是将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所包含的基本理论抽象转变为具体生动的过程,并通过一系列方式方法让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掌握,进而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指南。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绝不仅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的通俗化,其实质是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人民大众的普遍共识,把党的理想转化为人民大众的自觉追求,把党的智慧转化为人民大众的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影响、指导作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大化。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背景(一)全球化进程使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冲击随着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全球化进程也加快了步伐,随之而来的是不同的价值观、思想文化以及生活方式对本民族原有的文化形成的冲击。
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许多西方资本主义消极文化也不可避免地涌入国内。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与大众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与大众化"郝立新当前,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从根本上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其最新成果,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贴近人民群众,使之成为人民群众自觉接受的科学理论。
扫码阅读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
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需要通过大众化来对广大人民群众产生直接和广泛的影响。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是新时代的需要、人民群众的需要0当前,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从根本上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其最新成果,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贴近人民群众,使之成为人民群众自觉接受的科学理论。
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看,理论的人民性与大众化有着直接内在的联系。
人民性是大众化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大众化是人民性的必然要求和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
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
”这一重要论断精辟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民性,同时也指出了在新时代应该继续坚持人民理论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求,即要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中,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月考察云南参观艾思奇纪念馆时,号召向哲学家艾思奇学习,提出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162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杨赠卉/西安科技大学摘 要: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方面也逐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为了更好的解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本文将会对其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概念做出界定,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此为基础了解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必要性,期望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概念 关系 必要性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与我国的发展实际相互结合。
而具体来说,中国的实际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社会进步的历史实际;第二,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实际;第三,我国发展面对的国际环境实际;第四,我国社会发展未来面临的实际。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等内容的提炼,将其与中国不同阶段的改革实际结合在一起,来探索其未来改革的规律,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当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需要与时代的背景相互结合才能充分体现其应用的价值,因此,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过程。
根据国内外发展的实际,打破传统与时代背景不相符的观念,解脱形而上学的桎梏,解决当前科学时代背景下的难题,以此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并保持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功能。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应用离不开大众对其的渗入理解,因此,必须通过通俗化的语义解释来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精神实质的体现,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更好的通过马克思主义来对世界形成新的认知并不断改造世界,形成更为系统且具有条理的理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大众化的一个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之间的联系(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时代化与大众化的核心通过实践证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化,才能让其在时代化与大众化的过程中更具实践性。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应用离不开对中国国情以及其革命历史实践过程的深入剖析,这样才能将其内里的实质在现实的时间中得到更好的转化。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学习《六个“为什么”》心得体会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所编的《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一书提出: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通俗易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人心,使科学真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那么,为什么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呢?本文就结合自己的学习并参考他人研究谈点粗浅认识。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个首要的问题是弄清楚这一命题的具体涵义与理论背景。
大多数学者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来阐释,如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特指和泛指两种含义。
从党的十七大提出这一重大命题来看说,它首先是一种特指的含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把这个理论体系大众化就是在当代中国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同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也可以从广义上去理解,它泛指在当代中国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这就不仅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且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其他方面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大体说来,主要是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最新研究成果在当代中国的大众化,是在当代中国新的历史条件下宜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问题,另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特别是最新理论成果的大众化,是宜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问题。
在这两个基本方面中,第二个方面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是当前的重点内容和重点任务。
普及与宣传马克思主义,使其转化为人们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那么这里面就存在一个对谁普及、普及什么的问题。
首先,大众应当指人民群众,而非特定的文化拥有者、享有者。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是用马克思主义来“化”大众,也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大众的实践;同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又是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即用大众的实践经验以及被升华的新理论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与特征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与特征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多个领域,是19世纪以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为维护自身利益和改造社会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想体系。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也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实质和特征两个方面来探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
一、实质1、马克思主义与大众化2、推动社会进步与解决现实问题3、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要使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深入人心,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信仰和精神支柱。
通过大众化的推进,应当培养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和社会稳定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特征1、理论融入生活,贴近实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征之一,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生活,贴近实际。
这一特征的核心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使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2、广泛的社会参与与互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征之二,是要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和互动,使人们能够更多地接触、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
广泛的社会参与和互动,可以促进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人们相互交流、学习和共同进步,形成社会上下互通有无、形成合力的氛围。
3、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与利益诉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征之三,是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与利益诉求。
在大众化的过程中,应当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发展需求,在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帮助人们改善生活,增进福祉,实现共同富裕。
4、在实践中检验及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5、形成社会共识,促进团结和进步通过大众化的推进,应当形成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共识,促进社会的团结和进步。
浅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任何一种理论,不管它如何先进,如果只是停留在理论界、宣传机关,其生机与活力是有限的。
任何一种理论都需要经过通俗化的途径才能被大众理解和接受。
因为理论形成过程是对特定认知对象不断抽象的过程,对象稀释必然导致民众对已缺少感性形象的理论体系认知距离不断拉大。
而社会科学理论只有更多地被民众广泛认知,才能对社会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所谓理论大众化就是理论为大众理解、认同、掌握,并被自觉指导实践过程。
理论大众化,要符合社会成员生活经验,充分说明理解、接受某种理论时人们的社会意义、个人意义;要注意教育宣传科学性、循序渐进性,防止造势式、运动式形式主义;要有声有色,细雨润物,反复凸现重点内容。
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日常生活实践、文化结合起来,使理论成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实现由抽象到具体、深奥到通俗、被少数人理解转为大众理解掌握的过程;用生动形式、鲜活内容、群众语言、科学手段,深入浅出传播马克思主义,形成适应大众需要、具有时代特点的马克思主义。
[1]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他们科学地揭示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巨大反作用。
(一)避免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同于“大众化”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具体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努力探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推动了重大的理论创新。
但这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本身并不能说明它已经为普通大众所掌握。
应该说,人民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面貌并不十分了解,而且还可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误解,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有一个“大众化”的过程。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真理掌握人民群众、指导人民群众科学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进步,逐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人民群众,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精神动力和物质力量。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只有搞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基础、本质要求、根本动力、现实路经、重要使命、目的和归宿等基本方面的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众化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
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坚持马克恩主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就是坚持马克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根据世情、国情、党情和社情的变化。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在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的基础上。
不断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具体理论和具体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会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丧失其真理性和指导性。
马克思主义可以结合各国的实际情况得出解决具体问题的具体结论,进行创新和发展,但其基本要义,即其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决不会因时因地变化而变化.它始终是各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创造性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和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相结合,形成了关于我国新时期新阶段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的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党的十七大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需要关注社会中的价值观多元化。
在当代社会中,由于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多元文化的碰撞,人们的价值观念变得更加多样化。
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普及提出了挑战,需要设计出更加多样和接地气的宣传方式。
可以通过运用当代流行文化元素、网络媒体等,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案例与当代社会相结合,增加普通大众的兴趣和参与度。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还需要关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
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等在信息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新媒体的发展也给思想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进行大众化研究时,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比如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等,通过多样的传播渠道和形式,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递给更多的人群。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要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更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方法。
对马克思主义的普及不仅需要理论宣讲,还需要将其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调研等方式,让大众亲身参与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中,进一步提高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在研究中需要关注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当代社会的契合度、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以及实践的重要性。
通过开展这项研究,能够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播和推广,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与特征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与特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是指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和应用得到了广泛开展,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理论知识的需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坚实的思想理论支持。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在于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和理论素养。
通过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思想,涵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社会观、阶级斗争观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内容。
这样,人民群众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提高了他们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使之具备正确的世界观、取舍观和方法论。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征在于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面向现实世界的理论,它的目的在于指导人民群众实现自身的历史使命和利益诉求。
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必须通过分析人民群众实际面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找到马克思主义的答案,指导人民群众解决困惑和提升自我。
这种问题导向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征在于注重推进理论创新和发展。
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门具有世界意义的学科,更是一种不断开拓进取的理论体系。
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必须结合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发展,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种理论创新和发展的特征,使得中国马克思主义能够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第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征在于注重融通中外,开放包容。
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与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交流与融合中,吸收了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密切关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
中国马克思主义还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向世界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为全球马克思主义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浅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浅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布时间:2021-11-26T02:58:38.872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4期作者:胡海婷[导读]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的需要,胡海婷中共泰州市姜堰区委党校摘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的需要,本文着重谈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推进路径,最终实现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的目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路径列宁曾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要想实现用这一科学理论武装人们头脑的目标,需要通俗化、大众化,这样更易于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
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被群众理解掌握后,用于指导实践活动,由精神武器转变为物质力量,更能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的魅力。
另一方面,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群众的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大众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得以不断丰富发展,从而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
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着力解决这一主要矛盾。
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考量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的问题,从而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是巩固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需要。
在网络新媒体的推动下,社会思潮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网络小视频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更新频率高,吸引了群众的目光。
“宣传思想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内容、方式、路径也应进行创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一是宣传渠道不够多。
目前,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平台是官方媒体和传统媒体,网络新媒体阵地的开发有待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 把他们联系起来( 两
性 关系 、 换 、 工 )所 以 他们 必 然 要发 生 相 互关 系 。 可见 , 的 需 要 交 分 , ” 人
理论基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 , 必
须 努 力 推 进 当代 中 国马 克 思 主 义大 众 化 进 程 。
一
、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的大众化关键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 际的学风。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 马克思指出, 以往 的哲学在理解人和
的行为” 在任何情况下, 个人总是 自己出发的 ’但 由于从他们彼 从 ,
此 不 需要 发 生 任 何 联系 这 个 意 义 上来 说 他 们 不 是 唯一 的 , 由于 他 们
论化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它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 问,马克思主义 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是以研究现实中的人为出发点的, 从现实中的活生
L g l y t m A dSo i t e a S se n cey
2009.5 ( ) 卞
{ 占 金 I J
浅析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 的大众化
赵江泽 彭朝花
摘 要 当代 中 国马克思主 义是指 包括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 重要 思想以及科 学发展 观等 重大战略 思想在 内的科 学理论 体 系. 实现 当代 马克思主 义 的大众化 具有 重要 的现 实意 义。 实现 当代 中 国马 克思主 义的 大众化 , 必须使 当代 马克 思主 义与人
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应用与发展也必须和广 大人 民群众相结合 。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前, 推动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重点是推动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
是人 的本性 , 也是一切社会关系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根据。推动 “ 当代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必须深入研 究当代中国人 民群众的实际需要 对 于“ 大众” 主体的变化, 需求的多样发展 , 我们必须加以辨别和区分, 立
党最 可 宝贵 的 政 治和精 神 财富 , 是全 国人 民 团结 奋斗 的共 同思 想基 础 。
二、 推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推 动 当 代 中 国 马 克思 主 义 大 众 化 是夺 取 全 面建 设 小 康 社会 新 胜 利和 构建 社 会 主 义 和谐 社 会 的 迫 切 需 要 。全 面 建 设小 康 社 会 是我 们
对于群众合理的符合实际的需求要创造条件加以满 主义是指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 足于中国的国情 ,
大 战略 思 想在 内的q 国特 色 社会 主义 理 论体 系 , 1 这个 理 论体系 , 持 和 坚 发 展 了马 克思 列 宁主义 、 泽东 思想 , 结 了几 代 中国共 产党 人带 领人 毛 凝 足。 当然 , 种 区分 、 导 和 限制 不 是 人 为主 观 的 , 必 须 是人 民群 众 这 引 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 由深
奥 到通 俗 、 由被 少 数人 理 解掌 握 运 用到 被 广大 群 众理 解 掌握 运用 的 过 社 会 活 动 时“ 习惯 于 用 他 们 的思 维 而 不 是用 他 们 的 需 要 来解 释 他 们 , 程 。大 众 化 是 马克 思主 义 的 根本 要求 。马 克思 主义 虽 然 是系 统化 、 理
入分配、 教育卫生、 民住房、 居 安全生产、 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 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 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 比较困难” 等等。
这些 问题 说 到底 , 是 最 广 大人 民群 众 的 根本 利 益 问 题 。 于 这 些 关 就 对
党在 本 世纪 头 二 十年 的 奋斗 目标 , 同时提 出了建 设 社会 主 义和 谐 社 乎 人 民群众 根 本 利 益 的 问题 能否 解 决 以及 如何 解 决 , 我们 “ 克 思 并 是 马 会 的 目标 与要 求 。 当前 需 要 解 决经 济 、 治 、 化 、 会 的 协调 发 展 , 政 文 社
克 思主 义 大 众 化提 出 了迫 切 的 需要
三 、 何 推进 当代 马 克 思 主义 大 众 化 如
党的十七大报告捉 出:开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 “
及 活 动 , 动 当 代 叶 国 马克 思 主 义 大 众化 。 推 】 ”人 民群众 是历 史 的创 造 者 , 克 思主 义 c 国化 最 新成 果 是 全 国各 族人 民团 结奋 斗 的共 同 思想 马 } ]
主义大众化” 的根本要求 。 我们要“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 更加注
重 社 会 建设 , 力保 障 和 改 善 民生 , 进 社 会 体 制 改革 , 大 公 共 服 着 推 扩
需要解决好城 乡发展 、 区域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解 决好人与 自然、 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的关系 , 处理好这方方面面的关系,需要 我们的民族在思想理论素质上有一个较大 的提高。科学的理论作用 是巨大的,马克思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 导言》 中说过一段关于理 论与群众关系的经典名言:批判的武器 当然不能代替武器 的批判 , “ 物
实在的现实 需要。 对于党和 国家来说, 要始终抓住“ 大众 ” 的根本利益 和根本需要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 以解决“ 大众” 关心的重大 的现实
问题 为突 破 口。十 七大 报 告 指 出 , 目前 我 国 “ 动 就业 、 会 保 障 、 劳 社 收
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
民群众 的现 实生 活 密切 联 系。 关键 词 当代 中国马克 思主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图 分类号 : 1 A8 大众化 人 民群 众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 0 90 9 (0 90 ・2 - l 1 0 -5 22 0 )53 0O
聚、 调动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的核心精神纽带 , 把全国各族人 民都团 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之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 。 时代的发展 、 理论的发展都为 当代中国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