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可爱的小猫》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可爱的小猫》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可爱的小猫》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一篇教学内容,主要介绍了小猫的数量和排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数量和排序的概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数学,对于数量和排序的概念可能比较陌生。
但是他们对小猫这个主题比较感兴趣,可以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数量和排序的概念。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能够培养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数量和排序的概念。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分组合作法,通过生动有趣的小猫图片和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小猫的图片和卡片。
2.排序的道具。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小猫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小猫的数量和顺序。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数量和排序的概念,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数量和排序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数量和排序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4.巩固(5分钟)通过游戏和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运用能力。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数量和排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量和排序的概念和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数量和排序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指导和纠正。
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可爱的小猫》这一课时,我深感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及教学计划(含全册教材分析与单元设计)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及教学计划全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以实践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过程。
1、教材从实际出发,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和客观事实发展,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设了良好的课程环境。
2、教材注重为题的探索性,例如:比较、分类、统计等部分内容,重点在于经历探索,获取有关知识的体验。
3、教材为教师留下创造空间,可结合自身教学需求,生发出新的思想创意,内华自己的教学设计。
学生情况分析及改善措施:1、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年龄比较小,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鼓励良好行为,让他们喜欢上课,喜欢数学。
2、刚入学学生个体差异相对较大,可能有些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掌握一些简单数学知识,教师根据班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适时调整教学进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教研专题:恰当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课时安排: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单元教学目标:1、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
2、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写0-10各数。
4、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内容分析:教学重点:1、正确数出数量在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理解10以内数的意义和顺序。
2、能初步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
3、能认识和理解0的产生和意义。
4、理解基数、序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1、数数中手口一致,渗透综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2、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思考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倾听、提问、操作等良好学习品质。
5、教会学生美观、漂亮地书写数字。
课时安排:6-7课时单元小结:可爱的校园教学目标:1、知识:初步学会数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2、能力:通过观察交流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精选3篇)_北师大一年级数学教学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精选3篇)_北师大一年级数学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精选3篇)由作者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第1篇:北师大版一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小学202X-202X学年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知识技能、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三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立体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一)知识与技能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6.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
9.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解决问题1.能用0—20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类。
4.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1时的长短。
5.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北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按照一年级刚入学儿童的学习水平,具体安排了如下一些内容:一,关于"数与代数"的学习内容的编写和安排(一)对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安排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即准备课.准备课就是要为儿童正式学习数学知识做一些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必要准备,同时也为教师进行正式教学做好一定准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认数字的情况,使学生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会数,认,读,写10以内的数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数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2,第二单元:比较.会比较并用数学符号表示10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通过多种具体活动的比较,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会"比"的方法,并学会有条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3,第七单元:加减法(二),"捆小棒".会表示20以内的两位数,并理解位置原理,进一步发展数感.以上几单元都是通过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呈现学习内容,让孩子们结合生活情境认识数的意义.例如:让学生自己看数去发现"可爱的校园"中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基数),教材每一个数都通过主题画让学生数各种实物,突出它们的数量都是某一数量;结合"快乐的家园"进一步认识"1"的丰富的意义,再迁移到对2,3……的认识,并初步体会数还有表示顺序的作用(序数);结合"小猫钓鱼"的情境,观察鱼的数量变化,发现"0"可以表示没有,同时也要知道0也可以表示起点和界限,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0.另外,这几个单元还体现了儿童从"动作把握→图象把握→符号把握"反复循环的认识发展规律,并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体验. 例如:生活中的数,是让孩子们动手数数,看图说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是让他们先数出数目比大小,再看图自己比大小,然后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捆小棒"这一节是让学生在计数器上表示数,经历20以内数的具体操作及认识过程,初步体会十进制的记数方法.再例如第二单元的比较,教材的设计非常有条理:比一比:让同桌两位同学经历比较高矮的实践活动,体验比高矮的正确方法,并进行交流.说一说:你怎样判断蚂蚁爬行路线长短的思考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称一称:比较1只苹果和1只梨的轻重,先掂一掂,再称一称,体验称是比较物体轻重的好方法.练一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或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学习倾听和质疑.(二)关于"加减法"的学习内容,在教学中应注意下面问题.1,把解决问题和学习"加减法"结合起来.数的分解与合成不再是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在实际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学习经验出发,让他们自己提出数学问题,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化"的过程与学生认识和发展过程是统一的.例如:有"几支铅笔""摘果子""乘车""搭积木"等,都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编排的.2,加法和减法的安排有分有合.如:加减混合安排的课例:"小猫吃鱼""猜数游戏""看电影""有几只企鹅""分苹果""搭积木"等.在我们看来,加减混合安排的意图,便于理解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让孩子们在实际学习中不断体会,从而运用.有时,同一个情境可以提出加减两方面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对加减法关系的理解,也提高了学习效率.3,鼓励算法策略的多样化.在传统教学中, "算法单一""答案唯一"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而目前提倡的算法多样化有利于一题多解,有利于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尊重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但不存在适合所有学生的最优算法.例:"有几瓶牛奶"用画呈现情境:两箱牛奶(每箱可装10瓶),其中一箱有9瓶牛奶,另一箱有5瓶:9+5=(1)直接去数图中的两箱牛奶.(2)先手数出9根和5根小棒,放在一起数.(3)观察图发现,先从5瓶箱里取出1瓶把另一箱装满,答案是14瓶.(4)把有9瓶的箱当成满箱,这样共有15瓶,再减1瓶,得14瓶.(5)9+5=9+1+4=10+4=14(6)9+5=5+9=5+5+4=10+4=14(7)9+5=5+9=5+10-1=15-1=14等等.4,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价值.在教学中,要让孩子们感受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培养学生主动地尝试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和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例:从"操场上"开始提出"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此后,教材至少有5处提出同样的问题和要求.可以说会提出问题比会理解问题更重要.二,关于"空间与图形"学习内容的选择与安排(一)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分两个单元进行.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孩子们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来描述看到的物体,体会这几个方向,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教材打破了传统教材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们先认识体,再认识面. (二)空间观念是自觉地把握空间,使用图形的意识和能力.1,以图形为载体,以生活空间中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形状为学习活动的主题.2,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身边物体的位置和顺序.3,会用直观地辨认长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在教学中要注重创造情境和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经历在现实中描述与交流物体间的位置与顺序,例如:"你相邻的同学是谁 ""教室里有什么 ""指一指"文具盒的上下,左右,前后6个面等;让学生动手做,获得空间与形象思维的体验,例如:"我说你摆"动手搭你喜欢的东西等.三,怎样把握"分类"与"统计"的教学要求(一)经历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1,在日常生活的分类(如:"整理房间","整理书包"等)活动中,体会分类的必要性,以及分类活动的结果与分类标准有关.2,在"整理房间"时,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3,在"整理书包"时,由学生自主选择标准,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分类就是把同类的物体划分在一起.这是学生理解数概念的基数含义的基础,可以为以后学习看图数数,学习加,减法含义做些准备,还渗透着集合思想.教学时只让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同类的物品用线圈起来,不给学生讲集合这一术语.(二)经历统计初步活动,感受统计的必要性.1,统计是一门数据处理的学问. 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数据的描述(统计图表);数据的分析(作出推断).2,统计活动的每个环节怎样进行,要让学生小组讨论.共同出注意,想办法,经历全过程.3,统计图表是统计的必要手段,而非目的.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简单的调查活动,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和同伴进行交流. 四,有关实践活动的要求在实践活动中,要让学生充分自主,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1,经历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主观性知识);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作用.当学生学习新知识时,鼓励他们采用探索的方法经历由已知出发,经过自己努力或与同伴合作,获得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不是采用"告诉"的方式.当学生面临困难时,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所获得的经验,而不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当学生对自己或同伴所得到的"数学猜想"没有把握时,要求并帮助他们为"猜想"寻找证据,根据实际修正猜想.而不是直接肯定或否定他们的"猜想".当学生对他人(包括教科书,教师)的思路,方法有疑问时,鼓励他们为自己的怀疑寻求证据,以否定或修正他人的结论作为思维的目标从事研究性活动,即使学生的怀疑被否定,应当首先对遵循事实,敢于挑战"权威"的意识给予充分的肯定.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第一部分整套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全套教材的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24年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3篇)
2024年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年级上册的数学基本概念、数的认识和数的应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认识自然数,掌握1-20的读法和写法,能正确排序和比较数的大小。
2. 数字的组成:认识十进制,了解个位、十位的概念和作用,能用模型表示数的大小。
3. 加法和减法:认识加法和减法的定义和符号,掌握1-10的加法和减法口诀,能运用口算和思维活动解决简单问题。
4. 数的序数:认识数的序数概念,学习1-20的序数词,能正确使用序数词。
5. 分类和图形认识:学习分类和图形的概念,能根据形状和颜色进行分类,能正确命名和画出常见的图形。
6. 时间的认识: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概念,了解一天的分段,能正确读写时间。
7. 量的认识:认识与数量有关的词语和概念,学习重量和长度的概念和单位,能进行简单的量的比较和测量。
三、教学方法:1. 启发性教学法:通过故事、游戏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
2. 操作性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加深对数学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3. 循序渐进法:按照学习的难易程度和逻辑关系,循序渐进地进行知识的引导和拓展。
4. 形象化教学法:运用图片、图表、实物等教具,让学生通过感知和观察,形成对数学概念的形象认知。
四、教学步骤:1. 第一课时:认识数1教学目标:认识数1,能正确读写数1,掌握数1的数量性质。
教学内容:(1)认识数1,学习数1的读法和写法。
(2)通过实物和图片,感知和理解数1的概念和数量。
(3)通过小组活动,探究数1的加法和减法。
(4)做练习题,巩固对数1的掌握。
2. 第二课时:认识数2教学目标:认识数2,能正确读写数2,通过实物和图片感知和理解数2的概念和数量。
教学内容:(1)认识数2,学习数2的读法和写法。
(2)通过实物和图片,感知和理解数2的概念和数量。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2篇)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2篇〕篇1: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教材小学数学第一册第23-24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的:(1)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加法的算法过程,会有合适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生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3)培养学生积极考虑,认真倾听别人想法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鼓励每人学生说出计算4+1=5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使学生会有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五、教法、学法(1)情景教学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材特点,对教学内容进展艺术化重组,再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景。
兴趣是的老师。
再导入新课时,我先创设一个非常熟悉而有趣的动感画面,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到了处。
(2)直观演示法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鲜明的色彩和生动直观的画面。
所以,我设计的练习都凭借直观的画面,让每个学生在轻松活泼气氛中积极考虑,主动开展。
(3)合作交流,主动开展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再稳固、内化的过程中创造一种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
六、教具准备:树林情景图、P24-做一做的图片(做成课件)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先出示一个多媒体的动感画面;然后老师导入: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美丽的大树林里看看请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同组的小伙伴说一说。
最后交流汇报:①大树上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一共有5只小鸟。
②我看到树上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合起来就是5只,列式为:4+1=5(只)老师根据学生的答复出示:4+1=5(只)。
(二)合作交流,探究发现(1)老师导入:4加1等于5,你们是怎样算出来的?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流程:①让学生独立考虑,自主探究。
②小组交流,讨论多种算法。
③全班交流,代表汇报。
北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天真活泼、好奇心强,对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充满期待。
但由于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阶段有过一些简单的数学启蒙,但对于系统的数学知识学习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主要包括“我上学啦”、生活中的数、5 以内数加与减、整理与分类、10 以内数加与减、有趣的立体图形等内容,以及综合实践和数学好玩等活动。
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
“我上学啦”:帮助学生适应小学学习生活,了解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生活中的数:让学生认识10 以内的数,理解数的意义和作用,感受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 以内数加与减和10 以内数加与减: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加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理与分类:让学生学会对物品进行整理和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有趣的立体图形: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综合实践和数学好玩:通过实际活动和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10 以内的数,理解数的意义和顺序,会读写这些数。
掌握 5 以内和10 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能够正确计算。
学会对物品进行整理和分类,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方法。
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解其特征和用途。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和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10篇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方案10篇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方案1一、指导思想:继续深化“高效课堂教学,促进老师专业化成长”课题研究,提倡高效课堂教学,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加强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培养师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进步老师教学质量。
通过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树立数学到处可见的观念。
二、教材简析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20以内的数和最根底的加、减法口算,几何形体、简单的统计、认钟表等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以根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
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
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拟;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一样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展加减法口算作准备。
这里所表达的比拟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
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穿插安排。
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互相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构造。
三、班级情况简析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大多数人思维活泼,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也有少数同学才能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老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展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本钱学期的学习任务。
四、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方面: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绘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
结合详细的情境,初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究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纯熟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一共有多少》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一共有多少》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一共有多少》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通过数数来计算物品的总数。
本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数的加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数学,对于整数的加法运算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运算。
同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能够数数和统计物品的数量。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数的加法运算。
2.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整数的加法运算。
2.难点:理解加法运算的概念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物品,如苹果、球等,用于教学演示和小组活动。
2.准备PPT或黑板,用于展示实例和板书。
3.准备练习题和作业,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出本课的主题。
故事中,有两个角色,它们分别有一些物品,我们需要帮助它们计算一共有多少物品。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物品,如苹果、球等,让学生观察并数一数每种物品的数量。
然后,将两种物品放在一起,让学生尝试计算一共有多少物品。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有一堆物品,让学生互相数一数和计算一共有多少物品。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给予鼓励和表扬。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可以是图片题,让学生根据图片中的物品数量进行计算。
教师检查学生的答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教室里一共有多少学生。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加法运算进行计算,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材解读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实际上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一次创新。
一年级上册教材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拿到的第一本数学书,使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有一个好的开始。
教材开篇是编者大朋友与读者小朋友关于什么是“数学"的一段平等交谈,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的对话,提出了本册教材的主题“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刚入学的孩子对数学有亲切感。
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材料,作为新学期师生谈话的内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数学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一、主要教学内容数与代数: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第二单元比较;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第七单元加减法空间与图形: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 ;第六单元认识物体统计与概率:第四单元分类;第九单元统计二、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1、以数学活动为主线,二级标题为活动方式或情境呈现。
如,可爱的校园,捆小棒,搭积木等。
其目的想体现通过组织数学活动来学习数学,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2、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3、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4、安排的小栏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学习良好的情感体验。
从教学内容来看,知识面拓展了;计算与其它内容穿插安排,学习内容多样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计算在学习其它内容时也可以得到练习,有利于计算技能的形成;形式多样,趣味性强.三、本册教材的分析和教学建议(一)数与代数1、20以内的数的认识20以内的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来安排:第一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第二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大小。
这两个单元对后继的数的认识有迁移作用;第七单元第一课“捆小棒”,重点是对位值概念的理解,这对后面数与计算的学习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计数、操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数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2024最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6篇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6篇不断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巩固练习,提高学生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办事效率。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上下楼规则的良好习惯。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是漂亮的小编帮助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6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模板5 篇一教案示例捆小棒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地用数学语言对概念进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和勤于动口的习惯。
教学重点11~20这些数的个位和十位上各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对“数位”的理解。
教具准备小棒,计数器。
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
教学设计一、教学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这么多精美的礼品,一会儿将把它们奖给今天表现最好的那些同学,我们来看看老师准备了多少个奖品。
(师生一起数,个数大于10)咦?这大于10的数该怎样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活动一:建立数位概念。
(一)数小棒1、老师手里有几根小棒?我们来数一数,1、2、3、4、5、6、7、8、9、10.2、一根一根数,有10根小棒,也就是10个1.现在我们把它捆成一捆,它就成了1个十。
3、学生自己数出10根小棒,并将10根捆成一捆,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
4、让学生再拿出1根小棒。
(1)、现在是几根小棒?(2)它是由什么组成的?(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3)它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它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二)介绍计数器及数位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十位上的1就表示是10.2、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11.一边拨一边说:“在个位上拨几,在十位上拨几。
”3、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数、认、读、写12~20各数。
三、活动二:快速拨数。
(一)师生互练1、教师说数,学生快速在计数器上拨出。
2、说一说它的含义及是怎么拨的。
新北师大版_一年级教材分析
注重培养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数学兴趣。
六 、 参 与 合 作 的 好 习 惯 五 、 质 疑 问 难 的 习 惯
四 、 自 我 检 查 的 好 习 惯
三 、 认 真 审 题 的 听 讲 的 好 习 惯
北师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整理与复习 总复习
在一册教材大约中间的位置(相当于学期期中
时段)安排了“整理与复习”,在学期末安排 了“总复习”。
1.整理与复习
帮助学生通 过在情境中解 决问题来整理 学习内容
体现了学生的 成长过程
题目维度仍然包 括知识技能、数 学理解、解决问 题、联系拓展
鼓励学生在学 习过程和学习 结束后提出新 的问题
思考题不作为 考试要求
教材的体例特色5:单元练习
四个维度:知识和技能、数学理解、解决(常
规)问题、联系拓展(不作为考试要求)。
特别注意了习题层次设计,尤其增加了一定数
量的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习题。
一上P26第4题,P76页第8题。
对数和算式的理解
教材的体例特色6:特色栏目
数学好玩
好习惯,成就好人生!
谢谢大家倾听!
1.5页练习 0.5页配第一课时
包含了与前页内容密切相关的新的学习内容 需要学生课上探索和交流
是学生应该掌握的。
后一页中,前1-2 题与试一试相配
教材的体例特色4:随堂练习
三个层次: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拓展练习 ——拓展:“不以计算速度论英雄”,在保证学 生基本计算技能的前提下努力控制计算练习的数 量和复杂性,引导师生更加注重对数学核心概念 理解和运用、从事有意义的数学活动经验积累。 排序: ——问题串一致 ——先关注理解,再关注技能巩固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5篇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5篇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篇1一、基本情况分析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了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各种学习活动。
但是一年级学生毕竟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在快乐学习中进一步体验思维的乐趣、成功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认识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找规律,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除了安排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认识外,还安排了学习具体时刻几时几分的读、写方法。
找规律和统计是两部分新的教学内容。
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索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统计是正式教学统计初步知识的开始,让学生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认识最简单的统计图表,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一、课程简介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本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顺序、数的比较、数的加减法、数的乘除法、简单的测量和量、简单的统计和概率等。
具体来说,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数与代数:认识整数、认识小数和分数,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理解数的加减法、乘除法运算。
2.空间与图形:认识简单的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掌握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了解平移、旋转等基本概念。
3.统计与概率:了解简单的统计方法,如计数、测量和平均数,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特点,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通过实物、图片、模型等直观手段,使学生形象地认识数学概念和方法。
2.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互动教学: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4.探究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
2.教学辅助材料:教学PPT、教学视频、教学案例等。
3.教学工具:教学板、三角板、直尺等。
4.教学软件:数学软件、统计软件等。
五、评价与反馈本课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注意力、回答问题等情况。
2.作业: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作业,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测验:定期进行单元测验和期中、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其他:针对学生的特长和兴趣,进行个性化评价和指导。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编写意图、教学建议及评价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一)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
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
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
经历表示11——2021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21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21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21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
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空间与图形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
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教材解读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实际上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一次创新.一年级上册教材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拿到的第一本数学书;使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有一个好的开始.教材开篇是编者大朋友与读者小朋友关于什么是“数学”的一段平等交谈;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的对话;提出了本册教材的主题“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刚入学的孩子对数学有亲切感.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材料;作为新学期师生谈话的内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数学成为学生的好朋友.一、主要教学内容数与代数: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第二单元比较;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第七单元加减法空间与图形: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六单元认识物体统计与概率:第四单元分类;第九单元统计二、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1、以数学活动为主线;二级标题为活动方式或情境呈现.如;可爱的校园;捆小棒;搭积木等.其目的想体现通过组织数学活动来学习数学;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2、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3、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4、安排的小栏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学习良好的情感体验.从教学内容来看,知识面拓展了;计算与其它内容穿插安排;学习内容多样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计算在学习其它内容时也可以得到练习;有利于计算技能的形成;形式多样;趣味性强.三、本册教材的分析和教学建议(一)数与代数1、20以内的数的认识20以内的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来安排:第一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第二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大小.这两个单元对后继的数的认识有迁移作用;第七单元第一课“捆小棒”;重点是对位值概念的理解;这对后面数与计算的学习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计数、操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数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第一单元第一课“可爱的校园”(第2页);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用“数”去进行计数;去发现隐含在校园中的数――从1到10的10个数――相对应的事物;并进行描述和交流;体会数具有表示物体个数的含义和作用.第二课“快乐的家园”(第4页);丰富对1的认识:它既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也可以表示很小的东西;还要进一步体验1个萝卜与1筐萝卜在数量意义上的区别;从而理解用1也可以表示很多的同类事物.而运动衣上的数有助于克服对数的认识的片面性;懂得在一些场合数表示的是事物的顺序或代号.数具有表示顺序的这一层含义;还不断通过后面的练习;如数一数、填一填列车上车厢的序号;从0出发的一笔画“小熊举重”等加强体验.第四课“小猫钓鱼”(第8页);结合童话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0”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的意义.本单元教材始终还贯串着从0到10这11个数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等基本活动;这些活动从形式到内容不拘一格;富有情趣;让学生不仅获得知识、习得技能;还会不厌其烦;而生发对数学良好的情感体验.在这些练习题的设计上;注意渗透集合与对应的数学思想;也关注学生计数(顺着数、倒着数、跳着数)技能与数感的发展.第二单元“比较”(第12页).教学时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比较活动;经历比较的过程;体验比较的方法.第一课“动物乐园”(第12页);从情境图中把同一类的动物排队;与其它动物相比较;比较动物谁多谁少有两种策略;一是基于“数数”;二是进行“配对”;前者学生有一定经验;后者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经历“配对”活动的过程;体验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是重要的;在理解的基础上;才可能进一步产生“怎样表示两个数大小关系”的学习动机;并掌握用抽象的符号(=、<、>)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方法.单元后续的“高矮”“轻重”两课;经历的是对实际的量的比较活动;从中获得直观、具体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解决同一类问题有多种方法.如从“高矮”一课的主题情境图中;凭肉眼观察可以说出盲人高、小孩矮;但搀扶盲人过路的两个小孩谁高谁矮;光靠肉眼无法判断;不容易直接观察;需要讨论正确的比高矮的方法.又如“轻重”一课;用手掂一掂一个苹果和一个梨;难分出轻重时;就需要用天平称一称;看天平向哪边沉那边的东西就比较重.教材所提供的比较高矮、轻重的方法;都切合儿童的生活经验;是学生自己能想到的;所设计的习题中;有些不能靠直观就能得出答案的;就需要借助想像、思维和推理的力量.教学时应注意:1、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比较活动.2、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单纯获得一个比较的结果.3、在比较观察中;要组织学生交流;倾听;反思等活动.第七单元第一课“捆小棒”(第68页);结合“捆小棒”(数10根小棒;把它们捆成1捆)的活动;认识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十.进而摆一捆加几根的小棒表示比10大的数;再介绍计数器并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同一个数.实际上计数器表示数的方法是摆小棒表示数的方法的简化和抽象:计数器上的“十位”与“捆”对应;“个位”与“根”对应.这次抽象形成了极为重要的位值概念.有了这一概念;人类才解决了用有限的数字表示无穷的数的问题.对于刚入学的孩子;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赋予新的内容;如要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勇于表达;乐于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新课程的教学形式;有时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从入学起;就要有计划地培养;可以先采用2人合作的学习形式;到后半学期;再逐步扩大为3~4人一组;建议异质分组为好(不同情况的孩子搭配);要有组长;可以轮流担任;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布置活动要明确;分工要合理;指导要具体;评价要及时;逐步培养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2、加减法的处理(1)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含义.教材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第三单元第一课“有几枝铅笔” (第22页);教材呈现的数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算式―解释和应用”为主线;情境也逐步复杂、开放;从一幅情境图列出一个算式到能列出多个算式;赋予同一个算式的意义也愈加丰富;如2+3=5还表示2个桃子与3个桃子合起来是5个桃子;2个女孩与3个男孩合起来是5个小孩;2把椅子与3把椅子合起来是5把椅子等等.本节教材穷尽了所有5以内的加法算式.第二课“有几辆车”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两数相加所得结果与这两数的顺序无关”的初步体验;并提供5以内加法算式的应用与复习的机会.又如第26页“摘果子”的情境图中;有5个果子;摘下2个;还剩下3个.这个过程可以用减法表示;5-2=3;使学生体会到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可以用减法计算.但不要求学生叙述这些程式化的语言.第三课“摘果子”(第26页)“做一做”的第1题;要让学生经历用画图的方式描述减法算式意义的过程;这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交流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第十课“乘车”的情境;为学生理解3个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提供了较好的现实背景;要让学生自己从中抽象列出连加或连减的算式;并初步经历与认识连加连减运算的一般顺序.第七单元第二课“搭积木”(第70页);为学生提供学习“十几加几”的不进位加法与“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独立地解读“搭积木”的两幅图;从中分别列出算式:13+2=15,16-2=14;再让他们用“摆小棒”的方式检验所列的算式是否正确.用“摆小棒”检验上述的数量关系时;应强调凡是十根小棒就要捆成一捆(逢“十”进“一”);用“捆”和“根”为计数单位来表示算式中的两位数;形成这种带着位值意识摆小棒表示数的技能;是学生后面能够自主探索20以内加、减法的各种算法的必要基础.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虽然不再被作为10以内的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它仍是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效手段.事实上;10以内的数的合成分解与10以内的加减法只存在描述数量关系的形式上的差异;并无本质的区别.因此;教材不但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而且还创设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或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第三单元第四课“小猫吃鱼” (第28页)的“练一练”中;创设“5只小鸡跑向两处觅食”的情境;问“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就是讨论5的组成和分解的问题;同时也是解释和拓展5的加法和减法(数学模型)的应用的过程.本单元第七课“可爱的企鹅”、第八课“分苹果”;都创设了类似的情境分别讨论8;9和10的组成与分解;从第五课至第八课;还把进一步体验有关数的组成与分解及其无意识记忆寓于练习或游戏活动之中;其用心也是为了逐步达到熟练10以内加减法口算的目的.(2)通过操作活动;掌握计算方法. 例如教材中的摆一摆桃子图;做一做划掉圆圈;就是通过操作活动;计算出得数.(3)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保证基本计算技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这里要值得一提的是数的组成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数的组成就是把两部分数合起来;如3和2组成5;也就是3和2合起来是5;也就是3加2等于5;同一种含义;不同的说法.它们之间不是因果关系.因此教材把数的“分”和“合”作为加减法练习的形式之一.而不要求学生去背诵每个数的组成与分解.计算要形成基本技能;必须要经过一定的练习;根据儿童的特点;要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练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材练习加减法的形式是多样的;除了一般的式题计算外;还有富有童趣的练习形式.例如;第39页第6题;小动物找家;要想让小动物找到家;就要正确进行计算;在学生喜欢的情境中进行计算;会提高计算效率.另外在活动中练习加减法;如第33页数学游戏:“我出1”;“我出5”;“我出3”;“我出4”.实际上就是练习6和7数的组成.又如“凑成9”;“分苹果”就是练习9和10的“分”和“合”.(3)加减法学习内容的编排有分有合;从第三单元的第四课“小猫钓鱼”就开始加减混编了;从篇幅看;混编的占六成.加减法提早混编的好处有三:一是从一个问题情境既能提出加法问题;也能提出减法问题;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如;小女孩套圈游戏的情境(第28页);可以列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二是有助于学生体会加法与减法存在某种关系;从不同的角度揭示相同的数量关系.三是从心理学角度看;加减混编后学习内容更富有变化和挑战;不至于因为内容单一而枯燥乏味.希望这样的编排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同时让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就能够逐步体验数学知识是具有相互联系的整体.(4)计算和应用结合起来.根据《课标》的精神;应用题不独立设章节;那么是不是不重视知识的应用呢?不是的;教材非常重视知识的应用;首先;教材的呈现形式是: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两头都体现了知识的应用;这样彻底打破了应用题的类型和套用公式.例如;第23页家庭情境图;图中信息很丰富;可以提出很多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列出加法算式.又如第29页;这幅小朋友聚会图;“差几个杯子?”“差几把勺子?”利用生活经验;小朋友的人数比杯子数多1;差1个杯子;5-4=1;小朋友的人数比勺子数多2;差2把勺子;5-3=2不必转化成相同单位.再如;第42页“在操场上”;按照传统的说法;是求差应用题;过去讲这类应用题;讲得很复杂.实际上;学生在生活中是经常遇到这类问题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实际操作;来加以解决;学生在学习“比较”这一单元时;研究了“比多少”;知道“8比2多”;“2比8少”;现在就是要解决“8比2多几”的问题;可以通过学具操作;一一对应后;多出来的部分就是要解答的问题;8比2多6用算式表示就是8-2=6.学生在看图列式时;列出不同算式怎么办?例如;第38页第4题;从图中看出:船上一共有6人;船棚外有2人;船棚内有几人?学生列出6-2=4;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但有的学生列出4+2=6;6-4=2;但是他知道船棚内有4人;应该算他是对的;但在一年级我们不要求学生写答句;因此要求学生在4的下面画一条横线;或做一个大家约定的标记;说明他知道船棚里有4人即可.(5)提倡算法多样化.在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中;教材体现了提倡算法多样化;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算法与交流各自算法的时间和空间. 20以内进位加法;由于我们采用的是十进制计数法;因此一般采用凑十法;至于拆小补大;还是拆大补小;这要看具体题目;例如;第七单元第三课“有几瓶牛奶”(第72页)中的;9+5=?;可以把5分成1和4;9+1=10;10+4=14;也可以把9分成5和4;5+5=10;10+4=14;如果学生想到10+5=15;推出9+5=14也是可以的;第四课“有几棵树”、第五课“买铅笔”(第78页)退位减法;教材呈现了4种方法;对初学者来说;都是可以的;通过交流和反思;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等等;实际问题都是施展算法多样化的精彩实例.前两节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两节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上述4节教材的编写仍然坚持把学习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相结合;而算法多样化是针对这些问题所列出的算式而言的.例如;需要列出算式9+5=?并掌握它的某种算法;才能获得“有几瓶牛奶”的问题的答案.计算9+5=?有的算法比较直观;有的算法比较抽象.学生通过数数得出结果14是允许的;但如果不去探究别的算法;他们的运算技能就得不到发展.而发展学生的运算技能必须让他们亲身经历各种算法的抽象过程:先拿出9根小棒与5根小棒;再摆这些小棒;要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它们有几根.教材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摆法;每一种摆法都揭示了某种算理(或策略);都能够用抽象的算式描述它的算法过程.学生一旦悟出“摆法”―“算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才可能独立地探究、发现教材没有呈现的其他算法.在这个基础上;“有几棵树”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独立探究、体验8+6=?的算法多样化;并交流他们各自算法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教材还提供了基于应用前面已经发现的数学规律的算法:9+6=15;推出8+6=14;既让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应用价值;体会其中蕴含的数学推理;又开拓了算法多样化的途径.教学时应注意:(1)通过形式多样经常的有效的练习由“逐一计数逐步过渡到按群计数”;形成基本计算技能. (2)逐一计数是1个1个往上加或1个1个往下减;这是最朴素的计算方法;但不能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要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过渡到按群计数.在学习计算的单元要练习;在学习其它内容时;也可以进行计算练习;通过经常有效的练习;使全体学生逐步达到基本要求. 关于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材的编写意图与上述进位加法类似;不同在于有了前面学习的经验;可以进一步扩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和空间.例如;学生要求独立解读“买铅笔”的问题情境;独立列出算式;并探究其算法;学习用数学语言或文字(口头或书面)描述各自的算法;在小组中进行充分地交流.“飞行表演”除了练习巩固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算法外;还应用了集合与对应的思想提供减法算法的思路(事实上这一思想在教材第5页的练习中已经开始渗透);即在较大的集合(与被减数对应)中找出与另一个集合(与减数对应)一一对应的子集;这时较大集合的余集就对应着所得的差.应该让学生体验这样的数学思考过程;那么;学生面对类似第81页第2题时;就可能会用更简捷的算法算出谁多和多几只.提倡算法多样化其目的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算法多样化是思考策略的多样化;群体的多样化.因此算法不是越多越好;通过交流对算法进行分析、归类、反思;在此基础上;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选择适合他的方法.加减法的应用在一年级上册都是用图画呈现的;引导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根据加减法的含义正确列式解答.由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就可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只要合理;都是可以的.一般来说;要从这幅图的整体观察;列出算式.例如;第23页第2题;同学们打乒乓球这幅图:学生列出4+1=5或3+2=5都是可以的.但有的同学从这幅图的一部分来考虑;左边有2个小朋友打乒乓球;右边有2个小朋友打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打乒乓球?列出算式2+2=4也是允许的.我们要处理好提倡和允许(尊重)之间的关系.不必让所有学生都要列出这个算式.对口算速度的要求不要“一刀切”;允许一些学生逐步达到要求;平时给予适当关注;发现他们的进步;给予鼓励;树立信心.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学习认识钟表. 认识几时、几时半;几时刚过;快到几时. 第90页“小明的一天”代表了小学生一天学习和生活的作息时间.儿童对钟表的认识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要联系生活实际;多让学生说一说;通过交流;认识钟表;并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二)空间与图形教师一是要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顺序;通过组织“玩一玩”;使学生具体感受物体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二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有初步体验的基础上;再抽象出立体图形;介绍名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项基本内容;确定位置与顺序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会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语进行描述.第五单元就是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的.第一课“前后”(第56页);首先;要注意用前、后等词语描述物体的顺序与描述物体的位置两者之间的区别.鹿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这个答案不惟一;不仅仅有一个松鼠;还有兔子、乌龟和蜗牛都在鹿的后面.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如果你坐在第三排;那么你的前面有两个同学.所以;如果只说5号车在2号车的后面;不能确定5号车的位置;同时还要指出5号车在3号车的前面;那么5号车的位置才被惟一确定.其次;第57页第3题;汽车从公园出发;下一站是哪一站?如果不明确行车的方向;还不能确定下一站的位置;明确了车是往动物园方向开的;所以下一站一定是太平路;不是火车站.第二课“上下”(第58页);用上、下来描述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时;学生一般不会搞错.但用上、下描述三个物体间的相对位置时;也有与上述类似的问题要引起注意;第59页第5题;就涉及确定3个女孩上、下的相对位置;这个问题对学生有挑战性;需要结合简单的数学推理.学生早已具有眼前、背后、头上、脚下的空间经验;学习“前后”“上下”有一定的认知基础;而人体是左右对称的;所以识别左右比较难.第三课“左右”(第60页);先结合人的行为习惯中不对称的动作来识记“左”和“右”;进一步再体会:两人如果面向同一方向;他们所看到的左右的位置与顺序是一致的;如果面对着面;他们看到的左右的位置与顺序是相反的.第四课“教室”;结合现实的生活空间;如在教室里、家里;综合运用前面三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物品的位置与顺序的描述活动;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也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第六单元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第一课“物体分类”(第64页);可以选择很多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而教材只呈现按大小和形状的标准分;因为它们都是几何研究的对象;把物体按形状分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物体形状的抽象过程.这一课主要的任务是直观辨别物体的四种形状及其名称.要注意物体、几何体(长方体等)和立体图形三者的联系和区别.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是对物体的形状进行抽象而建立的数学模型;所以不能说“课本是长方体”;应该说“课本的形状是长方体”;立体图形是在二维平面上表示三维物体或几何体的一种常见的直观的方式;但不是惟一的方式.本课为了直观地辨别物体的形状;除了分类活动外;还通过由实物或模型说出它的形状、由形状说出生活中是这种形状的实物的练习活动;建立起四种几何体在头脑中的表象.“动手搭出你喜欢的东西”;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可以得到自由发挥;并能感受复杂物体的形状与简单几何体之间的联系.第二课“你说我摆” (第66页);是为五、六两个单元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发展空间观念设计的.这个数学活动;对“说”的和“摆”的都有一定的要求:说的一方要清晰、有条理地描述眼前几个几何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以培养学生表达和倾听的能力;摆的一方则要根据听到的信息;一边在头脑里建构空间图形的表象;一边用相应几何体的模型把它摆出来;为了避免面对面操作左右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