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西省太原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太原市2019年髙三年级模拟试题(三)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现代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无论是先秦儒家还是汉代儒家,都积极肯定“现世”生活的正面价值,主张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生命格局中,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
总的来说,此两阶段儒学关注的重心皆在社会的政治伦理方面,而非个人的心性修养方面。
众所周知,源于印度的佛教本是一种“出世型”定教,其思想性格与儒学强烈的“入世”倾向是格格不入的。
在佛教传入前,儒学作为一种本土思想在中国已很发达且根深蒂固,这使得佛教必须做出一定程度的“性格调适”,否则很难在中国扎根立足。
印度的大乘佛教本有中观、瑜伽行和如来藏三大学派,后来只有如来藏一系在中国生根并祓发杨光大,正是因为如来藏强调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与儒家主流的“性善论”“人皆可为尧舜”等说法较为接近。
而由唐代高僧慧能创立的禅宗,宣扬“心即是佛”“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把大乘佛教不舍世间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使得佛教日益世俗化、人间化。
佛教的这种中国化,拉近了它与中国人的心理距离,禅宗也因此得到快速传播与发展。
然而,佛教与儒学毕竞有着无法逾越的价值鸿沟:宋代的“尚文”政治,大大促进了士大夫经世精神的复苏;加之异族欺凌所激起的民族意识高涨,一批儒者举起韩愈的“辟佛”旗帜,掀起了新一轮的排佛浪潮。
文坛领袖欧阳修称佛教为“魔教”,呼吁儒者要“修其本而胜之”。
儒家的批判使得一些禅门大师极力弥缝儒、释二教之异,为佛教辩诬。
如云门宗禅师契嵩作《辅教篇》认为儒、佛二教皆出自“荃人之心”。
他以佛教的“五戒”“十善”比附儒家的“五常”,强调僧人必须对父母尽孝,力陈佛教符合“王道”,在“正人心”“兴善止恶”等方面可辅助儒教治理天下。
诚如学者所言,《中庸》《大学》等著作之所以恰恰在宋代被“发掘”出来,并一跃成为承载“道德性命”奥义的儒家经典,主要不是新儒家“返之六经而后得之”的结果,而是契嵩等高僧大德儒者化、士大夫化的结果。
2017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模拟考试(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太原市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三)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与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过去30年,中国创造的经济奇迹如今正与令人咋舌的老龄化现象相伴而来。
过快的老龄化速度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挑战。
目前,中国有13.5亿人口,并在继续保持增长,但中国人口总数预计到2030年左右将开始缓慢减少。
要认识到老龄化对中国的影响,可以先看看劳动人口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
1979年中国开始市场化改革时,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约为7:1,目前这一比例约为5.5:1。
到了2035年,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将骤降至2.5:1。
此外,劳动人口的年龄分布也很重要。
过去的研究已经证明,30岁到40岁的工作人口最有生产力和创新能力,而这正是所谓的‚中国人口红利‛的基础。
1979年改革以后,劳动人口的增长速度一直快于人口老化的速度,但从开始,这一趋势将发生逆转。
到2035年将有1.5个年纪较大的工人(50到64岁)对一个年轻工人(15到29岁)。
这一趋势在低龄人口中也是如此,中国小学新生从1995年的2500万下降到了2008年的1670万。
这表明,中国正面临着与韩国、澳大利亚和西欧其他国家一样的老龄化处境。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是因为人均寿命的显著增加和生育率的急速下降。
1980年中国的人均寿命不到65岁,目前是75岁;1980年每个妇女平均生育2.63个孩子,2011年这个数字只有1.5。
在中国的发达城市上海,生育率只有0.6,这很可能是全世界所有大城市中最低的。
这表明,中国新兴的中产阶层与他们的西方同伴一样,比起家庭更看重生活方式和职业发展。
【全国百强校word】山西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英语试题(解析版)
山西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英语试题第I卷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例:How much is the shirt?A. £19.15.B. £9.18.C. £9.15.答案是C。
1. What time is it now?A. 5:00.B. 6:00.C. 7:00.2. What happened to the car ] last time?A. It was moved.B. It was washed.C. It was fined.3. What did the woman do last night?A. Play computer games.B. Watch TV.C. Prepare the Chinese paper4. What will the man do tomorrow?A. See a doctor.B. Play football.C. Watch a football match.5. When did the man travel to the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A. This January.B. Last year.C. Two years ago.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
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山西省2017-2018学年高三语文五校联合诊断试卷及答案
山西省2017-2018学年高三语文五校联合诊断试卷及答案山西省五校2017-2018学年联合诊断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一~四,必修五(第1、3单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刑德之说,诸子所执不同,秦汉学者所言之刑德,在周秦间有以赏罚论刑德、以教化论刑德等不同的来源。
以赏罚论刑德,为法家的基本观点,是霸道学说对刑德的思考。
韩非子认为治理国家的手段,便是刑赏结合。
罚,体现的是刑;赏,则体现的是德。
刑赏并用,可以约束百姓按照国家设定的合理范围行事而不至于违法。
国君有意识采用赏罚督责官吏、管理百姓,是为“刑德二柄”。
在法家的学理中,刑德只是作为君主驾驭臣下的手段,有功则赏,有过则罚。
赏罚之权操之于君,群臣听命而已。
由于法家秉持严刑峻法而忽略德治,其所理解的“德”,只不过是庆赏的恩惠和爵禄,属于手段,既非帝道论的本乎阴阳之德,亦非王道论的仁义之德。
而刑,主要体现在对百姓的惩罚上,是以法律手段惩处违法者,与天地秩序无涉。
以才华论刑德,是儒家刑德常说的理路。
在儒家看来,刑、德不可或缺。
从《论语》中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主张来看,孔子治国亦不弃刑罚,常采用以刑正德的手段,引民向善。
这一做法,为后世儒家所继承,至荀子形成了德主刑辅的汉民思路:“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相对于法家单纯依靠刑德赏罚进行国家治理的思路,儒家更注重礼法合治,刑德相成,反对不教而诛。
经过了秦法严苛而聚亡的教训后,汉代儒生更强调德主刑辅,以纠正秦法之弊。
如贾谊所言:“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
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
”强调以德治国,以刑为辅,通过教化改良百姓,将刑罚作为国家治理的最后手段。
在这样的学理认知中,汉儒坚持推崇以教化治国、以礼乐导民,将之视为尧舜王道之治的经验。
语文试卷山西省太原市2017届高三模拟题剖析
语文试卷山西省太原市 2017届高三模拟试题(一)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 9分,每题 3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 1~3题。
委婉即含而不其、隐晦波折,它是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一种美学境地。
诗歌的委婉包含 两层内涵:一是内容上的委婉,一些题旨,诗人不肯明言、不可以明言或不敢明言;另一种是 手法上的委婉,诗人采用借代、示意或象征等手法,造成话中有话、意在言外,使读者从中 获取无量之意蕴。
委婉的手法,早在先秦诗歌中就有运用,如《诗经·蒹葭》 ,那种“宛在水中央”的朦 胧,“所谓伊人”的隐约,都带有相当的不确立性。
在先秦至六朝的文籍中,虽未详细说起 “委婉”一词,但已推崇近似的手法, 《文心雕龙》有《隐秀》篇,认为“情在词外曰隐” , “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这为合蓄理论的创办确立了理论基础。
“委婉”成为一种美学形态 和诗学观点,大概起于中唐皎然的《诗式》 ,他在解说“辨析”十九字时,在诗学领域第一 次提到“委婉"。
晚唐的王睿将委婉正式尊为一种诗歌体式。
委婉风格也成为唐朝诗人的 一种创作追求,刘禹锡就深为“言不尽意”而烦恼。
他说: “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
”认 为诗人应当在诗歌中创建“象外之象”,这样才会“言有尽而意无量”。
晚唐司空图的委婉理 论能够说是“话中有话”说的集大成者。
他认为详细的“象” 、“景”、“味”、“韵”是有限 的,要获取无穷的意蕴,就要从中超脱出去,在“象外” 、“景外”、“味外”、“韵外”的更大 的空间作无待的逍遥之游,以有“不尽之建议于言外” 。
到了两宋,委婉作为一个主要的责备标准被宽泛运用。
梅尧臣说: “状难写之景,如在 当前,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板桥霜’,贾岛‘怪禽啼荒野, 夕阳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现于言外乎?”梅尧臣的话可说是对司空图的 一种增补。
以后,委婉美已成为诗、文、绘画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并推至艺术创作的最高 追求之一。
山西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西省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度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试题(卷)语文说明:1.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密封线内的相应位置。
2.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10页。
答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3.答卷时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作答。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庄子与孟子同是战国中期人,同为思想巨擘,他们对“物之齐否”持两种完全相反的态度。
庄子提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的观点,孟子则针锋相对地提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命题。
形式上,“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二者歧见之大,归本于哲人对世道人生不同的关怀方式和迥异的观照态度。
庄子不是将万物强定为一尊,而是以承认“万物之不齐”为前提的,这种“齐”意味着承认一切存在皆有合法性、合理性。
章太炎说:“齐其不齐,下士之鄙执;不齐而齐,上哲之玄谈。
”正是此意。
庄子因“不齐”而走向的“齐”,是一种平等的眼光和宽容的胸怀,对差异的包容,对弱势群体、少数群体、独异个体的尊重,这与《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近似。
同时,当他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时,齐万物,一生死,生命也从高下区分的利益焦灼中悬解了出来。
另外,庄子认为“齐物”的初始图景是人类未开化时的“至德之世”,那个时候,“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庄子对“至德之世”的呼唤渗透着浓浓的诗人之乡愁意识和哲人之批判精神,警醒着人类不可妄自尊大,时时需要反省。
孟子没有像庄子那样悉心去论证“物之齐否”,而是用一句常识之语“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对提倡“君臣并耕”的农家学派展开批评。
当时,农家学派之许行从楚国到滕国传道,宋国的陈相、陈辛兄弟闻风而来,尽弃前学,从师许行。
陈相将许行之学转告孟子,孟子深不以为然,乃从社会分化、商品交换、劳心与劳力分工等角度论证了这种“君民同耕”是不合时宜的,不现实的,甚至是荒唐的。
山西省太原市2017届高三年级学业质量监测(语文)
山西省太原市2017届高三年级学业质量监测语文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公天下与家天下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传统社会中,帝王与儒士其实处在一种颇为复杂的关系中。
一方面,帝王处于权力金字塔的顶端,儒士构成了各级官吏或后备官吏,二者属身于同一个系统,而且儒士必须听命于帝王。
另一方面,因为儒士是“道”的化身,是社会发展趋势与道德正义的化身,所以儒士集团在某种程度上又制约了帝王的权利。
这就是所谓的“道”与“势”的关系。
儒家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秉持了“从道不从君”(荀子语)的基本原则,一以贯之地表现出了从道的要求出发对君主加以规劝、批评与约束的态度,力图保持“道尊于势”的基本立场。
孔子不仅主张“士志于道”“君子谋道不谋食”,而且明确要求“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孟子不仅在与君主的交往中坚持以“王者师”自居,而且指出,君臣关系的关键是君主能否以身体道:“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即使身处于专制制度不断加强的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理学家也依然通过侍讲、上书等方式来力图“格君心之非”(孟子语)。
正因如此,帝王与儒士群体之间又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紧张关系。
早在孔孟荀时代,道与势、德与位之间的张力就已得到明确表现。
此后,随着传统社会制度的确立与巩固、随着君主权力所代表的“势”的力量的不断增强,儒士集团对现实政治的制约与影响在总体上呈递减趋势。
明太祖对待《孟子》的态度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朱元璋认为《孟子》所谓“臣视君如寇仇”“非臣子所宜言”,因而不仅亲自动手删节,而且免除了孟子配享祭祀的礼遇。
帝王与儒士集团之间关系紧张的根源是二者的社会理想不同,即“公天下”与“家天下”的不同。
在《礼记》的“礼运”篇中,作者借孔子之口描绘了一个即使夜不闭户也安然无事的“大同之世”。
山西省2017届高三下学期名校联考语文试题
2017届高三语文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莫高窟创建的历史文化背景刘进宝自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中原文化不断传播到敦煌,并生根发芽。
同时,由于敦煌地接西域,交通极为便利,也就较早地接受了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
西亚、中亚的文化也随着印度佛教文化的东传而到了敦煌中西不同的文化都在这里汇聚、碰撞和交融由于敦煌与河西其他地区都偏处西北,远离中原,因而能避免魏晋以降诸如“八王之乱”“永嘉之乱”那样的兵祸之灾,保持境内长期安定的环境,从而使大量避难百姓流亡到此,使河西的文人学士大为增加,并对保留中原先进文化及推动河西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另外,随着汉代对河西的开发,丝绸之路的畅通,河西文化与河西经济一起迂回上升。
一批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士",便在西北边陲的河西一隅破土而出因此,自汉以来,河西地区特别是敦煌,已是文化极盛之地,文人学士大量涌现。
河西地区有重大影响的文士学人,大多都出自敦煌。
可以说,没有汉魏以来敦煌文化的发展,便不可能孕育出像刘的这样的儒学大师而一些退隐或隐居的知识分子能够离开中原地区的物质文明,来到敦煌和河西各地,固然有当时政治上的原因,但也说明当时的敦煌已具有了他们从事著述和讲学的物质条件而这些都说明汉晋文化传统在河西,尤其是在敦煌已打下了坚实而深厚的基础,以敦煌为中心的五凉文化,不仅继承了汉晋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渐趋成熟。
敦煌佛教艺术,正是在这种历史、文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十六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连绵,但佛教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尤其是河西地区,佛教之为流行,并相北朝佛教的广泛传播起了桥梁作用。
西地区佛教的兴盛,首先表现在译经方面5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河西地区出现了不少高僧,他们不辞艰辛,跋涉于冰天母地和荒漠沙碛之中,西行求经,瞻仰圣迹,归来时又携回大量梵文或胡语佛经。
在河西境内开窟建寺,或聚徒讲经,或从事译著,对佛牧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做出了贡献。
2020届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2017级高三下学期3月诊断考试语文试卷及解析
2020届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2017级高三下学期3月诊断考试语文试卷★祝考试顺利★(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绘画传统这一体系,以笔墨为其最核心的成就。
中国绘画传统有别于西方美术传统,笔墨就是最大的结构性差异所在,这也是整个东方视觉艺术传统最有价值的地方。
对笔墨的分析与理解,重在把笔墨典范视作人格理想的表征系统。
所谓“笔墨典范”,强调的是历史上的大家作品所具有的典范性。
在这里,笔墨绝不仅仅是用笔和墨在宣纸上画出笔道,渗化墨象,而是比这种工具材料组合运用复杂得多的文化表征系统。
它在结构上具有一个表层、一个里层和一个核心。
表层是“可视之迹”,也就是中国画的画面痕迹;里层是“可感之心”,也就是通过画面痕迹可以感受到的画家的情绪、状态和心境;核心则是“可信之道”,指向痕迹、心境之后的人格理想,是隐藏在表层、里层之下的理想性的人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理想是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是历代文人学士、士大夫的精神理想,这一精神理想具有群体性,不是一人、一时、一地的观念与情绪,而是代代积累的公认方向与共同诉求。
中国士人画的最高境界是借山川自然之形,运用笔墨语言来书写自己,图绘自己,尤其写出自己对天地万物的体悟,以此塑造、更新自己。
而这个“自己”,一定是走在追慕典范人格理想的自修之路上,是希贤希圣、法道法自然的践行者,因而不可能局限于小我。
这样的人、这样的作品,才真正具有典范意义。
这种人格理想的表征系统通过动作性的心理同构把表层、里层和核心相互关联起来,这一心理运作机制是一种想象中的内摹仿。
中国古人习书有“力透纸背”之说,这当然不仅是字面说的笔锋穿透纸面,更是以这种笔力贯注的意象来比喻难以传达的内心感受,这是一种带有动作性的肌体感受。
以内摹仿作为生命修炼的有效手段与操作过程,可以更好地体会、领悟理想人格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也就有助于自身人格的丰富与完善。
在此意义上,锻炼笔墨就成为人格磨砺、境界参悟的过程,笔墨与心性通过不断琢磨、锻炼,构成互动互证的关系。
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宣纸为宣州皮纸的总称,其名源于唐代宣州贡纸,在元明两代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改进,至明代中期已臻完善,成为中国皮纸的杰出代表。
宣纸最突出的特点是“润墨性”,这种特性对书画创作意义重大。
宣纸可以大大丰富笔墨的表现形式,不仅可皴擦勾斫,也能施诸泼墨渲染,笔迹墨痕清晰可辨,极有笔墨韵味。
丰富的笔墨变化可抒发感情,移情寄兴,遣貌求神,这是其他纸种所不能比的。
宣纸具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它“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寿命却几乎是所有纸中最高的。
真正的宣纸,以青檀树皮为主要原料,以沙田稻草为主要配料。
皮料成分越重,纸张越能经受拉力,即使笔力反复搓揉纸面也不会破,也就越能体现丰富的墨迹层次和更好的润墨效果,质量也就越好。
然而,由于稻草浆的成本只有皮料的六分之一至十分之一,如今有些所谓的宣纸,稻草比例超过了70%的还称之为“净皮”,几乎全是稻草浆的美其名曰“棉料”。
成了这个样子的“宣纸”,已经承载不了更多的笔墨技法,也保存不了多少时间。
当代书画用纸的生产工艺与过去相比也有很多不同。
过去的玉版宣,要在纸浆中抄造三回;今天的玉版宣,只是皮料的比重大些。
过去有一种半生熟的煮捶宣,是要把生宣纸反复砸打密实,而今天的煮捶宣,是用刷子刷上矾水,达到半洇不洇的效果。
如今,漫步北京琉璃厂,各种品牌、各色式样的宣纸令人眼花缭乱。
宣纸的生产已有千百年的历史,但至今没有量化的质量标准:青檀皮和稻草比例应为多少?漂白的残留物质究竟有什么?与此同时,在生产工艺中,用杂交稻草代替沙田稻草,大量使用化学漂白剂,都使宣纸的质量大不如前。
更让人担心的是,宣纸生产技术目前仍是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而且由于工作条件辛苦,待遇低,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
宣纸是中国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载体,有“纸寿千年”之誉。
今天,更需要优质宣纸,将我们创造的文化艺术,传诸后世子孙。
山西省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测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山西省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测试语文试卷及答案山西省2017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测试语文试卷及答案中考试题对于每个考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它影响着考生的高中去向,下面是店铺整理的2017年山西中考模拟试题,希望能帮到你。
山西省2017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测试语文试卷一、读•写(12分)1.对联是汉语独有的文学形式,书法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二者结合更有无穷的魅力。
请赏析这副对联,并用楷体将下联正确、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2分)2.读古诗文,将空缺处的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10分)(1)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
(《黄鹤楼》崔颢)(2)__________,阴阳割昏晓。
(《望岳》杜甫)(3)___ 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苏轼)(4)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
(《登飞来峰》王安石)(5)_______,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6)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
(《庄子》一则)(7)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
(《出师表》诸葛亮)(8)雾凇沆砀,______________,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张岱)(9)杜牧在《赤壁》一诗中,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芳草萋萋鹦鹉洲(2)造化钟神秀(3)会挽雕弓如满月(4)自缘身在最高层(5)峰峦如聚(6)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7)不求闻达于诸侯(8)天与云与山与水(9)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二、读•思(38分)3.读材料,找出表述有误的一项()(2分)A.现在使用的汉子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的。
B.甲骨文的“春”,写作“”,表示经过了万物凋零的季节,阳光普照,种子苏醒破壳,扎根生长,林野遍布新绿。
C.汉子的构成方式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春”和“洋”两个字是形声字。
山西省2017年高考考前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含答案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宋代的历史呈现着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既看到两宋三百年经济、文化、制度建设方面的辉煌成就,也能感觉到王朝末日的苍凉。
一方面有宋徽宗这样酷爱艺术的帝王,对“太平盛世"刻意追求、大肆渲染;另一方面,这个时期实际并非“太平盛世",而是始终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挑战。
宋代的民庶、士人以及征战于疆场的军队将士,用他们的脊梁撑起了这样一个时代。
这些英雄人物,也有他们的生活寄托。
这个时期方方面面呈现出一种多重而复杂的生活情境。
宋代外部压力沉重,就国内政治局面而言,“稳定至上"是朝廷政治的核心目标。
对于民间文化发展、经济事业、社会生活等方面,宋廷因仍自然趋势而未予过多干预。
相对来说,宋代文化环境比较宽松,士人群体活跃,“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正是在这样相对开明、宽松的环境下,宋代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辈出.由这种开放氛围,孕育出一种开创精神.葛兆光先生曾说,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巅峰",而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这两者的区别,简单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
比较唐宋两代都城,能直观感受到两类都市格局和它所呈现的不同气象。
唐代长安城的布局非常严整,而宋代开封相对来说商业气氛比较浓重。
唐代居民住宅区基本上是坊式结构,“坊”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封闭的小区。
而宋代城市结构,基本是一种长巷式、街区式的布局,是一种开敞式的氛围。
南宋临安也是如此。
两宋时期,文学重心逐渐下移,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小说,与市井有了更密切的关系;创作主体从士族文人扩大到庶族文人乃至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扩大到市民以及社会大众。
当时都市的街头巷尾,活跃着一些讲史、说书的艺人,他们不仅是故事情节的传布者,也是文学作品的丰富者、参与创造者.而生活在市井中的普通民众,也成为文学艺术的直接欣赏者和接受者。
山西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语文
山西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语文山西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语文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宋儒倡行的师道有两个基本内涵,其一,就道统与治统的关系而言,强调道尊于势,要求以师道“求治、正君、规过、养德志气高迈的末儒在朝为官,通常不是把自己视为君主的奴仆,而是视君臣为同事,不少人还以帝王之师自持。
其二,就道统自身的建设而言,它强调师友讲论是倡明圣道、劝善谏过的根本途径。
在这两个方面,能尊严师道的程颐,在言行上訧颇具有典范性,他既有倡导经筵、自尊自重以教导王者之举,又有“程门立雪,的故事传世。
“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瑗,也以其明体达用之学、尊严师道之举,被立于(宋元学案》之首。
宋代书院的发展,大致可被分作宋初和南宋两个时期。
宋初书院是由唐末五代的私人藏书馆演变而成的,主要为寒门庶士自修进学之地,孕育着崇道宗经、讲求义理的宋学精神。
至北宋中期,官学遍设,新的学术精神被引入官学,不少书院也被改为官学,加之两宋之际的兵火摧残,书院遂呈衰落之势。
南宋时期,官学再度沦为利禄之途。
乾道,淳熙年间,以“东南三贤”朱熹、张栻、吕袓谦的崛起为代表,宋代理学进入了多家多派的繁盛时期。
南宋书院众多,而在“东南三贤”影响下的书院,都是南宋书院精神的典型代表。
与现代以培养专业知识技能为中心的大学教育不同,书院首先是具有共同信仰的士人们围绕着理学宗师而结成的思想和生活共同体,其学术、教育活动皆以明道、行道、修已安人为共同宗旨。
相反,不修伦常、驰骛于功名利渌者,则常常为人所不齿。
朱子曾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己也。
”在这一点上,张栻与朱熹是比较一致的。
书院皆有其宗师,宗师们是以其高洁品格、精湛学术屹立于士林之中并吸附四方学子的。
山西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模拟热身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西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模拟热身试题语文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学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铅笔或签字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或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小说亟待提升诗性品质仕永波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属于艺术之范畴,必须具有艺木的终极属性,即诗性。
诗性当是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突出特征。
小说必须立足于现实且对现实进行艺术化和文学化处理,而不能直接描摹现实,过度的绝对的“写实"、过分注重“故事性",则会使其沦为平庸。
唯有“艺术的真实",才能使小说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恒久的魅力,才能使读者感受到浓郁的诗意.而反观当下的小说创作,一些作品过分注重对于真实的开掘和叙写,偏执地沉溺于故事性追求,而缺乏或者忽略将其提纯为艺术的手段和能力,以至于使作品几近于新闻、纪实等体式,迎合了大众猎艳猎奇阅读心理,却丧失了其原本应有的文学蕴涵和诗性品格.另外,现今某些小说创作者似乎过度热衷于书写“恶”与“丑",而忽略了对“美”的发掘。
小说并非不可以写“恶"与“丑”,但写的话应是为了反衬出“美",而且要注意限度和分寸,过度书写甚或是带着欣赏的眼光、陶醉的心态去表现“恶”和“丑”,只会使人心生厌恶,而不可能使人感受到“美”和“诗意",这显然有悖于文学的审美追求和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山西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宋儒倡行的师道有两个基本内涵,其一,就道统与治统的关系而言,强调道尊于势,要求以师道求治、正君、规过、养德志气高迈的末儒在朝为官,通常不是把自己视为君主的奴仆,而是视君臣为同事,不少人还以帝王之师自持。
其二,就道统自身的建设而言,它强调师友讲论是倡明圣道、劝善谏过的根本途径。
在这两个方面,能尊严师道的程颐,在言行上訧颇具有典范性,他既有倡导经筵、自尊自重以教导王者之举,又有程门立雪,的故事传世。
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瑗,也以其明体达用之学、尊严师道之举,被立于(宋元学案》之首。
宋代书院的发展,大致可被分作宋初和南宋两个时期。
宋初书院是由唐末五代的私人藏书馆演变而成的,主要为寒门庶士自修进学之地,孕育着崇道宗经、讲求义理的宋学精神。
至北宋中期,官学遍设,新的学术精神被引入官学,不少书院也被改为官学,加之两宋之际的兵火摧残,书院遂呈衰落之势。
南宋时期,官学再度沦为利禄之途。
乾道,淳熙年间,以东南三贤朱熹、张栻、吕袓谦的崛起为代表,宋代理学进入了多家多派的繁盛时期。
南宋书院众多,而在东南三贤影响下的书院,都是南宋书院精神的典型代表。
与现代以培养专业知识技能为中心的大学教育不同,书院首先是具有共同信仰的士人们围绕着理学宗师而结成的思想和生活共同体,其学术、教育活动皆以明道、行道、修已安人为共同宗旨。
相反,不修伦常、驰骛于功名利渌者,则常常为人所不齿。
朱子曾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己也。
在这一点上,张栻与朱熹是比较一致的。
书院皆有其宗师,宗师们是以其高洁品格、精湛学术屹立于士林之中并吸附四方学子的。
宗师、择取生徒.也以德行为先。
吕祖谦在学规中严格规定:凡预此集者,以孝弟忠信为本。
其不顺于父母,不友于兄弟,不睦于宗族,不诚于朋友,言行相反,文过饰非者,不在此位。
既预集而或犯,同志者,规之;规之不可,责之;贵之不可,告于众而共勉之:终不悛者,除其籍。
师友之间劝善谏过,乃书院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宗师本身,则更以其言行举止为诸生做表率。
理学宗师们拳拳服膺董仲舒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并以之为立身行事的基本准则,师友相交,自然也不例外。
朱熹将其书于(白鹿洞书院教条)中,吕祖谦则进行了更加具体的发挥:禁止师友之间结党营私、相互吹捧,不得拉关系、走后门,毋得干谒、投献、请托。
毋得互相品题,高自标置,妄分清浊。
(摘编自于述胜《宋代书院中的师道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儒所倡导的师道认为道统尊于治统,强调师友讲论是提倡并阐明圣贤之道、勉励善行、劝止过错的根本途径。
B.志气高迈的宋儒在朝为官,往往视君臣为同事,甚至帝王之师自持;程颐和胡瑷能尊严师道,两人堪称儒者言行的典范。
C.宋儒所倡导的师道就道统与治统的关系而言,讲求师道尊严;就道统与自身建设而言,注重传道授业。
D.宋儒所倡导的师道是建立在师者学术精湛、品格高洁的基础上的,这样才能求治,正君、规过、养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宋初书院兴起,孕育着崇道宗经、讲求义理的宋学精神;北宋中期很多书院被改为官学而日渐衰落,南宋理学多家多派,书院繁盛。
B.北宋中期,官学遍设,后兵火摧残,书院受到影响衰落;南宋时期,宫学的腐朽使得书院再次繁兴。
C.在东南三贤朱熹、张栻、吕祖谦影响下的众书院,都以明道、行道、修己安人为共同宗旨,是南宋书院精神的典型代表。
D.现代有的大学教育以培养专业知识技能为中心,而书院则极注重个人品德修养,不修伦常、奔走于功名利禄者,常为人所鄙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书院宗师的言行举止为诸生之表率,保障了宋儒所谓道的尊严;而师友之间劝善规过,又使这种道通过平等切磋得以发展。
B.宋代书院兴起,与宋学精神孕育、宋代理学繁盛有关:现代办好大学教育,也应注重培养美德和追求真理。
C.从朱熹的话来看,宋代书院非常注重对生徒品德方面的要求,如有的书院明令禁止师友之间结党营私、相互吹捧、拉关系、走后门。
D.从吕祖谦在学规中的规定来看,宋代书院的宗师挑选生徒以徳行为先,而宗师更要以言行举止为诸生做表率。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我的米顺王文钢梅花是个农村的留守妇女,到年底了,她在电视里广播里看到听到很多人很多单位都在搞年终总结,心血来潮,也想给自己来个年终总结。
她想看看自己在男人米顺出门打工的近一年时间里,自己带着孩子在家里干了哪些事,给家庭收获了什么,等过年时米顺回家,好歹也算是个交代。
梅花初中没毕业,肚子里墨水稀缺,就挑了一个阳光暖暖的午后,等孩子睡着,便坐在有阳光射进来的窗前,掰着手指头盘算。
梅花算了算,米顺出门以后,自己在S秋两个季节收获了三十蛇皮袋小麦、二十蛇皮袋水稻、十五蛇皮袋玉米,还有三蛇皮袋黄豆,它们正骄傲地卧在储粮屋里,在米顺出门打工的这多半年里,自己学会了开农用车,原先柔弱的胳臂现在变得坚实有力。
梅花托着腮望着窗户台上喵喵窜过的花狸猫,望着院子里咯咯哒叫着的—母鸡,望着磁着牙咧着嘴对着鸡们面露凶相的黄狗,心里又有了总结的东西。
在米顺出门的多半年里,家里的花狸猫又生了一窝小猫咪,一母鸡下了无数个蛋,这些鸡蛋不光管着他们娘俩吃,梅花还隔三岔五用水瓢端着给米顺爹娘送过多次。
家里的黄狗是条公狗,不能生养不说,还惹来了些麻烦,老是撵着东面三顺家的母狗跑,让人家上门来找,还说了不好听的话,想着这个,梅花就生气,不就多几个钱吗,不就是养条哈巴狗吗,还说什么他的狗高贵,这说的什么啊,都一样!梅花从床头柜抽屉里找了一支圆珠笔,找来意张纸,想了想,觉得这些事情写下来没意思,还不够米顺笑话的。
那总结什么呢。
电视里广播里的人不都是在总结一年的收入一年的成绩吗。
梅花望了望熟睡的儿子,在纸上歪歪扭扭写上,小宝的体重比你走的时增了十来斤,个子长了十几厘米,已经认识人口手,而且很乖很听话,在我干活累了的时候,懂得给找倒—杯水,懂得给我挣背,懂得跑前跑后给我拿毛巾。
梅花写着写着,不由自主地笑出声。
咬者笔头,梅花望向院外,望向天空中飞翔的一小鸟,接着写,这多半年来,我和公婆相处融洽,东院西院的小媳妇大婆娘,成天跟婆婆耍心眼斗嘴吵架。
我感觉没必要,公婆也爹娘,他们对我好像对待自己闺女一样,将心比心,我就得待他们好。
我逢集赶集,买好吃的先给公婆买一份,再给咱儿子小宝买。
都是老人了,屎一把尿一把把咱拉扯大,咱得报恩,得孝顺才行。
梅花歪歪扭扭写了这多半年里去了娘家几次。
对了,米顺回来以后,肯定得问村里的事,谁家孩子结婚了,谁家老人走了,谁家又添了个大胖小子或者漂亮千金。
梅花笑意融融地想了想也写上了,随手写上一年里的人情礼节、花销开支。
这时候,她听见村子东边咱起唢呐锣鼓欢快喜庆的声音,明天村里又有结婚的了,梅花咬着嘴唇,心里一动,两腮红了红,在纸上画着写着,这多半年里,没有米顺在家的日子,梅花感觉很孤单。
尤其是儿子睡熟以后,电视没了节目以后,更夜的静谧,虫子的鸣唱,让梅花失眠了好多夜。
以前翻报纸翻画报,看到孤枕难眠那个词儿,还不甚明白,从米顺走后,她才懂那个词的意思。
在米顺走的多半年,她不敢看言情剧,不想朝村里那说话随便喜欢胡扯的女人里钻。
别的事情要仔细想,要认真考虑,就是在想念米顺的事情上梅花不要考虑,她在纸上写上米顺从正月十三出的门,到今天腊月初六,一共三百二十八天,每天夜里她都想他,都念他。
写着写着,梅花就想哭。
有时走在村子里,望着村里女人幸福地扯着男人的衣襟,或者跟男人拌嘴,梅花都感觉他们很幸福,那会儿她就在心里骂米顺,等过年,说什么也不让米顺出门了。
梅花的年终总结整整写了半下午,快黄昏时,孩子醒了,婆婆过来给她送蒸好的馒头,地才把那张纸拿起来揉成团装进兜里.她怕婆婆看到,那多难为情,虽然婆婆不识字。
腊月二十那天傍晚,米顺背着大包小包进了家门。
梅花穿着米顺给她买的新衣服,脸上洋溢着笑。
晚上儿子睡熟以后,梅花拿出了她的年终总结,米顺就笑,笑着说.梅花你真有意思。
跟谁学的?米顺摊开那张纸草草看了眼,丢在—旁,一脸的柔情蜜意。
梅花凑在米顺耳边,嘴里喃喃念着,我的米顺,过年出门把我带上吧。
(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梅花是个农村的留守妇女,她文化水平不高,小说倍写她突发奇想,进行年终总结,表现了她对丈夫、对儿子的深深的爱。
B.梅花的丈夫米顺出门打工近一年时间了,她在家里做了很多事情,也有很多委屈,她想在过年时米顺回家,对丈夫和自己都有个交代。
C.它们正骄傲地卧在储粮屋里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粮食之多、品质之高,也间接地表现出梅花因凭自己的能力获得这些收获而感到骄傲,语言富于情味。
D.小宝的体重增加了,个子长高了,已经认识一些简单的字,开始懂得心疼妈妈。
他健康地成长,暗写梅花在抚养儿子方面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5.从梅花所写的年终总结来看,梅花这个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本文简要概括。
(5分)6.小说以我的米顺为题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6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纪念陆谷孙:书写大写的词典人生我是陆先生的弟子,二十年来一直跟随陆先生,辅其完成了《英汉大词典补编》(当代英语新词语词典》》《英汉大词典》(第二版)等辞书的编写和修订。
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一直熏陶和影响着他身边的每个人。
1996年2月,我与二十来位研究生同学有幸选上了先生的莎士比亚课程。
陆先生上课幽默风趣,旁征博引,凭其对《哈姆雷特》娴熟的掌握程度和独特的解读方式让广大同学如沐春风。
当时沉迷于莎剧阅读和词汇研究的我,更被陆先生渊博的知识和广博的词汇量深深折服。
每次上课,先生都会提前十分钟到教室,数十年来从未迟到、早退,病假只请了一两次。
从11月开始,我就随陆先生编写词典。
从选词、择例再到翻译,先生手把手地教我。
1998年初,陆先生鼓励我攻读博士学位,还二话没说在专家推荐书。
读博期间,先生一方面鼓励我参与《新英汉词典》世纪版的修订工作,另一方面又推荐我为本科生开设《英美报刊》课程。
先生甚至还委我以重任,将外研社版《当代英语新词语词典》的一部分编写任务交予我,最后出书署名时坚持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我的后面。
陆先生嫉恶如仇,有情有义。
他对请客送礼之事深恶痛绝。
2000年左右,一位在行政部门任职的高校教师想报考陆先生的博士,考前登门拜访后匆匆留下价格不菲的名烟名酒,先生旋即致电于师兄让其赶紧将厚礼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