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集体备课记录表(江城子) (1)
教学《江城子》的实录以及反思
课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内容:《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本内容是小学部校本教材国学五年级上册第一部分(五代两宋词)一、教材分析:这是一节新授课。
《江城子》一词属于高二教材,我们把它作为小学五年级的教学内容,如果单从内容的角度来挖掘的话,我想势必会让学生学起来很困难,由此我们只有以小学五年级古诗文教学的标准来确定教学目标。
二、学生分析:学生对于宋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方法的指导上也已经有了较好的铺垫。
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苏轼的两首词,大家对于苏轼在文学创作、从政上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这节课将要更加全面的了解苏轼这个人。
在班级小组建设方面,31班的总体情况不错,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熟读古词,了解词中的大意;在诵读中体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古词,了解词中的大意;教学难点:在诵读中体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朗读配乐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初读正音(8分钟)(课前预习+互动+检测的一个小三段)师:昨天老师布置大家预习课文,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课题。
生齐读题(不准确)师:听来有很多的杂音,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
生1:“江城子乙卯正(zhèng)月二十日夜记梦”。
生2:他把正月读成了正(zhèng)月。
师:请生2纠正音。
前面,我们学习了苏轼的两首词,知道了在文学创作上苏轼是豪放的,作为知州苏轼有着平易近人的优点。
下面,我们走进苏轼的生活,看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师:昨天老师布置大家预习《江城子》,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请大家先练习一遍。
生:练习读一遍。
(都举起了手)师:请第14组,你们四个人都举起了手,先奖励2分“积极举手奖”。
刘俊读题目和上片,刘子菁读下片,请其他的学生拿出笔来做好记录,等会儿当小老师,帮别人纠正错误。
生1:读错了乙(yǐ)、正(zhēng) 、量(liàng)、鬓(b ìn);生2:正确。
江城子教案
江城子教案
教案名称:《江城子》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江城子》这首古文诗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诗歌中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3.鉴赏古文诗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
4.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2.鉴赏古文诗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1.《江城子》的全文
2.相关背景知识资料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
1.以问题的形式导入课程:“你们喜欢听古文诗吗?你们了解《江城子》这首诗吗?”
Step 2:背景介绍
1.介绍《江城子》的背景:这是一首出自唐代诗人杜牧之手的古文诗,诗中描绘了唐朝末年战争频繁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故乡江城的思念之情。
Step 3:文本解读
1.让学生们自主阅读《江城子》的全文,理解诗中的意境和传达的情感。
2.解读诗中一些关键词语的意义,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
Step 4:诗意把握
1.让学生们就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进行讨论和分析,引导他们总结出诗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Step 5:艺术鉴赏
1.介绍古文诗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如运用对偶法、暗示法等手法。
2.让学生们分析诗歌中的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和表达意义。
Step 6:情感表达
1.引导学生们就自己生活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进行表达,可以通过写作、绘画等形式来展示。
Step 7:反思总结
1.总结课程内容,回顾学习的收获和困惑。
2.布置下一堂课的学习任务。
教学延伸:
1.让学生们查找更多关于杜牧和《江城子》的资料进行学习和了解。
2.引导学生们阅读其他古文诗,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选修(一)唐诗宋词——东坡词《江城子》教案目标:1.能够理解诗词内容,抓住关键词语,体悟诗词的情感。
2.能够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真情出质文。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他们感受文学对人生的滋润。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研究XXX词《江城子》,通过词中的悼亡情节,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史上的“悼亡诗”,并探讨东坡词的表现艺术。
教学环节:一、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
从XXX到XXX再到XXX,这些作家的悼亡之作悲切感人,表达了他们对亲人离世的悲痛之情。
XXX的《江城子》也是一首悼亡之作,但其表现艺术却有所不同。
二、XXX的妻子XXX年轻美貌,且侍亲孝顺,二人恩爱情深。
然而,XXX27岁就去世了,对XXX来说是巨大的打击。
XXX在《亡妻XXX,卒于京师。
六月甲午,殡于京链接氏墓志铭》中写道:“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XXXXXX之妻XXX(名弗)城之西。
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XXX在熙宁八年(1075)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XXX,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三、通过研究词中的意象,如孤坟、月亮和XXX等,学生可以感受到XXX对妻子的深挚思念和孤寂哀伤。
全词以梦为线索分为三层,通过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写法,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表达了XXX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小结:通过研究XXX词《江城子》,学生可以了解中国文学史上的“悼亡诗”,体会东坡词的表现艺术,感受文学对人生的滋润。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词中的意象和线索,理解XXX对亡妻的深情和思念之情。
梦境虽然虚幻,但梦中人的感情却是真实的。
正是因为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更能凸显出情感的真挚和深沉。
这首词题为《记梦》,实际上是通过梦境来表达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全词除了几句记梦的内容外,都是直抒胸臆,诉说着作者内心的悲伤和思念,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江城子 教案
江城子教案教案标题:江城子教案教案目标:1.通过学习《江城子》,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和特点。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江城子》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分析诗歌的表达手法和修辞技巧。
3.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和表达。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感受和表达诗歌所传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1.复印《江城子》的诗歌原文。
2.准备相关的诗歌鉴赏材料和诗歌解析。
3.准备学生的课堂笔记本和写作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江城景色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江城的好奇和兴趣。
2.提问:“你们听说过《江城子》这首诗吗?你们对这首诗有什么了解和想法?”二、诗歌欣赏(10分钟)1.教师朗读《江城子》的诗歌原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跟读诗歌,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诗歌解析(15分钟)1.教师解析《江城子》的诗歌内容和意境。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隐喻、比喻等。
3.让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诗歌创作(20分钟)1.给学生一些关于江城的关键词,如“江水”、“古城”、“夕阳”等,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一首与江城相关的诗歌。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五、诗歌分享(10分钟)1.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诗歌创作,展示给全班同学。
2.学生可以通过朗读、背诵、演唱等方式来展示自己的作品。
六、课堂小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鼓励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和创作保持兴趣和热情。
教学延伸: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江城的文章,展示自己对江城的理解和感受。
2.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诗歌,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发言、讨论和创作等。
2.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江城子教案
江城子教案《江城子》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一首抒情诗,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以下是一份针对《江城子》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江城子》的背景和内容;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艺术欣赏能力,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和优美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江城子》的意义和主题;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江城子》的诗歌文本、相关图片和注释。
2. 教学素材:包括与江城相关的图片、文化背景等。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四、教学过程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分钟)通过展示与江城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江城的好奇心和兴趣。
2. 导入课题,了解背景(10分钟)通过讲述唐代的江城文化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江城的地理位置、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3. 分析诗歌内容(15分钟)介绍《江城子》的作者杜牧,了解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指导学生阅读诗歌,了解诗歌中所描绘的江城及其景色、人们的生活情感。
4. 分析诗歌意象(2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味诗歌的美和修辞的技巧。
5. 探讨诗歌主题(15分钟)让学生集思广益,共同探讨《江城子》的主题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思考和感悟。
6. 模仿创作(20分钟)根据学生对《江城子》的理解和各自的体验,让学生进行模仿创作,写一首自己的诗歌来表达对江城的感悟和思考。
7. 练习与巩固(15分钟)要求学生背诵《江城子》,并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你对诗歌的理解与感受是什么?诗歌有哪些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8. 总结与评价(10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体会,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五、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写一篇对这首诗的鉴赏和理解的文章。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课堂实录
同学记得吗?记得我在高一的时候,学过一首词,叫做“念奴娇。
赤壁怀古”现在还有没有人能背过?学生背在这首词里,作者高唱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多么的豪迈,前几天,我们学了一首词叫做《定风波》,现在我检查一位同学看看有没有背过。
学生背在这首词里,苏轼是什么样子呢?达观、睿智。
那今天呢!我们就一起走进江城子,认识一个不一样的苏轼。
到底这个苏轼是什么样的呢?我们边走边看。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学习目标,请同学们大声的读出。
好,接下来我检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的怎么样,提问同学起来回答。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恩好不错。
同学们,这首诗的题目是《江城子。
以某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在黑板上把记梦给圈出来)那作者记这个梦记得是谁呢?学生回答:苏轼的妻子王弗。
看来同学们已经预习的非常好了,这个人就是苏轼的结发妻子王弗。
放王弗的图片,(这是电视剧(苏东坡)里面王弗的照片,这王弗实在是漂亮,她不仅是个大美女还是个大才女。
王弗和苏轼在公元1055年结婚,与封建社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同,苏轼和王弗是自由恋爱,王弗出身进士之家,精通诗词歌赋,她的才华甚至可以与苏轼媲美,在给他们家的鱼池起名时两者同食起名为唤鱼,他们之间的唤鱼奇缘为后世广为传颂,在给王弗家的鱼池起名时良人不谋而合同时取名为唤鱼池,在苏轼中进士做官时,王弗更是给不精通人际关系的苏轼很多帮助,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可是好景不长,正值芳华年龄的王弗不幸病逝,年仅27岁。
王弗死后,苏轼伤心欲绝,曾一度心恢意冷。
苏轼天性是个粗枝大叶、处处对人不设防的人,而精明的王弗正好弥补了他这方面的不足,二人性格互补,除了恩爱外,在人生的道路上更能共同抵抗风风雨雨,而今心爱的人儿英年早逝,这种痛楚哪里是用语言所能表达的!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以词悼亡是作者首创)。
江城子老师教案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北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彫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一、看作者、看背景、看题目(学生自学)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
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他极力反对,由京官调任杭州通判。
又因作诗讽刺新法,得罪朝廷,被捕入狱(即乌台诗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他被召还为翰林学士。
新党再度执政后,又被贬到惠州,并以六十三的高龄远徙琼州。
赦还的第二年,死于常州。
2、婉约派与豪放派 婉约派:内容上以情感为题材;语言清新、含蓄,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
代表人物:李清照、温庭筠豪放派:内容上多以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
由北宋词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
3、背景: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年)因对王安石变法持有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
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
此时北宋王朝国贫兵弱,不断受到西北边境各少数民族的侵扰,就在本年七月,辽主曾胁迫宋廷割地数百里。
这首词是熙宁八年(1075年)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这首词可能是作者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
二、理解诗句内容(学生参考自译诗句)1.参考注释 :(1)江城子:词牌名。
(2)老夫:作者自称,时年四十。
(3)聊:姑且,暂且。
(4)狂:豪情。
(5)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8)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使用,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
貂裘,身穿貂鼠皮衣。
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9)千骑卷平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冈像卷席子一般掠过。
(10)千骑:上千个骑马的人,形容随从之多。
(11)倾:全部 (12)太守:指作者自己。
(13)孙郎:孙权,这里作者自喻。
《江城子》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阅读
《江城子》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阅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江城子》的背景及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能够分析并欣赏《江城子》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
(3)能够解读诗句中的隐喻和象征,领会诗词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句的韵律和结构,学习古典诗词的创作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词中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江城子》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分析《江城子》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领会《江城子》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隐喻和象征的解读。
2. 古典诗词创作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苏轼和《江城子》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诗句,理解字词含义。
3.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诗句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讲解诗句中的隐喻、象征和意境。
5. 案例分析:分析《江城子》的语言特色和创作方法。
6. 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古典诗词。
7.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思考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江城子》,理解诗句的含义。
2. 分析并欣赏《江城子》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尝试创作一首古典诗词,体现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4. 阅读其他苏轼的诗词,了解其创作风格。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江城子》诗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2. 作业批改: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诗句理解、意象分析、创作练习等。
3. 小组讨论观察:评价学生在合作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七、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案例分析:以《江城子》为例,深入剖析诗句的内涵和创作技巧。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诗句中发现问题,自主寻找答案。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江城子》相关资料及注释。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集体备课通用教学案学科:高二语文课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主备人秦瑶备课成员高二语文组全体成员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生平及文学成就;2、鉴赏本诗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3、感受苏轼对妻子王弗诚笃的情感和身世沧桑之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鉴赏本诗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感受苏轼对妻子王弗诚笃的情感和身世沧桑之感。
课型新授课1课时二次备课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谈起苏轼,同学们并不陌生,我们曾经学过他的很多文章。
那么苏轼在你心中是一个什么形象?(形象:豪放、豁达、浪漫、幽默、乐观)然而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言道“但是,即使如此,苏轼的内心深处也有着不那么容易被关注、被触碰的柔软之处。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学习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来走近和认识不一样的、未知的苏轼。
二、预习检查(一)解题(二)作者介绍(三)背景介绍三、文本解读(一)初读文本请同学们听录音,说说做“梦”的是谁?被“梦”的对象又是谁?并结合词句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诗人:深情款款、思念妻子亡妻:温柔、恬静(二)初读文本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可以划分为几部分?线索:梦三部分:梦前、梦中、梦后梦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梦中: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梦后: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
(三)深入研读上片:请同请同学们自由读词的上片,讨论下面问题。
(讨论3分钟)1、“不思量,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
“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
说不思量,即是思量。
学习古代韵文教学江城子教案
学习古代韵文教学江城子教案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情感表达能力以及提升语言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本教案以古代韵文《江城子》为例,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旨在通过学习古代韵文的朗诵、赏析和创作等环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江城子》的背景和作者,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与意境。
2. 学习古代韵文的基本朗诵技巧,准确、自然地朗读《江城子》。
3. 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通过分析诗句结构和运用修辞手法等,理解《江城子》的内涵。
4.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撰写一段情感表达的韵文。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相关课文资料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
三、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展示课前准备好的PPT或黑板,展示《江城子》的全文,并简要介绍《江城子》的背景、作者和创作动机。
1. 朗诵与欣赏让学生依次朗读《江城子》,老师进行辅导和指导,重点关注朗诵的语音语调以及情感的把握。
然后,通过欣赏古典音乐《江城子》的演唱版本,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歌情感表达的理解。
2. 韵文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江城子》的韵文结构,以及韵律形式的特点。
重点解读诗句的押韵规律和节奏感,并结合具体诗句解释其含义。
3. 修辞手法分析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发现《江城子》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在诗句中的作用和效果,并总结出这些修辞手法在古代韵文中的常见运用方式。
4. 写作实践让学生仿照《江城子》的韵律、格律和风格,自行创作一首古代韵文。
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中汲取素材,用韵文的方式表达出来。
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古代韵文对于培养情感表达和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或赏析其他古代韵文作品,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朗诵、分析与创作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朗读准确度、分析能力和创作能力。
七年级语文教案之江城子.doc
七年级语文教案之江城子一、诗歌简介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优秀的诗歌,这是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腹有诗书语自华,多读一些诗歌,对于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我国古代诗体名,是相对于近体诗说的。
唐代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后人沿袭唐人的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写的诗歌,统称为古诗。
古诗按字数分类主要有:四言古诗、五言古诗及七言杂五言。
古诗的特点是:篇幅长短不拘,每句字数不限,不讲求对仗、平仄,用韵比较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唐代出现的一种新体诗,与古体诗相比,形式更为整齐,节奏更为和谐,但限制也更多: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联有定对。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两种。
诗歌赏析的方法1、意境美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创造的意境和饱含的情感。
2、音乐美通过有感情地诵读,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和谐动听的音调。
3、语言美通过仔细的品味,体会诗歌凝烁集中而形象的语言。
4、要学会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一些古典诗词。
A、感情:轻松愉快激愤昂扬哀怨悲伤节奏:明快朗畅急促有力低沉缓慢B、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一般五言诗的节奏是二三拍(2/3,2/2/1,2/1/2),七言诗是四三拍(4/3,2/2/1/2,2/2/2/1)C、诗歌的押韵和平仄。
古代诗歌的诵读诗歌是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
我国古代诗歌尤其注重节奏和韵律。
诵读诗歌,有助于我们欣赏它的优美意境,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接受艺术熏染。
我国古代诗歌的节奏,与句式有密切关系,一般四字句是两拍(二、二式);五字句是三拍(二、二、一式);七字句是四拍(二、二、二、一式)。
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
江城子苏轼教案(精选5篇)
江城子苏轼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江城子苏轼教案《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了解次的艺术风格和豪放词派。
2.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3.引导学生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4.背诵这首词。
过程与方法1.了解词人和写作背景。
2.诵读诗歌,用心体会诗词的意蕴。
3.通过质疑和讨论提升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品味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
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2.理解词人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和讨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此的感悟、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同学们仔细看画面,观察画中人物的年龄、身份,引发大家的兴趣,猜想任务的行踪,导出标题《江城子密州出猎》。
(大屏幕出示图片和标题)二、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介绍(出示相关图片)1.苏轼简介请同学一起朗读屏幕简介,然后知名同学补充。
2.写作背景介绍(多媒体展示)教师强调:这是一首出猎词,是被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
三.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语气、节奏。
请同学用一两个词语来谈谈听读感受。
2.学生练习朗读(大屏幕展示节奏划分),进一步感知全文。
四、研读苏轼的《江城子》(出示全词)1.请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词句,理解诗意,题为此中的意蕴。
a.学生同桌间互相讨论,注意强调的字、词、句。
请同学回答上片内容,教师补充:少年狂、卷、千骑、倾城、亲射虎,提示词人年龄。
(出示《出猎图》)b.请同学朗读上片。
c.请同学回答下片内容,后教师补充:胸胆、开张、持节、会、遣冯唐、射天狼,提示上下篇的联系为由“狂”而“豪”。
d.明确:词的上片描绘了热烈的出猎场面,下片抒发了豪放之情、报国之志。
e.学生齐读下片。
2.多媒体出示“典故”,请同学们思考它们的用意,明确:a.亲射虎,看孙郎:出自《三国志》,词人的意思是他要想当年的孙权一样弯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展示了作者虽然年纪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江城子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案...
•[阅读次数:647]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狂”,通过品味、朗读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理解三个典故的含义。
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流程:一、一副对联,导入新课: 1、四川眉山三苏祠有这样一副对联:...•[阅读次数:893]教学设计:龚侃复旦初级中学教学目标: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教学重点: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体会诗人虽?..•宋词二首(《凤栖梧》《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阅读次数:427]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两首宋词。
2.对比体会婉约词风与豪放词风的特点。
3.学会结合生活理解词作,从词作中汲取精神养分。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让我们一起回顾我们学过的宋词。
找六位学生分?..•[阅读次数:4388]【教学目标】1、品读鉴赏,学习词作纯系白描、虚实相生的手法。
2、诵读体悟,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教学重点】 1、诵读体悟,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2、赏析词作抒写悼亡之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想象丰富,往复曲折的结构。
【教学方法】 ...•[阅读次数:3510]年级:九年级课型:诵读欣赏课时:2课时执笔:韩云生审核:语文备课组时间:2012-3-3班级____姓名:________ 教学目的:1、诵读课文,理解深邃的意境。
2、鲜明的艺术特色。
3、朗读背诵。
...•[阅读次数:3531]李强教学内容:《江城子》教学过程一、导入(营造氛围,体会情感。
)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阅读次数:15058]教学目标: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密州出猎教案
(四)疏理内容
1、反复朗读,边读边推断文意
2、自由提出疑难,并合作交流
3、参考注释,疏理词的内容
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率领威武的马队奔驰在平坦的山冈上。为酬谢追随太守来观猎的全城士兵,我要亲自射杀猛虎,就像昔日的孙权一样。
雄姿英发
雄心壮志的豪情
出猎——“狂”场面壮观
江以孙权自比
城遣冯唐——重新受重用
子请战——引典故
射天狼——杀敌报国
。
教
学
反
思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三、教学主要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组织背诵苏轼的《水调歌头》及指出其主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复习古代“词”与“诗”在形式上的区别
(二)创作背景
苏轼在朝廷上因与当时宰相王安石政治见解不合,自愿请求外任。于是苏轼先后到过许多地方任职。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为密州(现山东诸城)太守,那年他刚四十岁。密州是当时北方边郡,当时西北边事紧张,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苏轼极力主张抗敌入侵。上任第二年冬天,他与同僚出城打猎时,作下这首词,表达他的壮志豪情。
我开怀畅饮,精神豪迈。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手持符节,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当把雕花的大弓拉得像满月一样圆,朝着西北瞄望,射向侵扰太平的天狼星。
(五)赏析——讨论交流
1、诵读全词
2、解题:“江城子”是,“密州出猎”是
3、分别归纳上片、下片的主要内容
(三)词的诵读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实录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实录出示课件1(课题)课前谈话:师:孩子们,很高兴认识你们。
你们给老师的第一印象用两个字来形容是“精神”,瞧你们坐得好端正!用一个字来形容是“美、甜”。
现在你们来谈谈张老师--我给你们的第一印象。
首先用两个字来形容。
生:漂亮、时尚师:谢谢,你是怎样看出的?生:从你的衣着打扮,语言表情看出的。
师:假如用一个字来形容呢?生:美、甜。
师:谢谢同学们的夸奖,为了表达我的谢意,老师将带领你们去领略苏东坡先生的豪放风采--《江城子?密州出猎》。
现在离上课还有几分钟,同学们可以先试着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词,注意读准字音,结合下面的注释读通句子。
(生读)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可以开始上课了吗?上课!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走进作品师:同学们,现在老师请你们欣赏一段视频,把你看到的、听到的用心记下来。
(课件2)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答)生:我看到了千军万马向前奔的场面,听到了马嘶人吼的呐喊声。
师:你观察得仔细,听得认真,是一个善于观察和倾听的孩子。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就是苏轼在密州任太守时打猎的场面,为此他还写下了一首豪放词,举起你们的右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齐读课题。
师:你发现这个课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生:课题中间有个点。
师:你真善于观察。
这就是词的特点,点前面的江城子是--(生:词牌名)。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是看词下面的注释知道的。
师:读古诗词,看注释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师:点后面的“密州出猎”是--(生:题目)。
词一般分为上阕和下阕。
我们再读课题。
(学生读课题)师:(简介苏轼)。
这首词的作者苏轼,老师搜集了一部分资料,谁能当小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介绍?(课件3)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号东坡居士。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太守,曾因干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猎于铁沟,写了这首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完整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读懂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优美语句。
3、有感情朗读,并能流利背诵。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读懂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优美语句。
3教学过程3.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介绍苏轼。
第一步:学生出示他们所找到的资料。
第二步:教师补充完整苏轼的资料。
(教师展示: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
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来自百度百科)活动2【导入】教学过程1、有感情朗读第一步:以小组为单位有感情朗读。
第二步:小组代表在全班展示朗读,其余小组听读并评价。
第三步:全班齐读。
2、结合注解,说说在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什么内容,从中你读出了词人怎样的感情?第一步:先理解词的上阕,记叙了什么事情,展现了怎样的场面。
第二步:词的下阕记叙了哪些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先学生发言,再教师补充。
)3、品析语句,词中哪些字句最能体现苏轼豪放词风格。
第一步:组员独立完成,至少要找到一处能体现豪放风格的词句。
第二步:组内交流,取长补短,加深对词的理解。
第三步: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预设:老夫聊发少年狂,“狂”字统领全文,激情飞扬,奠定了全词豪放的基调。
千骑卷平冈,一个“卷”字,体现了打猎场景的宏大,参与的人多。
鬓微霜又何妨,写出作者不惧年老豁达的胸怀。
亲射虎,看孙郎,写出了词人老当益壮。
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作者想要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研记录
2.下阙主要写了什么?
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3.用典”——“遣冯唐”的作用是什么?(引导学生由上阕入手分析)
以魏尚自比(自况),委婉曲折地表现出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
4.“狂”是这首词的词眼,请简要概括作者“狂”在哪些方面。
( ①狂在外表(狂形),如牵黄擎苍、锦帽貂裘;
难点 通过对典故的理解体悟诗人的雄心壮志。
易错及 1、易错点:理默易错字:擎苍 锦帽貂裘 卷平冈 看孙郎 遣冯唐 射天狼 混淆点 2、重点语句理解: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说 课 内 容
(一)导入新课 苏轼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
直接影响。作者对此阕也颇感自豪,在《与鲜于子骏书》中,他曾说此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 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自是一家”。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1.字形字音
聊发fā 擎qíng 锦jǐn帽 貂diāo裘qiú 卷juǎn 为wèi报 鬓bìn微霜 遣qiǎn
2.词语释义
聊:姑且 狂:豪情 黄,黄犬 苍,苍鹰 锦帽貂裘:头戴锦蒙帽 貂裘,身穿貂鼠皮衣 千骑:古代一人一
说 马成一骑,形容随从乘骑之多 而出。
卷平冈:从平坦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为报:为了报答 倾城:万人空巷,倾城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汉族,眉州眉 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诗清新豪健,善用夸 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 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 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江城子密州出猎(课堂实录)
《江城子密州出猎》课堂教学实录生:苏轼师:今天我们一起去了解,诗词如果不朗诵,它就失去了生命,让我们一起将他赋予生命今天我们先做好第一步先读准字音,读好节奏学生齐读生:他的词牌名是江城子,地点是在密州,事件是打猎生:密州就在同学们朗读时发生了一件神奇的事,苏轼穿越时空来到我们身旁生:(学生翻译上阕)生:(又一学生更富有情感地翻译上阕)生:我看到的苏轼是一位豪放狂妄有远大抱负,希望为国献身的形象生:老夫聊发少年狂生朗读生再读师:你们正值少年,一起来读一读,再自信一点生再读生:是英勇的人带领的随从也很英勇千骑卷平岗,生:卷中看出来的生:受人爱戴的,全城的人都出来了生:苏堤生:倾城生齐读生:豪情满怀的人因为他要射杀猛虎师:男生一起亲射虎,看孙郎,男生读生:勇敢自信左牵黄,右擎苍因为身边都是很危险的动物,但他却敢带出来,可见勇敢师:除此之外,外在形象上也很威武一起来读一读我们看到了一位英勇,受百姓爱戴的太守,我们一起把上阕读一下生齐读生:酒酣熊胆尚开张说出了豪气冲天,老当益壮生:感叹号师:我们也学过一首诗写出了苏轼的老当益壮,背一背生齐背生:持报效朝廷,为国家尽自己力量的迫切生:谴生:何日生读生:无奈生:乐观,旷达被贬官但还没放弃生:万丈雄心从未消失的本色,生:还看出苏轼很急切生:西北望,射天狼看出了一位渴望杀敌报国,有着强烈愿望的苏轼,也看出了爱国生:西夏军队进扰师:天狼是西夏军队,所以看出了他的爱国,从哪里看出来的,你读读看哪个字看出了力量和决心,生:会师:会要读好把力量决心凝聚在这,拿出决心来三个字再响亮一点,敌人已经倒地了,生齐读师:你来做苏轼,我做宋神宗你用词中的话来回答我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师:苏轼,你好像都没准备好,再说一遍我听听,可是你已经老了,不再年轻生: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生:老夫聊发少年狂,生:因为内心沧桑生:借酒抒发齐读幻灯片内容,生:忠义生:国家忠,百姓义师:我们的语速应该再慢点,我们一起来读读看再慢一点,厚重一点生齐读师:我们有两句话还是没读好,苏轼的情还是没读好师示范读老夫聊发少年狂,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千骑卷平岗师:用你的心去触摸一下苏轼的心,再读读看学生齐读生:狂师:那么就以狂人苏轼,你的形式来写一句话这个内容我们课下来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本词题为“记梦”,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
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2)理清思路
上阙: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写景、记事、抒情,以白描取胜
下阙:梦见亡妻和相见之喜――写人、写事、写情,无声胜有声
时间线索:梦前――梦中――梦后
三、品读鉴赏
唐圭璋:此首为公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诚后山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
王方俊:本词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情。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语言朴素,寓意却十分深刻。
六、课堂小结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用词写悼亡之情,为苏轼首创。该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片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既写了王弗,又写了诗人自己。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播放朗读带(可选择多次播放),学生听,跟读,学生代表朗读,集体范读。渐融于此境。
诵读指导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诵读指导:注意词语“两茫茫”的朗读特色、轻音“思量”、重音“难忘”的朗读。“十年”一词要读得悠长而凝重;“两茫茫”要读出迷茫的感觉,而且“茫茫”的境界是阔大的,所以我们要尽量把声调压低,拉长;中间“生死”两个字,音调要拔高。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如何理解“两茫茫”?传达了怎样的情思?
“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时间和空间的蔓延,生者和死者的距离,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年,公元1075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这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现实里的境遇,对亡妻依旧的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
二、诵读感知
幻灯片展示课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4)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诵读指导:表现出梦中相见时的复杂情感:惊喜和痛苦的交加。“相顾无言”开始,要读得悲伤;“唯有泪千行”语带颤音;“肠断处”要读出特别伤痛的感觉。
(5)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诵读指导:“料得”推测之词,语气却又十分肯定。“明月夜,短松冈”是短句,却是长节奏朗读法。
“不思量,自难忘”是否矛盾?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不思量,自难忘”。
(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教学准备】
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王弗去世后,娶王闰之,朝云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病死于惠州。
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可惜天命无常,王弗27岁就去世了。这时苏轼30岁,中年丧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请想象苏轼“尘满面,鬓如霜”的形象,找一些词句来概括其特点。
一个老者、饱经风霜、灰尘满面、鬓角如霜、生活坎坷……
小结:一个老者,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十年的奔波劳碌、辛劳坎坷,让满腔豪情的苏轼灰尘满面、鬓角如霜,而此时的苏轼才四十岁,一个正成熟的年龄却过早的衰老了。
(4)语言爽快,纯系白描
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名家评价
艾治平:从这首词看,苏轼追求的似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情趣,是能够互通衷曲的人生知己,因此他虽写的只是个人生活范围的感伤,却不粘不滞,冰清玉洁,在悼亡词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死别,思念至苦,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
(6)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教学准备】
“梦”是“幽梦”,一“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忽还乡”的“忽”字也值得玩味。梦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忽”字写出了千里归乡之快速,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容易。
“小轩窗,正梳妆”,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
教学过程:
教研活动记录
自主备课记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澄迈二中Hale Waihona Puke 体备课专用稿纸主备人:蒙忠畅
时间
2017.3.7
地点
高中文科办公室
召集人
林海燕
课题
江城子
课时
2课时
(总第课时)
科任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品读鉴赏,学习词作纯系白描、虚实相生的手法。
诵读体悟,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重难点
诵读体悟,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赏析词作抒写悼亡之情的手法。
(2)情感真挚,以情动人。
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冈,则更苦。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千百年来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以情动人。
(3)想象丰富、构思精巧。
(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诵读指导:“孤坟”,这是一个非常凄清冷寂的意象,我们自然要读出孤寂感;而前面“千里”一词,要用我们语音的悠长来表现其距离感;“无处”读出无奈与无助来,“话”字不妨重读;“凄凉”不用说,一定要悲戚,最好能带出颤音。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诵读指导:朗读注意“纵使”读长,“尘满面,鬓如霜”短促。
如果坟近在身旁,就“有处”“话凄凉”?
这是抹煞了生死界限的痴语、情语呀!
教师补充:王弗死后,迁葬于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而此时苏轼则在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灵,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这该多么孤寂清冷!至此,作者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4)作者是如何为下阕记梦做铺垫的?
“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5)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教学
反思
教师补充: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压,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说"鬓如霜"不无夸张,但我们也由此可见其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凉。
下阕首五句记梦。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教学预设: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
这首词的线索清晰,感情真挚,情景结合有其独特之处,要让学生好好朗诵体会其中的意味。
教研活动记录
这首词尤其要从知人论世方面下手,让学生课前深入了解写作背景无比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