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资料】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杨修之死》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杨修之死》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浙江省嘉兴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杨修之死》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江省嘉兴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杨修之死》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江省嘉兴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杨修之死》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杨修之死课题杨修之死第____课时总第____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掌握一些重点字词3.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教学重难点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具准备施教日期_______年___月___日星期_____学情分析(结合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层次差异、教材重难点等展开)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以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片头曲)导入。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三、自学检查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把握课文故事情节,给每个故事拟一个小标题。
(二)根据已学知识,了解情节及层次结构。
五、研读课文,感知形象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设计意图及评价操态度怎样?分析他们的性格..六、深入阅读,合作探究1.杨修为什么会命赴黄泉?(惑乱军心)2。
若没有这一事件,曹操是不是就不会杀杨修?(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3。
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
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七、拓展迁移,收获启示1。
杨修才华横溢,但却因其才被曹操杀害,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该明白些什么呢?(倘若个人成绩优秀,便歧视他人,这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杨修之死》教案4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杨修之死》教案4篇Lesson 18 of the death of Yang Xiu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杨修之死》教案4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杨修之死模板通用版2、篇章2: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杨修之死》教案3、篇章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杨修之死》教案4、篇章4:杨修之死模板通用版篇章1:杨修之死模板通用版教学设计思路本文的语言属浅近文言文,不太难懂,阅读中难懂的词句可让学生靠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必要时教师辅导。
通过梳理课文的思路,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展开辩论,学习多角度探讨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内容、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2.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二)能力目标: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培养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1.认识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欣赏《三国演义》这部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法竞赛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景法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准备1.加强预习,布置同学在课前看《三国演义》七十二回。
课上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题进行自学,然后展开课文知识、口头表述及辩论比赛,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杨修之死》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新)
《杨修之死》[教学设想]《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
这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
能正确找出文中顺叙与补叙部分,并能具体分析补叙的作用。
评析曹操和杨修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之后,让学生一起背诵曹操的《龟虽寿》和《观沧海》,拉近与曹操的距离。
再找同学讲几个关于曹操的故事,初步感受曹操的性格。
2、学习生字词3、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问:通过阅读你发现课文有什么突出的特点?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都可分析。
学生回答后,根据学生的分析,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如果老师事先预想的目标学生没有提到,老师可适当补充。
4、学习目标确定后,进行分组讨论。
每四个同学组成一个课题攻关小组,每人都是研究员。
每个学习目标就是一个课题,课题攻关小组任意选择,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
所选课题,可以是一个,也可是多个。
所选课题研究完了,还有剩余时间,再去研究其他课题。
二、作者和《三国演义》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杨修之死》教案新人教版
一八杨修之死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大意。
2、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揣摩人物的心理,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课时安排:2课量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2、能复述故事大意。
一、导入、板题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
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刘备。
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
三国有无数的智者,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残杀的不幸者,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来关注杨修的命运,并能从杨修的身上得到一些启示。
二、出示目标(一)请看学习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2、能复述故事大意。
(二)过渡语:这是一篇文言和白话间杂的文章,但难度不大。
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认真自学,顺利完成目标,下面展开自学竞赛。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讲述:先请同学们轮流朗读课文,比谁声音洪亮,能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认真听,发现有读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纠正。
(二)学生朗读课文,有错即停,其他天下指出读错的地方。
师板书生读错的字词,并表扬读音正确、声音洪亮的学生。
(三)过渡语:刚才,几个同学把课文轮读了一遍,出现了几个读错的字词。
下面大家把这几个字的正确读音齐读两遍。
生齐读教师板书的音两遍。
估计易错的字音:疱(páo)官惇(dūn)麓(lù)谮(zèn)朝(zhāo)歌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一)师:同学们,大家自学得很好,下面,请大家继续按照指导自学。
(二)出示自学指导二:投影显示: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用当代口语复述故事大意,边复述边揣摩人物的心理,4分钟后,比谁复述的好。
【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18《杨修之死》教案新人教版
《杨修之死》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自读,了解课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培养分析能力。
2.使学生了解课文故事情节,从而学习作者运用典型事例突出人物性格的写法和恰当地运用插叙的结构方法。
3.正确的评价人物教学重点1.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写法。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法学法创境激情:创设民主和谐互动的氛围,师生情感沟通交流。
质疑释疑:激发学生质疑,探索杨修死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杨修和曹操导入投影:杨修,确有其人《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书上,都有杨修事迹的记载,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发人(问南灵宝)出身于一门四世三公的士族官僚家庭,其父杨彪曾任太尉,始终跟着被曹操挟持的汉帝,杨修则当了丞相主簿,杨修聪颖过人,史有传载。
《世说新语〈捷悟〉》篇所辑的七则故事中关于杨修的就占了四则。
曹操,即魏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
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精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
著作有今整理排印的《曹操集》。
板书课题,并出示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自读,了解课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培养分析能力。
2.使学生了解课文故事情节,从而学习作者运用典型事例突出人物性格的写法和恰当地运用插叙的结构方法。
3.正确的评价人物二、检查预习1.交流《三国演义的资料《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汉末至晋统一的一百年间历史,描述了统治集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塑造了刘备、诸葛亮、曹操、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
九年级语文上册 18《杨修之死》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8杨修之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三国演义歌曲导入。
二、走进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界,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有机可乘。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检测预习:1、解释下列粗体字并注音①杨修以鸡肋之意对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③杨修为人恃才放旷④与众分食讫()⑤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⑥操疑修谮()害曹丕⑦操方麾()军回战马超⑧延弃弓绰()刀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适.庖官进鸡汤②数.犯曹操之忌③人皆.不晓其意④丕如.其言⑤植然其言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3、翻译下列句子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⑤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⑥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⑦人皆不晓其义。
3、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元末明初_____________。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导言杨修(公元5年~公元18年),东汉末年名士,曾官拜幽陵令、始安太守。
他的文学成就是东汉文化的一大亮点。
作为荀子的门生,他对荀子学派有着深入的研究,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有所突破。
然而,他在公元18年被汉成帝所杀,成为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一位人物。
本文将探讨杨修之死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并从历史学和人文学两个方面分析杨修的价值和意义。
一、历史背景公元18年,汉成帝死后,其外戚王氏掌权,铲除反对势力,尤其是东海王刘衡一派。
杨修的岳父是刘衡旧部,他提出刘衡的儿子刘玄为皇帝,招揽左右,成为一个有力的反对势力。
此时,杨修已身处朝廷,担任尚书令,有着一定的权力地位。
王氏为了削弱反对势力,将其打入“营党自乱”的大营高地,欲借此机会弄死杨修。
杨修中计,来到一座被设置了机关的台阶,被推下而死。
二、杨修之死的原因1.政治原因杨修在朝中有着相当高的政治地位,且与反对势力有所牵连,王氏便借机除掉了他。
2.文化原因杨修是一个文学家,他主张“群经易传,道术分明”,反对经学教条主义。
然而,当时经学主导,文化界不容异己,对杨修的思想产生排斥。
3.人性原因虽然王氏是杨修的表姐,但她看重自己的地位和利益,而不顾表亲情分。
三、杨修之死的影响1.历史人物的遭遇杨修的遭遇反映了当时官场黑暗的一面,也象征了文化界对异己的排斥。
他的悲剧成为历史人物的经典代表。
2.思想的传承杨修倡导“以文为官”,主张人文主义和理性思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悲壮气氛的鼓舞杨修被害的悲壮外在鼓舞了后世人物的振奋,对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杨修的价值与意义1.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杨修的遭遇令人唏嘘,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是东汉文化的一大亮点。
然而,他的政治立场和表达方式也备受批评,对他的人格和价值产生了备受争议的争议。
2.文学成就的突破杨修的文学成就得到了许多后世文学家和散文家的赞赏和推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杨修之死》教案新人教版
(一)拓展内容
1. 阅读材料:
- 《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中关于杨修的记载。
- 《世说新语》中与杨修相关的篇章,如“杨修论才”等。
- 《资治通鉴》中对三国时期曹操与杨修事件的记载。
- 现代文学作品对杨修、曹操形象的解读和分析。
- 学术论文探讨《杨修之死》的历史价值和文学意义。
2. 视频资源:
- 电子教材
- 课文相关的PPT课件
- 古代文学鉴赏教学视频
5. 教学手段:
- 课堂讲授
- 分组讨论
- 角色扮演
- 案例分析
- 互动问答
- 课后自主学习指导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杨修之死》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设计预习问题,如“杨修的性格特点有哪些?”和“曹操与杨修的冲突背后反映了什么?”,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杨修之死》内容做好准备。
四、教学资源
1. 硬件资源:
- 课堂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 教学挂图或板书工具
- 学生用书、笔记本、文具
2. 软件资源:
- 课文朗读音频
-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 杨修与曹操的人物分析资料
- 成语典故解释和例句
3. 课程平台:
- 学校教学管理系统
- 课堂互动平台(如班级群、学习平台)
4. 信息化资源:
- 历史纪录片《三国演义》中关于杨修的片段。
- 文学鉴赏节目中对《杨修之死》的解读和分析。
- 古装剧或电影中涉及杨修、曹操的精彩片段。
(二)拓展要求
1. 自主学习:
-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主阅读相关材料,加深对杨修、曹操等人物的了解。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曹杨之间的故事。
2、探究杨修的死因,分析曹杨二人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1、分析曹操和杨修两个人的性格特征,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2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1、点拨法、激趣法;2、小组讨论学习法;3、文献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歌词写出了三国时期英雄人物辈出,但都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尽管已经成为历史,但其中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依然被后人津津乐道,今天我们就走进这部名著中的两个人物:曹操和杨修二、人物简介:1、杨修:字德祖,汉太尉杨震五世孙。
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
才华过人,思维敏捷。
2、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
汉献帝时期写天子以令诸侯,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汉献帝封其魏王。
三国时期实力最强。
精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善诗歌,《龟虽寿》、《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
著作有《曹操集》。
三、整体感知、研读、合作、探究课文1、曹操为什么要杀修?导火索是什么事?罪名是什么?(让学生用原文回答)明确:因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导火索:鸡肋事件罪名:惑乱军心”2、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整理文章结构、体会插叙作用明确:插叙作用: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是曹操、杨修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使文章结构层次分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
4、归纳分析人物形象:5、讨论探究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说归之于杨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观点?教师点拨明确:就小说解读而言,以上三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
九年级语文上册 18《杨修之死》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8《杨修之死》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杨修之死》出自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同属于这一单元的课文还有《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香菱学诗》。
它们题材各异,有的叙述历史故事,有的取材于现实生活;它们都有着引人入胜地的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
学习时,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并能对各篇课文的语言特色有一定的体会。
3.中招考点(1)名著阅读: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情节的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阅读感受等。
(2)叙事类文章的考点:概括文章内容,赏析词句,语段作用,分析写作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标题理解,结合阅读谈感受等。
4.学情分析在众多文学体裁中,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兴趣是最浓的。
但在阅读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一般是关注小说情节的跌宕发展和主人公的离奇命运,而对小说主旨的现实意义,人物命运是如何在情节中发展的,环境的变化对人物和情节的作用是什么,却不做任何思考。
但学生喜欢的仍然是分角色朗读和饰演小说中总结喜欢的人物。
二、学习目标1、通过查找资料,学生能说出作者简介及《三国演义》有关的文学常识。
2、通过快速读课文,学生能说出故事情节及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3、通过讨论杨修的死因,学生能说出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一,设计一个活动:学生查找资料,能说出作者简介及《三国演义》有关的文学常识。
2.针对目标二,设计一个活动:学生快速读课文,能说出故事情节及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3.针对目标三,设计一个活动:学生讨论杨修的死因,能说出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欣赏下面这首诗: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首诗评价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2023年《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5篇
2023年《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5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第五单元第二课,是一篇自读课文。
节选自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72回。
课文中曹操杀杨修之情节纯属虚构,只是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揭示曹操阴险奸诈、多疑,杨修恃才放旷。
【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杨修之死》这篇__的内容、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2、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培养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熟悉古代口语语汇,学会用历史眼光观察小说中的人物。
3、欣赏《三国演义》这部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式】1、设疑激趣法;2、引导点拨法;3、创设情境法。
【学习方式】1、自主合作法;2、朗读理解法;3、情趣表演法。
【资源开发与手段运用】1、小黑板;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播放视频《三国演义》序幕,学生们面对着一张张鲜活的面容在大江中逝去,聆听着《滚滚长江东逝水》震撼人心的歌曲,学生们的激情一下子被点燃了,视频的播放为课堂营造了浓浓的学习氛围。
之后我又紧扣教学重点展示课件1:关羽死因:为孙权所杀;性格:刚而自矜。
展示课件2:张飞死因:为部下所杀;性格:粗暴。
展示课件3:周瑜死因:被诸葛亮气死;性格:心胸狭窄。
从而引出新课《杨修之死》,导入新课教学。
二、设疑激趣,聚焦课文(25分钟)(一)、展示学习内容:(1)、重点字词;(2)、成果交流;(3)、辨析杨修死因;(4)、说一说曹操。
(二)、课堂活动1、重点字词学习(小黑板展示学习内容)(5分钟)●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 杨修之死教案 新人教版
杨修之死---罗贯中【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古白话的能力2、分析杨修的死因【教学重难点】1、重点:(1)培养学生阅读古白话的能力(2)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2、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教法学法】创境激情:创设民主和谐互动的氛围,师生情感沟通交流。
质疑释疑:激发学生质疑,探索杨修死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自读课文把握文意理清情节第二课时:探究课文发现问题体味反思第一课时激情导入(5分钟)由歌曲《临江仙》引出《三国演义》话题,让学生介绍罗贯中及《三国演义》。
以此引入课文《杨修之死》(让学生结合注释介绍,老师补充)。
二、自读引导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5分钟)练习(一):(1)学生复述课文(考查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的效果)过渡:(2)解释下列加点字并注音①杨修以鸡肋之意对.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③杨修为人恃才放旷....④与众分食讫.()⑤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⑥操疑修谮.()害曹丕⑦操方麾.()军回战马超⑧延弃弓绰.()刀(考查白话字词的理解与积累。
)注意:学生自主完成以上练习,教师督促指导。
过渡:2、跳读课文、把握情节(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其体会应该怎样读书)。
(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归纳并完成训练题(二)。
①全文共有“8”个小故事,请你给每个小故事定小标题(6分钟)。
答:①②③④⑤⑥⑦⑧(督促学生深入课文,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小标题,意在把握小说的情节。
)②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细读课文,抓关键词)?在矛盾的冲突过程中可以看出杨修与曹操各有什么性格特征?(12分钟)答:曹操心理反应:性格特征:杨修曹操(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
)三、课堂小结:(1分钟)四、课后拓展:(1分钟)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
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杨修之死》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八课杨修之死《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小说中的名著,是根据《后汉书》《三国念》《三国志平话》以及某些传说,经过作者综合加工,创作而成的。
《杨修之死》选自第七十二回,它介绍了魏蜀汉中争夺战的最后阶段曹军撤退前的情况,记叙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曹操、杨修的矛盾冲突。
教读本文,应在理解文意、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征,学习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分析探究杨修的死因,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方法以竞赛式教法为主,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展开文言知识、口头表述及辩论比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启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高思维品质,鼓励他们独立探究,大胆发言。
另外,运用赏读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刻画人的形象的独特手法,体会插叙的表达效果;运用拓展延伸法,联类引申,反观自我,从杨修的悲剧中汲取教训,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理解“沉吟、禀清、班师、谮害、惑乱、对答如流、适、数、忌、如、但、即”等词的词义。
2.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了解杨修的有关史实。
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德育目标做人要谦逊自持,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1.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写法。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相关片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文献法学生自行收集相关背景资料,增强对文章的感性认识。
3.竞赛式教学法这是一种“敌”“我”双方比赛回答问题,并以此体验个人成就感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并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 18《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穿越时空,如果你是曹操身边一位重臣,是杨修的朋友,你会对杨修提出什么忠告?对曹操进一什么言?
巩固作业设计
联系实际写一篇题为《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文章。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甚忌之
饼——愈恶之
——操大怒
—杀修之心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重点
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
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个性补案
预习案设计
1.查资料,了解相关历史和人物,写作背景。
2.读准下列加粗字的音:
庖官 夏侯惇主簿 恃才放旷 分食讫
大簏 伺察之谮害
3.解释下列词语。
庖官
主簿
恃才放旷
谮害
分食讫
绰刀
4.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1)适疱官进鸡汤
(2)数犯曹操之忌
四、分析人物形象
曹操: 阴险残忍 虚伪奸诈 嫉贤妒才 老谋深算
杨修: 恃才放旷 狂妄轻率 耍小聪明
五、合作探究
关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很多争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过于杨修自己,还有人认为另有它因,你持哪种观点呢?
请以“杨修之死,过在于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的句式谈谈你的看法。
《杨修之死》
宏伟中学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设计
课时
一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罗贯中以及《三国演义》的相关文学常识;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3.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做人要谦逊自持,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杨修之死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1.指导学生查找有关作者和《三国演义》的资料。
2.通过讨论探计杨修的死因和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亦说钱塘人或庐陵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得意的学生,才华出众。
罗贯中根据《三国志平话》和流传的民间故事加工整理创作了《三国演义》以鉴古今,抨击时政,开创了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和白话小说的先河,是继施耐庵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而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由于《三国演义》是一部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因此对中华民族的社会和精神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受到历代人民的喜爱,《三国演义》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著名古文学名著,罗贯中也成为我国古典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它描述从东汉中平元年(184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政治、军事斗争的历史。
在这部名著中,作者寄托了自己个人的爱憎情感,客观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政治、军事以及公开的、隐蔽的、合法的和非法的矛盾斗争,淋漓尽致地刻划了封建统治阶级争名夺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伎俩和诡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乱年代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及和平统一的愿望。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一,二,……)标出意义段,要求体现小说的结构特点,用(1,2,……)段内的层次,标出主要人物,并简要批注作者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用[ ]标出环境描写,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庖官(páo)主簿(bù)沉吟(yín)恃才放旷(shì)讫(qì佯(yáng)惑乱(huò)麾(huī)僭(zèn)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对答如流:回答问话像流水一样流畅,形容反应快、口才好。
讫:完毕。
佯:假装。
惑乱:使迷惑混乱。
麾:指挥。
僭:诬陷中伤。
通假字:“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二、整体感知1.抽学生复述故事,然后概括:归纳:事件心理主线私解“鸡肋”怒杀杨修破译“活”意虽称美,心甚忌之分食酥饼虽喜笑,心甚恶之根本死因揭梦中杀人愈恶之(插叙)密告曹丕愈恶之教植斩吏大怒为植作答教有杀修之心小结:插入的六件事是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
以杨修“身死因才误”作为行文线索。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
⑴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译文:杨修平日行事,好依仗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加检点,多次冒犯曹操的忌讳。
⑵(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译文:(曹操)装着吃惊的样子问道:“谁杀死了我的近侍?”⑶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译文:丞相并不在梦里,你才真是在梦里啊!⑷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译文:只要曹操提问,曹植就按照(《答教》的)条文来回答。
总结固趣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学习了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方法。
知道了杨修的死因,也获得了一些启示,望大家能在杨修身上学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祝愿每个人都能拥有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布置作业深入阅读课文,并拓展阅读《三国演义》的相关内容,上网查找有关曹操与杨修的有关资料。
思考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第2课时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课文。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世说新语》中有这样的记载: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
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
”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
”令修别记所知。
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
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
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
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
所谓‘绝妙好辞’也。
”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这则故事说明杨修有曹操所不及的聪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思考那样聪明的杨修为何被杀。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解读1.“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
”这句话表现了曹操怎样的心情?明确:写出了曹操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
2.说一说,什么东西让曹操“有感于怀”?它在文中又起什么作用?明确:是食之无肉,弃之可惜的鸡肋触动了曹操进退两难的心事而有感于怀。
它是杨修和曹操发生矛盾的导火线,为下文写曹操杀杨修埋下伏笔。
3.文中哪件事体现了说者——曹操无心,听者——杨修有意?明确:曹操以“鸡肋”为夜间口令一事,曹操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而杨修听出了话外音。
4.曹操以什么罪名杀死杨修?从杨修被杀一事,看出曹操是怎样一个人?明确:曹操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死杨修。
从这件事上看出曹操是奸诈险恶之人。
5.“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它点明曹操跟杨修矛盾的症结所在,课文由此转入插叙。
“数犯曹操之忌”一句引出下面六个事例,也是六个事例的总叙。
6.曹操参观花园后有什么举动?从中可以看到他是怎样一个人?明确:曹操“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
”这寥寥数语,写出曹操是一个城府很深的人,即便像嫌园门阔这样的小事也不直言。
7.面对杨修分食塞北一盒酥一事,曹操有怎样的反应?这表现他怎样的性格特征?明确:“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由于杨修卖弄小聪明,曹操由前文的“忌”而“恶”。
表明这两人的矛盾又加深一步。
这一反应,说明曹操心口不一。
8.曹操是“梦中杀人”吗?杀人后为什么要“痛哭,命厚葬之”?明确:曹操并不是梦中杀人,一“跃”、一“折”、一“斩”,动作果断而迅速,足见其并非梦中,其险恶狡诈虚伪可见一般。
杀人后“痛哭”表现其十分伤心,“厚葬之”让众人相信其真的在梦中杀人。
9.“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
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这段话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其意”指的是什么?杨修的这句话突出了他怎样的性格?明确:对比的写法。
“其意”是指曹操的“梦中好杀人”为防止暗害自己而编造谎言,并通过“梦中”杀近侍来说明,让人们相信这一意图。
杨修一语道破曹操杀近侍的玄机,突出杨修才智过人,可他毫无顾忌地“指而叹”,激起曹操“愈恶之”,足见其恃才放旷。
10.“操虽称美,心甚忌之”“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操愈闻而愈恶之”这三句话分别出现在三件事的后面,它们的位置能不能颠倒?为什么?明确:不能颠倒。
这三句话都是描写曹操心理活动和对杨修态度的。
“忌”“恶”“愈恶之”这三个词语表明曹丛对杨修的厌恶程度是逐渐加深的,所以顺序不能颠倒。
11.是什么事让曹操大怒?明确:杨修教曹植斩门吏,使曹操大怒。
杨修已卷入曹氏内部争夺继承权的政治斗争,同曹操的矛盾日益加深,预示着死亡的命运。
12.试以下边两件事为例,讨论曹操的性格。
⑴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亦欲斩之。
众官告免。
操乃叱退夏侯,下令来日进兵。
……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
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⑵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世说新语·容止》)明确:①深刻反映了曹操的矛盾心态。
②表现出曹操嫉贤妒能,心胸狭窄,奸诈狡猾,残忍的性格。
③描写曹操羞惭,自卑心理。
④怕匈奴使者回匈奴后说不利于自己的话(丑行、丑貌)。
⑸匈奴使者是人才,不为己用必后患无穷。
小结:第一则事例:揭露曹操的虚伪、奸诈。
曹操决不会杀他的爱将夏侯惇,但也要装装样子,以遮盖众人耳目,表示自己能公平地处理这件事。
下令“厚葬”杨修,则表示他有悔悟之意,借以收买人心。
第二则事例:曹操追杀匈奴使,表现他复杂的性格和心态。
第三步,选读课文,个性解读1.纵观全文,说说杨修被杀的原因是什么?明确:①杨修好卖弄才华,锋芒太露,总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一再遭到曹曹的嫉恨,埋下被杀的祸根。
②他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才智过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的口令,就擅自收拾行装,且煽动他人也作归去的打算,扰乱军心,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③他已经深深卷入曹氏内部争夺继承权的政治斗争之中,这是做人臣的大忌。
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只能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也不会放过他。
2.你认为杨修是该杀还是不该杀?为什么?明确:(言之成理即可)3.杨修之死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明确:(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评点总结)5.你对本文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看法?6.学了本文你有怎样的收获?总结固趣本文记叙了杨修被曹操杀害的经过和缘由,生动地表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性格,也揭示了曹操的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布置作业:1.课后阅读《三国演义》2.预习《范进中举》,要求列出不懂之处,上网搜集有关资料。
有关的趣味教学资料罗贯中简介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
山西并州太原府人,主要作品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7岁开始,他在私塾学四书五经。
14岁时母亲病故,于是辍学随父亲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
但是罗贯中对商业不感兴趣,在父亲的同意下,他到慈溪随当时的著名学者赵宝丰学习。
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就寄寓着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
大约在公元1345~1355年间,他来到了杭州。
许多说话艺人在这里说书,一些杂剧作家,也在这里活动。
罗贯中与志同道合者为友。
加上他对民间文学又极其喜爱,到了这里,自然不愿离开远去。
元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年),罗贯中辞别赵宝丰,“有志图王”的罗贯中到农民起义军张士诚幕府作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