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有无相生_谈文学创造
中国美学史大纲(二)
第一章老子的美学重点:1.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发端。
2.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客体、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和艺术生命的一系列特殊看法,以下一系列范畴皆发端于老子的美学:“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澄怀味象”“气韵生动”、“境生于象外””朴拙”。
一、老子美学——中国美学史起点●原因:从历史顺序看:老子生活的时代早于孔子;《老子》约成书于战国时代。
从理论本身看:哲学方面:《老子》书着重讲宇宙观和认识论,而《论语》则着重讲社会伦理问题。
老子提出以“道”为中心的哲学体系。
但“道”的性质是物质还是精神并不明确,但是“道法自然”作为否定有意志的天帝而出现,说明老子的哲学是带有唯物主义倾向的,这个开端同时也是对宗教的否定。
美学方面:提出“气”“象”“有”“无”“虚”“实”“味”等范畴,起初为哲学范畴,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从哲学范畴转化为美学范畴。
在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老子哲学和老子美学对中国哲学和中国古典美学影响极大,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系列独特理论都发源于老子哲学和美学。
二、老子论“道”“气”“象”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的中心范畴并不是“美”,而是“道——气——象”这三个互相连结的范畴。
道“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从《老子》中看“道”有以下性质:1)“道”是原始混沌:“道”是在天地产生之先就存在的原始混沌,它不依靠外力而存在,包含着形成万物的可能性。
“道”存在于上帝产生之前。
2)道”产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的宇宙发生论)3)“道”没有意志、没有目的:“道法自然”。
“道”虽然产生万物,但它并不是有意志、有目的的主宰。
4)道”自己运动:“道”处于永恒的“逝”“远”“反”的运动之中,处于永恒的“独立”运动即自己的运动之中,这种运动构成了宇宙万物的生命。
5)“道”是“无”与“有”的统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文学创造(创作论)
第二编文学创造(创作论)第六章文学创作过程文学创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发生(主要是艺术发现、创作动机)、构思和物化(传达)。
本章旨在研究作家在什么基础上进行创作、为什么创作和如何创作的问题。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一、材料储备或叫素材积累。
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步。
(一)文学创造的材料是作家意识到的社会生活。
材料的积累是把生活心灵化的过程。
文学创造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的材料与一般的物质生产所需要的物质材料不同,直接地讲,是一种精神材料,是摄入到作家头脑中的社会生活,是存在于作家记忆中的表象,具体而言,是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中有意或无意获得的一切丰富、生动然而相对芫杂、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作家把社会生活心灵生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是外在刺激作为一种信息被大脑吸收并储存的过程,其中记忆机制起关键作用:刺激感觉感觉缓冲器(大脑某个部位)短期记忆长期记忆。
(二)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1、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古人认为文学创造要有真情实感,而真情实感是来自于作家对生活的体验。
从司马迁的“发烧之所以作”(《自序》)到韩愈的“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荆谭唱和诗序》再到欧阳修的“穷而后工”(《梅圣俞诗集序》、《薛简肃公文集序》),都从一个侧面涉及到生活材料对作家创作的重要性。
王夫之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姜斋诗话》)刘熙载谈到“杜少陵、元次山、白香山不但如身入闾阎,目击其事,直与疾病之在身者无异。
”(《艺概·诗概》)王国维也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人间词话》)都主张作家要体验生活、观察生活。
巴尔扎克说“作家应该熟悉一切现象,一切感情。
”(《〈驴皮记〉初版序言》)雨果说:“诗人的两只眼睛,其一注视人类,其一注视大自然。
”(《〈光与影集〉序》)果戈理说“只有被我从现实中提取,并且熟悉的一些东西,才是我写出来的好的东西。
文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文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表达情感、思想和体验的重要方式。
它承载着人类的文化、历史和价值观,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本文将探讨文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从古代到现代,逐步揭示文学的演变和变革。
一、古代文学的起源古代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的文字出现之时。
在人类尚未发展出文字之前,口头传承是人们交流和记录经验的主要方式。
古代文学的雏形可以在口头传统中找到,比如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口头诗歌等。
这些口头传统不仅记录了古代人们的历史和神话,也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随着文字的出现,人类开始将故事和经验记录下来,这标志着古代文学的正式诞生。
最早的文学作品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象形文字文献,比如《吉尔伽美什史诗》和《埃及书院故事》等。
这些作品描绘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和信仰,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文学的发展古代文学在不同的文明中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
在中国,古代文学以诗歌为主要形式,如《诗经》和《楚辞》等。
这些作品表达了古代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和价值观念。
诗歌被视为崇高的艺术形式,被广泛传颂和传承。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古代文学以史诗和戏剧为主要形式。
《荷马史诗》和《古罗马喜剧》等作品成为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代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作品描绘了古代英雄的壮丽事迹和人性的喜剧悲剧,展示了古希腊和古罗马人的智慧和情感。
古代文学还在其他文明中有着独特的发展。
在印度,古代文学以《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等史诗为主,描绘了古代印度人的信仰和价值观。
在阿拉伯,古代文学以《一千零一夜》和《古兰经》等作品为代表,展示了阿拉伯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三、现代文学的变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现代文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现代文学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形式和主题,而是呈现出多样化和包容性。
小说、散文、剧本和诗歌等形式并存,内容涵盖了社会、历史、人性和科技等各个领域。
现代文学的变革还体现在风格和主题上。
高考作文主题训练:有无相生,人生精彩
作文主题训练-------有无相生,人生精彩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老子》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意思是,“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比如,车的功用产生于车毂的中空处。
材料二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
庄子问伐木者,这么高大的树木,怎么没人砍伐。
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
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
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
”读完上述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感悟?请结合个人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文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的付出,有的是“有用之用”,比如识字班中认的字,数学课上学的题,升学考试,十分有用;有的却是“无用之用”,比如蹲在路边看蜗牛慢慢爬,躺在草地看白云轻轻飘,宅在家中做喜欢的小手工,漂在海上让思绪“云卷云舒”。
……往往让人生充盈丰满的同时,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人民日报》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某社交媒体平台上拥有近25万粉丝的一位38岁网红小哥虽然长相普通,但却拥有一份令很多人羡慕的工作。
“简单来说,我‘出租’我自己,去客户希望我去的地方,比如陪一个想玩跷跷板的客户玩跷跷板,透过火车窗口向想给人送行的客户微笑着挥手致意,其他什么也不用做。
人不一定必须以特定方式成为有用的人。
”小哥在接受采访时介绍道。
据报道,小哥在从事这项工作之前,曾在一家出版公司工作,经常因为“无所事事”受到指责。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习题的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第一章一、填空题:1、严格地说还没有什么正式的文学理论批评,在有文字记载前的原始艺术中,只能看到当时人们对文艺和劳动、宗教、自然、社会关系的初步的认识。
从孔子开始,我国古代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
2、功利3、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来对待的,把它看作一部政治、伦理、道德、文化修养的百科全书。
4、“开山的纲领”二、解释概念:1、关于文学的思想和认识。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学观念是不同的,如文学价值观、文学本质观、文学历史观等。
2、关于文艺的思想和认识。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艺观念是不同的,如文艺价值观、文艺本质观、文艺历史观等。
三、简答题:1、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蕴涵于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之中,而不是以论述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和艺术理论批评浑然不分;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都还只是一些片断的论述。
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的含义是不同的。
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化”意思相近,有博学和文章两个方面的意思,如《墨子·非命》中说:“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荀子·大略》中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他们所讲的“文学”有学术、文化修养的意思。
3、关于“诗言志”提出时间问题,大多学者认为《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文献记载,比较可靠,而襄公二十七年是公元前546年,大约在春秋末战国初年。
先秦时期人们对“志”的理解是比较狭隘的,所谓“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历代文人往往把“志”解释为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而以“情”为与政教对立的“私情”,遂产生了我国文学批评中“言志”与“缘情”的对立。
4、春秋时期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是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来对待的,把它看作一部政治、伦理、道德、文化修养的百科全书。
人教版必修3选择题专项练习(共14套)
人教版必修3选择题260题人教版必修3选择题专项练习(共14套)练习一1、下面哪些是孔子思想的内容①“仁者,爱人”②“无为而治”③“兼爱”④“克己复礼”A、①②④B、①④C、①③D、①②2、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3、下列关于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正确的是①主张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④维护奴隶制,反对社会变革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4、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A、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B、小国寡民的理想C、唯物主义思想D、朴素辩证法思想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有成。
”这一观点是下列哪一派别的思想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6、“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私学的兴盛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④社会的剧烈变革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7、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A、否定了君主专制B、具有民主政治的性质C、反映了重民思想D、代表了人民的利益8、提出“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是A、孟子B、荀子C、庄子D、韩非子9、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墨子D、孟子10、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
这表达了小生产者A、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B、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C、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D、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11、战国时期墨家曾显赫一时,其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A、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深得人们拥护B、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墨子的主张C、墨子主张选贤任能深得士人拥护D、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扩大12、下列言论,属于韩非思想主张的是A、制天命而用之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C、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13、“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渭南市事业单位招聘高层次人才和紧缺特殊专业人才346考试真题2022
渭南市事业单位招聘高层次人才和紧缺特殊专业人才346考试真题2022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的GDP约为1.92万亿美元,生产总值达12.4万亿元,成为我国首个GDP超12万亿元的省份。
A.山东B.浙江C.广东D.福建【答案】:C2.2022年4月18日,全国内陆港启运港退税试点政策首单业务启动仪式在()举行,标志着该港成为全国首个陆路启运港退税政策试点的内陆港。
A.西安港B.重庆港C.南京港D.武汉港【答案】:A3.2022年3月29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改运载火箭。
该运载火箭是我国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是我国首型固体捆绑运载火箭,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A.长征七号B.长征六号C.长征五号D.长征八号【答案】:B4.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以()为中心汇集全国革命力量,很快开创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新局面。
A.武汉B.北京1/18D.上海【答案】:C5.语言是一种味道,人们依靠它传情达意;语言更是一面镜子,人们从中可以看到时代的身影,社会的不同阶段,人们的问候语也会随之改变。
这表明: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B.社会意识是变化发展的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意识不具有相对独立性【答案】:B6.()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A.物质B.意识C.矛盾D.联系【答案】:A7.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
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①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程朱理学的主旨③智者学派的主张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A.①③B.①④C.②③D.①②【答案】:A8.小明的父母下岗后开了一家小食店,并且让才念小学六年级的小明辍学帮忙。
小明父母的行为侵犯了小明的()。
2/18B.受教育权C.财产权D.人格权【答案】:B9.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的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律上权利义务形式的社会关系。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期末复习重点~~~~
“三表法”:(1)三表法是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
(2)三表法原意是说“言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3)三表法是指立言辩说,应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和标准,即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现实和将其运用于实际事务的实践价值。
(4)此说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带有功利主义的特点与历史局限。
得意忘言:《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
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类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类的认识实践。
“得意忘言”对文艺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孔子的文学观识记:“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谈学诗的重要性时提出“兴观群怨”说。
即诗有启发感染的作用。
诗有认识社会,了解政治得失的作用。
诗在社会生活中有交流感情的作用,诗有讽刺和批评不良的作用。
“文质彬彬”:出自《论语。
雍也》。
孔子对文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很重视。
孔子认为就一个人来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引申到文学作品也是同样。
(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
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思无邪”: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是孔子删诗的标准。
也是他进行文学批评的标准。
所谓“无邪”就是说《诗三百篇》的思想内容都是符合儒家的政治伦理原则,纯正没有邪念。
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讲义(1)概述
概说中国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也是相当悠久的。
它可分为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近代文学理论批评和现代文学理论批评三个阶段。
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理论批评的萌芽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萌芽很早。
在《周易·艮六五》中就曾提到“言有序”的问题,在《尚书·尧典》中则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的说法。
《尧典》虽系后人伪托,但仍反映了先秦时期人们对于诗歌音乐的认识。
在《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中,保留着许多原始艺术产生于模仿自然的宝贵史料,而且在《国语·郑语》中所记载的公元前8世纪史伯和郑桓公的对话中,就用朴素的原始的五行学说来解释艺术。
史伯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由土、金、木、水、火5种原素和合而成的,音乐也是“和六律”而成,即音乐是由各种高度不同的音阶协调而成的,单一的声音不会有音乐,单一的事物不会有文采:“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
”这无疑是一个光辉的思想。
在《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婴和齐侯的对话中,更进一步认为政治和音乐不能只求单一的“同”,而应追求对立诸因素和谐统一的“和”,对音乐来说,应该是“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即各种对立因素要相反相成,相互为用。
他们所提出的艺术辩证法思想、关于“和乐”的中和之美的思想,对中国的美学思想、艺术创作及文艺理论批评,曾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公元前7世纪时《左传》提出了“九功之德,皆可歌也”,“无礼不乐,所由叛也”(《左传·文公七年》),强调诗乐要歌颂“德礼”;公元前6世纪伶州鸠又从原始的阴阳学说解释音乐的形成,认为音乐只有按照自然的阴阳之气的规律和特点制作,并保持和谐,才能“以遂八风”,使阴阳和顺谐调,“风雨时至,嘉生繁祉”,并提出了“政象乐”(《国语·周语下》)的观点,以及医和所提出的对音乐“节”制(《左传·昭公元年》)的思想,都曾为后世继承和发挥。
辽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022】3311
辽宁公务员考试《行测》通关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022】:331:某商店将某种DVD按进价提高35%后,打出“九折优待酬宾,外送50元出租车费的广告,结果每台照旧获利208元,那么每台DVD的进价是()元。
单项选择题A、1200B、1000C、800D、6002:关于中日关系的进展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多项选择题A、1885年春,中日签订《天津条约》,日本取得了向朝鲜派兵的权利B、1972年9月29日,主席和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在北京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标志着中日两国正式建交C、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成立于日本东京D、近十几年来,中日经过所谓的“破冰”、“融冰”、“迎春”、“暖春”以后,下一步中日关系的目标是“长期稳定”3:理念:行动()单项选择题A、哲学:席位B、文学:创作C、航标:航行D、文化:传统4:社区商业是城市商业的基础,是满意居民综合消费的重要载体,加快进展社区商业,是提升城市商业现代化和综合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因此,进展和完善商业社区,对现有社区商业网点进行系统性、科学性和高效性的整合,构建我国现代社区商业网络,是满意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
这段话的主旨是()。
单项选择题A、构建我国现代社区商业网络,是满意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需要B、加快进展我国社区商业,是提升城市商业现代化和综合竞争力的迫切要求C、社区商业是满意居民综合消费的重要载体D、社区商业是城市商业的基础5:为了提高运作效率,H公司应当实行敏捷工作日制度,也就是充分考虑雇员的个人意愿,来打算他们每周的工作与休息日。
讨论表明,这种敏捷工作日制度,能使企业员工保持良好的心情和饱满的精神。
上述论证依靠以下哪项假设? 1.那些盼望实行敏捷工作目的员工,大都是H公司的业务骨干。
Ⅱ.员工良好的心情和饱满的精神,能有效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
Ⅲ.H公司不实行周末休息制度。
单项选择题A、只有IB、只有ⅡC、只有ⅢD、只有Ⅱ和Ⅲ6:阅读下列短文,完成问题。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5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5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选自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5,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章节。内容包括《老子》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哲学思想,以及《庄子》中“逍遥游”的人生态度。这些内容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先秦诸子关于“有”与“无”的哲学辩论,探讨其与现代生活的联系。
2.能力层面的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直接影响他们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教师应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3.素质层面的影响:学生的素质水平决定了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和投入程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他们对哲学思想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能力层面:
-学生在分析、综合、评价等方面的思维能力逐渐成熟,但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具备一定的自பைடு நூலகம்学习能力,但部分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和哲学思考可能存在恐惧心理,需要教师引导和鼓励。
-学生在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方面有一定的能力,但部分学生可能较为内向,课堂参与度不高。
3.素质层面:
-学生在道德品质方面表现良好,尊重师长和同学,但部分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可能表现出较低的承受能力。
2.辅助材料:
-准备与《老子》和《庄子》哲学思想相关的图片、图表、名言警句等,以便于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哲学概念。
从创造性思维到文学创新刍议
从创造性思维到文学创新刍议孙连仲一 刘勰曾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俏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这里,被刘勰所描述的“思理”,岂不正是“创造性思维”么?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所谓“创造性思维”,即以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为手段,以新的观念、新的智慧为灵魂,通过人脑所进行的—种高级思维模式、思维方法。
逻辑思维主要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模式和方法,能动地反映现实的认识过程。
这种认识过程,—般来说,属于线型的认识过程。
形象思维,又可称为直感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多途径、多回路、非线性的思维模式。
它与逻辑思维的最大区别在于:形象思维是宏观法,逻辑思维则是微观法,它们两者都是为了实现创造性思维为目的的。
故此,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都是手段,只有创造性思维才是唯一涌出智慧的源泉。
(赵光武主编:《思维科学研究》第93—9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说得具体些,创造性思维不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创造性:这是创造性思维的灵魂。
没有创新,自然谈不上创造性思维。
2、原创性:这是在一无现成方法可寻,二无雷同的思维模式可资借鉴,完全属于自己的摸索和研究成果。
3、发展性:这是就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结果而言,凡是具有无限发展前景,又为世人所瞩目的思维,才具备创造性思维的条件。
、社会性创造性思维必然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这四大特征,并非每个创造发明都完全具备。
比如,在社会科学中,特别是人文科学中往往具备了前三种,后一种特征就不那么明显,但从长远的观点考察,仍是不可或缺的!二创造性思维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思维模式和方法。
这只要翻开一部文学发展史,就可看出它的不可取代的作用和地位。
在人类社会初期,创造性思维已经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粉墨登场了。
鲁迅曾说: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
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却想不到发表,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文学作品中的无中生有
文学作品中的无中生有作者:厉佳旭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年第03期无中生有,词典中的解释是“凭空捏造”。
但是,在这里,是指在文学作品中,作者用文字上的“无”或者“不”、“绝”等表否定的词,来表现客观上不存在的事物,然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却常常在头脑里产生和形成了的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即产生了“有”的效果,并以这种“有”来衬托“无”,从而起到有无相生、相互映衬的作用。
这是一种语言现象,但是,也是作者刻意为之的一种表现手法,我们权且把这看作一种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称之为“无中生有”法。
这种表现手法,在我国古诗词中运用广泛。
比如《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两句。
在字面上,作者确乎是在强调山上没有一只鸟,路上不见一个人,写出了冬天风雪满天、人鸟隐迹的景象。
这是客观上的“无”和字面表达上的“无”。
但我们阅读的时候,展现在眼前的却常常是:皑皑白雪,覆盖山野。
三三两两的鸟儿飞向远处的树林或者村庄,躲了起来,最后不见踪影。
但江边的草丛里、河边的灌木丛里,可能还传来一两声清寂的鸟叫声。
极目所望,有数行人的脚印,已经落了一层薄薄的雪,深深浅浅,消失在远方,除此之外,就是漫无际涯的白雪。
读者在阅读时生成的这种情境,非但丝毫无损于原诗要表现的雪野之静寂空旷,反而比“天地间白雪茫茫”之类的表达更富意蕴。
又如“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在阅读时,我们眼前会自然地呈现出一幅这样的画面:芳草萋萋的郊外,春雪已经融化,但仍有几处草丛中、树根下、阳光不易照到的地方,东一点,西一处,残存着些许白雪。
打猎的马队,在草地上飞驰而过,偶尔会溅起一片小小的碎雪——雪已经融“尽”,画面上应该没有了雪,是雪“无”,但是,却仍然给人以有雪的感觉。
雪虽已尽,却分明有雪,这正是典型的无中生有的手法。
又如“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一位女子倚栏远眺,一看到远道而来的船只,一次次喜出望外,以为“是”载着情人出现了,结果一次次失望垂泪。
《三国演义》赏析
030文化纵横《三国演义》赏析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以下简称《三国》)是根据陈寿《三国志》改变而成,后来又被改变成电视剧《三国演义》,本文是以《三国演义》以及在此基础上改变的电视剧为立论基础。
陈寿《三国志》近乎历史著作,而缺乏文学色彩,读起来僵化而生硬,纪传体的史书,记事简略,粗陈梗概。
罗贯中《三国演义》在真实素材基础上演义而成,夸张而不虚构;融合了历史与文学的两个特点,趣味性故事性更强。
使当时的读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
关于《三国演义》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没有任何一部著作能够彻底征服读者,有不同意见和看法恰恰说明作品本身的吸引力,争论越是激烈,说明作品本身受关注程度越高。
据传清代乾隆年间,有一侍卫被擢拔为荆州将军,家人皆大喜祝贺,唯此人不乐反哭,众人奇怪,问原因,此人答道:荆州这地方,连关公关爷爷尚且守不住,现在派我去,明明是害我呀!这则载录于《竹叶亭杂记》中的趣闻,不正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三国演义》对后人精神世界影响之深么,都已经让这位老兄拎不清文学与现实了。
罗贯中《三国演义》已经把历史与文学融为一体了,令读者和观众入戏太深,难以自拔。
清代学者章学诚就说“《三国演义》乃七实三虚惑乱观者。
”的确,《三国演义》把历史演义得真真假假、真假相溶了。
国人大多是通过读《三国演义》才了解历史三国的,“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绎得其梗概耳。
”胡适也对《三国》进行了点评:“这部书现行本(毛宗岗本)虽是最后的修正本,却仍旧只可算是一部很有势力的通俗历史讲义,不能算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书。
……话虽如此,然而《三国演义》究竟是一部绝好的通俗历史。
”无论后人如何评论《三国》,都不能抹杀他的历史地位和文学地位,《三国》的时代价值仍然在不断深化。
中国民间有句俗语: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
意思大概是说周兰蓉(中共蚌埠市委党校 安徽蚌埠 233000)三国里面都是老谋深算的故事,不适合老年人看,否则人容易变得难以猜测;而水浒都是爱打抱不平,都是血气方刚打架斗殴的故事,年轻人看了容易走火入魔引火烧身。
诗歌的文学传统与创新
诗歌的文学传统与创新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充满诗意的文学形式,它在文学领域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自古以来,诗歌作为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在各个文化中都有着丰富的发展与创新。
本文将从诗歌的起源与传统以及诗歌创新的角度,探讨诗歌的文学传统与创新。
一、诗歌的起源与传统诗歌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的口头传统。
在古代社会,人们没有文字的记录工具,因此通过口头传诵的形式将故事、歌谣和咏史之词传播给后人。
这种口头传统的诗歌形式被称为古典诗歌,其特点是格律严谨、措辞华美,并且常常与音乐相结合。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诗歌被称为“鸟语”,其音乐性和节奏感成为了古代诗歌发展的重要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诗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被记录下来的文学形式。
在中国古代,诗歌经历了古乐府、唐诗宋词等时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传统。
古乐府诗歌以民间音乐为基础,表达了人民的情感和愿望;唐诗以其格律工整、意境深远而闻名;宋词则是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要特点,形式上更加自由。
这些诗歌传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诗歌创新的形式与主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诗歌也在不断地创新与变革。
诗歌的创新可以从形式和主题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在形式上,现代诗歌逐渐摆脱了古典诗歌的格律限制,形成了更加自由的诗歌形式。
自由诗是一种没有特定格律限制的诗歌形式,它打破了过去的束缚,使诗歌的表现更加多样化和自由化。
此外,现代诗歌还融入了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比如视觉诗歌、音频诗歌等,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示诗人的创作意图,使诗歌更加立体化和丰富多彩。
在主题上,现代诗歌更加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
以前的古典诗歌主要以歌颂君主、表达政治观点为主题,而现代诗歌则更加关注个人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现代诗人通过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对生活、人类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使诗歌更具时代感和个性化。
三、诗歌的文学传统与创新的互补作用诗歌的传统与创新并不是对立的关系,相反,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古代文人的文学理论与创作观念
古代文人的文学理论与创作观念古代文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学理论与创作观念。
这些观念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古代文人的文学理论与创作观念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和当代文学创作提供参考。
一、古代文人的文学观念1.1 言志说言志说是古代文人对文学功能的一种认识。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提到:“辞,达而已矣。
”认为文学的作用在于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志向。
后世文人如曹操、陶渊明、李白等,都强调文学的言志功能。
他们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理想和道德观念,使文学具有了鲜明的个性特征。
1.2 教化说教化说是古代文人关于文学教育功能的认识。
古人认为,文学具有教化人心、传承文化、引导风气的重要作用。
《诗经》、《楚辞》等古代文学作品,都体现了强烈的教化意图。
如《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际关系的描绘,传达了道德教化的信息。
1.3 言辞说言辞说是古代文人对文学审美特征的认识。
古人强调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形式美和意境美。
如《文心雕龙》所说:“夫文之思也,其远矣哉!微妙乎言,不可以言传;的感觉。
言辞说强调文学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使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二、古代文人的创作方法2.1 立意立意是古代文人创作文学作品的第一步。
作家在创作前,需要确定一个明确的主题和创作意图。
立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败。
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一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
2.2 选材选材是古代文人创作的重要环节。
作家需从丰富的生活素材中,挑选出具有典型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内容进行创作。
如杜甫的《春望》一诗,通过描绘战争的惨状,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2.3 布局布局是指古代文人在创作过程中,对作品结构、篇章、段落等方面的安排。
布局的合理与否,关系到作品的整体美。
2023年公务员(国考)之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提升训练试卷B卷附答案
2023年公务员(国考)之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提升训练试卷B卷附答案单选题(共50题)1、在科技创新领域,“隐形冠军”的现象引人思考。
“隐形冠军”通常是指这样一类企业,它们规模并不大,但却在某个行业细分领域默默耕耘、精益求精,占据市场领先地位。
各个行业的“隐形冠军”不断涌现,可以构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提升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创新能力和话语权。
“隐形冠军”现象,其实是“抓创新不问‘出身’”的生动体现。
创新,不仅需要广受瞩目的大项目、大创新,也离不开虽不知名但创造价值的小项目、小创新;不仅需要大企业、大科学家,也有赖于无数个奋战在一线的普通科研工作者和劳动者。
不问出身,无问西东,创新的赛道向每个人敞开,谁都可以跑出属于自己的一棒。
A.抓创新,抓关键B.英雄不问出身C.“隐形冠军”的力量D.抓创新不问“出身”【答案】 D2、近年来,在众多城市和工厂密布的珠三角地区,天空经常灰蒙蒙一片,大气能见度很差。
A.减缓全球气温上升的幅度B.诱发疾病、致人死亡C.造成能见度下降D.加速冰川融化【答案】 A3、根据原文,下列说法符合古代礼制的是:A.庶人阶段的男子在二十岁时要举行隆重的冠礼B.贵族男子在日常生活中所戴之冠为“缁布冠”C.诸侯国君不必像大臣一样严格遵守服饰礼制D.天子在祭祀时必须戴着有二十四串垂旒的冕冠【答案】 B4、秦岭藤∶台湾杉A.象鼻山∶日月潭B.鸡毛菜∶松鼠鱼C.天竺葵∶非洲菊D.百山祖冷杉∶苏门答腊犀【答案】 C5、2010年某种货物的进口价格是15元/公斤,2011年该货物的进口量增加了一半,进口金额增加了20%。
问2011年该货物的进口价格是多少元/公斤?()A.10B.12C.18D.24【答案】 B6、2010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604. 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3.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9. 05亿元,增长3. 2%;第二产业增加值3950. 64亿元,增长13.0%;第三产业增加值6464. 79亿元,增长13. 2%。
文学创造过程
文学创造过程本章导航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一、材料(信息)储备二、艺术发现三、创作动机第二节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二、构思方式第三节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三、即兴与推敲文学创作发生的过程所谓发生学研究,就是找出某种事物或现象发生的端点,以及作为端点,它的内在机制是什么。
文学创造是以哪里为开端的呢?和常人一样处于某种社会生活中的作家为什么会突然冒出从事文学创造的念头呢?这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最先面临也必须最先回答的问题。
文学创作发生的材料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
文学创造的材料与一般物质生产的材料有很大不同。
它不是独立于生产者(作家)之外的物质,而是储备在他内心的精神现象,或者说是存在于作家记忆中的表象材料。
准确地说,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积累素材所谓积累素材或储备材料,归根到底,就是把许多似乎无用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的因子,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的材料。
具体说来,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可分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几种。
艺术发现艺术发现不是作家见到的一些骇人景象和怪诞传闻,这些东西之所以不是艺术发现,因为它们本来就是生活中存在的事物。
艺术发现是什么呢?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一)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二)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三)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
(四)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自己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自己的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走进语文之门》读书笔记
做真正的语文老师----《走进语文教学之门》读后感最近,我认真阅读了王尚文先生的《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一书,本书在充分论证语文课程复合性(即语文课程是汉语和文学的复合)和语文教学活动对话性的基础上,界定了汉语素养和文学素养的不同内涵,较为系统深入地探讨了汉语教学与文学教学不同的教学理念、目标、原则、内容、方法等,初步构建了一个新的语文教学体系,并对今天的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要求和建议。
读后感慨颇多,我最深的感触是,面对不断变化着的语文课堂,我们要认清我们的语文课的方向,做真正的语文人。
以下联系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读书心得。
一、语文课程的复合型是必然。
我们今天所谓的“语文”其实是“中国汉语语言文学”的简称。
单从名称上来看,“语文”就应该是“语言”加“文学”的总和,但这种“加法”绝不仅仅是数量上的一种叠加,而应该是“语言”和“文学”的相互独立、相互渗透。
王尚文先生在文中说,语文课程的“复合性”是以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各自相对独立性为前提的。
其中,语言教育教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教学生学会说话、对话,感受中国汉字的魅力,体会中华文化;文学教育教学生阅读文字,鉴赏文字,书写文字,从文学作品中反思自己,认识自己,特别是在情感上提升自己,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语言教育教学形态的内容是汉语知识、典范的汉语言作品阅读、理解。
文学教育教学形态的内容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品味、鉴赏,重在对文学作品中人的生命体验的发现,尤其在对自我、对他人的认识、理解,在潜移默化中使自己“变得更好”。
“语言”和“文学”有着彼此相对独立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与此同时,两者又是相互渗透的,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密切关联,不可分割。
鉴赏品味文学需要从文字入手,而文字的解读也可以见出某种文化精神。
语文课程是“语言”和“文学”的复合,几乎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王先生的观点,我本人十分认同。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到语文课程的复合性特征,再在教学中加以落实,要将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典范的汉语言作品双管齐下,并使之相得益彰。
惠州市中考满分作文-古代文论 (1)
中国古代文论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一、诗言志说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尚书·尧典》诗言志:诗歌表现人内心的情志。
PS:在先秦,“志”主要指的是与政教相关的人生态度、理想抱负。
“诗言志”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朱自清《诗言志辩·序》四、孔子文论〔一〕兴观群怨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论语·阳货》【兴】“引譬连类”(孔安国)“托物兴辞”、“感发志意”(朱熹)【观】“观风俗之盛衰”(郑玄)“考见得失”(朱熹)【群】“群居相切磋”(孔安国)“和而不流”(朱熹)【怨】“怨刺上政”(孔安国)〔二〕论质文关系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三〕比德论之萌芽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朱熹〔四〕中和之美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颜渊问为邦。
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
”——《论语·卫灵公》文学者,民族精神之所寄也。
凡一民族形成之时期,其哲人巨子之言论风采,往往影响于其民族精神,流风余韵,亘千百年。
故于此时期中,能深求一带名哲之主张,于其民族文学之得失,思过半矣。
此其人虽不必以文学批评家论,而其影响之大,往往过一般之批评家远甚。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五、孟子文论(一)以意逆志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自小丧母的爱米丽作为格里尔生家的独生女儿, 没有母爱, 更
见一斑, 她自比红花, 而认为陆展元应像绿叶一样陪衬她。这在那个
无从体验兄弟姐妹间的友爱亲情, 父亲和大宅就是她生活的中心。 时代显然是陆展元所不能接受的, 因此, 陆展元不会爱她。由于长期
父 亲 的 霸 道 与 管 教 扼 杀 了 她 青 春 的 憧 憬 与 悸 动 。大 宅 成 为 她 生 活 中
文化研究
2008.06 ( 下旬刊)
从“有无相生”谈文学创造
□ 陈术颖
( 海南大学 海南·海口 570228)
摘 要 老子所提出的有无相生艺术创造密切相关。文学创造的过程是“有无相生”的过程; 文学创造需要“有无相生”
的创造心境; 好的文学作品也是“有无相生”的结合体。有无相生贯穿于整个文学创造活动中, 从中可以体察出文学的某些
为上都呈畸形状态。她无法建立起自己正常的人格, 无法摆正自己
葛, 对她的受伤变态必须负有一定的责任。
与 社 会 的 关 系 。”不 正 常 、无 爱 的 家 庭 、不 人 道 的 待 遇 扭 曲 了 爱 米 丽
三 、结 语
的 灵 魂 。造 成 她 冷 酷 无 情 的 性 格 和 强 烈 的 报 复 心 理 。爱 米 丽 的 父 亲
的压抑和对爱情常识的无知, 加之自身性格的刚烈, 李莫愁无法接
最为熟悉、最为安全的住所, 也成了窒息她欢乐与梦想的囚笼,“正
受陆展元的拒绝, 因此精神疯狂, 心理变态。然而陆展元却接受了李
是由于其社会化过程的中断。爱米丽的成长不论在心理上, 还是行
莫愁的示爱锦帕。因此说这位男性同爱他的那个女性还有一些瓜
二 、成 功 的 文 学 创 造 需 要“ 有 无 相 生 ”的 创 造 心 境 从 文 学 创 作 的 心 境 来 看 ,“ 有 无 相 生 ”乃 创 造 之 佳 境 。《 老 子· 四十章》中说的“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有生于无”的含 义 是 : 因 为“ 有 ”和“ 无 ”是 同 一 的 ,“ 有 ”就 是“ 无 ”,“ 无 ”就 是 “ 有 ”, 所 以“ 有 ”才 能 生 于“ 无 ”, “ 无 ”也 才 能 生 出“ 有 ”。 说 “无”, 是就天地万物的起源而言; 说“有”, 是就天地万物的演化而 言。“有”与“无”是同一的, 老子“无中生有”在文学创作心境中, 可以理解为用心无杂念, 心境平和、空灵的心境体察天地之“道”的 过 程 。《老 子·十 章 》中 说 :“涤 除 玄 鉴 , 能 无 疵 乎!”“鉴 ”即 镜 子 , “ 玄 鉴 ”即 幽 深 的 镜 子 , 老 子 用 来 指 体 认“ 道 ”的 一 种 内 心 灵 明 状 态。若要认识“道”, 必须内心虚静, 无私无欲, 即“涤除玄鉴”, 把内 心打扫得干干净净, 不受一点外来干扰, 宛如一面清澈幽深的镜子, 使复杂纷繁的万物及其循环往复的变化呈现在面前, 体悟出变中的 不变, 即不可言说的“道”。《管子》说“虚一而静”, 即澄明内心,抱 朴 守 一,排 除 所 有 的 自 妄 与 杂 念 , 心 境 虚 而 静 , 静 则 能 听 、能 纳 、能 显 。 在“ 清 静 无 为 ”、“ 六 根 清 净 ”、“ 五 蕴 皆 空 ”、“ 澄 怀 无 住 ”中 才 会 显 现无思、无言、无待的妙觉、玄览、禅观、灵悟, 才能悟道见佛, 这才是 真 正 的“有 生 于 无 ”、“不 行 而 知 , 不 见 而 明 , 不 为 而 成 ”、“ 无 住 见 真 如 ”、“ 无 为 而 无 不 为 ”的 境 界 。在《 文 心 雕 龙·神 思 》篇 中 进 一 步 将 道 家“虚 静 ”作 为 审 美 创 造 的 命 题 加 以 明 确 的 阐 释 , 真 正 将“ 虚 静”纳入到艺术创作或者说是美学的轨道上, 并作为美学的命题固 定下来。禅宗理论盛行之后, 对于审美态度理论进行渗透, 使中国古 代的“虚静”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 展 , 使 审 美 创 造 的 心 境 得 到 了 更 好 的 呈 示 。禅 学 与 心 境 之 间 的 联 系 是 古 今 学 者 一 直 讨 论 的 话 题 。禅 是宗教, 也是一种心灵哲学, 它与文学艺术有着不解之缘。禅宗以心 为“空”, 将心置于本体地位。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 在进入创作时 应该有着怎样的一种心境? 文学的本质在于审美创造, 作家在创作 之时, 首先是处在审美之中, 有一个高度集中的审美态度。创造过程 中的审美态度, 则是文人暂时切断主体与尘世的日常功利关系, 进 入一个完满自足的审美世界, 孕化审美意象, 并且进而构成一个浑 然完整的审美境界。 《道德经·十六章》说:“致虚极, 守静笃, 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 明。”这里包含着两个转化。其一, 是静极生动。由静转化为动, 从 虚无转化为有, 无中生有。其二, 是动极则生静。由动转化为虚静, 由 有转化为无, 有中生无。这种动静之转化、有无之相生的对立统一关 系, 正是道的体现。天地在静默之中,精神在空灵之中,宇宙在有无之 中。在文学创作中, 心境可产生灵气, 观道, 传道必须在虚静之中。 三 、成 功 的 文 学 作 品 是“ 有 无 相 生 ”的 结 合 体 黑 格 尔 在《 美 学 》说 :“ 艺 术 是 用 感 性 形 象 化 的 方 式 把 真 实 呈 现 于意识”, 文学创造是一种形象的创造。文学形象, 当其在表现人类 审美理想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时, 就有了自己的高级形态: 文学典型、 文学意象和文学意境。意境是文学典型化原则在诗歌创作中的具体 运 用,是 抒 情 性 文 学 追 求 的 艺 术 至 境 形 态;作 为 诗 美 的 集 中 体 现,是 衡 量诗歌艺术高低的标志之一。意境一般被看作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最
我们分析了爱米丽、李莫愁 的 悲 剧 命 运 、成 因 的 相 似 性 及 其 反
对爱米丽一生有着毁灭性的影响, 因为“她父亲的性格三番五次地
抗方式的局限性, 由此可见, 两位作家所处的社会状况、他们的世界
使她作为女性的一生平添波折”, 正如福克纳所说:“她的生活很可
观 、美 学 思 想 和 创 作 理 念 都 存 在 某 些 共 同 的 特 点 。
一 、文 学 创 造 的 过 程 是 有 无 相 生 的 过 程 《 老 子·道 经·二 章 》中 说 : 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较,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 随。 “有无”是一般名词, 是相反相成的关系。“生”为生存, 即为显 现出来之义, 也就是一般所说有没有的存在之义。“有无相生”就是 有和无相互依赖而存在。双方不可以相互取消, 不可以相互取代, “ 有 ”生 于“ 无 ”,“ 无 ”中 生“ 有 ”。 从文学的创作过程来看, 文学创作活动主要由四个要素或环节 构 成— — — 世 界 、作 者 、作 品 和 读 者 。作 品 的 创 造 过 程 包 括 发 生 、构 思 、 和物化三个阶段。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是文学创造发生的端点。社 会生活又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 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在文学创造 的发生阶段, 作者在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形成易感点, 遇到外部刺激 的触动, 于是产生了带有极强行动力量并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 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或意念, 即创作动机。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说, 作为主体的人同作为客体的周围环境处于对立状态, 这就使得主体 呈现出匮乏性, 从而对能消除这种匮乏的客体有所要求。这是创作 动机的产生原因。“有”作为“无”的对立面, 因“无”而生。文学创 造的构思阶段是作家在发生阶段的基础上从事艺术意象创造的心 理过程, 所获得的最后结果是集中地表现了人的丰富复杂的内在本 质 的 典 型 的 艺 术 形 象 。艺 术 形 象 不 同 于 作 家 从 生 活 中 感 受 到 的 任 何 形象, 它是生活中众多形象和意念的综合体, 能体现生活内在的精 华, 带有生活中本质特征, 但却不可还原于生活。可以说, 这个形象 是假定的, 是虚构的, 经过作者的艺术构思后存在于作家心中。而当 这个形象通过物化阶段被转换为文字符号系统并被固定在纸张上 后, 作家心中虚构的形象也因此有了生命, 真实地存在于作品。作品 里的形象在读者接受的过程中, 会重新还原为虚幻的形象, 这个形 象可能不同于作家构思的形象, 不同于作品中被物化的形象, 而是 融入了读者在阅读接受过程的主观因素, 是读者脑海中开拓的新的 形象。黄瑞云先生解《二章》说: 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 于 无 ’; 又 认 为‘反 者 道 之 动 ’, 即 天 地 万 物 变 化 发 展 , 最 终 又 归 于 无。无又生有, 有归于无, 周而复始, 至于无穷, 故曰‘有无相生’。” 《 老 子·道 经·一 章 》又 说:“ 道 ,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 可 名 , 非 常 名。无名, 天地始; 有名, 万物母。常无, 欲观其妙; 常有, 欲观其徼。此 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这主要阐述的 主 要 就 是“ 道 ”与“ 无 ”与“ 有 ”的 同 一 关 系 。 德 国 伟 大 的 哲 学 家 黑 格 尔 说 :“ 足 以 表 示 ‘ 有 ’‘ 无 ’ 统 一 的 最 接 近 的 例 子 是 变 异 (DasWerden) 。人人都有关于 一 个 变 异 的 表 象 , 甚 至 都 可 以 承 认 变 异是一个表象, 而若加以分析, 则变异 这 个 表 象 , 包 含 有‘有 ’的 规 定 , 同 时 也 包 含 与‘ 有 ’相 反 的‘ 无 ’的 规 定 ; 而 且 这 两 个 规 定 在 ‘变异’这一表象里又是不可分离的。所以, 变异就是‘有’与‘无’ 的 统 一 。 ”例 如 , 鸡 蛋 孵 化 成 雏 鸡 。 在 鸡 蛋 阶 段 , 是“ 有 ”鸡 蛋 而 “无”雏鸡, 同时, 雏鸡这个“无”就 潜 藏 在 鸡 蛋 这 个“有 ”中 的 ; 到 了雏鸡阶段, 就成了“有”雏鸡而“无”鸡蛋了, 原来的鸡蛋的“有”
பைடு நூலகம்特质。
关键词 有无相生 文学创造 文学特质
中图分类号: I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