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历史第12讲 思想解放潮流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共65页
谢谢!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近代中国思想 解放的潮流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01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拓展提升18: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01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拓展提升18: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基础强化】正误判断:关于下面的知识要点表述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新思想萌发的根本原因是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 )。
2.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依据是指他最早主张向西方学习( )。
3.中国人由学器物向学制度转变的决定性因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4.康梁维新思想借用孔子权威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
5.康梁维新思想的突出特点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
6.新文化运动最主要的影响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
7.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关键因素是蔡元培推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 )。
8.史学界把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都称为近代化运动,是因为它们都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
9.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之所以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 ( )。
10.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最重要的影响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答案1.√ 2.√ 3.√4.×正确答案:康梁维新思想借用孔子权威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5.√6.×正确答案:新文化运动最主要的深远影响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7.√8.√9.√10.√【易错、易混、误区盘点】错误追踪:下面题目中有两个答案是错误的,请指出、改正。
1.清朝末年,曾有诗云:“西夷制器虽奇巧,半是中华旧制来。
”这一材料反映的观点是什么?答案清末士大夫盲目自大。
2.“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可见当时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重点是什么?答案军事科技。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出现了“体用之争”,它的焦点是什么?答案是否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4.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的屋子和材料分别是什么?答案清朝封建统治、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巩固提升(人民版):专题19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含解析)
(对应学生用书P209解析为教师用书独有)(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美籍华人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越了其他人。
……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
”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 A.革命史观B.社会史观C.全球史观D.近代化史观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
林则徐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设立译馆,编译资料,介绍外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材料中的“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说明是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评价的。
2.(2013·长春模拟)《齐如山回忆录》中载:“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招学生太费事,于是由八旗官学中挑选,虽然是奉官调学生,但有人情可托的学生谁也不会去,所挑选者,大多数都是没有人情,或笨而不用功的学生。
……这些学生入同文馆之后……许多人便同他们断绝了亲戚关系。
”材料说明京师同文馆招生困难的根本原因()A.洋文学科的增设B.顽固势力的反对C.社会观念的落后D.大家子弟的谨慎【解析】C京师同文馆招生困难主要是因为“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由此可以看出社会观念的落后。
3.“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冗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上述言论() A.认为洋务运动无法实现自强目的B.表明洋务运动具有客观进步性C.全面分析了洋务运动的必然性D.体现了变革封建制度的艰巨性解析B持此言论者认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进不了中国的门。
显然肯定了洋务派的客观进步性。
4.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杨天石先生曾说,这一部分人,他们主张在保存中国传统的君主政体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部分地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及政治制度。
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试题
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试题1.中国近代先进人物在向西方学习方面,呈现出不断深入的趋势。
导致这种趋势的最主要原因是()A.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成果的先进性B.中国知识分子提倡和传播西学C.列强入侵,西学不断涌入中国D.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现知识,理解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转变(转型),社会也在逐渐转型,面对民族危机,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之路,这就是最主要的原因,故选D;ABC三项不是最主要原因,说法欠妥。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2.近代化是指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变化。
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大体上依次经过A.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思想领域B.经济领域思想领域政治领域C.思想领域经济领域政治领域D.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思想领域【答案】A【解析】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引进机器生产,创办近代企业,中国开始了经济的近代化;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主张用西方的民主、科学彻底改造中国社会,表明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已经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次。
A项排列正确。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学习西方的历程·洋务思想、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3.近代中国思想界从学习西方的“器物”演进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出现这种演变的主要原因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B.国内阶级矛盾激化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形成【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近代中国人通过列强发动的战争,首先认识到了与外国在器物层次上的差别,所以开始学习西方的器物以洋务运动为代表;但是甲午战争以后,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仅学技术并不能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由此可知从学习西方的“器物”演进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出现这种演变的主要原因是民族危机的加深。
近代中国历史上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知识梳理
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1.基本线索: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习西方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接受马克思主义──“走自己的路”──文革结束后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演变历程:(一)19世纪40~6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1)内容:①魏源、林则徐主张“向西方学习”;②洪秀全、洪仁玕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③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
(2)特点:①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革命领袖探索救国道路;②向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③显示出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起步;④“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⑤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1)内容: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②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保皇派之间展开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
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2)特点:①中国先进分子在认识西方问题上进入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②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已从书本和口头上变为了资产阶级的实际行动,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④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三)新文化运动前期:发展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
(1)内容:1915年开始的民主科学与尊孔复古的论战,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以西方民权、平等和进化论思想为指导,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极大地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形成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国革命新时期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温州市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研讨会课件: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影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因素
1 外部影响
2 内部困局
西方近代思潮的传入,如民主、科学、自由、 人权等,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觉醒。
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 以及政治经济的困境,推动着人们寻求自由 与进步的突破。
主要的思想解放潮流派别及代表人物
康有为
梁启超
光复会成员,主张"中学为体,西 学为用",提出"人文主义",对政 府进行革新主义,推动社会进步。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提出"外 学为体,中学为用",主张变法, 倡导科学与民主,对国家的未来 有着远见。
陈独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倡导 马克思主义思想,提倡推翻帝制, 追求社会平等与公正。
思想解放潮流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启蒙与觉醒
激发了人们对封建制度的批判与反思,推动社会进步与现代化的道路。
思想多元化
统的重要里程碑。
3
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是思想解放与进 步的高峰,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推动 力。
解放思想的现实意义和思考
社会进步的动力
解放思想为社会变革与进步提供了动力,促使世界观、价值观的更新,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与社会的进步。
开拓创新的精神
解放思想鼓励人们敢于探索未知,勇于创新,为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超越传统束缚
解放思想使人们敢于质疑传统观念的合理性,以更包容和开放的思维面对未来。
不同派别的思想纷纷涌现,思想解放的大潮为中国学问发展带来了多元化的格局。
社会变革
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思想解放潮流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
2014年高考历史真题解析分类汇编:R单元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纯word可编辑)
R单元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R1维新变法思想5.[2014·四川卷] 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
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①发昌机器厂创办②京师大学堂建立③中国共产党成立④国民党改组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5.D[解析] 本题以殷海光的观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题干揭示了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化的过程。
“技术的反应”指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所以①属于“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是指学习西方的民主政体;“观念的反应”指新文化运动;“组织的反应”指新文化运动后新的革命政党的组建,③④与此相符,故正确答案为D项。
16.[2014·北京卷] 《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
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16.B[解析] 本题以《海国图志》的内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理解“论从史出”等史学研究方法的能力。
该书出现了西方的一些政治词汇,如参议院、众议院、总统等,据此可以断定该书对西方政治制度有所涉及,B项正确,但无法得出A、C两项的结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D项错误。
故选B项。
28.[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28.B[解析] 本题以维新派的易服主张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三历史复习课件: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共29页PPT
•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放潮流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2014高考历史总复习 (史料链接+解题技巧+教师选粹+经典习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2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某某省教学指导意见]基本要求说明1.了解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感受林则徐等有识之士敢于面对现实、冲破藩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和创新勇气,增强爱国意识和现代化意识“走向某某”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2.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了解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及代表人物;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感受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文化运动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和多元的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青年学生组建进步团体和创办新式刊物”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
感受先进中国人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勇于实践的精神。
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新思潮的竞起”一目和“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历史广角]“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不能混为一谈。
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历史广角]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的原因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家思想,由于儒学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因而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
近代以来,在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过程中,思想界出现了学习西方的热潮,但中国的封建统治势力十分顽固。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又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因而,反对封建主义,在思想领域就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
[历史广角]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四个阶段(1)开始传入——十月革命前。
(代表:梁启超,朱执信,无政府主义者)(2)正式传播——十月革命后。
2014高考历史复习汇总: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014高考历史复习汇总: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
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高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基础解读】一、“开眼看世界”1、背景:(1)外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侵略。
(2)内部:闭关自守,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2、开眼看世界的状况:(1) 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
《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
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1)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
(2)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
2、过程: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
于是,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目的: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4、实践:掀起一场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进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1、背景:(1)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
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a 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b 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c 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十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人教版
第十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主旨概览]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经历了器物、制度到思想观念的层次变化。
考点历史特征主要表现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由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思想;康梁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由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到“以俄为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兴起、思想主张及影响;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历史广角]“师夷长技以制夷”所谓“师夷长技”,就是学习西方的长处;所谓“制夷”,就是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
“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科技以强国御侮,它是在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潮的主题,它的提出具有爱国性和进步性。
一方面,它是在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为探索强国御侮之道而提出的。
另一方面,“师夷长技”意味着先进中国人开始抛弃骄傲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开近代学习西方之先河。
林则徐、魏源倡导的新思想的实质是利用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国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之路。
[历史广角]民主与科学民主的含义:新文化人士宣传的民主思想涵盖的范围较广,不仅指人民享有主权、政府由人民投票选举产生、权力制衡等政治民主,也包括反专制反特权的共和、宪政、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理念。
科学的含义:当时提倡的科学,主要指与迷信、蒙昧、无知相对立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及具体的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同时还包括反对迷信,反对偶像崇拜,宣传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等内容。
[历史广角]“问题”和“主义”之争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逐渐分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纲解读
【高频考点1开眼看世界】
高考真题示例1(2011〃北京卷)“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
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
这部著述是( )
A.《海国图志》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D.《孔子改制考》
解析:A。
从材料可以看出此著作摈弃了九州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拓宽了国人的视野,这与《海国图志》的特点一致,因此选A项。
A
【解题技巧指导】
如何做材料型选择题
一要认真阅读材料。
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型选择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
二要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
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
三要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
明确作者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然后准确地作出判断。
【教材知识回顾】
【高频考点2维新思想】[来源:高考学习网高考真题示例2(2011〃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
高考真题示例2(2011〃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
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学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和比较归纳能力。
第(1)问考查康有为宪政思想内容和背景,内容根据材料一直接概括,背景结合19世纪末政治、经济、思想归纳。
第(2)问考查康有为和谭嗣同宪政思想的比较分析。
根据材料一、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识逐点比较概括。
【参考答案】
(1)主要思想:民智未开,宜保君权,自上而下变法,强调开国会时机不成熟。
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产生变法救国的思想。
(2)同: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异:康有为主张渐进改革;谭嗣同提出废君权、倡民权的激进主张。
【教材知识回顾】
【高频考点3新文化运动】
高考真题示例3(2011〃天津卷)《新青年》创刊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
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
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
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解析:A。
尽管新文化运动时期专门论述民主和科学的文章不多,但其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利用民主和科学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所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
答案为A。
A
【解题技巧指导】
如何做因果型选择题
(1)根据时间顺序判断因果关系,时间在前的一定是因。
(2)运用基本原理判断,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因,社会意识是果)、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3)限定词法,即要正确理解相关概念的含义,能够正确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国内影响和世界影响、政治影响和经济文化影响等。
【教材知识回顾】
维新派的变法理论主要是依据康有为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书。
这两部书虽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但真正接受的人却甚少,即使在维新派和帝党分子中也很少有人能接受。
光绪皇帝虽然大量采纳康有为的变法建议,却诏令禁毁这两部书。
连主张变法维新的黄遵宪、章太炎、唐才常等都表示不赞成康有为的今文经学和孔教说。
弟子梁启超也偶尔会流露出怀疑态度。
实际上这两部书所引起的今古文经学派论争几乎淹没了维新变法的主题,对变法运动起了严重的干扰和阻碍作用。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教学用书》
早期维新思想出现的背景和主要思想主张,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主要著作、思想特点及影响,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维新变法运动的实践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
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
”……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
——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材料二有人这样诙谐地评价康有为的思想:他给孔子穿上了西装,“孔圣
人”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维新思想的先师。
材料三史学界有的专家认为,在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中,“戊戌变法具有特殊意义”,为此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全面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其功不可没”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和目的。
(2)怎样理解康有为“孔子穿上了西装”?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说明了什么问题?
(3)你认为材料三中的“特殊意义”是指什么?为什么说戊戌变法全面奠定了中国近代化的思想理论基础?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认识。
【考查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维新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康有为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的同时搬出孔子说明他把维新思想与儒家思想结合在一起。
【解题关键】
第(1)问中的认识要读懂材料,提炼信息。
目的应是为维新变法服务的。
第(2)问结合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来思考,从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维新派的实力等角度回答。
第(3)问要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戊戌变法,它的主要意义在于第一次思想解放、率先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等。
【参考答案】
(1)认识:维新派认为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三纲五常”与西方的法律精神是一致的。
目的: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
(2)理解:把孔子装扮成主张变革的先师,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减少变法的阻力。
原因:儒家思想根深蒂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顽固守旧势力强大。
说明:维新派具有软弱性。
(3)“特殊意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原因:主张学习西方近
代政治制度。
认识:①它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是进步的和爱国的。
②提出拯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③维新派和顽固势力进行论战,促进思想解放。
④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冲击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⑤培养人才,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答案及解析
B。
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徐继畬属于鸦片战争时期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故A、D项(属于资产阶级主张)、C项排除。
徐继畬盛赞西方民主制度说明他对中国的君主制有一定的反思。
故选B项。
[来源:学*科*网Z*X*X*K] C。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解答的关键在于提炼各则材料的含义,C项认为学习西方文化必须破除“中体西用论”设臵的樊篱,以全方位的姿态吸取西方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因素。
符合维新派学习西方技术同时学习西方制度的观点,符合题意,故选C项。
A项体现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B项体现新文化运动的“以中济西”论;D项体现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的主张。
A。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与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题干观点认为辛亥革命只是表面上实现国家统一和推翻清政府,但对儒家文化思想体系却丝毫没有动摇,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故选A项。
作者认识到了中国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排除B项;题干观点基本上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排除D项。
A。
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作者此段表述的主旨是要顺应时代潮流,进行变革,否则就会被历史淘汰。
“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说明B项错误;20世纪初维新变法运动已经失败,C项错误;“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
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说明D项错误。
故选A项。
A。
本题主要考查比较分析能力。
解答时联系“公车上书”与五四运动分别发生的时代背景、领导力量以及斗争方式等。
B项是次要原因;C项不是原因;D项是外因不是主要原因。
公车上书时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有限,而参与的也仅仅局限于上京应考的知识分子,而五四运动是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冲击之下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
由此看出导致二者差别的主要因素是民族觉醒与群众基础的不同。
故选A项。
C。
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材料解读能力。
20世纪20年代中国处于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
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们开始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所以出现材料中大部分受调查者赞成社会主义的现象,因此选C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