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9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0个知识点1、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6个理论1)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2)经济学理论: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
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讯理论:1962年迈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5)经济全球化理论6)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相当集中、相当分散、绝对分散。
3、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约束性。
物质环境优化表现为可达性、外部效应。
4、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5、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英:费希尔、克拉克三部类:第一、二、三产业2)美:贝尔三个历史时期: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6、城市化含义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7、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前期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进程,要求并促进人口向城镇积聚。
城市化后期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等。
8、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美英格尔斯 :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9、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因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互为牵制。
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相互影响,应重视区域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一、概述城市规划是指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而进行的一系列规划活动。
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理念,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二、城市规划原则1. 综合性原则:城市规划应综合考虑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确保规划的综合性和协调性。
2. 可持续性原则:城市规划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平衡,保护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3. 人本性原则:城市规划应以人为本,关注居民的需求和利益,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空间,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4. 灵活性原则:城市规划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调整性,能够适应城市的变化和发展需求。
5. 公平性原则:城市规划应追求公平,避免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出现,提供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均等化分布。
6. 可达性原则:城市规划应注重交通可达性,建立便捷的交通网络,方便居民出行和物流运输。
7. 文化保护原则:城市规划应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重视文化景观和文化环境的保护。
8. 创新性原则:城市规划应鼓励创新,引入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模式,推动城市的创新发展。
9. 可视性原则:城市规划应注重城市形象和视觉效果的塑造,打造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
10. 可操作性原则:城市规划应具有可操作性,能够转化为具体的规划实施方案,为城市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三、城市规划原理的应用城市规划原理在实际的城市规划工作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应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结合城市规划原则,制定合理的规划目标和规划方案。
在具体的区域规划和详细规划中,也应遵循城市规划原则,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例如,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可以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空间布局,结合可持续性原则,提出合理的城市发展方向和空间分布。
在具体的区域规划中,可以根据人本性原则,注重居民的需求和利益,合理规划社区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原理是指以人们的居住、工作、休闲等各方面的需要为基础,经过科学的方法和规划实践,对城市的结构、功能和空间布局进行规划和调控,以达到系统化、综合化、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城市规划原则涉及城市设计、市政设施、社会服务设施、教育、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第一、人本主义原则城市规划首要考虑的是市民的利益和需求,人的需求应该是城市规划的核心。
规划设计应该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和价值观。
规划者要设想根据需求和资料分析,在综合了环境、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前提下,开发建设适合居民的住宅和工作场所。
城市规划方案必须顺应人的需求,创造舒适、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第二、社区化原则城市规划需要以社区为基础,发展各种社区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基本服务,比如教育、医疗、娱乐等。
社区设施按照人口密度分布,比如小学、邻里中心和商店等,都要考虑实际情况,因为这些设施可以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和互助精神,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第三、分层化原则城市规划需要分层,按照功能、用途和需求明确地分层。
比如住宅区、工业区、公园、商业区等要明确分区,不同区域保持一定的距离。
分层化可以让城市更紧凑,空间更充分利用,同时还可以改善人居环境和有效节约土地资源。
第四、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规划需要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规划者应关注植被、水资源和气候变化等考虑绿化、环保设计,使城市更加环保和健康。
规划者还应考虑城市交通、垃圾处理、能源利用等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城市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主要方面均达到协调发展。
第五、生态原则城市规划需要以生态考虑为前提,考虑周边环境的协同关系。
规划者应当合理地处理城市与周边生态系统之间的人为干扰,避免对周边生态系统的破坏,以保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第六、美学原则城市规划需要将美学设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因素。
因为城市本质上是由人创造的一种人文景观,所以城市规划应该将景观美学与城市景观结合起来。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一、背景介绍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理念,以确保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二、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要素1. 人文环境原理:考虑城市居民的文化、历史、社会需求,保护和传承城市的文化遗产,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和休闲设施,营造宜居的人居环境。
2. 经济发展原理: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合理布局产业结构,提供就业机会,吸引投资,增加城市的经济活力。
3. 生态环境原理: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污染和能源消耗,提供清洁的空气、水资源和生态景观。
4. 交通运输原理:建立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提供多样化的交通方式,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5. 空间布局原理:合理规划城市的用地结构,确保城市的紧凑性和功能分区,提供便利的公共设施和服务,提高城市的空间利用效率。
6. 社会公平原理:关注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平等的公共服务,减少社会阶层差距,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三、城市规划原理的具体应用1.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根据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制定长远的城市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为城市规划提供指导。
2. 总体规划编制: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的发展布局、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规划城市的用地、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提供框架。
3. 分区规划编制: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城市进行细化的分区规划,确定各个区域的用地用途、建造密度、建造高度等规划要素,保证城市的有序发展。
4. 城市设计:通过城市设计,对城市的具体区域或者项目进行规划和设计,考虑人文环境、交通流线、建造风格等因素,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空间。
5. 基础设施规划:规划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确保城市的基础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标题:城市规划原理引言概述: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综合性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旨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进行城市规划工作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理念,以确保城市发展的合理性、可持续性和人性化。
一、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原则1.1 综合性原则:城市规划应该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人口结构等因素,确保规划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1.2 可持续性原则:城市规划应该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平衡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慷慨面的发展,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1.3 民主参预原则:城市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居民的意见和需求,促进公众参预规划决策,确保规划的公正性和民主性。
二、城市规划原理的空间布局2.1 合理用地布局:城市规划应该合理规划城市的用地功能分区,确保城市的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避免用地浪费和混乱。
2.2 交通布局:城市规划应该合理规划城市的交通网络,确保交通便利和畅通,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
2.3 绿地布局:城市规划应该合理规划城市的绿地系统,增加城市的绿化率,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住品质。
三、城市规划原理的功能分区3.1 居住区:城市规划应该合理规划居住区的布局和密度,确保居民的居住环境舒适和安全。
3.2 商业区:城市规划应该合理规划商业区的位置和规模,促进商业活动的繁荣和多样化。
3.3 公共设施区:城市规划应该合理规划公共设施区的分布和服务范围,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和文化需求。
四、城市规划原理的建造设计4.1 建造风格:城市规划应该注重建造的风格和外观,保持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
4.2 建造高度:城市规划应该合理规划建造的高度和密度,避免高楼大厦过密造成的阴影和拥挤。
4.3 建造功能:城市规划应该合理规划建造的功能分区,确保建造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五、城市规划原理的管理与监督5.1 规划实施:城市规划应该有明确的实施计划和时间表,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和落实。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一、引言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布局、功能组织、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的设计和管理的过程。
城市规划原理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础,它涉及到城市发展的方向、目标、原则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详细介绍城市规划原理的相关内容。
二、城市规划原则的概念城市规划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制定的一系列指导性原则。
这些原则旨在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三、城市规划原则的分类1. 综合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是城市规划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
它包括城市的整体性、可持续性、适度性等方面的内容。
综合性原则要求城市规划要以人为本,注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同时要兼顾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 适度性原则适度性原则是指城市规划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合理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密度。
适度性原则要求城市规划要避免过度扩张和过度密集,保持城市的适度规模和适度密度。
3. 功能分区原则功能分区原则是指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功能要求,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
功能分区原则要求城市规划要合理确定各个功能区域的位置和范围,保证各个功能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4. 环境保护原则环境保护原则是指城市规划要注重保护城市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环境保护原则要求城市规划要合理布局绿地和公园,保护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5. 历史文化保护原则历史文化保护原则是指城市规划要注重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宏扬城市的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保护原则要求城市规划要合理布局历史文化街区和古迹保护区,保护历史建造和文化景观。
四、城市规划原则的实施1. 制定规划法律法规为了保证城市规划原则的实施,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划法律法规,明确城市规划的权责和程序,规范城市规划的实施。
2. 加强规划管理城市规划原则的实施需要加强规划管理,建立健全规划管理机构和规划管理制度,加强对城市规划的监督和评估。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一、引言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的一种综合性规划活动。
它涉及到城市的土地利用、交通、环境、建筑等方面,旨在提高城市的居住品质、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城市规划的目标和方法、城市规划的实施过程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1.可持续发展原理城市规划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即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未来世代的发展需求。
这意味着城市规划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
2.整体性原理城市规划要以整体性的视角来考虑城市的发展,不仅要关注单个建筑或地区的规划,还要将其与周边环境和城市的整体发展相协调。
这需要城市规划师在制定规划方案时,充分考虑城市的空间结构、交通网络、公共设施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3.适应性原理城市规划应具备一定的适应性,即能够适应不同城市发展阶段和不同城市特点的要求。
这意味着城市规划要根据城市的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规划策略和措施。
4.公众参与原理城市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和需求。
公众参与可以增加规划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提高规划的接受度和执行力度。
因此,城市规划应该通过公众听证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三、城市规划的目标和方法1.城市发展目标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居住品质和生活质量。
具体目标包括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优化城市的交通网络、提升城市的公共设施和服务水平、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等。
2.城市规划方法城市规划的方法包括数据收集和分析、空间分析和评估、规划方案设计和评估等。
在数据收集和分析阶段,城市规划师需要收集城市的人口、土地利用、交通等方面的数据,并进行综合分析。
在空间分析和评估阶段,城市规划师需要对城市的空间结构、交通网络、公共设施等进行评估和分析。
在规划方案设计和评估阶段,城市规划师需要制定不同的规划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估和比较,选取最优方案。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一、引言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综合性的规划和设计,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
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制定城市规划方案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本文将详细介绍城市规划原理的相关内容。
二、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原则之一。
它要求在城市规划中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要考虑到交通系统的优化,减少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同时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工具,以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2.人本原则人本原则强调以人为本,满足居民的需求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城市规划中要考虑到居民的居住、工作、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划分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确保居民居住的安全和舒适。
3.空间整合原则空间整合原则要求在城市规划中合理利用和整合城市的空间资源。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规划土地的利用,确保土地的多功能性和高效利用。
同时,要合理规划城市的建造高度和密度,避免城市过度拥挤和资源浪费。
4.生态保护原则生态保护原则要求在城市规划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要保护和修复自然湿地、绿地和水体,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服务。
同时,要推广可持续的建造和能源利用方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5.文化保护原则文化保护原则要求在城市规划中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要保护历史建造和文化景观,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同时,要注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三、城市规划原理的具体内容1.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要求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的土地资源,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空间的有序发展。
例如,在土地利用规划中要合理划分不同类型的用地,如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等,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内容概述:第一章城市规划的概念与方法- 城市规划的定义和目的-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的基本方法- 城市规划的组织机构与程序第二章城市发展与规划- 城市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城市规划的历史沿革-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第三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与特点- 城市空间结构的要素与形成机制- 城市空间布局的原则与方法- 城市功能布局的规划与调整第四章城市用地与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用地规划的意义与目标- 城市用地规划的基本原则- 城市用地规划的分类与方法-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与步骤第五章城市生活与社区规划- 城市生活空间的需求与特点- 城市社区的定义和功能- 城市社区规划的原则与方法- 城市社区规划的实施与管理第六章城市交通与交通规划- 城市交通的发展与特点- 城市交通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交通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交通规划的控制与管理第七章城市环境与环境规划- 城市环境的问题与挑战- 城市环境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环境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环境规划的评价与监测第八章城市景观与景观规划- 城市景观的意义与价值- 城市景观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景观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景观规划的保护与管理第九章城市保护与保护规划- 城市保护的意义与目标- 城市保护规划的原则与步骤- 城市保护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保护规划的实施与监测第十章城市更新与更新规划- 城市更新的概念与动因- 城市更新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更新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更新规划的实施与评价第十一章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特点-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路径-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监测-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展望附录:国内外城市规划实例分析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9.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 详细规划
德国联邦政府立法规定,各州政府必须制定两 种本地的规划,即土地利用规划(Land use plan)和分区规划(Zoning plan)。土地利用 规划是整个市(镇)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规划, 只是“预备型”的规划(Preparatory plan), 它提出整个城市开发的指导方针和政策。分区 规划是按照住宅区、综合建筑区、制造工业区 或其他工业区、特殊区四个分区的具体内容分 别制定的规划。某些市(镇)的分区规划还包 括森林区的规划和农业区规划。联邦土地利用 法令(《Federal Land Utilization Order》, 1977)具体规定了各土地分区的标准。
6
4
第九章 控制性 详细规划
• 1989年,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结合“苏州市古城街 坊控规研究”课题,对控规中诸如规划地块的划分、综合 指标的确立、新技术运用以及控规与分区规划的关系等几 个重要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并据此编写了《控制性 详细规划编制办法》(建议稿)。 • 1991年,东南大学与南京市规划局完成“控规理论方法研 究”课题,对控规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 • 1991年,建设部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列入了控规的 内容,并明确了其编制要求。 • 1995年,建设部制定了《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规范了控规的具体编制内容和要求。至此,我国控规逐步 走上了规范化道路。
14
12
第九章 控制性 详细规划
单户独立住宅
15
13
第九章 控制性 详细规划
14层公寓住宅
16
14
第九章
美国的区划法(Zoning act)
•
控制性 详细规划
区划法须经过地方立法机构的审查批准,并作为地方法 规对土地的使用起管理作用,是地方政府影响土地开发 最主要的手段。区划法规明确规定了地方政府辖区内所 有地块的土地使用类型和建筑类型,因此可以用来保证 所有的开发和已经确定的规划目标相符合,对于与区划 法规相符的开发案例的审批,无须举行公众听证会(除 非区划条例中有特别的规定)。美国规划管理是通则式 的,规划人员在审理开发申请个案时不享有自由裁量劝, 只要开发活动符合这些规定,就肯定能获得规划许可, 反之,则不能获得规划许可。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一、引言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发展进行有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准则。
本文将详细介绍城市规划原理的相关内容。
二、城市规划原理的重要性城市规划原理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石,它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遵循城市规划原理可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三、城市规划原理的具体内容1. 综合性原则:城市规划应该综合考虑城市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确保城市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
2. 人本性原则:城市规划应该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3. 适度性原则:城市规划应该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合理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布局,避免过度扩张或者过度集中。
4. 公平性原则:城市规划应该保证公平,避免城市发展中的不平等现象,使城市的发展机会和资源分配更加公正合理。
5. 可持续性原则:城市规划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
6. 灵便性原则:城市规划应该具有一定的灵便性,能够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保证规划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7. 可行性原则:城市规划应该具有可行性,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有效的实施,确保规划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四、城市规划原理的应用城市规划原理在城市规划实践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进行城市规划工作时,需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遵循城市规划原理,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1. 在城市规划编制阶段,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各个方面,制定综合性的规划方案。
2. 在城市规划设计阶段,需要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
3. 在城市规划实施阶段,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 在城市规划监督阶段,需要保证规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确保规划方案的有效实施。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
名词解释部份1、日照间距: 先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 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造后退:是规定建造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者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 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
(不确 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5、城市蓝线: 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 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城市干道或者自然分界线所围 合, 并与居住人口规模 (30000--50000 人)相对应, 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 能满足该区 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 :中央商务区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者大城市里主 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造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
11、建造平均层数 :指一个建造地段内所有建造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造总面积的总和12、CIAM :国际现代建造协会 。
13、拆建比: 新建的建造总面积与拆除的原有建造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者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 的总称。
15、竖向设计: 城市开辟建设地区(或者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造布置 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 改造,确定坡度、 控制高程和平衡土 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者其中某一要素对 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 定建设用地性质、 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辟相衔接,作为城市规 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筑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城市规划原理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车的坡道;
41
3、
• 道路是住宅区内外各种路径的统称,包括小 径、车路和街道。
• 道路在住宅区中的作用极为重要,它在规划
结构中是住宅区的空间形态骨架,是住宅区
28
公共服务设施
• 住宅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可分为公益性设施和盈利性设施 两大类。按其服务的内容,又可分为商业设施、教育设施、 文化运动设施、医护设施、社区设施五类,见下表:
29
公共服务设施
30
公共服务设施
31
公共服务设施
• 社区中心(中心会所):是一种集社区管理、居民服务、社区活 动和社区教育为一体的综合设施。它是达到住宅区社区发展目标和 社区系统组建的重要物质设施。
4、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配建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 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
24
5、居住区配套公建各项目的规划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性质和居住区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应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
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并应利于发挥设施效益,方便经营管理、使用和减少干 扰;
不宜小于10m; 3) 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0m;非采暖区
不宜小于8m; 4) 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39
2、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
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制定的一系列规划原则和方法。
这些原理在城市规划师和决策者的指导下,用于指导城市的布局、用地分配、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社区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决策。
1. 综合规划原则:城市规划应该综合考虑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实现各项规划目标的协调统一。
2. 人本主义原则:城市规划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创造舒适、安全、方便的城市环境。
3. 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规划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增长,满足当前和未来世代的需求。
4. 空间组织原则:城市规划应该根据不同功能和用途,合理划分城市的空间,并确保各个区域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发展。
5. 社区参与原则:城市规划应该提倡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合作,加强民众的意见征集和决策的透明度,建立和谐的社区关系。
6. 灵活性原则:城市规划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和需要,及时调整和修订规划方案。
7. 促进公平原则:城市规划应该关注社会公平,避免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平衡的加剧,为所有居民提供公平的机会和条件。
8. 节约资源原则:城市规划应该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水源和能源资源,提倡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理念。
9. 交通便利原则:城市规划应该考虑交通运输的需求,合理规划道路、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系统,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
10. 文化传承原则:城市规划应该注重保护和传承本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促进新的文化创意和多元文化的发展。
这些原则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为城市规划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借鉴,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美好生活。
城市规划原理
注册城市规划师一、考试科目及时间安排2011年度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定于10月22日至23日举行。
共设《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规划实务》4个科目。
具体考试科目与时间为:考生应考时,应携带黑色墨水笔、2B铅笔、橡皮、无声无文本编辑功能的计算器。
二、本科目的基本情况《城市规划原理》作为一门理论性考试科目,内容是关于城市与城市发展的知识,城乡规划学科知识,城乡规划体系知识,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形成的知识,城乡规划编制的知识,城乡规划实施的知识。
本科目考试的目的是:考核应试人员所具备的城乡规划理论知识的状况,包括对城市发展及城市规划学科的基础理论,对城乡规划制定、编制、实施等有关的专业理论的了解、熟悉、掌握程度。
各位学员要充分认识城市规划原理在注册规划考试中的作用和地位。
首先,城市规划原理是一门必考科目,需要考生进行认真的学习和复习。
其次城市规划原理作为城市规划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城市规划实务科目考题的考点就是对原理的考察,所以需要在单纯背诵的基础上,提高理解力,这有助于城市规划实务的通过率。
三、考试大纲《全国城市规划师职业资格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是注册城市规划师职业资格考试工作的基础文件,是考试命题、考前培训及编写培训教材和有关辅导材料的依据,也是应试人员必读的指导型文件。
《考试大纲》对知识点的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了解、熟悉、掌握。
这里我们根据考试大纲对该门课程的考试进行分析:要求“了解”的知识点占12%,要求“熟悉”的知识点占52%,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占35%。
至于答题中的一些具体事项将在以下各章节的讲解中分别予以说明。
四、考试题型《城市规划原理》此科目考试采取选择题型,其中单项选择考题数量为70题,多项选择题数量为30题。
1、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一般考题由题干和4个备选项组成,答对得1分,不选或答错都不得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综合性的规划和设计,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
它涉及到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环境保护、公共设施等方面,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指导性文件。
一、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1.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规划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即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保持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为后代留下良好的城市环境。
2.整体性原则:城市规划应以整体性为原则,将城市的各个组成部份进行有机的组合和协调,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3.适度规模原则:城市规划应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速度,避免无序扩张和资源浪费。
4.人本主义原则:城市规划应以人为本,满足居民的需求和利益,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5.多元化原则: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城市的多样性和多元化需求,为不同群体提供适宜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
二、城市规划的内容1.城市空间布局:城市规划应合理布局城市的各个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教育区等,使各个功能区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便捷的交通网络。
2.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应合理规划土地的利用方式,包括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3.交通规划:城市规划应合理规划城市的交通系统,包括道路、铁路、公交、自行车等,提高交通的便捷性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
4.环境保护规划:城市规划应合理规划城市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绿地建设、水资源保护、垃圾处理等,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5.公共设施规划:城市规划应合理规划城市的公共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公园、体育设施等,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三、城市规划的实施步骤1.调查研究:对城市的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包括人口、土地利用、交通状况、环境质量等方面的数据采集和分析。
2.制定规划方案: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制定城市规划的总体方案和具体细则,包括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一、概述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建设中,根据城市发展的需求和目标,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它包括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城市空间布局、交通规划、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内容。
城市规划原理的制定对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规划原则1. 综合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中,要综合考虑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确保城市规划方案的全面性和协调性。
例如,在制定城市规划方案时,要考虑城市的经济发展需求、社会发展需求以及环境保护需求,使规划方案能够综合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2. 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中,要注重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推动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土地浪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人性化原则:人性化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中,要以人为本,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规划城市的公共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公园等,方便居民的生活和工作。
4. 灵活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中,要注重灵活性和可调整性,使城市规划方案能够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
例如,在制定城市规划方案时,要考虑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预留一定的调整空间,使规划方案能够灵活应对城市发展的变化。
5. 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中,要注重规划方案的可行性,确保规划方案的实施能够取得实际效果。
例如,在制定城市规划方案时,要考虑城市发展的现实条件,包括经济、技术等方面的限制,确保规划方案的可行性。
三、城市规划原理的应用城市规划原理的应用需要结合具体的城市实际情况进行,以下是一个示例:以某市城市规划为例,根据市区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制定了一套城市规划原则:1. 综合性原则:综合考虑市区经济发展需求、社会发展需求和环境保护需求,制定全面协调的城市规划方案。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标题:城市规划原理引言概述:城市规划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原则,对城市的发展进行规划和管理,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的原理出发,分析城市规划的五个主要方面,包括人口规模与分布、土地利用、交通网络、环境保护和公共设施建设。
一、人口规模与分布:1.1 人口规模的确定:根据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承载能力和社会需求,确定合理的人口规模。
1.2 人口分布的合理性:考虑城市的地理条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合理安排人口分布,避免人口过度集中。
1.3 人口结构的优化:根据不同人口群体的需求和特点,合理规划居住区、商业区和教育区,提供多样化的社会服务。
二、土地利用:2.1 土地分类与规划:根据城市功能和发展需求,将土地划分为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不同类型,并合理规划其布局。
2.2 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通过合理布局和高效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土地浪费。
2.3 土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交通网络:3.1 道路规划与交通流量控制:根据城市的交通需求和交通流量,规划道路网络,合理控制交通流量,缓解交通拥堵。
3.2 公共交通的发展:建设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的便捷性和覆盖面,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
3.3 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将交通规划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四、环境保护:4.1 生态环境保护: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4.2 绿化与景观规划: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居住舒适度。
4.3 垃圾处理与污水处理: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厂,实现垃圾和污水的有效处理,减少环境污染。
五、公共设施建设:5.1 教育设施与医疗设施:合理规划教育和医疗设施的布局,满足人们的学习和医疗需求。
5.2 娱乐设施与文化设施:建设娱乐和文化设施,提供多样化的娱乐和文化活动。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一、背景介绍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设计的过程,旨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制定城市规划方案时所遵循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准则,以确保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二、城市规划原则1. 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原则,要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规划要充分考虑人们的居住、工作、教育、文化、娱乐等各方面需求,创造舒适宜人的城市环境。
2. 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规划应注重可持续发展,要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兼顾未来世代的需求。
规划要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 综合协调原则:城市规划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各个方面因素,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并协调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规划要统筹规划城市的产业布局、交通网络、公共设施、绿地空间等,实现城市的整体协调发展。
4. 灵便性原则:城市规划要具有一定的灵便性,能够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
规划要留有一定的空间和余地,以便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5. 可行性原则:城市规划要具有可行性,要考虑到政策、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可行性。
规划要在政策的指导下,结合可行的技术手段和经济条件,确保规划方案的实施可行性。
6. 公众参预原则:城市规划要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和需求,进行广泛的公众参预。
规划要通过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广泛的共识,增强规划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三、城市规划原理的应用1. 城市用地规划: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合理规划土地的用途和分配,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要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规划不同用途的土地,如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
2. 交通规划:规划城市的交通网络,确保交通的便捷性和流畅性。
要合理规划道路、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等交通设施,提高交通的效率和安全性。
同时,要鼓励非机动交通和公共交通的使用,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降低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是指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发展需求,结合城市的自然条件,采取合理的空间结构和规划布局,以及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确定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以实现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优化的城市规划。
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科学的综合规划,以较高效率完成城市的空间布局,促使城市发展和改善,提升城市的居住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主要包括:首先,规划阶段,这是整个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准确的调查、规划和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的政策、目标和规划原则,以及城市发展的各类功能;其次,在执行实施阶段,要根据规划原则,把规划结果付诸实施,实施时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发展需求,实施时还要考虑到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负荷,把握城市发展的整体性、可持续性;再次,要进行检查和评价,确保城市规划的质量,把握规划的实施质量,按照规划的要求把规划结果落实到实际。
城市规划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它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等多方面,只有准确把握城市规划原理,才能更好地实施城市规划,促进城市发展,改善城市居住质量,实现城市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二、 社区
一)、邻里关系
价值观念等的社会关系,它不同于亲缘或血缘关系。 邻里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邻居间知姓名和家庭概况,每天碰面接触 的自觉帮助型; 第二层次:邻居间见面打招呼,但不一定知其姓名的 愿意帮助型; 第三层次:住户彼此偶尔见面但认为他或他们是属于 自己社区一部分的应该帮助型。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三、 系统
二)、社区系统
现代社区应该从生活品质出发, 全方位地改善和提高住区的可居住性。 以住户居住生活的需求为出发点, 社区的构成系统需要重组和完善,可 分为生活保障、育才就业、交流参与 以及运营四大系统。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三、 系统
1.社区生活保障系统
生活保障系统包含有基本服务保证、通行条件保 证、义务教育保障、住房保障、环卫保障、基础设施 供应保障、安全保障、绿地面积保证、绿化环境保障 以及健康保障,其中绝大部分子系统均具有新的内容, 如基本服务保证中的个人经济活动服务,通行条件中 的私人机动车通行与停放,住房、环卫、基础设施供 应和安全保障中的物业管理,基础设施供应中的分质 供水、网络计费,安全保障中的报警系统,以及绿化 环境中的环境设计与设施维护等等。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一、住宅区的类型、规模、分级及其相关设施
二)、住宅区的分级及其相关设施
分级是居住区规划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城 市居住区中,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与 户外活动场地设置的项目、数量和规模一般均应 根据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三级进行配置, 其中道路的分级在有些情况下分为四级设置到住 宅单元级。居住区规划的分级要求是以各类公共 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所使 用的频率和人口规模为依据的,其中既考虑了居 民使用的便利,也兼顾了设施设置和运营的经济 性。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一、住宅区的类型、规模、分级及其相关设施
3.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 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 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 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规模:人口 1000—3000人,户数300—700户, 用地4—6公顷。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一、住宅区的类型、规模、分级及其相关设施
2.居住小区
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 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 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 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 和公共绿地。它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是 构成居住区的—个单位。 规模:人口7000—15000人,户数2000— 4000户,用地10—35公顷。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三、 系统 2.社区育才与就业系统
社区育才系统并不简单地意味着配建中小学和幼儿 园,而是包括提供从幼儿到成人的完整教育内容。完善 的社区教育有助于创造浓郁的社区文明与文化氛围,引 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个体素质形成的重要环境。 现代社区作为一个育人基地,社区育才功能已不 仅仅局限于义务教育,而是一个包括青少年课外教育、 成人教育等内容的网络,各种类型和背景的人、各种年 龄的人接触、交流,社区应具备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 物质文化环境以及相应的设施,包括开设业余学校、就 业技能培训专题讲座和演讲等,配置或开放教室、讲堂、 图书资料、计算机设备等,使居民素质能够不断跟上发 展的需要。这在当前大量二次就业问题的面前是一种创 造再就业机遇的有益途径。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三、 系统 3.社区交流与参与系统
社区是社会大系统与家庭之间的纽带,公平共享是 社区存在的重要基础,融洽的邻里关系来自于不同阶层、 不同背景居民对社区的共同责任和认同,这些目标的实现, 交流和参与是重要的手段。 场所是居民交流和参与的载体,而社区是由时间、空 间、设施及其活动内容等要素构成的特定行为场所,并被 赋予一定的意义。场所的意义是比单纯的物质空间特征更 为重要的因素,是空间的灵魂,但这种意义必须由场所的 内容及其中的活动体现出来。在社区的户外空间中,每个 空间都应当具有适合于公共活动产生的可能性和多义性。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第一节 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
一、 住宅区的类型、规模、分级及其相关设施 二、 社区 三、 系统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一、住宅区的类型、规模、分级及其相关设施
一)、类型与规模 1.居住区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 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 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定地域范内为居民 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 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 规模: 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 10000—15000户,用地50~100公顷。
邻里关系是一种以社会道德为基础,包括文化、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二、 社区
二)、邻里单位及其原则
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西萨· 佩里提出 了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的住宅区 规划理论,它是针对城市中人口密集、房屋 拥挤、居住环境恶劣、交通事故严重的状况 而提出的,目的是使人们居住生活在一个花 园式的住宅区内。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三、 系统
4.社区运营系统
社区运营系统是社区维持维护和改善发展 的基础。该系统存在的基础在于住户和管理者 的互利,通过该系统,社区的各项职能得以发 挥,各项设施得以运作,住户得到利益保障。 财务问题是社区运营系统的核心问题,社区保 障、就业、育才、交通与参与系统的建立和良 性运转,需要该系统的统筹协调和经营。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三、 系统
4.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
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包括住宅区的各级 和各类绿地以及各类户外活动场地。其中绿 地系统包括公共绿地、宅间宅旁绿地、道路 绿地、专用绿地和防护绿地等其他绿地;户 外活动场地包括幼儿和儿童游戏场地、青少 年活动场地、老人健身与活动场地等(见下 图)。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三、 系统
绿
公共绿地 居住区公园 小区集中绿地 组团绿地
地
道路绿地 车行道绿地 人行道绿地 步行路绿地 宅间地 宅旁绿地
专用绿地 教育设施绿地 文化娱乐设施绿地 商业服务设施绿地 运动设施绿地
绿地系统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三、 系统
外活动场地
幼儿游戏场地
儿童游戏场地青少年活动来自地老人健身与活动场地户外活动场地系统
一)、需求层次理论
住宅区规划设计最终是为人提供一个良好 的环境,使人能更好地实现他们的各种个人与 社会活动。因此,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住宅 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1954年美国社会学家马斯(A.Maslow)在 《动机与个性》一书中提出了“需求等级”学 说,把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分成五个层次, 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三、 系统
三)、系统的整体性
住宅区的各类系统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 它与其周围地区和整个城市相应的各项系统 密切相关。在物质系统的构成上,它是城市 物质系统的基本单元;在物质系统的空间布 局上,它是城市整体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社会生活方面,它又是整个社会生活网络 的重要节点 。
三、 系统
1.住宅与住宅用地
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住宅”可以包含住 宅单元、栋(幢)、住宅群落、居住组团等住宅 用地上的居住建筑,它分别以不同的居住人 口规模要求配置相应等级(包括项目和规模)的 服务、通路、绿地与场地设施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三、 系统
2.道路交通设施与道路停车用地
道路交通设施与道路停车用地包括住宅 区内的为通达至住宅、各类设施、各类场地 和可活动绿地的通路以及为住宅区居民居住 生活服务的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停车设施。按 通路的空间位置和服务人口以及相应的道路 宽度,住宅区道路可分为宅间路、组团路、 小区路和居住区道路四级 (见下图)。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二、 社区
社区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 种亲密的社会关系(即人际关系)。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Tonnize)提出 了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有一定的社 会关系,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有 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有相近的 文化、价值认同感。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二、 社区
在以上四个条件中,社会关系指一定地 域内的居民之间有相互交往与协作;公共 服务设施则保证了居民有生存与生活的物 质基础;文化价值认同感表现为居民相互 认可的生活方式、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 相同或互不冲突的习俗和宗教信仰;一定 地域内相对独立则反映了社区居民的居住 生活和社会生活发生在一定的地域范围之 内,但其影响的往往是整个社会。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第二节 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
一、 社区发展原则 二、 生态优化原则 三、 共享社区原则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第二节 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
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全面考虑满足人 的需求、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建设与 运营的经济性以及景观形象的塑造等要 求,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遵循社 区发展、生态优化和共享社区的住宅区 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以及相应的住宅区 规划设计原则,建设文明、适居的居住 社区。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三、 系统
一)、物质系统
住宅区一般均由住宅用地、公共 服务设施用地、道路停车用地和公共 绿地四大用地以及相应的住宅、公共 建筑、道路交通设施以及绿地与场地 四大系统组成。这四大系统内部存在 一个分级的结构层次,它对应服务于 相应的居住人口。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二、 社区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二、 社区
形成邻里单位的原则:
1.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车行、人 行道路分开设置。 2.保证充分的绿化,使各类住宅都有充分的 日照、通风和庭院。 3.设置日常生活必须的服务设施,每个邻里 单位有一所小学。 4.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色,建筑物自 由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