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一、背景介绍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理念,以确保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二、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要素1. 人文环境原理:考虑城市居民的文化、历史、社会需求,保护和传承城市的文化遗产,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和休闲设施,营造宜居的人居环境。
2. 经济发展原理: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合理布局产业结构,提供就业机会,吸引投资,增加城市的经济活力。
3. 生态环境原理: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污染和能源消耗,提供清洁的空气、水资源和生态景观。
4. 交通运输原理:建立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提供多样化的交通方式,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5. 空间布局原理:合理规划城市的用地结构,确保城市的紧凑性和功能分区,提供便利的公共设施和服务,提高城市的空间利用效率。
6. 社会公平原理:关注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平等的公共服务,减少社会阶层差距,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三、城市规划原理的具体应用1.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根据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制定长远的城市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为城市规划提供指导。
2. 总体规划编制: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的发展布局、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规划城市的用地、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提供框架。
3. 分区规划编制: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城市进行细化的分区规划,确定各个区域的用地用途、建造密度、建造高度等规划要素,保证城市的有序发展。
4. 城市设计:通过城市设计,对城市的具体区域或者项目进行规划和设计,考虑人文环境、交通流线、建造风格等因素,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空间。
5. 基础设施规划:规划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确保城市的基础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一、引言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功能配置、发展方向等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的过程。
它旨在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经济发展和环境可持续性,并为居民提供一个宜居、宜业和宜游的城市环境。
本文将详细介绍城市规划的原理和相关概念。
二、城市规划原理1.综合性原理城市规划应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多个因素,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规划应与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相协调,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特色,以及居民的需求和期望。
2.合理性原理城市规划应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
规划应基于充分的调研和数据分析,确保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规划应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平衡城市的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需求。
3.可持续性原理城市规划应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规划应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
规划应鼓励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减少污染和废弃物的产生。
4.人本主义原理城市规划应以人为本,关注居民的需求和福祉。
规划应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包括住房、教育、医疗、文化和娱乐设施等。
规划应注重社区的建设,鼓励居民的参与和互动。
5.灵活性原理城市规划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城市的变化和发展。
规划应具备可调整和更新的机制,以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
规划应鼓励创新和实验,推动城市的发展和改善。
三、城市规划的步骤1.调研和分析城市规划的第一步是进行调研和数据分析。
这包括对城市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状况的了解,以及对土地利用、交通、环境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
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规划者可以了解城市的现状和问题,为制定规划方案提供依据。
2.目标设定在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规划者需要制定城市规划的目标和愿景。
这些目标应与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相一致,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等方面。
目标设定应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期望,以及城市的特点和潜力。
3.方案设计在制定目标后,规划者需要制定具体的规划方案。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根据城市发展的需求和目标,制定出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以达到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功能和品质的目的。
城市规划原理涉及到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布局等内容。
下面将从城市规划的背景、原则和实施过程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城市规划原理。
一、城市规划的背景城市规划的背景是指城市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城市未来发展的需求和目标。
在城市规划的背景分析中,需要对城市的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数据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
例如,通过统计人口数量和结构,可以了解城市的人口增长趋势和人口分布情况;通过分析经济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可以确定城市的经济发展方向和重点支持的产业;通过评估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状况,可以确定城市的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
在城市规划的背景分析中,还需要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自然景观和社会需求等因素,以确保城市规划方案的可持续性和适应性。
二、城市规划的原则城市规划的原则是指在制定城市规划方案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和指导思想。
城市规划的原则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综合性原则:城市规划应当综合考虑城市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以实现城市的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
2. 适应性原则:城市规划应当根据城市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出适应城市发展的规划方案,以满足城市的长期发展需求。
3. 可持续性原则:城市规划应当注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提高生活质量,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 公平性原则:城市规划应当注重社会公平和公共利益,以确保城市发展的公正和平等。
5. 参与性原则:城市规划应当充分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市民的参与和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三、城市规划的实施过程城市规划的实施过程是指将规划方案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和项目实施的过程。
城市规划的实施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规划编制阶段:在这个阶段,城市规划部门根据城市的背景和原则,制定出城市规划的总体方案和细部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一、引言城市规划是指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对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交通、环境、建筑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的过程。
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准则,以确保城市发展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城市规划的五个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和参与性原则。
二、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指城市规划应从整体上考虑城市的发展和布局,以达到协调、统一的目标。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人口规模和结构等因素,确保城市的各个部分相互协调、相互依存。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应根据城市的整体发展目标和规划要求,合理确定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以实现城市的整体均衡发展。
三、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是指城市规划应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目标,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生态环境保护、能源消耗、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规划措施和政策,以保证城市的发展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并且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应合理规划绿地和公园的布局,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四、适应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是指城市规划应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城市的发展潜力、市场需求、技术水平等因素,制定相应的规划策略和措施,以确保城市规划的可行性和灵活性。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应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和交通网络,以适应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
五、公平性原则公平性原则是指城市规划应确保城市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公正。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和需求,避免城市资源的过度集中和不公平分配。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应合理规划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的覆盖率和质量,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平等。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引言概述: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准则。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阐述城市规划原理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正文内容:1. 基于人本原则1.1. 人口分布与居住区划:根据人口密度和居民需求,合理规划居住区,确保居民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便利性。
1.2. 公共设施规划:合理分布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公园等,以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并提高城市的整体功能性。
2. 生态环境保护原则2.1. 绿化和景观规划:合理规划绿地和景观,增加城市的绿化率,改善空气质量,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2.2. 城市交通规划:优化城市交通结构,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减少汽车使用量,降低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保护环境和居民的健康。
3. 经济发展原则3.1. 产业布局规划: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2. 商业中心规划:合理规划商业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供便利的商业服务,促进商业繁荣和经济增长。
4. 历史文化保护原则4.1. 文化遗产保护:合理规划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传承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提升城市的文化魅力和吸引力。
4.2. 历史街区保护:保护历史街区的风貌和特色,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形象,吸引游客和投资。
5. 社会公平原则5.1. 社会住房规划:合理规划社会住房分布,提供贫困人口和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
5.2. 公共空间规划:合理规划公共空间,如广场、公园等,提供居民休闲和社交的场所,促进社会交流和融合。
总结:城市规划原理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基础。
基于人本原则、生态环境保护原则、经济发展原则、历史文化保护原则和社会公平原则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
合理规划人口分布、公共设施、绿化和景观、产业布局、商业中心、文化遗产、社会住房和公共空间等,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的整体功能性、生态环境质量、经济发展水平、文化魅力和社会公平性。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原理是指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划理念和原则。
它涵盖了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等。
城市规划原理的制定需要考虑城市的整体性、可行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等因素,以确保城市的发展能够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实现平衡。
1. 城市规划的整体性原则:城市规划应该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城市的发展,不仅要注重单个区域或项目的规划,还要将城市各个方面的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体系。
这样可以确保城市的发展是协调一致的,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 城市规划的可行性原则:城市规划应该是可行的,要考虑到城市的实际情况和资源限制。
规划的目标和措施应该是可实施的,不仅要符合城市的发展需求,还要考虑到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承受能力。
只有在可行性的基础上,城市规划才能真正起到指导城市发展的作用。
3. 城市规划的公平性原则:城市规划应该追求公平,要考虑到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和利益。
规划应该为所有居民提供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确保城市的资源和机会的公平分配。
此外,规划还应该注重社会公众的参与,听取不同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多元化的决策过程,以确保规划的公正性和可接受性。
4.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性原则:城市规划应该追求可持续发展,要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规划应该鼓励低碳、节能、环保的城市建设方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
此外,规划还应该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5. 城市规划的灵活性原则:城市规划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
规划应该具有一定的容错性,能够及时调整和修正,以适应城市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此外,规划还应该具有创新性,能够引入新的理念和技术,推动城市的创新和发展。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原理是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划理念和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一、背景介绍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设计的过程,旨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制定城市规划方案时所遵循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准则,以确保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二、城市规划原则1. 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原则,要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规划要充分考虑人们的居住、工作、教育、文化、娱乐等各方面需求,创造舒适宜人的城市环境。
2. 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规划应注重可持续发展,要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兼顾未来世代的需求。
规划要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 综合协调原则:城市规划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各个方面因素,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并协调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规划要统筹规划城市的产业布局、交通网络、公共设施、绿地空间等,实现城市的整体协调发展。
4. 灵便性原则:城市规划要具有一定的灵便性,能够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
规划要留有一定的空间和余地,以便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5. 可行性原则:城市规划要具有可行性,要考虑到政策、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可行性。
规划要在政策的指导下,结合可行的技术手段和经济条件,确保规划方案的实施可行性。
6. 公众参预原则:城市规划要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和需求,进行广泛的公众参预。
规划要通过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广泛的共识,增强规划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三、城市规划原理的应用1. 城市用地规划: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合理规划土地的用途和分配,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要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规划不同用途的土地,如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
2. 交通规划:规划城市的交通网络,确保交通的便捷性和流畅性。
要合理规划道路、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等交通设施,提高交通的效率和安全性。
同时,要鼓励非机动交通和公共交通的使用,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降低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一、引言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的一种综合性规划活动。
它涉及到城市的土地利用、交通、环境、建筑等方面,旨在提高城市的居住品质、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城市规划的目标和方法、城市规划的实施过程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1.可持续发展原理城市规划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即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未来世代的发展需求。
这意味着城市规划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
2.整体性原理城市规划要以整体性的视角来考虑城市的发展,不仅要关注单个建筑或地区的规划,还要将其与周边环境和城市的整体发展相协调。
这需要城市规划师在制定规划方案时,充分考虑城市的空间结构、交通网络、公共设施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3.适应性原理城市规划应具备一定的适应性,即能够适应不同城市发展阶段和不同城市特点的要求。
这意味着城市规划要根据城市的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规划策略和措施。
4.公众参与原理城市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和需求。
公众参与可以增加规划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提高规划的接受度和执行力度。
因此,城市规划应该通过公众听证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三、城市规划的目标和方法1.城市发展目标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居住品质和生活质量。
具体目标包括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优化城市的交通网络、提升城市的公共设施和服务水平、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等。
2.城市规划方法城市规划的方法包括数据收集和分析、空间分析和评估、规划方案设计和评估等。
在数据收集和分析阶段,城市规划师需要收集城市的人口、土地利用、交通等方面的数据,并进行综合分析。
在空间分析和评估阶段,城市规划师需要对城市的空间结构、交通网络、公共设施等进行评估和分析。
在规划方案设计和评估阶段,城市规划师需要制定不同的规划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估和比较,选取最优方案。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引言概述: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优化城市环境,制定出的一系列规划原则和方法。
城市规划原理涉及到城市的空间布局、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和指导。
正文内容:1. 城市空间布局1.1 地理条件和资源利用: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地理条件和资源利用,合理规划城市的用地结构,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效率。
1.2 人口分布和居住环境:城市规划要考虑人口分布的合理性,合理规划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功能区的空间布局,提高居住环境的品质。
1.3 绿地和公共空间:城市规划要注重绿地和公共空间的规划,增加城市的绿化率,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2. 交通规划2.1 道路网络规划:城市规划要合理规划道路网络,确保交通的畅通和便捷性,减少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的发生。
2.2 公共交通规划:城市规划要注重公共交通的规划,建设轨道交通、公交系统等,提高城市的交通运输效率和便利性,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2.3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城市规划要鼓励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提供良好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环境,减少汽车使用,改善空气质量。
3. 环境保护3.1 空气质量和噪音控制:城市规划要注重空气质量和噪音控制,合理规划工业区和居住区的空间布局,减少工业排放和交通噪音的影响。
3.2 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要注重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保护,合理规划水源地和水体保护区,减少水污染和水资源浪费。
3.3 生态保护和绿化:城市规划要注重生态保护和绿化,合理规划绿地和生态保护区,保护城市的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4. 社会经济发展4.1 城市经济布局:城市规划要合理规划城市的经济布局,发展产业集聚区和经济发展区,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4.2 社会公平和福利:城市规划要注重社会公平和福利,合理规划社会福利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社会服务的均等性和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一、概述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根据城市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和人口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目标。
城市规划原理涉及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等方面内容,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指导。
二、城市空间布局原则1. 合理布局: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需求,合理规划城市的空间布局,包括中心城区、郊区和周边地区的划分,以及各功能区域的位置和范围的确定。
2. 紧凑布局:优化城市的用地利用效率,避免城市过度扩张和土地浪费,通过合理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控制,使城市更紧凑、更高效。
3. 分散布局:在城市规划中,要考虑到人口的分散和就业机会的分布,合理规划城市的分散布局,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和城市过度拥挤。
三、土地利用原则1. 适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通过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 优先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在城市规划中,要优先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合理划定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确保城市的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 合理划定建设用地和保护用地:在城市规划中,要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土地资源的供需情况,合理划定建设用地和保护用地,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四、交通规划原则1. 便捷性原则:合理规划城市的交通网络,提高交通的便捷性,包括道路、公交、地铁、轨道交通等交通方式的规划和布局。
2. 环保性原则:在交通规划中,要注重环境保护,推广绿色出行方式,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和交通噪音污染,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3. 安全性原则:在交通规划中,要注重交通安全,合理规划道路和交通设施,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五、环境保护原则1. 生态优先原则:在城市规划中,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规划城市的绿地和生态空间,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一、概述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需求和条件,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目标。
城市规划原理涉及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交通、环境保护、公共设施等方面,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指导。
二、城市空间布局1. 城市功能分区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特点,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教育区等,合理规划各个功能区的空间布局,以实现城市功能的协调发展。
2. 城市中心区规划城市中心区是城市的核心,是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地,应合理规划中心区的空间布局,包括道路布局、建造高度、用地规划等,以提高中心区的形象和功能。
3. 城市扩展与边缘区规划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城市需要不断扩展和更新,应合理规划城市的扩展方向和边缘区的开辟,确保城市的有序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土地利用1. 土地分类根据土地的性质和用途,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如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等,合理规划土地的利用方式,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2. 土地利用强度根据城市规模和发展需求,确定土地的利用强度,包括建造容积率、建造高度限制等,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城市的空间利用效益。
3. 土地保护与节约利用合理规划城市的土地利用,注重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提倡节约用地,减少土地浪费,保护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交通规划1. 道路网络规划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交通流量,规划城市的道路网络,包括主干道、支路、快速路、高速公路等,以提高交通效率和减少拥堵。
2. 公共交通规划合理规划公共交通路线和站点,提升公共交通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降低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3.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鼓励步行和自行车出行,规划步行和自行车道,提供便捷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环境,减少机动车的使用,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居民健康。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一、概述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发展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以确保城市的整体性、可持续性和人性化。
二、城市规划原则1. 综合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是城市规划的基础,要求将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相结合,确保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综合性原则包括:- 经济合理性:规划要符合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 社会公平性:规划要考虑社会公平,提供平等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 环境可持续性:规划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 人性化原则人性化原则是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原则,注重满足居民的需求和提升生活质量。
人性化原则包括:- 居住环境优化:规划要提供适宜的住房和居住环境,注重居民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 交通便利性:规划要合理布局交通网络,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和步行、骑行等非机动交通方式,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
- 公共空间建设:规划要注重公共空间的建设,包括公园、广场、文化设施等,提供休闲、娱乐和社交的场所。
3. 空间布局原则空间布局原则是指合理规划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布局,以实现城市的有序发展和功能分区。
空间布局原则包括:- 中心城区优化:规划要注重中心城区的保护和提升,发挥其经济、文化和行政中心的作用。
- 分散式发展:规划要避免城市过度集中,通过合理布局分散城市功能,减轻中心城区的压力。
- 城市边界控制:规划要控制城市的扩张,避免无序城市扩张和土地浪费。
4. 历史文化保护原则历史文化保护原则是指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以维护城市的独特性和文化认同。
历史文化保护原则包括:- 历史建造保护:规划要注重保护具有历史价值的建造物和古迹,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特色。
- 文化景观保护:规划要保护具有文化景观价值的地区,如传统街区、风景名胜区等,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制定的一系列规划原则和方法。
这些原理在城市规划师和决策者的指导下,用于指导城市的布局、用地分配、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社区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决策。
1. 综合规划原则:城市规划应该综合考虑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实现各项规划目标的协调统一。
2. 人本主义原则:城市规划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创造舒适、安全、方便的城市环境。
3. 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规划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增长,满足当前和未来世代的需求。
4. 空间组织原则:城市规划应该根据不同功能和用途,合理划分城市的空间,并确保各个区域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发展。
5. 社区参与原则:城市规划应该提倡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合作,加强民众的意见征集和决策的透明度,建立和谐的社区关系。
6. 灵活性原则:城市规划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和需要,及时调整和修订规划方案。
7. 促进公平原则:城市规划应该关注社会公平,避免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平衡的加剧,为所有居民提供公平的机会和条件。
8. 节约资源原则:城市规划应该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水源和能源资源,提倡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理念。
9. 交通便利原则:城市规划应该考虑交通运输的需求,合理规划道路、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系统,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
10. 文化传承原则:城市规划应该注重保护和传承本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促进新的文化创意和多元文化的发展。
这些原则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为城市规划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借鉴,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美好生活。
城市规划原理
名词解释1、城镇化:指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2、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的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代表为:米列都城。
3、卫星城镇定义:在大城市周围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4、邻里单位: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
5、城市人口: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6、城市用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功能与用途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7、城市性质: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8、城市规模: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9、城市设计: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
10、容积率: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值。
11、建筑密度:是指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面积占该块用地面积的比例。
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12、绿地率: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地面积的比例。
13、建筑后退: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建筑物相对于规划地块边界和各种规划控制线的后退距离,通常以后退距离的下线进行控制。
14、建筑间距:是指两栋建筑物或构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
15、城市职能: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16、城市用地评价: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对城市土地的可行性、用途需要投入的资金,以及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城市生态平衡的影响所做的评价。
17、城市发展战略是指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一、引言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发展进行综合性、长远性的规划和设计,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美好生活。
城市规划原理是制定城市规划的基本准则和指导原则,对于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品质、保护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城市规划原理的相关内容。
二、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概念1. 可持续性原则:城市规划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坚持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2. 综合性原则:城市规划应综合考虑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确保规划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3. 公众参与原则:城市规划应充分尊重公众的意见和需求,通过广泛的参与机制,实现公众对城市规划决策的参与和监督。
4. 灵活性原则:城市规划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确保规划的可持续性和适应性。
5. 科学性原则:城市规划应基于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准确的数据分析和预测,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城市规划原理的具体内容1. 空间布局原则(1)合理布局:城市规划应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需求,合理布局各类功能区域,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实现不同功能区的协调发展。
(2)紧凑布局:城市规划应倡导紧凑型城市布局,减少城市的扩张和碎片化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资源浪费。
(3)生态布局:城市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合理规划绿地、湿地、水域等生态空间,提高城市的生态品质和可持续性。
2. 交通规划原则(1)多元化交通:城市规划应构建多元化的交通网络,包括公共交通、非机动交通和机动交通等,提高交通的便捷性和可达性。
(2)交通优先:城市规划应优先考虑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的发展,减少对机动交通的依赖,缓解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3)交通安全:城市规划应注重交通安全,合理规划道路、交叉口和交通设施,提高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 环境保护原则(1)生态保护:城市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减少生态破坏和生态灾害。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综合性的规划和设计,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
它涉及到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环境保护、公共设施等方面,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指导性文件。
一、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1.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规划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即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保持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为后代留下良好的城市环境。
2.整体性原则:城市规划应以整体性为原则,将城市的各个组成部份进行有机的组合和协调,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3.适度规模原则:城市规划应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速度,避免无序扩张和资源浪费。
4.人本主义原则:城市规划应以人为本,满足居民的需求和利益,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5.多元化原则: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城市的多样性和多元化需求,为不同群体提供适宜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
二、城市规划的内容1.城市空间布局:城市规划应合理布局城市的各个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教育区等,使各个功能区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便捷的交通网络。
2.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应合理规划土地的利用方式,包括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3.交通规划:城市规划应合理规划城市的交通系统,包括道路、铁路、公交、自行车等,提高交通的便捷性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
4.环境保护规划:城市规划应合理规划城市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绿地建设、水资源保护、垃圾处理等,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5.公共设施规划:城市规划应合理规划城市的公共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公园、体育设施等,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三、城市规划的实施步骤1.调查研究:对城市的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包括人口、土地利用、交通状况、环境质量等方面的数据采集和分析。
2.制定规划方案: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制定城市规划的总体方案和具体细则,包括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一、概述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建设中,根据城市发展的需求和目标,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它包括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城市空间布局、交通规划、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内容。
城市规划原理的制定对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规划原则1. 综合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中,要综合考虑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确保城市规划方案的全面性和协调性。
例如,在制定城市规划方案时,要考虑城市的经济发展需求、社会发展需求以及环境保护需求,使规划方案能够综合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2. 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中,要注重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推动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土地浪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人性化原则:人性化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中,要以人为本,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规划城市的公共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公园等,方便居民的生活和工作。
4. 灵活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中,要注重灵活性和可调整性,使城市规划方案能够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
例如,在制定城市规划方案时,要考虑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预留一定的调整空间,使规划方案能够灵活应对城市发展的变化。
5. 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中,要注重规划方案的可行性,确保规划方案的实施能够取得实际效果。
例如,在制定城市规划方案时,要考虑城市发展的现实条件,包括经济、技术等方面的限制,确保规划方案的可行性。
三、城市规划原理的应用城市规划原理的应用需要结合具体的城市实际情况进行,以下是一个示例:以某市城市规划为例,根据市区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制定了一套城市规划原则:1. 综合性原则:综合考虑市区经济发展需求、社会发展需求和环境保护需求,制定全面协调的城市规划方案。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一、概述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建设用地利用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的一门学科。
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进行城市规划工作时,所遵循的一系列原则和准则,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城市规划原则1. 综合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是城市规划的基础,要求结合城市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因素,全面考虑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
例如,要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确定城市的布局,考虑到城市的交通、环境、人口等因素。
2. 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是指城市规划要注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过度开辟,保护自然生态系统;要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减少对非可再生能源的依赖。
3. 人本主义原则人本主义原则是指城市规划要以人民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关注人民的居住、工作、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需求。
例如,要提供多样化的住房选择,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要建设便利的交通系统,方便人民的出行。
4. 灵便性原则灵便性原则是指城市规划要具有一定的灵便性,能够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
例如,要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以容纳未来的城市扩张;要预留灵便的土地用途,以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
5. 效益性原则效益性原则是指城市规划要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追求最大化的综合效益。
例如,要合理规划城市的产业布局,促进经济的发展;要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
6. 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是指城市规划要考虑到实施的可行性,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例如,要充分考虑城市规划的经济投入和技术条件,确保规划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要与相关部门和利益相关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商议,确保规划的可行性。
三、城市规划原理的应用城市规划原理在实际的城市规划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城市特点和需求,灵便运用城市规划原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
例如,在制定城市的总体规划时,可以综合考虑综合性原则,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发展需求,确定城市的总体布局和功能分区。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引言概述:城市规划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城市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设计,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准则,以确保城市的整体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实现。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城市规划原理。
一、人本原则1.1 以人为本:城市规划应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出发点,注重人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1.2 人口分布均衡:合理安排城市内人口的分布,避免人口过度集中或者分散不均,以实现社会公平和资源利用的高效性。
1.3 人居环境优化: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噪音控制等方面,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2.1 经济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应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2.2 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环境,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推动城市绿色化和生态保护。
2.3 社会可持续发展:关注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空间布局原则3.1 合理用地:科学规划土地利用,合理分配不同功能区域,确保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3.2 城市紧凑化:通过合理规划建造密度和高度,减少土地占用,提高城市的紧凑性和交通便捷性。
3.3 城市分区: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使城市结构更加有序和合理。
四、交通规划原则4.1 公共交通优先:鼓励和发展公共交通工具,如地铁、公交车等,减少私人汽车使用,缓解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4.2 步行和自行车便利性:提供良好的步行和自行车道,促进步行和骑行的便利性,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
4.3 交通网络完善:建设完善的交通网络,包括道路、桥梁和交通枢纽,提高城市交通的便捷性和效率。
五、文化保护原则5.1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古建造、文化景观等,传承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5.2 文化多样性:尊重和保护不同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创造多元文化的城市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1.作为城市的三条标准(1)城市集中了一定数量的人口(2)城市是一定地域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不同范围中心的只能(3)城市在功能上以非农业活动为主,是区别于农村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形式2.城市的特征(1)密集性:人口,物质和资本,空间活动(2)高效性:高效率,高效益(3)多元性:多功能,多类型(4)中心性:政治,经济,文化3.城市各时期的特点(1)前工业社会时期:手工业生产的集中地;农产品的集散地;城市规模小,数量少,发展缓慢(2)工业社会时期(1784年):大工业的中心;城市规模扩大,数量猛增;商贸中心;城市对立,差距拉大(3)后工业社会时期:人类主要聚居地;第三产业中心;城市密集区;城乡融合,差距减小4.城市化类型:超前城市化/滞后城市化/逆城市化/反城市化/乡村城市化5.约瑟夫提出的“S”型曲线(城市化),百分之三十和百分之七十为城市化的两个拐点,但不同的国家拐点不同。
6.城市的产生:第一次人类社会大分工的结果(游牧业与农业的分离,出现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人类社会大分工的结果(农业与手工业,商业的分离,出现了城镇)7.城市产生方式:(1)有机式的产生(交换),随着生产力和生产率提高而产生(2)人为式的产生也有其他假说:水源说,经济说,军事说,宗教说,多元说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近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形成的主要奠基者:1.霍华德(1850-1928)——“分散主义”的代表,在《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898)提出“田园城市理论”内容包括:(1)疏散过多的人口,使居民返回乡村(2)建设新型城市——使城市的优点与乡村的田园相结合(3)改革土地制度,政府应拥有城市地产权,采用征收土地税和地租,将这部分收入用于城市的基础设施等建设,使大众获利(最核心)(4)提出“花园城市”模式,人口3.2万人,400公顷,外围2000公顷永久性绿地,城市由同心圆组成,有六条大道由同心圆放射出去田园城市意义(1)发展极限的概念(2)有机平衡的原则(3)动态管理的观点2.盖迪斯(1854-1932):生物学家,苏格兰,人文主义规划师,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书中认为:(1)城市规划和发展与区域有关(即)(2)城市规划要有居民的参与(人们对城市的要求是多样的,他强调公众参与和必须把城市变成一个活得有机体)(3)“三阶段方法论”“调查-分析-规划”马塔的“带型城市”理论;嘎涅的“工业城市”理论3.勒柯布西埃,“集中主义”代表人物,现代建筑运动的代表人物。
1922年出版《明天的城市》,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主义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
依靠现代技术力量来充分利用和改善城市的有限原则。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基本思想:(1)建筑的功能原则(2)建筑的经济原则(3)形式与功能,材料,结构,工艺的一致性(4)建筑空间论,建筑艺术从平面,里面构图转变为空间4.P32 《雅典宪章》内容:(1)强调区域规划,把城市与周围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2)第一次提出城市有四项基本此功能:居住,工作,交通和游憩。
按其功能进行分区规划,并且指出要从城市功能上去解决城市的各种矛盾(3)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城市规划的价值观(4)提出要注意经济与技术,而反对单纯从美学角度去研究城市5.P33 《马丘比宪章》(1)对城市区域概念作了新的探讨,指出应把城市扩大到区域去认识去研究(2)提出了经济和资源问题的重要性,要保持人类有限的资源,合理利用(3)批评了“雅典宪章”机械的功能分区(4)要注意保持环境和生态,重视历史文化和特色地区(5)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6)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并在城市规划中运用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现代城市规划和发展的理论城市分散发展理论:6.田园城市——卫星城——新城理论:(1)1898年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把城市人口分散开(2)1922年,英国建筑规划师恩温将田园城市理论发展成为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田园式卫星城镇,以疏散产业和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卫星城市理论(3)1924年,阿姆斯特丹召开国际会议上提出卫星城镇(4)新城概念的盛行于英国战后的“新城运动”,早起指新建的田园式卫星城,后期演变成具有所在地区经济开发中心职能色彩,且应用于扩建的城镇7.有机疏散理论:P34苏兰建筑师沙里宁,1934年《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提出“有机疏散理论”(1)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应这些活动的地方去(2)把上诉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用作其他事宜的用途(3)保护。
8.广亩城理论:赖特,1932《消失的城市》中提出,随后《宽阔的田野》提出广亩城市的设想。
赖特认为城市应成为地球表表均匀分布的人类聚居地,未来城市应是无所不在的。
城市集中发展理论:8.聚集经济理论:经济活动的聚集,是城市经济的最根本特征之一,聚集经济是城市活动集中的主要原因,充分体现了现代城市不断发展的原因及其活力所在9.大都市,大城市带,城市密集区:城市集中发展一定程度后出现上诉现象,并且出现明显的郊迁化现象以及城市密度不断提高,不断出现城市密集区10.世界城市(全球城市,国际城市)城市空间组织理论:11.区位理论:农业区位论(杜能),工业区位论(韦伯),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和廖什),核心-边缘理论12.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1)同心圆理论(1923,伯吉斯)(2)扇形理论(1939,霍伊特)(3)多核心理论(1945,哈里斯和尤尔曼)传统CBD:主要商业和零售业,位置在城市中央现代CBD:主要参与全球以及区域经济活动竞争,独立,效率,位置逐渐脱离中心,靠近中心边缘,人流不是最拥挤,地价不是最高13.地租和竞租理论:阿罗索1964年提出竞租理论14.邻里单位理论:美国建筑师佩里1929居住社区环境15.行为——空间理论:20世纪60年代,针对物质空间决定论的批判而建立起来的。
该理论从城市中人的活动和活动需要出发挥对城市的空间组织和形式。
城市意象:指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人们通过大脑可想象出的回忆的城市印象,是居民头脑中心“主观环境”16.城市活力论:1961雅各布思《美国大城市的生生死死》,街道和广场是真正的城市骨架形成的最基本要素,而不是现代建筑运动和理性功能主义城市规划所认为的是建筑和道路或公路。
因此,城市街道和广场决定了城市的面貌17.街道要有生命力,具备条件:(1)街道必须是安全的(2)必须保持不断的观摩(3)街道本身特别是人行道上中须不停有使用者街道生命力还来源于街道生活的多样性,街道生活多样式要求有一定的街道本身的空间形式来得证,要做到须遵循四个原则(1)作为整体的地区无少要用于两个基本功能及以上(2)沿着街道的街区不应超过一定长度(3)不同时代的建筑物共存(4)要有高度集中的人18.城市建设规划立法:P49制定的最初目的是保持居民健康,维持整洁清洁安全的城市环境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基本知识一.城市人口1.城市人口P114:从城市规划角度,城市人口应指那些与城市活动有密切联系的人群,他们常年居住生活在城市的范围内,构成了城市的社会主体,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建设的参与者,又是城市服务的对象。
2.城市人口的构成:(1)年龄构成P119:指城市人口各年龄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一般将年龄分为六组:托儿组(0-3岁),幼儿组(4-6岁),小学组(7-11岁),中学组(12-17岁),成年组(男18或19-60岁,女18-55岁),老年组(男61岁以上,女56岁以上)了解年龄构成的意义:(2)性别构成:其反应了男女之间的数量和比例关系,他直接影响城市人口的结婚率,青年妇女生育率和就业结构(3)家庭构成P121:反应城市人口的家庭人口数量,性别,辈份等组合情况(4)劳动构成:按参加工作与否,将城市人口分为劳动人口与非劳动人口两种可分为:基本人口(指在城市主要职能部门从业人员),服务人口(指在为当地服务的企业),被抚养人口(指未成年的,没有劳动力以及没有参加劳动的人员,它是与就业人口相关的)(5)职业构成P120:指城市人口的社会劳动者按其从事劳动的行业性质(即职业类型)划分,各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3.城市人口的变化:(1)自然增长P118: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即生产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
常以一年内城市人口的自然增减数与该城市总人口数(或期中人数)之比的千分率表示增长速度,为自然增长率。
(2)机械增长:指由于人口迁移而形成的变化率,即在一定时期内迁入城市的人口与迁出城市的人口的净差值。
机械增长率=(3)流动人口:指在本市无固定户口的人口,一般分为常住流动人口和临时流动人口,临时流动人口又可分为替保流动人口和过往流动人口。
二.城市用地P1821.城市用地概述:(1)概念:是指用于城市建设和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它们既指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到入城市规划区;范围而尚待开发使用的土地,由工业,居住,仓库,公共设施,对外交通,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公园绿地等不同的用地模型组成。
(2)城市用地的属性和价值P183(3)城市用地分类和用地构成P211:我国分类: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共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
(4)城市用地规模和用地指标P271(5)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分析:在整个城市生态环境中,影响城市生态的地理,气象,污染2.自然黄金条件的分析主要在以下方面:(1)地质条件。
建筑地基:地基的组成,承载力和构造P190。
滑坡与崩塌P191。
冲沟。
地震。
矿藏。
(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P194(3)气候条件P197.影响:太阳辐射,温度,降水,风象等。
(4)地形条件P200:地形条件对规划与建设的影响:影响城市规划的布局,平面结构和空间位置;地面的高程和用地各部位之间的高差是对制高点的利用,用地的空间规划,地面排水及洪水的防范等方面的设计依据;地面的坡度,对规划与建设有多方面的影响。
P2034.城市用地的评定:用地评定是以用地为基础,综合与之相关的各项自然环境条件的优劣,来区别各种用地是否符合规划与建设的需要,通常将用地分为三类P205,一类用地,二类用地,三类用地。
5.城市用地选择及用地条件的综合评价:三.城市性质1.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的含义: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和所承担的分工。
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城市的主要职能,它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两者的关系和区别:城市的性质并不等同城市的职能2.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3.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