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家的名义重新书写乡村文化_以河北两庙会为例_赵旭东
从乡村集市变迁透视农村市场发展——以河北定州庙会为例
在如何推进中国农村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上, 农村市场化建设已成为受到广泛关注的重要理论 着眼点。因为农村市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涉及 “货往哪里卖, 钱从哪里来, 人往哪里走 ” 这几个 制约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的核心问题。 所以, 推进 农村市场化建设, 对开创农村建设和发展新局面 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关键问题是, 如何实现农村 的市场化? 要破解这一难题, 首先需要客观认识 农村市场的历史、 现状, 从农村市场发展的历史轨 迹中, 去探寻市场发展及市场化形成的机制 。 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 中国农村并不缺少 市场。即便是传统小农经济, 也非百分之百的自 给自足, 乡土村落亦非完全封闭。 市场体系也是 基层社会结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因为基层社 ① 所以, 会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这一体系 。 当我们探讨农村市场化建设或市场发展问题时 ,
⑤ ” 耕获之具, 皆取给焉。
体, 而忽视乡土社会的市场体系, 似乎传统小农完 全可以自给自足, 不需要从市场交换中获得生活 资料。施坚雅虽意识到基层市场体系对乡土社会 但在对乡村基层市场体系的分析 生活的重要性, 中, 过多地偏重于乡村市场的地理模型 , 即市场中 强调地理位置及与村落的距 心的地理分布规律,
无论是墟集还是庙会, 其实都是传统乡村社 会中的市场与交换活动, 而且这种市场是定期的, 并按照乡土社会的规则有规律地运行和发展着 。 由此可见, 市集、 庙会等市场形式实际上是嵌入于 乡土社会之中的, 这一点与波兰尼的嵌入性理论 。 传统社会的各种经济活 是一致的 波兰尼认为, 动其实都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 而随着社会转型, 经济活动越来越走向专门化, 越来越独立于社会
关系相当复杂, 尤其是在确定孰因孰果上, 有着极 大的困难。究竟是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市场发育还 是市场发育程度制约经济发展呢 ? 抑或有其他因 素对两者都有影响? 传统农村市场究竟能否实现 那么其转 向现代市场的转型呢? 如果可以的话, 型的条件和机制是什么呢? 这些正是本文将要探 讨的问题, 此项研究试图通过对河北省定州的庙 会及市集的历史和经验考察, 从市场结构和功能 变迁与乡村社会之间关系的视角, 来探讨农村市 场变迁及发展的内在机理。 河北定州的庙会和农村集市 对庙会、 集市及乡村市场变迁与发展的考察 , 瑡 河北定州 ( 原为定 瑏 较多研究聚焦于华北地区。 县) 地理位置处于华北平原的中心地带, 其农村 经济发展和市场变迁状况具有典型华北特征 。 近 受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及世界市场的影响 , 代以来, 华北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 。农村生产也 农村商品经济 成为世界市场的原材料来源之一, 随之得以发展。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 华北农村的 集市贸易及市场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据历史 学研究显示, 清道光时期 ( 1821 ~ 1850 年 ) , 定县 平均每个集市关联 39. 4 个村庄, 涵盖 110 平方公 里, 涉及人口为 18912 人。到 20 世纪 30 年代初, 平均每个集市关联 5. 5 个村庄, 涵盖面积为 14. 6
浅析庙会文化的社会功能
浅析庙会文化的社会功能【摘要】庙会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而且承载着多重社会功能。
庙会文化通过举办庙会等活动,促进了社会的融合与交流,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拓展了社会网络。
庙会也成为了民间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了当地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
庙会文化还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庙会的举办也给人们带来了欢乐的娱乐活动,增加了生活的乐趣。
在现代社会,庙会文化的社会功能仍然凸显,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社会凝聚力,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庙会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和潜力,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庙会文化、社会功能、历史渊源、社会融合、经济功能、文化传承、娱乐功能、现代意义、未来发展、社会重要性1. 引言1.1 庙会文化的定义庙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组织的一种传统盛会。
庙会通常是在神祠、寺庙或其他宗教场所周围举办,因此得名。
在庙会上,人们可以享受传统文化表演、品尝地方特色美食、参与民俗活动等。
庙会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民俗传统和历史文化,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民间信仰。
庙会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形式,更是人们交流互动、传承文化的平台。
庙会文化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吸引着人们前来参与,成为人们在繁忙生活中放松心情、体验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庙会文化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一种社会活动的载体,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
1.2 庙会文化的重要性庙会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庙会文化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庙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代表着中国人对信仰、传统和文化的情感和追求。
通过庙会这一传统仪式和活动,人们得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保留和传播古老的民俗习俗,增进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以国家的名义重新书写乡村文化:以河北两庙会为例
的农业税费改革试点 以及 随后 在全国范围 的取 消农 业税 , 并 伴随着 2 0 国家新农村 建设 以及随后 的乡村文化建设 的 0 5年
提出 , 乡村重新面 临一种权力结构关系 。 国家不再是攫取的机
器 , 至 农 民还 得 到 了一 定 的补 贴 , 此 同时 乡 村 文化 也得 到 甚 与
要: 伴随着现代 民族国家观念的成长, 一种借助文化书写而体现 出来的对于乡村社会的改造在 中
国社 会 的很 多层 面都得 到 了体现 , 突 出地 体现 在 庙会 文化 的复 兴与 转 变上 。 此 过程 中, 统 意 义上 的文 并 在 传
化网络似乎并没有那么强劲而能够真正抵御这种来 自于现代 国家层 面的对 于乡村文化的重新书写。 在这个 意义上, 我们有必要重新回归到国家与社会一体的框架 中来深刻理解新一轮 乡村文化复兴的真正意义。
来接待 , 食宿都会由这个部 门来负责 。由于有这样 的方便 , 确 实每年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后 的两三天里都会有各级的访客来 到这里参与庙会 的观察和研究 。 也有相关 的作 品出版 , 当地负 责外事的人都会把这些外来人 的文字 中有影响的文字保存下
或者如最 近张思所谓 的 “ 乡村 的过滤 ” 但是 国家进入 乡村 , 的企 图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实际上在此之前的研究 已经 注意 到了这种对于国家渗透的阻力 ,毛泽东在对乡村社会的各 阶 级 的调查之后 , 提出了乡村势力如 同铁板一块 , 主张需要采取
私人空间逐渐扩张 。 此时的村落政治是一种经济攫取的政治 ,
一
方面是农 副产 品的价格偏低 ,另一方面是各种税赋 的层层
加重 , 使得农 民的收入除 了缴纳 “ 皇粮 国税 ” 便所剩 无几 , 这 种乡村治理模式到 2 0世纪 9 0年代 中期达到 了剑拔弩张的态
以庙会文化带动乡村振兴的例子
以庙会文化带动乡村振兴的例子
以庙会文化带动乡村振兴的例子有以下几个:
1. 卫溪街道的浚县正月古庙会。
这个庙会以“西王桥豆腐”、“南关外石子馍”、“石狮豆腐脑”、“特色炸蚂虾”等特色农产品为亮点,不仅有舞狮、背阁、划旱船、秧歌舞等传统文化表演活动,还有石子馍、臭豆腐、烤面筋、炸串等特色小吃和各种商品、百货、特产等购物产品。
卫溪街道以此庙会为引领,整合全街道的旅游资源,打造了多个古村落和休闲度假村,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振兴。
2. 盂县南娄镇南娄村的传统庙会。
这个庙会吸引了周边十里八乡的群众,街上有着鳞次栉比的简易“商铺”,卖着各种特色小吃和商品。
除了小吃和商品,还有戏曲演艺和象棋比赛等文化活动。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之“魂”,南娄村通过这个庙会,展示了乡村的文化底蕴,推动了乡村的文化发展。
以上两个例子表明,通过挖掘和整合本地特色资源,举办庙会等文化活动,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农村庙会文化管理与引导调研报告范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农村庙会文化管理与引导调研报告范文农村庙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对农村庙会的文化管理与引导进行调研非常必要。
本文将从庙会的现状、问题及原因、管理与引导措施等方面展开调研,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农村庙会的现状1. 规模庞大:农村庙会通常在传统节日或庙会所在寺庙的开庙日举办,吸引了大量的参与者和游客,形成盛大的庙会盛况。
2. 内容丰富:农村庙会通常包括祭祀仪式、民间表演、商品交易、游乐设施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具有浓厚的传统特色。
3. 民间参与度高:农村庙会是一个群众性的活动,各个村落和民间组织积极参与,展示各自的传统文化和技艺。
二、农村庙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 乱象频发:一些农村庙会存在违规乱象,如低俗表演、商业化运作、道德风险等,严重影响了庙会的质量和形象。
2. 缺乏统一管理:由于农村庙会的组织和管理较为分散,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和规范,导致庙会的质量和安全难以保证。
3. 传统文化渐行渐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影响,一些庙会的传统文化元素逐渐丧失,丧失了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
三、农村庙会的文化管理与引导措施1. 增加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大对农村庙会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增强公众对庙会的了解和文化自信。
2. 加强组织与协调:建立统一的农村庙会组织机构,加强对庙会的组织和协调管理,确保庙会的质量和安全。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 建设庙会文化园区:建设专门的庙会文化园区,保留和展示庙会的传统文化元素,吸引游客和学者来研究和体验传统文化。
4. 扶持与培育传统技艺:通过激励政策和培训措施,鼓励农村庙会的参与者和组织培养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传承和发展传统技艺。
5. 加强法律规范: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庙会的监管力度,加强对庙会活动的法律宣传,严格约束和打击违规行为。
四、调研总结与建议通过对农村庙会的调研,我们可以看到农村庙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存在着一些问题,但也有一些可行的管理与引导措施。
庙会与乡村振兴的联系
庙会与乡村振兴的联系庙会与乡村振兴的联系庙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庙会不仅是一种民俗活动,也是连接城乡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纽带。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庙会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传承乡土文化、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庙会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庙会作为一种集市活动,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和消费者,为农村带来了商机。
在庙会期间,农民可以把自己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展示出来,吸引游客购买,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庙会也会引发周边商家的兴起,比如摊贩、餐馆等,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活力。
通过庙会这一平台,农村经济可以得到有效的激活和提升。
庙会有助于传承乡土文化。
庙会通常集结了当地的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和舞蹈表演等,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通过举办庙会,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传统文化中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感。
庙会不仅传承了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也促进了乡村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庙会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展示形式,可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
庙会也有助于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庙会作为一种社区活动,有助于凝聚社区成员的力量,增强社区凝聚力。
在举办庙会的过程中,社区居民可以一起筹备、组织和参与,共同创造一个喜庆和谐的氛围。
通过庙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得以增加,促进了社区内部的和谐发展。
庙会不仅是一种欢庆活动,也是社区活力的体现,有助于提升乡村社区的整体素质和形象。
庙会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还传承了乡土文化,促进了社区和谐发展。
应该积极推动庙会的组织和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动力。
也需要加强庙会的管理和保护,确保其正常开展,并在发展过程中与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相适应。
在我看来,庙会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浓厚的乡土气息,还让我了解和传承了传统文化。
河北庙会知识点
河北庙会知识点河北省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每年都会举办各种规模的庙会活动。
庙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年俗氛围,还能体验到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本文将介绍一些河北庙会的知识点。
一、庙会的概念与历史庙会是一种集市活动,通常在寺庙或庙宇周边举办。
它起源于古代宗教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为民间集市和娱乐活动的一种形式。
庙会的主要特点是商品贸易和文化传承相结合,人们可以通过参观庙会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
河北庙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据记载,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举办庙会的传统。
河北庙会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北方地区最重要的集市之一。
庙会不仅活跃了经济交流,还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传承。
二、河北庙会的种类河北庙会可以分为宗教性庙会和民俗性庙会两种类型。
宗教性庙会主要是为了祭祀神灵,通常会在传统节日或寺庙重要的宗教活动时举行。
民俗性庙会则以民间娱乐和文化交流为主,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参与者。
在河北省,常见的庙会有蓝旗庙会、双石庙会、赵州桥庙会等。
其中,蓝旗庙会是河北省规模最大的民俗性庙会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
蓝旗庙会以游行、舞龙舞狮、民间歌舞等项目为主要活动内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双石庙会则以瓷器、织锦、铜器等工艺品贸易为主,是一个集商品展销、民间艺术表演和传统技艺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庙会。
三、河北庙会的特色活动1. 游行表演:庙会期间,常常会有各种精彩的游行表演活动。
代表性的有舞龙、舞狮、大型花车巡游等。
这些表演不仅展示了民间的艺术才华,还给人们带来了喜庆祥和的氛围。
2. 传统手工艺品展示与交流:庙会是展示传统手工艺品的重要场所。
人们可以在庙会上欣赏到木雕、泥塑、剪纸等精美的手工艺品,并有机会与手工艺人面对面交流学习。
3. 地方美食品尝:庙会上常常摆满了各种美食摊位,从传统的小吃到地方特色菜品应有尽有。
游客可以品尝到正宗的河北美食,满足味蕾的享受。
4. 民间艺术演出:庙会期间还会举办各种民间艺术演出,如曲艺、杂技、民乐等。
有关河北乡村振兴的作文素材
有关河北乡村振兴的作文素材《咱河北乡村振兴那点事儿》要说咱河北这乡村振兴啊,那可真是有好多值得唠唠的。
咱河北有着广袤的乡村大地,那可是充满着无限的希望和潜力呢。
以前说起农村,可能大家就想到那泥泞的小路、破旧的房屋。
但现在可不一样啦,乡村振兴的春风一吹,那简直是大变样。
你瞧那村里的路,以前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现在呢?宽敞又平坦的水泥路修到了家家户户门口,老百姓出门方便得很呢!就说我老家那村子,现在不仅路修得好,还安装了路灯,晚上也是亮亮堂堂的,再也不怕走夜路了。
还有那农业的发展,也是让人眼前一亮。
以前种地就是靠人力,累得不行还收获不多。
现在各种现代化的农机具上阵,播种、收割那都是又快又好。
而且,现在农村也不单是种粮食了,什么蔬菜大棚、果园都发展起来了。
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日子也过得更红火了。
乡村振兴可不仅仅是硬件设施变好,那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起来了。
以前晚上没事干,就是在家看看电视。
现在呢,村里有了广场,晚上大家都去那里跳跳广场舞、唠唠嗑,可热闹了。
逢年过节的,还有各种文化活动,充分展示了咱农村人的风采。
我记得有一次回老家,正赶上村里搞文艺演出。
那节目真是精彩纷呈,有唱歌的、跳舞的、说相声的,可把大家乐坏了。
而且,好多都是村里的老百姓自己上台表演,那感觉可亲切了。
这就是乡村振兴带来的变化呀,让老百姓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也让农村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河北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咱每个普通人都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也都能参与其中。
可以说,乡村振兴是咱全体河北农村人的大事。
我们都盼着咱河北的乡村越来越美,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总之呢,乡村振兴这事儿真的是让咱河北的农村变得不一样了,让咱河北的老百姓都尝到了甜头。
咱得继续加油干,让乡村振兴的成果更加丰硕,让咱河北的乡村一直美下去!。
河北春节习俗的文化力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河北春节习俗的文化力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传统春节习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而河北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在春节期间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习俗文化。
这些习俗不仅继承了传统,还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展示出了河北人民对春节的独特情感和创新意识。
本文将探讨河北春节习俗的文化力及其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一、祭祀文化的传承与演变春节期间,河北人民非常重视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仪式。
在传统习俗中,家人会在正月初一或初二集结在家中,摆上丰盛的祭品,虔诚地向祖先和神灵祈福。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对传统的重新审视,河北的祭祀文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祭祀场所的选择发生了改变。
传统上,祭祀通常在家中进行,但如今,许多人选择前往寺庙或神社进行祭祀。
这既显示了河北人民对信仰的尊重,也为更多人提供了参与的机会。
其次,祭祀仪式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仪式通常包括焚香、献花、烧纸钱等环节,而现代的祭祀仪式则更加简洁、注重内心的感悟和祈福的真诚。
例如,一些人会通过写祝福语、拜访名人墓地或举办慈善活动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祝福。
二、舞狮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舞狮是河北春节习俗中一项独特而受欢迎的活动。
传统上,狮子舞通常由人们表演,它象征着喜庆和吉祥。
然而,随着科技和表演艺术的发展,现代舞狮表演在河北得到了新的发展。
在传统狮子舞中,两个人穿着狮子服饰,通过配合手脚动作演绎出狮子的生动形象。
而在现代舞狮表演中,人们引入了机械狮子和无人机狮子等元素。
机械狮子可以通过遥控器进行操控,实现更加精确和精彩的动作;而无人机狮子则可以在空中展现出华丽的舞蹈,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
三、年俗活动的传统与创新除了祭祀和舞狮,河北春节期间还有许多其他的年俗活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灯笼展览和庙会。
传统的灯笼展览通常在初一晚上举行,人们在自家门前悬挂五彩斑斓的灯笼,照亮夜空,象征希望和幸福。
而现代的灯笼展览则更加多样化和创新。
一些地方举办了大型的灯光秀,通过投影和音乐等手段将传统灯笼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打造出了壮观的视觉盛宴。
传说、庙会与地方社会的互构对河北C村娘娘庙会的民俗志研究
2、娘娘庙会的主要活动和民俗 文化
庙会的主要活动包括:祭祀仪式、戏曲表演、舞龙舞狮、打鼓锄草等。在祭 祀仪式中,村民们向娘娘塑像敬献供品,祈求平安和丰收。戏曲表演则多以民间 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如《穆桂英挂帅》、《西游记》等。舞龙舞狮和打鼓锄 草等表演形式则旨在营造热闹喜庆的氛围,吸引更多人参与。
民俗图像是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绘画、雕刻、建筑等 表现形式。这些图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如中国传统的年画、剪 纸、泥塑等。以剪纸为例,这一民俗艺术形式通常以寓意吉祥的图案和动物形象 为主,如“福”字、“鱼跃龙门”等,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乡村社会是指在乡村地区形成的基层社会群体,其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文 化传统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地区,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 日构成了乡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节日既有丰富的民间传说和故事, 又与民俗图像紧密相关。例如,在端午节期间,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挂上五颜六色 的香囊和五彩线,以驱蚊避邪,这正是剪纸艺术的典型应用。
城边村生计策略的优势在于其地理位置优越,靠近城市可以方便地获取市场 和资源。同时,城边村的土地租赁和房屋出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村民的经济 状况。然而,这种生计策略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土地资源的日益减少和生态环境 的恶化等。
民俗志研究
民俗志研究对于城边村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城边村的民俗志研究,可以 深入了解村民们的文化传承、生活习俗和生计策略等各方面情况,为推动城边村 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城边村作为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一个缩影,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边村的生计策略选择和日常生活方式显得尤为 重要。本次演示将通过民俗志研究的方法,深入探讨城边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 活的特点和意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申论范文振兴乡村文化推动乡村发展
申论范文振兴乡村文化推动乡村发展振兴乡村文化推动乡村发展子曰:“礼失而求诸野”,告诉我们农村是文化的发源地。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过去农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淳朴不复存在;过去“以诚待人”的处世原则已日渐式微;过去“礼尚往来”的人情已沦为敛财手段。
这不仅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消亡,更影响着中国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因此,必须大力振兴乡村文化,改变农村现状。
振兴乡村文化,能够带动基层经济发展。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在农村传承发展。
目前,许多乡村不断挖掘本地的传统文化,以各式各样的形式开展文化活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业结合起来,以特色的建筑、传统的戏剧、淳朴的民风等来吸引寻找“乡愁”的游客,带动乡村的经济发展。
文化改变乡村,东王村通过建设古戏台,重新挖掘和发展采茶戏,将戏曲作为村落发展的文化特色,并以此争创A级景区,吸引游客,实现了从落后村到景美人美的新东王的蜕变。
所以,我们要大力挖掘本地文化内涵,打造特色乡村,以此带动经济发展。
加强文化建设,才能丰富居民生活。
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些传统文化成为千百年来基层群众的精神食粮。
大桥乡曾是“龙灯之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务工,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已无人问津,曾经丰富人们生活的“龙灯”与村民渐行渐远。
反观,东王村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全村合力建设当地文化特色“采茶戏”的舞台,为当地文化建设提供场地,既引来了外地的游客,更丰富了当地人们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了幸福感。
因此,要对村落的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以文化振兴乡村。
完善基础设施,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娱乐场地是孕育乡村文化的基础。
然而,现在中国大多数的乡村却面临着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的难题,既没有图书阅览室,又没有文化活动广场;或是文化设施破损严重,根本无法投入使用。
究其原因,既有政府部门文化资金拨款少,基层无力建设文化场所;也有文化资金的使用不规范,或挪作他用,或中饱私囊;亦有部分条件较好的地区对文化场地缺乏管理,致使基础设施破败不堪,难以使用。
除夕夜的农村庙会乡村文化的瑰宝
除夕夜的农村庙会乡村文化的瑰宝除夕夜,农村庙会的瑰宝农村庙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社区生活中的瑰宝。
每年农历正月除夕夜,农村庙会就会迎来最盛大的时刻。
本文将从活动内容、乡村文化表达、庙会意义等方面探讨除夕夜的农村庙会,展现其作为乡村文化瑰宝的重要地位。
一、庙会的活动内容除夕夜的农村庙会,集聚了众多乡村居民。
人们戴着喜庆的红灯笼,手持小鞭炮,来到庙会场地。
庙会中心是一座古老的庙宇,供奉着神灵。
人们在神灵面前烧香祈福,表达对神灵的尊敬和敬畏之情。
庙会中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如传统表演、游戏摊位、美食街等。
戏曲、杂技、舞龙舞狮等形式的表演纷纷上演,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在游戏摊位上,人们可以参与投掷、射击等各种游戏,放松身心,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
而美食街则是人们的最爱,各种传统美食琳琅满目。
比如元宵、豆腐脑、糖芋苗等,都是庙会上的热门食物,给人们带来了美味的享受。
二、乡村文化的表达除夕夜的农村庙会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庙会中的戏曲、杂技等表演形式是乡土艺术的代表,通过这些表演形式,人们可以感受到农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代表,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在农村庙会上,人们可以聆听到京剧、豫剧、评剧等不同地域的戏曲演出。
这些戏曲作品通常以传统神话故事或历史故事为题材,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唱腔,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给观众。
杂技表演也是农村庙会上的一大亮点。
杂技艺人通过灵活的身体动作和特殊的技巧,展示出惊人的表演能力。
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平衡术、飞车表演、杂耍等形式的杂技表演,这些表演不仅带给观众欢乐,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技巧和身体协调性的追求。
此外,在庙会中可以看到一些传统手工艺品的展示和销售。
木雕、剪纸、刺绣等各种传统手工艺品,彰显了中国传统工艺技术的独特魅力。
这些手工艺品通过传统的工艺方法制作而成,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氛围,引起了观众的浓厚兴趣。
三、庙会的意义除夕夜的农村庙会不仅仅是一场传统的娱乐活动,更是乡村社区生活中凝聚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形式。
乡村文创推荐材料范文
乡村文创推荐材料范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农业、科技、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均寿命延长。
如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已有两年多时间,各级政府纷纷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上下功夫。
在这期间,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也为城市居民带来不少惊喜和感动。
此外,互联网+正日益渗透到广阔乡村土壤之中。
与此同时,乡村原住民对新事物接受程度普遍较低,制约了他们获取信息和消费知识。
而且许多商家利用互联网欺骗老百姓,让许多年轻人难辨真假,使人防不胜防。
所以,必须培养当代青年“乡村文创”的意识。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基。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传统节日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很早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瑰宝。
尤其是几千年流传至今的精美工艺品,比如剪纸、刺绣、木雕、石刻等,更是令世界震撼。
如果我们继续忽视它们,无疑将失去优秀文化的根基,丢掉珍贵的历史财富。
幸运的是,党和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给予了极大关注。
例如,河北省河间市龙华店镇留守妇女杨二妞儿、卢彩霞、杜俊卿、张喜莲和她们的祖辈们一直致力于手工制造手绢、玉米皮等,至今仍然维系着纯粹的传统工艺。
因此,让文化复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
发展乡村文创要把握好重点,应该结合地域风俗习惯及审美情趣等因素综合考虑。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数字营销、智能音响等互联网相关行业蓬勃发展。
但是由于缺乏文化内涵,很多商家借助这些载体搞盲目宣传,损害了农村文化声誉。
因此,发展乡村文创必须选择积极向上的内容。
笔者认为,作为年轻一代,首先应该摒弃低俗庸俗的东西;其次可以通过影视剧、微电影等宣扬健康的价值观念,弘扬社会主旋律。
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发展乡村文创要融入地方元素。
虽说每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气息,但乡村环境又具备浓厚的本土特色,从这里出发是再适合不过的选择。
而且,文创需求并不局限于某个地区或单位,更多的还是面向全国乃至世界。
所以说,我们要善于学习,充分吸收别人的长处,逐步转变思路,打破固定模式,坚持以创新引领农村文化走向繁荣。
乡村振兴集市庙会
乡村振兴集市庙会乡村振兴是近年来的热词之一,其中涉及到了农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为了提升乡村的发展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农民的收入提高,许多乡村都在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而其中较为成功的一种方式就是举办乡村集市庙会活动。
乡村集市庙会是传统的中国农村文化活动,往往是在农历的重要节日或是庙会期间举行的。
它既是一种市场交流的形式,也是一种民俗文化的展示。
乡村集市庙会是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交流的平台,也是各种农产品和特色艺术品展示和交流的舞台。
首先,乡村集市庙会的主要作用之一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集市庙会活动,农民可以将自己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直接售卖给城市居民,节省了中间环节的成本,提高了收入。
同时,乡村集市庙会也为农民提供了销售渠道,帮助他们打开市场,增加了农产品的销售量,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增长。
其次,乡村集市庙会也是推动农村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在集市庙会上,农村居民可以展示当地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品,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农村的文化魅力。
同时,通过举办各种民俗表演和传统游戏等活动,乡村集市庙会也带动了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再次,乡村集市庙会也有助于促进城乡交流与互动。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到城市生活和工作,导致农村的老人和儿童比例增多。
通过举办乡村集市庙会,城市居民有机会了解农村的生活和文化,增进了对农村的了解和包容,也让农村居民感受到城市的发展和变化,增强了对城市的向往和理解。
最后,乡村集市庙会还可以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近年来,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选择到乡村旅游度假。
通过举办乡村集市庙会,可以展示当地的自然风光和乡村文化,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和消费,推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增收和乡村经济的振兴。
综上所述,乡村集市庙会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乡村振兴方式。
通过举办集市庙会活动,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文化传承,促进城乡交流互动,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等多个方面的积极变化。
传说、庙会与地方社会的互构--对河北C村娘娘庙会的民俗志研究
传说、庙会与地方社会的互构--对河北C村娘娘庙会的民俗
志研究
岳永逸
【期刊名称】《思想战线》
【年(卷),期】2005(031)003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与河北C村娘娘庙会相关的起源传说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在现今国家话语控制下的乡村社会,原本以解释敬拜实践为核心的乡村庙会起源传说被仪式实践强化、再造,二者再在主流话语对乡村庙会的"民间文化-迷信"两可表述的裂缝间,共同型塑着地方社会,进行着地方社会的结构过程.由对此个案的民俗志研究,可以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初步指明"民俗作为一种过程"的本质.
【总页数】8页(P95-102)
【作者】岳永逸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4
【相关文献】
1.乡村庙会传说与地方社会的建构——以明清时期襄汾黄崖村华佗庙会为中心 [J], 杜俊芳;;
2.村落传说与地方社会的建构——以菏泽龙王冯村传说为例 [J], 王娜;;
3.庙会与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以泰国宋卡城隍庙庙会文化为例 [J], 吴秋燕
4.传说、庙会与民俗社会的构造——浙江缙云张山寨“七七”庙会研究 [J], 刘秀峰
5.无庙不成村:清末民初晋北庙会密集性分布
——以繁峙庙会为例 [J], 魏鸿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推动河北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
推动河北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作者:赵彩珍梁博宇来源:《共产党员·下半月》 2020年第3期赵彩珍梁博宇越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就越具有国际传播的思想价值和感召力。
河北省是一个传统文化资源富集的省份,拥有大量亟待深入挖掘利用的传统文化资源。
在推进河北高质量发展、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进程中,要以新视野、新思路、新手段重新审视、研究开发这些传统文化资源,大力推动我省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河北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
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河北形成了“东方人类从这里走来、中华文明从这里走来、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三大文化名片,“红色太行、壮美长城、诚义燕赵、京畿神韵、弄潮渤海”五大文化脉系。
在燕赵大地上,还有成语典故、武术、杂技、诗经、儒学、内画、剪纸、皮影等地域色彩浓郁、体现民风民俗的重点文化品牌。
其中,可以直接转化为对外传播和文化交流优势的传统文化资源也很有特色。
如中医药文化资源:河北作为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名医辈出,流派纷呈,广泛传播河北中医药文化知识,使记载在古籍、融入生活、应用于临床的中医药健康养生智慧、健康理念和知识方法生动起来、推广开来,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助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武术、杂技文化资源:河北是中华武术大省,全国现在可以统计的拳种门派大概有129种,河北就有59种之多;河北是杂技之乡,吴桥杂技多次应邀出国,曾先后到过亚、非、欧、美二十几个国家演出,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赞扬和热烈欢迎;如佛教文化:河北是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地区之一,在佛教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寺院或遗址遍布河北各地,曾在河北境内活动或出自河北的道安、慧可、慧能、从谂、义玄等高僧大德,都是佛教史上丰碑式的人物,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可经过深度整理、挖掘和开发,提炼确立河北对外宣传的代表事物,包括标志人物、器物和事件,采取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对外传播策略,树立起鲜明的河北形象。
地方政府与乡村庙会—以河北省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 华智亚[1]
作者机构: [1]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上海201701
出版物刊名: 民俗研究
页码: 139-145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5期
主题词: 地方政府;庙会;河北
摘要:在河北农村地区,民众有着举办庙会的悠久传统。
乡村庙会既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地方政府的管理和制约。
从抗战后期到改革开放初期,共产党领导下的地方政府对乡村庙会采取的具体政策虽然与时俱变,但总体上体现出双重态度:一方面,认可庙会的一些积极功能,因而在实践中会支持庙会的举办;另一方面,对庙会上的敬神拜神、铺张浪费的现象持反对态度,并运用各种方式试图改造之。
这种双重态度的出现,既和庙会的多重功能有关,也和地方政府利用一切积极因素支持中心工作的策略有关。
邯郸庙会热议论文
邯郸庙会热议论文引言邯郸庙会是中国北方地区一项古老而重要的传统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观摩和研究。
本文旨在对邯郸庙会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探讨其历史、文化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
历史背景邯郸庙会,始于唐代,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它原本是供奉邯郸地区的神灵而设立的宗教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集观光、娱乐和商贸于一体的综合性庙会。
庙会每年定期举办,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和商贩,为当地的经济和旅游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文化内涵邯郸庙会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北方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庙会上常见的表演和活动包括舞狮、舞龙、曲艺、杂技等,这些活动既可以娱乐众人,又可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此外,庙会还有许多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展示,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在这里得到了展示和传承。
社会意义邯郸庙会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影响。
首先,庙会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商贩,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餐饮业和商贸业的繁荣。
其次,庙会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平台,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庙会也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让不同背景的人们通过共同的活动和交流加深了解和感情。
对现代社会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邯郸庙会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首先,庙会作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给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其次,庙会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深受年轻一代的喜爱和参与,有助于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最后,庙会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社会的繁荣和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商机。
总结邯郸庙会作为中国北方地区一项重要的传统活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它不仅是一个集观光、娱乐和商贸于一体的庙会,也是一个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现代社会中,邯郸庙会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为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社会凝聚力的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
乡村庙会的调查报告
乡村庙会的调查报告河北省地处燕赵大地,具有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新河县位于河北省的西南部,该县并不是后兴起的县城,而是一座古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
战国时期的田光,三国时期的颜良都是该县人,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籍中共最高将领董振堂将军,除此之外,新河县又有很多珍惜的文物出土,如20世纪六十年代出土的西汉堂阳侯错银铜虎符、汉朝双系罐、隋朝五嘴壶,还有大皇庄净业庵的大铜钟、东关十方院的人头幢。
新河县发展到今天,任沿袭保留了许多古代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风俗习惯也有一些相应的变化。
我们于2011年2月28到新河县尧头中学实行,在实行期间多次听学生以及当地人提到庙会,从学生的描述中,庙会给我的感觉就像赶集似地,有很多小商法买东西,还有文艺汇演。
但是我有些困惑,这和平时的集有什么不同呢?难道每年一次的就叫庙会?定期的就是集市?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迎来了尧头一年一度的庙会——端午庙会。
庙会当天我们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向当地的老人了解一些相关情况,情况如下。
尧头村的庙会定在每年的端午节,即农历的的五月初五。
也就是农历的五月初四,在村西最后一家的西侧有人用白色帆布搭起了一个凉棚,到了晚上,村民活动广场上便传来了有节奏的咚咚打鼓声,据当地老师说,这是表演的人提前预演彩排。
这使我对端午庙会更加好奇。
五月初五当天,平静的尧头村一下子热闹起来,很多小商贩聚集到尧头,他们各自占据有利位置,摆开摊位。
这些摊位既有普通的商品,吃的、穿的、用的,还有一些传统工艺的摊位,如写花鸟字画的,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拿出一个体积不大的盒子,摆开了正式,这盒子打开后是一张桌子,他把用品摆在桌子上,铺开纸,用一只特殊的笔(如长方体印章,扁,沾颜料那侧为海绵质的头)沾了两种颜料在纸上随便一图,一只生动的蝴蝶就画了出来。
在村西的凉棚下,北面的墙壁上已经挂上了一幅神像,长约一米半,宽约70厘米,那神像花绿的脸,面目有些狰狞。
神像前有一张摆着贡品、烧香的坛子的桌子,桌子前面有石头围城的火堆,专门用来烧纸。
春节乡村风情与庙会传统
春节乡村风情与庙会传统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全国各地家庭团聚、互送祝福、品尝美食的时刻。
除了在城市里庆祝,乡村也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在乡村里,人们借着春节的氛围,展示着乡村风情与庙会传统。
本文将以乡村风情和庙会传统为主题,从庙会民俗、风味美食和表演艺术方面展开论述。
一、庙会民俗庙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各地在春节期间举办的盛大活动之一。
庙会里有众多的摊位、表演和游戏,吸引了大量的乡村居民和游客。
人们可以在庙会里欣赏到传统的杂耍表演、舞狮、舞龙等,还能观赏到非遗技艺的传承。
这些传统表演和活动不仅彰显了中国的文化底蕴,也为乡村增添了欢乐的氛围。
二、风味美食春节乡村风情的一大特色就是美食。
乡村里有许多特色的传统美食,如年糕、饺子、酥糖等。
这些美食代表着丰收和团聚的象征,寓意着新年的幸福和吉祥。
此外,乡村的庙会也会特别设立一些小吃摊位,如糖葫芦、炸鸡爪、烤肉串等,让人们在欢快的氛围中品尝美食,满足味蕾的享受。
三、表演艺术除了庙会的摊位和美食,表演艺术也是乡村庆祝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传统的表演形式,如舞狮、舞龙、杂技等。
这些表演形式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能给人们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此外,乡村的庙会还会邀请各种艺术团队来演出,如民间歌舞、话剧、相声等,让观众能够近距离接触到不同类型的艺术表演。
总之,春节乡村风情与庙会传统是中国农村地区独有的节日庆祝方式。
通过庙会民俗、风味美食和表演艺术的展示,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乡村氛围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乡村的庙会不仅是一种庆祝方式,更是人们传承乡土文化、激发乡村活力和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平台。
【注:本文不局限于小节分章,只是为了符合字数要求而分段。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国家的名义重新书写乡村文化:以河北两庙会为例赵旭东(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193)收稿日期:2009-07-02作者简介:赵旭东(1965—),男,浙江桐庐人,中国农业大学社会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人类学研究。
2009年11月第17卷第6期河南社会科学HENAN SOCIAL SCIENCESNov.,2009Vol.17No.6一、引言书写是一种权力,不仅书写者在书写,而且作为一个群体代表的国家也在书写,这种书写不仅仅是指具体的书写本身,而且还包括各种的身份界定、分类,立法与社会改造等。
通过这样的书写形式,现代国家便具有了一种大规模进入乡村的合法性。
尽管,先前有杜赞奇所强调的乡村的“文化的网络”[1],或者如最近张思所谓的“乡村的过滤”[2],但是国家进入乡村的企图从来也没有停止过。
实际上在此之前的研究已经注意到了这种对于国家渗透的阻力,毛泽东在对乡村社会的各阶级的调查之后,提出了乡村势力如同铁板一块,主张需要采取阶级分析的策略,各个击破地进入乡村。
费孝通的乡村观念则更加关注到在国家与农民之间存在有一个绅士集团,他们都是有着某种国家认可的功名,在乡村社会凭借其绅权横在了国家力量进入乡村的道路上。
但是1949年后以新中国成立为标志的新一轮的乡村改造使得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在这种转变当中,国家向乡村的渗透成为1949年后中国社会治理结构转变的最为核心的特征,通过土地改革、成分划分,一种以国家的名义对乡村社会的书写模式在1978年的乡村改革之前已经基本形成。
这种书写模式更加强调现代性的诸种特征,极力强化传统与现代的分离,并且以改造个人为手段来改造社会。
赵树理的小说《孟祥英翻身》最能够代表这样的一种人的改造。
尽管《孟祥英翻身》描写的是发生在1942年晋冀鲁豫边区涉县一个村落的故事,但是其代表性是不言而喻的,并且这样一种通过宣传而由人的自我觉醒所实现的社会变革一直可以延续到1949年以后的社会改造运动的治理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在中国乡村的实施,国家的力量有明显退出的迹象,乡村生活的私人空间逐渐扩张。
此时的村落政治是一种经济攫取的政治,一方面是农副产品的价格偏低,另一方面是各种税赋的层层加重,使得农民的收入除了缴纳“皇粮国税”便所剩无几,这种乡村治理模式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了剑拔弩张的态势,以“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为口号的“三农”问题再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3]。
随着2000年在安徽开始的农业税费改革试点以及随后在全国范围的取消农业税,并伴随着2005年国家新农村建设以及随后的乡村文化建设的提出,乡村重新面临一种权力结构关系。
国家不再是攫取的机器,甚至农民还得到了一定的补贴,与此同时乡村文化也得到了重新的解释,政府强烈的发展经济的意愿使得政府更愿意接受文化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这样的解释逻辑,许多地方的乡村文化建设显然是依照这种逻辑展开的。
在20世纪80年代所倡导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今天转变成了“文化产业”,乡村文化产业也成为一个新的概念而体现在乡村旅游、农家饭、绿色食品等含有文化意味的乡村文化产品的开发上。
与此同时,曾经被忽视的民间文化成为新一轮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政府通过接纳和理解民间的诉求而使民间文化正当化,为其在政府注册,使其有新的命名,并以政府的名义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样的国家与民间互动过程中,一种以国家名义对于乡村文化的书写嵌入到了乡村文化的内涵之中,使得乡村文化的原有特质发生了转变。
在这种书写的摘要:伴随着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成长,一种借助文化书写而体现出来的对于乡村社会的改造在中国社会的很多层面都得到了体现,并突出地体现在庙会文化的复兴与转变上。
在此过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网络似乎并没有那么强劲而能够真正抵御这种来自于现代国家层面的对于乡村文化的重新书写。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重新回归到国家与社会一体的框架中来深刻理解新一轮乡村文化复兴的真正意义。
关键词:国家;书写;乡村文化;庙会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 (2009)06-0081-04加减法中,传统得到了一种再造,这种再造不是在民间,而是在国家的想象之中。
在下文中,我会通过在河北省中部赵县的范庄龙牌会由家中过会到成为国家认可的一种乡村文化活动形式以及在河北省西南部的涉县娲皇宫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分析,去呈现这样一种以国家的视角来重新界定或者书写乡村文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一种使其标准化的过程,而且还是地方精英由此重新占据一种支配空间的过程。
二、范庄龙牌会以今天范庄龙牌会的名声而言,它是多种力量对其加以塑造的结果。
从一个由19家会头轮流在自己家中照看龙牌的民间信仰逐渐升级为今天有着一个占地将近两亩的独立的活动空间,并通过“双名制”的形式使其一方面是村落的庙宇,另一方面又是一个在县政府注册的博物馆[4]。
这样的双重身份是一个地方性民间信仰的精英人物、外来的学者以及政府互动的结果。
这里的地方民间信仰的精英人物是指那些积极参与到使庙会活动得到国家认可的村民,特别是庙会的地方组织者。
他们以极大的热情,通过积极联络有研究旨趣的学者,从而推进地方性的民间信仰成为一种公共认可的一种作为中华民族认同的龙的起源地。
龙尽管是一种古代人的虚构,但是却实实在在地被人们塑造成为一种泛中国人的认同符号,并在集体表征的塑造上更加强调谱系上的共同性始祖这一点。
这是一个能够连接国家意识与乡村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链接点,没有这一链接点,民间的文化不可能升格为一种国家的文化认同。
自孙中山倡导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开始,民族或者国族的认同有逐渐取代地方性的家族认同的强大推动力。
在这种推动力之下,书写地方文化的方式也就发生了转变,这特别体现在了外来学者的推波助澜上,一些民俗学者强调民俗生活的正当性,这种正当性特别看重于它与国家意识相一致的地方。
比如最初“发现”龙牌会的地方民俗学者有意地强调这种龙牌信仰跟古史神话中的勾龙的关联性。
但是这样的说法实在是一种写作方式的选择,无意识的遣词造句之中流露出地方学者试图跟国家正统的现代性意识相靠近的意愿。
当然,参与这个过程中的另外一些学者是有着一种反思性的,但是他们的书写带有一种两难的困境,一方面他们清楚地意识到勾龙与龙牌之间联系的虚构性,甚至他们通过对不同的会头的调查已经知道了上述勾龙与龙牌之间的虚构性,但是他们仅仅是以研究为限度,很少会站出来去揭穿这样的一种虚构性。
为一种和当地人以及地方学者间的融洽的关系,这些具有反思性的研究者不再去触及勾龙是否与现在的龙牌有真实的联系这样在他们看来可能是虚假问题的讨论,而关注这些话语背后的政治与权力关系,或者是直接关注庙会实际发生过程的描述,而不屑于对于那些虚构性的联系加以挑战或者颠覆。
这些学者基本上是强调自身的学科意识,特别是人类学的不干预的意识,把所有发生的过程都看做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各种要素相互影响的结果。
在这些学者的书写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游离于这一庙会本身的现象描述,更加看重由此而可能有的学科贡献。
范庄庙会的独特之处是设有专门的接待外来学者或者客人服务机构,凡是外来的参观者,都由被称为“外事班”的人来接待,食宿都会由这个部门来负责。
由于有这样的方便,确实每年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后的两三天里都会有各级的访客来到这里参与庙会的观察和研究。
也有相关的作品出版,当地负责外事的人都会把这些外来人的文字中有影响的文字保存下来。
当地人对于庙会的认同肯定不是一体的,在一般的信众看来,龙牌仅仅是他们需要在庙会上去顶礼膜拜的对象,之后来寻求对于自身生活幸福的一种保障,这是一种人跟神之间互惠性的交流。
但是对于组织庙会的会头而言,直接的领导者更加希望龙牌会有更大的名声,强调对于庙会活动的经营,特别是通过这些请来的学者帮助他们去做宣传,并借此来影响政府。
范庄龙牌会实现了这样一种影响,由于有学者将龙牌升格到“龙文化”的观念上去,龙牌就不再是孤立的龙牌信仰,而成了泛中国人的汉族认同,因为人们并没有怀疑“龙文化”跟“中国人”之间的那种紧密的联系。
这些不同类别的人构成了此一特定仪式场域书写力量,这些书写力量都在借用各自的文化表达的方式为这个他们眼中的不同意义给出不同的描述。
地方性的学者更愿意直接对当下的仪式活动给出一种看似正本清源的解释,并试图将这样的解释加以固定化,可以是通过直接地对当地的精英人物,比如会头等,说出在这些地方学者看来是“真实”的龙牌与上古的勾龙之间的谱系上的连接,并通过能够邀请到比他们更加具有权威的中央或者海外的学者来这里免费考察的做法来强化他们所说的联系的可信性。
尽管这些以学术研究为志业的具有反思能力的学者并非完全认同这样一种联系,或者根本就是否认这样的联系,但是,为了能够“答谢”邀请者的盛情,这些学者还是选择了在公共场合对这些地方知识分子的说法进行积极评价,即便有不同的观点也会采用“双关语”、“隐喻”等而不得罪地方学者。
尽管在非正式的场合、在一些正式发表的学术文章里,这些以学术研究为价值判断标准的学者更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的看法,暗示龙牌与勾龙之间的虚构,但是在实地的田野当中,学术研究的不干涉主义的原则阻碍了这些学者的自由表达。
同时私人的情谊也在影响着这些研究性的学者的言说,他们显然不愿意在地方官员、地方学者以及地方上的精英人物都在的场合下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否则可能会伤了一种感情,本身并不利于所谓长期的田野观察,或者是这些学者根本从骨子里就不觉得有这种说出真相的必要,因为在他们看来说出这种真相只有是在学术的场域中,而不是在这个庙会的场景下,在这里,在这些被看成是更具权威的学者看来,这样的庙会场景只适合于观察和记录而不适合于发表意见和揭穿实地的错误,甚至这些错误在他们看来都是“美的”,都是可以进入他们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视野之中来的。
地方学者积极鼓动更具权威的上层学者或通过带领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来这里做短期的考察,或携带顺访北京的外国的中国学家来这里访问,或提出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建议的做法,来积极地参与到这种对于当地庙会这一乡村文化的重新书写当中。
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由原来临时搭建一座醮棚来举办庙会,到2003年建成了一座以“赵县龙文化博物馆”来命名同时又被称为“龙祖典”的庙宇,一些同样没有反思精神的更具权威的学者的意见显然在决定着地方政府对于这些建筑的支持。
他们一方面观察这些庙会的活动,另外一方面却又对于人山人海的人群以及烟熏火燎的醮棚感到忧虑,在每年都会举办的由地方精英、地方学者、地方政府的官员、地方文化人士以及外来更具权威的学者参加的研讨会上发表高论,比如为了防火应该搭建一座固定的更加具有防火功能的庙宇,或者是为了能够方便人们参观,可以把已经被当地的庙会组织抛弃在库房里的旧的不同年代的龙牌重新抬出来放在未来可以搭建起来的博物馆里,这些动议都使地方政府接受了龙文化的价值,通过划拨土地和一定的资金来鼓励这样的超越于原来家中过会形式的乡村博物馆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