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文化 第八章 东晋南朝的心灵震荡越
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学思想
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学思想09 编导高莹 1282409029内容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上政治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最贫穷的时期。
但是痛苦的生活正好造就了文学上的繁荣,文学人士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在精神的层面上创作出反映那个时代美学的文学作品。
在这个民不聊生的时代,文人主要受到玄学的影响。
这个时期,最少有三大美点:端庄娴静的静态美;潇洒飘逸的浪漫美;简约传神的形态美。
从这个时期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向一个新的方向,表现一种新的美的理想。
在艺术中,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不去追求文字的雕琢,崇尚自然的简单的美。
关键字:建安风骨正始文学玄学美学思想自然审美生命意识汉末魏初,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从曹操《短歌行》中看出了曹操作为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向、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
建安时代,汉末的动乱现实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
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这时期,由于儒学的传统地位发生动摇,士人从经学桎梏中解脱出来,发现了自我,重感情欲望,中个性表现。
所以在文学方面一改汉代诗学是经学附庸的传统,转向非功利的抒情。
诗歌创作完全是抒一己之情怀,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叙事为浓烈抒情所掩盖,写景的目的也是为了抒情,写得感情浓烈,反映了社会的动乱残破,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这一时期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代表人物为曹氏父子。
建安时期诗歌的结束,随之而来的是正始之音。
此时玄风非常的畅行,诗人的人生理想、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都比建安有了重大的变化,诗歌创作的面貌也不大相同。
建安诗人在悲歌慷慨的抒情中得到满足,而正始士人则在玄思妙想中领悟人生。
玄学的基础是老庄思想,因而正始诗人在追求自然,心与道冥的同时,把老庄的人生理想自然而然地带入到诗中来,有的在诗中创造一个庄子逍遥游式的理想境界,诗人可以徜徉其中,作为解脱现实苦闷的精神慰藉。
魏晋南北朝美学共31页
Hale Waihona Puke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魏晋南北朝美学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旅游文化学_山东财经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旅游文化学_山东财经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旅游文化的重游传统主要表现为惧游、慎游、限游、重游等方面,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答案:惧游2.在中国,江苏省是名镇最为集中的省份之一,其中不包括()。
答案:南浔3.求真精神包括了三个层面的含义,即求知欲、求知识和求真理,其中求知欲是属于()。
答案:心理层面4.原始狩猎社会的人,生活在花卉很茂盛的地区,却宁愿用动物的骨头、牙齿来装饰自己和家庭。
在我们今天,人人都认为花卉是美的。
这说明了美是具有()。
答案:历史性的5. 1. 悦耳悦目的审美感受通常以()为特征,仿佛主体在与审美对象的直接交融中,不加任何思索便可以于瞬间感受到对象的美。
答案:直觉6.岳阳楼之所以成为天下名楼,主要不是因为()。
答案:建筑的外观7.现世主义表现在中国人的性格上就是:()。
答案:两面性8.东西方园林虽然有诸多不同,但也存在着很多共性,其中不包括()。
答案:几乎处于同一纬度上9.山西悬空寺凿洞架空、俏丽绝壁、垂直排列,山东蓬莱阁动静交融、变幻莫测、虚无缥缈。
无论是险奇绝伦的景象还是虚无缥缈的景象,都体现了道教景观文化的:()。
答案:神秘性10.当我们面对罗丹的著名雕塑《思》时,我们不仅注意到了年轻、俊美、智慧、沉思的女性头像,还会产生一系列想象。
这种想象属于()。
答案:知觉想象11.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稳定性主要体现在()上。
答案:节日传统人生仪礼风俗12.下列哪几项能够展现江南水乡古朴优美的美学风格?()答案:建筑多采用曲线桥多是拱形桥墙起伏的曲线庭院中常用圆门13. 1. 自然景观的观赏之道包括()。
答案:把握观赏时机选取观赏角度发挥审美想象14.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具体包括:()几个层面。
答案:行为精神制度物质15.大体来说,西方的思维模式是两级对立,有关西方两极分立思维模式表述正确的是()。
中国审美文化简史
中国审美文化简史题型及分值选择(1*20)填空(1*20)名词解释(3*5)简答(5*5)论述(10*2)1.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给多样的现实世界以统一之本体存在的哲学承诺,一种是给有限的个体生命以无限之价值意义的宗教承诺,一种是给异化的现实人生以多样之审美关照的艺术承诺。
(P7)2.中国审美文化史的价值与意义:一部中国文化史,恰恰浓缩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华。
从这里,我们可以开掘出新的生产力要素;从这里,我们可以获得终极关怀的滋养;从这里,我们可以产生对民族传统感同身受的体验;从这里,我们可以立足东方,走向世界。
(P11)3.人面鱼纹图(名词解释):人面鱼纹图发现于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中,画在彩陶盆内壁上,人面呈圆形,人面上绘三角形的鼻子,圆大的双眼,嘴上衔一条鱼,头上顶着锥状物,似帽子,又似发髻。
人物五官虽只用简单的墨线钩勒,但总的形态颇为生动逼真,具有浓厚的意趣与艺术魅力。
人面鱼纹图曾是仰韶文化绘画中普遍流行的一个母题,从绘画线条、统一的形制看,似乎已经带有更多的图案化、符号化意味。
(P15)4.仰韶文化(名词解释):又名“彩陶文化”,中国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期至衰落期的文化面貌。
陶器主要以手工制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多以黑彩环绕外壁绘出图案,主要器类有盆、钵、平底碗、小口尖底瓶等。
(P15)5.(选择)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中,有一种画在彩陶盆内壁上的人面鱼纹图。
无独有偶,在临潼姜寨遗址的文化遗存中,也发现了几乎相同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这说明,人面鱼纹图曾是仰韶文化绘画中普遍流行的一个母题。
从绘画线条、统一的形制来看,似乎已经带有更多的图案化、符号化意味,应该寄托着时人的某种心愿或意念。
(P15)6.图腾(名词解释或简答):源自美洲印第安人的方言,意为“他的亲族”。
中国审美文化答案
中国审美文化答案【篇一:中国审美文化答案】中国审美文化简史从形而上的层面上讲,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
我们知道,人的独立意识,产生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历史性分裂。
这种分裂是文明的结果,同时也带来了文明的问题。
于是,生的孤独、爱的寂寞、死的烦恼,便成为一切文明社会中所不可避免的精神疾患。
为了解除这些疾患,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的满足,而且需要精神的慰藉,这也便是终极关怀的动因所在。
大致说来,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给多样的现实世界以统一之本体存在的哲学承诺,一种是给有限的个体生命以无限之价值意义的宗教承诺,一种是给异化的现实人生以多样之审美观照的艺术承诺。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哲学之本体论和宗教之形而上学纷纷面临着学理上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便需要自觉地承担起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的历史使命。
一般认为,艺术的价值是多重要,这其中既有认识论的内容,也有伦理学的成分。
而在我们看来,认识内容的多少并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否则,徐悲鸿笔下那幅不太合乎解剖学原理的《奔马》便不会价值连城了;伦理成分的强弱也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否则,贝多芬谱写的那首不太具有道德色彩的《月光》便不会被千古称颂了。
说到底,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于认识,不在于教化,而在于给人想象的空间和情感的慰藉,是对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所进行的精神关怀。
相对而言,我们可以将这种精神关怀分为初级和终极两种类型。
所谓初级关怀,是对人们生活情绪的放松、抚慰、宣泄,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
比如我们在一天的辛苦劳作之后,到影院中去观赏一部惊心动魄的美国大片,到歌厅里去唱几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虽然没有什么强烈的精神波澜、深刻的灵魂触动,但总归是一种精神享受。
所谓终极关怀,则是对人们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问,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
比如我们在孤独、寂寞或遇到情感危机的时候去音乐厅欣赏一部交响乐,去歌剧院观看一部悲剧,虽然不见得开心、解闷儿,但常常会有一种心灵的触动、情感的慰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与审美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与审美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文化艺术呈现出了缤纷多彩的特点。
在这个时期里,文化艺术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审美思想也有了新的发展。
接下来,本文将从文化艺术和审美思想两个方面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进行探讨。
一、文化艺术1.1 诗词歌赋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尤其是诗词歌赋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这个时期的文学家们发扬光大了“以文会友”的崇高传统。
各种文艺刊物和文会相继出现,如《续齐谐》、《神仙传》等,不断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
其中最著名的当数临淮望族的曹操和他的曹氏四子,曹操以《观沧海》、《短歌行》等诗歌作品卓然成名,曹丕则以《典论》、《赋十三篇》等赋作成为当时的文坛巨擘,而曹植则以《洛神赋》、《白马篇》等篇章为世人所称道。
1.2 画像的精湛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像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此时画像的创作首先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个性化和生命力,其次是对夸张的运用。
代表画家有东晋名画家刘邦明和曹洪,晋时的佛像和汉石刻画,都是当时的艺术精品。
其中,佛像具有姿态端庄、造形精湛、神情显露的特点;汉石刻画则具有形态优美、构图精致、线条流畅的特点。
1.3 古代文学名称之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名称非常多样化。
如诸子百家之说、文学典故之说、兵书纪传之说等等。
不仅如此,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一些诸如“神鬼之语”、“耳鬓斯语”等听起来有点玄乎的文学名称,为当时文学艺术带来了一些新鲜的感觉。
这些名称都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体现出当时文化艺术的丰富多彩性和深厚底蕴。
二、审美思想2.1 儒雅高洁的审美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文化尤其是儒雅高洁的审美观得到了发扬。
这个时期的文人都非常注重个人修养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养成,对道德美的追求十分迫切。
同时,他们也非常注重情感丰富和文化素养的积淀,追求文化美和艺术美的统一。
2.2 随意洒脱的审美风格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意洒脱的审美风格也逐渐兴起。
中国审美文化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中国审美文化史(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现在,我们开始讲授中国审美文化史的第二段,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
这部分一共有五章,即简史本教材的第五章到第九章。
第五章秦汉之际的“大美”气象第六章东汉时代的“崇实”趣尚第七章魏晋之际的“自我超越”第八章东晋南朝的“心灵感荡”第九章古今南北的融通综合这五章大致涉及的五个历史阶段,一是秦与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三是三国至西晋时期,四是东晋至南朝宋、齐时期,五是南朝梁陈和北朝后期。
这五章准备分三次讲(第五章,第六七章,第八九章)。
今天讲第五章。
第五章:秦汉之际的“大美”气象㈠解题:所谓秦汉之际,指的是从秦代到西汉这段历史时期。
为什么把这两个时期放在一起?它们的共同点就在于“大一统”,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时的趋势就是要合,把分散的列国合成一个大帝国。
中间虽经历了秦汉异代,楚汉之争,但最终仍归于一统。
秦,完成了“并天下”,汉,实现了“大一统”。
大一统,并不只意味着中央集权,还意味着疆域的广大,文化的合流,人口的众多,国势的强盛,这极大地开拓了人们的视野。
所以,这时的审美文化精神也是向外的,扩张的,大气的,总之就是以大为美。
于是,呈现出的便是大美气象。
注意,这个“大美”不同于上一讲庄子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大美”,那个“大美”更应该称“真之美”,天工的作品,就是大自然,就是天然。
这里所谓“大美气象”,说的是人工所创造的以大为美的作品以及内里所蕴含的高远张大的精神和情怀。
这样,所谓“大美”,具体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从表象层面上说,它表现为审美文化活动或“作品”的场面之大、规模之巨、力度之强、数量之众、造像之高、形势之伟、地域之阔、物色之繁,以及节奏之铿锵、动作之奔放、色彩之强烈、音声之亢扬、语辞之华丽、描述之铺张、气魄之恢弘、情势之雄壮等等,都达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
显然,这是一种外在的、感性的、直观的“大美”。
二是从意蕴层面说,那种外在的、感性的、直观的“大美”,又内在地凝结着秦汉时代特有的审美文化意识和理想,彰显着那个时代人们渴望向外开拓、探问进取、占有万物、征服世界的高远情怀。
魏晋六朝文学之第八章.ppt.Convertor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第一节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一、魏晋时期文风的特点:1、“以气质为体”所谓的“气质”指的就是作家的个性以及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情感。
“气”字在魏晋时是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最显著的特点,也是后世文学家在评论魏晋时文人最常用的一个字。
2、“以情纬文”:这一时期,由于文学的独立,文学的艺术美感追求在这一时期得到强化,但是由于魏晋时人作文“以气为主”,所以对于文学艺术美感(如词藻、形式)的追求能够在情感的支配下进行,两者和谐统一,造就了“以情纬文”的典范。
二、魏晋时期的应用文:1、曹操的教令甚具异彩,饶有通脱之风。
2、在应用性的文体中显露出文学魅力的,是曹丕、曹植的书札。
3、建安时期善为书表之文的,还有陈琳、阮瑀、繁钦、吴质、应璩等人。
三、魏晋时期的辞赋:1、魏晋时抒情小赋的出现,标志着魏晋时期辞赋的新变化:这一时期的辞赋创作沿着东汉情理赋发展的方向,表现出了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
如王粲《登楼赋》2、体物写志赋。
如曹植的《洛神赋》、向秀的《思旧赋》、阮籍的《猕猴赋》、鲁褒的《钱神论》《洛神赋》图卷《洛神赋》图卷(局部1)《洛神赋》图卷(局部2)《洛神赋》图卷(局部3)《洛神赋》图卷(局部4)《洛神赋》图卷(局部5)《洛神赋》图卷(局部6)3、大赋。
(1)汉代的大赋多表现一些有关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严正主题,而在魏晋时期多表现的是个人生活中的大事。
(2)汉代的大赋声情之美是与主体结构相游离的,而魏晋时的大赋则有意识地在主体结构中表现声情之美,呈现出浓郁的诗意,甚至有些赋的命题则直接取自于诗骚或是抒情小赋。
三、论辩文的出现:论辩文的大量出现,也是魏晋时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
论辩文在此时期的大量出现主要是源于此时思想领域的活跃。
这一时期单篇论辩文的高潮有两个表现:(1)主题广泛(2)名家辈出,并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风力。
第二节南朝美文的衍化一、南朝美文概况:1、骈文的概念: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
第八章 审美文化
浙江理工大学课程教案教学过程第八章审美文化现实的审美沟通总是与特定的审美文化相关的。
它既与当代社会中正变得愈来愈普及的大众关涉,又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审美与艺术传统、惯例或规范等相关。
如果没有现实的审美文化生活与历史的审美文化传统的交汇,个体的审美沟通是无法进行的。
第一节审美文化的界说一、文化概念审美文化,顾名思义,当然属于文化。
但什么是文化,历来众说纷纭。
而审美文化能否称为文化,也常常交织着争论。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的界说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他主张文化是人类创造和运用符号的领域,主要处理人类生存的意义问题。
由此不妨得出文化的一种可供应用的界说:文化是人类的符号表意系统,包括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和科学等具体形态。
二、审美文化的概念审美文化一词,在中国美学界集中和频繁出现,大约始自20世纪90年代初。
而在这之前,人们更多地谈论的不是审美文化而只是美或审美。
审美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主要是指当代日常生活和文化娱乐与传统审美之间相互渗透的状况,也宽泛地指历史上与审美和艺术相关联的各种符号表意行为及其成果。
审美文化,常常集中表现为艺术活动及其产品形态,与神话、宗教、语言、历史和科学等并存;但在今天,这些艺术活动和产品早已遍布于日常生活成为泛化的审美活动。
无论是读小说、吟诗、作画、听音乐和看戏等审美娱乐生活,还是看电视广告、商场购物、美容、美发、居室装修、穿文化衫等日常活动,都涉及审美文化,都可称为审美文化。
第二节审美文化的层面(考试)特定历史时期的审美文化是一种容纳多样形态的审美文化结合体。
从媒介、发生动机和作用于公众的感兴效果看,审美文化大致存在四个层面(或形态)面都可能出现优秀或低劣作品。
一、精英文化1.精英文化的概念精英文化(也称高雅文化)是审美文化的一种形态,是指由少数文化人创造或欣赏、蕴含其个性化趣味的审美文化。
精英文化总让我们想起品德高尚、趣味高雅的“知识精英”或“文化精英”们。
他们的名字令许多人耳熟能详:鲁迅、郭沫若、艾青、齐白石、但丁、莎士比亚、贝多芬、塞尚、高更等。
审美文化 东晋南朝的心灵震荡越
脍炙人口的诗句: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充满生机、情趣、韵味的物色景 致中,空灵、闲静、冲淡、和悦的 审美心境。
从陶渊明田园诗发展到谢灵运 山水诗,中国文学史一个重大事件, 也是中国审美文化发展中一个里程 碑。
反映从“自我超越”到“心灵 感荡”的主题转换轨迹。也是社会 思想语境从“玄”到“佛”的变迁 轨迹的一种艺术呼应和折射。
“将穷山水迩,永绝赏心悟”;
“含情尚劳爱,如何离赏心”。
欣赏自己的心情、神意、欢畅自由, “物我俱一” 的“心灵感荡”
山水景物不是“起兴”手段、 人格象征、内心苦闷的慰藉物,而 是自由观赏、把玩、品味的审美意 象:“景夕群物清,对玩咸可喜”; “心契九秋干,目玩三春荑”。
与自然一见如故、心心相属,情 感的沟通和交流,玩耍性的审美嬉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贵我贱物”主题,浓烈的自 傲、自足、自得、自乐情愫, “自我超越意识”的觉醒。
陶渊明像 [明]王仲玉
回归大自然,在素朴淳真的 田园生活中,真正体味到生命 超越的意义,享受人生的快乐 和自由:
中国 审美 文化史
制作者:许丙泉 (新闻传播学院)
制作日期:2008年2月18日
第八章 东晋南朝的“心灵感荡”
钟嵘《诗品》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 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凡此种种,感荡心 灵”。魏晋之际 “自我超越”后,拓展主体精神的 “心灵 感荡”时代。是佛学取代玄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语境因素。
顾恺之 “才绝、画绝、痴绝”
魏晋南北朝女性文学之审美文化研究
02
丰富文学题材与表现手法
魏晋南北朝女性文学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具有创新性,对后世的文学
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我国文学宝库增添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
03
拓展文学审美视野
魏晋南北朝女性文学从女性独特的视角抒发情感,使文学作品的审美
视野更加宽广,为我国文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魏晋南北朝女性文学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女性文学的重要性
文化价值
魏晋南北朝女性文学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女性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也体现了当时社 会的文化风貌和审美情趣。这些作品对于我们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意义
魏晋南北朝女性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它们不仅表现了女性的情感世界和内心世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 伦理道德和文化价值观。这些作品对于我们理解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挖掘与整理
当代学者对魏晋南北朝女性文学的挖掘与整理工作日益 重视,相关的学术研究与出版物逐渐丰富,为传承和发 展这一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
跨学科研究
当代学者从历史、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角度对魏晋 南北朝女性文学进行深入研究,推动了跨学科的交流与 融合,深化了人们对这一时期女性文学的理解。
传承与创新
当代女性文学在传承魏晋南北朝女性文学的精神和艺术 风格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和个人体验进行创新,使 这一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等多种文学形式,为研究者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文本资料。
THANKS
感谢观看
02
拓宽研究领域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不仅关注女性作家和作品本身,
还将研究范围扩展到女性读者、女性社会地位等多个方面,从而更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历时近300年,具有很强的文化艺术特色。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多重大变革,不仅政治制度发生了变化,文化艺术也出现了新的风格和特点。
1. 文化变革的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战乱和政治变革,社会一度陷入混乱。
故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了文化艺术。
2. 文学风格突破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出现了很大的突破。
首先,文学创作不再是以传统意义上的建党作为主题。
而是出现了自然题材、爱情题材等多种多样的题材。
这使得文学作品既可以为人们所理解,也可以表达作者个人的情感,同时也为后来的文学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其次,文学创作的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新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类型。
其中,诗歌反映了时代的氛围,小说则研究了人性,成为了文学中一大特色。
3. 绘画艺术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也发生了很大变革。
绘画从传统的政治宣传到艺术表现的转变,使得画家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这使得画家能够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和思想观,做出更具有独到性的作品。
此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几乎是所有画家必备的画种,这是因为山水画能够深刻地反映自然,表达个人感情。
同时,还出现了一些真正让艺术达到高峰的山水画家。
4. 音乐艺术的相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艺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个时期,由于战乱和政治动荡,令士族文化不再像唐代那样兴盛。
因此音乐逐渐融入了日常生活中,并成为了普及的群众文化。
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以“空灵、幽玄、清新”为特征,它们强调音乐作为一种审美理念的体现。
通过音乐不断推陈出新,推动了整个音乐文化的发展。
5. 书法艺术的演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也发生了重大的演化。
这个时期,人们多注重书法的意味,而不是书法的规范。
这使得书法成为了一种具有浪漫情调和独特韵味的艺术表现形式。
东晋南朝文化的兴起与文学艺术
东晋南朝文化的兴起与文学艺术东晋南朝时期,文化艺术迎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
这一时期,文人墨客的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南朝的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呈现出了独特的风貌,为后世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文人雅士风靡一时东晋南朝时期,文人雅士成为社会的主流群体,他们以文学才华和高尚情操著称。
这些文人雅士大多出身于士族世家,虽没有世俗权力,却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品德受到了社会的尊重。
他们追求内心的意境,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致力于文化的扩展和文化的传承。
他们纵横文坛,以才情卓绝和深刻的思想见长,为后世文人的创作树立了典范。
二、诗词创作的辉煌时期东晋南朝时期,诗词创作达到了巅峰。
王羲之是南朝诗词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词作品风格清新自然,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经常旅居山水之间,景色的美丽和自然的朴素给他带来了灵感,使他的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南朝时期还出现了一些以音乐为背景的诗歌,如石崇的《琴歌》等,这些作品在音乐和诗歌结合的同时,还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和生活的热情。
三、绘画艺术的繁荣东晋南朝时期,绘画艺术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画家顾恺之是南朝绘画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擅长山水画,尤其擅长以墨色凝练的笔触描绘山水的壮美和恢宏。
他的作品以大气磅礴、富有变化的笔法而闻名。
此外,顾恺之还擅长人物画,他的人物画多以文人雅士为题材,形象生动,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凸显了时代风貌。
四、音乐之美东晋南朝时期,音乐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虞世南的《飞龙乐府》是当时的一部重要音乐作品,该作品以宴会场景为背景,描绘了宴会上欢笑声和音乐声的绚烂场景。
同时,该作品流传至今,也成为了后世音乐创作的重要参考。
五、文化的传承与影响东晋南朝文化的繁荣,不仅给后来的文化艺术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整个中华文化产生了重要的传承作用。
南朝时期形成的文人雅士风气和创作理念,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墨客,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人与文化思潮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人与文化思潮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转折期,这个时期涌现了众多杰出的诗人和思想家,他们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思潮对当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人。
这个时期的诗人以王羲之、庾信、谢灵运、陶渊明等为代表。
他们的诗作在形式上更加注重音韵美和气韵生动,内容上则更加注重个人情感和审美体验。
例如,陶渊明笔下的田园诗深情质朴,洋溢着对自然和朴素生活的热爱。
他的《桃花源记》更是表达了诗人心中背离都市繁华的向往。
而谢灵运则以写歌舞和风景为主,展现了对美的追求和欣赏。
这些诗人的作品不仅得到了当时的社会认可,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除了诗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也呈现出了多样的思潮。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然主义与玄学的兴起。
这两种思潮在这个时期的文化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自然主义注重描写自然与人的关系,强调人的天性和本能。
玄学则注重思辨和哲学思考,追求超脱尘俗和超越感官的境界。
这两种思潮在诗歌、文论、哲学等领域都有所体现。
例如,王羲之的书法主张“神来如字”,认为书法的艺术在于超脱技巧的束缚,达到心灵与墨迹的融合。
而庾信则在文论中提出“失去者方见”,主张通过审美体验和思辨追求真理与完美。
此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也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的到来打破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和道家观念,带来了新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
佛教思想的渗透使人们开始反思人生意义和生死轮回,艺术创作中也开始出现佛教题材。
例如,郭璞的《白马篇》和王羲之的《金刚经》手稿就是佛教经典的演绎与传承,展现了当时社会对佛教文化的追求和欣赏。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人与文化思潮丰富多样,有自然主义与玄学的对立,有佛教的涌入与发展。
这一时期的文化活动不仅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使得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与世界其他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
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索和研究。
论魏晋南北朝“气”审美范畴的泛化与成熟
05
“气”审美范畴的价值和 意义
历史价值
1 2 3
反映时代变迁
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审美范畴的发展和变 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背景。
传承文化基因
这一时期的“气”审美范畴,既是对前代文化 的继承,也是对后代文化的启示,具有深远的 文化传承意义。
揭示社会思潮
通过研究“气”审美范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演变,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的审美趋势和思 想潮流。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植物之气
这个时期,植物的生气和灵性也逐渐成为审美对象。竹林、梅花、兰草等植 物成为诗人和画家喜爱的题材,传达出自然之气的韵味。
在人物审美中的泛化
风度之气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重视人的风度和气质,其中“气”成为形容人物形象和气质的重要词汇。例如,嵇 康、阮籍等人的风度气质就备受赞誉。
形神之气
形神兼备成为当时人物审美的标准之一,“气”被用来形容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在气质。例如,陶渊明的诗歌中 就经常用“气”来形容农民的朴实和自然。
在雕刻中的体现
气韵生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刻艺术同样追求“气韵生动”,通过雕刻的 技巧和艺术语言表现对象的生命力和精神气质。
自然之气
这一时期的雕刻艺术注重表现自然景观的气势和神韵,如山水、 草木等自然景观的雕刻作品,表现了自然之美的精髓和内在的生 命力。
人格之气
雕刻艺术中注重表现人物的气质和精神状态,通过对人物的塑造, 表现人物的气质之美和内心的情感。
论魏晋南北朝“气”审美范 畴的泛化与成熟
2023-11-07
目 录
• 魏晋南北朝“气”审美范畴的背景 • “气”审美范畴的泛化 • “气”审美范畴的成熟 • “气”审美范畴的影响 • “气”审美范畴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审美文化史第三讲魏晋南朝
(一)“礼岂为我辈设”: 行状任诞与性情率真
“任诞”:任性、放诞, 《世说新语》有《任诞》 篇。 “背叛礼教”、“违时绝 俗”,超越一切虚伪伦理 道德、纲常名教,回归自 然,享受自由。
南朝宋时期主要记述魏晋人 物言谈轶事笔记小说。刘宋宗 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
阮籍、嵇康、 山涛、 刘伶、阮咸 、向秀、王戎。“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 下,肆意酣畅,故世 谓之竹林七贤。”
晋葛洪《抱朴子· 疾谬》:“其 相见也,不复叙离阔,问安否 。宾则入门而呼奴,主则望客 而唤狗。……及好会,则狐蹲 牛饮,争食竞割,掣拨淼折, 无复廉耻。以同此者为泰,以 不尔者为劣。”
自然率真:真本质、真性情,裸露和展现生 命本色与自然,就是美的人格。 《晋书》:“王羲之幼有风操。郗虞卿闻王 氏诸子皆俊,令使选婿。诸子皆饰容以待客 ,羲之独袒腹东床,啮胡饼,神色自若。使 具以告。虞卿曰:‘此真吾子婿也!’问是 谁?果是逸少,乃妻之。”
何晏既是玄学创始者之一,也是公认美男子: “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 “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 “尚书何晏,好服妇人之服。”
明朝屠隆《鸿苞节录》:“晋重门第,好容止 ,士大夫手持粉白,口习清言,绰约嫣然,动相 夸饰,鄙勤朴而尚摆落,晋竟从此云忧。”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 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左太冲绝丑,亦复 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风骨
刘勰《文心雕龙》中有“风骨”篇。 是以怊怅(chao1chang4)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 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 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 则文风清焉。 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 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 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牵 课乏气,则无风之验也。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文赋
其赋特点: • 生动鲜明的形象
• 曲折细腻的情感
• 华美绮丽的语言
•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 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 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 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 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 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 极,意望已过矣。 •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 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 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 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 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 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 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 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 世矣;今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 过于三世矣。
•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 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 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 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 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 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 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 为万安计。 • 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 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 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 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 ;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 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中国审美文化提纲
先秦审美文化中的生命主题含混的“生命”生物学倾向——人的繁衍生息人的存在倾向——与死亡对立的生存历史文化倾向——各种文化制度生物学倾向的生命主题蛙纹彩陶瓮——甘肃兰州土谷台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彩陶瓮六肢蛙纹——青海乐都柳湾出土鸟纹彩陶钵——陕西华县泉护村出土蛙鱼纹彩陶盆——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解读:鱼、蛙、鸟等图案为主。
生殖意象的凝结。
生物学倾向的生命意识。
人的存在倾向的生命主题虎噬人头浮雕[司母戊鼎耳]——河南安阳殷墟出土饕餮食人——现藏法国巴黎博物馆解读:于民《春秋前审美观念的发展》:王权和暴力需要而进行的加工,达到奴隶对奴隶主、下属对国君的屈从。
人头祭的直接反映。
殷商独特文化积淀中所蕴含的与死亡相对的生命主题的反应。
历史文化倾向的生命主题周公制礼作乐制礼:《左传·文公十八年》:“先君周公制周礼。
”作乐:《竹书纪年》卷七:武王十二年,“作《大武》乐”,成王八年,“作《象》舞”,康王三年,“定乐歌”。
《礼记·明堂位》:“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
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
”《礼记·乐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乐统同,礼辨异。
礼乐之说,管乎人情。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解读:周人的生活方式的规范化、“礼仪”化。
文化影响:孔子:“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制礼作乐中体现的文化意义上的生命主题。
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 秦汉之际的“大美”气象奔放健朗的乐舞形态 以“大”为美的文化造像 汉大赋“大丈夫”为代表的人格美 政治、经济、文化大一统的时代 开拓的精神 “大美气象”奔放健朗的乐舞形态 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祭祀高祖刘邦的“雅”乐舞。
马上鼓吹,长袖舞,拂袖舞女俑,汉彩绘女舞俑,建鼓舞,盘鼓舞,拳舞,巾舞,汉男舞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的学后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的学后感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有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此时人们对音乐的追求,开始面向一些新的领域,将注意力转到认识音乐自身的艺术特征及其表现方式上来,对某些理论问题的再认识,促成了音乐朝着与过去不完全相同的方向发展。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阮籍。
以他们各自的论着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本文由魏晋南北朝时期美学产生的背景开始,论述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他们的主要理论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阮籍的音乐美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他的《乐论》中。
阮籍从他的中心论点出发,认为最好的音乐就是“平和之声”,反对哀音淫声认为音乐的功用可以“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入,天地交泰,远物来集。
”他之所以斥责哀音,因为哀音使人情绪波动变化,使人内心的压抑得到某种认同与宣泄。
所谓的淫声,就是对人的情感意绪的自然放纵,也即依据人的感性需要,从而满足这一需要。
阮籍也认为音乐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变得只是形式,至于“乐声”要达到的审美的人的心灵趋于宁静,这样不悲不喜,灵魂哪儿来大起大落的震荡?阮籍这篇短短的《乐论》,多次提到的“平和”,并把它树为音乐之本,“平和之声”也是要扼制人的欲望,减弱人的创造激情与活力。
阮氏的音乐思想,客观上是捆缚阻碍人的激情与生命活力的,是儒家音乐思想的忠诚继承者。
其中透出的儒家文化的理性精神,愈来愈走向了文明的反面,变为窒息人扼杀人的音乐创造力的精神桎梏,更可忧虑的是这一桎梏隐形地深埋渗透在我们的血脉中,使它化为一种深层意识而暗暗地规定制约着我们的现在。
虽然《乐论》所表达的观点基本上同儒家传统乐论一脉相承,但并不是儒家乐论的转述,而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对儒家乐论的阐释发挥,因而其审关观念在思维方式及总体特征上呈现出新的面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 其山水诗不标榜 “自我”,贵 感心” “我”轻“物”,突出 “感心”、 赏心” 悟心”等审美意味。 “赏心”、“悟心”等审美意味。如 “邂逅赏心人,与我顺怀抱”; 邂逅赏心人,与我顺怀抱” “将穷山水迩,永绝赏心悟”; 将穷山水迩,永绝赏心悟” “含情尚劳爱,如何离赏心”。 含情尚劳爱,如何离赏心” 欣赏自己的心情、神意、欢畅自由, 欣赏自己的心情、神意、欢畅自由, 物我俱一” 心灵感荡” “物我俱一” 的“心灵感荡” 山水景物不是“起兴”手段、 山水景物不是“起兴”手段、 人格象征、内心苦闷的慰藉物, 人格象征、内心苦闷的慰藉物,而 是自由观赏、把玩、 是自由观赏、把玩、品味的审美意 景夕群物清,对玩咸可喜” 象:“景夕群物清,对玩咸可喜”; 心契九秋干,目玩三春荑” “心契九秋干,目玩三春荑”。 与自然一见如故、心心相属, 与自然一见如故、心心相属,情 感的沟通和交流, 感的沟通和交流,玩耍性的审美嬉 戏。
当然, 当然,其田园诗又露出了向 山水诗走去的端倪。 山水诗走去的端倪。如 结庐在人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他生活在佛学盛行的东晋, 他生活在佛学盛行的东晋, 虽不乏玄意,也颇有些佛味。此 虽不乏玄意,也颇有些佛味。 诗道出空、 寂的心灵。 诗道出空、静、淡、寂的心灵。 某种程度上揭开向山水诗发展的 序幕, 序幕,预示中国诗歌的一次重要 变迁。 变迁。
中 国 审美 文 化 史
制作者: 新闻传播学院) 制作者:许丙泉 (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 制作日期: 制作日期:2008年2月18日 年 月 日
东晋南朝的“心灵感荡” 第八章 东晋南朝的“心灵感荡”
钟嵘《诗品》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 钟嵘《诗品》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 若乃春风春鸟 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凡此种种, 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凡此种种,感荡心 凡此种种 自我超越” 灵”。魏晋之际 “自我超越”后,拓展主体精神的 “心灵 感荡”时代。是佛学取代玄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语境因素。 感荡”时代。是佛学取代玄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语境因素。 鲁迅《而已集》 到东晋,风气变了, 鲁迅《而已集》:“到东晋,风气变了,社会思想平静 得多,各处都夹入了佛教的思想。 佛学哲学观上讲“ 得多,各处都夹入了佛教的思想。”佛学哲学观上讲“非有 非无” 有无一观” 强调以“ 为本, 物我俱一” 非无”,“有无一观”,强调以“心”为本,“物我俱一”。 玄学突出“ 佛学突出“ 由此步入从偏重“ 玄学突出“我”,佛学突出“心”。由此步入从偏重“言 缘情”到讲究“畅神” 写意”美学发展道路。 志”、“缘情”到讲究“畅神”、“写意”美学发展道路。 主要以佛学为思想语境, 心灵感荡”为基本题旨, 主要以佛学为思想语境,以“心灵感荡”为基本题旨, 介绍诗歌、绘画、书法的演变轨迹。 介绍诗歌、绘画、书法的演变轨迹。
陶渊明追求超然独善、 陶渊明追求超然独善、淡泊自 然的“自我”人格。 然的“自我”人格。田园诗创造 一种新的诗体,更实现“ 一种新的诗体,更实现“自我超 追求。 越”追求。如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贵我贱物”主题, “贵我贱物”主题,浓烈的自 自足、自得、自乐情愫, 傲、自足、自得、自乐情愫, 自我超越意识”的觉醒。 “自我超越意识”的觉醒。
2、山水诗 、
谢灵运出身高门世族, 谢灵运出身高门世族,喜游 山水,第一位山水诗人。 山水,第一位山水诗人。歌咏山 与佛学造诣关系密切。 水,与佛学造诣关系密切。 汤用彤: 南朝佛法之隆胜, 汤用彤:“南朝佛法之隆胜, 约有三时。一在元嘉之世, 约有三时。一在元嘉之世,以谢 康乐为其中巨子” 康乐为其中巨子”。佛学关注的 是内在精神、心灵的无限。 是内在精神、心灵的无限。不同 于中国本土哲学。谢灵运: 于中国本土哲学。谢灵运:“六 经典文,本在济俗为治耳, 经典文,本在济俗为治耳,必求 性灵真奥, 性灵真奥,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 他推崇“顿悟成佛” 邪?”他推崇“顿悟成佛” : 至夫一悟, “至夫一悟,万滞同尽 ”“壹有无 同我物者, 壹有无, 耳。”“壹有无,同我物者,出 选自郑振铎《 于照也。”“照 顿悟” 于照也。”“照”即“顿悟”, 谢灵运像 选自郑振铎《插图 本中国文学史》 本中国文学史》 有无、物我都两忘俱一,由此, 有无、物我都两忘俱一,由此, 山水万象成为审美对象。 山水万象成为审美对象。
比他稍晚的谢赫在《古画品录》含毫命素,必有损益,迹非准的, “炳于六法,无所遗善,然含毫命素,必有损益,迹非准的, 意可师效。 谢赫把他列于六品,但他的评述是矛盾的, 意可师效。”谢赫把他列于六品,但他的评述是矛盾的,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 既云‘必有损益’ 又云‘非准的’ 《历代名画记》:“既云‘必有损益’,又云‘非准的’,既云 六法无所遗善’ 又云‘可师效’ 谢赫之评,固不足采也。 ‘六法无所遗善’,又云‘可师效’,谢赫之评,固不足采也。” 张彦远就说宗炳的山水画“意远迹高,不知画者,难可与论”。 张彦远就说宗炳的山水画“意远迹高,不知画者,难可与论” 意远迹高”正是中国山水画偏于畅神写意的基本审美范式。 “意远迹高”正是中国山水画偏于畅神写意的基本审美范式。 至南梁朝,山水画以张僧繇为代表有了进一步发展,但真迹亦 至南梁朝,山水画以张僧繇为代表有了进一步发展, 不存。从后人仿作可以想见当时“畅神” 不存。从后人仿作可以想见当时“畅神”、写意的山水画的大致 状貌。 状貌。
脍炙人口的诗句: 脍炙人口的诗句: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充满生机、情趣、韵味的物色景 充满生机、情趣、 致中,空灵、闲静、冲淡、 致中,空灵、闲静、冲淡、和悦的 审美心境。 审美心境。 从陶渊明田园诗发展到谢灵运 山水诗,中国文学史一个重大事件, 山水诗,中国文学史一个重大事件, 也是中国审美文化发展中一个里程 碑。 反映从“自我超越” 反映从“自我超越”到“心灵 感荡”的主题转换轨迹。也是社会 感荡”的主题转换轨迹。 思想语境从“ 思想语境从“玄”到“佛”的变迁 轨迹的一种艺术呼应和折射。 轨迹的一种艺术呼应和折射。 范曾 谢灵运
才绝、画绝、痴绝” 顾恺之 “才绝、画绝、痴绝”
1、人物画 、
东晋臻于成熟。 东晋臻于成熟。顾恺之是 当时名士,喜好清谈, 当时名士,喜好清谈,所画 人物、佛像、美女、龙虎、 人物、佛像、美女、龙虎、 山水、鸟售等,无不精妙, 山水、鸟售等,无不精妙, 尤以人物最胜。 尤以人物最胜。 其人物画有两大审美特点, 其人物画有两大审美特点, 一是在坚持形似的基础上强 调传神。 调传神。有明确的意识和理 提出了“悟对” 念,提出了“悟对”、“实 形似”之说。 对”、“形似”之说。如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手法是单纯、简练、高度 手法是单纯、 手法是单纯 简练、 有力之写实的”。 有力之写实的”
东晋南朝的“心灵感荡” 第八章 东晋南朝的“心灵感荡” 贵我” 赏心” 一、 “贵我”与“赏心”:从田园诗到山水 诗 传神” 畅神” 二、 “传神”与“畅神”:从人物画到山水 画 遒媚” 妍媚” 三、“遒媚”与“妍媚”:从王羲之到王献之
第一节、 贵我” 赏心” 第一节、 “贵我”与“赏心”:从田园诗到山水诗 1、田园诗 、
李可染 山水 立轴
他“栖丘饮谷,三 栖丘饮谷, 十余年” 十余年”,老病返家 仍图于墙壁, ,仍图于墙壁,“抚 琴动操, 琴动操,欲令众山皆 响”。 山水画序》 其《山水画序》是 古代第一篇专论山水 画的文章: 画的文章:“峰岫峣 云林森眇, 嶷,云林森眇,圣贤 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 映于绝代 万趣融其神 余复何为哉?畅 思,余复何为哉 畅 神而已。神之所畅, 神而已。神之所畅, 孰有先焉!” 孰有先焉 真正的写 意理念兴起。 意理念兴起。 宗炳卧游图 声
为了帮助保护您的隐私,PowerPoint 禁止自动下载此外部图片。若要下载并显示此图片,请单击消息栏中的 “选项”,然后单击 “启用外部内容 ”。
2、山水画 、
东晋以后山水画崛起。 东晋以后山水画崛起。宗炳 是一位佛学家。 宋书》 是一位佛学家。《宋书》:“妙 善琴书,精于言理,每游山水, 善琴书,精于言理,每游山水, 往辄忘归” 往辄忘归”。多次放弃当官发财 机会。名僧慧远大师弟子, 机会。名僧慧远大师弟子,世号 宗居士” 著有《明佛论》 “宗居士”,著有《明佛论》, 又名《神不灭论》 又名《神不灭论》。有深厚的佛 学修养。也画人物, 学修养。也画人物,以画山水为 擅长和特色, 擅长和特色,第一位真正山水画 家。 自然山水中有佛理, 自然山水中有佛理,令人痴 迷爱好。 明佛论》 迷爱好。《明佛论》认为崖树涧 壑有益于悟道, 壑有益于悟道,山水岩林有助于 神明之化” “神明之化”。
陶渊明像 [明]王仲玉 明 王仲玉
大自然, 回归大自然,在素朴淳真的 田园生活中, 田园生活中,真正体味到生命 超越的意义, 超越的意义,享受人生的快乐 和自由: 和自由: 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诗书敦宿好,林圆无俗情。 诗书敦宿好,林圆无俗情。 但仔细体味, 但仔细体味,他获得真正的 闲静与安宁。 闲静与安宁。在“或有数斗酒 闲饮自欢然” 的同时, ,闲饮自欢然” 的同时,又 情不自禁地感喟“ 情不自禁地感喟“人乖运见疏 ”、“言尽意不舒” 。 言尽意不舒”
陶渊明与谢灵运
第二节、 传神” 第二节、“传神”与“畅神”:从人物画到山 畅神” 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