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推在原型范畴认知理论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认知语言学各术语的认识

认知语言学各术语的认识

对认知语言学各术语的认识
1、原型与范畴
范畴:人们根据对事物的认识按其特点进行的划分归类。

原型:最能代表范畴特点的成员或是对范畴核心的抽象表征。

范畴是以原型为核心向外逐步扩展延伸而成的、区别于其他概念的类别。

范畴多用于对词汇的分类,如颜色类、水果类、交通类等;原型则作为该范畴的标签而存在。

2、图式
图式:将一般的、零散的概念进行压缩性、理论性的再表现,而生成的结构或模式。

图式多用在对句子结构的分析上,将句子语法化、形式化,如路径图式、“V一V”结构。

3、隐喻与转喻
隐喻;人们用一种清楚简单的概念来理解另一种较复杂概念的认知现象与手段。

转喻:在同一领域中用一种实体来代指另一种实体的认知现象。

隐喻和转喻在语言的使用中很广泛,几乎存在在任意一句话中,对于帮助我们表达思想和解释词义有重要作用。

隐喻多用于探究词或句子搭配组合的理据和缘由,如“字里行间充满了爱”;转喻同样也有这种作用,如“壶开了”、“他会说法语”。

4、ICM
ICM:人们通过已有经验对外界事物所形成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结构表述。

ICM多用于对词的定义上,反映的是词最典型、最规范、最理想的特征,如“母亲”、“bachelor”。

ICM类似于原型,但原型反映的事物外有一定的范围,构成范畴,而ICM并不强调外在范围的存在。

认知语言学各个术语的使用范围并没有严格明显的界限,它们共同存在于语言中,供我们从认知的角度来认识语言。

以上对各个术语研究领域的界定,我主要依靠老师的讲解与相关书籍中的举例,也不知是否客观、合乎事实。

类推作用名词解释

类推作用名词解释

类推作用名词解释
类推作用是用来描述知识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它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们转换现有的知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阐释抽象概念,并有效地应用知识。

类推作用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把握抽象概念之间的关联性,推断出新事物的属性和特点,并有针对性地利用现有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类推作用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从理论上讲,它可以是自然形式的,也可以是人工地学习的。

当生活中发生变化时,个体可以通过类推作用的方式,基于以往的经验,来预测当前情况、作出决定和采取行动。

许多学科和实践都有涉及到类推作用,比如法律、科学、医学、计算机科学,在这些领域中,类推作用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类推作用是智力活动的重要部分,它包括记忆、想象、推理、判断、比较、归纳等等。

许多心理现象都可以解释为类推作用的结果,比如认知结构的发展,错误的推理,以及心理病理的形成。

在教育领域,类推作用也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技能。

它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和学习抽象的概念和原则,提高学习效率,使其能够有效地解决新的问题,掌握他们所学科目的关键原理。

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类推作用来设计合适的教学环节,以帮助学生学习抽象概念,实现学习目标。

总之,类推作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智力活动,它是日常生活,学
习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只有通过类推作用,人们才能够在生活中,学习中,和教育中发挥出自己的智慧,从而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

谈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原型及基本层次范畴论认知语言学

谈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原型及基本层次范畴论认知语言学

谈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原型及基本层次范畴论认知语言学话题:认知语言学心理学家经验主义美国心理学家范畴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近十几年来国际理论语言学新兴的一个语言学派。

认知语言学以原型范畴理论作为主要基础理论。

它所提出的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强调了原型是物体范畴最好最典型的成员和范畴等级结构包括基本层次范畴(basic level categories),上位范畴(superordinate categories)和下属范畴(subordinate categories),而其中的基本层次范畴又是典型的原型范畴。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原型基本层次范畴上位范畴下属范畴1. 引言哲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等历来都关心一个重大问题即语言与认知的问题。

认知语言学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欧洲兴起的新的语言学科。

认知语言学是在反对60-70年代以生成语法为首的主流语言学基础上建立的,提出了语言与认知不可分隔这一崭新的认知语言观,强调了语言并不是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的,而是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的感知。

其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哲学,这里的经验主义不是指人被动的感知,而是指人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本感觉。

赵艳芳(2000:10)指出认知语言学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学科。

认知语言学近年来研究的焦点有意象图示(image schema),象似性(iconicity),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及原型理论基本层次范畴等。

2. 范畴化的原型理论范畴可以由一个事物和其类似事物构成或一类事物及其包含事物构成。

赵艳芳(2000:55)指出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即范畴化过程(categorization),其结果即认知范畴(cognitive category)。

传统范畴理论强调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特性并且地位平等。

类推在原型范畴认知理论中的作用

类推在原型范畴认知理论中的作用

类推在原型范畴认知理论中的作用作者:段钨金张畔枫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5期[摘要]文章从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观察了类推在其中的作用和地位,结论是,类推在范畴原型认知中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关键词]类推原型范畴理论认知语言学作用[中图分类号]H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029-02前言认知语言学的经验观主张研究语言不仅要建立逻辑规则和客观定义,还要采取更符合人的经验的方法(赵艳芳,2000),而作为人类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的类推(analogy),无疑也是符合人的经验的方法。

然而,目前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无论是语言概念形成的认知研究,还是语言使用和理解的认知过程研究,都很少论及类推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这无疑是一种缺憾。

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中的主要理论框架,即原型范畴理论来观察类推在其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类推与家族相似性理论认知心理学的大量证据表明,类推是人类认知的核心(James P. Blevins and Juliette Blevins,2009)。

人类这一象征物种,能够毫不费力地透过对事物的感知相似性而后确认其结构相似性。

儿童在1~2岁时就表现出感觉类推的能力,4~5岁时,就能使用基于真实世界知识的功能类推,从而产生从dog:doghouse到bird:nest的类推理解。

儿童早期习得中,1/3的话语是对成人言语的模仿,而之后的言语中80%以上是通过基于类推的某种操作(如,替换、增补、删除、插入、语序重组等)对其早期话语的类推复制。

(同上)例如,通过moremilk,more juice儿童便可确认出范式“more N”,即范畴化,以此类推便扩展出more jelly,more popsicle,more swimming等。

原型范畴a理论起源于维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理论(Family resemblance),之后由罗斯等人正式提出。

该理论认为,范畴中有最具代表性、富有突显性的原型成员,范畴的边缘是模糊的,范畴成员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解读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解读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1原型范畴理论(The Theory of Prototypes)1.1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历程原型理论的产生经历了一段过程。

著名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Lakoff.G)曾形象地将经典的范畴化理论的实质比作“容器”,具备定义性特征的个体就在里面,不具备的就在外面。

而著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却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认为其中类别的成员如同一个家族的成员,每个成员都和其他一个或者数个成员共有一项或者数项特征,但几乎没有一项特征是所有成员都共有的,于是以这样环环相扣的方式通过相似性而联系起来成为一类。

即下图方式:从七十年代开始,以罗施(Rosch)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和以拉波夫(Labov)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对cup ,bird ,fruit, furniture, vegetable, toy, vehicle, clothing等概念做了一系列深入的定量实验研究,发现了在范畴化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认知上显著的“原型”理论。

第一,个体范畴化的依据是其属性(attributes)而非其基本特征(essential features)。

属性是事物性质的心理体现,与人们认知及现实的互动模式密切相关;基本特征被理解为事物固有的本质属性,它们与主体认知无关,是客观而独立的存在的。

第二,对自然类的范畴化而言,传统理论所说的起定义作用的特征往往难以找到。

例如furniture(家具),在著名的Webster英语词典定义为“movable article used in readying an area as a room or patio for occupancy or use (用于装备房间、内院之类的地方,使便于居住或者使用的可移动物件)”,词典只是勉强找出的非确定性的描述,而算不上是可以根据来确切分类的充分必要条件(比如,壁柜、电话、地毯这类算不算furniture?)。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解读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解读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1原型范畴理论(The Theory of Prototypes)1.1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历程原型理论的产生经历了一段过程。

著名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Lakoff.G)曾形象地将经典的范畴化理论的实质比作“容器”,具备定义性特征的个体就在里面,不具备的就在外面。

而著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却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认为其中类别的成员如同一个家族的成员,每个成员都和其他一个或者数个成员共有一项或者数项特征,但几乎没有一项特征是所有成员都共有的,于是以这样环环相扣的方式通过相似性而联系起来成为一类。

即下图方式:从七十年代开始,以罗施(Rosch)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和以拉波夫(Labov)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对cup ,bird ,fruit, furniture, vegetable, toy, vehicle, clothing等概念做了一系列深入的定量实验研究,发现了在范畴化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认知上显著的“原型”理论。

第一,个体范畴化的依据是其属性(attributes)而非其基本特征(essential features)。

属性是事物性质的心理体现,与人们认知及现实的互动模式密切相关;基本特征被理解为事物固有的本质属性,它们与主体认知无关,是客观而独立的存在的。

第二,对自然类的范畴化而言,传统理论所说的起定义作用的特征往往难以找到。

例如furniture(家具),在著名的Webster英语词典定义为“movable article used in readying an area as a room or patio for occupancy or use (用于装备房间、内院之类的地方,使便于居住或者使用的可移动物件)”,词典只是勉强找出的非确定性的描述,而算不上是可以根据来确切分类的充分必要条件(比如,壁柜、电话、地毯这类算不算furniture?)。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理论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理论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理论篇一: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理论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基础理论。

本文从范畴在人类认知中的作用出发,介绍了范畴和原型的基本特征,讨论了范畴和原型在不同语境和文化环境中的变化,探讨了范畴层次理论在认知和语言使用中的应用。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思维和语言分类范畴化认知模型文化模型范畴层次化[CLC编号]h0-06[文件识别码]a[物品编号]1674-4810(2022)03-0025-03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诞生的一个新的语言学流派。

作为对乔姆斯基所创立的转换生成语义学为代表的形式主义语言学的反叛,认知语言学更侧重于对语言和思维之间关系的研究,抛弃了在此之前占主导地位的语义和句法的研究,转而从认知的角度来寻求解释人类语言普遍规律的途径。

人类对语言的使用与人类的思维、体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传统的语言学认为语言首先是一种交流工具,是对人类思维的反映和表述。

而认知语言学则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也是一种认知工具,除了能够表达思维,还能帮助人类去更好地认识世界,获得新的知识。

“认知”是指人们感知世界、形成世界万物概念的方式,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和形成的经验和经验。

认知语言学的核心观点是语言的创造、学习和应用必须通过人的认知来解释,因为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基础。

在人类思考的过程中篇二:谈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论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近十几年来国际理论语言学新兴的一个语言学派。

认知语言学以原型范畴理论作为主要基础理论。

它所提出的原型理论(prototypetheory),强调了原型是物体范畴最好最典型的成员和范畴等级结构包括基本层次范畴(basiclevelcategories),上位范畴(superordinatecategories)和下属范畴(subordinatecategories),而其中的基本层次范畴又是典型的原型范畴。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原型基层范畴上级范畴下级范畴1.引言哲学家、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一直关注一个主要问题,即语言和认知。

范畴化和原型理论

范畴化和原型理论

范畴化和原型理论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对象和情境,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这些事物,我们会将它们归类到特定的范畴中。

范畴化理论通过研究认知过程中的对象分类机制,揭示了人类如何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快速有效地对新事物进行理解和归类的方式。

而原型理论则是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人类如何将范畴中的典型成员(即原型)作为参考标准,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范畴的认知。

范畴化是人类认知中的一种基本心理过程,它帮助我们组织和操纵信息,使我们能够将相似的对象归为同一类别,并根据归类的结果进行思考和行动。

人们在范畴化过程中会根据一定的规则和特征来判定一个对象是否属于某个范畴,这些判定规则和特征是基于我们对范畴的认知和经验所形成的。

一般来说,范畴化是建立在原型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原型是指范畴中具有最代表性的成员,它具有这个范畴其他成员所共有的最突出的特征。

比如,在动物这个范畴中,狗作为一个典型的原型,它具有四条腿、长长的尾巴和毛发等特征,而其他动物如猫、猪等则是相对非典型的成员。

通过将新对象与原型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它是否属于该范畴。

原型理论不仅适用于数量有限的范畴,也适用于大量无法穷尽的范畴。

比如,对于"家具"这个范畴,我们可以想到一些典型的原型,如桌子、椅子等。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家具的形态多种多样,无法用有限的原型来代表范畴的全部。

在这种情况下,原型理论提供了一种认知策略,即通过与范畴中的典型成员进行比较,来判断新对象与该范畴的相似度。

范畴化和原型理论为我们理解人类认知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它们不仅有助于揭示认知的本质,还为认知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和工具。

在实际应用中,范畴化和原型理论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产品设计中,设计师可以根据人们对特定范畴的典型成员的期望和喜好,设计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

在教育和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某个概念的认知特征,选择更具代表性的例子来进行解释和教学。

范畴化和原型理论

范畴化和原型理论

大多数认知范畴不可能制定出必要和充分的标准,可以公认为必要的标准往 往不是充分的;同一范畴的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典型成员具有特殊地位, 被视为该范畴的正式成员,非典型成员则根据其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被赋 予不同程度的非正式成员地位(Un-gerer et al.,2001)。例如在“水果”范畴 内,“苹果”、“梨”、“桔子”常被视为范畴的正式成员,位于范畴的中心位 置,因此亦被称为中心成员(central member),而“甘蔗”、“木瓜”、“椰 子”所共有的相似性越来越少而逐渐偏离中心成员,往往被称作边缘成员。 在此基础上,Rosch还提出了基本层次范畴理论,她认为某些具有显著特征的 基本物体构成了基本层次范畴(basic-level category),在基本层次范畴之上, 有更抽象、更具概括性的高层次范畴(superordinate category,又称上位范 畴),在基本层次范畴之下,有较具体、较少概括性的低层次范畴(subordinate category,又称下位范畴)(Taylor,2001)。例如词汇“水果”构成一个基本层 次范畴,在它之上有高层次范畴词汇“食物”,在它之下有低层次范畴词汇 “苹果”、“梨”、“桔子”、“甘蔗”、“木瓜”、“椰子”等。认知科 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大部分思维是在基本层次上完成的,具有典型的基本层次 范畴是人们用来对周围的具体事物和有机体进行分类的工具,这些基本层次 范畴能让我们付出最小的认知努力而获得最大量的信息。
我们在对具体事物进行分类时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强调的是它们的共性将相同或相似的事物进行概括和归类形成范畴category和概念concept储存于我们的心智之中形成心智词汇mentallexicon当赋予一定的语言形式后就成为外部的语言符号王寅2002心理学家erosch在对颜色水果蔬菜等十个范畴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典型理论prototypetheory

认知语言学各术语的认识

认知语言学各术语的认识

对认知语言学各术语的认识
1、原型与范畴
范畴:人们根据对事物的认识按其特点进行的划分归类。

原型:最能代表范畴特点的成员或是对范畴核心的抽象表征。

范畴是以原型为核心向外逐步扩展延伸而成的、区别于其他概念的类别。

范畴多用于对词汇的分类,如颜色类、水果类、交通类等;原型则作为该范畴的标签而存在。

2、图式
图式:将一般的、零散的概念进行压缩性、理论性的再表现,而生成的结构或模式。

图式多用在对句子结构的分析上,将句子语法化、形式化,如路径图式、“V一V”结构。

3、隐喻与转喻
隐喻;人们用一种清楚简单的概念来理解另一种较复杂概念的认知现象与手段。

转喻:在同一领域中用一种实体来代指另一种实体的认知现象。

隐喻和转喻在语言的使用中很广泛,几乎存在在任意一句话中,对于帮助我们表达思想和解释词义有重要作用。

隐喻多用于探究词或句子搭配组合的理据和缘由,如“字里行间充满了爱”;转喻同样也有这种作用,如“壶开了”、“他会说法语”。

4、ICM
ICM:人们通过已有经验对外界事物所形成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结构表述。

ICM多用于对词的定义上,反映的是词最典型、最规范、最理想的特征,如“母亲”、“bachelor”。

ICM类似于原型,但原型反映的事物外有一定的范围,构成范畴,而ICM并不强调外在范围的存在。

认知语言学各个术语的使用范围并没有严格明显的界限,它们共同存在于语言中,供我们从认知的角度来认识语言。

以上对各个术语研究领域的界定,我主要依靠老师的讲解与相关书籍中的举例,也不知是否客观、合乎事实。

Lakoff 认知语义中原型效应与理想化认知模型-4页word资料

Lakoff 认知语义中原型效应与理想化认知模型-4页word资料

Lakoff 认知语义中原型效应与理想化认知模型认知语义学主要是指对语言表达形式的概念结构和组织的认知研究。

George koff在他的专著《女人、火和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中阐述了范畴化理论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运用。

他认为,一个语言范畴的内部成员之间存在着不对称性,有典型的成员,有非典型的成员。

同一个语法范畴的词具有家族相似性,但各个成员所表现出的具体特征是不同的。

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对理想化认知模型(ICM)做了精辟的论述。

一、原型理论原型范畴理论是建立在批判古希腊哲学家Aristotle 的经典范畴理论基础之上的,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成员共有的一组充分必要特性来限定,在同一个范畴中,各个成员之间,关系是平等的,不存在典型成员与边缘成员之分,不同的范畴之间存在着非此即彼的清晰界限。

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对于德语词汇“spiel”(游戏)语义范畴的界定和描述时发现亚里士多德范畴观的缺陷,提出了用“家族相似性”来揭示语义范畴具有“中心”和“边缘”的内部结构。

维氏认为:建立语义范畴的基础是相似性而不是共同性。

这种相似性就像一个家族成员之间的特征相似关系,因此,人类语言的语义范畴具有由这种相似关系所维持的内在结构。

Rosch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大多数认知范畴不可能制定出必要和充分的标准;同一范畴的成员之间地位是不平等的,范畴中心是范畴的典型或原型,与原型相似性较低的成员属非典型成员。

范畴的认知观认为,范畴没有明确界定的边界,范畴边界是开放的,模糊的。

范畴边界的开放性和模糊性确保了语义范畴的内在变化,使得新的成员可较容易地进入范畴,成为边缘成员,而不必从根本上改变整个语义结构。

语义范畴的原型其实是一种心理表征,是一种认知参照点。

它会随着人们的心理状况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同认知的文化模式密切相关。

在该理论中,词义的原形范畴的形式存在。

原型范畴由原型和边缘构成,原型是该范畴的典型成员,边缘则由该范畴中非典型的成员构成。

谈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

谈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

典范畴 论在如 理 何界定范畴, 范畴内
部结构、 范畴成员的地位、 范畴边界等 问 题上都持截然不同的观点。 二. ’ 原型范畴” 的特点 正是由于“ 原型范畴” 理论与“ 经 典范畴”理论在上述四个方面都有所 不同, 原型范畴理论形成了自 身的特 点。 概括起来原型范畴有以下特点: 范
于家 族相似 使得一些事 性, 物被系 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规定, 教师要进行教育教学 征。 二、 当前教育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活动, 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从事科学研究、 学术交流, 首先, 还是认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对 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 因此, 教师是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的 其地位还不稳固。 有些高校 主体, 教育教学和科研是教师的两大职责。 这一点对于高等 教育教学研究重要性认识不足, 学校的教师来说, 尤为如此。因为, 这也是高等学校的功能 的领导没有把教育教学研究列人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议 程, 摸不着, 可有可 所然。关于教学 、 科研及两者的关系的问题 , 不论何种类型 事日 甚至认为教育教学研究是看不见、 不少的教师也把教育教学研究作为副业来看待, 高校都有一定的认识,并在处理教学和科研孰重孰轻的问 无的摆设。 题上基本上能准确把握, 这里笔者不再阐述。 笔者要提出的 认为教育教学研究对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是无关 内涵把握不准。 教 问题是, 当前不少的高校特别是研究型、 研究教学型大学, 紧要的事。二是对教育教学研究的本质 、 因为它的研究的目的、 教师的科研大多只注重科学的研究,却忽略对其从事的教 育教学研究其实也是一种科学研究, 技术和方法等, 都具有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教育教 育教学活动的 研究。 . 笔者认为, 教师的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既包括对科学的 体系、

原型理论在认知词汇语义学中的意义及运用

原型理论在认知词汇语义学中的意义及运用

原型理论在认知词汇语义学中的意义及运用认知词汇语义学是认知词汇学、认知语义学和词汇语义学的一个重要交叉学科,原型理论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这一理论的建立否定了传统范畴观,对认知词汇语义学的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标签:认知词汇语义学原型理论范畴化原型理论最初于20世纪70年代发源于认知心理学,一经提出便被词汇语义学吸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原型理论中的“原型”指的是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

这个参照点会不断辐射,即由一个“词”辐射出一个“词网”,形成一个“原型范畴”。

我们可以利用美国认知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的“理想认知模型”来举例,从而分析原型理论在认知词汇语义学中是怎样运用的。

[1]一、认知词汇语义学中的原型理论认知语义学是莱考夫、J.R.罗斯等人与乔姆斯基分道扬镳后催生的新型语义学分支。

它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坚持语义规则是句法生成的前提,肯定了词汇意义在句子中的首要作用。

在不同情境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词语有各自的见解,这就需要我们进行认知词汇学、认知语义学和词汇语义学的三重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确定人们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我们将这种三重研究称为认知词汇语义学。

认知词汇语义学是这三门学科的交集,当词汇、语义被冠以认知之名,我们就必须在认知语言学的大背景下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原型理论是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经典理论”针锋相对的一种新型范畴性质理论。

经典理论认为,每种范畴都有自己的一套成员标准,符合所有标准的都是该范畴的成员,且地位相同,不符合任一标准的都排斥在此范畴以外。

但事实上,范畴与范畴之间不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它们总会有交叉的地方,或者通过几个环节形成的锁链串联起来。

原型理论则是范畴的抽象观,尤其当它进入认知语言学后,它将亚里士多德口中具体的范畴标准抽象成了认知的参照点。

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原型”是某一范畴中的一个特例。

例如,“杯子”这个词的意思是“盛饮料或其他液体的器具,多为圆柱状或下部略细,一般容积不大”[2],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将所有这样的器具都叫作“杯子”,无论它是酒盅、烧杯或高脚杯。

类推作用名词解释

类推作用名词解释

类推作用名词解释类推是一种推理方法,通过观察事物之间的相似特征或规律,从已知的情况推断出未知情况的方法。

它是人类思维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科学探索和问题解决的重要手段。

类推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分类和推理。

首先是分类阶段,也被称为潜在类比。

在这个阶段,人们观察和识别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将其归类到某个更广泛的范畴。

通过找到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之间共有的特征或规律,建立起它们之间的联系。

例如,如果我们知道猫、狗和狮子是哺乳动物,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未知的动物如老虎归类为哺乳动物。

在推理阶段,也被称为表面类比,人们根据已经建立的类比关系进行推理和预测。

通过将已知事物的属性或规律应用到未知事物上,推断出未知的信息。

例如,根据猫、狗和狮子都有四条腿这一共同特征,我们可以推断出老虎也有四条腿。

类推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科学领域,科学家们通过观察现象之间的共性特征,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更广泛的范畴,进而推断出科学原理和规律。

在数学中,类推在数列的推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根据已知数列的规律,推断出下一个数的值。

在语言学中,通过比较语言中的共同特征和规律,人们可以学习一门新的语言。

然而,类推也存在一些限制。

由于类推是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只有在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之间存在相似性时,类推才能成立。

如果两者之间没有足够的相似性,那么类推的结果可能是不准确的。

同时,类推也容易受到个体经验和主观认知的影响,因此可能出现偏见和错误推断的情况。

总的来说,类推是一种重要的推理方法,通过观察事物之间的相似特征或规律,从已知的情况推断出未知情况。

它在科学、数学和语言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也需要注意其限制和不足。

类推解释的名词解释

类推解释的名词解释

类推解释的名词解释类推解释是一种通过类比和推理来解释和理解未知概念或现象的方法。

它基于一种假设,即相似的事物具有相似的特征。

通过比较和类比已知的概念或现象,我们可以通过类推解释来推断出未知的概念或现象。

类推解释在科学、哲学和认知心理学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在科学研究中,类推解释被用于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

例如,在天文学中,如果我们发现太阳系中的行星都围绕着太阳旋转,我们可以通过类推解释来预测其他星系中的行星也可能围绕着中心恒星旋转。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推断其他星系中的行星系统的存在。

类似地,在生物学研究中,通过发现某些物种具有共同的特征,我们可以通过类推解释来推断其他物种是否也具有相似的特征。

在哲学思考中,类推解释被用于探讨人类行为、道德和社会规范等方面的问题。

例如,如果我们发现大多数人都有某种情感反应,比如对他人的痛苦感到不快,我们可以通过类推解释来推断这种情感反应是普遍存在的,并由此得出一些关于道德和社会交往的结论。

通过观察和类比人类行为,我们可以推断出许多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存在,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社会。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类推解释被用于解释人类思维和推理的过程。

根据类推解释的理论,人类在面对新情境时,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类比和推断,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问题。

通过将新情境与已知情境进行类比,我们可以根据类似的特征和关系推断出适当的答案。

这种类比和推理的能力是人类智慧和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类推解释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但它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首先,类似的事物并不总是具有相似的特征和关系。

有时候界定类比的范围和选择合适的类比对象是非常困难的,这可能导致类推解释的推断不准确或不正确。

其次,类推解释依赖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如果我们的知识和经验有限或者错误,类推解释的结果也会受到影响。

此外,在某些复杂的概念或现象中,类推解释可能无法提供完全的解释,需要采用其他的解释方法。

综上所述,类推解释是一种通过类比和推理来解释和理解未知概念或现象的方法。

类推作用名词解释

类推作用名词解释

类推作用名词解释类推作用是心理学中的一种重要原理。

它的含义是根据已有的事例,以联想的方式把相似的事物归属到同一类别中,从而加以解释。

以下是类推作用的三个重要特征:1、基于经验:类推作用是根据经验,在有限的信息条件下对可能的情况作出推断。

类推作用并不是一种理性的推理方式,而是以有限的信息做出的一种直觉性的推断。

2、根据已有的信息:类推作用是基于历史的,它依赖于经验,借以判断将来可能出现的情况。

它是一种使用已有经验,利用现有的思维模式,去分析未知系统的一种方式。

3、直觉和判断:类推作用是直觉和判断的完美结合。

当我们面对一个新颖的事物时,首先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作出推断后再做出选择。

类推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

在健康教育领域,它主要是借助目标明确的实例,让学生根据之前的经验,类比出健康的行为规范,从而提升健康意识。

在工作场合,类推作用在求职者择业的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从过往的工作经验中,推断出下一步应该选择怎样的行为,以实现自身的价值。

在学习和思考中,类推作用也给学生带来了多方面的好处。

对于看完一个例子就能够明确问题的解决方法的学习者,类推作用可以帮助他们克服较大的难关,提高自身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另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多次实践的经验积累,综合运用类推作用,以丰富经验,改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自身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类推作用是日常生活和学习思考中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更能够激发我们运用自己的判断力,使我们临场应变,从而达到我们想要的目的。

因此,学习者在生活中应该多加运用类推作用,不断积累经验,以期在未知的环境中拥有更强的应变能力。

认知视角下的原型与范畴

认知视角下的原型与范畴

知识文库 第06期32认知视角下的原型与范畴李佳唐爽从认知的角度看世界,人类的语言和现实世界就有了一定的联系。

我们可以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来理解语言,研究语言。

在面对万千世界中形形色色的各类事物时,将它们进行合理的范畴是进一步认知的基础。

而范畴又是围绕原型这个认知参考点建构的,所以理清认知视角下的原型与范畴的意义无论对于语言还是其他领域的研究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概述范畴化,范畴与原型之间的关系认知语言学认为,对事物分类的心理过程被称为范畴化,其结果就是认知范畴。

范畴化是人的认知赋予世界万物以一定结构的心理过程,也可以说是人类高级认知活动中最基本的一种。

了解范畴化能力也是对人类思维和语言现象进一步理解的重要内容。

但具体来说,范畴化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下面将从心理学的观点分析这一过程。

首先,刺激的选择。

在我们的感官系统所能感知到的丰富的刺激中,只有极少数被选择进行认知处理。

比如,设想当你在去上班的路上看到了一只类似老鼠却拥有着浓密蓬松的尾巴的动物时,可能是因为从没有见过这种动物,亦或是这在你平时无聊上班的路上实在算是一个外来闯客,所以它成功的引起了你的注意。

其次,识别和分类。

这是通过比较选定的刺激和储存在记忆中的相关知识来实现的。

也就是说,接着上面的例子,在这个动物进入你注意的认知范围后,你会通过你所观察到这个动物的特点与原本在你记忆中有相类似的特征的生物进行比较。

最后,命名。

在大多数认知范畴中,我们可能因为某些事物高的使用频度或突出的独特性为其命以新名。

比如,上面的动物,可能因为仔细观察发现它会在松树下面捡食松子,再联想到前面和老鼠相类似的特征,所以给它命名为松鼠。

这样一来,我们对于范畴化的过程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其结果就是我们对于像老鼠却拥有着浓密蓬松的尾巴的动物给予了松鼠这一“概念”。

也就是对具有这类特征的生物有了一定的认知范畴。

那么在松鼠这一范畴中,某些松鼠比较典型,比如一提到松鼠这一概念,脑海中第一个出现的图像就是最能代表松鼠这一范畴的最典型成员,这最典型的成员就是松鼠范畴中的原型。

类推法的原理和应用

类推法的原理和应用

类推法的原理和应用1. 什么是类推法?类推法是一种从已知事物或情况推断出未知事物或情况的推理方法。

它基于人们对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归纳总结,通过将相似的事物或情况进行对比和类比,来得出与之相似或相关的结论。

类推法在认知科学、心理学、逻辑学等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2. 类推法的原理类推法的原理基于以下两个核心观点:2.1 相似性原理相似性原理认为,相似的事物在某些方面有着相似的特征和属性。

如果两个事物在某些方面相似,那么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

基于这个原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已有事物的特征和属性,来推断出未知事物的可能特征和属性。

2.2 关联性原理关联性原理认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联可以帮助我们推断出未知事物的一些特征和属性。

如果两个事物之间存在某种联系或关联,那么它们可能具有相似的特征和属性。

基于这个原理,我们可以根据已知事物的关联关系,来推断出未知事物的可能特征和属性。

3. 类推法的应用类推法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教育在教育领域,类推法常常用于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

教师通过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类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中,类推法常用于新发现或未知现象的解释和预测。

科学家通过观察和分析已有的实验结果或观测数据,寻找与之相关的模式或规律,并将其应用于未知领域的研究。

•市场营销在市场营销中,类推法可以用于产品定位、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推广策略的制定。

市场营销人员通过对已有成功案例的分析和比较,来推断出适用于新产品或新市场的营销策略。

•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领域,类推法被广泛应用于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

通过训练机器使用已有数据和经验来进行类比和推断,从而使机器能够根据已有数据来预测未知数据的特征和属性。

4. 总结类推法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和推理方法,它通过观察和分析已有事物的特征和属性,来推断出未知事物的可能特征和属性。

原型范畴理论下对“”的分析

原型范畴理论下对“”的分析

原型范畴理论下对“?”的分析发布时间:2021-12-08T06:33:36.412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4期作者:李梦欣[导读] 先语末语尾“?”在韩国语中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语法形态之一。

许多学者都曾从形态学和句法学的层面探讨过“?”的意义与语法功能。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市河西区 300200摘要:先语末语尾“?”在韩国语中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语法形态之一。

许多学者都曾从形态学和句法学的层面探讨过“?”的意义与语法功能。

众所周知,“?”不仅有表示将来时的时制意义,同时它还可以表示意志、推测等超时制意义。

本文主要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对“?”的不同意义和用法进行研究,以期能对“?”的理解和运用有所帮助。

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原型意义1.引言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认知的角度看,范畴化可以说是人类高级认知活动中最基本的一种。

它指人类在现实社会中看到相似性并据以将可分辨的不同事物处理为相同的,由此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进而形成概念的过程和能力。

①同一范畴内的成员具有不同的地位,有着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

原型是最具代表性与典型性的成员,是中心成员;而其他成员与原型有一定的相似性,是边缘成员,处于范畴的边缘位置。

近年来对“?”进行研究的学者也很多,(1977)认为“?”有着“猜测”、“意志”的意义;(1980)则认为“?”表达了“推断”和“意图”;(1979)认为“?”可以表示“可能”和“推断”。

因此,大概可以看出“?”在除了可以表示将来时制之外,还可以表示“推测,意图和可能”等意义。

本文将主要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的多种意义进行分析和解释。

2.“?”的形态学意义和句法学特点为了更好地探究原型范畴理论下的“?”,首先来分析一下“?”有哪些形态学上的意义和句法特征,然后以此为基础再利用原型范畴理论对它进行分析。

“?”的形态学意义在韩国语中,“?”的一个最基本的用法便是表示将来时。

认知心理学对原型

认知心理学对原型

认知心理学对原型的研究1. 引言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感知和记忆等心理过程的学科。

在认知心理学中,原型(prototype)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具有典型特征和代表性的事物或概念。

原型理论认为,人们在认识世界时会将事物归类成一个个原型,并以此来进行思考和判断。

本文将探讨认知心理学对原型的研究,包括原型的定义、形成机制以及应用等方面。

2. 原型的定义在认知心理学中,原型指的是具有典型特征和代表性的事物或概念。

它是一种抽象化、概括化的心理表示,在人们脑海中存在着对某个事物或概念最典型特征的认知模式。

例如,当我们提到“水果”这个概念时,大多数人会首先想到苹果、香蕉等常见水果,而不会想到西红柿或黄瓜等不太典型的水果。

3. 原型的形成机制原型并非从天而降,而是通过人们对世界的观察和经验逐渐形成的。

原型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类比过程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常常会通过将其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类比来理解和归类。

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的事物或概念时,会将其与已有的原型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并将其归类到合适的原型中。

3.2 典型性效应典型性效应是指人们对于原型中典型特征更容易产生记忆和注意力倾向。

研究表明,人们更容易记住和关注那些具有典型特征的事物或概念,而对于不太典型的事物或概念则容易遗忘或忽视。

3.3 频率效应频率效应是指人们对于频繁出现的事物或概念更容易形成原型。

当某个事物或概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时,我们会更加熟悉它,并将其视为该类别中最典型的代表。

4. 原型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原型在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我们对事物和概念的认知、记忆和判断。

具体来说,原型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着作用:4.1 归类和分类原型帮助我们将复杂的事物和概念进行归类和分类。

通过将事物或概念与已有的原型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将其归类到合适的范畴中,并从中提取出典型特征。

4.2 认知节约原型使得我们在认知过程中更加高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从原型成 员到 非原型 成员
原 型 范畴 理论认 为 ,范 畴 的习得 是从 原型 出发 逐渐 向 外扩展 的过程 。 ( o n a l r 2 0 )典 型成员 具有认 知 J h T y o , 0 7 上的相似性 ,每个 典型就是一个认知 参照点 ,其他成员 依据 与典 型相似 性 程度 的多 少而 聚集 排列 。那 么 ,范畴 又是 怎 样 从原型 向外扩展 的?根据J h T y o ,儿 童最早 了解 的 o n a lr u b e l 雨伞 )的形状是打开着 的雨伞 ,这 便是u b e l m r l a( mr la 的原型意义 ,之后儿童把荷 叶称为u b e l ,甚至把天上 飞 m rla 着 的风筝 也称 为u b e l 。 为什 么 ?因 为后者也 具有 类似 m r la 打 开着 的 雨伞 的形状 。儿 童 的认知 过程 大致 是这 样 的 :荷 叶和风 筝 的形状 与打 开 的雨伞 形状 相似 ,所 以荷 叶和 风筝 也 叫u b e l 。 由此 可见 ,儿童 在范 畴建 立的过 程 中使用 m r la 了类 推手 段 ,从 原型 范畴 到非 原型 范畴 的扩 展是通 过类 推 展 开的 。再如 ,儿 童关于o f( f 脱掉 )一词 的认知过程 。儿 童最 早 了解o f f 的意义 是成人 反复对他们 说的一句 话:T k ae y u l t e o f 或 者 T k o r h e o f 即 0 f o r C ohs f, a e y u s o s f , f 就 是脱衣服 、脱鞋的意思 。而 后看 到别人脱衣服或脱鞋 ,他们 也用o f f ,由 自己脱衣 服 、脱 鞋推及 到他人脱衣 服 、脱 鞋 。 之后进一步扩 展,先是运用  ̄J 童脱离开母亲 的怀抱 ,实际 ] 1L 上是g t w y r m ( e a a f o 离开 ),而不是g t w y f :之后 e a a o f 用 于儿童从 摇床里抽 出一件玩具 ,即用o f f 代替 了o t f u o 。 实 际上 儿童 此 时建 立 起来 的有关 o f f 的概 念 范畴 就是 “ 离 开” “ 分开 ”,以此类推 ,儿童某一 天使用 了一个与成人完 全 一样正确 的o f f 用法 :g t f t e r i ( e o f h t a n 下火车 ), 其 实 用 的仍 然 是 “ 开 ”的 意义 。可 见 儿童 对o f 词 的 离 f一 认 知 过程 ,先 是通 过 自身 的 体验 了解 了o f f 的原 型意 义 : 脱 衣服 、脱 鞋 ,而后 用 到别人 脱衣 服 、脱鞋 的行 为 中,此 时将 o f f 的意义概念 化 ( 通过 抽象和 概括 )形成范 畴 “ 分离 开 ”,之 后通过类推 ,将其 应用到其他类似 的行 为中,在这 个应 用过程 中 ,儿 童有 时会 和成人 的用法完 全吻合 ,如g t e o f h t a n f t e r i ,但 更多 时候 与成 人的用法不 吻合 ,被成人 认为是错误 的、需要加 以纠正 的。 总之 ,儿童从原型成员 ( a e f l t e , a e f t k o f c o h s t k o f ( 8 转2 页)

自B e i s n B e i s 0 9 。如 上面 提到 的类 推式 1 v n a d 1 v n 2 0 ) D G D G O S = = ID N S ,提示一种表功能的抽象结构关 O :O H U E B R :E T 系 ,即动 物与其栖息地 的关 系,而我们可 以通 过类 推将其扩 展到无生命 的物体 ( 0 T C E S L N C S ),或人的情 C N A T L N :E S A E 绪 (N E :P E N 等 。 AGRSLE )
f 中图分类号】H 1 [ 5 4 文献标识 码】A [ 文章编号】10 -5 4 (0 )0 9 59 2 1 0 1 5—0 2 一O 09 2
前言
认 知 语 言 学 的经 验 观 主 张 研 究 语 言 不 仅 要 建 立 逻 辑 规 则 和 客观 定义 ,还 要 采 取 更 符 合 人 的 经验 的方 法 ( 赵 艳 芳 ,2 0 ) ,而 作 为 人 类 思维 的重 要 方 法之 一 的类 推 00 ( n l g ),无疑 也是符合人 的经验 的方法 。然而 , 目前 aa o y 认 知语言学 的研 究,无论是语言概念 形成的认知研究 ,还 是 语 言使用和理解 的认知过程研究 ,都很少论及类推在 其中所 起 的作用 ,这无疑 是一种缺憾 。本文 拟从认知语言学 中的主 要理 论框 架 ,即原 型范畴理论来观察类推 在其 中的作用和 地 位。
I第1 ■■ - 总 3期—■i一 差 圆 ■ 0
类推在原型范畴认知理论中的作用
段 钨金 张畔枫
( 河北联合大学外 国语学 院 河北 唐 山 0 3 0 ) 6 0 0
【 摘要】文章从认知 语言 学中的原型 范畴理论观 察 了类推在 其 中的作 用和地位 ,结论是 ,类推 在范 畴原 型 中起 了 化剂的作 用。 催 [ 关键词】类推 原 型范畴理 论 n 言学 作 用 语

类推与家族相似性理论
认知 心理 学 的大量 证据 表 明 ,类 推 是人 类认 知 的核 心
( a e P B人 J m s . lv n a d u i t e B e i s 2 0 )
类这一象征物 种 ,能够毫 不费力地透过对事物 的感知相似性 而后 确认 其 结构相 似 性 。儿童在 1 岁时就 表现 出感 觉类 ~2 推 的能力 ,4 岁 时 ,就 能使 用基 于真 实世 界知 识 的功 能 ~5 类 推 ,从 而产生从 d g d g o s 到b r :e t o :o h u e i d n s 的类推 理解 。 儿童 早期 习得 中 ,l 3 / 的话语 是对成 人言语 的模仿 ,而 之后 的言语 中8 % 0 以上是通 过基于类 推 的某 种操作 ( ,替换 、 如 增 补 、删 除 、插入 、语 序重 组等 )对 其早 期话 语 的类推 复 制。 ( 同上 )例如 ,通过m r ik m r u c J 童便可确 o e m I , o e j ie L 认 出范 式 “ o e ”,即范 畴化 , 以此类 推便扩 展 出m r m r N oe j ly m r o s c em r w m i g 。 e l, o e p p i l, o e s im n 等 原 型 范 畴 理 论 起 源 于 维 特 斯 坦 的 家 族 相 似 性 理 论 ( a i Y e e b a c ),之后 由罗斯等人 正式提 出。该 F m l r s m l n e 理 论 认 为 ,范 畴 中 有 最 具代 表 性 、富 有 突 显 性 的 原 型 成 员 ,范畴的边缘是模糊 的,范畴成员之 间具有家族相似 性。 那 么从 认知视 角看 ,家 族相 似性 是怎 么形成 的 ?L k f 把 aof W m n F r , n D n e o s h n s 个所 指 内容完全 不 o e , i e a d a g r u T i g - 同的概念 放 到 同一范 畴 内,是 因 为其 具 有 家族相 似性 。由 “ 家族 ” 的概 念 演化 出语 言族 、词 汇族 、 短语族 等 ,所谓 概念 演化 实 际上 就是 指类 推过 程 。一族 成员通 常 至少 是一 组 ,即三 个 以上 的成 员 ,其 相似 性必 然可 以通 过类 推 而形 成 ,因 为它们 可 以进 入新语 法 学派惯 用 的 “ 罗 四项 比例 保 式 ” ( 绪尔 ,高名 凯译 , 9 5 :A:= x g a :o 索 18 ) B C: 。 ̄ d d m m = n 1 : ,X a n 。对两 个概念 之 间的相 似或不 同的关系 ueeX =ut 的确 认是 类推 的基 础 ,而人类 的创造 力可 以将 此相 似或 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