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范畴理论(精选)
如何用原型范畴理论提高英语多义词的教学和习得-5页文档资料
![如何用原型范畴理论提高英语多义词的教学和习得-5页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3db657458fb770bf78a55e3.png)
如何用原型范畴理论提高英语多义词的教学和习得一、理论依据认知语言学是语言研究近年兴起的一个学派,着重研究语言学习与人的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而范畴化是人类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成员之间享有部分共同属性,但成员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
原型是指范畴内最理想的中心成员。
认知语言学把英语多义词看作一个范畴,也具有原型效应,即一个多义词词义范畴中的各意义并不是杂乱、毫无联系的,而是有一个更为核心的意义即原型意义,其他意义则围绕原型意义通过一定的语义特征相互联系,或者可以说其它词义都是在原型意义上进一步延伸或辐射出来的。
词汇教学是外语教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词汇习得也是学生在外语习得中的关键问题和难题。
英语中存在大量的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体现不同的含义。
如何掌握多义词的各个词义,正确理解不同语境下多义词的不同含义,从而准确把握词语及整个句子的含义是一个至关重要且存在一定难度的问题。
如何突破这一难题,做到长时、有效地把握多义词,笔者认为可以把原型范畴理论作为一个有效的突破口和辅助手段,运用到实际的词汇教学和学习中去。
二、可行性分析及开展策略1.可行性分析英语教学的很多研究和实践都表明,英语学习者在掌握多义词方面存在障碍。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同学对多义单词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识记时主要依靠生记硬背单词手册,记忆的效率低,保持时间太短;只能掌握多义单词最常用的个别意义;在任何语境下都试图用自己所掌握的一个意义来强行解释语境,不顾及逻辑和整体意义是否正确。
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帮助学生改善和提高多义词习得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2.原型范畴理论所谓原型就是指在日常语言中稳定、最容易记忆的部分。
在一定范畴内,一个成员要比其他成员具有更多的共性,这一成员就成为该范畴的典型和中心成员,即原型;其他成员则为非典型成员或边缘成员。
以一个英语多义单词作为一个范畴,其典型成员就是该多义词的字面意义,或者说原型意义;而其它非典型成员就是比喻意义或者说衍射意义(peripheral senses)。
原型范畴理论下多义词的习得策略及多义词教学研究
![原型范畴理论下多义词的习得策略及多义词教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7073251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0f.png)
原型范畴理论下多义词的习得策略及多义词教学研究多义词是指一个词语具有多个不同的意义或用法。
多义词的存在给语言学习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因为在使用多义词时,需要根据不同的上下文理解其具体含义。
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习得多义词的策略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原型范畴理论的角度探讨多义词的习得策略,并介绍一些相关的多义词教学研究。
原型范畴理论是由心理学家罗斯·兰尼斯于1987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是通过将其归类到特定的范畴中进行的。
每个范畴都有一个原型,是该范畴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员。
对于多义词来说,不同的意义可以被看作是同一个范畴中的不同原型。
在习得多义词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运用以下策略:1. 上下文理解策略:学习者可以通过分析上下文来推断多义词的具体含义。
他们可以观察该词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并结合周围的语境来理解其含义。
2. 语用推理策略:学习者可以通过推理多义词的语用信息来确定其含义。
他们可以考虑使用该词的目的、说话者的意图以及听话者的背景知识等因素来推断其含义。
3. 词汇学习策略: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词义之间的关系来习得多义词。
他们可以学习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等与多义词相关的词汇,并将它们与多义词进行比较和对比。
一些研究还探讨了多义词教学的有效方法。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多义词教学研究:1. 语境导向教学法:这种方法通过提供丰富的语境来教授多义词。
教师可以给学习者提供一系列的例句和相关的语境信息,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多义词的不同含义。
习得多义词的策略在语言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习者可以通过上下文理解、语用推理和词汇学习等策略来习得多义词的具体含义。
教学方法如语境导向教学法、词义对比教学法和词义拓展教学法等也可以帮助学习者有效地习得和掌握多义词。
谈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原型及基本层次范畴论-2019年精选文档
![谈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原型及基本层次范畴论-2019年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196f3127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ea.png)
谈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原型及基本层次范畴论-2019年精选文档谈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原型及基本层次范畴论1. 引言哲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等历来都关心一个重大问题即语言与认知的问题。
认知语言学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欧洲兴起的新的语言学科。
认知语言学是在反对60-70年代以生成语法为首的主流语言学基础上建立的,提出了语言与认知不可分隔这一崭新的认知语言观,强调了语言并不是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的,而是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的感知。
其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哲学,这里的经验主义不是指人被动的感知,而是指人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本感觉。
赵艳芳(2000:10)指出认知语言学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学科。
认知语言学近年来研究的焦点有意象图示(image schema),象似性(iconicity),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及原型理论基本层次范畴等。
2. 范畴化的原型理论范畴可以由一个事物和其类似事物构成或一类事物及其包含事物构成。
赵艳芳(2000:55)指出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即范畴化过程(categorization),其结果即认知范畴(cognitive category)。
传统范畴理论强调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特性并且地位平等。
随后被维特根斯坦发现了其局限性,他认为游戏范畴并不符合传统范畴理论。
例如打球,游泳,下棋和打牌都称为游戏,但这些游戏有的为了娱乐,有的是为了锻炼,有的需要技巧等。
总之,游戏这一范畴边缘是模糊的,它是由各种不同游戏之间相互交织的相似性组织起来。
维特根斯坦认为范畴成员之间只有某些共同特性即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范畴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并且范畴成员之间的地位不平等,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间的区别。
原型与基本层次范畴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Eleanor Rosch 提出。
原型范畴理论和现代汉语新词语-2019年精选文档
![原型范畴理论和现代汉语新词语-2019年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27a912adb9d528ea80c77909.png)
原型范畴理论和现代汉语新词语中国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之一,在我国,古代书面――文言文的使用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初,根据阅读先秦典籍的需要,人们抓住汉字,分析它的形体,讲求它的古代读音和意义,形成了统称“小学”的传统语文学。
虽然语言的研究由来已久,但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不过是近40年的事。
认知语言学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这表明了语言研究新的发展趋势。
一、新词语的产生和词汇研究(一)新词语产生的三个时期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慢慢加深,许多新词语也应运而生。
20世纪30年代,白话文运动的兴起使得很多新词语得以进入书面语系统中,为书面语注入了很多新的元素。
这是汉语新词语产生的第一个高潮;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主义制度扎根于中国,这时,产生了许多带有时代特色的新词语。
这是汉语新词语产生的第二个高潮;改革开放以后,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新词语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这是新词语产生的第三个高潮。
(二)词汇研究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符号,用它可以对现实现象进行分类、定名,因此,研究语言符号的意义一般都以词作为基本单位。
词语研究是语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受到语言学理论的指导和影响。
1.传统语文学对词汇的研究在现代语言学产生之前,传统语言学就对词汇有了广泛的研究。
归结起来,传统语文词汇学理论产生并服务于以下三个领域:词源分析;修辞教学;词典编纂。
2.结构主义语义学对词汇的研究总的来说,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对语义学的兴趣不大。
只有英国的乌尔曼等少数人作了比较细致的语义研究。
结构主义语义学的主要成就就是研究词与词之间的同义关系、下义关系、反义关系。
[1]此外,转换生成语义学是结构主义语义学的高峰。
3.认知语义学对词汇的研究认知语义学是当下语义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关于语义学研究的主要成果有20世纪60年代Berlin & kay的色彩范畴理论、Rosch的原型范畴理论、Laykoff和Johnson的隐喻理论等。
从“原型范畴化”理论看德语介词“unter”的空间隐喻拓展
![从“原型范畴化”理论看德语介词“unter”的空间隐喻拓展](https://img.taocdn.com/s3/m/083b9846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68.png)
从“原型范畴化”理论看德语介词“unter”的空间隐喻拓展1. 引言1.1 原型范畴化理论简介原型范畴化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源自于心理学家罗杰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原型理论”。
原型范畴化理论认为,人类在认知过程中会根据某个事物或概念的核心特征,将其分类成“原型”和“非原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概念的层级结构。
原型是一个概念的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实例,而非原型则是相对于原型而言具有较低典型性的实例。
在语言学领域,原型范畴化理论被广泛运用于词汇、语法、句法等方面的研究中。
通过原型范畴化理论,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中词汇意义的构建和分类机制,以及语言概念的认知规律。
原型范畴化理论为我们解释词汇分类和概念构建提供了一个认知基础,并且对于理解语言的认知机制和内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结合原型范畴化理论和德语介词“unter”的空间隐喻,深入探讨其在语言中的运用和意义。
1.2 德语介词“unter”的空间隐喻德语介词“unter”在空间隐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常用于表示位置、方向或关系。
在德语中,介词“unter”表示在某物之下、下方或在某处的较低部分。
这种空间隐喻的运用使得德语中的句子更加生动和形象,同时也反映出德语使用者对空间概念的认知和理解。
在德语中,“unter”不仅仅用于表示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还可以引申为时间、阶级、程度等更加抽象的概念。
这种多义性使得德语中的介词“unter”具有丰富的语义内涵,同时也体现出德语思维方式中的很多特点。
德语介词“unter”在空间隐喻中的运用不仅仅局限于描述物体位置,更体现了德语语言及其文化中的一种特殊思维模式。
通过对“unter”这一介词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德语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探讨空间隐喻在语言中的普遍存在性及其对语言理解和表达的影响。
2. 正文2.1 从原型范畴化理论解读德语介词“unter”原型范畴化理论认为,人类大脑在认知世界中会按照某个事物的原型或典型特征进行分类和归类,进而形成一种范畴化的思维方式。
原型范畴理论在多义词的课堂教学中的应用-2019年精选文档
![原型范畴理论在多义词的课堂教学中的应用-2019年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699c421d0b4c2e3f572763aa.png)
原型范畴理论在多义词的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概述一词多义现象是自然语言中的普遍现象,指一种词汇像是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互相关联的义项。
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不同的义项对应不同的词形,如果两个义项对应的同一个词形,那就称为同形异义现象。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当两个形式发音和拼写都相同,我们怎么区分它们是一词多义还是两个同形异义词呢?转换生成语言学认为,多义词的各个义项都同一个统一的抽象定义来概括,这个定义包含一系列必要充分特征,在不同的语境中,这个抽象定义会有不同的具体体现。
传统的观点的不足在于它们片面强调语言系统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而忽视人对语言的认知过程。
二、原型范畴理论与多义词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认为,大多数认知范畴不可能有必要和充分的标准,公认的必要的标准往往是不充分的;同一范畴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范畴的成员具有家族相似性,成员的家族相似性的典型程度越高,越接近原型成员;反之越接近边缘成员。
以Lakeoff、Langacker以及Taylor 为代表的多数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词义属于语义范畴,词不同的义项就是相应范畴的不同成员。
成员义项之间的联系以基本的认知原则为依据。
Lakeoff认为多义词是一个以原型为基础的范畴化过程的特例。
原型性高的义项距离中心原型义项近,原型性低的义项距离中心原型义项远。
综上所述,词的多义化过程就是词义中非典型成员不断衍生以及典型成员不断分裂的过程。
一词多义现象是围绕原型意义的词义的辐射范畴。
具有明显区别特征的词义范畴的不同子范畴就是该范畴所代表的词的不同义项。
义项成员具有中心的、典型的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其中心义项即原型义项被认为是语义范畴最具代表性的义项,往往是人们首先认知的,也是语言符号里最早获得的义项。
三、原型范畴理论在多义词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 注重讲解多义词的核心意义根据原型理论,一个词越为大多数人所熟知,使用频率越高,就越接近核心意义,其义项就越多。
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多义词教学的启示-教育文档
![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多义词教学的启示-教育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3f52bc4f9b6648d7c1c746ab.png)
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多义词教学的启示一、原型范畴理论及其产生(一)经典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是在对传统范畴学说批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典范畴学说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该理论认为:(1)范畴由范畴成员共有的一组充分而且必要的特性来界定;(2)一个物体如果具备某范畴成员的所有的充要特性,则它属于该范畴,否则不属于该范畴,不存在好像属于该范畴、又好像不属于该范畴的情况;(3)不同范畴之间存在清晰的界限;(4)同一范畴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即不存在典型成员与边缘成员之间的差别。
[1]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词的语义以二元方法划分,割裂了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二)原型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又称原型理论或类典型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理论。
20世纪50年代,维特斯基在其《哲学研究》中通过对game一词定义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论,并指出范畴边界是模糊的。
Rosch通过色彩词汇等多项研究发现,范畴是围绕着最典型成员以不同的典型性建立起来的,范畴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不是单纯的“是”或者“不是”的问题,证明了语义二分法存在缺陷。
在此基础之上,许多语言学家经过多项研究最终形成了原型范畴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范畴由一些相似的成员组成,这些成员之间不具有共同特征,而是相互重叠的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原型是范畴内最能代表范畴的最典型的成员,其他成员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范畴之间的边界是模糊的。
原型特征体现了语义的中心倾向,为研究多义词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一词多义(一)多义现象的产生多义词是语言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是指一个单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义。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词语意义的发展变化是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
范畴即是指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人类依靠范畴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的把握,进而形成概念存储于人脑之中,而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为语言符号。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有些概念会不断扩展致使发展演变,超出原有概念而产生与其相似的意义,即产生了多义现象。
英语学习-原型范畴理论-基本层次词汇与上义、下义词
![英语学习-原型范畴理论-基本层次词汇与上义、下义词](https://img.taocdn.com/s3/m/c0ba9d3e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58.png)
英语学习-原型范畴理论-基本层次词汇与上义、下义词原型范畴理论看上去象是个很专业的词汇。
我们且不管它,只了解它的核心概念以及对我们学习英语的意义即可。
原型范畴理论的基本含义就是,我们在接触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的所形成的所有概念或范畴都有一个原型,具体反映到语言上有两点,其一,语言中所有的词汇都有它的原型意义,其它词义都是从这个原型意义延伸出来的。
而且这个原型意义大多是能被人的身体直接感知的。
举例来说,gas这个词,作为名词在郞文高级词典里共有六个词义。
分别是:1. Gasoline(汽油),如gas tank(油箱)2. 2. A substance like air that is not solid or liquid, and that usually cannot be seen(气,气体)如hydrogen gas(氢气)3. A clear substance like air and that is burned for heating or cooking(天然气,煤气),如 gas cooker(煤气灶)4. The condition of having a lot of air in your stomach(胃气,胀气),如 Bean gives me gas.(吃豆子胀气)5. The gas the gas Pedal of a car(油门),如step on the gas (踩油门)6. OLD-FASHIONED something that is fun and makes you laugh a lot.(有趣的事,令人发笑的事)所有这些词义里面有一个是它的原型意义,我们基本认定它是第四个,即“胃气、胀气”,因为按照原型范畴理论,它的原型意义具有可感知性,而“胃气”是最容易被身体所感知。
而其它几个词义则都是由这个原型意义延伸出来的。
“胃气”的基本特征是在体腔内产生,然后排出体外。
语义研究中的原型范畴理论
![语义研究中的原型范畴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0f435ba0975f46527d3e1bd.png)
语义研究中的原型范畴理论作者:戴瑞亮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6期[摘要]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内各成员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范畴间的界线是模糊的;范畴是围绕其原型,而不是凭充要条件建立起来的。
原型范畴理论的这些观点可以用来解释语义范畴的内部结构,如多义词的各个释义有中心义和边缘义之分,题元角色是围绕原型施事和原型受事组织的,等等。
本研究证明,原型范畴理论能为多义词范畴的词义扩展机制和题元角色的界定提供更有说服力的阐释。
[关键词] 经典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语义研究[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09)06-0095-(06)范畴化是人类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手段之一。
“范畴化是一种基于体验,以主客体互动为出发点,对外界事体(事物、事件、现象等)进行主观概括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是一种赋予世界以一定结构,并使其从无序转向有序的理性活动,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手段。
”[1]96人类正是因为拥有了范畴化的能力才能对纷繁复杂、混沌一片的外部世界中的万事万物以其共性进行类属划分,从而使外部世界在人们的眼中井然有序。
范畴是范畴化的产物,是对外界事物进行类属划分的结果。
范畴划分的过程也是概念、意义形成的过程。
同时,范畴划分也是语言认知和语言运用的出发点,对语言研究至关重要。
语言自身就是范畴化的对象。
对语音、语素、词汇、短语、句子等进行分类就是对其范畴化。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关于范畴的理论,是对经典范畴理论的反动,对当代语言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概述原型范畴理论的产生、观点以及它与传统范畴观的本质区别,而后重点分析其在语义研究中的应用。
一、原型范畴理论溯源(一)经典范畴理论(The Classical Theory of Categories)从亚里士多德到维特根斯坦之前的两千多年是传统的经典范畴理论时期。
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 ppt课件
![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804cb99a8114431b90dd889.png)
ppt课件
5
范畴“人”的本质是[+双足][+动物]
(1)范畴是一组本身固有共同特征的成员组 成的集合;
(2)范畴内各成员的共同特征都是二分(元) 的,范畴之间具有明确的分界;
(3)范畴内部各个成员的地位平等,没有核 心与边缘之分;
(4)范畴内部各个成员具有本身固有的共同 特性,独立于对它们进行范畴化的人,即范 畴与人的认知能力无关。
ppt课件
8
2、Berlin & Kay(1969):焦点色、层级蕴含性
颜色词序列:
黑
黄
紫橙
<红< < 蓝< 棕<
白
绿
灰粉
ppt课件
9
认知心理学的原型范畴是人类认知的结果, 原型范畴的那种由“中心”(原型)和 “边缘”组成的内部结构适合于描述语义 范畴的家族相似性和模糊性。
( Lakoff,1987 )
c
d
ppt课件
13
三 原型范畴理论在语言各层面的表现
1、语音:音位、声调、语调 2、词:词缀、词类、词类活用 3、词义 4、语序:SVO 5、句式 6、时态语态
ppt课件
14
桃花潭水深千尺 高山深谷 庭院深深 深更半夜 深信不疑 深谋远虑
ppt课件
15
英语过去时的原型用法:表示动作发生于 说话之前;非原型用法表示虚拟、婉转语 气。如:
乙:得,折腾了半天,表白填了。
(3)她衣服已经买到了。
她又把衣服卖掉了。
我书已经看完了。
他已经把书看完了。
ppt课件
31
句法结构赋义规律:
对于没有任何修饰语的光杆名词,以谓 语中心动词为参照点,动词之前的被 赋予有定的特征,之后的被赋予无定 的特征。
原型范畴理论与汉语指示代词的再分类
![原型范畴理论与汉语指示代词的再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155981fc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97.png)
原型范畴理论与汉语指示代词的再分类
原型范畴理论是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它指出,人们在思考和说话时,会根据其认知经验中的一种抽象原型,将它们归类到更大的范畴中。
汉语指示代词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词汇,它们指示说话者和听众之间的关系,如“你”、“我”、“他”等。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汉语指示代词可以再分类为三类:
1、双重指示代词:这类指示代词包括“你”、“我”、“他”、“她”、“它”等,它们可以指代说话者和听众,也可以指代其他人或物。
2、第三者指示代词:这类指示代词包括“他们”、“它们”等,它们只能指代第三者,不能指代说话者或听众。
3、抽象指示代词:这类指示代词包括“此”、“彼”等,它们可以指代抽象概念,而不是具体的人或物。
原型范畴理论在词性分析中的应用
![原型范畴理论在词性分析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3c486f96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c7.png)
原型范畴理论在词性分析中的应用
词性分析是自然语言处理(NLP)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研究工作,它涉及识别自然语言文本
中出现的单词的词性,或句子的语法结构。
原型范畴理论(PCT)作为结构化的概念分类
系统,在词性分析中起着重要作用。
原型范畴理论(PCT)是一种定义词语词性的理论。
它有助于对自然语言文本中出现的字
词进行词性分析,它赋予语言形式代表语义的背景,从而将一个文本中的某个词汇与另一个独立的概念分类联系起来。
PCT的一个重要应用是使用它以发现一组单词的词性分布,
即找出它们之间的模式。
给定一组单词,PCT会查找它们之间的语义相似性,以确定它们对应的词性。
PCT在处理自然语言文本的词性分析时,能够结合统计分析和语义知识,基于统计和语义线索来确定文本中某个单词的词性。
通过使用PCT可以实现快速高效的词性标记,它能
帮助建立更加复杂和精确的自然语言处理系统。
PCT也有助于实现翻译质量的提高,可以
帮助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人员用准确的语义线索来理解文本的意义,从而做出正确的解释。
总而言之,原型范畴理论(PCT)在词性分析中作为一种重要的语义模型,提供了一种结
构化和实用的方式来捕捉文本中单词的语义,它也能为自然语言处理系统提供有效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