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吸收分析法
原子吸收常用分析方法
原子吸收常用分析方法撰稿:裴治世原子吸收常用分析方法原子吸收分析如果以原子化的手段来划分,可分为两大类,即火焰原子化及无焰原子化。
在日常分析中火焰原子化应用最广。
着重介绍利用火焰原子化进行分析方面的一些常识。
一、常用分析方法1、标准曲线法(又称工作曲线法)这是原子吸收光谱最常用的方法。
此法是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与试样溶液基体组成相近的标准溶液,分别测量其吸光度,绘制吸光度——浓度标准曲线。
同时,在仪器相同的条件下测得试样溶液的吸光度后,在标准曲线上查得试样溶液中待测元素的浓度。
绘制标准曲线的步骤如下:首先在坐标纸上确定一个坐标系,横坐标作为浓度轴,纵坐标作为吸光度轴,在坐标系内描出各标准溶液的浓度与测得吸光度的对应点,然后将各点连成一条直线。
即是标准曲线。
由于测量误差使测量值不能完全落在一条直线上,采用描点法绘制标准曲线必然会引入人为误差,为了消除这种误差,可以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分析结果。
根据光吸收定律,物质的浓度C (以x 表示)和吸光度A (以y 表示)呈线性关系,可表示为y=ax+b 。
设由N 点构成曲线,通过实验可得N 组观测数据(x i ,y i ),其中y i 为三次测定值的平均值,用线性回归法求a ,b 值。
()()()()2221()()1i ii xy x y x X y Y N a x X x x N ---==--∑∑∑∑∑∑∑ b Y aX =-标准曲线方程为y=ax+b例如:某元素由4点构成标准曲线,其浓度及测得的吸光度如下 C(x) μg ·m1-1 0.00 0.50 1.00 3.00 (P479) A(y) 0.000 0.053 0.106 0.303则 Σx=4.50 (x 值之和,浓度值之和)X =1.125 (x 的平均值,浓度的平均值)Σx 2=10.25 (x 平方之和)(Σx)2/N=5.0625(x 值和的平方除以N 或x 值和的平方的N 分之1)Σy=0.4620 (吸光度之和)Y =0.1155 (吸光度平均值)Σxy=1.0415 (浓度乘吸光度之和)(Σx)(Σy)/N=0.51975Σx 2-(Σx)2/N=5.1875Σxy-(Σx)(Σy)/N=0.52175 a=0.521755.1875=0.1006 b=Y -a X =0.0023标准曲线方程: y=0.1006x+0.0023斜率a =0.1006A/μg ·m1-1由于仪器的工作状态经常有变动,标准曲线的位置随之改变,实际分析时应每次测定都绘制标准曲线;或用标准溶液对以前所得的标准曲线位置进行适当的校正。
原子吸收分析法教程
原子吸收分析法的发展概况原子吸收光谱法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并在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仪器分析方法。
它是基于被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在蒸汽状态下对其原子共振线的吸收来进行元素定量分析的方法。
早在1802年,伍朗斯顿(W.H. Wollaston)在研究太阳光的连续光谱时,发现有暗线存在。
1817年,福劳霍费(J.Fraunhofer)再次发现这样的暗线,但不明其原因和来源,于是把这些暗线称为福氏线。
直到1860年本生(R.Bunson)和基尔霍夫(G.Kirchhoff)在研究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的光谱时,发现钠蒸汽发射的谱线会被处于较低温度的钠蒸汽所吸收,而这些吸收线与太阳光连续光谱中的暗线的位置相一致,这一事实说明了福氏线是太阳外围大气圈中存在的Na原子对太阳光中所对应的钠辐射线吸收的结果,解开了原子吸收的面纱。
到了20世纪30年代,工业上汞的使用逐渐增多,汞蒸汽毒性强,而测定大气中的汞蒸汽较为困难,则有人利用原子吸收的原理设计了测汞仪,这是AAS法的最好应用。
AAS法作为一种实用的分析方法是从1955年才开始的。
澳大利亚的瓦尔西(A.Walsh)发表了他的著名论文"原子吸收光谱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奠定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理论基础。
随着原子吸收光谱商品化仪器的出现,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原子吸收光谱法步入迅速发展的阶段。
尤其是非火焰原子器的发明和使用,使方法的灵敏度有了较大的提高,应用更为广泛。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原子吸收技术的发展、仪器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近十几年来,使用连续光源和中阶梯光谱,结合用光导摄像管,二极管阵列的多元素分析检测器,设计出微机控制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为解决多元素的同时测定开辟了新的前景。
微机引入原子吸收光谱,使这个仪器分析方法的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与现代分离技术的结合,联机技术的应用,更开辟这个方法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分析过程首先把分析试样经适当的化学处理后变为试液,然后把试液引入原子化器中(对于火焰原子化器,需先经雾化器把试液雾化变成细雾,再与燃气混合由助燃器载入燃烧器)进行蒸发离解及原子化,使被测组成变成气态基态原子。
原子吸收法的基本原理
原子吸收法的基本原理
首先,原子吸收法的基本原理之一是原子蒸气的生成。
在原子吸收法分析过程中,样品首先被转化成原子蒸气。
这通常是通过火焰或炉子将样品加热至高温,使其分解成原子状态。
原子蒸气的生成是原子吸收法的关键步骤,它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光谱分析过程。
其次,光源的选择也是原子吸收法的基本原理之一。
在原子吸收法中,需要选择合适的光源来激发原子蒸气吸收光线。
常用的光源包括空气-乙烯火焰、氧乙炔火焰和石墨炉等。
不同的光源对于不同元素的分析有着不同的适用性,选择合适的光源可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另外,光谱线的选择也是原子吸收法的基本原理之一。
在原子吸收法中,需要选择合适的光谱线来进行元素的分析。
不同元素有着不同的吸收光谱线,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分析要求选择合适的光谱线进行分析。
最后,检测器的选择也是原子吸收法的基本原理之一。
在原子吸收法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检测器来检测样品中的吸收光线强度。
常用的检测器包括光电倍增管、石英光电二极管和光电离检测器等。
选择合适的检测器可以提高分析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总的来说,原子吸收法是一种重要的分析化学方法,它通过原子在特定波长的光线下吸收的特性来分析物质中的金属元素含量。
在原子吸收法的分析过程中,原子蒸气的生成、光源的选择、光谱线的选择和检测器的选择是其基本原理。
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了这些基本原理,才能准确、快速地进行元素分析。
原子吸收分析方法(氢化物发生法)
原子吸收分析方法(氢化物发生法)氢化物发生法 As,Sb,Bi,Ge,Sn,Pb,Se,Te八种元素的最佳分析线都处于近紫外区,用常规的火焰原子汲取法会产生严峻的背景汲取,石墨炉原子汲取法的基体干扰和灰化损失比较严峻,甚至等离子放射光谱法对上述元素加上汞的检出能力都无法满足测定普通样品的需要。
氢化物发生法是按照上述八种元素的氢化物在常温下为气态,且热稳定性差的特点,利用某些能产生初生态的还原剂或者化学反应,与样品中的分析元素形成挥发性共价氢化物,并用惰性气体作载气,将氢化物蒸气导入加热的T形石英管中,氢化物受热后快速分解,将被测元素离解为基态原子蒸气,从而汲取该元素的特征放射信号。
1969年,澳大利亚的Holak首次利用氢化物发生技术测定了砷,因为砷以砷化氢的形式与基体分别,基体的干扰显然降低。
氢化物发生办法有金属酸还原体系、(钾)-酸体系以及电解法三种。
目前应用最多的是(钾)-酸体系,它的反应原理如下: NaBH4+3H2O+HCl→H3BO3+NaCI+8H+ 8H++Em+→EHn ↑+H2↑(过剩)其中,Em+为正m价的被测元素离子;EHn为被测元素的氢化物。
氢化物的形成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被测元素与氢化合的速度,二是在酸性溶液中的分解速度。
1.氢化物发生中的干扰氢化物发生中的干扰类型主要有液相干扰和蔼相干扰。
实际样品分析中,往往会碰到不同程度的多种干扰现象,干扰机理可概括为如下七个方面。
(1)形成固态氢化物酸度是十分重要的条件,酸度不合适,既影响氢化物的生成速度,又简单产生固态氢化物和泡沫状的衍生物。
例如,测定砷时,假如酸度低,会发生如下反应: AsH3+HOAsH2→As2H4(s)+H2O As2H4→As2H2(s)+H2↑这样就削减了AsH3的生成量。
测定锑、锗时也会浮现同样问题。
(2)形成难融化合物假如待测元素与干扰元素之间生成了一种难溶于酸的化合物,则势必影响氢化物的释放效率从而引起负干扰,铜对硒的干扰比对砷的干扰强,就是由于还原产生的硒化氢与溶液中的铜离子生成不溶性的硒化铜,而砷化铜是可溶于酸的,明显抑制干扰元素与待测元素之间形成难溶于酸的化第1页共4页。
第六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例题 计算2000K和3000K时, Na589.0nm的激发态 与基态原子数之比各为多少?已知gi/g0=2
解:
Ei
hc
4.136 1015eV s 3 1010cm s1 589.0nm 107 cm nm1
AAS的基本原理
赫鲁兹马克(Holtzmark)变宽(R或R): 同种原子碰撞,又称为共振变宽, R随着待测
元素原子密度升高而增大,在原子吸收法中,测定 元素的浓度较低,R一般可以忽略不计 。
自吸变宽:
光源辐射共振线被光源周围较冷的同种原子所吸 收的现象叫做自吸,自吸现象使谱线强度降低,同 时导致谱线变宽。
AAS的基本原理
表征吸收线轮廓(峰)的参数: 中心频率O(峰值频率) :最大吸收系数对应的频率 中心波长λ(nm) :最大吸收系数对应的波长
半宽度ΔO(吸收线宽度):峰值吸收值一半处的频率
原子吸收线的宽度约为10-3-10-2nm(折合成波长)。
AAS的基本原理
3.吸收峰变宽原因
自然变宽(N或N): 在无外界条件影响时,谱线的固有宽度称为自
AAS的基本原理
一、共振线
1.原子的能级与跃迁 基态第一激发态,吸收一定频率的辐射能量。产生的吸收
线叫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 —— 吸收光谱 激发态基态,发射出一定频率的辐射。所释放的光线叫共
振发射线(也简称共振线) ——发射光谱 2.元素的特征谱线 1)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布不同 跃迁吸收能量不同——具有特征性 2)各种元素的基态第一激发态 最易发生、吸收最强、最灵敏线,特征谱线 3)利用特征谱线(共振线)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第七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也称原子吸收分光光法 )与可 见、紫外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相同,都是基于物质 对光选择吸收而建立起来的光学分析法。
2010年1月25日1时53分
组成:阳极(吸气金属)、空心圆筒形(使待测原子集中)阴极(W+ 待测元素)、低压惰性气体(谱线简单、背景小)。
工作过程:高压直流电(300V)---阴极电子---撞击隋性原子---电离(二 次电子维持放电)---正离子---轰击阴极---待测原子溅射----聚集空 心阴极内被激发----待测元素特征共振发射线。
? 自然宽度(约在10-5nm数量级)。
?
?2.多普勒变宽(热变宽):
? 由于多普勒效应而导致的谱线 变宽。由于原子热运动引起的。 其宽度约为 10-3nm数量级。
?3.压力变宽:由于同类原子或 与其它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电子等)相互碰撞而造成的吸收 谱线变宽。其宽度也约为 10-3nm 数量级。
区别:在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中,吸光物质 是溶液中被测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对光的选择吸收, 原子吸收光谱法吸光物质是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 光的选择吸收,这种光是由待测元素制成的空心阴 极灯(称元素灯)作光源。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过程:
A元素含量测定----- A元素的空心阴极灯发射特征辐射 --------试样在原子化器中变为气态的基态原子-------吸收空心 阴极灯发射特征辐射---------空心阴极灯发射特征辐射减弱-----产生吸光度------元素定量分析
钨丝灯光源和氘灯,经分光后,光谱通带0.2nm。而原子吸收线
原子吸收常用分析方法
原子吸收常用分析方法撰稿:裴治世原子吸收常用分析方法原子吸收分析如果以原子化的手段来划分,可分为两大类,即火焰原子化及无焰原子化。
在日常分析中火焰原子化应用最广。
着重介绍利用火焰原子化进行分析方面的一些常识。
一、常用分析方法1、标准曲线法(又称工作曲线法)这是原子吸收光谱最常用的方法。
此法是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与试样溶液基体组成相近的标准溶液,分别测量其吸光度,绘制吸光度——浓度标准曲线。
同时,在仪器相同的条件下测得试样溶液的吸光度后,在标准曲线上查得试样溶液中待测元素的浓度。
绘制标准曲线的步骤如下:首先在坐标纸上确定一个坐标系,横坐标作为浓度轴,纵坐标作为吸光度轴,在坐标系内描出各标准溶液的浓度与测得吸光度的对应点,然后将各点连成一条直线。
即是标准曲线。
由于测量误差使测量值不能完全落在一条直线上,采用描点法绘制标准曲线必然会引入人为误差,为了消除这种误差,可以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分析结果。
根据光吸收定律,物质的浓度C (以x 表示)和吸光度A (以y 表示)呈线性关系,可表示为y=ax+b 。
设由N 点构成曲线,通过实验可得N 组观测数据(x i ,y i ),其中y i 为三次测定值的平均值,用线性回归法求a ,b 值。
()()()()2221()()1i ii xy x y x X y Y N a x X x x N ---==--∑∑∑∑∑∑∑ b Y aX =-标准曲线方程为y=ax+b例如:某元素由4点构成标准曲线,其浓度及测得的吸光度如下 C(x) μg ·m1-1 0.00 0.50 1.00 3.00 (P479) A(y) 0.000 0.053 0.106 0.303则 Σx=4.50 (x 值之和,浓度值之和)X =1.125 (x 的平均值,浓度的平均值)Σx 2=10.25 (x 平方之和)(Σx)2/N=5.0625(x 值和的平方除以N 或x 值和的平方的N 分之1)Σy=0.4620 (吸光度之和)Y =0.1155 (吸光度平均值)Σxy=1.0415 (浓度乘吸光度之和)(Σx)(Σy)/N=0.51975Σx 2-(Σx)2/N=5.1875Σxy-(Σx)(Σy)/N=0.52175 a=0.521755.1875=0.1006 b=Y -a X =0.0023标准曲线方程: y=0.1006x+0.0023斜率a =0.1006A/μg ·m1-1由于仪器的工作状态经常有变动,标准曲线的位置随之改变,实际分析时应每次测定都绘制标准曲线;或用标准溶液对以前所得的标准曲线位置进行适当的校正。
化学反应的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化学反应的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是一种利用原子对特定波长的光发生吸收的现象进行分析的方法。
通过测量样品溶液或气体中吸收光的强度,可准确测定其中的化学元素含量。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是一项重要的技术,能够提供关于反应过程中元素浓度和化学物种变化的信息。
本文将详细介绍化学反应的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原理、应用和优势。
一、原理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基于原子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现象,其原理可以分为两个基本过程:光源激发和吸收现象。
1. 光源激发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常用的光源是空心阴极放电灯或恒流电源。
光源中的电极通电后,电极中的金属元素被激发形成原子或原子离子,并释放出特定波长的光。
2. 吸收现象样品溶液或气体中的化学元素原子或原子离子与光源发出的特定波长的光相互作用,产生吸收现象。
当光经过样品时,如果样品中存在与光源波长相对应的原子或原子离子,这些原子会吸收部分光的能量,使得吸收光的强度减小。
通过测量光的强度变化,可以推断样品中所含的元素及其浓度。
二、应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广泛,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 反应动力学研究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可用于研究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过程。
通过监测反应物中某种元素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可以推断反应的速率常数、反应机理等信息。
2. 反应过程监测通过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可以实时监测反应过程中各种元素的浓度变化。
这对于了解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转化情况、判断反应的进行程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 催化剂研究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可用于研究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通过测定反应物中的催化剂元素浓度变化,可以揭示催化剂对反应速率、选择性等方面的影响。
4. 有机合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通过测定反应物和产物中有机元素的浓度,可评估有机合成反应的转化率和产物纯度。
三、优势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具有以下优势:1. 灵敏度高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灵敏度通常为微克/升量级,可以准确测定样品中微量甚至痕量元素的含量。
(物理化学分析)第三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二) 原子化器(Atomizer)
原子化器是将样品中的待测组份转化为基态原子的装置。
试样中待测元素的原子化过程示意如下:
脱水
MX(试液)
MX(固体微粒)
M*(激发态)
蒸发
MX(气态)
气化
分解
M(基态原子) +
X(气态)
化合
M+(离子) +
e
原子化方法主要有:火焰原子化、无火焰原子化以及
低温原子化等
背景; c)发射强度稳定 什么是“连续光源”和“锐线光源”?
白炽灯
钠盐的街灯
1. 空心阴极灯(Hollow Cathode Lamp, HCL)
组成:阳极(吸气金属)、空心圆筒形 (使待测原子集中)阴极(W+待测元 素)、低压惰性气体(谱线简单、背景 小
空心阴极灯HCL原理
阳
放电
极
Ne+ +
e-
➢ 火焰的种类: 空气-乙炔、N2O-C2H2、空气-H2、O2-H2等 空气-乙炔火焰应用最广泛。具有燃烧稳定、重复性好、噪音 小、燃烧速度中等的特点。温度可高达2500K N2O-C2H2火焰,燃烧速度慢,火焰温度高,2999K,可分析70 多种元素。
5N2O → 5N2 + 5/2 O2 C2H2 + 5/2 O2 → 2CO2 +H2O MO + NH → M + N + OH
它们都简称共振线(resonance line)。
共振线:共振发射线和共振吸 收线的波长相同,简称为共振 线。
△共振线是元素的特征谱线
△共振线是元素所有谱线中最灵敏的谱线 ☆☆☆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的依据:利用基态原子对光源 发出的共振线的特征吸收。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对于物理干扰,最好的消除方法 就是配制与试样溶液组成相似的 标准溶液。也可用标准参加法来 进行测定。
三,测定条件的选择: 1.分析线的选择:一般选用共
振线作分析线。 2.灯电流:保正稳定和适当光
强度输出的条件下,尽量选 用较低的工作电流。
5.狭缝宽度:由于原子吸收光谱法谱 线的重叠较少,一般可用较宽的狭 缝,以增强光的强度。但当存在谱 线干扰和背景吸收较大时,那么宜 选用较小的狭缝宽度。
SCV0.0044(g/1% 吸 收 ) A
式中:S为绝对灵敏度;C为试液 中 待 测 元 素 的 浓 度 〔g能检 出的元素的最低浓度或最小质 量。
定义为:能给出信号强度 等于3倍噪声信号强度标准偏差 时所对应的元素浓度或质量。
当在正负电极上施加适当电 压〔一般为200~500伏〕时,在 正负电极之间便开始放电,这时, 电子从阴极内壁射出,经电场加 速后向阳极运动。
电子在由阴极射向阳极的过程中, 与载气〔惰性气体〕原子碰撞使其 电离成为阳离子。带正电荷的惰性 气体离子在电场加速下,以很快的 速度轰击阴极外表,使阴极内壁的 待测元素的原子溅射出来,在阴极 腔内形成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云。
三.光学系统: 分光系统一般用光栅来进行分光。
光谱通带: W=D×S×10-3
其中:W为光谱通带〔单位nm〕;D为 光 栅 的 倒 线 色 散 率 〔 单 位 nm/mm-1〕 ; S为狭缝宽度〔单位μm〕。
四.检测系统: 检测系统包括检测器、放大器、
对数转换器、显示器几局部。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分析过程:
计算式为:D c 3 ( g / m L )
A
或 D g 3 ( g )
A
式 中 D 为 检 出 极 限 〔μg/mL 或 g〕 ; σ 为 对 空 白 溶 液 进 行 不 少 于 10 次 测 量时的标准偏差;A为吸光度;g为 质量〔g〕。
仪器分析第五章原子吸收光谱法
仪器分析第五章原⼦吸收光谱法第五章原⼦吸收光谱法Chapter FiveAtomic Absorption SpectrumFor Short:AAS第⼀节基本原理⼀、原⼦吸收光谱分析概述1、原⼦吸收光谱的起源18世纪初,⼈们便开始观察和研究原⼦吸收光谱-----太阳光谱中的暗线。
1955年,澳⼤利亚物理学家⽡尔西发表了著名论⽂“原⼦吸收光谱在化学分析中的应⽤”,奠定了原⼦吸收光谱分析法的理论基础。
1955年,原⼦吸收光谱作为⼀种分析⽅法开始应⽤。
并在6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
2、什么是原⼦吸收光谱?溶液中的⾦属离⼦化合物在⾼温下能够解离成原⼦蒸⽓,两种形态间存在定量关系。
当光源发射出的特征波长光辐射通过原⼦蒸⽓时,原⼦中的外层电⼦吸收能量,特征谱线的光强度减弱。
光强度的变化符合朗伯-⽐⽿定律,进⾏定量分析。
它是基于物质所产⽣的原⼦蒸⽓对特征谱线的吸收作⽤来进⾏定量分析的⼀种⽅法。
原⼦与分⼦⼀样,吸收特定能量后,产⽣基态→激发态跃迁;产⽣原⼦吸收光谱,即共振吸收。
原⼦由基态→第⼀激发态的跃迁,最易发⽣。
每种原⼦的核外电⼦能级分布不同,当产⽣由基态→第⼀激发态的跃迁时,吸收特定频率的辐射能量。
⼆、共振线:共振吸收线——电⼦从基态跃迁⾄第⼀激发态所产⽣的吸收谱线称为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
共振发射线——电⼦从第⼀激发态再跃回基态时,则发射出同样频率的辐射,对应的谱线称为共振发射线(也简称共振线)。
原⼦的共振线的吸收共振线称为元素的特征谱线,因为:各种元素的原⼦结构和外层电⼦排布不同。
所以不同元素的原⼦从基态激发成第⼀激发态(或由第⼀激发态跃回基态)时,吸收(或发射)的能量不同,因此各种元素的共振线各有其特征性。
共振线⼜称为元素的灵敏线,因为:这种从基态到第⼀激发态的跃迁最容易发⽣,因此对⼤多数元素来说,共振线是指元素所有谱线中最灵敏的谱线。
在原⼦吸收光度法中,就是利⽤处于基态的待测原⼦蒸⽓对从光源发射的共振发射线的吸收来进⾏分析的。
原子吸收法
原子吸收法
原子吸收法是一种实用的化学分析检测技术,用于测定任何元素的特定含量。
在原子
吸收法中,测试样品被加热成可以被激发的原子,激发被称为火焰原子吸收光谱。
原子被
加热焰中,原子态离开热源,它们与发出等余长度电磁脉冲的激发源相互作用,吸收这些
电磁脉冲能量,称为原子吸收光谱。
原子吸收法具有准确性高、分析速度快等优点,可用于细微元素含量的快速分析。
原
子吸收仪实现了光谱及激发分析功能,从而减小了测试时间,提高了测试的准确率,并在
必要时可以连续不断的进行测试。
原子吸收法的原理十分简单。
当测定物质被加热燃烧时,就会产生飞行原子态。
火焰
电极对这些原子态中的原子进行激发,从而就可以通过电极产生电磁被激发原子吸收的光谱。
原子吸收仪通过分析吸收光谱中的原子信号就可以判断测定物质的含量。
原子吸收法技术使用范围很广,包括重金属污染土壤、化学药品检测、水质分析等。
许多污染物检测中,大多数污染物的含量很低,其他技术检测可能不准确、不可靠,而原
子吸收仪可以非常精确的检测这些低含量的污染物,从而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防止污染物
进一步扩散。
此外,原子吸收法还用于营养素分析、医药分析和典型物种检测等,广泛应用于生物、农业、医学和环境等领域。
原子吸收法在许多实验室中被用于研究分析,其准确性客观,
无反应物,可以用于动物、细胞和活体分析,双氢硫波检测的准确性高,其灵敏度高,可
用于病理和微量元素的测定,大大增加了科学家的研究空间。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四、应用
人体内矿物质含量很低,仅占人体重量0.06%左右,但 是分布却极不均匀.根据矿物在体内含量的高低,可以把 矿物质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类: 常量元素 在体内含量比较高,占体重的0.01%以上; (钙、镁、硫、磷、钾、钠、氯) 微量元素 在体内含量很低,占体重的0.01%以下 (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有:铁、锌、铜、锰、镍、 钴、钼、硒、铬、碘、氟、锡、硅、钒等14种)
2.标准加入法 取若干份体积相同的试液(cX),依次按比例加入不同 量的待测物的标准溶液(cO),定容后浓度依次为: cX , cX +cO , cX +2cO , cX +3cO , cX +4 cO ……
分别测得吸光度为:AX,A1,A2,A3,A4……。 以A对浓度c做图得一直线,图中cX点即待测溶液浓度。 该法可消除基体干扰; 不能消除背景干扰;
(2)石墨炉法
单位:μSb:标准偏差 Sc(Sm):待测元素的灵敏度,即工作曲线的斜率。
二、测定条件的选择
1.分析线 一般选待测元素的共振线作为分析线,测量高浓度时,也 可选次灵敏线 2.通带(可调节狭缝宽度改变) 无邻近干扰线(如测碱及碱土金属)时,选较大的通带 ,反之(如测过渡及稀土金属),宜选较小通带。 3.空心阴极灯电流 在保证有稳定和足够的辐射光通量的情况下,尽量选较 低的电流。 4.火焰 依据不同试样元素选择不同火焰类型。 5.观测高度 调节观测高度(燃烧器高度),可使元素通过自由原子 浓度最大的火焰区,灵敏度高,观测稳定性好。
一、特征参数
1. 灵敏度
(1)灵敏度(S)——指在一定浓度时,测定值(吸光度)的 增量(ΔA)与相应的待测元素浓度(或质量)的增量(Δc或 Δm)的比值:
Sc=ΔA/Δc
物化地分析中的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物化地分析中的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是物化地分析领域中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
它利用原子在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下吸收光的特性,对样品中的化学元素进行定量检测和分析。
本文将从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和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原理与机制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原子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时的量子能级跃迁现象。
当样品中的化学元素被激发后,在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下,原子内部的电子会发生跃迁到高能级的激发态。
然后,激发态的原子会再次退回到基态,释放出特定波长的光信号。
通过测量吸收光强度的变化,可以推断出样品中化学元素的含量。
二、仪器设备原子吸收光谱分析需要使用专门的仪器设备来进行测量和分析。
常用的原子吸收光谱仪主要由光源、样品室、光路系统、检测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等部分组成。
光源通常采用中空阴极灯,能够发射特定波长的光线。
样品室用于容纳待测样品并与光源进行光路的连接。
光路系统包括光栅、滤光片等光学元件,用于选择特定波长的光线。
检测系统用于测量光线的强度变化,常见的检测方式有吸收法和发射法。
数据处理系统用于记录和分析测量结果,通常采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三、应用领域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在物化地分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首先,在环境分析方面,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可以用于监测和分析水体、大气和土壤中的污染物。
例如,通过测定水样中重金属的含量,可以评估水质的安全性。
其次,在食品安全领域,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可以用于检测食品中有害金属元素的含量,如铅、镉等。
此外,在生物医药研究和制药工业中,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也广泛应用于药物成分和微量元素的定量分析。
总结起来,物化地分析中的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是一种基于原子能级跃迁的分析方法,通过测量样品中特定波长光线的吸收情况,来确定样品中化学元素的含量。
该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环境分析、食品安全和生物医药等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仪器设备和分析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为物化地分析提供了更为准确和高效的工具。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知识详解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知识详解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是实验室元素分析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又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是基于从光源辐射出待测元素的特征光波,通过样品的蒸汽时,被蒸汽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所吸收,由辐射光波强度减弱的程度,可以求出样品中待测元素的含量。
一、原子吸收光谱的理论基础1、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在原子中,电子按一定的轨道环绕原子核旋转,各个电子的运动状态是由4个量子数来描述。
不同量子数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原子的能量为其所含电子能量的总和。
原子处于完全游离状态时,具有最低的能量,称为基态。
在热能、电能或光能的作用下,基态原子吸收了能量,最外层的电子产生跃迁,从低能态跃迁到较高能态,它就成为激发态原子。
激发态原于很不稳定,当它回到基态时,这些能量以热或光的形式辐射出来,成为发射光谱。
其辐射能量大小,用下列公式示:ΔE=Eq-E0=hv=hc/λ式中:H:普朗克常数,其数值为:6.626*10-23J·S;C:光速(3*105km/s);V、入:分别为发射光的频率和波长;E0、E q:分别代表基态和激发态原子的能量,它们与原子的结构有关。
由于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不同,所以一种元素的原子只能发射由其已与Eq决定的特定频率的光。
这样,每一种元素都有其特征的光谱线。
即使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它们的Eq也可以不同,也能产生不同的谱线。
原子吸收光谱是源于发射光谱的逆过程。
基态原子只能吸收频率为:υ=(Eq-E0)/h的光,跃迁到高能态Eq。
因此,原子吸收光谱的谱线也取决于元素的原子结构,每一种元素有其特征的吸收光谱线。
原子的电子从基态激发到最接近于基态的激发态,称为共振激发。
当电子从共振激发态跃迁回基态时,称为共振跃迁。
这种振跃迁所发射的谱线称为共振发射线,与此过程相反的谱线称为共振吸收线。
元素的共振吸收线一般有好多条,其测定灵敏度也不同。
在测定时,一般选用灵敏线,但当被测元素含量较高时,也可采用次灵敏线(有些元素有好几条线,有的只有一条,次灵敏线能量太低不能使用)。
原子吸收法(aas)原理
原子吸收法(aas)原理
原子吸收法(AAS)是一种分析技术,用于定量测定样品中特定金属离子的浓度。
它是一种光谱分析技术,可测定金属元素的数量以及它们的化学形式。
AAS原理基于原子吸收法的分析原理,即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
当样品中的金属元素以原子形式存在时,它们会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
这种吸收是可测量的,并且与元素的浓度成正比。
AAS操作步骤包括样品预处理、吸收、元素测量和结果计算。
在样品预处理中,必须消除干扰物质和提取出要测量的金属元素。
这可以通过化学处理和分离过程来实现。
吸收步骤涉及将样品原子化。
这可以通过加热样品或将样品置于高温火焰中来实现。
原子化后,样品会通过特定波长的光通过样品。
这些光线被原子吸收,吸收的量与样品中金属元素的浓度成正比。
元素测量需要测量吸收的光强,并使用校准曲线将这些数据转换为浓度。
结果计算即可将测量结果转换为需要的单位,并确定样品中金属元素的浓度。
总的来说,AAS原理基于分析样品中金属元素吸收特定波长光线的原理。
通过样品预处理、吸收、元素测量和结果计算,可以测量样品中金属元素的浓度。
该技术可用于分析各种类型的样品,包括水、土壤、食品和药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空心阴极灯
结构如图所示
(动画)
3.空心阴极灯的原理
• 施加适当电压时,电子将从空心阴极内壁流向阳极; • 与充入的惰性气体碰撞而使之电离,产生正电荷,其在 电场作用下,向阴极内壁猛烈轰击; • 使阴极表面的金属原子溅射出来,溅射出来的金属原子 再与电子、惰性气体原子及离子发生撞碰而被激发,于是 阴极内辉光中便出现了阴极物质和内充惰性气体的光谱。 • 用不同待测元素作阴极材料,可制成相应空心阴极灯。 • 空心阴极灯的辐射强度与灯的工作电流有关。
基态第一激发态: 跃迁吸收能量不同——具有特征性。
2)各种元素的基态第一激发态 最易发生,吸收最强,最灵敏线。特征谱线。
3)利用特征谱线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3.吸收峰形状
原子结构较分子结构 简单,理论上应产生线状 光谱吸收线。 实际上用特征吸收频 率左右范围的辐射光照射 时,获得一峰形吸收(具 有一定宽度)。
试样雾滴在火焰中,经蒸发,干燥,离解(还原)等过 程产生大量基态原子。
火焰温度的选择: (a)保证待测元素充分离解为基态原子的前提下,尽量采 用低温火焰; (b)火焰温度越高,产生的热激发态原子越多; (c)火焰温度取决于燃气与助燃气类型,常用空气—乙炔 ,最高温度2600K能测35种元素。
火焰类型: 化学计量火焰:温度高,干扰少,稳定,背景低,常用。 富燃火焰:还原性火焰,燃烧不完全,测定较易形成难熔氧 化物的元素Mo、Cr稀土等。 贫燃火焰:火焰温度低,氧化性气氛,适用于碱金属测定。
优缺点: (1)辐射光强度大,稳定,谱线窄,灯容易更换。 (2)每测一种元素需更换相应的灯。
三、原子化系统
1.作用
将试样中离子转变成原子蒸气。
2.原子化方法
火焰法 无火焰法—电热高温石墨管,激光。
3.火焰原子化装置—雾化器和燃烧器。
(1)雾化器:结构如图所示: 主要缺点:雾化效率低。
(动画)
(2)火焰
向离开观察者(接受器),则在观察者看来,其频率较静止
原子所发的频率低,反之,高。
VD 7.162107 V0
T M
劳伦兹变宽,赫鲁兹马克变宽(碰撞变宽)ΔVL 由于原子相互碰撞使能量发生稍微变化。
劳伦兹变宽:待测原子和其他原子碰撞。
赫鲁兹马克变宽:同种原子碰撞。 在一般分析条件下ΔVo为主。
由:It=I0e-Kvb , 透射 光强度 It和吸收系数及
辐射频率有关。
以Kv与 作图:
表征吸收线轮廓(峰)的参数: 中心频率O(峰值频率); 最大吸收系数对应的频率或
波长;
中心波长: λ(nm)
半宽度:ΔO
吸收峰变宽原因:
照射光具有一定的宽度。 多普勒变宽(温度变宽) ΔVo
多普勒效应:一个运动着的原子发出的光,如果运动方
Kvdv
mc
N0 f
5.锐线光源
在原子吸收分析中需要使用锐线光源。 何为锐线光源? (1)光源的发射线与吸收线的V0一致。 (2)发射线的ΔV1/2小于吸收线的 ΔV1/2。
空心阴极灯: 可发射锐线光源。
二、基态原子数与原子化温度
原子的。
4.积分吸收和峰值吸收
钨丝灯光源和氘灯,经分光后,光谱通带0.2nm。而原 子吸收线的半宽度:10-3nm。如图所示:
若用一般光源照射时,吸收
光的强度变化仅为0.5%。灵敏
度极差
若将原子蒸气吸收的全部能
量,即谱线下所围面积测量出
(积分吸收)。则是一种绝对
测量方法,现在的分光装置无
法实现。
e2
A = k N0 b;
N0 ∝N∝c
( N0激发态原子数,N基态原子数,c 待测元素浓度)
所以:A=lg(IO/I)=K' c
第八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二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一、流程 二、光源 三、原子化系统 四、单色器 五、检测系统
原子吸收仪器(1)
原子吸收仪器(2)
原子吸收仪器(3)
原子吸收仪器(4)
数。T 一定,比值一定。
三、定量基础
It I0eK b
当使用锐线光源时,可用K0代替Kv,则:
A lg
I0 I
0.434K0
b
0.434 2
π ln vD
2
e2 mc
N0
f
b
f 振子强度,常数。峰值吸收系数:
2 π ln 2 e2 K0 0.434 vD mc N0 f
原子吸收光谱仪主要部件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在仪器结构上的不同点: (1)采用锐线光源。 (2)分光系统在火焰与检测器之间。
一、流程
二、光源
1.作用
提供待测元素的特征光谱。获得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光源应满足如下要求; (1)能发射待测元素的共振线; (2)能发射锐线; (3)辐射光强度大,
第八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一节 基本原理
一、共振线 二、基态原子数与原 子化温度 三、定量基础
一、共振线
1.原子的能级与跃迁
基态第一激发态,吸收一定频率的辐射能量。
产生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
吸收光谱
激发态基态 发射出一定频率的辐射。
产生共振吸收线(也简称共振线)
发射光谱
2.元素的特征谱线
1)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布不同,
需要考虑原子化过程中,原子蒸气中基态原子与待测元
素原子总数之间的定量关系。为什么?
热力学平衡时:
Nj
Pj
E0 E j
e kT
Pj
E
e kT
Pj
h
e kT
N0 P0
P0
P0
上式中Pj和PO分别为激发态和基态的统计权重,激发态 原子数Nj与基态原子数No之比较小,<1%。可以用基态原子 数代表待测元素的原子总数。公式右边除温度T外,都是常
原子化过程:四个阶段,干燥、灰化(去除基体)、原子化 、净化(去除残渣) ,待测元素在高温下生成基态原子。
(3)优缺点
优点:原子化程度高,试样用量少(1~100μL),可测固体 及粘稠试样,灵敏度高,检测限10-12 g/L。 缺点:精密度差,测定速度慢,操作不够简便,装置复杂。
4.石墨炉原子化装置
(1)结构,如图所示: 外气路中Ar气体沿石墨管外壁流动,冷却保护石墨管;内
气路中Ar气体由管两端流向管中心,从中心孔流出,用来保 护原子不被氧化,同时排除干燥和灰化过程中产生的蒸汽。
缺点:精 密度差,测定 速度慢,操作 不够简便,装 置复杂。
(动画)
(2)原子化过程
(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