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民国文化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运用
南京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
南京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
南京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具体作用如下:
1.历史地位:南京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古都之一,曾是南明、太平天国、中华
民国等政权的都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2.文学艺术:南京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孕育了许多杰出的文学
家和艺术家,如曹雪芹、郑燮、萧衍等。
南京的文学、戏曲、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3.文化传承:南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南
京的传统文化传承方式包括诗词、曲艺、传统手工艺等,这些传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4.教育科研:南京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和科研中心之一,拥有众多知名的高等院
校和科研机构,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
南京的教育和科研成果在中国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5.旅游资源:南京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中山陵、明孝陵、夫子庙等,这些
景点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6.城市文化: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其独特的城市文化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南京的城市文化特色包括古城墙、古街道、传统建筑等,这些特色使得南京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南京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作者:张耀玲来源:《神州》2012年第20期摘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成果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的义务教育和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取得了卓有成绩的效果,对我国以后的教育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教育改革普及教育一、引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指1927年—1937年,这十年被称为光辉的十年。
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都得到了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也迎来了民国以来的最好的发展阶段,各个领域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的发展,在这个时期,尤其是教育的发展最为抢眼。
在这个时期,我国仿造西方强国普及了义务教育,使国民素质得到提高,客观上也促进了经济、政治的长足发展。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概况1927年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国民政府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在1928年颁布了《教育部组织法》,明确的规定了教育部是全国教育行政事务的最高机关,并沿用至今。
并设置了一系列的教育机构和教育法规,是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有了政策上的保障,为以后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执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京国民政府在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经费,这也成为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教育的一大特色,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资金的保障。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教师的待遇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当时小学教师的地位远远超过县长的地位,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对教师的待遇的重视与投入都相当的大,保证了教育活动的更好执行。
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实现了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我国培养出许多的杰出人才,推动了我国政治、文化、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理念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虽然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中国社会仍然处于比较动荡的时代。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教育事业仍然蓬勃发展,不可阻挡。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理念是不同于封建教育理念的,教育理念是整个教育体系最高的准则。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
三、“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7年8月,国民政府提出来 “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颁布了“一切 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的《总动员时督导教 育工作办法纲领》。
• 一方面采取了一些战时的教育应急措施;另一方 面强调维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
-
• 1928年5月,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通过《中国国 民党童子军总章》,规定凡12-18岁之青少年皆须 入伍受童子军训练。
• 1933年10月,中国童子军总会筹备处公布《中国 童子军总章》,其中规定:中国童子军“以忠孝 仁爱和平为训练之最高原则”,以“智、仁、勇” 为教育目标。
• 1934年11月1日,中国童子军总会正式成立,蒋 介石为会长。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谢志斌
-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
第一节 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一、“党化主义”教育 二、“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主义”教育
• 1924年,模仿苏俄“以党治国”模式,强调政治 上一切举措都以党纲为依据,教育也不例外。
-
第四节 对学校教育的控制加强
一、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 二、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
-
一、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
• 童子军是一种使儿童少年接受军事化教育训练的 组织形式,于民国初年传入我国。
• 1926 年3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由中央 青年部组织中国国民党童子军委员会,统辖广州 革命政府区域内的童子军组织和教育活动。南京 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央青年部撤销,于国民党中 央训练部下设中国国民党童子军司令部。
增长较快。 • 抗战胜利后,全国中学的数量达到最高点。
-
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
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在民国时期的中国,教育受到了深远的影响,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在国内广泛传播和接受。
本文将对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进行探讨,了解当时教育改革的动态。
一、前言民国时期,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和政治变革的时期。
社会各界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希望通过教育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
二、道德教育与国民精神道德教育被视为民国时期教育的重中之重。
当时的教育家们认为,培养出品德高尚、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国民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因此,道德教育成为了民国时期教育的核心内容。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家们采用了多种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
其中,教材中渗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学生被要求坚守道德准则,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
此外,学校也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组织各种活动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培养社会责任感。
三、实用教育与职业教育民国时期,实用教育和职业教育受到了广泛重视。
教育家们普遍认为,传统教育离实际生活和社会需求有所脱节,亟需改革。
为此,教育家们尝试推行实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技能。
学校开设各种实践课程,如实验课、实习课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
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也得到了广泛发展。
许多职业学校相继成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和培训机会。
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四、女性教育与儿童教育在民国时期,女性教育和儿童教育也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
传统上,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教育的机会有限。
然而,在民国时期,女性教育逐渐受到重视。
女子学校相继兴起,为女性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教育家们主张给予女性更多的教育资源,提高她们的素质。
与此同时,民国时期也加强了对儿童教育的关注。
为了培养下一代的有用人才,学前教育得到了发展。
幼儿园成为了儿童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幼儿教育专家。
五、综合实践教育与思维教育民国时期,综合实践教育和思维教育也开始兴起。
五年级《金陵文化》课程计划
《金陵文化》课程实施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结合我校具体情况,突出教学质量这一工作中心,切实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强化新的课程标准意识,努力探索课堂教学高效的途径与方法,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提高品德学科教学的实效性,促进教师学科专业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优质、高效地完成教育教学教研工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材分析本书分为“南京的春夏秋冬”“南京的名胜古迹”“杰出的南京名人”“淳朴的百姓人家”“迷人的都市风采”五个单元。
每个单元都配有相同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南京风情,增强对南京的热爱。
第一单元中设有课程《春满金陵》《夏日绿荫》《金秋红叶》《冬日恋歌》和《山水与文化》综合实践活动。
意在展示金陵四季中具有代表性的风景佳地,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景。
第二单元中设有课程《南京的石刻艺术》《南京的明城墙》《南京的陵寝文化》《南京的民国建筑》《南京的博物馆》《南京的教育纪念馆》和《红五月——踏着烈士的足迹前进》。
意在展示金陵的相关历史古韵,增加学生对金陵历史的了解。
第三单元设有课程《杰出的政治人物》《著名的文化大师》《卓越的科技巨匠》《可敬的革命烈士》《南京人的骄傲》和《我心目中的十位南京名人》。
意在展示金陵各界的著名历史人物,在了解学习人物精神的同时体会金陵文化的深厚底蕴。
第四单元设有课程《金陵美食名扬天下》《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快乐的儿童天地》《读书求知好去处》和《南京的_____真棒》。
意在从学生的视角发现有意思的地方,把学生当作学习探索金陵文化的主人公。
第五单元设有课程《休闲舒适的市民广场》《人流如潮的商业街》《四通八达的南京交通》和《我为南京而骄傲》。
意在全方面多角度展现现代的南京城市风貌,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实在的体验感。
三、活动目标1、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
民国教育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民国教育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回顾和总结孙中山的国民教育思想,通过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来实现中华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思想对当今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牢记和借鉴。
彰显教育公益性,发展优质教育。
孙中山始终认为,普及教育是建设新国家的根本大计。
当代中国与孙中山所处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已经实现了孙中山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学校振兴,家弦户诵,无民非士,无士非民”的教育目标,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教育基础得以构筑。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普及和发展教育人才的物质基础还不很牢固,国家对教育的各种投入还不足以支撑教育的健康良性发展,优质的教育资源还相对偏少。
因此,在基本完成教育普及的任务之后,如何进一步发展教育,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应当指出,当今社会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在一些地域、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
孙中山曾经指出的“生于富贵之家”与“生于贫贱之家”的受教育差别问题依然凸显着,教育的区域差别、城乡差别和民族差别现象还依然存在。
因此,在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增长,经济实力不断雄厚的同时,政府应当把更多的财力和政策倾斜到教育上面来,把教育作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要不断健全教育制度和措施,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积极完善国民教育体系。
国家应该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培养更多的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得优秀教师;改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培养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该切实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为每个立志成才的青年提供教育机会。
突出教育的价值理性,注重教育的人文关怀。
孙中山特别强调教育对于树立远大理想和道德追求的重要作用。
他指出:“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应该立志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
孙中山一贯反对那种读书只为满足个人私利的思想。
民国时期学生的教育方法
民国时期学生的教育方法在民国时期,中国的学生教育方法与现在有着很大的不同。
那个时代,教育强调的是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本文将介绍一些民国时期学生的教育方法和特点。
一、封建家庭教育的影响在民国时期,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起点。
封建家庭教育注重孝道和家族观念的灌输,强调子女要尊敬长辈,遵守家族的规矩和传统。
家长通常会选派子女进入私塾或寄宿学校接受进一步的教育。
二、私塾式教育私塾是民国时期学生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这些私塾通常由知识渊博的教师开办,根据学生的程度和能力进行个别指导。
私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经义、古文、诗词和书法等传统文化。
教师会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约束,要求学生守时、守纪律,在学习中努力坚持。
三、寄宿学校的兴起寄宿学校在民国时期也开始兴起。
这些学校通常由政府或有经济实力的私人开办,旨在提供更全面的教育。
寄宿学校的学生不仅接受学术教育,还要学习农耕、手工艺和礼仪等实用技能。
学校会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要求学生在校内守纪律,尊敬师长,遵守校规。
同时,学生之间也会结成深厚的友谊,互相促进成长。
四、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民国时期,道德教育被视为学生教育的核心。
学生需要学习并遵守传统的道德观念,如孝道、尊师重道、谦虚谨慎等。
教育者会通过讲述典型的故事、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开展道德讨论等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
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被教育成为品德高尚、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五、文化传统的传承民国时期的学生教育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学生需要学习古文、诗词、经史等经典著作,以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学习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为了增加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六、教学方法的特点与现代教育相比,民国时期的教学方法更注重师生互动和学生思维的培养。
教师通常采用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讲究语言的美感和修辞的运用,强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此外,逐步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也是民国时期教育的特点之一,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形成系统的学习框架。
民国教育给我们的借鉴
民国中小学教育启示录(1912年——1945年)教育乃千秋大业,教育既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西方哲人曰:“一国之兴衰不是看一国之君,而是看一个个家庭的母亲。
母亲哺乳了孩子,教育哺乳着母亲,谁哺乳教育呢?”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教育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逐步过渡到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的重要转折时期。
这段历史时期内,真正推动教育发展演变的,是先后在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的、革命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
一、公民意识的觉醒与现代教育的开端(1912年——1927年)20世纪初,衰微中的封建统治者开始废除科举制,建立一套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
1902 年和 1904 年,晚清政府分别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在中小学堂设修身科,居各科之首。
修身科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与国家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相结合,对于培养当时国人的民族国家观念和公民观念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布建立。
1月3日,临时政府成立。
1月9日,教育部成立,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历象3司。
3月,又分为普通、专门、实业、社会、礼教、蒙藏6个教育司,随即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对清末教育进行改革。
同年颁行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明文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用法律的形式否定了在我国延续几千年的“臣民”观念,这也从法律上确立了“人民主权”的宪政原则,为中小学公民教育的产生奠定了法律政治基础。
学堂一律改为学校,旧教材一律禁用,小学可男女同校,为女子设立中学和职业学校,禁止小学读经,废除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为培养公民道德,允许私人办学等改革措施,都体现着民主、男女平等的资产阶级新气象。
民国政府在中小学科目中继续保留了修身科,并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需要,不断充实其课程内容。
一方面,继续借助修身科向中小学生传输传统个人进德修身观念,培养中小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另一方面,开始向中小学生讲授资本主义的民族国家观、法制和“三权分立”知识,要旨在于强调、培养中小学生的共和国家观念,这为之后公民科的正式设立打下了基础;此外,为适应当时正在迅速发展的社会政治形势,部分自治中小学校开始探索和尝试对修身科进行改革,这些都为中小学公民科的设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论地铁壁画艺术的历史文化性表达--以南京珠江路站《民国叙事》为例
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南京人的价值体系、信仰,都在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发生剧烈的转变[9]。服饰方面,女
子服饰日渐繁华,男子服饰则出现了中山装、西装,学生
装也开始涌现。饮食方面,西餐成了公认的用来会友待
客的饮食,大街小巷涌现出各式各样的小吃店。出行方
面,轿车、火车逐步替代人力车、马车,成为人们主要的出 行方式[10]。这些改变都反映出民国是一个从传统开始 向现代转变的过渡期[11]。
[J]. 艺术科技,2020(20):163-164.
参考文献:
[27]…葛雨煊,蒋晖 . 浅谈传统南京云锦工艺的当代运用
[1]… 倪庆,李雪艳,于成景 . 南京云锦的创新设计与演变
[J]. 艺术科技,2020(21):11-12.
[J]. 美术教育研究(上),2018(11):32-33.
[28]…黄滢,孙佳慧 . 超现实主义在景观拼贴图绘中的运
画,因为不得不受到地铁空间的限制与影响,所以具有其
研究[J]. 美术教育研究,2020(20):76-77.
他形式壁画没有的特性。地铁壁画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改 [17]…曹静文,孙献华 . 坦培拉与岩彩画在壁画设计中的
善或缓解地铁空间的紧密封闭性,让乘客看到这幅壁画
应用[J]. 艺术科技,2020(8):87-90.
105-108.
被人们重视,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元素也可以被 [21]…黄泽辉,厉群,王博闻 . 展示空间中的交通流线设
广泛运用到艺术领域[28]。南京的地铁艺术墙就是一个
计 —— 以中国苗木博物馆为例[J]. 艺术科技,
典型,它完美地展现了南京城的历史背景,自身也成为
2020(15):99-102.
1.2… 人文教育 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孕育出了许多名家[12]。当
民国时期的国家文化建设与发展
民国时期的国家文化建设与发展中国的文化传承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民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国家文化也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改革。
本文将从文化建设的历史背景、国家文化建设的现状、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化建设的历史背景清朝灭亡之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逐渐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民主法制的推进等一系列改革,让中国迈入了现代化的道路。
在这个背景下,文化建设就成为了中国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为了迎接振兴民族文化的历史大潮,民国时期开始实施一系列的文化建设计划。
当时的政府把文化建设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文化建设来促进人民精神文明的进步。
他们希望通过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为精神文化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国家文化建设的现状在民国时期,国家文化建设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在文化教育领域,民国政府大力推行国民教育,提高人民文化素质,繁荣精神文化生活。
并推广国语(现代汉语)及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教育,普及民间教育和基督教教育等。
同时,民国时期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文化人才,如胡适、鲁迅、丰子恺等,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难以估量的贡献。
胡适提出“文化人”的概念,为古今中外文化交流带来了新思路;鲁迅以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思想观点,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丰子恺致力于文化书籍的编辑、翻译与绘画,为民国时期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文化建设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文化建设不仅有助于增强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可以拓展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空间,增强国家的软实力。
在中国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文化的融合、吸收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文化建设成为国家和民众的共同意识和行动,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总之,民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节点。
在这个时期,国家文化建设以及文化人才的涌现,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教育经历了许多重大的改革和发展,这些改革和发展对中国的现代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贡献。
一. 理念的变革民国时期,中国教育的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一批教育家和学者,如陶行知、严复、胡适等,他们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强调了“国民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应该是全民的、普及的,而不仅是少数人的特权。
此外,他们还强调了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二. 教育机构的改革民国时期,教育机构也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
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法规和政策,如《中华民国教育法》等,这些法规和政策的出台,推动了中国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此外,在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大量的私立学校和外语学校,比如:燕京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北平瑞斯大学等。
这些学校吸引了许多知名学者和教育家前来执教,成为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教育内容的创新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内容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教育家和学者注重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尤其对语言和文学方面的教育进行了大力改革。
此外,在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的教育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些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素质,也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养。
四. 教育水平的提高民国时期,中国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配备,许多新的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建立,大大扩大了中国教育的规模和范围。
此外,许多优秀的教育家和学者前来中国从事教育工作,他们在学术、思想、教育方法等方面给中国教育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路和理念。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教育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和发展,这些变革和发展对现代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引言语文教材在中国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
民国时期,作为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阶段,小学语文教材也逐渐开始发展。
本文旨在对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进行研究,探讨其特点、教学方法以及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一、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1. 综合性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还涉及文学鉴赏、修辞技巧等方面。
教材内容包括文学作品、文章阅读和写作训练等,通过综合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
2. 浸润国学经典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上大量引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等。
通过对这些经典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3. 强调实用性与传统文言文为主的教学相比,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更加注重实用性。
教材内容包括了生活中常见的课文、对话和应用文等,帮助学生掌握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二、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方法1. 体验式教学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民国时期的小学教材采用了许多体验式教学方法。
例如,在学习诗歌鉴赏时,教师会利用音乐和美术等手段,让学生通过欣赏、朗读和表演等形式,深入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2. 讨论式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注重讨论式教学。
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参与讨论,学生可以学会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
3. 实践式教学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写作时,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然后通过写作将观察、思考和表达相结合。
这种实践式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并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三、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对中国教育的影响1.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不仅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进行文学鉴赏、思考和创造等。
利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 问题探 究 的形 式,利 用相 关 史 料有 效 信 息来 获 没 有充 分 占有 史 料,就 不 能进 行 真 正 的历史 问题 分
得解 决问题 的证 据 。促 进学生 通过分 析史 料, 解 析, 能得 到正 确 的历史认 识 。 来理 不可 和认识 历 史 问题 , 现史 论结 合 、论从 史 出 。如, 实 在
的历史 思维 能力 。
一
毁 人 ” 格斯 语) 拿破 仑 战争最 终变 成 了帝 国主义 ( 恩 ; ”
运 用史料 教学 , 史论 结 合 、 论从 史 出, 养 学 战争 ” 宁语) 培 ( 列 。以此触 发学 生 的认知 矛盾 , 发 活跃 激 生的思维 能 力 思 维 , 引 导 学 生深 入 探 究 如 何 评 价 拿破 仑 , 以 进而 并
维普资讯
学 科教育
剩 厨 群 蒙 学 鹰 养 Fra bibliotek 均 天津 市第 七 中学 傅智 慧
素 质
历史 知识 是源 于史 料 、通过 记 录反 映史 实 的各 供 几小 段史料 : 破仑) 长 于指挥 军 队,善于 治理 被 ( 拿 ” 类史 料 进行 研 习 的结果 ,是借 助 史 料对 历史 形 成 的 征 服 的地 区 ” 他 减少 了我们 的伟 大 , , ” 可是他 给我 们 认识 。当论证 某一 历史 现象时 , 仅要从 理论 上进 行 留下 了光 荣 ” 不 , 年之 后 , 位 伟 大 、 明 的人 物疯 ”几 这 聪 阐述 , 重 要 的是 搜集 史 料 , 史 料 ” 话 ” 行 史 狂 了……使 得 一百 万人 的生 命 毁 灭在 战场 上 ,激起 更 让 说 , 进 实论证 , 析历史 问题 , 识历史 规律 。因此我 们要 重 整个 欧洲来 反对 法 国 ” 分 认 ( 尔语 ) 他 在 德 国是 革命 梯也 ; ” 视 有价 值 史料 教 学,通 过史 料研 习培 养 和提 高 学生 的代 表 , 命 原 理 的传 播 者 , 旧 的封 建社 会 的摧 是革 是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一)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1.“党化”教育(受苏联的影响实施)“党化”教育就是指在国民党指导之下,求得教育的“革命化”、“民众化”、“科学化”、“社会化”,即把教育方针建立在国民党的根本政策之下,按国民党的“党义”和政策的精神重新改组学校课程,不仅造就各种专门人才,尤其使学生走出学校后都能做党的工作。
2.“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3.“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是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提出的,主要内容如下:①保证战争时期的教育维持正常状态。
一方面采取应急措施,另一方面维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
②组织高校西迁和改私立学校、省立学校为国立学校。
③建立战地失学青年招致训练委员会。
④设置战区教育指导委员会,实施战区教育。
⑤蒋介石作《今后教育的基本方针》提出国家的生命力由教育、经济、军事三要素组成,而教育是基本,是经济和军事总枢纽的观点。
(二)教育制度改革1.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与终结①1927年,大学院制度正式实行实施,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地方试行大学区,大学院是全国最高教育学术和教育机关。
②大学区的最高审议机构是评议会。
③在专制独裁统治的政治形式下,大学院与大学区制在一年后不了了之。
④原因是:理想过高,期望学术领导行政,使教育行政学术化,反而使学术机构官僚化;忽视中小学实际需要,削减中小学教育经费。
2.“戊辰学制”的颁行1928年,中华民国大学院在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
会议对1922年公布的学制略加修改整理,提出了《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即“戊辰学制”,主要内容如下:①“戊辰”学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整理学制的7项原则,即根据本国实情;适应民生需要;增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科标准;谋个性之发展;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伸缩之可能。
感受南京领略中国近代历史文化
感受南京领略中国近代历史文化南京是一个充满历史底蕴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这座城市中,我能够感受到中国近代历史的厚重以及独特的文化魅力。
首先,南京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一个城市。
它曾经是中国近代历史的政治中心,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这里。
最著名的当属南京的恢复,这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站在南京的中山陵前,我不禁想起那段历史,心中充满着敬畏之情。
这座巍峨的陵墓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修建的,表达了人民对他的崇敬之情。
而民国政府的总统府也是南京的象征之一,它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无数重大事件,如国共内战、抗日战争等。
在这些历史建筑面前,我感受到了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和自由而付出的巨大努力。
其次,南京还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南京以其丰富的文化资源而闻名。
夫子庙是南京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景点之一。
这里保存着许多古老的文化遗产,如各式各样的古代文房四宝、传统的手工艺品等。
我在夫子庙的小巷中漫步,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另外,南京还有许多著名的博物馆,如南京博物院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这些博物馆以其珍贵的藏品和生动的展览,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在这里,我能够近距离地触摸到那段痛苦而又勇敢的历史,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内心。
此外,南京还有着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
夫子山是南京著名的名山之一,它不仅有着壮丽的自然风景,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
登上夫子山山顶,我可以俯瞰整个城市的美景,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和力量。
此外,南京还有美丽的湖泊如玄武湖和鸡鸣湖,这些湖泊以其清澈的湖水和美丽的景色吸引了众多游客。
船游玄武湖,感受微风拂面的舒适和湖泊的宁静,让我感到真正放松和安心。
总的来说,南京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魅力的城市。
在这里,我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中国近代历史的沧桑变迁和民族精神的伟大。
同时,南京还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让我在这座城市中不仅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也领略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
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与现代化
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与现代化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一个混乱的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重大挑战和变革。
在这个背景下,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改革和现代化的需求与压力。
一、教育改革的背景民国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除了政治形势的动荡不安,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困难,社会结构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这一切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文人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必须进行改革和现代化。
二、教育改革的方向民国时期,教育改革的方向主要包括:培养人才、普及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等。
培养人才是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这也是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一环。
普及教育是保障公平与公正的基础,只有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则是对传统教育的改进,追求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三、教育改革的措施为了实现教育的改革与现代化,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在教育制度上进行了革新。
取消了传统文人教育中的科举制度,推行了新的考试制度。
此举一方面打破了士人阶层的垄断,促进了社会流动,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教育内容的更新与调整。
其次,在师资培养上加大了力度。
成立了许多师范学校,培养了大批的教师,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人才保障。
同时,还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和引进了大量的高级学者,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再次,改善了学校设施和教育资源的配置。
增加了学校的数量,改进了课程设置,建设了更加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实验室等。
最后,推行了教育课程的改革。
除了传统的文科教育外,增加了农业、工商和科学技术类的课程,使教育更加贴近社会需求。
四、教育改革的影响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培养了一大批的人才。
这些人才成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普及了教育,提高了国民素质。
通过推行普及教育,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撑。
第十章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
二 、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了解识 记)
童子军民国初年由国外传入,是一种使儿童少年军 事化教育训练的组织形式。 国民政府教育部1937年1月颁布《初级中学童子军管 理办法》 内容:以学校为单位组织童子军团,校长任团长, 主持军训等一切管理事务;初中学生均实施童子军组 织管理;学生起居一切作息,均以号音为准;早晚举行 国旗升降典礼;随时对学生服装、用品、勤务等项检 查,予以矫正和奖惩;设童子军教练员主持训练管理 一切事务。纪律严格,违者严惩不贷。
三 、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了解识院下令全国专门以上学校一律 增加军事教育课程。 1929年1月,教育部颁布《修正高中以上学校军事教 育方案》,规定高中以上学校军事科每学年3学分共 6学分。 1933年3月,蒋介石下令“凡高中以上学校学生军训 不合格者,不得补考、投考大学”,将军训作为完 成学业和升学的必要条件。 抗战胜利后,对高中以上学校学生的军训也逐步加 紧。
二、“戊辰学制”的颁行(重
点)
1928年5月,当时的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在南京 主持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通过了《整顿 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即“戊辰学制”。 本学制没有正式公布实行。
第三节学校教育发展
一、初等教育(了解识记) 1927-1937,稳定发展时期。一方面国民政府 以“三民主义”为旗号,加强了对初等教育的 控制,另一方面教育建设实行法制化,也给予 教育发展以一定保障,民国初等教育基本定型。 抗战时期,国民党提出“抗战建国”口号,实 施国民教育制度,初等教育在时局动荡中仍能 维持一定发展。 抗战胜利后,国民教育的实施受到扼杀,初等 教育走向衰亡。
第四节 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一、训育制度 从1929年开始,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布《中小学训育主任办 法》,设立训育主任和人员,专事考查学生的思想、言论和行 为,并在全国中小学实行训育制度。 1939年,颁布集中体现国民党训育思想的纲领性文件《训育 纲要》,对训育的意义、内容、目标、实施等各个方面进行了 规定。
民国时期的语言文字与教育改革
民国时期的语言文字与教育改革民国时期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发生了大量的教育改革和语言文字的变革,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分析民国时期的语言文字和教育改革。
一、民国时期的语言文字改革民国时期,许多文化人士都认为汉字作为语言文字体系已经过时,需要进行改革。
为了推进语言文字改革,中国教育家胡适先生与其它知名文化人士发起了“白话文运动”,让普通百姓也能够理解文章。
他们所倡导的语言文字改革,主要是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使文字更符合现代化标准。
为了更好地推进语言文字改革,民国时期还出现了很多新的文字和拼音方案。
例如,“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在民国时期得到广泛应用,使得文字更加清晰易读。
此外,英文字母对于汉语拼音方案的研究和应用也在民国时期得到了很大发展。
除了普通话和汉字的改革外,民国时期还发生了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改革。
由于人口众多,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也各不相同。
为了推进少数民族教育,民国时期特别推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改革。
例如,新疆维吾尔族的拉丁字母、藏文、蒙古文等文字,在民国时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总的来说,民国时期的语言文字改革为中国的教育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创新和改革,中国的语言文字日趋完善现代化。
语言文字也由此成为一个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有机的系统。
二、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民国时期是中国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同时也是最具变革性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教育界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教育家和改革者,他们敢于挑战传统,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崛起。
1.普及义务教育制度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家们认识到普及义务教育的重要性,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教育,中国开始推行普及义务教育制度。
此时,通过推广以行高中为基础的一二三年制中等教育,使得教育能够涉及到更多的人群,并提高了整体素质。
2.女子教育民国时期,女子教育迎来了一个新时代。
教育家们认为,女子教育的发展是提高整个国家文化素质的关键。
教育学考研--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社会教育体系述略
教育学考研--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社会教育体系述略来源:三人行教育学作者:三人行清末民初, 以通俗教育和平民教育为主体的社会教育经过萌生和发展阶段, 确立了其行政地位, 并形成一些成文的规章制度, 为社会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 就意识清末民初, 以通俗教育和平民教育为主体的社会教育经过萌生和发展阶段, 确立了其行政地位, 并形成一些成文的规章制度, 为社会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 就意识清末民初,以“通俗教育”和“平民教育”为主体的社会教育经过萌生和发展阶段,确立了其行政地位,并形成一些成文的规章制度,为社会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就意识到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并视其为“立国之本”,制定了有关社会教育行政、经费、法规等方面的政策文件,使得社会教育形成了1、确立社会教育的行政体制。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设立中华民国大学院为全国教育行政及研究学术的最高机关。
大学院设大学委员会、国立学术机关、教育行政处、专门委员会等部。
社会教育分属于教育行政处下的社会教育处及图书馆组。
1928年6月,国民政府又重新修订了大学院组织法,将其下设变更为秘书处、总务处、高等教育处、普通教育处、社会教育处和文化教育处六个部门,主要由社会教育处来领导和管理全国社会教育事宜。
到1928年底,国民政府废止了大学院制度,重新恢复教育部,下设总务司、高等教育司、普通教育司、社会教育司、蒙藏教育司和编审处。
经几次修订,1935年正式颁布《教育部组织法》,其中规定:社会教育统归社会教育司主管,其管理事项包括:①关于民众教育及识字运动各事项;②关于补习教育事项;③关于低能及残疾者之教育事项;④关于美化教育事项;⑤关于公共体育事项;⑥关于图书馆及保存文献事项;⑦关于其他社会教育事项等七项内容。
(蒋建白、吕海澜著:《中国社会教育行政》,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59页)1935年2月,在教育部规定的各司分科规程中,规定社会教育司下设置第一科和第二科,行政职责的分工更为详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2期Vol.34N o.2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14年2月20日Feb.202014231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4.02.106南京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京作为我国的“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其丰富的历史遗存蕴含着得天独厚的区域文化。
然而,由于时代变迁,六朝古迹多不可寻。
现存的多是明文化以及民国文化,特别是民国文化对我国现代南京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影响。
可以说,目前的南京,不管是城市的布局、各街道的建筑,还是文化的教育、民俗风情,均继承并延续了我国民国时期的影子。
如中山大道、民国大学遗址与颐和路公馆区等,都是南京市民深感骄傲的文化遗产。
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中也包含众多的教育资源,对广大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人文教育现状与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在我国高校教育中,主要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大批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有机结合的人才,以全面推动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中,人文素质的教育,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广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与人文精神的提升。
然而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学生的人文知识面狭窄,心理问题较多,且极易出现信仰迷茫,缺乏社会责任感。
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目前高校文化建设实践活动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对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往往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南京,其地域文化历史悠久,是六朝文化与民文化以及民国文化的延续,蕴含着丰厚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对广大学生的思想、人格以及行为发展的影响较大,而且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完善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1]。
因此,在南京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中,全面发挥南京民国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助其树立人文精神,是目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
二、南京民国文化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具体应用(一)培养高校学生的人文情怀与对文化的兼容心态南京民国文化具有很强的交融性与包容性,包含了政治、经济与文化、风俗等多种文化资源,有利于全面培养高校学生对文化的包容性。
南京地处我国南北交通枢纽与文化的交叉点上,融合了中原的主流文化与南方文化,形成了文化兼容并蓄与开放包容的特点。
南京在历史上经历了4次南北文化的大融合时期,而这4次文化大融合直接促成南京成为了“人杂无方,故俗颇相类”的经济与文化的中心[2]。
在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其文化的融合特点也是相当明显的。
六朝文化、明文化、士族文化与我国的佛教文化都在这里渐次形成。
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对南京佛教文化发展的介绍。
近代,我国传统文化同西方外来的文化发生了猛烈的碰撞,我国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民国文化,其中以“三民主义文化”最为突出。
因此,在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中,充分利用南京民国文化中所蕴含着的兼容并包的人文思想,积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到南京民国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
如南京丰富的水文化与山文化所蕴含的人文底蕴,对净化学生南京民国文化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运用臧 庆(南京邮电大学,江苏南京 210023)摘 要: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是地方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
南京的地域文化的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资源,不仅对高校广大学生的思想、人格以及行为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还对全面培养大学生对文化的兼容心态,拓展其通俗教育的视野,丰富其人文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本文主要对我国高校人文教育的现状进行介绍,并阐述了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对南京民国文化在高校人文素教育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地域文化;南京民国文化;人文素质教育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640(2014)02-0231-02收稿日期:2014-02-08作者简介:臧庆(1977—),男,江苏镇江人,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硕士。
研究向:教育学。
心灵、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山水风景的欣赏,学生能够充分领悟到自然环境在人类社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性,进而树立自身关爱生命与自然的优秀品质,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树立高校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历史责任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授学生丰富的人文知识,以培养其人文精神。
高校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目标则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历史责任感、良好的文明礼仪修养与科学的人生观。
南京这座城市,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种种兴衰变迁,并在政权更迭、社会风云变化中,逐渐形成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以及英雄主义的时代精神,大量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共同谱写了一卷优秀的历史篇章[3]。
南宋岳飞在这里打败金兵,孙中山在这里建立了“中华民国”,彻底结束了长达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南京大屠杀在这里发生。
这些事件的发生,都为高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爱国主义的教育资源。
广大学生通过全面认识南京的沧桑历史变迁,在历史的风云变化与历史人物的事迹中了解中国的发展历史,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理性地分析历史的发展变化,进而增强自身的爱国主义意识,最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崇高的社会理想。
同时,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的展开,让学生融入到自然与社会中,实地参观南京的历史文化遗址,从而在充分领会南京民国文化内涵的同时,丰富自身的历史素养,树立自身的历史责任感。
(三)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校园是每位学生进行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而校园文化的构成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构建学生亚文化群的自我教育”的一个实践体系,体现了高校的优良文化传统与办学的特色;同时,也是高校全体师生成长的共同环境与内在的动力[4]。
高校校园文化的构建是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板块。
因此,南京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需充分利用南京民国的文化资源,以有效推动校园文化的构建。
例如:在高校中设立“民国文化论坛”;定期组织师生对民国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专题研讨;或是不定期邀请一些知名学者以座谈会、演讲等形式来校指导。
在全校营造一种研究南京民国文化的气氛,将南京民国文化的内涵深入到广大师生的内心,让其产生民族自豪感与历史责任感。
同时,也可鼓励并引导学生在校内成立“民国文化研究社团”,以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爱国热情。
学生社团在高校校园内很普遍,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表现。
因此,通过社团的形式来展开对南京民国文化的研究,且学校也可适当对其加以指导,引导学生在正确的轨道上展开研究,并鼓励其发表相关的文章,将构建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三、结语民国文化,是中国历史遗留给南京这座文明古城的瑰丽宝藏,也是高校全面展开人文素质教育的珍贵宝藏。
因此,在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中,需充分运用南京民国文化对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作用。
在高校校园中推广并普及南京民国文化,通过举行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如专题讲座、学术研讨以及社团活动等,积极推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调动学生对人文学习的兴趣,最终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地域文化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1]魏俊玲,卢春艳,周军.浅谈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09,(8):2.[2]刘德萍.优秀地域文化资源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运用[J].党史文苑:学术版,2012,(12):71-73.[3]吴春彦,李素娟,张丑平.南京民国文化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评论,2010,(4):113-115.[4]孟维晓.加强环境平台建设,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0,12(4):59-61.(责任编辑:陆水东)Nanjing R epublican Culture in Hum anities Q uality EducationZANG Qing(Nanjing University of Po sts and T elecommunications,Nanjing210023)Abstract:Excellent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are the key elemen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local colleges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Nanjing long,co ntains a variety of resources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not onl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inking,personality and behavior of the majority of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huge impact;also fully compatible Undergraduates cultural mentality,to expand its popular education horizons and enrich their cultural literac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Thus,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major university humanities education introduced and elaborated the importance of deepening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and thus on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Nanj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Culture in prime Education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Keywords:regional culture;Nanjing Republican culture;Humanistic Education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