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论文UPDATE

合集下载

中国佛教文化论文

中国佛教文化论文

论中国佛教文化摘要:国父孙中山曾说:“佛教乃救世之人,佛教是哲学之母,学习佛学可佐科学之偏。

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一代领袖毛泽东也曾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度众生,是代表受压迫的人讲话。

”近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提到“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关键词:佛教,文化,丰富性,影响,作用价值正文:一、佛教的简介: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

佛教原产于古印度,于东汉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传入中国,迄今已经有1935年的历史了,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流行约有1800年历史。

佛教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期:前六百年,为部派佛教形成时期;中六百年,为显教大乘时期;后六百年,为秘密佛教流行时期。

初期佛教以上座、大众为两部分为主,三四百年中分化为十余种部派。

其中上座部,分为南北二转。

中期的大乘佛教,于公元二世纪中传入中国汉地,公元七世纪起又自汉地和印度传入西藏。

公元十一世纪起,印度后期逐渐盛行的秘密佛教,又大量传入西藏。

印度后二期的佛教,又在中国形成汉语系和藏语系两大系的佛教。

二、中国佛教的丰富性:中国佛教的丰富性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为典籍的浩瀚,二为宗教派别繁多。

一在汉语系的佛教中,现存译典一千四百八十二部,五千七百零二卷,除去重译本约有四千四百卷,其中声闻乘三藏约一千四百卷,大乘经论约为三千卷,全部约合梵文二百五十万颂。

另外有历代汉文著述一万余卷,折合梵文七、八百万颂。

合计约为一千万颂。

藏文《甘珠尔》及《丹珠尔》两部共收译典五千块九百六十二部,为和梵文三百万颂,藏文著述数量亦极庞大。

二在大乘佛教传入中国后,在汉地由于长期对教义进行钻研和辨析,逐渐形成许多宗派。

如地论师、摄论师、天台宗、三论宗、律宗、密宗、净土宗、三阶教等,禅宗后来又分为七宗。

佛教史学研究论文

佛教史学研究论文

佛教史学研究论文中国佛教史学[1],是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布与发展逐渐形成的。

它一方面适应着佛教在中国传布的需要,另方面又深受中国传统史学的影响。

通常人们只把它作为佛教史的一个分支,仅从佛教史、社会史等角度来审视某些佛教史籍的史料价值,却很少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考察这些史籍的史学意义。

其实,佛教史学应该属于交叉学科。

这里,从史学发展的角度来谈一点关于佛教史学的发展源流。

佛教自汉代传入,经魏晋南北朝至唐,达到鼎盛。

宋元时期,又有新的发展。

随着佛教在中土的长足发展,佛教史籍编纂逐渐呈现出三个阶段:东晋至唐初出现记录佛事的史籍,唐代佛教史籍范围不断拓展,宋元时期佛教史籍体裁不断完备。

一、最先记录佛事的史籍佛教自汉代传入,经魏晋南北朝至唐初,西行求法高僧携回大批梵文佛经,译经水平不断提高,逐渐运用儒学注经的方式对佛经进行注疏,同时编纂各种工具性的著录。

在这一过程中,自觉记述各个教派、众多名僧史事的文字、撰著不断涌现,反映着佛教史学的形成。

东晋南北朝时期,最先推出的记录佛事的史籍,大体有四种类型:一是有关佛教史的著述,二是关于阐扬佛理的史籍,三是记述佛教在中土传布的史籍,四是官方史书的记载。

一、有关佛教史的著述,东晋、南朝时期主要有《佛国记》、《释迦谱》。

《佛国记》1卷,沙门释法显撰。

又名《高僧法显传》、《历游天竺记》。

法显(约337-约422),俗姓龚,平阳武阳(今属山西临汾)人。

“常慨经律舛阙,誓志寻求”。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与同学等,“发自长安,西渡流沙”,越葱岭、度小雪山,“自力孤行,遂过山险”,遍历天竺及师子国。

义熙八年(412)回到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崂山),第二年至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

《佛国记》为其西行求法,前后15年所见所闻。

“凡所经历三十余国”[2],不仅是4世纪亚洲佛教史的重要著述,还是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交往史的重要著述,也是中国现存史书中有关陆海交通最早、最详细的记录。

中国古代佛教艺术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佛教艺术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佛教艺术鉴赏论文介绍中国古代艺术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融合了和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展示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精湛的工艺技巧。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古代艺术的鉴赏价值,并分析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古代艺术以石刻、壁画、雕塑等形式表现。

它以教义为主题,通过细致的雕刻和绘画,展现出佛陀和菩萨的形象,以及传承教义的重要场景。

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同时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手法。

鉴赏价值中国古代艺术具有深远的鉴赏价值。

首先,它是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窗口,通过欣赏这些艺术作品,可以了解教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

其次,这些作品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高超工艺和精湛技巧,从而对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后,古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独特而深远,通过观赏和研究,人们可以品味其中体现的美感和灵性,从而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

影响和地位中国古代艺术对中国艺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为中国传统艺术注入了宗教元素,丰富了艺术表达的内涵和多样性。

其次,它促进了文化和艺术的传播,对东亚地区的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古代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它标志着中国古代艺术从寺庙到民间的转变,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发。

结论中国古代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其鉴赏和研究,我们能够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探索中国古代艺术的博大精深。

同时,这些艺术作品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和追求内心平静与灵性的窗口。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传承中国古代艺术,让其继续发扬光大,同时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

> 注意:以上内容为论文的概述,具体章节和内容可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拓展和研究。

中国佛教史论文UPDATE

中国佛教史论文UPDATE

略说禅宗禅祖——从初祖菩提达摩至六祖惠能等陈晓倩(1002010149)摘要: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兴起,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

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经过长期发展,汇融了中国文化,从而形成了各个宗派,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宗派为“禅宗”。

禅宗是中国佛教主要的宗派之一,是典型的中国化佛教。

禅宗全名是“禅那”,意思是静静的思维、静虑。

很多人把禅宗作为中国佛教的代表,禅宗对中国佛教的影响重大。

其实目前流传的禅宗只是原始禅宗的一派,即禅宗的南宗,禅宗在五祖弘忍门下分为北宗与南宗,北宗以“神秀”为代表,南宗则以“惠能”为代表。

南宗后来逐步占有了优势,超过了北宗。

禅宗如何从印度传进?如何在中国流传至六祖惠能?本文将进行简要的阐明。

关键词:中国佛教禅宗佛教宗派一、禅宗的来历禅宗的主张“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为基本特征。

教外别传即通过禅修方法来实现。

对于禅宗传说有记载如下: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

唯迦叶破颜微笑。

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1以上是禅宗著名的“拈花微笑”的传说,据说有一时佛陀在灵山法会上拿着花对着大家,只有大弟子迦叶微笑着表示了解世尊的意思,从那时候起大迦叶就成为了传承佛心的第一代祖师。

从大迦叶以后,传至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

达摩由南印度来到中国把禅宗传承下来,成为东土初祖。

达摩传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门下有神秀及惠能。

二、禅祖东土初祖“菩提达摩”的史料,最早记载在《洛阳伽蓝记》:时有西域沙门菩提达摩者,波斯国胡人也。

起自荒裔,来游中土,见金盘炫日,1宋·普济著,属渊露点校:《五灯会元》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页。

光照云表,宝锋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

自云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阎浮所无也,极物境界,亦未有此。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的作文范文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的作文范文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的作文范文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佛教是一种源自印度的宗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匿王朝,后传入中国,经历了漫长的传播过程,对中国的文化、思想、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佛教的传播历程佛教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由于与印度的交流增加,佛教的教义逐渐引起中国人的兴趣。

佛教的传播在汉朝时期并不十分顺利,一度受到当时国家官方的压制。

然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得到了发展和传播的机会,成为当时社会上独具特色的一种宗教信仰。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通过西北地区传入中国,以大秦国(指古印度)为主要来源,经过丝绸之路逐渐流传到内地;二是通过东南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以交趾(即越南)和琉球(即日本冲绳)为中转站,传入福建、广东等地。

两种途径使佛教最终在中国东西南北广泛传播。

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形成了不同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特色。

中国佛教把中庸之道与佛学教义相结合,形成了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的传播给中国思想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佛教教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从而影响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

佛教教义主张以慈悲、喜舍、忍辱为核心,这种宽容、慈悲的理念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2. 文化艺术:佛教对中国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艺术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佛像、佛塔、石窟等艺术形式成为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国绘画、雕塑、建筑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3. 文学与哲学:佛教的思想观念渗透到中国的文学与哲学领域。

佛经的翻译使得中国对印度的哲学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促进了佛教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合。

佛教的思想也激发了中国文人的创作灵感,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

4. 社会伦理与生活方式:佛教强调诸行无常、生死轮回等观念,使得中国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态度和伦理观念。

中国佛教历史渊源

中国佛教历史渊源

中国佛教历史渊源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国也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中国佛教的历史渊源及其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一、佛教的传入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汉朝时期。

当时,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大量的佛经和佛像。

这些佛经和佛像成为了中国佛教的最初源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二、佛教的发展在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个时期,佛教逐渐成为了一种信仰和文化,吸引了大量信徒。

同时,佛教也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佛教寺庙和石窟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三、佛教的繁荣唐朝时期是中国佛教的繁荣时期。

这个时期,佛教得到了皇家的支持,大量的佛教寺庙和艺术品被建造和制作。

同时,佛教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中国佛教的特点逐渐形成,如禅宗、净土宗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四、佛教的衰落与复兴在元朝之后,中国佛教逐渐衰落。

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等原因,许多佛教寺庙被破坏或关闭。

然而,在近代以来,中国佛教逐渐得到了复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开放,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也逐渐得到了提升。

五、中国佛教的特点中国佛教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中国佛教注重实践和修行。

在中国佛教中,修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包括念佛、禅修等。

中国佛教注重融合和创新。

在中国历史上,佛教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

中国佛教也注重社会服务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许多佛教寺庙和组织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六、结论中国佛教历史渊源悠久,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迁。

在中国文化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佛教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在未来,中国佛教将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中国佛教史

论中国佛教史

论中国佛教史我在十多年前曾作“中华佛教三大系”一文,刊在第六卷海潮音上,对中国佛教历史教理变迁之因都原与程序,稍作有系统的提示。

这个提示,直到现在还有重提的意义。

我在那篇文章里面,分会昌以前的中国佛教为三大系。

一、道安重行系:自慧远的承道安修持律净,觉贤的传禅,慧文的修实相禅出天台一宗;光统的持律与杜顺的修法界观出贤首一宗;乃至慧能以后的禅宗都是。

二、传龙树学系:自罗什传龙树论入中国,到兴皇、嘉祥的集三论宗之大成。

三、传世亲学系:菩提流支、真谛、玄奘三人,相次的传世亲论入中国,而演出地论、摄论、唯识的三宗(附俱舍)。

在这三系里面,道安重行系永远是中国佛教思想的主动流。

传龙树学系与传世亲学系,只是两种外入流。

它从印度传入,而兴盛的时期虽曾影响到主流,但不久即被融摄而至衰歇,不能撼动主流,更不能进为主流。

主流尊其为主流,旁支还其为旁支。

循是以观,才能见到中国佛教演变之真象。

所以在研究中国佛教史的时候,辨别认清这主动流与外入流两者特质的不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主动流的第一种特质是“本佛的”,自道安以来的中国佛教代表人物,如慧远、智者、贤首、慧能等,都是直本于佛。

如道安倡以佛姓为姓,一切以探本于佛为宗。

基于这种原因,所以第二种特质就是“宗经的”,他们都以无上正等觉者金口亲宣的经典为根据。

因为经的浩繁,所以他们都得博览全教而约取要旨,故第三种特质是“博约的”。

如道安博览众经而综理经录,天台、贤首的博综一代时教而为判摄,都是这种表现。

最后,他们的第四种特质是“重行的”,他们在博览中提出的一种心要,就成为实践行门,或净业或禅观,作为自行化他的修证法门。

针对著主动流的四种特质,外入流也有著四种特质:一、“本理的”,如罗什、玄奘等,都是以他们所本的性空或唯识为本,而不是推本于佛。

二、“宗论的”,因本的是理,所以就以专明此理的论典为宗依,所以他们或者宗龙树论或者宗世亲论,都不是直宗于佛说的经。

三、“授受的”,因有宗本论典,所以他们的思想直是论师们授受下来的一套,不能自己直探佛法作更伟大的创建。

中国佛教发展史述论

中国佛教发展史述论

中国佛教发展史述论佛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以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但是在中国却经历了不同的变革、发展与演变,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中国佛教。

一、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东汉王朝政治腐败,民众生活困苦,社会民生问题严重,人民急需源自外部的安慰和精神支持。

正好这时期,印度佛教僧侣南传摩诃僧伽(罗什缚梵)来到中国传播佛教。

他将佛教带到了洛阳,同时开始翻译佛经。

罗什和他的弟子们对佛经进行翻译,将佛教知识传入了中国。

此后,佛教逐渐在中国发展壮大,并形成了不同于印度原本的佛教文化。

二、几个重要的佛教历史时期中国佛教发展中存在着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时期为唐朝和南北朝时期、宋朝和元朝时期等。

(一)唐朝和南北朝时期唐朝和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的佛教文化呈现出“唐代兴盛”的特点。

在这期间,佛教得到普遍认同和推崇,并逐渐融入当地民间文化。

唐代时,人民将佛教和道教、儒学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信仰模式。

佛教的传播和推广,对于唐朝文化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作用。

(二)宋朝和元朝时期唐朝后期,佛教文化逐渐式微,但是到了南北朝之后,佛教文化重新复兴。

进入宋代,佛教得到了更加重视。

在这个时期,佛教文化逐渐从华北转移至南方,出现了南宗和北宗的区别。

而进入元朝,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佛教文化逐渐走向多元化。

三、中国佛教文化的特色中国佛教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在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人的重新演绎和善加利用,产生了很多新的特色。

(一)译著数量众多、翻译质量高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对佛经以及其他一些佛教经典的翻译质量在世界上是非常出色的。

其翻译数量众多,翻译的质量也非常高,具有世界级水准。

中国官方早在唐代时就设立了翻译部门,负责翻译佛经及其他文化文献,积累了广泛而深厚的翻译经验。

(二)佛教艺术成就中国佛教艺术成就是其文化最值得一提的一部分,这其中涉及佛像雕塑、佛教壁画、佛经书法等多个领域。

中国佛教文化论文

中国佛教文化论文

系别:控制科学与工程系专业班:自动化0904班学号:u200914359 姓名:刘剑佛教论文国父孙中山曾说:“佛教乃救世之人,佛教是哲学之母,学习佛学可佐科学之偏。

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一代领袖毛泽东也曾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度众生,是代表受压迫的人讲话。

”近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提到“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从这些名人的眼中,我们不难看到佛教对于各时期、各领域、各阶级的社会生活的影响。

在传介到我国的大量佛教经典中,《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之一。

禅宗是与《金刚经》结缘最深的中国佛教宗派。

《金刚经》全文没有一个“空”字,但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

经文开始由号称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发问“当众生立定志向要达到无上圆满的佛陀觉智时,应该将发心的目标定在哪里?如果在实践过程中心不能安住,应该如何降服”即如何使心灵平和地安住在终极关怀,如何在走向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对各种错误认识和患得患失的心理进行克服?这一开始的发问便饱含了值得我们积极思考的深刻人生内涵。

现在我们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现代化的事物层出不穷,各种社会变化应接不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为了生存,人们已渐渐麻木,渐渐缺少人生的思考,但是这种思考却是我们自古至今一直都需要的。

如果缺少了思考,人们便很容易陷入思想的恐慌。

那么,到底该如何使心灵平和地安住在终极关怀了?首先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界上的一切事都如梦、如幻,如水面的气泡,转瞬即逝。

我们平时所看到的一切事物的形相,世界上真正的形相是“无相”。

这样,世界上的一切便都不值得执着。

不执著,无念系,就可以达到真正的解脱。

虽然在现实生活我们每个人很难做到真正的无欲无求,然而我们可以告诫自己不必太执着于俗世的种种“沽名钓誉”,学会有所“放弃”,一切随心所至就好。

中国文化史论文-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文化史论文-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文化史论文-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第一篇:中国文化史论文-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于印度的佛教,由于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它在许多方面都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但佛教不仅非常懂得“入乡随俗”的重要性,在它传入中国以后,十分注意与中土原有的思想文化相适应。

人们常说,佛教自传入始,就开始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

从历史上看,佛教自两汉时经西域传至中国内地后,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它只是在皇室及贵族上层中间流传,一般百姓很少接触。

到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在社会上有进一步的流传。

在汉代佛经的翻译中,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迎合特别表现在对儒、道思想观念和名词术语的借用上,因而汉代的译经儒化和道化的倾向十分明显。

汉译佛经的老庄化倾向不仅有利于佛教思想在中土的传播,而且也加深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影响。

魏晋玄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玄佛合流的出现,都与此深有关系。

汉代译经还十分注意对以儒家名教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的迎合。

三国两晋时期,佛教在与中国固有思想文化的相互冲突与相互融合中得到了迅速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社会的分裂与动荡不安,百姓的苦难与被拯救的渴望,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使佛教得以赶超中土原有的各种宗教信仰而与传统的儒、道并存并进,为隋唐时期与儒道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奠定了基础。

两晋时,随着魏晋玄学的盛行,佛教般若学也依附于玄学而得以大兴。

这个时期,在佛经继续译出的同时,开始出现了一批从事佛教理论研究的中国佛教学者。

随着佛教在三国两晋时的逐渐兴盛,佛道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朗化。

佛道之争在南北朝时甚至酿成了流血事件。

而佛道之间的争论也从反面促进了双方的进一步发展。

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与儒道关系全面展开、也是佛教在三教关系中进一步的时期。

随着佛教的日趋兴盛,佛道儒三教之争,特别是佛道之争也在这个时期突出了出来,“三武一宗”灭佛事件有两次出现在这个时期,而这两次灭佛事件都与佛道之争有密切的关系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南北佛教也形成了不同的特点和学风,佛教与王权以及佛教与儒、道的关系在南方和北方的情况也有所不同。

论佛教思想的历史和发展

论佛教思想的历史和发展

论佛教思想的历史和发展佛教思想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信仰体系,从其创立到现代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

佛教思想历经风雨,也经历了繁荣和衰落,但是在东亚和南亚等地区仍然是广泛信仰的宗教之一。

本文将就佛教思想的历史、发展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佛教思想的历史佛教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印度,是由一位名叫悉达多的王子所创立。

悉达多最初是一位富有贵族,因对生命的苦痛和无常有所领悟,于是离家出走,成为了一名出家僧人。

他的修行成果和对生命的洞察,成为了佛教的核心理念——四谛八正道。

佛教的创立者悉达多的学说被传播到了周边多个国家,最早的地区是斯里兰卡。

之后,佛教也逐渐传播到了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地区。

佛教在这些地区的传播史也具有丰富的历史,等等。

佛教在不同地区的传播史以及各地佛教的形态也具有一定的区别。

在中国的唐朝时期,大乘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糅合,形成了汉传佛教。

相比之下,日本的佛教就保留了更多的印度和中国汉传佛教的元素。

韩国则形成了其独特的禅宗。

二、佛教思想的发展佛教的发展不断地从原有学说和文化中吸收新的元素,逐渐演变成了不同的宗派和教派。

佛教的发展历程中,关于佛教自身的本质和目的的论争一直存在。

此外,佛教还发展出了很多的宗派和教派,有的宗派侧重于借重佛教教义作为社会道德的指引,如慈济传承的佛教;有的教派则侧重于向世人传授金刚经、般若经等佛经,强调通过对经文的深入理解而达到启迪心灵的目的。

佛教思想的发展有三个主要的历程。

第一个历程是原始佛教,佛陀的教导被我国学家称为“小乘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

第二个历程是初期大乘佛教发展的历程。

大乘佛教是指弘扬度人利群的意义,认为要“入涅槃”的佛教。

第三个历程是中期和后期大乘佛教发展的历程。

佛教思想在不同历程和宗派中的发展,塑造了佛教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不同地区的佛教也因地制宜,保留原有宗教的文化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

三、佛教思想对世界的深刻影响佛教思想对人类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佛教论文

佛教论文

浅析佛教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渊源于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其创始人是释迦牟尼。

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传入我国的是大乘佛教,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佛教的基本教义是,把现实断定为“无常”、“无我”、“苦”,认为人类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以及个人生活都充满着苦。

富贵者有富贵者的苦,贫贱者有贫贱者的苦,整个现实世界是一苦难的集合体(大苦聚)。

造成苦难的原因不在客观环境,与社会制度无关,完全在于人类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自身,人要不断地通过行善来减轻自己的痛苦,使得在来世得到解脱。

它的教义包括( 1 )因缘法则:佛教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皆遵循因缘法则而生灭。

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

因,即事物的内部原因,缘,即事物的外部条件。

内因和外缘的和合,便产生了万事万物,而内因和外缘,一旦离散,万事万物便消灭。

( 2 )无常法则:这世界,既然因缘而成,佛陀又推理出无常法则,即世间事物无法恒常。

自然界的沧海桑田,人类的生老病死,一切都在冥冥注定中。

因此,存在是暂时的现象,变化和运动才是事物永恒的本质。

( 3 )空的法则:佛家的空,不是指不存在,而是指不能永恒地存在。

不能把空,理解为空空如也的空。

慧能大师曾经说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佛家的空,实际上是一种妙有,说空,又有形式的存在,这形式,这现象,可以被我们利用,我们可以假借现象追求本质上的东西,追求真善美的东西,佛家用词是:以假修真。

( 4 )无我法则:这世间的万事万物,变化无常,没有我的存在。

我们只是某种意识和元素的因缘合成,因缘一散,我们就不存在了,我们所讲的我,是假我,只是假名,称呼而已。

由此可知,诸法无我。

无我,也就无主宰。

( 5 )联系法则:佛陀认为这世界是相互因缘、相互因果、相互联系的,就如一张互动的网,牵起一角,就动了全部。

中国佛教文化论文

中国佛教文化论文

中国佛教文化论文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历经两千余年的演变,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

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佛教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内涵,还对民众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1. 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佛教传入中国初期,主要在宫廷和士大夫阶层传播。

东汉末年,楚王刘英首开官方信佛之先河,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随后,佛教逐渐向社会各阶层扩散,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迅速发展。

2.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吸收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如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与儒家的伦理道德相结合,使得佛教更加符合中国人的价值观。

同时,佛教的修行方法也为道教所借鉴,促进了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

3. 佛教宗派的兴起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各种宗派相继兴起。

主要有禅宗、净土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等。

这些宗派各具特色,为佛教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禅宗和净土宗对后世影响尤为深远,成为我国佛教文化的两大主流。

二、中国佛教文化的特点1. 重视修行实践中国佛教文化强调修行实践,认为修行是达到解脱的关键。

各宗派都有独特的修行方法,如禅宗的参禅打坐、净土宗的念佛往生等。

这些修行方法旨在帮助信徒净化心灵,实现生命的升华。

2. 倡导慈悲为怀慈悲是佛教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佛教文化倡导慈悲为怀,强调关爱众生,尊重生命。

这种精神在我国传统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民众的道德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

3. 融合多元文化中国佛教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其他文化元素,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如佛教艺术、佛教建筑、佛教音乐等,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传承与创新并重中国佛教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既注重保持传统,又不断进行创新。

各宗派在继承前人教义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发展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佛教思想。

这使得佛教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至今仍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地发挥着重要作用。

佛教社会史论文修改版

佛教社会史论文修改版

《中古中国佛教社会史》课程论文韩愈上书《论佛骨表》的内在原因探析唐宪宗元和十四年,韩愈向朝廷上《论佛骨表》,他列举了前代帝王事佛得祸,乱亡相续,运祚不长;老百姓则焚顶烧指,弃其业次,伤风败俗,传笑四方的事实。

因此,他吁请宪宗皇帝“以此骨付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剀切陈辞,不避生死。

排佛的观点本非韩愈的首倡,只是因为他们还没能从理论的高度,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作分析,所以影响也就不大。

韩愈则不同,他不仅指出佛老的弊病,而是以儒家学说为宗旨和前提的。

他把孔子、孟轲、杨雄以来的儒学上升为理论,并提到教义那样的高度,把儒家道统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完整体系加以升华,再以古文运动的形式广为宣传,这样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排佛就具有了时代意义。

因此,他的《论佛骨表》一问世,就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其影响不仅在当时,甚至及于以后的整个历史时期。

韩愈之所以敢犯颜直上,排斥佛教,有其特殊的原因,本文尝试从三个方面分析韩愈上书排佛的原因所在。

原因其一:韩愈振兴儒学的宏愿韩愈以“道统”继承者自居,以复兴儒学为其生命灵魂。

韩愈出身于书香世家,从小受着正统的儒学教育,七岁开始就好读古书,学写文章,向往孔孟,钻研儒学。

他自己的志向则是“行之于仁义之途,游之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这说明韩愈是把习仁行义、弘扬儒学作为其全部精神生活。

然而反观唐时儒、释、道之情形,结果却是令儒者生悲的。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土,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至隋唐已臻于极盛,宗派林立,名僧辈出。

道教作为本国宗教,拥有自己的国情优势,它利用养生、长寿、符水治病等赢得贵族及平民的尊奉。

特别是唐朝帝王自称是老子后裔,在政治中予以支持。

这样,尽管唐代三教之排列顺序因帝王的好恶而时有变化,但总的来说,佛教是占第一位的,道教次之,儒学第三。

唐代佛老的极盛,与儒学的衰微,对于一个奉儒学为其整个精神世界,对儒学生死以之的正宗儒者来说,不营是精神支柱的倒塌,生命灵魂的破灭,其悲愤之情是可想而知的。

佛教与中国文化论文

佛教与中国文化论文

佛教与中国文化论文第一篇:佛教与中国文化论文佛教与中国文化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

中国文化是世界人类三大文化中光辉灿烂的一支。

佛教自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在长达2000年中,中国与佛教的有机结合产生了极为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其影响扩大到亚洲其他国家,促进了各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近2000年来,佛教逐渐与中国的本土文化道家和儒家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今天,研究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对于如何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问题,促进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有重大意义。

佛教原产生于古印度,于东汉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传入我国,迄今已经有1935年的历史了。

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流行约有1800年的历史。

佛教的发展大致可分三期:前六百年,为部派佛教形成时期;中六百年,为显教大乘发展时期;后六百年,为秘密佛教流行时期。

初期佛教以上座、大众两部为主,三四百年中分化为十余种部派。

其中上座部,分为南、北二传。

中期的大乘佛教,于公元二世纪中传人中国汉地,公元七世纪起又自汉地和印度传入西藏。

公元十一世纪起,印度后期逐渐盛行的秘密佛教,又大量传入西藏。

印度这后二期的佛教,又在中国形成汉语系和藏语系两大系统的佛教。

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时期中,中国传入了印度佛教三个时期的全部内容,形成了三大语系的佛教。

我们从阇那崛多、玄奘和阿底峡的传记及译经史实得知,大乘显密经论的原本中国保藏最多,其中不少重要经论,印度本土反而没有全部流行,如《华严经》、《大集经》、《大智度论》等。

中国佛教的丰富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为典籍的浩瀚,二为宗派的繁多。

在汉语系佛教中,现存译典一千四百八十二部,五千七百零二卷,除去重译本还约有四千四百卷,其中声闻乘三藏约一千四百卷,大乘经论约三千卷,全部约合梵文二百五十万颂。

另有历代汉文著述一万余卷,折合梵文七、八百万颂。

神秘的中国佛教的作文范文

神秘的中国佛教的作文范文

神秘的中国佛教的作文范文中国佛教中国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重要的佛教传承地之一。

它融合了佛教思想与中国文化的独特风格,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国佛教文化。

下面将介绍中国佛教的发展历史、教义特点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发展历史中国佛教的传入可追溯到公元1世纪。

最早的佛教传教士是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他们带来了佛经和佛教教义。

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佛教逐渐融合了中国的思想和信仰体系,与中国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合并。

中国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兴盛起来,成为一种主流的信仰。

随着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改革,佛教的地位有所波动。

宋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著名的佛教寺庙和文化名人出现在这个时代。

明清时期,佛教继续传承发展,但受到了封建礼教的压制。

二、教义特点中国佛教的教义包含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同时也融入了中国的哲学和文化传统。

其中,强调“三宝”即佛、法、僧,以及“四谛”即生老病死、痛苦原因、止苦方法、解脱境界。

此外,中国佛教还重视修行和菩萨道德观。

中国佛教以禅宗和净土宗为主要流派。

禅宗强调禅定和悟道,注重体验和直觉的力量,代表人物有达摩祖师和僧璨大师等。

净土宗注重信仰与念佛修行,重视通过念佛得到生生世世的净土,代表人物有慧远和尚等。

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佛教的传播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对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对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的五大名山如武当山、峨眉山等成为风景胜地,吸引了无数游客。

中国佛教也对社会和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教义强调慈悲和智慧,教导人们学会宽容和关爱他人,推崇个人修行以及同众人利益的理念。

佛教的寺庙和活动场所成为人们寻求心灵平静与宁静的场所,并为社会提供了慈善和教育服务。

总之,中国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社会和人民。

中国佛教宗教文化的论文

中国佛教宗教文化的论文

中国佛教宗教文化的论文中国佛教宗教文化的论文摘要:五蕴为佛教文化中表述人、心理与环境关系较为重要的概念。

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从限定的五蕴视角,对佛教文化景观和感知主体在其中的感知重新进行研究。

着重从心理系统的功能与作用过程,研究人在佛教文化景观中得到的信息、感受、认知,以及能动、理解的五种聚合,也对佛教文化景观进行了解读与分析。

强调佛教文化景观感知和景观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也为其他文化景观感知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景观; 感知心理; 作用力; 时间材料; 佛教; 五蕴中国佛教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佛教文化景观也是诸多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之一,佛教文化景观已经成为佛教文化、人为景观实体以及自然景观的复合体,承担了佛教文化展示、传播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对自然和社会有着特殊的影响。

通过独特的感知视角看见并看清文化景观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从而了解文化景观应有的独特功能和具有其自身特点的天然属性和文化属性,对于其他文化景观亦是如此。

一、五蕴与佛教文化景观关系概述(一)五蕴及其概念的提取与限定五蕴这一名词在佛教经典中经常可以见到。

“五蕴:色、受、想、行、识之五法,皆积集为性者,故云五蕴。

” [1]91-92下表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将此五蕴功能做了准确清晰的阐释。

基础心理学角度简释外界刺激形成境界感受领会作用形成情感影像、联想作用形成概念反观、推理作用形成意志观察、验证作用形成认知理解心理系统外界信息摄取感受系统认知系统能动系统理解系统[FL(K2]在佛学研究中,着重阐释这五蕴中的对人的负面影响,和强调出离五蕴负面影响而达到的境界。

而以五蕴感知角度对佛教文化景观进行解读和讨论的时候,着重的是感知以及心理系统方面的功能与其作用过程。

从而达到在文化母体本身角度彻查外界景观环境与受众心理作用过程的目的。

(二)五蕴体系与佛教文化景观感知的重要性分析随着景观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环境和自然的思考的深度也逐渐加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说禅宗禅祖
——从初祖菩提达摩至六祖惠能等
陈晓倩(1002010149)
摘要: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兴起,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

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经过长期发展,汇融了中国文化,从而形成了各个宗派,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宗派为“禅宗”。

禅宗是中国佛教主要的宗派之一,是典型的中国化佛教。

禅宗全名是“禅那”,意思是静静的思维、静虑。

很多人把禅宗作为中国佛教的代表,禅宗对中国佛教的影响重大。

其实目前流传的禅宗只是原始禅宗的一派,即禅宗的南宗,禅宗在五祖弘忍门下分为北宗与南宗,北宗以“神秀”为代表,南宗则以“惠能”为代表。

南宗后来逐步占有了优势,超过了北宗。

禅宗如何从印度传进?如何在中国流传至六祖惠能?本文将进行简要的阐明。

关键词:中国佛教禅宗佛教宗派
一、禅宗的来历
禅宗的主张“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为基本特征。

教外别传即通过禅修方法来实现。

对于禅宗传说有记载如下: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

唯迦叶破颜微笑。

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
迦叶。

1
以上是禅宗著名的“拈花微笑”的传说,据说有一时佛陀在灵山法会上拿着花对着大家,只有大弟子迦叶微笑着表示了解世尊的意思,从那时候起大迦叶就成为了传承佛心的第一代祖师。

从大迦叶以后,传至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

达摩由南印度来到中国把禅宗传承下来,成为东土初祖。

达摩传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门下有神秀及惠能。

二、禅祖
东土初祖“菩提达摩”的史料,最早记载在《洛阳伽蓝记》:
时有西域沙门菩提达摩者,波斯国胡人也。

起自荒裔,来游中土,见金盘炫日,
1宋·普济著,属渊露点校:《五灯会元》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页。

光照云表,宝锋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

自云一百五十岁,历涉诸
国,靡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阎浮所无也,极物境界,亦未有此。

口唱南无,合掌
连日。

1
他是波斯国人,出自“荒裔”之地,曾经游历诸国,然后来到中国,自称150岁,对洛阳永宁寺的壮观之像赞叹不已。

菩提达摩到中国时正值梁武帝时代,曾与梁武帝对话但见解不同,于是到北方的嵩山少林寺去壁观九年。

达摩的禅法分为两门即“理入”及“行入”;
理入者,谓借教悟宗。

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

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
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为理入。

行入者,谓四行。

其余诸行,悉入此中。

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之行。

理入的内容是要人们认识到众生都有佛性,但是被错误的思想所蒙蔽就不能自觉;行入的内容要求人们在各种情况下都根据佛教的道理去思考,保障思想感情的正确无误。

包括四项,①报冤行;②随缘行;③无所求行;④称法之行。

二祖慧可,传说中最广泛的说法就是“立雪断臂”的故事,据说达摩面向墙壁坐禅,不理慧可来嵩山找他求法,不肯轻易地接受他为弟子,慧可便在大雪中一动不动坐了一天一夜。

为了表达求法的坚定决心,用一刀斩断自己的左臂,达摩遂感动传法予他,于是慧可成为了禅宗的二祖。

三祖僧璨,在史料很少记载,就是禅宗认为他是慧可的继承人。

在《历代法宝记》中有记载僧璨得慧可传法后,隐居舒州司空山,因遭到周武帝灭佛法,就隐居皖公山十多年。

在《景德传灯录》中又有记载慧可头痛换骨,为僧璨梯度,并为之取名、授戒。

四祖道信,禅宗在此时期开始兴盛起来。

道信是蕲州广济(湖北广济)人,俗姓司马。

据《景德传灯录》卷三载:
师于幼时即慕空宗诸解脱门而出家,隋开皇十二年(592),入舒州皖公山参谒僧璨,言下大悟,奉侍九年(一说十年),得其衣钵。

大业十三年(617),
领徒众至吉州庐陵,遇群盗围城七旬,其时泉井枯涸,众皆忧惧,师乃劝城中
道俗念摩诃般若;盗贼遥望城,如有神兵守之,相谓曰(大五一·二二二中):‘城
内必有异人,不可攻矣!’遂解围而去。

道信少年时曾经在舒州皖公山跟随僧璨学禅,十年后到吉州、江州,后来在庐山大少林1《洛阳伽蓝记》卷一
寺留止多年,受到三论、天台等多方面的影响。

道信的禅法与达摩的禅法并没有什么直接的继承关系,倒是与当时中国佛教中流行的禅法有着密切的关联。

五祖弘忍,蕲州黄梅人,七岁时从道信门下出家,后来常于双峰山东传法,时人称为“东山法门”。

东山门下接引弟子,普遍授禅。

这样大规模的传授禅法在当时历史上还是空前的。

据印顺《中国禅宗是》所引《传法宝记》说:“即受咐嘱,令望所归,裾覆凑门,日增其倍。

三十余年间,道俗受学者,天下十八九。

自东夏禅匠传化,乃莫之过。

”反映出弘忍时代禅宗的盛况。

弘忍进一步发扬了道信开创的事业。

三、禅宗的分化
禅宗在五祖弘忍门下分为北宗与南宗,其实北宗与南宗在某些地方有着共同的看法。

例如:把人心划为对立的两个方面,清净与染污、觉悟与烦恼、真实与虚妄;认为人人都有佛性,佛性是成佛的基质与条件,人人都可以成佛,要达到觉悟,就必须具备觉悟的能力、成佛的能力,而且这些能力是先天具备的;只是人们的心中充满了“烦恼”,所以成佛的能力还是潜在的。

后来南宗逐步超越了北宗。

其原因是南宗的政治经济条件比北宗的要好;而且南宗在宗教思想理论方面还提供了北宗禅学所不能提供的新的思想。

参考文献
1、洪修平著,《中国禅学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邢东风著,《禅宗与禅学热》,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8。

(陈晓倩、1002010149、哲学系进修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