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最后一课》学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最后一课【学习目标】1、感知文意,理清脉络并积累字词。

2、掌握小说的基本常识,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3、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4、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激发爱国热情,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建设作贡献。

【重点聚焦】“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的含义是什么?本体是“语言”,喻体是“钥匙”。

“监狱”(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使人失去自由,任人宰割;“打开监狱大门”,使人重新获得自由。

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亡了国的人只要牢记祖国的语言,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

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难点突破】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能够反映韩麦尔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作者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刻画韩麦尔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

小说深刻地揭示了韩麦尔内心激动、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精神。

【走进作者】都德,法国小说家。

主要作品《磨房书简》,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包括名篇《最后一课》《柏林之围》)【背景追溯】《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个短篇小说,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自主学习案】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戒.尺(jiè)喧.闹(xuān)挟.着(xié)诧.异(chà)奴隶.(lì)祈.祷(qí)钥.匙(yào)字帖.(tiè)2.辨析下列字形响:(xiǎng)响亮折:(zhé)折磨晌:(shǎng)晌午祈:(qí)祈祷掺:(chān)掺杂辛:(xīn)辛苦惨:(cǎn)惨白幸:(xìng)幸福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哽住:声气阻塞。

《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本篇文章选自法国作家阿尔非斯·都德的小说《星期天的课》,描写了普法战争后,一个小学老师在将要离开的最后一堂课中向学生们讲述自己的职业历程和国家历史,激励学生爱国、报国的故事。

文章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意义深刻,值得深刻理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普法战争的历史背景,了解法国人的爱国精神;2.理解小学老师告别学生、向学生讲述自己职业历程的激励作用;3.理解教育的重要性,明白学习是爱国报国的根本途径。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小学老师如何激励学生爱国报国的过程,明白教育的重要性。

2.难点:理解小学老师面对国家处境的感情状态。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解决途径1.讲解分析:简略介绍普法战争的历史,引起学生对这个国家命运的关注;2.讨论互动:引导学生分析小学老师面对国家感情状态的表达方式,从而找到激励学生爱国报国的方法;3.观看视频: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加深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激发学生对故事主题的思考。

五、教学设计1.导入环节介绍普法战争的历史背景,与学生讨论战争对国家的影响,引出本次故事主题。

2.学习阅读(1)整体理解: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故事内容,理解阅读材料。

(2)重点讲解:1.小学老师如何激励学生爱国报国的过程;2.教育的重要性,学习是爱国报国的根本途径。

(3)针对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小学老师面对国家感情状态的表达方式,从而找到激励学生爱国报国的方法。

3.视频欣赏(1)收看相关视频,了解更多内容,加深学习印象;(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

4.深化思考(1)小组内讨论,思考自己的国家爱情;(2)学生用100字左右的文字描述自己的国家爱情。

5.展示交流学生课后完成作业,挑选优秀文章进行分享。

六、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家长的引导,开始懂得爱国爱家,但缺乏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三篇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三篇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三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感受,真实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最后一课》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七年级《最后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能力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教学重点: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教学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教法、学法第一,文献法。

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

教学时数:三教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参见课后注释①)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小说家,毕生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府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

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单元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单元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对于修辞手法和句子结构的应用,教师可以挑选典型的句子,如“他(时钟)敲了十二下,声音是那么沉重”,引导学生分析其修辞效果和句子结构的特点。
-在自主学习方面,教师需要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学习。
四、教学流程
其次,关于修辞手法和句子结构分析,学生们在理论层面能够掌握,但在实际分析中应用不够熟练。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提供一些典型的例子,让学生多加练习,提高他们在实际阅读和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此外,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学生们表现得积极主动,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通过合作、探究,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但在活动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过于依赖同伴,自己的思考不够独立。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个别指导,鼓励学生在合作中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课后练习的完成: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特别是对课文主题和修辞手法的应用。
举例解释:
-生字词“诀别”在文中的使用,表达了小弗朗士对老师的深深不舍,学生需理解其情感色彩和语境含义。
-小弗朗士从最初的不以为然到最后的悔恨和觉醒,这一心理转变是理解文章主旨的重要部分。
-文中“时钟敲了十二下,声音是那么沉重”运用了拟人手法,学生需学会分析这种修辞如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后一课》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经经历过离别,感受过不舍和后悔?”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的情感变化。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优秀教案(精选5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优秀教案(精选5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优秀教案(精选5篇)七班级下册语文最终一课优秀教案篇1教学要点: 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描写;教室中特别情景的描写;韩麦尔的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小弗郎士心理反应和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

教学步骤: 1.让同学朗读第一部分,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有几个缘由? 争论,回答。

老师小结: 共有两个缘由。

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判。

一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

“况且”,是连词,进一步说明状况。

这两个缘由,促使小弗郎士想逃学。

提问: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发现了什么呢?争论,回答。

老师小结: 发现的是:天气暖和而晴朗,画眉鸟在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广告牌前围满了人。

这里揭示的是小弗郎士目睹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

自然景象是那么的美丽舒适,对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对社会现象,小弗郎士有的是感到好玩但是不理解(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好玩多了),有的是理解但又令人懊丧(广告牌──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有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这就含蓄地点出了《最终一课》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变化的社会环境。

提问:小弗郎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宛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快乐地玩儿,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

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白他能管住自己? (沟通,回答) 老师小结:首先,赶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还有,观察很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没有停步;再有,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连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以上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

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第1自然段,以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弗郎士是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同学。

──他闪过逃学的念头。

第3自然段,写他在路上发现的景物,但他没有为之所动,“赶忙向学校跑去”。

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郎士的意志力,他最终战胜了逃学的念头。

《最后一课》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最后一课》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最后一课》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①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

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

《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

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②本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2、根据拼音写汉字xié________持hǎo________叟chà________异qí________祷gěng________咽ào________悔3、解释词语①喧闹________ ②诧异________③思量________ ④宛转________4、朗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课堂学习导入了解本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思考:本文标题“最后一课”是什么意思?这“最后一课”与平时的课有何不同?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完成下表对比点平时上课最后一课环境气氛听者这些内容都是通过谁的视角来写的?(理出文章线索)小弗朗士的老师韩麦尔先生有怎样的变化?文中对他有哪些描写?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小弗朗士前后经历了哪些变化呢?课堂小结小说的三要素课堂巩固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最后一课》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最后一课》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导言】《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的相关知识2、通过阅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3、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4、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方法并能运用于写作实践5、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6、通过对小弗朗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高度的爱国热情,并立誓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学习重、难点】:1、将自身感情融入到小说情境中去,再把小说人物思想感情升华到热爱自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感情上来。

2、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朗士后悔悲愤心情的分析,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课前学习——自主体验】:了解小说的相关知识、作者、背景,疏通字词、文意等一、你想了解么?▉小说1、概念: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的矛盾。

2、三要素:人物、、3、描写人物的方法主要分为:外貌描写、、、、等▉作者都德(1840-1897),国小说家。

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并以此在法国文坛上享有“著名小说家”的声誉。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

▉背景• 1870年,战争爆发。

1871年,法国战败,签订和约,把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

《最后一课》学案

《最后一课》学案

《最后一课》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了解本文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推动情节发展的写作方法。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读准下列字音:踱哽懊喧叟柏祈2.掌握多音字。

散:散漫匙:汤匙宁:宁静散布钥匙宁可二、理解探究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是小弗朗士还是韩麦尔先生?为什么?2."最后一课'与往常上课有哪些不同之处?三、合作释疑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韩麦尔先生的?在上"最后一课'的过程中,他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结合具体语言说说。

四、课内精读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一我一'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一你们走吧。

'1、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2、"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加点词"忽然'表明了什么?3、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4、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五、拓展延伸差不多先生传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知,处处闻名。

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

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

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学案课题《最后一课》(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情况;自主解决字词问题,积累词语;2.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分析小说结构,理清文章脉落。

3.抓住小弗郎士心理活动描写以及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分析小弗郎士的形象。

知识链接:一、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都德简介: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

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

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二、如何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或简称为: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

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描写;侧面描写指:以他人言行来反映人物等(又叫侧面烘托)。

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故事情节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故事情节的作用: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

《最后一课》学案.doc

《最后一课》学案.doc

《最后一课》学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最后一课》(学案)文本导读名师引领【学习纪要】掌握并理解文章的学习目标:1.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作者把主人公的个人悲剧,与整个民族的悲剧联系在一起,把主人公的命运,与法兰西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爱国主义的悲壮诗篇。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章通过小说人物的语言、言行和心理活动去组材,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塑造了韩麦尔先生这样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反映了爱国主义思想主题。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一一疑惑、诧异一一难受、懊悔一一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4.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本文中的环境描写,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文体感悟】作者:阿尔封斯#8226;都德(1 8 40?— 1897 )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 《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写作背景:《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刚结束两年。

1870年7月1 9日爆发的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结果,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法军投降。

普军长驱直入,包围巴黎。

法国资产阶级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和约,赔款50亿法郎,割让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东部地区给普鲁士。

从此,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的法国人民沦为亡国奴。

这篇小说反映的就是阿尔萨斯沦陷以后,当地人民在普鲁士侵略者强行禁教法语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共3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共3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共3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1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品背景和主要情节。

2. 探讨作者对于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看法。

3. 分析作品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

4. 认识课文中的文化知识,如地理、历史等。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2. 生动描述故事中的人物和环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 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电影《最后一课》,引入课文主题。

2. 了解作品背景:介绍作者介绍、作品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民族语言等。

3.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做好阅读笔记,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人的品质。

4. 分析课文: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讨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以及思考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以及课文带给我们的教育意义。

5. 延伸拓展: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查找更多文化和历史知识,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并拓宽知识面。

四、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1. 练习:教师预备一些练习材料,让学生加深对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的了解。

2. 作业:在家完成分析课文及练习题目,做好笔记。

五、板书设计1. 《最后一课》2. 作者:阿尔芒·珂丽斯蒂3. 历史和文化:纳瓦拉地区历史,民族语言和文化4. 主人公:米娜多,先生5. 课文分析六、教学反思通过分析《最后一课》这篇文章,学生们明确了教育、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性,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和民族语言,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也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文化和历史知识面。

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会更加关注课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并通过自主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更好的理解和分析课文通过本节课《最后一课》的学习,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历史和文化对人的影响。

通过分析课文,学生们从中感悟到了传承文化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历史背景以及国家的发展历程。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学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学案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识与技能(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2)把握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3)理解韩麦尔先生有关法语的见解。

(4)感受小说中人物强烈的爱国热情。

2.过程与方法(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查找、对比、分析人物的言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民族危难之际人们对于祖国的眷恋。

(2)理解语言、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热爱祖国的文明和文化。

(3)学习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导入新课方式一。

教师谈话导入:事到危难之际方见英雄本色。

谁能举一个这样的事例?导入新课。

方式二。

质疑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这一刻究竟教给了主人公什么?预习准备:自学生字词;寻找两个在危急关头为他人或国家利益挺身而出的人物事例,做简单摘记。

1、课堂交流预习成果。

2、介绍普法战争背景。

3、介绍作家都德。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2、师友互助,对比探究教师提出合作要求: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寻找、列举最后一课上的不寻常状况。

3、思考:为什么他们在这个课堂上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4、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写出了家乡沦丧给人们带来的强烈震撼?给了你哪些启示?1、学生自看课文,填写表格。

2、讨论后两题,班内交流。

教师相机指导。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3、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小结。

回顾小说三要素。

学生自由表达。

课时作业: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回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

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2、分层提高,深化理解教师提出探究要求:1、小说最主要的要素是什么?试着分析文中小弗朗茨和韩麦尔先生的精神品性。

2、国家沦丧之际,有士兵浴血奋战,有国民奔走疾呼,为什么要选择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子来写?又为什么不写完整,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结局?3、“语言”与“钥匙”一句,该怎样理解?2、在小说《羊脂球》中,作者写了一个受人鄙视、欺凌的妓女在侵略者面前表现出来的爱国心;《米隆老爹》写一个普通的农夫心怀国仇家恨杀死敌兵;《四世同堂》以北京一个普通的家族在侵华战争期间的离乱生活来反映一个时代的悲壮命运,都德则选择了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这些本来应该过着平淡无奇甚至是浑浑噩噩的普通日子的寻常人物是千千万万个同时代人物的代表,他们言行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正是人们共有的心声。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学案1(2课时)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学案1(2课时)

《最后一课》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情感目标: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爱国热情,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发展目标: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学习重点1.把握人物的心理描写及对人物思想的影响。

2.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难点1.深入细致地把握人物的心理。

2.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法指导《最后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

本文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及半晌学生的描写则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

因此学习这篇小说时应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文中所传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资料链接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

学习内容本文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教师寄语:(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相信你会有独到见解!)运用快速阅读和品味阅读相结合的方法理解思考下列问题:1.通读全文,思考本文为什么叫做“最后一课”?你看到“最后”两字你的心情如何?2.跳读课文,思考文中出现的所有人物在“最后一课”前后都有什么变化?二、合作释疑:(教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1.体味全文内容,你认为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2.课文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最后一课》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最后一课》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最后一课》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最后一课》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最后一课》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为阅读理解课。

本文是典型的心理描写文,生动形象,情节跌宕起伏,充满情感。

首先,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了解主要事件,然后让学生思考作者的用意及写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大意;2. 能表述及分析文章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3. 识记、掌握文中的重要语言知识:生词、词组;4. 能体会作者思想意图,掌握文学鉴赏方法;5. 能初步理解小说手法的概念,如人物的塑造、情节的跌宕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与听讲相结合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听中思考,在思考中吸收。

2. 采用问答式教学法,教师提问,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形成自己的思维。

3. 采用讨论式教学法,教师指导、学生讨论,通过讨论来掌握一定的知识。

4. 采用演讲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讲解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1. 阅读课文《最后一课》。

2. 讲解课文内容。

3. 然后就内容引出相关知识点:(1) 情节:故事情节的起伏变化,高潮、结局等。

(2) 人物描述:人物形象的描写和塑造。

(3) 词语:重点词语及其用法。

4. 学习并掌握生词和词组。

五、教学重点1. 学习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塑造。

2. 学习重点词汇及其用法:过去分词、情态动词等。

3. 学习小说的结构与演绎方式。

4. 学习文学鉴赏方法。

六、教学难点1. 学习小说的结构与演绎方式。

2. 学习文学鉴赏方法。

七、教学步骤1. 教师进行导入,然后简要讲解《最后一课》的大意和作者借助此篇小说所表达的思想。

2. 阅读课文《最后一课》,并理解文中的情节、人物和用语。

3. 配上相关的漫画和图片,让学生共同欣赏小说。

4. 讲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以及相关的文学语言知识。

5. 引导学生探讨作者借助此篇小说所表达的思想,学习文学鉴赏方法。

6. 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小说的大意及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思想。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二单元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二单元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2)通过小组合作,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培养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国家命运面前的忧虑和担当;
(2)体会师生情深,培养爱国情怀;
(3)珍惜当下,努力学习,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最后一课》的阅读、分析和感悟,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培养语文素养。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最后一课》的基本情节、爱国情怀和修辞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爱国精神。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4.实践活动的开展:本次教学中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深入体会到了课文中人物的情感。这种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多地开展此类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5.学生差异性的关注: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理解课文、表达观点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的基本情节。本文讲述了在普法战争中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在上着告别自己母语的最后一堂课。这是对爱国情怀和民族尊严的深刻体现。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韩麦尔先生的表现。他的言行展示了在国家命运面前的担当与爱国精神。
-举例:讨论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的心理变化,理解他的成长和爱国情操。
2.教学难点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最后一课》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最后一课》学案 新人教版

《最后一课》学案【学习目标】1.感知文意,理清脉络并积累字词。

2.掌握小说的基本常识,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感情,品味小说语言。

4.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1.感知文意,理清脉络并积累字词。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感情,品味小说语言。

【学习难点】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及他对法语的见解【自主预习案】1.查字典给下列字注音:踱.()胳膊.( ) 郝叟..()()捂.()懊悔.()惩.罚()赚.钱()钥匙..()()..()()祈祷哽.()督.学()膝.头()2.解释词语:宛转:诧异:祈祷:7.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最后一课》学案参考答案1.duò bo hǎo sǒu wǔ huì chéng zhuàn yào shi qí dǎo gěng dū xī2.宛转:(说话)温和而曲折诧异:觉得奇怪祈祷:指向神祝告求福3.法国《小东西》《星期一的故事集》4.故事情节5.被普鲁士占领的阿尔萨斯地区的人上最后一堂课的事小弗郎士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6.小弗郎士的见闻和感受7.平时上课最后一课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 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 耳朵大声背书啦。

”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静一点,静一点……’” 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我”迟到遭到先生的责骂。

今天,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2022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最后一课》学案(打印版)部编版

2022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最后一课》学案(打印版)部编版

6 最后一课【明确目标】1、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2、分析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 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树立热爱并学好汉语的意识, 激发爱国热情.【自主预习】1、自主查找资料, 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1〕本文作者是国作家, 课文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作的.〔2〕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为中心, 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按篇幅、容量分为长篇、、、微型小说.情节〔序幕、、、、、尾声〕环境〔、自然环境〕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xié〔〕持ào〔〕悔 chà〔〕异 qí〔〕祷哽.〔〕咽郝.〔〕叟惩.〔〕罚钥.〔〕匙3、解释下面的词语.①征发:②祈祷:③惊讶:④婉转:4、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开展脉络.A、本文的主要写了什么事?B、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小说情节?请据此划分小说层次.5、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 (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合作探究】1、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 〔以“小弗郎士过去;今天〞的句式说话, 提示扣住“变〞字, 不要求前后字数一致, 尽量用原文词句〕2、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3、看来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郎士的影响非常大. 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以“我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的人〞的句式说话. 提示:扣住“变〞字说人物;多角度看人物形象;先读原文、后概括. 〕【当堂反响】1、最后一堂法语课上, 无论是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还是原本普通的韩麦尔先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者如此深入刻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2、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 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 就好似拿着一把翻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拓展提升】1、普鲁士侵略者为什么不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法语了?2、结合以下材料, 谈谈你想法.田珏《台湾史纲要》:日本“在全岛强制推行日语教育, 在普通学校中, 台籍教师一律穿和服, 讲日语;学生在学校和在家里必须讲日语. 甚至在偏远村庄都设立了日语讲习所……就连上了年纪的阿公、阿婆也被强迫去上课〞.【课后检测】1、环境描写在小说里往往起着不可无视的作用, 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环境描写的作用.〔请写出两个环境描写并分析作用〕情景一:情景二:2、作品表现法兰西人民的爱国激情, 没有选择血腥的战斗场面来写, 而是写了沧陷区的一个农村小镇上的一个小学,作者为何如此安排?4 灯笼【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2.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赏析文本写作特色.3.热爱传统文化, 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 笔名山屋、山荪, 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 1938年投奔革命圣地延安, 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2.灯笼文化灯笼, 又称灯彩, 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 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 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 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气氛.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开展,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 从造型上分, 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自主学习】岁梢〔〕神龛〔〕斡旋〔〕怅惘〔〕静穆〔〕【整体感知】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灯笼〞是文本的线索, 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的灯笼的事件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合作探究】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 但第九、十自然段却跳出回忆, 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 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哎, 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 文本最后一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拓展延伸】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特色一: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 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特色二:结构严谨: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之两段紧密联系, 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 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 巧设结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 了解作者.2、整体把握课文,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3、理清文章思路, 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 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4、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通过仿写练习,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 言行一致的做人原那么, 建全自己的人格, 做一个正直的人.【教学重难点】1、味文中重要语句, 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2、解文章表达中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课时安排】二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 很多时候, 我们往往容易无视这一点. 在日常生活中, 你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自由发言〕今天, 让我们走进臧克家, 看一看他是怎么处理说和做的.二、资料读演, 资源共享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全班共同交流, 互动互学, 教师酌情提供相关资料.1、关于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 后来研究文学. 1925年回国, 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诗集有《红烛》《死水》, 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 1943年后, 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 奋然而起, 积极参加反对专制、争取民主的斗争.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 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 最后献出珍贵的生命. 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郭沫假设称其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2、臧克家臧克家, 现代诗人. 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 以后连续出版诗集.三、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催促学生积累词语.2、学生自读课文, 学习表情朗读. 教师可做相应的朗读指导, 如语调、语速、语势、语气的把握与表现.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 表演朗读, 其余学生评议.3、把握闻先生的主要事略, 理清文章思路. 看看文章表达了哪几件事, 然后以“闻一多先生的故事〞为题进行口头演讲.4、整体感悟, 理清文章思路学生细读课文,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大意.⑴这篇课文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请谈谈你的认识.⑵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有什么特点?前后期有何变化, 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不同一般人之处?四、课堂小结阅读文章, 理清思路是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一步. 注意把握文章的结构特征, 注意过渡段的作用,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意.第二课时一、学生合作研讨, 深层探究1、指名男同学朗读1︿﹀7段, 思考以下问题⑴作为学者的闻一多, 著作等身, 可以记述的事情很多, 作者为什么单项选择写作《唐诗杂论》《楚词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 又为什么把编写《唐诗杂论》作为重点加以介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⑵闻先生的治学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⑵这是一个自由发挥的问题, 同学们谈“用心要专〞“要有实干精神〞“要严谨刻苦〞“耐得住寂寞〞“读书应有大目标〞“为中华读书而崛起〞等等皆可.2、指名女同学朗读8︿﹀20段, 思考以下问题⑴第11节引用闻一多信中的话, 这里可以看出闻先生有什么样的品格?这里说到“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请想象闻先生讲的什么话?⑵联系时代背景, 你能说说为什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吗?⑶文中有一段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描写, 你能找出来吗?并理解其作用.二、学生品读课文,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1、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2、请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句话, 按照“我欣赏, 因为他具有美, 表达在〞的句式说话.三、质疑问难学生每人提一个最想得到解答的问题, 可以指名请教同学或向老师提问.四、课外拓展学习本文后, 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实, 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言出必行言必行, 行必果等五、课堂小结闻一多既卓越的学者, 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 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 他, 是口的巨人. 他, 是行的高标. 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 不畏艰辛, 废寝忘食的精神, 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 视死如归的精神.六、布置作业: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七、板书设计课后小结。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学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学案语文版

最后一课学习目标1、 . 学习文章经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绘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环境描绘的作用。

3.. 感悟小说所表现的激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知识链接一. 背景介绍:《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 年 ) 。

普法战争是1870— 1871 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 7月,法国第一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打劫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所向披摩,占据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为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戮打劫,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仇家。

这个短篇,就以陷落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经过描绘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形,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农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应了法国人民深沉的爱国感情。

二. 作者:阿尔封斯·都德 ( 1840?— 1897) 是法国 19 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世共写了12 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 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许多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详细生动地描绘了法国一般人民对侵略者同仇家忾的爱国主义精神,斥责了财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以致法军节节溃退,人民陷于风口浪尖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小说文体:1.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观点: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经过完好的故事情节和详细的环境描绘来广阔地反应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因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初步、发展、热潮、结局。

5.刻画人物的方法:相貌描绘、语言描绘、神情描绘、心理描绘、行动描绘。

6.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最后一课》(学案)【学习纪要】掌握并理解文章的学习目标:1.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作者把主人公的个人悲剧,与整个民族的悲剧联系在一起,把主人公的命运,与法兰西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爱国主义的悲壮诗篇。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章通过小说人物的语言、言行和心理活动去组材,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塑造了韩麦尔先生这样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反映了爱国主义思想主题。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4.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本文中的环境描写,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文体感悟】作者: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写作背景:《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刚结束两年。

1870年7月19日爆发的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结果,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法军投降。

普军长驱直入,包围巴黎。

法国资产阶级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和约,赔款50亿法郎,割让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东部地区给普鲁士。

从此,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的法国人民沦为亡国奴。

这篇小说反映的就是阿尔萨斯沦陷以后,当地人民在普鲁士侵略者强行禁教法语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提纲挈领】文章主旨: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内容结构:一.段落划分并概括段落大意。

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

共分为三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1-6)故事的开端。

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二部分:(7-23)故事的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

第三部分:(24-29)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二.文章结构脉络。

最后一课都德(法)环境:(时代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敬仰人物:小弗郎士(线索人物)韩麦尔先生(主要人物)唤醒贪玩、不爱学习、幼稚普通教师情节:变(心理描写)(转变)(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升华)懂事、爱学习、爱祖国爱国志士情感:亡国痛、民族恨、爱国情写作特点:1.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紧紧围绕中心选材。

在中外的众多抗战题材的同类小说中,不乏佳作,还有不少感人的、催人泪下的小说或者电影电视。

《最后一课》不同。

它短小,是最典型的短篇小说。

写了农村小镇上的一位普通教师和一位小学生,他们最能代表法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感情是全体法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共同情感。

因此,文章所反映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得更加真实、深厚,文章也更富感染力。

它只写一堂语文课而非其他课,那是每一个国家的人民对自己祖国语言的共同感受。

可以说韩麦尔老师谈法语之美,主要表达的是爱国之情,使人非常感动。

同时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去写,文章的感染力、深刻性更强烈。

2.通过语言、行动、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说刻画韩麦尔先生主要是通过语言、行动和神态进行的。

小说通过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讲的话,表现了他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深厚的爱和无限的希望,以及对国土沦陷的深切悲哀和痛苦的思想感情。

神态描写是小说里写得最重的一笔,主要是韩麦尔先生的神情,包括村民自觉来听课的神情,作品中人物大部分的感情变化都是由此而出。

小说刻画小弗郎士主要是运用心理描写进行的。

一节不寻常的语文课,引发了小弗郎土的种种感受,使他渐渐明白了生活中发生的真正变化,和这变化的意义。

于是小弗郎士觉悟了,悔恨、惭愧和炽烈的爱国热情都升腾起来。

3.运用景物描写表现主题。

小说中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小弗郎士无忧无虑、纯真幼稚的心理状态,为以后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转变做了铺垫,同时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发生的背景,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本文是一篇小说,要围绕小说的三要素整体把握文章。

明确文章的主要人物是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是一位线索人物。

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展开情节,描写普鲁士侵略者对沦陷在他们铁蹄下的法国阿尔萨斯省人民进行文化专制,强令学校改教德语的暴行,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

2.局部突破(一)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

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

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二)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a、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b、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c、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

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

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

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

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

“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三)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a、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b、“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c、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明确:a、明天永远没完,拖的结果是连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却已经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

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b、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不会忘记恢复国土,争取自由,所以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c、小弗郎士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地努力学习,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

积累运用拓展演练1.都德是著名小说家,该文以为背景。

2.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赫叟(hǎo sǒu)诧异(chà)哽住(gěng)B.祈祷(qí)懊悔(ào)挟(jiá)C.惩罚(chěng)板凳(dâng)捂(wǔ)D.紫藤(tãng)钥匙(yào shi)赚(zhuàn)3.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祈祷督学 B.思量墙璧C.惨白阻塞 D.戒尺溜冰4.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1)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

答:()A. 喧嚷扰乱B. 声音大而杂C. 喧哗沸腾D. 喧哗热闹2)我看见这些情景,正在诧异。

答:()A. 惊叹B. 惊奇C. 纳闷D. 心里不明白3)“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

”答:()A. 批评指责B. 处罚C. 埋怨D. 严厉地责骂5.依据课文,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

1)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哗、喧嚷、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2)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装进、送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3)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敬佩、敬仰)。

6.选出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B. 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C.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D.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列题目: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12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7.文中的“钟声”意味着什么?8.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话?9.“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这句话是描写。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10.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写字的细节表现了什么?11.“他呆在那儿,头靠墙壁,话也不说”这一表情如何理解?12.“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中“忽然”的表达作用是()A、表现了人或事物出现的速度超常。

B、表现人物内心里巨大的震动。

C、强调人物的惶惑和措手不及的感觉。

D、表现时间短。

13.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A.时间太少了,满肚的话—时无从说起。

B.他要离开他教的学生,心情难过。

C.想到课一结束,他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

D.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