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工业化
信息化、工业化并行发展的意义
信息化、工业化并行发展的意义前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既是当前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实践课题,同时也是关系我国如何实现小康社会的时代主题。
2000年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十六大”又提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指导,虽然内容作了一些变动,但基本思路都是要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一战略任务。
信息化何以带动工业化、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实施策略、企业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过程如何发挥积极作用等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关键词:信息化、工业化、内涵、联系、特征、意义1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内涵1.1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概念深刻把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内涵,首先要求准确认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定义。
“化”是指一种趋势,一种进程,也可以指由一种特定的力量(包括技术、观念、文化和自然气候等)引起的持续的改造状态。
那么从字面上理解,信息化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以信息作为重要生产和生活资源的一种持续的社会改造和进化过程。
也就是说信息和信息技术将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引起社会结构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工业化是指相对农业而言,出现的以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占国家主导地位的过程。
通常以机器大生产的应用过程为主要特征。
按照《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权威的定义,工业化乃是机器大工业诞生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动过程。
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2个重要社会发展阶段,是人类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2个基本标志。
按照通常的自然逻辑分析,信息化建立在高度工业化基础之上。
也就是说,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中叶开始的信息化高潮,是建立在高度的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是工业化和科技进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同理,信息化的发展同样会促进和改造工业化。
信息化和工业化正处于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中。
1.2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联系“十六大”明确提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两化融合及其发展
两化融合一、概念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两化融合是指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成为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
信息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再相互独立进行,不再是单方的带动和促进关系,而是两者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层面相互交融,彼此不可分割,并催生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工业信息服务业等新产业。
两化融合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二、历史在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主席率先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指导思想;经过5年的发展和完善,在于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主席继续完善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科学发展的观念,两化融合的概念就此形成。
"企业信息化,信息条码化",国家2011年11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
三、四个方面信息化与工业化主要在技术、产品、业务、产业四个方面进行融合。
也就是说,两化融合包括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四个方面。
技术融合是指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
例如,汽车制造技术和电子技术融合产生的汽车电子技术,工业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融合产生的工业控制技术。
产品融合是指电子信息技术或产品渗透到产品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
例如,普通机床加上数控系统之后就变成了数控机床,传统家电采用了智能化技术之后就变成了智能家电,普通飞机模型增加控制芯片之后就成了遥控飞机。
信息技术含量的提高使产品的附加值大大提高。
业务融合是指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推动企业业务创新和管理升级。
什么是两化融合
什么是两化融合两化融合这个词最近比较火,不免让人产生疑问,其实“两化”指的是信息化和工业化。
“两化融合”则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两化融合名词解释两化融合是指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成为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
信息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再相互独立进行,不再是单方的带动和促进关系,而是两者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层面相互交融,彼此不可分割,并催生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工业信息服务业等新产业。
两化融合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企业信息化,信息条码化”,是国家“物联网十二五规划”中的描述。
二、两化融合的四个方面信息化与工业化主要在技术、产品、业务、产业四个方面进行融合。
也就是说,两化融合包括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四个方面。
1.技术融合是指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
例如,汽车制造技术和电子技术融合产生的汽车电子技术,工业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融合产生的工业控制技术。
2.产品融合是指电子信息技术或产品渗透到产品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
例如,普通机床加上数控系统之后就变成了数控机床,传统家电采用了智能化技术之后就变成了智能家电,普通飞机模型增加控制芯片之后就成了遥控飞机。
信息技术含量的提高使产品的附加值大大提高。
3.业务融合是指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推动企业业务创新和管理升级。
例如,计算机管理方式改变了传统手工台账,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了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网络营销成为一种新的市场营销方式,受众大量增加,营销成本大大降低。
4.产业衍生是指两化融合可以催生出的新产业,形成一些新兴业态,如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工业信息服务业。
两化融合的基本知识和内涵
)、重构(Re-structuring)形成高潮,企业竞争力明显
两化融合发展历程
我国两化融合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传统 工业化阶段,开放改革阶段,融合发展阶段
传统工业化阶段(1949-1978) 开放改革阶段(1979-1999)
全球化超速发展阶段(2000-)
9
两化融合发展历程
合”!
7
两化融合发展历程
美国案例: 美国由于工业技术发展(如流水线),在上世纪五十年 代中,白领人员数超过了蓝领人员数,使得企业管理信 息系统势在必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由 于管理信息系统的成熟,新技术如电子邮件、互联网等 出现,信息传播与获取快速高效,传统管理细分层级成 了阻碍,以“扁平化”为核心的重组(Reengineering
作组相关司局,钢行铁业从、企点消业费两-品化线、融装合-面备评企估多业 工典作个型经层验面交流组会 织开展了两化融
特殊行业两化融合智能监管
线 (行业)
国家级两化融合示范区、试验区等 省市(区域)企业两化融合整体性评估工作 工业云创新服务、智能制造试点等
我国企业两化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其中,两化融合评估工作成效显著,已成为工信部推动企业对标赶超和示范推广 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受到了高度关注和重视。
两化融合的 基本知识和内涵
目录
二、 我国企业两化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一、 两化融合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重要意义
三、 管理体系标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
两化融合基本概念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简称两化融合。工业化和信息化 是两个历史发展阶段,发达国家都是先实现工业化,然后 实现信息化。
我国建国后提出要实现工业化,赶超发达国家。改革开放 后,面临发达国家正在实现信息化的新形势,我国是继续
两化融合名词解释-简答题
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目录名词解释两化融合四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化融合中国首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装备制造业的升级之路物联网与两化融合名词解释两化融合是指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成为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
信息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再相互独立进行,不再是单方的带动和促进关系,而是两者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层面相互交融,彼此不可分割,并催生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工业信息服务业等新产业。
两化融合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主席率先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指导思想;经过5年的发展和完善,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主席继续完善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科学发展的观念,两化融合的概念就此形成。
“企业信息化,信息条码化”,国家“物联网十二五规划”中的[1]。
两化融合四个方面信息化与工业化主要在技术、产品、业务、产业四个方面进行融合。
也就是说,两化融合包括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四个方面。
技术融合是指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
例如,汽车制造技术和电子技术融合产生的汽车电子技术,工业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融合产生的工业控制技术。
产品融合是指电子信息技术或产品渗透到产品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
例如,普通机床加上数控系统之后就变成了数控机床,传统家电采用了智能化技术之后就变成了智能家电,普通飞机模型增加控制芯片之后就成了遥控飞机。
信息技术含量的提高使产品的附加值大大提高。
业务融合是指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推动企业业务创新和管理升级。
例如,计算机管理方式改变了传统手工台账,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了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网络营销成为一种新的市场营销方式,受众大量增加,营销成本大大降低。
智能制造背景下的信息化与工业化
智能制造背景下的信息化与工业化智能制造是当前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大提升了工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无论是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还是生产方式的灵活化、网络化、智能化,都离不开信息技术。
因此,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已经成为智能制造的必然趋势。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什么?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有机结合,实现生产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和灵活化。
它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提高企业生产决策的科学性,使生产流程更加高效、协调、稳定。
同时,信息化与工业化还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并创造更佳的用户体验。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在智能制造的应用中体现哪些方面?1、物联网技术应用。
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仓储、物流、车间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共享,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高效化。
2、云计算技术应用。
云计算技术可以处理大量的数据,并提供强大的运算能力和存储能力,帮助企业实现数据的管理和分析,更好地进行决策。
3、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根据生产数据和实时情况进行分析预测,优化生产计划和资源调度,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4、大数据技术应用。
大数据技术可以利用数据中的知识,提供洞见,并在生产过程中提供反馈,使得生产流程更加优化可靠。
大数据技术还可以对各类生产数据进行监控和分析,发现潜在问题并及时进行处理。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在智能制造领域应用的具体案例有哪些?1、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最为典型的实现,它可以在生产流程中代替人工进行生产操作,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
2、自动化生产线。
自动化生产线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了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智能技术等,使生产过程得到了自动化和高效化的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3、智能仓库。
智能仓库引入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和智能识别技术等,对库存、物流和仓储管理进行智能化处理,从而实现仓库管理的高效性和智能化。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一、引言在当前信息时代,信息化和工业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
信息化以其高效、智能的特点,不断推动着各行各业的发展;而工业化则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然而,单一的信息化或工业化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而是需要两化融合的管理体系来推动经济、社会、科技的全面发展。
二、两化融合的意义1. 实现资源的共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工业化产业可以更加高效地管理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最大化利用。
2. 推动产业升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可以推动产业的升级。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带动传统产业的智能化、自动化改造,推动产业向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增强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3. 提升管理效率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可以提升管理效率。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企业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提高生产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 满足市场需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企业可以更加精准地进行市场分析与预测,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推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实践案例以我国制造2025为例,该战略旨在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推动我国制造业向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方向发展。
在推动我国制造2025战略实践中,各行业各领域积极探索两化融合的管理体系,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四、结语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它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推动产业升级、提升管理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双赢的有效途径。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建设,不断深化两化融合的实践探索,推动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两化融合的基本知识和内涵
两化融合的重要意义(续)
两化融合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难题的必 要手段。换言之,两化融合不可能包治百病,但要治这些 病,没有两化融合是万万不行的。
✓ 案例 安全生产:视频监控是低级信息化手段,作为临时或短期 措施有一定效果。要达到本质安全的高要求,只有把安全 生产的各项要求,用两化融合手段,固化在所有流程、岗 位、操作乃至参数中,从而实现长治久安。
点
(企业)
国家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两化融合专项资金项目 典型企业两化融合专题调研
线
(行业)
钢铁、消费品、装备企业典型经验交流会 行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 特殊行业两化融合智能监管
面
(区域)
国家级两化融合示范区、试验区等 省市(区域)企业两化融合整体性评估工作 工业云创新服务、智能制造试点等
7
两化融合发展历程
美国案例: 美国由于工业技术发展(如流水线),在上世纪五十年 代中,白领人员数超过了蓝领人员数,使得企业管理信 息系统势在必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由 于管理信息系统的成熟,新技术如电子邮件、互联网等 出现,信息传播与获取快速高效,传统管理细分层级成 了阻碍,以“扁平化”为核心的重组(Reengineering )、重构(Re-structuring)形成高潮,企业竞争力明显 提高,带来了长达九年的经济高涨期。
这一目标,两化融合是主线。 智能制造与两化融合
智能是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制造就是工业,智能制造就 是两化深度融合,或称两化融合高级阶段。智能制造作为 行动口号,比两化融合更易接受和理解。但智能制造作为 口号也有易误解之处,即易理解为纯技术性口号。
10
两化融合发展历程
互联网+与两化融合
互联网+这一口号是互联网企业提出来的。意指互联网 企业要发展,不能只搞互联网,而要与各行业相结合,融 合发展。
第七章 工业化与信息化 (《发展经济学》PPT课件) (2)
息不充分,很难准确计算出各部门合理的资源使用比例,会造成资源利用和 配置效率低下。 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会压制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使价格机制失灵,市场 难以发育,导致经济逐渐失去活力。
第二节 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以 业尤其是 现代服务 业为主导 的阶段
以信息产 业为主导 的阶段
农业
三
大
产
工业
业
服务 业
第一节 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的转变
工业化是产业结构演变的结果,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衡 量一个国家富裕和强大的重要标志。现在发达国家是成熟的工业化国家。
二、不平衡增长与联系效应理论
不平衡增长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他在1958年 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批判平衡增长战略的不可行性,并提出 了不平衡增长战略。
主要观点: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 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 通过优先发展的产业的强大联系效应 带动其他产业的投资,从而带动整个 经济的发展。赫希曼用“引致投资最 大化”和“联系效应”原理论证了不 平衡增长的合理性与适用性。
由于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市场机制不完善,产业体系不健全,各产业部门的自给 性很强,联系并不太紧密,几乎没有太大的联系效应,这就为究竟选择哪个部门作 为优先发展的对象增加了难度。
第二节 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三、主导部门优先发展战略
主导部门是指在各产业部门中具有高创新率和高速增长能力,且具有很强的带动其他 产业部门发展的能力,在工业化过程中起着最主要作用的产业部门。一般来说,主导 部门不是单个的部门,而是由几个产业部门组成的一个主导部门综合体。
➢ 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发展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发展 的基础,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024年公司信息化工业化“两化”融合工作总结(4篇)
2024年公司信息化工业化“两化”融合工作总结一、背景介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的蓬勃发展,作为一家现代化企业,公司积极响应国家信息化工业化发展的号召,逐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经过三年的努力,进一步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益,为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融合工作总结1. 信息化方面的工作(1)继续完善信息化设施和网络系统建设,推进信息采集、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加强数据库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建设,优化数据资源的利用,为决策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参考。
(3)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提高了数据的存储和处理能力,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机会。
(4)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完善网络安全体系,保护公司信息不受恶意攻击和泄露的威胁。
2. 工业化方面的工作(1)深化生产流程和工艺改造,提高生产效能和工艺精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2)推进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设备的引进和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3)加强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生产管理制度和质量检测体系,实现生产全过程的监控和控制。
(4)加强生产材料和供应链管理,优化供应链的运作,降低库存,提高物流效率。
3. 融合方面的工作(1)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构建信息与物理的融合体系,实现物联网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2)加强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协同创新,建立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双向交流平台,促进信息和知识的共享。
(3)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实现生产流程的可视化和可控制化,提高生产过程的灵活性和响应能力。
(4)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提高员工的信息化和工业化娴熟度,培养一批具有信息化和工业化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三、取得的成绩和经验1. 提高了公司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2. 加强了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能力,为公司的决策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方案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方案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和工业化正在不断地融合。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因此,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已经成为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本文将针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方案进行探讨,具体方案如下:一、制造业信息化升级方案在现今制造业中,传统的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只有将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相结合,才能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
制造业信息化升级方案包括以下几点:1. 加强制造业人才培养,提高制造业工人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使制造业实现向智能化方向的转型。
2. 提高制造业智能化水平,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增加企业的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自动控制等,实现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3. 加强制造业的设计和研发能力,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字化、虚拟现实等技术,研发出更加先进、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4. 建设制造业服务平台,通过网络化的方式,打通制造业上下游,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升级进程。
二、农业信息化升级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对于农业发展潜力的开发和农民增收都有重要意义。
农业信息化升级方案包括以下几点:1. 加强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培养新型的农业技术人才和信息化技术人才,促进农业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2. 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业科技创新、信息共享、农业生产管理和市场信息化服务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增强农业发展和市场竞争力。
3. 加强农业生产服务平台建设,借助平台的模式整合农业的种植、养殖、生产、销售等流程,实现农民信息化思维方式的转变,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城市信息化升级方案城市信息化是城市化进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城市信息化的升级将推动城市优化、生态环保、教育医疗事业的发展等。
两化融合的基本知识
两化融合的基本知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简称两化融合。
工业化和信息化是两个历史发展阶段,发达国家都是先实现工业化,然后实现信息化。
我国建国后提出要实现工业化,赶超发达国家。
改革开放后,面临发达国家正在实现信息化的新形势,我国是继续先实现工业化,然后实现信息化,还是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实现信息化,这是一个重大战略决策问题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作出了决策。
两化融合是两个历史进程的融合发展,信息化不仅带动工业化,还要带动和促进一切与工业化相伴随的历史进程,使之融合发展。
十八大将此概括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在工业化发展历史进程中,不仅是生产力(技术、工具、设备、动力等等)的发展,还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观念、习惯、体制、机制等等)的发展。
推进企业两化融合,不仅是技术、设备等等的融合,而且是包括企业的愿景、目标、商业模式、管理体制、文化等等的融合。
简而言之,企业两化融合就是在信息化条件(环境)下,企业实现全面现代化的进程。
2.1.发达国家两化融合发展历程的特点与我国有显著不同2.2.发达国家工业化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大阶段(时代)——蒸汽机时代、电力时代和自动化时代蒸汽机时代工厂内动力传递困难,限制了工厂规模,是“小工业时代”。
电力时代能量(动力)传递无困难,工厂规模急剧扩大,进入“大工业时代”。
自动化时代信息传递处理无困难,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走上了“两化融合”!美国案例:美国由于工业技术发展(如流水线),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白领人员数超过了蓝领人员数,使得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势在必行。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由于管理信息系统的成熟,新技术如电子邮件、互联网等出现,信息传播与获取快速高效,传统管理细分层级成了阻碍,以“扁平化”为核心的重组(Reengineering)、重构(Re-structuring)形成高潮,企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带来了长达九年的经济高涨期。
四化融合发展是哪四化
四化融合发展是哪四化
四化同步发展的四化是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四化同步的主要表现:
一是信息化和工业化需要深度融合。
信息化是工业化的产物,反过来又通过与工业化融合,带动工业化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已经和正在成为一种全面、动态、优化的资源配置方式,重塑全球化时代产业竞争新优势。
二是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良性互动。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产物,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
产业是城镇发展的基础,城镇是制造业和其他非农产业发展的主要场所和载体。
三是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需要相互协调。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都是农村、农业发展的路径和手段,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工业化与信息化
一、工业化与信息化是互为促进的关系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主要载体,信息化是推动工业化的“加速器”。
信息化是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它集中表现为:经济增长方式从劳动、资本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化;产业结构的重心由大规模、高投入的制造业向经济效益高、增长质量好的信息产业转变。
我们强调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实质上是要求我们不能再走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老路,在较高的起点上、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规划发展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使工业化与信息化互为依托、整体推进。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本质是创新。
信息化与工业化不同,工业化是以资本为中心,更多强调的是资金、土地、设备等要素的投入,而信息化则是以知识为中心,以人为本。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能照搬过去在工业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模式,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进行多方面的创新。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核心是融合。
从微观主体来看,通过建立信息网络系统,使企业及时获取用户需求、市场、技术、金融、竞争对手、人才以及国家政策法律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信息网络技术还拓展了企业管理者的管理半径,减少管理层次,为决策者及时全面准确掌握企业内部动态变化、进而实现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点是“四化” 。
“四化”即生产过程自动化、产品复合化、企业信息化和研发手段信息化。
总的来说,信息化是带动工业化的强大动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可以迅速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快工业化进程。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包括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四个层次。
技术融合是指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
例如,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融合产生的机械电子技术,工业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融合产生的工业控制技术。
产品融合是指信息技术或产品融合到工业产品中,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
例如,普通机床加上数控系统之后就变成了数控机床,传统家电采用了智能化技术之后就变成了智能家电(如智能冰箱、变频空调等),普通飞机模型增加控制芯片之后就成了遥控飞机,增加汽车电子设备可以提高汽车档次。
两化融合的介绍
两化融合的介绍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主席率先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指导思想;经过5年的发展和完善,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主席继续完善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型科学发展观,两化融合的概念就此形成。
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深度结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两化融合的核心是依托信息化有效支撑,追求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具体来讲,两化融合是指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成为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
信息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再相互独立进行,不再是单方的带动和促进关系,而是两者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层面相互交融,彼此不可分割。
两化融合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信息化与工业化主要在技术、产品、业务、产业这四个方面进行融合。
也就是说,两化融合包括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这四个方面。
技术融合是指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
例如,汽车制造技术和电子技术融合产生的汽车电子技术;工业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融合产生的工业控制技术。
产品融合是指电子信息技术或信息产品渗透到产品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
例如,普通机床加上数控系统之后就变成了数控机床;传统家电采用了智能化技术之后就变成了智能家电;普通飞机模型增加控制芯片之后就成了遥控飞机。
信息技术含量的提高使产品的附加值大大提高。
业务融合是指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推动企业业务创新和管理升级。
例如,计算机管理方式改变了传统手工台账,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了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网络营销成为一种新的市场营销方式,受众大量增加,营销成本大大降低。
产业衍生是指两化融合可以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成一些新兴业态。
如何理解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五化的关系?
如何理解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五化的关系?1、工业化: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但工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
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总是以贸易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等为依托的。
2、信息化: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
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
)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应的生产力,称为信息化生产力。
智能化生产工具与过去生产力中的生产工具不一样的是,它不是一件孤立分散的东西,而是一个具有庞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
这种网络性生产工具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将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
3、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
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4、市场化:在开放的市场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竞争的优胜劣汰为手段,实现资源充分合理配制,效率最大化目标的机制。
市场化是指用市场作为解决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等基础手段的一种状态,意味着政府对经济的放松管制,工业产权的私有化的影响。
市场化的工具有好多种,比较低程度的市场化就是外包,比较高程度就是完全出售。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理论体系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理论体系2023-08-18 来源: CIO时代网作者: 金江军导读: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特性是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一体化。
信息化不只是与某个门类工业融合, 而是与所有工业门类都融合。
分类分析,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分为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四个层次。
关键字: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层次模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特性是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一体化。
信息化不只是与某个门类工业融合, 而是与所有工业门类都融合。
信息化不只是与工业公司的某个环节融合, 而是与采购、设计、生产、销售、客服等多个环节融合。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仅体现在技术、产品层面, 还体现在管理、产业层面。
此外,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把生产和管理紧密地结合起来, 实现管控一体化。
分类分析,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分为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四个层次, 如下图(1)所示。
图 1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层次模型技术融合是指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产生新的技术, 推动技术创新。
例如, 汽车制造技术和电子技术融合产生的汽车电子技术, 工业生产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融合产生的工业控制技术。
产品融合是指信息技术或产品融合到工业产品中, 增长产品的技术含量,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例如, 普通机床增长数控系统之后就变成了数控机床, 传统家电采用了电子信息技术之后就变成了信息家电, 普通玩具增长电子遥控技术之后就成了遥控玩具, 产品价格比本来有大幅提高。
业务融合是指信息技术应用到原材料采购、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环节, 促进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
例如, 计算机管理方式改变了传统手工台账, 极大地提高了公司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进销存管理等公司管理效率;通过网上订购系统, 可以直接在网上下订单;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业产品设计效率;电子商务为市场营销提供了新的途径, 产品信息可以在网上发布并达成交易。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信息化和工业化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两大重要力量。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可以带来许多好处。
首先,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在制造业中,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设备的互联互通,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同时,信息化技术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智能化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传统工业化模式下,许多企业面临着资源和环境压力,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企业可以实现生产方式、产品结构和业务模式的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例如,通过物联网技术,传统的制造业可以向智能制造业转型,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也有助于推动城市的智能化建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城市实现智能交通、智能能源、智慧环保等方面的建设。
通过智能交通系统,可以实现交通流量的优化调度,提高交通效率,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通过智能能源系统,可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的应用,减少能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通过智慧环保系统,可以实现对环境污染源的监测和治理,提高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还可以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资源的精细管理和高效利用。
例如,在工业生产中,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实时监测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等指标,实现资源的智能化管理和节约。
同时,信息化技术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化与工业化
作者:徐长利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年第02期
摘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已经摆在了国家工业发展的战略地位,2014年3月,工信部方案提出了依靠信息化的手段来加快推进工业的绿色发展,这实际上赋予了我们工业发展的新任务,不仅要发展,还要绿色发展。
本文主要分析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要求,同时也提出了“两化”融合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绿色发展信息保障深度融合路径
0 引言
2002年党的十六大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指导思想,2007年党的十七大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新的科学发展观念,“两化融合”的概念就此形成。
2012年党的十八大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表明信息化已不只是一种手段,而成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路径。
进入工业4.0时代,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1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辩证关系
1.1 信息化是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动态过程
工业化的深入发展,为信息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反过来,信息化的发展,提高了工业化的组织结构效率。
在物质基础层面,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整体进步,使得社会范围内的市场逐渐扩大,并且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优秀的人才。
现代我国社会整体上处在工业化时期,信息化程度还不够高,尚未真正发挥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可以说,未来的社会进步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一种动态演进。
1.2 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一对矛盾统一体
从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基本特点来看,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必经之路,或者说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但是,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分析,工业化和信息化之间,也并没有存在明显的必然联系,说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并非只有经过工业化的发展,才能达到信息化,一些国家或者经济体的发展情况表明,信息化与工业化,在一定的时期,不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例如说,印度社会,在工业化水平和程度上,都比较低,但是其信息化程度已经比较高,在著名的班加罗尔地区,整体的信息化水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都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
因此,可以说,二者之间既有着密切的相互联系,也存在一定的反向作用,是矛盾的统一体。
2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客观基础
2.1 国家政策层面的重视
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方面,国家高度重视,出台了大量支持政策文件,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工业信息化做了重要的战略部署,国家大力支持现代制造业进行信息化升级,在产业政策和财政税收方面,对于技术先进的信息化企业予以倾斜,并通过设立自由贸易区鼓励地区发展现代化的信息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园区的政策支持,促进了国内一大批高科技信息化企业的诞生。
2.2 新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
在当今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层出不穷,在信息化领域,科学技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从实验室的理论成果,到转化为社会服务和产品只需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能完成。
现代化信息产业的发展,为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提供了高效准确的信息服务,互联网技术日益发展,使得大数据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大型的工业企业内,已经开始重新进行信息化整合,通过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数据管理系统,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
在新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程度在逐步加深。
2.3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虽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诸多问题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同一些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融合的技术层面、融合的范围和融合深度,均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关键的信息技术和核心芯片,我国目前仍以进口为主,缺乏独立的核心技术研究人才,工业企业在引进信息化系统方面,缺乏长远的眼光,主要是以短期眼前利益为重,对信息化的资金投入不足。
一些规模较小的信息化企业,人才短缺,制约了其成长和发展,在大中型国有企业内部,其信息化的融合节奏和步伐主要是靠行政式的政策指令推动,缺乏市场竞争的动力。
3 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路径分析
3.1 积极推动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和推广
机器人是信息化技术的优秀产品代表,在成本难关逐步被攻破后,工业机器人在各行业应用的前景已经十分广阔,“机器人在许多潜力行业都有大显身手的机会,近几年,已经看到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在3C、卫浴产品制造、物流、采矿、石油天然气和电动汽车领域的巨大潜力,也看到了将传统行业应用移植到新兴行业的成功案例。
未来机器人业务的发展非常乐观,比如机器人典型应用之一的搬运和码垛。
例如,在2007年的时候,著名的ABB机器人的客户主要来自烟草行业,因为烟的产品价值很高,人工搬运造成破损会带来很大的浪费,因此机器人首先进入了这一领域。
之后几年,机器人进入产品价值相对也较高的医药行业;2010年左右进军食品饮料行业,之后应用包括粮食、乳品、盐、饲料等,目前看到的机器人在搬运码垛
应用方面的一个新兴行业是砖瓦和煤矿。
这一切的变化发生在不到7年的时间里,因此有理由相信,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和积极引导下,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潜力无限。
”
3.2 大力推动智能制造业的发展,抓住工业
4.0时代的战略机遇
工业4.0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工业4.0的概念最早是在2011年德国著名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意味着当今社会正在或即将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即智能工厂时代。
这是继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电子信息时代后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其核心是物联网,即通过互联网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人与物联系起来;其愿景是创建一个物理网络系统,让生产用的机器、生产各个环节涉及到的设施设备与所需的材料联系起来,智能地创造一个更加高效的生产程序。
工业4.0的要旨是在一个灵活的,注重产品价值的工业环境下,如何巨幅提升资源生产率。
我国就一直是廉价劳动力的输出国。
然而,近年来的人口红利上涨、对技术型人才的急需都导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工业机器人市场最大的潜在消费国。
同时,我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在5年计划中,明确提到要积极拓展机器人的内需市场,并承诺将建立30个工业园区来开发机器人,争取到2020年,将机器人内需市场扩展到30亿人民币。
伴随着劳动成本上涨、人口老龄化以及环境恶化的迫切压力,我国政府也想通过建立智能工厂,尽量减小与后工业时代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同时,面临来自亚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中国逐渐失去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这也迫使我国不得不采取具体的措施来应对。
3.3 努力实现农业与其它一些行业的工业信息化
知识时代的农业是知识型农业。
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自然与灌溉农业、商品化农业、知识型农业等四个阶段。
目前,我国农业尚处于从自然与灌溉农业向商品化农业转移的阶段。
农业现代化,就是要实现从商品化农业向知识型农业的转移。
实现农业商品化与知识化的协调发展,即商品化农业与知识型农业的协调发展。
农业现代化也可分成三个阶段:商品化为主知识化为辅阶段,重点发展商品化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与农业知识含量,在农村普及知识与信息,商品化与知识化并重阶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综合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等。
3.4 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企业的节能降耗,实现清洁生产
工业企业是节能降低清洁生产的基础,对一个城市来说指标完成的进度,考核的情况也更需要量化,区域工业经济发展情况如何,也是我们城市绿色工业建设关注的重点。
现在人们更加更关注的企业能源使用效率和能源在整个生产流程中的使用情况,特别是在重点能耗环节的使用情况。
随着生产工艺的调整和设备老化都会给企业能源管理工作带来不确定性。
所以我们
需要一个能实现能源全生产,全时间段的管理的信息化的工具,在这方面,信息化未来还有很多领域的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卢胜宇.思科智能网络设备在工业信息化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4.04.
[2]徐长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J].经济研究参考,2001(31).
[3]宋海龙,李武军,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03(1).
[4]黄秀霞.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信息化问题研究[J].河南农业,2014.17.
作者简介:徐长利(1959-),中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