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而不离的人类学 —由《反景入深林》一书说开去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50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50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旅宿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①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②,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释】①断雁:失群的雁,这里是失群孤雁的叫声。
②侵晓:破晓(1)诗中________、________等物象表明这是一首羁旅诗。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案】(1)断雁;家书、或者旅馆(2)抒发作者羁旅的孤寂心情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诗人羁旅他乡,没有亲人作伴,只能面对着“寒灯”,听着“断雁”的鸣叫声,内心很是忧伤,旅途的孤寂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更是在半睡半醒、迷迷糊糊中见到了家乡美丽的风光,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
【解析】【分析】(1)诗中的具体物象有很多,如“旅馆”,“寒灯”,“断雁”,“家书”等。
(2)这是羁旅怀乡之作。
离家久远,目睹旅馆门外的渔船即加以艳羡。
幽恨乡愁、委实凄绝。
颈联“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意思曲折多层,实乃千锤百炼的警句。
首联与颔联极言乡关遥远,幽愁满怀。
梦见自己回到家中,因路途遥远,梦醒时分天已大明,家书须隔年才能寄到旅馆,可见离家之远,表达出对家乡深沉的思念。
颈联与尾联看似跳出了乡愁,艳羡门外沧江鱼船的清闲自在,其实是借他乡之物,更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思乡之情。
全诗层层推进,写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1)物象即是客观事物,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
通读全诗,具体物象较多。
(2)此题考查诗歌表情达意。
做此类题,可以抓住重点诗句或词语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宿牛群头①(元)胡助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②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③供晚厨。
【注】①牛群头:地名。
②拙:同“茁”。
③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本诗和《天净沙·秋思》都写到了干枯的树木,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
贵州省榕江县朗洞镇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榕江县朗洞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质量监测八年级语文试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一、书写水平(5分)1.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
(5分)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jié①难。
这让我们感到疲惫不堪,甚至想放弃。
但是,正如谚语..所说:“自然总是在不断地yùn yù②着新的生命。
”就像春天里的草木一样,即使经历了严寒酷暑,也依然能够茁壮成长。
因此,我们也应该像草木一样,坚持不懈....地前行。
人生道路上,各种各样的困难必然会袭来,那些放弃或“躺平”的人首屈一指....,但不管是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还是面对未来的挑战,我们都要迎难而上。
只有深刻认识并掌握这个道理,才能提高人生的抗挫能力。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我们在不断地前进,不断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但是,时间却在不断地流sh ì③。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地利用每一分每一秒。
2.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
(4分)3.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谚语B.坚持不懈C.首屈一指D.突如其来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0分)①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贺敬之《回延安》)② ,同是宦游人。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③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
(贺敬之《回延安》)④ ,白露为霜。
(《蒹葭》)⑤ ,胡为乎泥中?(《式微》)⑥关关雎鸠, 。
(《关雎》)⑦《子衿》中表现女子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的诗句是: , 。
⑧《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表现水天一色、浑然一体的景色的诗句是: , 。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A.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我们学过他的作品《大自然的语言》。
B.阿西莫夫,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四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册课文内容填空专项水平练习题含答案
四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册课文内容填空专项水平练习题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日长篱落无人过,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老来方知读书迟3.相看两不厌,__________________。
4.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想象,饱含着真挚的情感。
[英国]华兹化斯也曾说过_________________。
5.清风明月本无价,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为谁辛苦为谁甜?7.学习不怕根底浅,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古往今来,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有很多,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_______”;王翰的“__________,欲饮琵琶马上催”;我还积累了“_________,_______”等边塞诗句。
2.奶奶给我讲述《嫦娥》的故事,我不由得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
3.我的好朋友要到远方去了,分别时我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一名勘探队员进入一座大山考察地质,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他情不自禁地感慨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学期中,我们熟知了好多人物: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______,具有民族气节并蓄须明志的京剧表演艺术家______,善于观察分析不取道旁李的______,为百姓疾苦着想的______,医术高超的______,以及百发百中的______。
三、课本直通车1._______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这个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
2.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_______;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________;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______。
《咬文嚼字》课后练习答案
《咬文嚼字》课后练习答案《咬文嚼字》是著名美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先生的作品,堪称典型例证法运用的典范。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咬文嚼字》课后练习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咬文嚼字》课后练习(基础部分) 1.下列加点字都有两个注音,请选出正确的项。
①嫌这话不够味(a.xin b.xiǎn)②研究一番(a.fān b.fn)③锱铢必较(a.zīb.zǐ)④分量(a.fēn b.fn)⑤倒涎(a.xin b.xiǎn)⑥调和(a.hu b.h)⑦没镞(a.mi b.m)⑧缘古今(a.yun b.yn)⑨惊讶(a.y b.y)⑩付梓(a.zīb.zǐ)2.请分别选出有一个和两个别字的各一项。
(同一项中重复的只计一个)A.这是练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练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B.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现出。
C.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干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和,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D.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有一个别字的一项是有两个别字的一项是3.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4.选出组词结构完全不相同的一个是A.迷离援例蕴藉锱铢必较B.顺畅流弊斩截若隐若现C.推敲鲁莽更动索然无味D.倒涎调和谨严咬文嚼字5.下面8个句子的语序打乱了,请思辨后,选出排列得体的一项①文学是艰苦的事②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③你不能懒,不能粗心④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⑤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⑥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⑦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⑧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A.①②④⑤③⑥⑦⑧B.②④③⑤①⑥⑧⑦C.①③⑤④②⑥⑦⑧D.②①③④⑤⑥⑧⑦6.从修辞格的角度来审视,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A.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
唐诗《鹿柴》赏析
唐诗《鹿柴》赏析《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1.鹿柴:地名。
柴,一作“寨”。
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
2.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
3.但:只。
4.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景,日光。
古诗赏析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辋川集》中的一首。
诗中描绘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
山之所以“空”,是因为杳无人迹。
“不见人”三字,将“空”具体化。
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
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但不会无声。
“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
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一阵人语响过以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
三、四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
按理说,要描写幽暗的境界应回避光亮,诗人却偏偏写“返景入深林”。
猛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相反。
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况且,那“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更漫长的幽暗。
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
《辋川集》中的作品,大多着力描写自然景色的静美境界,前人认为这些诗不谈禅机而深得禅理,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绝。
这反映了王维晚年对现实冷漠的消极思想,但这些诗“诗中有画”的表现手法却具有不朽的美学价值。
《鹿柴》原文翻译与鉴赏
《鹿柴》原文翻译与鉴赏《鹿柴》原文翻译与鉴赏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1年(另一种说法认为王维生于699年,卒于759年,据考证,前一种说法为是),山西祈县人。
盛唐诗坛上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鼎足而立的大诗人。
后代研究王维的学者亦称其为"诗佛".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化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
开元九年(721)中进士第,为大乐丞。
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
后归至长安。
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
王维被擢为右拾遗。
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
次年贬荆州长史。
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
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在《寄荆州张丞相》中说:"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
"表示了归隐之意。
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
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
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
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
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
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诗现存不满400首。
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从诗中的“ ________”、“ ________”、“ 昼梦”、“南风”等意象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生活场景。
(2)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1)青苔;绿树(2)“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解析】【分析】(1)根据夏季景物的特点答题。
“新苔”满地说明是夏天,“绿树”也说明是夏天。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夏季的中午,诗人午睡醒来,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南风把房门吹开,正不停地掀起桌上的书页。
因此这里的“偷”是“偷偷的,在人不知不觉时”的意思,它把南风拟人化,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青苔;绿树⑵“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所写季节、时间的能力。
每个季节,甚至每个季节每个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事或物,答题时只要结合诗中有关信息分析即可。
⑵该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分析,考查的是炼字的艺术。
分析“炼字”的妙处,先看诗句写什么内容,然后看所“炼”之字在诗句景物描写或情感的表达方面富有怎样的表现力,起到什么作用。
2.阅读选段,按要求做题。
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阅读诗歌,分析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
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1)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2)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
(运用比喻修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翻译赏析
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鹿柴·空山不见人》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前言】《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
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
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注释】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翻译】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
太阳的一抹余晖返人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赏析】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
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
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
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
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
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
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基础部分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
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
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鹿柴·空山不见人》翻译赏析
《鹿柴·空山不见人》翻译赏析《鹿柴·空山不见人》翻译赏析《鹿柴·空山不见人》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前言】《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
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
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注释】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翻译】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
太阳的一抹余晖返人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赏析】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
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
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
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
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
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
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
古诗鹿柴的赏析
古诗鹿柴的赏析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译文】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背景】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
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
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名句赏析】这首诗是王维的名作之一,写出了作者在山间别墅所观察到的山空林深、夕阳返照的黄昏景致。
前两句写接近傍晚的时候,空旷的山间已经看不见人的踪影,只是从树林深处,还隐约能听到一些断续的话语声。
这里的“响”,不是喧闹的意思,而是声音的意思。
用一个“响”字衬托,更显出空山深林的幽静。
后两句写夕阳的余辉,横斜地透过浓密的树林,重新照射在贴近地面的青苔上。
由于林深树密,绿荫如盖,白天的阳光无法穿透。
一个“复”字透出只有早晚横射的光线才能进入林中。
这样一形容,更增添了一种寂静幽深的感觉。
这首小诗,通过描写山林景致的“静”,来表达诗人心境的“静”,情景交融,意味深长【作者】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
字摩诘。
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开元进士。
累官至给事中。
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
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
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兼通音乐,工书画。
有《王右丞集》。
鹿柴古诗讲解
鹿柴古诗讲解
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王维的。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诗读起来,是不是有一种空灵幽静的感觉?就好像你走进了一片神秘的森林,看不到一个人影,但却能听到隐隐约约的说话声。
这难道不像你独自
在家,明明没人在身边,却好像听到了有人在喊你的名字?
你看那“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落日的余晖透过树林的缝隙,
洒在青苔上。
这不就像一束聚光灯,照亮了舞台上不起眼的角落?是
不是特别有意境?
想象一下,王维当时身处这片山林,四周安静极了,只有偶尔传来
的人声打破寂静。
他是不是也像我们有时候,想要找个安静的地方,
躲开一切喧嚣?
我觉得啊,这首诗就是王维给我们描绘的一幅宁静又神秘的画面,
让我们能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那么一小片心灵的净土。
朋友,你是
不是也有同感呢?。
返景入深林:女性社会性别的多元建构
返景入深林:女性社会性别的多元建构作者:许瑞娟来源:《民族学刊》2015年第05期[摘要] ;性别研究是当代人类学最具开创性与争议性的领域之一。
性别建构反映了不同文化体系对两性分工与社会地位的规范,由此衍生的性别隐喻则体现了不同文化实践与建构的差别。
摩梭人对女性性别的多元建构为我们研究女性性别建构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难得的个案。
本文从空间分类、语言建构、亲属制度、宗教信仰、人观象征的多元视角与多重维度把女性性别建构放在整体文化脉络中了解与把握,将使女性性别建构拥有更大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 ;女性社会性别;空间建构;语言建构;亲属建构;宗教建构中图分类号:C912.4 ;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9391(2015)05-0064-07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化多样性与构建和谐世界研究——以大湄公河次区域为例”(项目编号:12AZD0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许瑞娟(1983-), ;女,云南昆明人,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学院讲师,博士,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
云南昆明 ;650031性别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范畴之一,性别研究是当代人类学最活泼、最具开创性的领域之一。
不同民族(族群)对性别有不同的认知,体现了文化分类与价值观的差异。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认为性别具有相当大的可塑性。
“在某些社会里,妇女可以占据宗教职位但在其他社会却绝不可能;在某些社会里,妇女是独立的、十分自信的,而在另一些社会里她们就不得不保持谦卑和端庄,不过,即使在妇女声望低下的地方,也有补偿的机制。
在许多群体中,妇女在老年时得到较之从前更高的地位;在另一些群体,妇女们‘垂帘听政’,通过丈夫和儿子施加影响”。
[1](P.83-84)香港学者周华山曾指出:“生物决定论者认为男尊女卑是与生俱来的天经地义。
但近二十年的性别论述提醒我们,社会性别只是一场竭力伪装出来的化妆舞会,每个人自出娘胎起就每天被‘化妆’,所谓‘男’与‘女’的性别本质,只是特定历史时空的建构过程。
2021年安徽省贵池市殷汇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年安徽省贵池市殷汇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匠心聂鑫森三月江南,天总是阴着一块脸,柳树的丝丝缕缕织出翠色的珠帘,桃花也绽放出许多笑意来。
今天是双休日的星期六,华光家具厂的宿舍区静悄悄的,静得悲戚。
名声很好的家具厂,做的家具竟没有了销路。
最烦躁的要算厂长柳大林了,好好一条结实的汉子,硬是瘦了一圈。
他年纪并不大,满打满算五十三,木匠出身,中间还读过两年中专技校,称得上是家具行业中的里手。
一早起来,他在阳台上练了几节“太极操”,可思想老开岔。
厂里的事让他苦恼,家里的事也叫他焦心。
昨晚,妻子告诉他,她听人讲,独生女小絮已有了男朋友,至于那个人的年庚生月、性情长相,以及工作、身体情况,则一概不知。
背后传来了脚步声,轻轻悄悄的,然后停住了。
“爸爸,今天天会晴的。
”大林回转身,见女儿齐齐楚楚地站在面前,长发披肩,西装配牛仔裤。
“管它晴不晴,小絮,你什么时候把男朋友带来让我们看看?”“在适当的时候。
”阳光从云层里射出,金灿灿一直射到客厅里来。
大林站起来,走到窗前,从三楼往下望。
他忽然发现在大楼与大楼之间的那块空坪上,黑压压围了一大堆人,一个个指手画脚、又笑又说的。
小絮悄悄地走了过来,也把脑袋伸出窗外,说:“哦,是一个小木匠在揽生意。
”大林听了,不由得哈哈大笑,这简直是班门弄斧,揽木匠活也不看清地方,居然闯到这木匠窝里来了。
小絮说:“一个小木匠,敢到这地方来,恐怕是不同寻常。
”“那好,你陪我下去看看是个什么角色,敢到这里来逞能!”小絮说:“我要看书,我不想去。
”琼芳见大林很有兴趣,忙对小絮说:“小絮,陪你爸爸去吧,免得他老是烦恼,散散心也是好的。
”他二十五六岁的样子,个子高高挑挑,脸盘很白净,眉毛、眼睛、鼻子、嘴巴配得很匀称,白衬衣上罩一件大棒针打的毛衣,上上下下显得很精神。
他的木匠担子很特别,可以拆开,拼成一个长长的柜台,上面放着十几种家具模型。
返景入深林意思
返景入深林意思返景入深林是中国古代诗人杜甫的诗句,出自《月夜忆舍弟》。
这句诗描绘了返朴归真的意境,意思是回归自然,远离尘嚣,进入深林中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返景入深林是杜甫以林为景,以景入心,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感悟。
返景入深林,反映了杜甫对于社会现实的失望和对自然的向往。
在杜甫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民生活艰难,这使得杜甫对于现实充满了失望和痛苦。
而深林则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美好,杜甫渴望能够逃离尘嚣,远离现实的困扰,进入深林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安宁。
返景入深林的意境,也可以理解为回归本源,返朴归真。
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往往被物质追求和功利心态所束缚,远离了自然和内心的真实需求。
而返景入深林则提醒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态,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返景入深林也有一种探索和寻找的意味。
深林中蕴藏着无限的奥秘和宝藏,只有勇于探索和冒险的人才能够发现其中的真谛。
进入深林,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神秘,也能够让人们对于生命和世界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认识。
返景入深林还可以联想到人们追求心灵自由和内心的平静。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各种外界的压力和干扰所困扰,内心无法得到真正的安宁和平静。
而返景入深林则提醒人们,应该回归内心,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只有在内心的深处找到平静,才能够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返景入深林还可以理解为向往自由和追求梦想。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各种束缚和限制所困扰,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而深林象征着自由和无限可能性的空间,返景入深林则鼓励人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受外界的干扰和限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返景入深林是杜甫的一句诗句,通过以林为景,以景入心的方式,表达了对于现实的失望和对于自然的向往。
返景入深林意味着回归自然,远离尘嚣,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美丽。
它也可以理解为回归本源,返朴归真,寻找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返景入深林还可以联想到探索和寻找,追求心灵自由和内心的平静,以及向往自由和追求梦想。
2024年舒兰事业单位真题
2024年舒兰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考试试题(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说明】1.遵守考场纪律,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公正;2.请严格按照规定在试卷上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编号;3.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方可答题;4.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请将试题、答题纸和草稿纸放在桌上,待监考人员收取并清点完毕后方可离开考场。
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2023年6月14日,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投入试运行,标志着我国兆瓦级波浪能发电技术正式进入工程应用阶段。
A.“观澜”号B.“深海”号C.“勇士”号D.“南鲲”号【答案】:D2.2022年我国风电光伏年发电量首次突破()千瓦时,接近全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
A.1.2万亿B.1.5万亿C.1.8万亿D.1万亿【答案】:D3.工信部消息,目前我国5G基站已达( )个,占全球60%以上,5G用户达5.61亿户。
A.231.2万B.131.2万C.186万1/ 19D.235万【答案】:A4.加强道德教育,实施()。
,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顺利进行的治国方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A.以德治国B.以法治国C.依法执政D.执政为民【答案】:A5.体现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是()。
A.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B.为人民服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蔚然成风C.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D.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答案】:A6.《阿 Q 正传》中阿 Q 的最后结局是:()A.成了富人B.被当成罪羊抓往城里,关进大牢C.糊里糊涂送掉性命D.平庸过生活【答案】:C7.近年来,许多城市都作出了限放烟花爆竹规定,其原因主要是燃放烟花爆竹会()。
A.污染水源B.产生温室效应C.污染土壤D.污染空气、产生噪声、易引发火灾【答案】:D8.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社会文明与社会进步的关系问题B.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2/ 19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答案】:D9.下列关于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园林史试题及答案
园林史试题及答案二、判断改错题(判断下列各小题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打“√";错误的打“×”,并进行修改,每小题2分,共20分)1、我国古典园林早期的功能十分驳杂有居住、军事、通神、观赏、游玩等。
………(√)2、世界上第一座国家公园——中央公园。
…………………………………………….。
(ⅹ)改正:世界上第一座国家公园—- 黄石公园。
3.英国造园家雷普顿认为园林中的实用功能往往比美更应受到重视。
……………….( √)4.日本的神道精神对大自然的态度是改造大自然,改变大自然的进程 (ⅹ)改正:日本的神道精神对大自然的态度是尊重大自然,不要企图影响自然的进程。
5.英国园林的形式是自然式风景园林,但它在都铎王朝时代建的,汉普顿宫庭园却是一座规划式园林。
…………………………………………………………………( √)6.春秋战国时期建筑流行高台榭、美宫室。
其中著名的有楚灵王的灵台,吴王夫差的姑苏台。
……………………………………………………………( ⅹ) 改正春秋战国时期建筑流行高台榭、美宫室。
其中著名的有楚灵王的灵台,吴王夫差的姑苏台.7.现代园林是一个综合性艺术,在园林设计方面包括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大方面的内容.………………………………………………………(√)8.商代为纣王修建的章华台、灵沼、灵囿,耗用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ⅹ)改正:商代为纣王修建的鹿台,耗用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9.美国纽约市一个占地850英亩的大型公园是中央公园,它是奥姆斯特德与他的助手沃克斯设计的,他们定该公园的主题是绿色草坪,标志着现代园林理论得以实践。
(√)10.对英国风景式园林产生巨大影响的英国造园家有唐宁、布朗、雷普顿和钱伯斯。
(ⅹ)改正:对英国风景式园林产生巨大影响的英国造园家有肯特、布朗、雷普顿和钱伯斯等。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新颖满分问题详解
(一)唐诗的繁荣与唐代文化关系1.1唐诗发展的背景1 【单选题】唐朝时期,东亚人们共同的书面语言是()。
A、文言文B、白话文C、秦书D、汉诗文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2 【单选题】在唐代文学中,占据其三分之一的文学形式是()A、唐代小说B、唐代小史C、唐代碑帖D、唐代诗歌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3 【单选题】()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
A、隋朝B、明朝C、唐代D、五代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4 【判断题】《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1.2文化、国力对唐诗的影响1 【多选题】唐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哪些政策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A、酷吏政策B、儒释道并存C、广开言路D、文化开放我的答案:BCD 得分:33.3分2 【判断题】627年是唐代的开国年。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3 【判断题】唐代的文化比较保守。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1.3宗教、政策对唐诗的影响1 【单选题】唐朝诗歌从宫廷和贵族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转移到()。
A、小作坊老板手中B、农民手中C、商人手中D、庶族地主的知识分子手中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2 【单选题】唐代的国家开科考试共设立了()科。
A、十B、九C、三D、二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3 【判断题】唐文化不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文化。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 【判断题】汉朝末年佛教来到中国。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1.4唐诗发展的阶段1 【单选题】从什么时候开始,古典诗歌进入了发展期。
()A、诗经B、离骚C、建安D、楚辞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2 【单选题】唐诗被明代的高棅划分为()个时期。
A、四B、一C、二D、三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3 【判断题】唐诗分期中的盛唐和历史分期的一致。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 【判断题】唐朝努力以北朝的“质”来充实南朝的“文”。
华安事业编招聘2020年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对案件有证明意义的证据,在诉讼前对证据加 以固定保护的制度。根上述定义,下列对诉前证据保全的申请可能获 得人民法院批准的是:()
单项选择题 债务人能按期偿还债务,债权人申请对作为抵押品的厂房申请诉前 证据保全 水果商贩李某与供应商王某发生合同纠纷胜诉后王某仍拒不交付 货物,李某申请对该批水果进行诉前证据保全 货主因怀疑运输公司在运输途中卖其货物,诉前申请对运输车辆予 以证据保全 某公司在市上发现有商店出卖假冒其品牌的商品,申请对这些商品 诉前证据保全 12:①出台政策救市②市场需求减弱⑧产品价格下跌④金融风暴爆 发⑤全球经济低迷 单项选择题 ⑤④③②① ④⑤②⑧① ④⑤③①② ①④⑤②③ 13: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其目标就是转变( ),建立新型的公共 事业管理体制。 单项选择题
华安事业编招聘 2020 年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1: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单项选择题 章回小说中常出现“话说”“看官”等字眼,可明显看到话本的痕 迹与影响。 “论”是一种以论证为主要议论方式,以析透彻为宗旨,一般而言, 人物论、史论等较庄重的内容大多采用这一文体,如贾谊的《过秦论》、 苏洵的《六国论》。 疏也称奏疏、奏章,是臣下向君王进言的文书。一般采用分条陈述 的方式,贾谊的《论积贮疏》是疏中的名篇。 唐宋传奇是魏晋笔记小说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情节曲折奇特,结构完 整的短篇小说,《灌园叟晚逢仙女》就是其中的名篇之一。 2:露珠的身体很小,生命也很短暂,但它却是不平凡的。当夜幕 笼罩的时候,它像慈母用乳汁______婴儿一样地滋润着禾苗;当黎明 到来的时候,它又最早睁开那不知疲倦的眼睛;它白天隐身于空气中, 夜晚无声地辛勤工作。 单项选择题 教育 培育 哺育 养育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疏而不离的人类学—由《反景入深林》一书说开去
作者:杨璨
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第02期
前言
台湾著名人类学者黄应贵教授的《反景入深林》一书对人类学理论的总括始终循着反思文化偏见这条主线,以社会和文化两个本体论维度为依托进行探讨,体现了一个有情怀、有追求的人类学者以学术为志业的真诚和以全人类文化视野为宗旨的宽怀。
书里透出来的带着浓浓个人情怀的理论观照,也深深的影响了作为读者的我。
也许田野工作的旅程是孤独的,但人类学者却因为受到异文化星系的震撼而不寂寞。
理解他者需要破除我执的“疏”,却又不能从全人类大文化视野中“离”去。
此谓“疏而不离”。
本文从黄应贵教授的《反景入深林-人类学的观照、理论与实践》谈起,结合老师课堂上的讲述,和自己的一些体会,力求作出一篇还算真诚的文章。
书本内容众多,笔者才疏学浅,只能有所挑选,有感而发。
人类学的力量
在《反景入深林》一书中,作者黄应贵教授在序里写道,他作为一个非西方文化下成长的人类学者,面对从西方所发展出来的学问,仍然还是无法否认西方人类学的优越性而不可避免地去学习,甚至接受其成果,并受到影响。
但这并不表示这接受是没有选择性的,事实上人类学的特色之一就是透过被研究对象的特性反思,提出已有知识理论中的文化偏见,特别是资本主义文化的偏见,由已知探讨未知。
书中最后一章里,黄教授又提出他的社会实践理想是“如何解答资本主义经济以外的另一种可能”,并为此义无反顾地追寻和实践。
有人说,过去近一百年,人类学家在追问的只有一个问题:人与人究竟是不是一样的?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人类学的学科定义五花八门,各门各派主张不同,但大家基本都公认,人类学家要尊重不同于我们的人和文化,才是真正的“自觉”。
人类学的前辈大家们树立的理论各不相同,比如英国社会人类学派,马林诺夫斯基注重民族志和田野,拉德克里夫-布朗注重比较社会研究。
而美国人类学家更多地注重了民族志和文化意义。
总而言之,人类学让我们远离我们,在对别人的看清中产生一种对自己的陌生感,从而在这种陌生感中产生一种客观的认识,“使我们的主观性落在一个他者的世界接受拷问” ,从“疏而不离”中学会理解他人,启迪人生。
社会理论溯源
在人类学学科领域,社会理论三大家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的理论体系是重要的理论溯源。
黄应贵认为,涂尔干的社会理论是最早产生深远影响的,而其中“社会事实”的概念尤为重要。
涂尔干认为“社会”就是一个“社会事实”,是独立存在自成一格的真实,而且其必须由社会现象本身来解释,社会可以像可观察的客观存在物一样客观地加以研究。
社会是可以通过有机团结整合的。
但这样的假定有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倾向,不可概而论之,这是涂尔干社会理论的困境与缺陷。
韦伯注重社会制度与社会行为的文化意义,注重意义理解与价值相对。
行动是有“精神”的。
韦伯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理想型”,或者说“理念化”,相对涂尔干的客观论,韦伯是彻底的主观论立场。
而马克思理论虽然有名,但其被用到人类学的研究却是较晚而且较曲折的。
笔者的老师把马克思比喻为社会人文科学领域中游荡的幽灵。
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凸显人的社会性、历史性与实践能动性,并且提出了支配与异化,从生产注意、阶级色彩和个体主义等角度出发,是一个注重生产、实践、历史的理论体系,关注的重点是生产模式。
在对人类学的影响方面,主要是政治经济学派和结构马克思理论。
人类学家的田野:孤独与震撼
台湾著名的人类学家李亦园教授在为他台大人类学系的学弟、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乔健教授著作《漂泊的永恒: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一书做的序中写道:
“学人类学的人不但在学校里十分孤单寂寞,毕业后去做田野工作更是寂寞。
人类学的研究工作有一大特色,那就是要到研究的地方去做深入的调查探索,无论是蛮荒异域或者是穷乡僻壤都要去住过一年半载,并美其名叫‘参与观察’,认为只有这样长时间地深入于其中,才能真正彻底地了解你所研究社群的实情。
但是在那样的蛮荒或偏远地区而又人生地不熟之处,单枪匹马要去住一年半载,不但孤单寂寞,而且甚至于危险万分并有生命危险。
……但是人类学家为什么要这样自我放逐似的去备尝田野的孤单寂寞呢?那是因为田野调查实在有其吸引人之处,尤其是面对异民族文化之时,所引起的那种文化冲击或文化震撼,经常是使你终身难忘,甚至于刻骨铭心。
……人类学家执着于人性普同本质与文化歧异的追寻,就像瑶民的千家峒寻根,或是基督徒的找寻天国复临的运动一样,忍受寂寞与困难,锲而不舍去追求他的理想。
然而他与宗教徒或少数族群也有不同之处,他们用理性与科学,而不用传说或巫术,去追求理想之国,所以其历程虽然寂寞,但是理想之国终会有一天到临的。
”
之所以引用这长长的一段话,是觉得李教授实在是说的很好。
做一个人类学者,常常需要“离我远去” ,到一个自己不熟悉的地方待上很长一段时间,体会人的生活的面貌,以客位的眼光审视他人和自己。
田野调查为马林诺夫斯基所规范化,但他自己也在日记里表达过作为一个正常人在做田野过程中的苦闷。
但苦闷和孤独未必使他寂寞,他有他的学术理想和情怀支撑,而且一旦受到文化的震撼,并且反观到自身与社会,那些孤独和郁闷并不会使他寂寞,反而是人类学者特殊的理解能力的发挥。
人类学,是一段孤独但不寂寞的旅程。
现代人类学发展到今天,旗下众多流派纷纭,各种学术观点不断在刷新前人的结论。
从前面的讲述大致可以看到人类学学科的特点,即新课题的出现源于解决之前未解决的问题和应对
社会新浮现的现象,剔除文化偏见,并建构在与全人类社会文化的参照上。
这样的学科视野使一个成功的人类学者尽管只是研究某个时代某地的特定一群人的文化,却能够有效而深入再现特定时空下人的心性。
而且不得不说,西方人类学大师的原著对笔者而言很多都不容易读,笔者常常对着一句话思索好一会儿不得其解或似得甚解。
然而我知道,我需要疏而不离的坦然面对和理解大文化视野下的各种异文化。
人类学给我的那些视角和思考方式,虽然会对我们的世界有些痛苦的思考,但似乎总比盲目的活着要好。
参考文献
[1]黄应贵.反景入深林:人类学的关照、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乔建.漂泊的永恒: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
杨璨(1988.10--),女,26,苗族,籍贯贵州铜仁,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2013级硕士,研究方向:应用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