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第一章《1.8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应用》教学设计教科版必修1
高中物理《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教案设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掌握匀速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
2.掌握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3.能够应用匀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描述方法。
2.匀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能够将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2.理解加速度为零的物理学概念。
四、教学过程1.模块一:引入1.1.教师寻找一个简单的物理现象,并用其引入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1.2.学生回答问题,简单介绍匀速直线运动概念和描述方法。
2.模块二:学习2.1.教师通过给出不同时间和位置的物体运动状态,引导学生探究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2.2.学生借助计时器,细心地进行实验记录,并得出其运动规律。
2.3.学生把实验得出的规律列出来,并简单解释其意义。
3.模块三:巩固3.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将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3.2.分享讨论结果,各小组可以解释其解决方案。
4.模块四:实践4.1.学生在实际中应用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进行反应时间测量,集中讨论,进一步巩固知识。
五、教学方法1.引导探究法2.讨论和分享法3.实践运用法六、教学手段1.实验器材:计时器、磁力观测器、直线运动轨道等。
2.计算器和电脑。
3.录像、PPT等多媒体教具。
七、教学评价1.学生在实验中的记录是否精细、准确。
2.学生在讨论中的主动性、创造力和思维。
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难易程度。
四、教学小结通过本课,学生掌握了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描述方法,理解加速度为零的物理学概念。
更重要的是,学生深刻领会了物理学中规律的意义,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深入理解。
高中物理 1.8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第2课时)教学案 教科版必修1
高中物理 1.8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第2课时)教学案教科版必修11、1.8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第二课时[目标定位] 1.进一步娴熟把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导出公式及特点,并能娴熟应用.2.能推导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几个比例式.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1)速度公式:v=v0+at;(2)位移公式:x =v0t+at2.2.匀变速直线运动常用的导出公式(1)速度位移公式:v2-v=2ax;(2)平均速度公式:==v;(3)位移差公式:x2-x1=aT2.一、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的应用1.两个公式v=v0+at和x=v0t+at2中包括五个物理量,原则上已知其中三个物理量可以求解另外两个物理量,可以解决全部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但要留意公式的矢量性,解题时应先依据规定好的正方向确2、定好全部矢量的正负值.2.解决运动学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审题→画过程草图→推断运动性质→选取正方向→选用公式列方程→解方程,必要时要进行商量(比方刹车问题).例1 (2021~2021乐山期中)如图1所示,物体从光滑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经过B点进入水平面(设经过B点前后速度大小不变),最终停在C 点.每隔0.2s通过速度传感器测量物体的瞬时速度,下表给出了部分测量数据.(重力加速度g=10m/s2)求:图1t(s)00.20.4…1.21.4…v(m/s)01.02.0…1.10.7…(1)物体在斜面和水平面上滑行的加速度大小;(2)物体在斜面上下滑的时间;(3)t =0.6s时的瞬时速度v.解析(1)由前三列数据可知物体在斜3、面上匀加速下滑时的加速度大小为a1==5m/s2,由后两列数据可知物体在水平面上匀减速滑行的加速度大小为a2==2m/s2.(2)由v5=2+5t=1.1+2(0.8-t),解得t=0.1s,即物体在斜面上下滑的时间为0.5s.(3)t=0.6s时物体已在水平面上,其瞬时速度为v=v1.2+a2(1.2-t)=2.3m/s.答案(1)5m/s2 2m/s2 (2)0.5s (3)2.3m/s例 2 (2021广东高一期中)一辆汽车以v0=10m/s的速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运动,刹车2s后它的速度降为6m/s.求:(1)刹车过程中的加速度;(2)刹车后经多长时间汽车停下;(3)汽车从刹车开始到停下所发生的位移.解析(1)由运动学公式4、可得:a=将数据代入可解得:a=-2m/s2(2)汽车停车所需时间t,由运动学公式可得:t=由可解得:t=5s(3)汽车刹车可以看做反向匀加速直线运动,由x=at2=25m答案(1)-2m/s2 (2)5s (3)25m二、导出公式的应用1.v2-v=2ax此式不涉准时间,若题目中已知量和未知量都不涉准时间,利用此式往往比较简洁.2.x =t普遍适用于各种运动,而==v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两者相结合可以轻松地求出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或者初、末速度.3.x2-x1=aT2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进一步的推论有xm-xn=(m-n)aT2(其中T为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xm为第m个时间间隔内的位移,xn为第n个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例35、(2021~2021河南高一期中)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途中先后经过相距27m的A、B两点所用时间为2s,汽车经过B点时的速度为15m/s.求:(1)汽车经过A点时的速度大小和加速度;(2)汽车从出发点到A点经过的距离;(3)汽车经过B点后再经过2s到达C点,则BC间距离为多少?解析(1)设汽车运动方向为正方向,过A点时速度为vA,则AB段平均速度为:AB==故由x=t=ABt=t解得vA=12m/s.对AB段:a===1.5m/s2.(2)对OA 段(v0=0):由v2-v=2ax得xOA==48m.(3)汽车经过BC段的时间等于经过AB段的时间,依据x2-x1=aT2公式对于AC段有:xBC-xAB=aT26、,得xBC=xAB+aT2=27m+1.522m=33m.答案(1)12m/s (2)6m/s (3)33m三、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按时间等分(设相等的时间间隔为T)(1)1T末、2T末、3T末...、nT末瞬时速度之比v1∶v2∶v3∶ (v)=1∶2∶3∶...∶n(2)1T内、2T内、3T内、...、nT内的位移之比x1∶x2∶x3∶...∶xn=12∶22∶32∶...∶n2(3)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第n个T内位移之比xⅠ∶xⅡ∶xⅢ∶ (x)=1∶3∶5∶…∶(2n-1)2.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按位移等分(设相等的位移为x)(1)通过前x、前2x、前3x…时的速度之7、比v1∶v2∶v3∶…∶vn=1∶∶∶…∶(2)通过前x、前2x、前3x…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t1∶t2∶t3∶…∶tn=1∶∶∶…∶(3)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tⅠ∶tⅡ∶tⅢ∶…∶tn=1∶(-1)∶(-1)∶…∶(-)留意:(1)以上比例成立的条件是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对于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把它看成逆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应用比例关系,可使问题简化.例4 如图2所示,在水平面上固定着三个完全相同的木块,一粒子弹以水平速度v射入.若子弹在木块中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当穿透第三个木块时速度恰好为零,则子弹依次穿入每个木块时的速度之比和穿过每个木块所用时间之比分别为( )图2A.v1 8、∶v2∶v3=3∶2∶1B.v1∶v2∶v3=∶∶1C.t1∶t2∶t3=1∶∶D.t1∶t2∶t3=(-)∶(-1)∶1解析把子弹的运动看做逆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子弹由右向左依次“穿出”3个木块的速度之比为1∶∶.则子弹实际运动依次穿入每个木块时的速度之比v1∶v2∶v3=∶∶1,故B正确;子弹从右向左,通过每个木块的时间之比为1∶(-1)∶(-).则子弹实际运动通过连续相等位移的时间之比为t1∶t2∶t3=(-)∶(-1)∶1,故D正确.答案BD针对训练质点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1个2s、第2个2s和第5个2s内三段位移比为( )A.1∶4∶25B.2∶8∶7C.1∶3∶9D.2∶2∶1解析质点做初9、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位移之比为:1∶3∶5∶7∶…(2n-1),所以质点在第1个2s、第2个2s 和第5个2s内的三段位移比为1∶3∶9,因此选C.答案C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的应用1.(2021内蒙古高一期中)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的汽车,第一秒内通过0.4m路程,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第1s末的速度为0.8m/sB.加速度为0.8m/s2C.第2s 内通过的路程为1.2mD.前2s内通过的路程为1.2m解析第1秒内通过0.4m路程,故x=at2可得:a=0.8m/s2,第1秒末的速度为v =at=0.8m/s,A、B正确;前2s内通过的路程x前2=at2=0.822m =1.6m,故第2秒内的路10、程为x第2s=x前2s-x前1s=1.6m-0.4m=1.2m,C正确,D错误.答案ABC导出公式的应用2.一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m/s,加速度大小为1m/s2,则物体在停止运动前1s内的平均速度为( )A.5.5m/sB.5m/sC.1m/sD.0.5m/s解析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静止相当于反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停止运动前1s内的平均速度,相当于匀加速运动第1秒内的平均速度,==m/s =0.5m/s.应选D.答案D3.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从某时刻起5s 内位移是20m,10s内位移是70m,求质点的加速度和开始计时起5s 末的瞬时速度.解析依据题意可知第二个5s内的位移是x2=x-x1=70m-20m=511、0m,依据推论有:x2-x1=aT2?a==1.2m/s2;依据平均速度公式可知开始计时起,5s末的瞬时速度为v5===m/s=7m/s.答案 1.2m/s2 7m/s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几个比例式4.(2021广东高一月考)一位骑自行车的人沿着直线从静止开始运动,在第1s、第2s、第3s、第4s内,通过的路程分别为1m、2m、3m、4m,有关其运动的描述正确的选项是( )A.4s内的平均速度是2.5m/sB.在第3、4两秒内平均速度是3.5m/sC.第3s末的瞬时速度肯定是3m/sD.该运动肯定是匀加速直线运动解析自行车在4s 内的位移s1=10m,则平均速度为′=s1/t=2.5m/s,A正确;第3、4两秒内的位移s2=12、7m,则平均速度为′==3.5m/s,B正确;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1∶3∶5∶7…,而此题不符合这种关系,自行车的运动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第3s 末的速度也就不是3m/s,C、D错误.答案AB5.(2021四川成都期中)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它在第1秒内与第2秒内位移大小之比为x1∶x2,在走完第1米时与走完第2米时的速度大小之比为v1∶v2,则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x1∶x2=1∶3,v1∶v2=1∶2B.x1∶x2=1∶3,v1∶v2=1∶C.x1∶x2=1∶4,v1∶v2=1∶2D.x1∶x2=1∶4,v1∶v2=1∶解析质点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它在连续相等13、的时间内的位移之比x1∶x2∶x3…xn=1∶3∶5…(2n-1),所以x1∶x2=1∶3,;由v2=2ax得,v1∶v2=1∶.答案 B。
教科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课件--1.8.-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思考导学
1、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在任意一段时间t内 的平均速度与该段时间中间时刻t/2时的瞬时速度有什么 关系?
2、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中间时刻t/2时的瞬 时速度与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有什么关系?
3、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 相等吗?
形成共识
推论1: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任意一段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 间中间时刻t/2时的瞬时速度。
点间还有4个打印点未标出,量得0与1两点间的距离s1=30mm,3与
4两点间的距离s 4=48mm,则小车在0与1两点间平均速度为______,
小车的加速度为
。
01
2
3
4
5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会是什么味道。 10 、做一个决定,并不难,难的是付诸行动,并且坚持到底。 4 、感谢黑夜的来临,我知道今天不论有多失败,全新的明天仍然等待我来证明自己。 9 、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13 、一个实现梦想的人,就是一个成功的人。 18 、迷失了双眼,却可以乐观地聆听一切。 10 、原谅,不过是将遗憾悄悄掩埋;忘记,才是最深刻彻底的宽容。 10 、即使被遗弃了,也不要伤感下去。 18 、笑对人生,能穿透迷雾;笑对人生,能坚持到底;笑对人生,能化解危机;笑对人生,能照亮黑暗。 9 、知识是无限的,要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中去。 4 、驰骋于自己的天下,奔腾在碧绿的山间,成功在于不断地超越。 17 、敌人变成战友多半是为了生存,战友变成敌人多半是为了金钱。 3 、幸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不流于表面,而是存于你的内心。 5 、有梦就应寻,紧握自己的笔,描绘属于自己的明天。 2 、人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许多人为了逃避苦一阵子,却苦了一辈子。 19 、只要拥有无限的热情,一个人几乎可以在任何事情上取得成功。 13 、只有愚蠢的人会哭着乞求被信任。 4 、在世界的历史中,每一伟大而高贵的时刻都是某种热忱的胜利。
高中物理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教案 教科版必修1
高中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教案教科版必修1 1、第1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学问与技能1.把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知道它是如何推导出来的,知道它的图象的物理意义,会应用这一公式分析和计算.2.把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会应用这一公式分析和计算.3.能推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式,并会运用它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从表格中分析处理数据并能归纳总结.培育学生将已学过的数学规律运用到物理当中,将公式、图象及物理意义联系起来加以运用,培育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本质特点,既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设计教学重点应用数学工具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2、.教学难点1.留意数学手段与物理过程的紧密联系.2.将公式、图象及其物理意义联系起来.3.获得匀变速运动的规律,特殊是用图象描述运动.图象的应用和公式的选择是两个难点.教具预备多媒体工具,作图工具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物理学中将物体速度发生改变的运动称为变速运动.一般来说,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速度改变状况特别冗杂.本节,我们仅商量一种特别的变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推动新课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合作探究请同学们阅读P33的实例并合作商量表31的数据.从数据中可知:小车速度不断增大,但是加速度保持不变.得出结论:物理学中,称物体加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3、线运动是一种最简洁而且特别的变速直线运动,它的重要特点是:物体在直线运动过程中,加速度为一恒量.当加速度与速度同向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加速度与速度反向时,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但是为了商量的方便,人们通常将某些物体的运动或其中一段运动近似认为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v-t=v0+at速度公式:a=v0+at〔由加速度定义推导〕其中v-t为末速度〔时间t秒末的瞬时速度〕v0为初速度〔时间t秒初的瞬时速度〕a为加速度〔时间t秒内的加速度〕商量:一般取v0方向为正,当a与v0同向时,a0;当a与v0反向时4、,a0.当a=0时,公式为v-t=v0当v0=0时,公式为v-t=at当a0时,公式为v-t=v0-at〔此时a只能取肯定值〕可见:v-t=v0+at 为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的一般表达形式〔只要知道v0和a就可求出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速度—时间图象:(1)由v-t=v0+at可知,v-t是t的一次函数,依据数学学问可知其速度—时间图象是一倾斜的直线.(2)由v-t图象可确定的量:可直接看出物体的初速度;可找出对应时刻的瞬时速度;可求出它的加速度〔斜率=加速度〕;可推断物体运动性质;可求出t时间内的位移.例如:依据图3-1-1我们可以求出:图3-1-1(1〕甲的初速度为2m/s,乙的初速5、度为12m/s;(2〕在第2s末甲、乙瞬时速度相同,均为6m/s;(3〕甲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2m/s2;乙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为-3m/s2;(4〕甲、乙前2s内的位移分别为:s甲=〔2+6〕2/2m=8ms 乙=〔12+6〕2/2m=18m.三、位移—时间关系1.平均速度公式=由于物体做匀变速运动,物体的速度改变是匀称的,它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等于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值.2.位移—时间关系s=v0t+at2.教师精讲1.推导因为s=,=,所以s=ts=〔v0+v0+at〕t=v0t+at2.2.商量:当a=0时,s=v0t;当v0=0时,s=at2;当a<0时,s=v0t-at2〔6、此时a只能取肯定值〕.3.位移公式s=v0t+at2也可由速度图象推出.[例题剖析1]如图3-1-2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图3-1-2A.前10s的加速度为0.8m/s2,后5s的加速度为1.6m/s2B.15s 末回到出发点C.前10s的平均速度为4m/sD.15s物体的位移为60m 解析:a1=0.8m/s2a2=-1.6m/s215s末的速度为零,但是15s内的位移为60m前10s内的平均速度为40/10m/s=4m/s15s内的位移为815m=60m.答案:CD[例题剖析2]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方程为s=(5t+2t2)m,则该物体的初速度为______________7、__,加速度为______________,2s内的位移大小是_______________.解析:与标准方程相比较一次项系数为初速度,二次项系数的两倍为加速度,v0=5m/s,a=4m/s2,s=18m.答案:5m/s4m/s18m[例题剖析3]以8m/s匀速行驶的汽车开始刹车,刹车后的加速度大小为2m/s2,试求:(1)汽车在第3s末的速度为多大?通过的位移为多大?(2)汽车开始刹车后的最大位移.(3)汽车通过最大位移中点时的速度.解析:(1)由公式v-t=v0+at可知v0为8m/s,加速度a为-2m/s2,3s末的速度为2m/s由公式s=v0t+at2可知s=15m.(2)汽车8、最大滑行位移为16m.(3)汽车滑行过最大位移中点时的速度为4m/s.答案:〔1〕2m/s;15m(2)16m(3)4m/s教师精讲位移—时间关系s=v0t+at2另一种推导方法:依据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来推导(微元法).图3-1-3意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数值上等于速度图线下方梯形的面积.思索:若是非匀变速直线运动,这一结论还适用吗?图3-1-4课堂小结速度公式v-t=v0+at和位移公式s=v0t+at2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基本公式,在一条直线上的矢量可用“+”“-”号表示其方向.一般以v0的方向为正方向,所以与v0的方向相同为正,与v0的方向相反为负.布置作9、业1.某质点的位移随时间而改变的关系式为s=4t+2t2,s和t 的单位分别是m和s,则质点的初速度与加速度分别为()A.4m/s与2m/s2B.0与4m/s2C.4m/s与4m/s2D.4m/s与02.汽车以2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刹车后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为5m/s2,则刹车后6s内汽车的位移是()A.30mB.40mC.10mD.03.试证明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为:=.〔利用速度和位移公式或者用v-t图进行说明〕板书设计匀变速运动的规律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v-t=v0+at商量:一般取v0方向为正方向,当a与v0同向时,a0;当a与v0反向时,a10、0.当a=0时,公式为v-t=v0;当v0=0时,公式为v-t=at;当a0时,公式为v-t=v0-at〔此时a只能取肯定值〕.速度—时间图象:(1)由v-t=v0+at可知,v-t是t的一次函数,依据数学学问可知其速度—时间图象是一倾斜的直线.图3-1-5(2)由v-t图象可确定的量:可直接看出物体的初速度;可找出对应时刻的瞬时速度;可求出它的加速度〔斜率=加速度〕;可推断物体运动性质;可求出t时间内的位移.二、位移—时间关系s=v0t+at2.。
高中物理 第1章 第8节《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导学案 教科版必修1
本章复习课建议用1节课的课时,关键仍然在对基础问题的复习上,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及对其大小、方向的认识,并能够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现阶段受力分析也只分析物体受力个数比较少、简单的情况,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和渐进性。
课前
准备
本章知识学生的掌握情况可能有比较大的差异,要了解大多数学生处于什么状况。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收集学生提出来问题,注意一题多解的准备。
导学过程设计
程序设计
学习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媒体运用
预习过程
梳理知识
确保每一位学生处于预习状态。
回顾本单元内容,可以查阅教材和以前的学案,对本章内容的知识体系和重点难点有所了解。
PPT演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完成学案
巡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展,学生填写学案的情况。
尽可能多得独立完成学案内容,至少完成单元体系构建的内容。
图片展示
第一层级
研读教材
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双色笔,确保每一位学生处于预习状态。
通读教材,作必要的标注,梳理出本节内容的大致知识体系。
PPT课件呈现学习目标
完成学案
巡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展和学生填写学案的情况。
尽可能多得独立完成学案内容,至少完成第一层级的内容。
结对交流
指导、倾听部分学生的交流,初步得出学生预习的效果
因为子弹在同样的木板中做减速运动的加速度是相同的,而末速度都是0,通过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解答。
板书、口头表述
主题3:平均速度公式的推导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分析,
用平均速度的定义式求出平均速度的表达式,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求出中间时刻瞬时速度的表达式。
板书和PPT课件
第三层级
2019_2020学年高中物理第1章8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教案教科版必修1
8.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一、位移与速度的关系1.公式:v 2t -v 20=2ax ;若v 0=0则v 2t =2ax .2.推导:速度公式v t =v 0+at ,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由以上两式可得:v 2t -v 20=2ax .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几个推论 1.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1)公式:v x2=(2)推导: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段位移x 的初、末速度分别是v 0和v t ,加速度为a ,中间位置的速度为v x2,则根据速度与位移关系式,对前一半位移:v 2x 2-v 20=2a ·x2,对后一半位移v 2t -v 2x 2=2a ·x 2,即v 2x 2-v 2=v 2t -v 2x 2,所以v x 2=2.由静止开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几个重要比例关系 (1)T 末,2T 末,3T 末,…,nT 末瞬时速度之比v 1∶v 2∶v 3∶…∶v n =1∶2∶3∶…∶n .(2)T 内,2T 内,3T 内,…,nT 内的位移之比x 1∶x 2∶x 3∶…∶x n =12∶22∶32∶…∶n 2.(3)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第n 个T 内位移之比x Ⅰ∶x Ⅱ∶x Ⅲ∶…∶x n =1∶3∶5∶…∶(2n -1).(4)通过前x ,前2x ,前3x ,…,前nx 位移时的速度之比v 1∶v 2∶v 3∶…∶v n =1∶2∶3∶…∶n .(5)通过前x ,前2x ,前3x ,…前nx 位移所用时间之比t 1∶t 2∶t 3∶…∶t n =1∶2∶3∶…∶n .(6)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t Ⅰ∶t Ⅱ∶t Ⅲ∶…∶t n =1∶(2-1)∶(3-2)∶…∶(n -n -1).1.思考判断(1)公式v 2t -v 20=2ax 适用于所有的直线运动.(×)(2)公式v 2t -v 20=2ax 中的四个物理量都是矢量,各量的正、负表示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还是相反.(√)(3)因为v 2t -v 20=2ax ,则v 2t =v 20+2ax ,所以物体的末速度v t 一定大于初速度v 0.(×) (4)只有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v x 2> v t 2的关系才是成立的. (×)(5)对于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以把它看成逆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应用比例关系进行求解.(√)2.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第1 s 内、第2 s 内、第3 s 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 )A .1∶3∶5B .1∶4∶9C .1∶2∶3D .1∶2∶ 3A [由于第1 s 内、第2 s 内、第3 s 内的位移之比x 1∶x 2∶x 3=1∶3∶5,而平均速度v =x t,三段时间都是1 s ,故三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之比为1∶3∶5,故A 正确.]位移与速度的关系1.对公式v 2t -v 20=2ax 的理解(1)适用条件:公式表述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2)公式的矢量性:公式中v 0、v t 、a 、x 都是矢量,应用时必须选取统一的正方向,一般选v0方向为正方向.①物体做加速运动时,a取正值,做减速运动时,a取负值.②x>0,说明物体位移的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x<0,说明物体位移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2.两种特殊形式(1)当v0=0时,v2t=2ax.(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度直线运动).(2)当v t=0时,-v20=2ax.(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例1】我国多地出现了雾霾天气,给交通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危害,某地雾霾天气中高速公路上的能见度只有72 m,要保证行驶前方突发紧急情况下汽车的安全,汽车行驶的速度不能太大.已知汽车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为5 m/s2.(1)若前方紧急情况出现的同时汽车开始制动,汽车行驶的速度不能超过多大?(结果可以带根号)(2)若驾驶员从感知前方紧急情况到汽车开始制动的反应时间为0.6 s,汽车行驶的速度不能超过多大?思路点拨:①该问题中减速过程中,已知量和未知量都不涉及时间,可用速度和位移的关系式求解.②在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内,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解析] (1)汽车刹车的加速度a=-5 m/s2,要在x=72 m内停下,设行驶的速度不超过v1,由运动学公式有:0-v21=2ax代入题中数据可得:v1=12 5 m/s.(2)设汽车行驶的速度不超过v2,在驾驶员的反应时间t0内汽车做匀速运动的位移为x1,则x1=v2t0刹车减速位移x2=-v22 2ax=x1+x2联立各式代入数据可得:v2=24 m/s.[答案] (1)12 5 m/s (2)24 m/s运动学问题的一般求解思路(1)弄清题意.建立一幅物体运动的图景,尽可能地画出草图,并在图中标明一些位置和物理量.(2)弄清研究对象.明确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据公式特点选用恰当公式.(3)列方程、求解.必要时要检查计算结果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1.美国“肯尼迪”号航空母舰上装有帮助飞机起飞的弹射系统.已知“F-15”型战斗机在跑道上加速时,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5 m/s 2,起飞的最小速度是50 m/s ,弹射系统能够使飞机具有的最大速度为30 m/s ,则:(1)飞机起飞时在跑道上至少加速多长时间才能起飞? (2)航空母舰的跑道至少应该多长?[解析] (1)飞机在跑道上运动的过程中,当有最大初速度、最大加速度时,起飞所需时间最短,故有t =v t -v 0a =50-305s =4 s则飞机起飞时在跑道上的加速时间至少为4 s. (2)由v 2t -v 20=2ax 得x =v 2t -v 202a =502-3022×5m =160 m ,即航空母舰的跑道至少为160 m.[答案] (1)4 s (2)160 m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几个推论1.平均速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还等于这段时间初、末速度矢量和的一半.推导:设物体的初速度为v 0,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为a ,t 秒末的速度为v . 由x =v 0t +12at 2得,①平均速度v =x t =v 0+12at ②由速度公式v t =v 0+at 知, 当t ′=t 2时,v t 2=v 0+a t2③ 由②③得v =v t2④又v t =v t 2+a t2⑤联立以上各式解得v t 2=v 0+v t 2,所以v =v t 2=v 0+v t2。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1章第八节《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应用》ppt课件
2 2 v - v 3.位移与速度关系式:____________. t 0=2ax
4.平均速度公式: v =v t =v0+vt .
2 2
思考感悟 狙击步枪与冲锋枪的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狙击步枪 的枪筒比较长(如图1-8-1),据你所学的物理知 识,说明其中的道理.
第八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课标定位:
应用:运用公式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有关问
题.
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和适用范围.
认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公
式中各变量的含义.
课标定位
课前自主学案
第 八 节
核心要点突破
课堂互动讲练 知能优化训练
课前自主学案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2 2 v - v t 0=2ax ,若v0=0, 1.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___________
特别提醒:
(1)以上比例成立的前提是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
加速直线运动.
(2)对于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把它看
成逆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应用比
例关系,可使问题简化.
即时应用(即时突破,小试牛刀)
2.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过3 s停止运
动,那么汽车在先后连续相等的三个1 s内通过
v2 则_____________. t =2ax
2.公式推导:vt=v0+at① 1 2 x=v0t+ at ② 2 vt-v0 由①式得 t= ,将此式代入②式 a 2 得:v2 - v t 0=2ax.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四个基本关系式 v0+at 1.瞬时速度公式:vt=__________.
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1 1.8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课程教学设计)
1.8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努力遵循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主线,倡导情境设置、生生交流,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努力促使学生成为一个研究者.本节教学内容:的基本特点是讲述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推导速度-位移公式,着重培养学生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本节内容是对前面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复习与巩固,使学生无论在对知识的理解上还是在处理实际问题上都能有所提高.教学方法:根据教学总体目标、学生情况和教学资源,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有启发式和探究式.改变教师一味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努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的主线进行.课堂上减少教师滔滔不绝的画面,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进行交流、讨论.转变学、教方式,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对教学中关键环节的处理方法: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教学手段: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充分利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旨在培养学生解读物理情境的能力,以达到公式的灵活应用.学习任务分析:学习任务结构层次图示如下:本节课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的深化和应用,教材的重点是公式的应用.只有深刻理解运动的物理过程和公式的意义,才能理解和掌握.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公式的灵活应用,同时兼顾一题多解.在对公式的灵活应用过程的探究中,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从三个层次展开讨论.第一层次:飞机跑道的设计,已知加速度、初速度、末速度、求位移.第二层次:喷气式飞机制动系统设计,第一步已知初速度、末速度、加速度、求位移.第二步已知位移、初速度、末速度、求加速度.第三层次:一起交通事故的分析,第一步已知初速度、末速度、位移、求加速度;第二步已知初速度、末速度、加速度、求位移;第三步已知初速度、加速度、位移、求末速度.通过上述三个层次的探究,公式的灵活应用就水到渠成了.学习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系统学习过有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知识.学生已掌握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并知道位移——时间和速度——时间图像.同时,已经掌握,这两个公式的灵活应用,已经完全具备了研究和学习公式的学习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2)会推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并会应用.(3)会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4)提高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分析能力,着重物理情境的过程,从而训练一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5)培养学生将已学过的数学规律运用到物理当中,将公式、图像及物理意义联系起来加以运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重点:会运用公式分析、计算.教学难点:具体到实际问题当中对物理意义、情境的分析,选择适合的物理公式解决问题.教学准备:录像:飞机起飞,一起两车相撞的交通事故PPt课件.教学用具:书、笔、纸课时安排:2课时层次教学过程备注活动一:放飞机起飞的录像,再放 PPt 显示题目请你设计一种跑道,给一特殊类型的喷气式飞机使用.该飞机在跑道上滑行时以a=4.0m/s2恒定的加速度增速,当速率达到 85m/s时就可以升空.如果允许飞机在达到起飞速率的瞬时停止起飞而仍不会滑出跑道,且能以大小为5.0m/s2的恒定加速度减速,跑道的长度应当设计为多长 ?1.通过放录像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有物理教师引导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导出公式由(1)(2)式导出(3)(4)式教师引导学生活动方法四:利用图像面积,1.巩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2.注重物理情境过程的分析,而不是盲目地带公式3.学会多角度解决同一问题活动二机场跑道为 2500m,喷气式飞机以恒定的加速度a=3.5m/s2增速,当速率达 95m/s可升空,假定飞机在到达此速率时就因故要停止飞行,设计出的喷气式飞机的制动系统至少要能产生多大的加速度?学生活动重点是公式的应用活动三:(PPt显示)一起交通事故的分析某公路上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车辆总质量大于12t的载重汽车与一辆总质量小于4.5t的空载小车迎面相撞,空载小车的前部车体损坏,驾驶员受伤,载重汽车的前车灯撞坏.数据:表一装初速度(km/h)制动距离(m)培养学生用物理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载大型汽车空 20 ≤4.4总质量>12t 重 30 ≤9.5小型汽车空 30 ≤ 6.5总质量<4.5t 重≤ 7.0国家对于机动车辆要进行定期检验,不符合技术指标的不能上路.这辆车都符合表中的技术标准.假定两车的制动距离可用上表中对应的最大值分析.交警测得两车制动点之间的距离为 96m,制动时重载汽车的速度为 60km/h ,空载小车的速度为 90km/h ,事故地点距重载汽车制动点 38m.分析:两车的自身长度可以略去,当做两运动质点进行分析.根据上表数据,进行计算,填写下表:制动前车速(km/h)制动加速度(m/s2)制动距离 (m) 出事地点车速(m/s)重载汽车60空载小车90学生讨论教科书中给出的图 l -8- l 是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应鼓励学生独立分析.选取表一中第二行、第三行的数据,分别计算.重载汽车汽车的加速度为 3.65m/s2空载小车的加速度为5.34m/s2以此分别以各自的加速度刹车,刹车距离分别为 38m 和气58.5m.由题意,到事故地点,重载汽车到事故点已停,空载小车未停,由此可获得的结论是:空载小车碰了重载汽车.由物理公式解得,空载小车到事故地点时车速为2.36m/s.小结:这一节我们主要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应用.在应用时,要注意物理过程,要结合实际具体分析.作业:复习本节内容,并从物理的眼光去重新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事例,然后解释它.教学流程:教学反思:(1)注重以问题为主线,通过物理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自己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问题,更要鼓励问题小组内和问题小组间对问题的交流、合作和探究,这是新课标和新课程所反映的一个基本理念.(2)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无论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还是对问题的探究,都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并努力增大参与面.探究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实际的合作探究过程可能显得较长.本教学设计实际授课时间也并不宽裕.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进行最具实效的合作探究?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师必须在保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前提下做好引导.这确实也是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深入研究和探索.在对学生的想法和所提问题的评价中,要把握好“鼓励称赞”和“指出错误”的“度”.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教师充分考虑了民主平台和和谐氛围的创设,对学生所提出的看法和想法,努力以“鼓励赞赏”为主进行评价,充分保证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本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教师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探究讨论的能力.(3)本教案从发展性要求出发,充分利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旨在培养学生解读物理情境的能力以及数学推导能力.这两项能力正是新课改理念下的侧重点.如:引导学生推导速度-位移公式,着重培养学生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读第一个物理情境后,加以求解,既是对前面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巩固复习,又是对运用公式能力的提高;在不同例题的分析中采用多角度分析方法,训练学生既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在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的整合上有新的突破.。
教科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1.8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精选课件
生命的绿荫才会越长越茂盛。稗子享受着禾苗一样的待遇,结出的却不是谷穗。进取乾用汗水谱烈军属着奋斗和希望之歌。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
每一件事都要用多方面的角度来看它。机会只对进取有为的人开放,庸人永远无法光顾。困苦能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骄傲,是断了引线的风筝,稍纵即逝;
上青天。这两者都是成才的。如果圆规的两只脚都动,永远也画不出一个圆。有困难是坏事也是好事,困难会逼着人想办法,困难环境能锻炼出人才来。只存
演示实验
①硬币与纸片分别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同时下落 现象:硬币先着地 结论:重的物体下落快快 亚里斯多德(Aristole)的观点 ②取两张相同纸,一张揉成一团,两者也分别从同一 高度由静止同时下落 现象:揉成团的先着地 结论:轻重一样的物体下落快慢不一样 ③取半张纸与一张纸,半张的揉成一团,两者也 分别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同时下落
模拟:
世界著名的比萨斜 塔实验
实验证明: 重的铁球和轻的铁 球下落快慢相同
【结论】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下落 的快慢相同。
一、自由落体运动--理想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 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是: (1).只受重力而不受其他任何力,包括空
现象:半张的先着地
结论:轻的物体下落快快 总结:物体下落快慢不是由它的重量决定的。
伽利略(Galileo)的观点
历史回顾:
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不同观点:
分析:影响硬币与纸片、纸片与纸片没有同时下落的
原因 原因是:空气阻力是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重要因素.
假设:在没有空气阻力时,在同一地点任何物体自由 下落的运动情况都相同.
度变化的大小 C.重力加速度表示自由下落物体运动速度
高中物理 1.8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第1课时)教学案 教科版必修1
1.8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目标定位] 1.会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v 2-v 20=2ax ,并能利用公式解决相关题目.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重要推论:平均速度和Δx =aT 2,并能利用它们解决相关问题.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关系1.关系式:v 2-v 20=2ax ;2.推导: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 =v 0+at 和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消去时间t 即得.3.若v 0=0,速度与位移的关系为v 2=2ax.想一想:如图181所示,如果你是某机场的设计师,知道飞机起飞时的加速度是a ,起飞速度是v ,你将把飞机的起飞跑道设计成至少多长呢?图181答案 飞机起飞时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位移时间公式:v 2-v 20=2ax ,得x =v 2-v 202a =v 22a.一、位移-速度公式的理解及应用1.公式推导:物体以加速度a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设其初速度为v0,末速度为v,则由速度公式:v=v0+at位移公式:x=v0t+12at2得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为v2-v20=2ax注意如果匀变速运动的已知量和未知量都不涉及时间,则利用公式v2-v20=2ax求解问题时,往往比用两个基本公式解题方便.2.对公式的理解:(1)适用条件:匀变速直线运动.(2)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v2-v20=2ax为矢量式,其中的x、v0、a都是矢量,应用时必须选取统一的正方向,一般选初速度v0的方向为正方向.①若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取正值;若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a取负值.②若位移的与正方向相同取正值;若位移与正方向相反,取负值.(3)两种特殊形式:①当v0=0时,v2=2ax,(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②当v=0时,-v20=2ax(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例12013年岁末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在南海传出“顺利完成作战科目试验”的消息.歼15战机成功起降“辽宁舰”,确立了中国第一代舰载机位置.如图182所示,航空母舰上有帮助飞机起飞的弹射系统,已知歼15战机在跑道上加速时产生的加速度为4.5 m/s 2, 战斗机滑行100 m 时起飞,起飞速度为50 m/s ,则航空母舰静止时弹射系统必须使歼15战机具有的初速度为( )图182A .10 m/sB .20 m/sC .30 m/sD .40 m/s解析 根据运动公式v 2-v 20=2ax ,解得v 0=v 2-2ax =502-2×4.5×100 m/s =40 m/s.D 正确.答案 D针对训练 在交通事故分析中,刹车线的长度是很重要的依据,刹车线是汽车刹车后,停止转动的轮胎在地面上滑动时留下的痕迹.在某次交通事故中,汽车刹车线的长度是14 m ,假设汽车刹车时的速度大小为14 m/s ,则汽车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为( )A .7 m/s 2B .17 m/s 2C .14 m/s 2D .3.5 m/s 2解析 设汽车开始刹车时的方向为正方向,由02-v 20=2ax 得a =-v 202x=-7 m/s 2,A 正确.答案 A例2 机场跑道长为2500 m ,喷气式飞机以恒定的加速度a =3.5 m/s 2加速,当速率达95 m/s 时可升空.假定飞机在到达此速率时因故要停止飞行,则喷气式飞机的制动系统至少要产生多大的加速度?解析 设飞机从开始起飞到达到95 m/s 时前进的位移为x 1。
18《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应用》教案(教科版必修1).docx
课题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应用课型复习课学A级目标:知道刹车问题的一般处理步骤,并会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处习理实际问题B级目标:了解追击相遇问题的几种模型,并掌握其AX二X1-X2的解题思想目标C级目标:通过对刹车与相遇问题的理解,加深对数学在物理应用中的认识重点两种典型问题的处理思路难点实际问题与物理模型的对应教法教具无丿I守目王珠九兀学习内容教学补充提问:1、汽车在刹车时一般可近似看成什么运动模型?2、汽车会一直保持这种运动特征吗??3、运动特征发生变化的转折点在那里?例题联系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况回答1某城市规定,汽车在学校门前马路上的行驶速度不得超过4Okm/h, 一次一辆汽车在校门前马路上遇紧急情况刹车,由于车轮抱找出已知量死,滑行时在马路上留下了一道笔直的车痕。
交警测量了车痕的长度,乂从监控资料第1页学习内容教学补充上确定了该车刹车后到停止的时间,立即判断出这辆车是否违规,这是为什么?解析:有车痕长度既知道了刹车后的滑行位移S,又从刹车到停车的时间t也知道了,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它的初速度了:V1A2-V0A2=2aS,V0+1/2at A2=S由两式可得出加速度a,当设末速度V1为0时,得V1都大于或等于40km/h,的话,此车就超速了。
例二以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的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若汽车刹车后第2s内的位移为6・25m(刹车时间超过2s),则刹车后6s 内的位移是多大?解析:第二秒内位移是6.25m,就是说第二秒内平均速度是6.25m/s,这同样是第二秒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由此可知减速1.5s后速度变为6.25m/s ,加速度就是(10-6.25)/1.5=2.5m/s A2,因为是匀减速运动,初速度是10m/s,所以10 / 2.5=4s后静止,总共行走的距离s=0.5*10*4=20mo 根据分析写出解答步骤讨论总结思路刹车时|、可是关键笫2页学习内容追击问题例一甲乙两车沿同一公路同向行驶,甲车在前,乙车在后,他们行驶速度为16m/s,18m/s.已知驾车紧急刹车是的加速度al为3米每平方秒,乙车紧急刹车加速度为4米每平方秒,乙车司机的反应时间为0.5s。
2019_2020学年高中物理第1章8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教案教科版必修1
8.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一、位移与速度的关系1.公式:v 2t -v 20=2ax ;若v 0=0则v 2t =2ax .2.推导:速度公式v t =v 0+at ,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由以上两式可得:v 2t -v 20=2ax .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几个推论 1.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1)公式:v x2=(2)推导: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段位移x 的初、末速度分别是v 0和v t ,加速度为a ,中间位置的速度为v x2,则根据速度与位移关系式,对前一半位移:v 2x 2-v 20=2a ·x2,对后一半位移v 2t -v 2x 2=2a ·x 2,即v 2x 2-v 2=v 2t -v 2x 2,所以v x 2=2.由静止开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几个重要比例关系 (1)T 末,2T 末,3T 末,…,nT 末瞬时速度之比v 1∶v 2∶v 3∶…∶v n =1∶2∶3∶…∶n .(2)T 内,2T 内,3T 内,…,nT 内的位移之比x 1∶x 2∶x 3∶…∶x n =12∶22∶32∶…∶n 2.(3)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第n 个T 内位移之比x Ⅰ∶x Ⅱ∶x Ⅲ∶…∶x n =1∶3∶5∶…∶(2n -1).(4)通过前x ,前2x ,前3x ,…,前nx 位移时的速度之比v 1∶v 2∶v 3∶…∶v n =1∶2∶3∶…∶n .(5)通过前x ,前2x ,前3x ,…前nx 位移所用时间之比t 1∶t 2∶t 3∶…∶t n =1∶2∶3∶…∶n .(6)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t Ⅰ∶t Ⅱ∶t Ⅲ∶…∶t n =1∶(2-1)∶(3-2)∶…∶(n -n -1).1.思考判断(1)公式v 2t -v 20=2ax 适用于所有的直线运动.(×)(2)公式v 2t -v 20=2ax 中的四个物理量都是矢量,各量的正、负表示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还是相反.(√)(3)因为v 2t -v 20=2ax ,则v 2t =v 20+2ax ,所以物体的末速度v t 一定大于初速度v 0.(×) (4)只有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v x 2> v t 2的关系才是成立的. (×)(5)对于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以把它看成逆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应用比例关系进行求解.(√)2.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第1 s 内、第2 s 内、第3 s 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 )A .1∶3∶5B .1∶4∶9C .1∶2∶3D .1∶2∶ 3A [由于第1 s 内、第2 s 内、第3 s 内的位移之比x 1∶x 2∶x 3=1∶3∶5,而平均速度v =x t,三段时间都是1 s ,故三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之比为1∶3∶5,故A 正确.]位移与速度的关系1.对公式v 2t -v 20=2ax 的理解(1)适用条件:公式表述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2)公式的矢量性:公式中v 0、v t 、a 、x 都是矢量,应用时必须选取统一的正方向,一般选v0方向为正方向.①物体做加速运动时,a取正值,做减速运动时,a取负值.②x>0,说明物体位移的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x<0,说明物体位移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2.两种特殊形式(1)当v0=0时,v2t=2ax.(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度直线运动).(2)当v t=0时,-v20=2ax.(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例1】我国多地出现了雾霾天气,给交通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危害,某地雾霾天气中高速公路上的能见度只有72 m,要保证行驶前方突发紧急情况下汽车的安全,汽车行驶的速度不能太大.已知汽车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为5 m/s2.(1)若前方紧急情况出现的同时汽车开始制动,汽车行驶的速度不能超过多大?(结果可以带根号)(2)若驾驶员从感知前方紧急情况到汽车开始制动的反应时间为0.6 s,汽车行驶的速度不能超过多大?思路点拨:①该问题中减速过程中,已知量和未知量都不涉及时间,可用速度和位移的关系式求解.②在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内,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解析](1)汽车刹车的加速度a=-5 m/s2,要在x=72 m内停下,设行驶的速度不超过v1,由运动学公式有:0-v21=2ax代入题中数据可得:v1=12 5 m/s.(2)设汽车行驶的速度不超过v2,在驾驶员的反应时间t0内汽车做匀速运动的位移为x1,则x1=v2t0刹车减速位移x2=-v22 2ax=x1+x2联立各式代入数据可得:v2=24 m/s.[答案](1)12 5 m/s (2)24 m/s运动学问题的一般求解思路(1)弄清题意.建立一幅物体运动的图景,尽可能地画出草图,并在图中标明一些位置和物理量.(2)弄清研究对象.明确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据公式特点选用恰当公式.(3)列方程、求解.必要时要检查计算结果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1.美国“肯尼迪”号航空母舰上装有帮助飞机起飞的弹射系统.已知“F-15”型战斗机在跑道上加速时,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5 m/s 2,起飞的最小速度是50 m/s ,弹射系统能够使飞机具有的最大速度为30 m/s ,则:(1)飞机起飞时在跑道上至少加速多长时间才能起飞? (2)航空母舰的跑道至少应该多长?[解析] (1)飞机在跑道上运动的过程中,当有最大初速度、最大加速度时,起飞所需时间最短,故有t =v t -v 0a =50-305s =4 s则飞机起飞时在跑道上的加速时间至少为4 s. (2)由v 2t -v 20=2ax 得x =v 2t -v 202a =502-3022×5m =160 m ,即航空母舰的跑道至少为160 m.[答案] (1)4 s (2)160 m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几个推论1.平均速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还等于这段时间初、末速度矢量和的一半.推导:设物体的初速度为v 0,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为a ,t 秒末的速度为v . 由x =v 0t +12at 2得,①平均速度v =x t =v 0+12at ②由速度公式v t =v 0+at 知, 当t ′=t 2时,v t 2=v 0+a t2③ 由②③得v =v t2④又v t =v t 2+a t2⑤联立以上各式解得v t 2=v 0+v t 2,所以v =v t 2=v 0+v t2。
教科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 1.8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课件
3、说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纸带的处理过程,培养学生获取信息、
处理信息的能力,领悟如何间接测量一些不能直
接测量的物理量的方法; 2、通过几种不同的求加速度的方法的学习,体会 逐差法在数据处理中的优势,并掌握逐差法; 3、通过v-t图像培养学生利用图像处理数据的能力
体会数学工具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a
3
=
s6 -s3 3T2
=
(s4
+s5
+s6 )-(s1 9T2
+s2
+s3
)
【设计意图】
通过两中方法的对比和推导, 突出逐差法可以减小实验误差的 特点,并对学生应用逐差法进行 处理数据时的易错点进行技巧性 纠正,让学生充分体会在实验数 据处理过程中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AB
C
D
E
F
G
1.45 2.5 3.55 4.55 5.55
3、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问题: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a
△v
S、t
s1 s2 s3 s4 s5
s6
1.45 2.45 3.55 4.55 5.60
6.65
(cm)
分段
s1
s2
s3
s4
s5
s6
时段t/s 0~0.1 0.1~0.2 0.2~0.3 0.3~0.4 0.4~0.5 0.5~0.6
一、教材分析 二、教法、学法分析 三、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
一、打点计时器。 二、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
1、比较各段的加速度a;
2、比较相等时间间隔的△V;
教科版必修一1.8《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应用》WORD教案5
第一章 §10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追击相遇问题 导学案编制:韩康 李秀芳 审核: 陈晓陆 包科领导:一、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如何灵活将物理规律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二、质疑探究———质疑解惑,合作探究★探究点:追击相遇问题【问题1】在一条平直的公路上,甲、乙两车从同一位置同时同向运动,甲车以10m/s 的速度匀速行驶,乙车由静止以2/5.0s m 的加速度作匀加速直线运动,求:(1)经过多长时间甲车位于乙车前面最远处?距离是多少?(2)经过多长时间两车能相遇?变式1:如果乙车在甲车前面75m 处,两车同时同向运动,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遇?变式2:如果乙车在甲车前面100m 处,两车同时同向运动,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遇?变式3:在一条平直的公路上,甲车以10m/s 的速度匀速行驶,乙车以25m/s 的初速度,2/5.0s m 的加速度作匀减速运动,甲车在乙车前面L 处,求:两车间的距离L 满足什么条件可以使:(1)两车不相遇;(2)两车只相遇一次;(3)两车能两次相遇。
三、归纳总结,整合提升追击问题的分析思路:①根据追赶和被追赶的两个物体的运动性质,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并注意两物体运动的时间关系;②通过对运动过程的分析,画出示意图,找出两个物体运动位移的关系式。
追及的主要点是两个物体在追上时位移坐标相同;③寻找问题中的隐含临界条件。
例如:速度相等(同向运动)是能追上、不能追上面两者距离有极值的临界条件;④求解此类问题的方法,除了可以根据追及的主要条件和临界条件解联立方程外,还有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应用二次方程的判别式以及应用图像的知识求解。
四、当堂检测1.在一条平直的公路上,甲、乙两车从同一位置同时同向运动,甲车以10m/s 的速度匀速行驶,乙车以25m/s 的初速度,2/5.0s m 的加速度作匀减速运动,求:(1)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距最远?(2)经过多长时间两车能再次相遇?2.A ,B 两列火车,在同一轨道上同向行驶,A 车在前,其速度s m v A /10=,B 车速度s m v B /3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教学设计
【课程分析】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系高中物理新课标中的共同必修模块的物理1的“运动的描述”部分,它叙述道: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教科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八节,重点讲述了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推导了初速度为零的运动规律和中间位置的速度公式,着重培养学生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能力,在处理过程中,一般可先进行文字运算,得出用已知量表达未知量的关系,然后进行数值计算。
同时它是对前面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巩固温习,在此基础上得以提高,为下一节《自由落体运动》打好实验和方法上的基础。
【教学构思】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
(2)会推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s=(v
0+v
t
)t、v
t
2-v
2=2as,并会应用它们。
(3)会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4)提高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分析能力,着重物理情景的过程,从而得到一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
(5)培养学生将已学过的数学规律运用到物理当中,将公式、图象及物理意义联系起来加
以运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与课堂学生动手实验相互结合,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的方法和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既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教学重点
1.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及位移和速度的公式的推导。
2.会运用公式分析、计算。
三、教学难点
具体到实际问题当中对物理意义、情景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法、实验法。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计算机、笔和纸。
六、课时安排:1课时
.导出
利用
.巩固
八、小结:
这一节我们主要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及其推论,在应用时,要注意物理过程,要结合实际具体分析。
九、作业:
温习本节内容,并从物理的眼光去重新审查生活中有哪些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事例,然后解释它。
十、板书设计:
§8.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
速度公式: V=V0+at
位移公式: X= V0t+at2/2
二、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题:1.2.3.4
十、课后反思:
利用多媒体整合教学资源使问题情境更形象生动有感染力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和高中物理新课标,从大量的教学资源中精选适当的内容为物理课堂教学服务。
第一个环节收集教学资源。
收集时应注意:(1)收集学生难以见到的、有重要物理意义的、展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实况录像。
(2)收集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图片、新闻资料、视频资料。
第二个环节组织和利用教学资源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这节课的过程中,我收集了一些相关的视频,由于新课标中对本部分内容的应用主要是在实际,而不单纯的公式模仿、带数据,所以选取的情景也就自然来源于生活,而考虑到对公式中方向的理解是学生常见的误区,也就选取了一个有关方向性影响的物理情景。
有了这些物理情景,然后就是如何将它们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
我认为提高效率的方法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其方法,理解其过程,而多媒体正好是这方面的强项。
(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