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作者简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出自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全文赏析意境全文赏析
在古典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
2020春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月是故乡明》作者简介新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2009年),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代表作品:《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牛棚杂忆》等。
1。
《月是故乡明》课文分析1
图文赏析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儿说,此地有茂林修竹, 绿水环绕,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 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 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 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3 月是故乡明
•
学习目标
•
1.通过回顾、 交 流学 习 本 组课 文 后 的收 获 , 联系 生 活 实际 作 进 一步 思 考 ,从 所 读 的内 容 中 想开 去 , 加深 对 课 文的 理 解 。
•
2.通过回顾, 让 学生 懂 得 人类 应 珍 惜资 源 , 保护 环 境 。
•
交流平台
•
(1)回顾本组 四 篇课 文 , 说一 说 《 只有 一 个 地球 》 《 大瀑 布 的 葬礼 》 《 这片 土 地 是神 奇 的 》和 《 青 山不 老 》 这四 篇 课 文从 内 容 中联 想 到 生活 中 的 哪些 事 ? 该如 何 去 珍惜 资 源 ,保 护 环 境? 还 从 课文 内 容 中获 得 对 某些 环 境 问题 的 新 认识 ?
语文 五年级 下册
3.月是床前故静明夜乡月思明光, 第一疑是课地时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月亮是个永恒的话题,千 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所吟咏的对象,在 描写月亮的诗文中倾注了作者的爱恨情愁, 寄托了作者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 生经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季羡林的 《月是故乡明》,感受文中蕴含在“月” 中的思想感情。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啊!
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初读了《月是故乡明》 这篇课文,学习了文中的生字词,并跟随 作家季羡林一道欣赏了“故乡的明月”。
五年级上语文第3课《月是故乡明》课堂笔记
五年级上语文第3课《月是故乡明》课堂笔记杜甫诗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的意思是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从古到今,“月亮”都是思乡的代表,“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在通信不发达的古代,天上的一轮明月往往寄托着人们的无限情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皎白的月光中,隐匿的是浓浓的思乡深情。
今天课文是中国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的作品《月是故乡明》,让我们诵读课文,看看季先生是怎样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吧!一、作者简介: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清平(现隶属于临清)人,中国语言学家、翻译家、作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二、生字预习【莱】lái(莱卡)(蓬莱)字义:①藜。
②古代指郊外轮休的田,亦指田废生草【垠】yí(一望无垠)(苍垠)字义:边、岸、界限。
【顷】qǐng(公顷)(少顷)字义:市制地积单位。
【峨】é(巍峨)(峨眉)字义:高。
【燕】yān(燕山)(燕京)(燕赵)字义:①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南部。
②姓。
【缀】zhuì(点缀)(缀文)字义:装饰。
三、多音字汇总【燕】①yān(燕山)(燕京)(燕园)②yàn(燕子)(莺歌燕舞)四、近义词总结大概——大致盼望——渴望威风——威严徘徊——踌躇气派——气势澄澈——清澈五、反义词总结不可胜数——屈指可数广阔——狭窄夸大——缩小平凡——出众五、词语解释1、陪衬:附加其他事物使主要事物更突出,衬托。
2、不可胜数:数不过来,形容数量非常多。
3、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月是故乡明》知识点梳理
《月是故乡明》知识点梳理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写下的文章。
老先生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自己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作者巧妙设题,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作为文章的题目,统领全文,揭示主旨,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
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
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乡思之情。
作者巧妙安排文章结构。
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作者介绍:季羡林 (1911.8-2009.7 ),字希逋,又字齐奘,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精通12国语言,翻译了大量作品。
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县人。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5年赴德国留学。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四位老先生,因为都曾在燕园居住,人称“未名四老”。
四位先生实则住在未名湖的后湖,那地方叫朗润园。
所以又称“朗润园四老”。
多音字:斗:dǒu星斗 dòu斗争燕:yān燕国 yàn燕子近义词:孤单——孤独陪衬——衬托气派——气势盼望——期望澄澈——清澈广阔——辽阔平凡——平常不可胜数——不计其数反义词:容易——困难澄澈——浑浊广阔——狭窄平凡——伟大不可胜数——屈指可数2.我能理解。
孤零零:状态词,形容孤单,无依无靠或没有陪衬。
旖旎:柔和美好。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悟:心里明白。
烟波浩渺:浩渺:水面辽阔。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课件《月是故乡明》
图文赏析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儿说,此地有茂林修竹, 绿水环绕,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 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 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 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 ④从“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一句你又感受到什么?(这也是对比,又是衬托,在作者看来朱自清 《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不足以与故乡的“小月亮”相媲美。)
• ⑤“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 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理解词语:学生自由发言,全班交 流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相机 引导并小结。
学习生字
pá i huá i miǎo gōu méng chéng chè
徘徊渺篝萌澄澈
yǐ nǐ ruì lá i yín qīng é yān zhuì
旖旎瑞莱垠顷峨燕缀
理解词语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 迈。 恍然大悟:一下子完全明白了或觉悟 过来了。 浩渺:水面辽阔,无边无际的样子。
• ①“朗润园”和“燕园”是什么地方?(a.朗润园今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校内。b.燕园位于北京的海淀, 名字来源于燕京大学。)
• ②作者描述“朗润园”和“燕园”这些赏月胜地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拿赏月胜地朗润园与故乡的小月亮对 比,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 ③从“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一句你感受到什么?(随着年月的增加,作者的思乡之情更加强烈。)
细读品味
在这部分课文中,作者又回忆了幼年时在 故乡的哪些趣事?请作简要概括。
五年级下语文第三课《月是故乡明》知识点+同步练习 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
五年级下语文第三课《月是故乡明》知识点+同步练习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季羡林,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代表作品《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牛棚杂忆》等。
二、多音字数shǔ(数不清)shù(数学)shuò(数见不鲜)三、词语解释顶天立地: 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恍然大悟:顿时醒悟过来。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辽阔无边。
美妙绝伦:非常美好,没有可以相比的。
旖旎:柔和美好。
耄耋:指老年,高龄。
四、教材解读:1.请大家默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说说作者表达了对故乡的什么情感?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1)通过对故乡的月亮及月下趣事的描述,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2)将世界各地见到的月亮进行对比,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2.为什么要浓墨重彩地描写故乡晚上的乐事?故乡晚上的乐事都是在水边发生,为下文写水边望月作了铺垫,也渲染了一种美好的氛围。
3.“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
”“立刻”一词可以删除吗?这一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不能删除。
这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毫不迟疑,说明故乡的月亮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是其他任何地方的月亮都不能代替的。
4.“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理解这句话。
直接抒情,进一步表现出故乡的“小月亮”在“我”心中的地位。
5.“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说说你的理解。
这句话直接点题,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作者用这样发自肺腑的呼喊强烈地表达内心对故乡月亮的想念和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6.无论走到何处,看到的月亮其实都是同一个月亮,但是为什么说“月是故乡明”呢?因为这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月亮,这月亮还代表着故乡的亲人、故乡的一草一木,是故乡的缩影。
看到月亮就勾起了作者儿时的记忆,儿时的记忆是最难忘怀的。
月是故乡明季羡林的写作背景
月是故乡明季羡林的写作背景
明季羡林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他的代表作《月是故乡明》是一首写故乡之情的诗歌。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离开故乡后思念家乡的心情和对故乡的美好回忆,展现了明季羡林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故乡的热爱。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正是作者自身的经历。
明季羡林生于福建南平,成长于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
他在家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然而,由于政治动荡和战乱的影响,明季羡林不得不离开家乡,流离异乡。
在离开故乡后,他怀念故乡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里,这也成为了他后来写作的灵感来源。
此外,明季羡林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是明代“江南八大家”之一,擅长诗歌、散文、戏曲等文学形式。
他的文学风格清新自然,表达深入人心。
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他的个人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总之,明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一诗是他深深怀念故乡的真实写照。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他个人经历和文化背景的完美结合,也是他作品中深刻的家国情怀的体现。
- 1 -。
月是故乡明季羡林写作背景资料
月是故乡明的写作背景: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写下的文章。
老先生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自己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到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2009年7月11日11时10分,季羡林逝世。
季羡林的家庭情况:季羡林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
1929年,季羡林在经济濒于破产时获得一个到德国去留学的机会。
他离开的十一年当中,季羡林的婶母苦苦挣扎,摆过小摊,卖过破烂,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
季羡林他婶母出身中医世家,从小学会了一套治病的手段。
因自幼丧母,没人替她操心,耽误了出嫁的黄金时刻,成了"老姑娘"。
年近四十才嫁给季羡林的叔父做续弦。
1929年,季羡林与彭德华结为夫妻。
1994年,季羡林的妻子彭德华因病去世,在4万元丧葬费用中,季羡林要求作为儿子的季承出2万,一个要求出,一个不愿出,结果父子交恶。
季羡林此时便扬言要与之断绝关系。
季承自小却很少得到季羡林的教诲,父子关系一向冷淡。
月是故乡明课文简介
月是故乡明课文简介
1、《月是故乡明》的主要内容:诗人以月亮为线索,回忆了几件童年趣事,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
这几件童年趣事分别是夏夜数星星、柳树下摇知了、坑边看明月和苇子丛摸鸭蛋。
2、《月是故乡明》的作者是季羡林。
季羡林是中国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
作者早年离家,童年趣事深刻在记忆中,无论他走到那里,这都成了他思乡的回忆内容。
季羡林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精通英文、德文、梵文、法文等,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3、《月是故乡明》以特有的清新笔调向我们展现了故乡那温馨的夜晚,以及童话般美妙的童年,给人一种亲切的感受,使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那深切的思乡之情。
季羡林的散文。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
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
我只在故乡待了六年,以后就背井离乡,漂泊天涯。
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
月是故乡明,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月是故乡明》摘抄好词好句和感受
《月是故乡明》摘抄好词好句和感受
摘要:
一、前言
二、作者简介
三、《月是故乡明》好词好句摘抄
1.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
2.具有画面感的描绘
3.表达作者深刻情感
四、阅读感受
1.对家乡的思念
2.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3.引发读者共鸣
五、总结
正文:
《月是故乡明》是一篇描绘家乡月亮的美文的摘抄。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作者优美的文字,还能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作者通过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例如,在描绘月亮时,作者写道:“故乡的月,像一枚小小的邮票,飘在蓝色的天际,寄来游子淡淡的乡愁。
”这里,作者将月亮比喻成邮票,既表达了对月亮的喜爱,又突显了乡愁的主题。
在文章中,作者还通过具有画面感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家乡
景色之中。
例如:“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挂在天空,宛如银盘。
月光洒在大地上,如同一层轻纱,给万物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这样的描绘让人仿佛亲眼目睹了那美丽的月夜。
在《月是故乡明》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深刻情感。
例如:“在异乡漂泊的岁月里,我常常想起故乡的那轮明月,它似乎成了我心灵的慰藉,让我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依然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引发了读者对家乡的共鸣。
阅读《月是故乡明》,我们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文字,还能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五年级下册第3课
五年级下册第3课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创作的散文,以下是对这篇散文的赏析:
- 主题:作者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他乡月亮的对比,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 情感:文章中流露出的思乡之情非常深沉,作者通过描绘童年趣事、故乡的山水等细节,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对故乡的眷恋。
- 对比手法: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故乡的月亮与其他地方的月亮进行对比,突显了故乡月亮的独特之处,从而更加鲜明地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
- 语言风格:文章的语言简洁、朴实,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但却充满了真情实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 文化内涵:文章中还提到了许多与月亮相关的诗句和文化传统,展示了中国文化中对月亮的特殊情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总体来说,《月是故乡明》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它以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主题打动了读者,展现了季羡林先生的家国情怀。
月是故乡明
➢ 作者为什么称故乡的月亮为“小月亮”?读到这样 的称呼,你有什么感受?
作者十分喜爱故乡的月亮, “小月亮”这个称呼凝聚着作 者对故乡和童年的深情。
说一说
“月是故乡明”,在作者眼中,异乡 的月亮再大再圆再美,也比不上家乡的月 亮。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良辰美景 比不上 平凡的小月亮
➢ 你从作者异乡看月亮的经历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世界各地美妙绝伦 的月亮
•燕园胜地良辰美景
比不上
故乡的小月亮
通过对比,衬托出作者对家乡月亮的喜 爱,抒发了“月是故乡明” 的思乡之情。
➢ 读句子,读出作者对故乡月亮的喜爱和对故乡的思念。
• 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 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 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不管我离开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 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3.清澈透明。
(C)
4.柔和美好。
(A)
徘徊渺篝萌 澄澈旖旎瑞莱
垠顷峨燕缀
我会读课文
同桌开火车读课文,读通 顺,读准字音,停顿准确,注 意语气。读完说一说:课文是 围绕什么来写的?
自古以来,月亮常常寄托了中国人的思 乡之情。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 哪些往事,抒发了哪些感受。如果有兴趣, 再搜集一些思乡的古诗,和同学交流。
到了夏天,黄昏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 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 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 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 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数星星、点篝火,这些 趣事令“我”十分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2009年),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代表作品:《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牛棚杂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