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疱疮的类型及中医治疗(材料相关)

合集下载

天疱疮(天疱疮)中医诊疗方案

天疱疮(天疱疮)中医诊疗方案

天疱疮(天疱疮)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皮肤性病学》(杨志波,范瑞强,邓丙戌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年出版)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2017年发布的《天疱疮中医诊疗指南》。

身起水疱,大小不等,发无定处,可遍及全身,伴痒痛难耐,未破不坚,疱破则毒水浸烂不臭,呈慢性病程。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临床皮肤学》(赵辨主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出版)、《皮肤性病学》(张学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出版)。

(1)临床特点:好发于中年人,男性多于女性,一般分为寻常型、增殖型、落叶型和红斑型4种类型,还可有其他特殊类型,如副肿瘤性天疱疮、药物诱发性天疱疮、疱疹样天疱疮和IgA型天疱疮等。

(2)临床表现:水疱发生在红斑或正常皮肤上,疱壁薄而松弛,尼氏征阳性,易破裂形成糜烂,表面可附有淡黄色痂;病程慢性,此起彼伏;偶见血疱、溃疡、组织坏死;可累及全身各处的皮肤,口腔、咽、喉、食管、外阴、肛门等处黏膜也可受累;表现为水疱和糜烂。

皮损愈合后可留有色素沉着;自觉瘙痒、疼痛、灼热等。

(3)病理及免疫荧光检查:皮损处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内水疱、棘层细胞松解,免疫荧光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示棘细胞间IgG、IgM、IgA或C3沉积;间接免疫荧光检查示血清中有抗表皮棘细胞间物质抗体,根据抗体滴度可监测患者病情的变化。

(二)证候诊断参考《中医皮肤性病学》(杨志波,范瑞强,邓丙戌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年出版)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2017年发布的《天疱疮中医诊疗指南》。

1.毒热炽盛证发病急骤,水疱迅速扩展、增多,糜烂面鲜红,或上覆脓液,灼热痒痛;伴身热口渴,烦躁不安,便干溲赤;舌质绛红,苔黄,脉弦滑或数。

2.心火脾湿证身起水疱,新起不断,疮面色红,口舌糜烂,皮损较厚或结痂而不易脱落,疱壁紧张,潮红明显;伴见倦怠乏力,腹胀便溏,或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濡数。

天疱疮的类型及中医治疗

天疱疮的类型及中医治疗

天疱疮的分类与中医的治疗天疱疮“外科大成”‘天疱疮’记载:“天疱疮,初起白色燎浆水泡。

小如芡实,大如棋子,漫延全身,疼痛难忍”。

《医宗金茧》记载的“火赤疮”、《诛病源候论》中所记的“王灼疮”、“洪烛疮”等,与本病颇有相像之处。

天疱疮我们在生活中也比较常见,它是一种慢性的、易复发的严重表皮内疱性皮肤病症,同时也是患者自身的免疫性疾病。

它一般分为为四种常见类型一、寻常型天疱疮二、增殖型天疱疮三、红斑型天疱疮四、落叶型天疱疮一、寻常型天疱疮易发生的部位:二、皮肤黏膜常受到波及,多波及到口腔、头颈部、面部、躯干、腹股沟等,也可波及到四肢、鼻腔、眼部和阴部;三、例如:松弛型大疱、疱液先黄后浊,或者含有血液,疱壁薄容易破,伴有腥臭,破后成红色糜烂面,渗液少,容易结棕褐色痂,很难自己愈合;四、中药治疗:五、1、毒热炽盛型:祛热健脾汤宜清热解毒,凉血清莹。

六、用:生地碳或双花碳、莲子心、白茅根、花粉、地丁、生枝、生甘草、川连、生石膏,高烧不退者加犀角,大便干者加大黄。

七、心火脾湿型:宜祛热健脾汤清心泻火。

八、用:茯苓、白术、苍术、黄苓、生地、泽泻、生甘草、连翘、元明粉、邓欣、竹叶、枳壳。

高烧者加生石膏,心火盛者加莲子心、黄连,口腔粘膜糜烂者可加金莲花、金雀花。

九、气阴两虚型:宜祛热健脾汤益气养阴,清解余毒。

十、用:西洋参、南北沙参、石斛、黑元参、佛手参、干生地、丹参、双花、公英、二冬、玉竹。

增殖型天疱疮十一、1、易发的部位:颈部、腋窝、腹股沟、肛门、外阴以及乳房下;十二、2、例如:松弛型大疱破后在糜烂面上呈晕样或者乳头样,上面附着一层厚痂,四周有范有红晕已出现新水疱。

十三、中药治疗:十四、用:太子参、麦冬、知母、鳖甲、丹参、芡实、白花蛇、舌草等。

十五、落叶型天疱疮十六、1、易发生的部位:头面部、胸背部。

口腔通常不受累积;十七、例:损害长期存在不影响健康,有缓解期,宜复发,尼氏征呈阳性。

十八、2、用茯苓、生地黄、连翘、茵陈、黄苓、栀子、泽泻、白术、苍术、淡竹叶、生甘草;高热的人,加生石膏。

中药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验案1则

中药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验案1则

山 西 中 医 2021年6月第37卷第6期 SHANXI J OF TCM Jun.2021 Vol .37 No .6·3·品,冰伏邪气,凉遏气机,且苦寒伤阴,阴愈亏,火愈炽,故疗效欠佳。

针对其内有郁火,外有湿热之病机,选用消风散加减以疏解郁热,健脾燥湿。

方中荆芥、防风为“风药之润剂”,既宣在表之邪,又透内郁之火,宣畅气机,给邪以出路;当归、生地黄滋阴凉血,既养已失之津,又防郁火伤阴;茯苓、白术、陈皮健脾燥湿,脾健则湿自除;桑白皮、蛇床子祛风止痒;合欢皮解郁宁心;甘草调和诸药。

5 结语传统医学认为浸淫疮的病机是心火脾湿受风所致,故其治疗多以清热利湿为主。

但过用寒凉有损伤脾胃的弊端。

笔者认为,“火郁发之”理论是浸淫疮过程不可忽视的治法。

采用宣透法治疗可以因势利导,宣发郁火,使外邪得解,怫郁得散。

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加入轻清宣透的中药宣透郁热,畅达气机,可以提高临床效果,为中医治疗浸淫疮提供较为完整的临床思路。

(收稿日期:2021-02-26)本文编辑:宋雨中药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验案1则白 云关键词:大疱性类天疱疮;中医药疗法;验案中图分类号:R758.66,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7156 (2021) 06-0003-01作者简介:白云,女,副主任医师,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妇幼保健院 (莘县 252400) 。

类天疱疮是一种好发于老年人的大疱性皮肤病,因其皮损类似天疱疮,故名类天疱疮,病程长,预后良好。

临床特征是在红斑上或正常皮肤上出现紧张性大疱,疱壁较厚,不易破裂,尼氏征阴性。

笔者近来用中医辨证治疗1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典型病例魏某,女,83岁,2019年12月24日初诊。

全身起红色风团伴瘙痒半月。

患者半月前全身起红色风团伴瘙痒,自行服用抗过敏药物,现红斑基础上出现水疱,皮肤发紧,结合病理检查诊断为大疱性类天疱疮。

刻症见:胸、背、腋下可见散在多处水疱,水疱发生在红斑基础上,水疱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疱壁紧张,侧壁内凹,呈钝角,清亮透明,尼氏征阴性,口腔上腭部位可见小片糜烂面,伴烦躁,面色不华,纳差,手脚浮肿发胀,大便黏滞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天疱疮的中医治疗方法

天疱疮的中医治疗方法

天疱疮的中医治疗方法
天疱疮是常见的皮肤疾病,中医通常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
1. 中药疗法:常用中药如白茅根、枳实、苦参、连翘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祛风等作用的中药来治疗天疱疮。

中药可以内服或外用,并根据病情进行调配。

2. 中药汤剂浸泡:将中药配方煮成汤剂,然后用药物汤剂浸泡患处,具有消炎、杀菌、止痒的作用。

3.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或刮痧等手段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气血平衡,改善身体的防御机制,增强抵抗力。

4. 中医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刺激皮肤,促进局部气血循环,改善病变部位的营养供应,促进皮肤修复。

5. 中医饮食调理:根据个体情况,调整饮食习惯,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增加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增强机体免疫力。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人的病情可能不同,治疗方法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最好在就医前咨询中医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天疱疮

天疱疮

天疱疮一种严重的慢性皮肤~粘膜大疱性疾病,出现不易愈合的损害。

天疱疮有多种类型,口腔粘膜损害以寻常天疱疮最多见,且最早出现。

(一)病因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分型天疱疮一般分为四型:1.寻常型天疱疮:早期出现口内大疱,也是最重的一种。

而后呈急性发作或逐渐加重。

好发于中年人和老年人。

大疱破后疱膜撕去或提取时,常连同邻近粘膜一并撕去,糜烂面边缘处将探针可伸人,这是棘层松解的现象,对诊断有意义,称为边缘扩展现象。

病情严重者,口内难以找到正常粘膜。

患者长期咀嚼、吞咽、甚至说话均有困难,体质日益下降,口臭加重,淋巴结肿大,唾液增多并含有血迹。

2.增殖型天疱疮:该病属缓和型,皮肤有红斑、大疱、疱破后疱底有肉芽组织增殖,多在腋下、腹股沟等处发生。

症状较轻,预后一般较好。

3.落叶型天疱疮亦称剥脱性天疱疮,该型表现在皮肤为广泛的剥脱性皮炎,口腔损害少而轻,全身症状轻。

4.红斑型天疱疮:该型属良性,在红斑的基础上起疱,有鳞屑并结痂。

口腔粘膜损害少。

以上四型除寻常型外,很少出现口腔病损。

除口腔外,鼻腔、眼、外生殖器、肛门等处粘膜均可发生与口腔粘膜相同的病损,往往不易恢复正常。

由于大量失水、电解质和蛋白质从疱液中消耗,患者日益消瘦、虚弱或常并发感染。

若反复发作,不能及时控制病情,可因感染而死亡。

(三)诊断早期单独发生在口内的病损常难诊断,若出现边缘扩展现象或尼氏征阳性,则有助于诊断,并可作活检帮助诊断。

下列方法有助于正确诊断。

1.活体组织检查2.细胞学检查(1)可见典型的天疱疮细胞。

(2)免疫学诊断天疱疮抗体也有助于诊断。

(五)鉴别诊断。

1.多形红斑是急性炎症性疾病。

起病急,口内粘膜呈大小不等的红斑、糜烂面,其上覆以灰黄色假膜。

糜烂面边缘尼氏征阴性。

皮肤表现为红斑其上或有水疱,而天疱疮则是在正常皮肤上起疱。

2.剥脱性龈炎牙龈非特异性炎症,牙龈缘及附着龈呈弥散性红斑,鲜红色,剥脱状。

3.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这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家族遗传性皮肤病,先天性弹性纤维不全而导致皮肤脆弱,由于外伤等原因容易发生水疱。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天疱疮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天疱疮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天疱疮天疱疮是一种慢性、大疱性皮肤病。

中医文献中又称火赤疮、天疱等。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初起小如苋实,大如棋子,燎浆水疱,色赤者为火赤疱;若顶白根赤,名天疱疮。

俱延及遍身,掀热疼痛,未破不坚,泡破毒水津烂不臭。

”本病以皮肤或粘膜上出现大疱、自觉瘙痒为临床特征。

相当于西医的天疱疮和类天疱疮。

[病因病机]心火旺盛,脾湿内蕴,复感风湿热毒之邪,以致火毒夹湿,内不得泄,外不能出,流溢肌肤之间而成。

久病湿热毒邪化燥,耗气伤阴,则致气阴两伤。

[诊断]一、天疱疮多发于中年人,临床上一般可分为寻常型、增殖型、落叶型、红斑型四个类型。

(一)寻常型好发于全身而以受压及摩擦部位为主。

在正常的皮肤上,出现豌豆至黄豆大或更大的水疱,初起疱液清亮,继而混浊。

水疱初起紧张丰满,很快松弛、破裂,形成红色湿润的糜烂面,易出血,结黄褐色痂,常有腥臭。

用指压水疱顶部,其疱向四周扩展,或用手指轻擦疱周正常皮肤时,表皮发生剥离,即尼氏征阳性。

粘膜损害较皮肤损害出现为早,一般不形成水疱,多呈大片糜烂面,以口腔最常见,其次为口唇、眼结膜、鼻、咽、喉、外阴等处。

病程缓慢,在病程中,新的损害不断出现,而旧的损害又不易愈合,互相融合扩大,严重者表皮呈大面积剥离。

愈合后遗留色素沉着而不形成疤痕。

自觉瘙痒和疼痛,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畏寒发热、食欲减退、乏力等全身症状。

因慢性消耗,易继发感染,并发肺炎、败血症等。

组织病理检查发现棘层松解,有棘层松解细胞;少数病人血清中有抗表皮角朊细胞间物质特异抗体。

(二)增殖型好发于腋窝、腹股沟、肛门、外阴、乳房下、脐窝等处。

早期损害与寻常型相同,但其特点为糜烂面上出现蕈状及乳头状增殖,周围绕有炎性红晕,表面结污秽厚痂,散发腥臭气味。

周围常出现新水疱。

粘膜损害与寻常型相同:尼氏征阳性。

病严缓慢,自觉症状轻微,经过中常有长期缓解。

组织病理检查与寻常型基本相同,但有表皮乳头瘤样增殖。

得了天疱疮怎么办,中医《凉血清毒饮》内外法

得了天疱疮怎么办,中医《凉血清毒饮》内外法

得了天疱疮怎么办,中医《凉血清毒饮》内外法天疱疮属于一种慢性、大疱性皮肤病。

中医称之为火赤疮、天疱等。

天疱疮初起小如苋实,大如棋子,燎浆水疱,色赤者为火赤疱;若顶白根赤,名天疱疮。

俱延及遍身,掀热疼痛,未破不坚,泡破毒水津烂不臭。

此病以皮肤或粘膜上出现大疱、自觉瘙痒为临床特征。

相当于西医的天疱疮和类天疱疮。

天疱疮病因病机多因心火旺盛,脾湿内蕴,复感风湿热毒之邪,以致火毒夹湿,内不得泄,外不能出,流溢肌肤之间而成。

久病湿热毒邪化燥,耗气伤阴,则致气阴两伤。

湿热蕴脾型证候表现初起小如芡实,大如棋子,燎浆水疱,若顶白根赤,下体多生者,中医治法《凉血清毒饮》清脾除湿,解毒止痒;处方:赤茯苓、炒白术、炒苍术、黄芩、生地黄、麦门冬、栀子、泽泻、甘草、连翘、茵陈蒿、炒枳壳、玄明粉、竹叶等等。

水煎服汤剂,每日一剂,一剂两次分朝夕各服一次。

火毒郁结型证候表现俱延及遍身,焮热疼痛,未破不坚,中医治法《凉血清毒饮》祛火毒,瘟毒,无名大毒;处方:寒水石(研极细末)、净皮消(研极细末)、川大黄(研极细末)各等分,虾蟆子(初夏时,河内蝌蚪成群,大头长尾者,捞来收坛内,泥封口,埋至秋天,化成水)等等。

用水调匀涂抹患处。

每日一剂,一剂两次分朝夕各敷一次。

心风热盛型证候表现初起小如芡实,大如棋子,燎浆水疱,若顶白根赤,上体多生者,中医治法《凉血清毒饮》清心解毒,心经火旺,酷暑时临致生天泡,发及遍身者;处方:黄连、防风、荆芥、山栀、黄芩、牛蒡子、滑石、元参、知母、石膏,甘草、木通等等。

每日一剂,一剂两次分朝夕各服一次,空腹服。

湿热蕴肤型证候表现俱延及遍身,焮热疼痛,疱破毒水津烂不臭,中医治法《凉血清毒饮》清其湿热,一切疮痍破烂,作痛焮赤者;处方:1、石膏(煅),青黛,黄柏,井泥(晒干)等等上药各取净末,研细和匀收贮,加生地汁调敷,2、熟石膏,青黛,黄柏加香油调敷;每日一剂,一剂两次分朝夕各敷一次。

风寒湿蕴型证候表现天泡疮形如水泡,皮薄而泽,或生头面,或生遍身,故见于皮毛肌肉之间,中医治法《凉血清毒饮》疏风解表、败毒消肿,祛痰止咳之功效。

中医护理知识点:天疱疮【优质推荐】

中医护理知识点:天疱疮【优质推荐】

中医护理知识点:天疱疮【优质推荐】天疱疮的鉴别分型天疱疮基本病理变化为表皮棘细胞的棘刺松解形成表皮内裂隙和大疱。

疱液中有棘刺松解细胞,这种细胞胞体大呈球形,胞核大而深染,胞浆均匀嗜碱性。

不同型棘刺松解的部位不同寻常性天疱疮的棘刺松解发生在基底层上方,因此水疱在基底层上。

增殖性天疱疮的棘刺松解部位与寻常性相同但有明显的棘层肥厚和乳头瘤样增生,并有嗜酸性粒细胞组成的表皮内脓肿。

落叶性红斑性天疱疮的棘刺松解部位在颗粒层或棘层上部,形成的疱最为浅表。

瘤疹样天疱疮的棘刺松解发生在棘层中部疱内有嗜酸性粒细胞或中性粒细胞。

天疱疮的中医分型1、心脾湿热型【证见】皮疹以大疱为主,糜烂面大,渗液较多,常并有粘膜损害(多见于寻常型和增殖型天疱疮,尤其是急性发作期)。

常伴有身热,心烦,口渴,纳呆,疲倦乏力,口舌糜烂,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脉濡数或滑数。

2、脾虚湿盛型【证见】水疱、大疱较稀疏,间有新水疱出现,糜烂面淡红不鲜,渗液较多,并见黄褐色较厚痂皮或乳头状增殖(多见于寻常型和增殖型天疱疮之慢性期)。

常伴有面色发白或萎黄,胃纳不佳,体倦乏力,大便溏软。

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缓。

3、阴伤津耗型【证见】皮疹以红斑、鳞屑、结痂为主,渗液不多(多见于落叶型和红斑型天疱疮)。

医。

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伴有口干咽燥,烦躁不安,夜睡难寐,大便干结。

舌质红,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或细涩。

天疱疮的诊断方法天疱疮的诊断方法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皮损的组织病理及免疫荧光检查。

1、从临床表现诊断:(1)各型天疱疮的基本损害均为皮肤松弛大疱,覆有结痂,或难治的糜烂面。

(2)粘膜特别是粘膜往往是寻型天疱疮的早期症状。

(3)Nikolsky氏征阳性。

2、从皮损的组织病理检查诊断特点是棘细胞层松解表皮内裂隙及水疱形成。

棘细胞的棘突变性萎缩,出现松解棘细胞间失去联系,产生裂隙,形成大疱单个或成群的棘细胞游离于疱腔之中,疱底部有绒毛形成,真皮轻度炎性细胞浸润。

天疱疮中医治疗怎么治疗?

天疱疮中医治疗怎么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天疱疮中医治疗怎么治疗?
导语:天疱疮是一种在老年人身上非常多见的一种疾病。

也有人把天疱疮称为大疱性天疱疮。

这是一种表皮的疾病,是非常的难受的。

所以患上这种疾病的
天疱疮是一种在老年人身上非常多见的一种疾病。

也有人把天疱疮称为大疱性天疱疮。

这是一种表皮的疾病,是非常的难受的。

所以患上这种疾病的老年人都会想尽办法来治疗这种疾病。

今天,我们要告诉大家的是天疱疮应该如何用中医来进行治疗,接下来,请看详细的资料。

天疱疮是一种严重的皮肤病,不同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不一,由于病程慢长,最终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药物引起的副反应.治疗天疱疮最好找一个有丰富经验的皮肤科医生.您好,天胞疮一般很少播散全身,预后良好,不累及粘膜,全身症状轻微。

本症最后可以发展为落叶型天疱疮。

治法:泻火,除湿,养阴益气。

茵陈15萆解15白藓皮15苍术9薏苡仁18麦冬12玄参12石斛12生地15太子参15丹参12黄柏12扁豆15金银花15。

天疱疮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且严重的皮肤病.临床较少见,多在30~50岁左右发病.天疱疮可以分为寻常型,增殖型,落叶型和红斑型四种.有人亦将增殖型天疱疮归为寻常型的异型;将红斑型归为落叶型的异型.其中以寻常型天疱疮危害性最大.
指导意见:
天疱疮是一种严重的皮肤病,不同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不一,由于病程慢长,最终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药物引起的副反应.治疗天疱疮最好找一个有丰富经验的皮肤科医生.
以上就是关于天疱疮应该如何用中医治疗的相关内容的具体介绍。

在进行治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遵从医生的嘱咐,积极的配合医生的
生活中的小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天疱疮都是有几种类型?应该如何去护理呢?

天疱疮都是有几种类型?应该如何去护理呢?

天疱疮都是有几种类型?应该如何去护理呢?天疱疮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慢性大疱性的人体皮肤疾病,也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给患者造成极大伤害和痛苦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的疾病。

该疾病会使人体的正常皮肤及黏膜出现水泡和溃烂,且这种水泡和溃烂面很脆弱也很松弛,极易发生破损,破损后溃烂面就会暴露在空气中,也会造成细菌的进一步感染,而加大溃烂面。

对于天疱疮这种皮肤疾病,目前对于它的病因目前不明确而尚无定论,但不具有传染性,容易误诊成其他皮肤病。

它除了会造成皮肤组织的损伤,还会引起患者发热、精神障碍等全身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如果妇女在怀孕期间患有此病还会导致胎儿出现早产等。

还会诱发并发症,如激发感染、压疮等。

一、天疱疮疾病的分类天疱疮一般分为四种类型,包括落叶型天疱疮、红斑型天疱疮、增值型天疱疮、以及寻常型天疱疮。

1.落叶型天疱疹这种类型的天疱疹多出现在患者的头部、面部、以及四肢躯干大面积皮肤上发生松弛性大疱,尼氏征阳性(又称棘层松解征,有四种阳性表现:手指推压水疱一侧,可使水疱沿推压方向移动;手指轻压疱顶,疱液可向四周移动;稍用力在外观正常皮肤上推擦,表皮即剥离;牵扯已破损的水疱壁时,可见水疱以外的外观正常皮肤一同剥离,常见于天疱疮。

)。

这种大疱呈半透明装,并且疱壁非常的稀薄,非常容易破裂,破裂后会很快的干燥并结成黄褐色的薄痂。

这种薄痂的形态为中心附着,薄痂的边缘为游离状态,痂下长期呈湿润的状态并逐渐发展到全身,使患者的真个皮肤颜色出现异常,呈暗红色,皮肤上覆盖大量的痂皮,痂皮的外形犹如树叶的叶片,伴有难闻的异味,因此称之为落叶型天疱疹2.红斑型天疱疮这种类型的天疱疮多发生在患者头部以及面部,皮肤破损处呈现盘装或是类似系统性红斑狼疮、脂溢性皮炎,局限性红斑上有脂性鳞屑、黄痂。

3.增值型天疱疮该类型的天疱疮多发于皮肤的脂溢或是大汗腺部位,例如胸部背部、腋下、肚脐眼、头部、面部、阴股沟等处。

发病初期身体会出现松弛性水疱,水疱同样也是极易发生破裂,从而形成糜烂面、乳头状增生,特别是在极易发生摩擦的身体部位尤为明显。

天疱疮的中西医治疗良方

天疱疮的中西医治疗良方

大疱性皮肤病天疱疮的中西医治疗良方天疱疮( Pemphigus)是一种由于表皮棘层细胞松解所致的慢性、复发性、表皮内大疱性皮肤病。

在正常皮肤、粘膜或红斑上出现难以愈合的松弛性大疱,多见于中年人,预后较差,有特征性的免疫学所见。

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火赤疱》谓:“初起小如芡实,大如棋子,燎浆水疱,色赤者为火赤疮;若顶白根赤,名天疱疮。

俱延及遍身,焮热疼痛,未破不坚,疱破毒水津烂不臭……”。

其天疱疮近似于现代医学的寻常性天疱疮,火赤疮近似于红斑性天疱疮。

【病因病理】一、西医1.病因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各型天疱疮患者血循环中均存在有抗角朊细胞间物质抗体,而且抗体滴度与病情轻重平行。

在表皮器官培养中加入天疱疮患者血清,48~72小时后可在基底细胞上部出现棘刺松解现象。

棘刺松解的发生可能与抗原抗体结合后产生的蛋白酶有关。

已证实天疱疮抗体与角朊细胞结合后,可使表皮细胞释放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后者使纤维蛋白酶系统激活而导致棘刺松解。

天疱疮抗原存在于角朊细胞的连接蛋白桥粒,为糖蛋白,寻常性天疱疮的抗原分子量为210000U(道尔顿);红斑性天疱疮抗原为桥粒芯糖蛋白,分子量为16000U。

天疱疮常与其他自身免疫病如红斑狼疮、重症肌无力合并存在。

烧伤、药物(长效青霉胺、保泰松、利福平)可诱发天疱疮。

2.病理天疱疮共同的基本组织病理变化是棘层松解,形成表皮内裂隙和水疱。

疱腔内有棘层松解细胞( tzanckcell)。

这种细胞较正常棘细胞大,圆形,细胞间桥消失,核大而深染,胞浆均匀呈嗜碱性,核周有浅蓝色晕,具有诊断价值。

各型天疱疮的病理特点为:①寻常型:裂隙或水疱位于基底层上方。

疱底有不规则的乳头向上生长,覆有一层呈“墓碑”状的基底细胞,即所谓“绒毛”。

②增殖型:早期损害与寻常型相似,其后绒毛形成和表皮突下伸更显著,棘层肥厚,表皮内可见大量嗜酸性白细胞所组成的微脓肿。

晚期呈乳头瘤样或疣状增生。

『中医绝招』老中医坐堂皮肤科病诊治绝招83天疱疮

『中医绝招』老中医坐堂皮肤科病诊治绝招83天疱疮

『中医绝招』老中医坐堂皮肤科病诊治绝招83天疱疮天疱疮天疱疮是一种少见的严重的慢性、复发性表皮内大疱性皮肤病。

以在正常皮肤或粘膜上成批出现松弛性水疱、易破裂,尼氏征阳性,自觉瘙痒或灼痛为特征。

好发于30-50岁的青壮年。

目前认为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常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重症肌无力合并存在。

烧伤、药物(长效青霉胺、保泰松、利福平)可诱发天疱疮。

有哪些症状?根据临床特点,皮疹分为4型:1.寻常型:是最常见而又较严重一个类型,多发生于中年人。

突然发生,水疱松弛,破溃糜烂,浆液渗出,干燥结痂,痂顶干厚,痂边新疱,呈梅花状;水疱加压可以扩大,或从水疱一侧推压而延伸,或在水疱间加压后表皮剥离,称为尼氏征阳性。

多发生于头面、躯干及口腔内,中年以后多发,病程缓慢,缠绵难愈。

2. 增殖型:好发面部、腋下、乳下、外阴、口内,水疱频频,尼氏征阳性,溃破麋烂,乳头状隆起,色暗褐,高低不平。

3. 落叶型:水疱易破,结成蜜痂,痂下糜烂,痂上增厚,干痂脱落,犹如树叶落地。

4.红斑型:多发于面颈部、胸背正中部,面部初为蝶状红斑,上覆鳞屑,脂痂层层,极似红斑性狼疮或脂溢性皮炎,胸背部有红斑、水痘、结痂,尼氏征阳性。

皮疹处有瘙痒或轻度疼痛。

如何治疗?基本方一生地30克,紫草9克,水牛角(先煎)30克,生槐花12克,银花15克,黄芩9克,连翘9克,车前草30克,鸭跖草30克,土茯苓30克,猪苓15克,生甘草6克。

*高热神昏,加羚羊角粉(分2次吞服)2克,安宫牛黄丸(吞服)1粒;*瘙痒明显,加白鲜皮30克,地肤子9克,苦参9克。

水煎,分2次服用,每日1剂。

用于寻常型天疱疮急性期。

基本方二党参15克,焦白术15克,怀山药15克,白扁豆15克,车前子(包)12克,泽泻9克,白鲜皮30克,土茯苓30克,生甘草6克。

*如因长期服用激素出现柯兴征、腰膝酸软,加仙灵脾30克,锁阳9克,肉苁蓉9克;*胸闷纳呆,加陈皮9克,鸡内金9克;*流滋较多,加滑石15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1例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Pemphigus Foliaceus)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皮肤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发红、起水泡、破裂和结痂。

本文报道了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例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的病例。

病例患者,男性,60岁,主诉皮肤瘙痒已有2年,出现多处皮肤破溃,伴有水泡和结痂。

患者家族中有一人患有类似症状。

体格检查发现,患者多处皮肤红斑、破溃、渗液,局部伴有水泡和结痂。

实验室检查显示患者抗核抗体阳性,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和C3水平升高。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患者被诊断为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

治疗方案采用了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方面,患者首先接受了口服皮质类固醇药物,如泼尼松(Prednisone)和阿司匹林(Aspirin)。

泼尼松用于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皮肤病变,阿司匹林用于抑制免疫系统过度活跃,减少自身抗体的产生。

治疗初期,患者口服泼尼松每日40mg,逐渐减量至每日维持剂量20mg。

阿司匹林口服每日160mg。

中医治疗方面,患者接受了中成药复方逍遥丸和丹参酮合剂的治疗。

复方逍遥丸主要成分有逍遥散、逍遥散、败酱草、五味子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丹参酮合剂主要成分有丹参、红花等,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作用。

治疗初期,患者口服复方逍遥丸每日一次,丹参酮合剂每日三次。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进行了中西医结合的外治疗法,包括外用中成药和现代药物的结合。

外用中成药以乌药散和玉屏风为主,外涂患处,每日两次。

乌药散主要成分有乌贼骨、乌贼骨、熟大黄等,具有祛风清热、收敛止痛的作用。

玉屏风主要成分有天花粉、硫黄、白芷等,具有抗菌、抑制炎症的作用。

现代药物方面,患者使用了外用类固醇药物如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和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Itraconazole)。

经过3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皮肤病变明显减轻,瘙痒感减轻。

实验室检查显示抗核抗体水平下降,血清IgG和C3水平趋于正常。

分型论治天疱疮

分型论治天疱疮

分型论治天疱疮*导读:天疱疮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表皮内大疱性皮肤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又称为火赤疮。

本病多由心火脾湿内蕴,外感风热毒邪,阻滞皮肤所……天疱疮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表皮内大疱性皮肤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又称为火赤疮。

本病多由心火脾湿内蕴,外感风热毒邪,阻滞皮肤所致,多发于中年人,损害散发于全身皮肤,尤以受压及摩擦部位为重。

笔者在临床上将本病分为三种证型予以论治,均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热毒炽盛大多发病急骤,出现成片水疱,鲜红、糜烂、灼热,或有血疱,或有渗血,或有感染,红肿疼痛;常伴有寒颤高热,口渴欲饮,烦躁不安,小便黄,大便秘结,舌质红绛、舌苔黄糙,脉弦细而数。

治宜清热凉血、利湿解毒。

方用:生地20 克,生石膏(先煎)、白鲜皮、土茯苓、金银花、生栀子、水牛角各15克,牡丹皮、大黄 (后下)、赤芍、黄芩各10 克,生甘草5克。

腹胀呕吐者,加厚朴、陈皮、木香各10 克;大便溏泄者,去大黄、金银花,加金银花炭10克,淮山药15克。

湿热交阻出现散在的红斑、水疱,成片发作偏少,糜烂流汁较多,或已结痂,病情稳定,稍有蔓延;或伴有胸闷纳呆,腹部胀满,大便溏泄,舌苔黄而薄腻,脉濡滑数。

治宜清热解毒、利湿健脾。

方用:蒲公英20克,茵陈、车前子、猪苓、茯苓、淮山药、赤小豆各15克,苍术、白术各10 克,干蟾皮、黄连、生甘草各5克。

胸闷纳呆甚者,加麦芽15克,鸡内金、陈皮各10克;流汁多者,加滑石粉20克,泽泻10克;有乳头状增殖者,加牡蛎30 克,丹参、夏枯草各15克;红斑明显者,加生栀子12 克,牡丹皮10克;有继发感染者,加半枝莲15克,草河车lO克。

阴伤胃败病情稳定,或为后期,多数结痂,或有少数水疱发生;因体能消耗过多而形体消瘦,神疲乏力,汗出,口渴喜饮,腹饥但饮食不多,咽干唇燥开裂,口角糜烂结痂,舌苔光剥、舌质红绛,脉沉细虚数而无力。

治宜益气养阴,和胃解毒。

方用:太子参、生黄芪、生地、麦冬、天门冬、地骨皮、麦芽、谷芽各15克,沙参12克,金银花、赤芍、玄参、泽泻各10克。

天疱疮中医诊疗指南

天疱疮中医诊疗指南

天疱疮中医诊疗指南天疱疮是一种罕见的皮肤病,中医诊疗指南天疱疮是一种罕见的皮肤病,它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不便。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天疱疮的中医诊疗指南,包括中医对天疱疮的认识、天疱疮中医诊疗的各个环节、中医治疗天疱疮的优势以及展望未来。

一、中医对天疱疮的认识中医认为天疱疮属于“水疱病”范畴,多因脾虚湿蕴、外感湿热邪毒所致。

在《黄帝内经》等古典医籍中均有关于天疱疮的记载,如“大热在内,必有脓泡”。

中医认为天疱疮的病机为脾虚湿蕴、湿热邪毒内蕴,导致肌肤失养,从而出现水疱、脓疱等症状。

二、天疱疮中医诊疗指南1、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天疱疮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如:水疱、脓疱、糜烂、结痂等。

同时,还需结合舌象、脉象等体征进行综合判断。

2、辨证分型根据中医理论,天疱疮可分为以下证型:(1)湿热型:皮肤出现脓疱、糜烂、结痂,伴有瘙痒、疼痛等不适症状,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2)脾虚湿蕴型:皮肤出现水疱、糜烂、结痂,伴有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3)阴虚火旺型: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伴有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盗汗失眠等症状,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3、治疗原则和方案中医治疗天疱疮的原则为:清热解毒、健脾利湿、养血润燥。

根据不同的证型,可以采用以下治疗方案:(1)湿热型:治以清热解毒、利湿止痒。

方用黄连解毒汤加减,如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

外用可选用马齿苋、黄柏等煎水局部湿敷。

(2)脾虚湿蕴型:治以健脾利湿、养血润燥。

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如白术、茯苓、猪苓、泽泻等。

外用可选用黄芩、黄柏等煎水局部湿敷。

(3)阴虚火旺型:治以养血润燥、滋阴降火。

方用知柏地黄丸加减,如知母、黄柏、地黄、山药等。

外用可选用紫草油局部涂抹。

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清淡食物。

同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摩擦和搔抓,以免引起感染。

三、中医治疗天疱疮的优势中医治疗天疱疮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优势。

天疱疮治疗两大中药方

天疱疮治疗两大中药方

天疱疮治疗两大中药方天疱疮治疗两大中药方。

天疱疮是比较常用的皮肤疾病,平时治疗时一般使用西药,其实中医也可以治疗,现在介绍两大中药方,对天疱疮治疗有很好的效果。

天疱疮治疗两大中药方1.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10g,白术10g,山药15g,茯苓15g,苍术10g,黄连10g,蒲公英30g,车前子(包)15g,猪苓等15g,赤小豆15g,银花15g,生黄芪15g。

神志不清用安宫牛黄丸加犀角地黄汤;腹胀呕吐用厚朴、陈皮、木香;胸闷纳呆用鸡内金、陈皮、麦芽;有乳头状增殖用夏枯草、丹参、牡蛎;红斑用牡丹皮、生栀子;感染用半枝莲、土茯苓;阴伤明显用地冬、麦冬、沙参。

适当配合泼尼松口服,待病情缓解立即停药。

将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煎30分钟,每剂煎2次,将所得药液混合。

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同时配合外用药:①高锰酸钾湿敷;②黄芩10g,黄连10g,生大黄15g,生白矾15g,焦栀子10g,生甘草10g,水煎外洗。

各类天疱疮病例,绝大多数是采用大量激素长期治疗,反复发作,病情仍控制的不够满意;或使用大量激素后,病情虽暂时好转,但不能减量,否则病情加重。

配合中药后,不仅能减少激素使用量或停药,仍能巩固疗效。

或第一次不使用激素,完全使用中药均可痊愈。

这类病主要是“脾胃虚弱,湿热蕴积,日久耗伤阴血,生风生煤,肌肤失养”,故见皮肤生红斑,起水疱,大量渗出液,糜烂。

治疗原则“健脾益气,养阴除湿,和胃解毒”。

临床以参苓白术散加减用于脾虚湿盛较明显的症状,故以解毒为主,尤其对病程较久,反复发作,湿毒深窜肌肤,人血阻络,采用滋阴补肾,解毒散风,活血破瘀之法,疗效显著。

2.除湿胃苓汤加减党参30g,白术15g,茯苓15g,薏苡仁30g,黄芪30g,金银花21g,猪苓12g,白鲜皮21g,地肤子21g,泽泻15g,甘草9g。

水煎服,日1剂。

天疱疮属祖国医学火赤疮范畴。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云:“此证由心火妄动,或感酷暑时临,火邪人肺,伏结而成。

中医如何治疗天疱疮

中医如何治疗天疱疮

中医如何治疗天疱疮中医治疗天疱疮的几种药方:(1)毒热炽热型:治疗:清热解毒,凉血利湿。

方药:羚羊粉0.6g(冲)板蓝根30g、地丁30g、草河车15g、连翘15g、双花炭10g、生地炭10g、白茅根30g、赤芍15g、猪苓30g、车前草30g、大黄5~10g。

分析:方中板蓝根、羚羊粉、地丁、大黄、草河车、连翘清热解毒、白茅根、赤芍、双花炭、生地炭凉血、猪苓、车前草利湿。

(2)心火脾湿:治疗:泻心凉血,清脾除湿。

方药:黄连10g、连翘15g、丹皮15g、栀子10g、生地15g、竹叶10g、莲子心10g、白茅根30g、生苡仁30g、猪苓15g、茯苓皮15g。

分析:方中黄连、连翘、丹皮、栀子、白茅根、生地、竹叶、莲心泻心凉血,生薏仁、猪苓、茯苓皮清脾除湿。

(3)湿热熏蒸:治疗:清热利湿。

方药:猪苓15g、茵陈15g、车前草30g、茯苓皮15g、冬瓜皮15g、黄柏10g、黄芩10g、泽泻10g、枳壳10g。

分析:方中猪苓、茵陈、车前草、茯苓皮、冬瓜皮、泽泻清热利湿,黄柏、黄芩清热干湿,佐以行气导滞。

(4)脾虚湿盛型:治疗:健脾除湿。

方药:生薏仁300g、白术10g、山药30g、党参6g、芡实10g、扁豆10g、猪苓15g、茯苓皮15g、冬瓜皮15g、泽泻10g。

分析:方中生薏米、白术、山药、党参、芡实、扁豆健脾除湿、猪苓、茯苓皮、冬瓜皮、泽泻利湿。

(5)气阴两伤型:治疗:益气养阴。

方药:30生黄芪g、党参5g、太子参10g、沙参15g、麦冬15g、白术10g、生苡米30g、花粉10g、车前草15g、当归10g。

分析:方中生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生薏米益气,沙参、麦冬、花粉养阴,当归养血,车前草除湿。

天疱疮的中医治疗

天疱疮的中医治疗

天疱疮的中医治疗治疗治疗原则治疗上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急性期重在清热除湿,解毒凉血,可适当加入茯苓、薏苡仁、枳壳等健脾除湿药物;慢性期或后期湿热减退,津伤气耗,治疗重在益气养阴,健脾除湿,兼以清热解毒( Ⅲb,弱推荐) 。

中药汤剂1) 毒热炽盛证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清营。

方药: 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Ⅱa,弱推荐) 。

水牛角30 g,生地黄炭10 g,金银花炭10 g,莲子心10 g,黄连10 g,白茅根30 g,天花粉10 g,栀子10 g,生石膏30 g,紫花地丁10 g,甘草10 g。

加减: 高热者加玳瑁;大便干燥者加大黄。

2) 心火脾湿证治法: 泻心凉血,清脾除湿。

方药: 清脾除湿饮加减( Ⅱa,弱推荐) 。

茯苓皮15 g,白术10 g,黄芩10 g,栀子6 g,泽泻10 g,茵陈15 g,枳壳10 g,生地黄12 g,麦冬10 g。

加减: 心火炽盛者加黄连、莲子心;口腔糜烂者加金莲花、金雀花、藏青果、金果榄;大便干燥者加大黄。

3) 脾虚湿蕴证治法: 清热解毒,健脾除湿。

方药: 除湿胃苓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Ⅱa,弱推荐) 。

茵陈15 g,猪苓30 g,车前草30 g,茯苓皮15 g,黄芩10 g,冬瓜皮15 g,泽泻10 g,黄柏10 g,枳壳10 g。

加减: 皮损色红加牡丹皮、赤芍;便干加大黄;痒甚加白鲜皮。

4) 气阴两伤证治法: 益气养阴,清解余毒。

方药: 解毒养阴汤加减( Ⅲb,弱推荐) 。

南沙参15 g,北沙参15g,玄参30 g,佛手参30 g,天冬10 g,麦冬10 g,玉竹10 g,金银花15 g,蒲公英15 g,石斛6 g,丹参15 g,西洋参3 g ( 另煎兑服) 。

加减:痒甚可加刺蒺藜、当归。

提示: 本指南所推荐药物剂量为常用剂量,临床实践中为提高疗效,医师可根据患者体质及病情对药物剂量进行适当加减。

中成药可按照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根据不同证型及治疗原则,酌情选择合适的中成药。

天疱疮的辨证论治

天疱疮的辨证论治

天疱疮的辨证论治天疱疮的辨证论治心脾湿热型【证见】皮疹以大疱为主,糜烂面大,渗液较多,常并有粘膜损害(多见于寻常型和增殖型天疱疮,尤其是急性发作期)。

常伴有身热,心烦,口渴,纳呆,疲倦乏力,口舌糜烂,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主方清脾除湿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处方:土茯苓30克,生地黄25克,连翘、茵陈各15克,黄芩、栀子、泽泻、枳壳各12克,白术、苍术、淡竹叶各9克,生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l剂。

便秘者,加大黄12克(后下)、玄明粉15克(冲)。

火毒较盛者,去白术、苍术,加黄连9克、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2克。

脾虚湿盛型【证见】水疱、大疱较稀疏,间有新水疱出现,糜烂面淡红不鲜,渗液较多,并见黄褐色较厚痂皮或乳头状增殖(多见于寻常型和增殖型天疱疮之慢性期)。

常伴有面色发白或萎黄,胃纳不佳,体倦乏力,大便溏软。

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健脾渗湿。

【方药】主方参苓白术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处方:党参25克,茯苓、薏苡仁各30克,白术、扁豆、山药各15克,苍术12克,陈皮、炙甘草各5克,砂仁6克(后下)。

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

阴伤津耗型【证见】皮疹以红斑、鳞屑、结痂为主,渗液不多(多见于落叶型和红斑型天疱疮)。

伴有口干咽燥,烦躁不安,夜睡难寐,大便干结。

舌质红,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或细涩。

【治法】养阴生津润燥。

【方药】主方滋燥养营汤(王肯堂《证治准绳》)合增液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处方:当归9克,生地黄、熟地黄、白芍、玉竹、金银花各15克,黄芩、玄参、麦冬各12克,生甘草6克。

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

气阴两伤者,可加太子参30克,或用西洋参6~9克另炖服。

说明:本病病情较为严重,在急性发作期间,最好采用中西综合治疗措施。

中医辨证论治如上述。

西药首选为皮质类固醇激素,开始剂量宜大,以强的松计算,一般开始剂量为60~80毫克/日(必要时可用至90~120毫克/日);也可换算为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注射液,加人5%一10%葡萄糖溶液500~1 000毫升中静脉滴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疱疮的分类与中医的治疗
天疱疮“外科大成”‘天疱疮’记载:“天疱疮,初起白色燎浆水泡。

小如芡实,大如棋子,漫延全身,疼痛难忍”。

《医宗金茧》记载的“火赤疮”、《诛病源候论》中所记的“王灼疮”、“洪烛疮”等,与本病颇有相像之处。

天疱疮我们在生活中也比较常见,它是一种慢性的、易复发的严重表皮内疱性皮肤病症,同时也是患者自身的免疫性疾病。

它一般分为为四种常见类型
一、寻常型天疱疮
二、增殖型天疱疮
三、红斑型天疱疮
四、落叶型天疱疮
一、寻常型天疱疮易发生的部位:
二、皮肤黏膜常受到波及,多波及到口腔、头颈部、面部、躯
干、腹股沟等,也可波及到四肢、鼻腔、眼部和阴部;三、例如:松弛型大疱、疱液先黄后浊,或者含有血液,疱壁
薄容易破,伴有腥臭,破后成红色糜烂面,渗液少,容易结棕褐色痂,很难自己愈合;
四、中药治疗:
五、1、毒热炽盛型:祛热健脾汤宜清热解毒,凉血清莹。

六、用:生地碳或双花碳、莲子心、白茅根、花粉、地丁、生
枝、生甘草、川连、生石膏,高烧不退者加犀角,大便干
者加大黄。

七、心火脾湿型:宜祛热健脾汤清心泻火。

八、用:茯苓、白术、苍术、黄苓、生地、泽泻、生甘草、连翘、
元明粉、邓欣、竹叶、枳壳。

高烧者加生石膏,心火盛者
加莲子心、黄连,口腔粘膜糜烂者可加金莲花、金雀花。

九、气阴两虚型:宜祛热健脾汤益气养阴,清解余毒。

十、用:西洋参、南北沙参、石斛、黑元参、佛手参、干生地、
丹参、双花、公英、二冬、玉竹。

增殖型天疱疮
十一、1、易发的部位:颈部、腋窝、腹股沟、肛门、外阴以及乳房下;
十二、2、例如:松弛型大疱破后在糜烂面上呈晕样或者乳头样,上面附着一层厚痂,四周有范有红晕已出现新水
疱。

十三、中药治疗:
十四、用:太子参、麦冬、知母、鳖甲、丹参、芡实、白花蛇、舌草等。

十五、落叶型天疱疮
十六、1、易发生的部位:头面部、胸背部。

口腔通常不受累积;
十七、例:损害长期存在不影响健康,有缓解期,宜复发,尼氏征呈阳性。

十八、2、用茯苓、生地黄、连翘、茵陈、黄苓、栀子、泽泻、白术、苍术、淡竹叶、生甘草;高热的人,加生石
膏。

知母以祛热健脾汤清泻热邪;口腔糜烂的人,加藏
青果、金果榄以祛热健脾汤解毒利咽;水疱、糜烂的人,加茵陈以祛热健脾汤清热利湿。

十九、红斑型天疱疮
二十、易发的部位:头面部,可蔓延到胸部、腋窝、腹股沟,四肢较少受到累积;粘膜不会受到伤害;
二十一、例如:面部常表现有油腻性结痂呈蝶形红斑:胸部常表现红斑上的松弛性小水疱、泡壁薄,宜破益结痂,病程缓慢,可以自然缓解,常常复发,通常不影响健康;二十二、用:祛热健脾汤,由谁牛角。

生地黄、芍药、牡丹皮组成。

二十三、注:①患者平时多吃些高热量食物,例:蜂蜜、糖、动植物油等。

二十四、②患者多吃些高维生素的,例:谷类、新鲜蔬菜。

③平时要注意低盐饮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