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中国古代史(通史)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课件

《中国古代史》课件

总结词
远古传说与历史记载
详细描述
介绍中国古代的远古传说,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 和伏羲八卦等。同时,介绍最早的历史记载《尚书》和 《史记》等。
夏商西周时期
总结词
夏朝建立与国家发展
详细描述
阐述夏朝的建立和发展,介绍夏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和文 化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介绍夏朝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 。
总结词
北朝的民族融合
南北朝的战争与和平
南北朝时期,双方进行了长期的战争 和和平谈判,最终在隋朝时期实现了 全国统一。
北朝在政治上实行了民族融合政策, 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05
隋唐时期
隋朝的贡献
完成中国统一
隋朝结束了南北朝数百年的分裂 状态,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创立科举制度
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为选拔人才 提供了公平的机会。
03
秦汉时期
秦朝的统一
秦朝的统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 权国家,为后世政治制度奠定
了基础。
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 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发展。
修建万里长城
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犯 ,秦始皇下令修建万里长城。
焚书坑儒
为了推行儒家思想,秦始皇采 取了焚书坑儒的政策,对文化
《中国古代史》ppt 课件
目 录
• 引言 • 中国古代史的开端 • 秦汉时期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隋唐时期 •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 明清时期 • 结论
01
引言
课程简介
01
课程名称
《中国古代史》
02
03
04
适用对象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对中古 代史感兴趣的公众主要内容

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通史(必修与选修跨册综合)

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通史(必修与选修跨册综合)

高三历史班复习指引3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中华历史的开端——先秦时代阶段特征:时间断限从距今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

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特征主要表现为奠定中华文明的初步基础:政治方面,政治方面,表现为以王位世袭制为标志,表现为以王位世袭制为标志,表现为以王位世袭制为标志,中国进入阶级社会,中国进入阶级社会,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创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创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度,影响深远。

影响深远。

经济方面表现为原始农业的出现。

农业在各经济部门中主导地位的确立。

农业在各经济部门中主导地位的确立。

文化文化方面表现为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形成。

1、奴隶社会的基本特征: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476年春秋结束。

(1)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奴隶制形成)、商(奴隶制发展)、西周(奴隶制的鼎盛)、春秋(奴隶制的解体)四个阶段。

(2)政治制度方面:夏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商强化了国家机器、西周实行分封制。

春秋的争霸战争和铁器、牛耕的出现,使奴隶社会和政治制度的经济基础双双走向瓦解。

通过春秋争霸,客观上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

2、春秋战国时期的基本特征: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1)政治上:①王室衰微,权力下移,政权逐步掌握在新兴地主阶级手中,他们利用手中权力进行自上而下的变法、改革,随之各国政治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

②大国争霸,战争频繁,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

③民族融合加速华夏族逐步形成。

(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井田制逐渐崩溃,封建生产关系萌生并逐步取代奴隶制生产关系。

②生产力: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③战国时期:一些国家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文化上:①科技成就主要产生于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

②社会大变革突出而集中地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中。

一、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一)经济(必修2 P2P2))1、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是从)原始农业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而来的。

中国古代史 通史表格

中国古代史  通史表格
发明淬火技术:把烧红的铁器浸入水中,使之硬化
出现私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中央集权制开始形成
战国出现郡县制
百家争鸣
《诗经》西周初年—春秋中叶)
楚辞
《墨经》记载了杠杆原理、小孔成像等;
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秦汉(前221—公元220)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出现播种工具耧车,《汜胜之书》,坎儿井;东汉出现一牛挽犁,《四民月令》
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西汉编定《黄帝内经》,东汉编写《伤寒杂病论》
魏晋南北朝(220—589)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孙吴对江南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中心南移打下基础
出现生熟铁合炼的“灌钢法”,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出现民间集市——草市
中央官制:三省制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西晋采用分封制,导致“八王之乱”
书法由自发阶段发展到自觉阶段;隶楷行草,汉字诸体已备;儒学独尊地位受到冲击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隋唐时期(581—907)
曲辕犁使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筒车用于灌溉
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釉下彩绘技术;彩陶:唐三彩
宋:文臣任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将地方精壮选入禁军;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元:设行省
宋:宋词、宋话本、程朱理学、瓦子勾栏(娱乐场所)、文人画、风俗画
元:元曲
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宋代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元郭守敬《授时历》与今天世界通用公历基本相同
明清时期
(1368—1840)
风力水车;
农书: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涉及水利、备荒等内容

中国通史复习

中国通史复习
中国向西方学习实现近代化的进程
1、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2、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军事和民用工业
3、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学习西方君主立宪政治制度(走日本人的路)
4、资产阶级革命派(孙)——学习西方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度(走美国人的路)
5、资产阶级激进派(陈李)——学习西方民主制度和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
(2)特点: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终使最高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3)意义:
(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独立。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中央和君主的绝对权利。
秦始皇的功与过:
功: (1)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过: (1)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
(修长城、郦山陵、阿房宫)
(2)刑法严苛,赋税沉重,暴政而亡
原因:1、政治上;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
2、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பைடு நூலகம்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3、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
4、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影响:1、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1924——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即“国民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
3、对外关系上: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 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

《中国通史》课程参考书目

《中国通史》课程参考书目

50、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义和团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9年版。
51、章开源、林增平:《辛亥革命运动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52、朱育和:《辛亥革命史》,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3、《辛亥革命史论文选》(上、下),三联书店1981年版。
54、《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中、下),中华书局1983年版。
5、龚书铎:《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下),中华书局1980版。
6、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等,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版。
7、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版。
13、萧一山:《清代通史》,中华书局1986版。
14、章开源:《清通鉴》,岳麓书社2000版。
15、李文海:《清史编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版。
16、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版。
17、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版。
19、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上海文明书局1915版。
51、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清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2、张研等:《清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3、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4、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中华书局2006年版。
55、郭成康:《康乾盛世历史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版。
25、牟安世:《鸦片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版。

中国通史教案(大全)

中国通史教案(大全)

中国通史教案(大全)第一章:中国古代史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掌握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特点。

2. 熟悉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夏商周:神话传说与史实的分界,夏商周的更迭,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

2. 秦汉:秦始皇统一六国,两汉时期的兴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

3. 隋唐五代十国:隋唐盛世,五代十国的动荡,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关系。

4. 宋元明清:宋朝的繁荣与灭亡,元朝的统一与扩张,明朝的兴衰,清朝的崛起与衰败。

5. 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2. 难点:对中国古代史的理解和把握,如何将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对中国古代史的全面认识。

四、教学方法1. 讲述法:教师通过讲述,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和重要内容。

2. 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就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史。

五、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古代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古代史的学习成果。

第二章:中国近现代史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脉络,掌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

2. 熟悉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制度、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3. 培养学生对近现代史的认识,深刻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导言1、顾颉刚口述、何启君整理《中国史学入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

2、李学勤等《中国古史导读》,文汇出版社,1991。

3、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4、(日)山根幸夫《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朱天俊、陈宏夭《文史工具书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

6、孟宪恒《史学文献检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先秦部分(第一章至第三章)【基本史料】1、[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3。

2、[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战国]左丘明《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战国纵横家书》(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版社,1976。

6、《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

8、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新知识出版社,1956。

9、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一册,中华书局,1962。

【史学著作】1、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人民出版社,1983。

2、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8。

3、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6。

4、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至四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

6、西安半坡博物馆《中国原始社会》,文物出版社,1977。

7、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吴汝康、吴新智、张森水合著《远古中国人类》,科学出版社,1989。

9、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10、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11、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

12、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中国通史脉络图

中国通史脉络图

历史考研笔记中国古代史1、中国历史的开端(原始社会)中国远古时代的人类:远古时代:夏前史,原始社会,石器时代。

原始群,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野蛮时代)注:原始群指为生存以血缘关系组成的松散群体。

氏族公社特点:1族外婚2血亲关系3特定名称、固定信仰、原始共产制确立:同祖母,特定氏族符号,族外婚为前提,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共同信仰的比较牢固的经济生活社会单位。

产生的社会基础:定居和族外婚猿人(旧早)杂交京谋田原始群古人(旧中)血缘婚(同辈婚)马丁长大原始社会新人母系(旧晚)族外婚(氏族内部禁婚)山河柳河畔羊氏族社会对偶婚(主夫主妻)父系一夫一妻制家住纹龙注:京谋田:北京、元谋和蓝田。

马丁长大:马坝、丁村、长阳和大荔。

山河柳(新人):山顶洞、河套和柳江。

河畔(半)羊(仰)(母系):河姆渡、半坡和仰韶。

家渚(住)纹(汶)龙:齐家、良渚、大汶口和龙山1农为主,现畜牧2磨石器,南稻北粟3手工制陶1族外婚,对偶婚2定居村落3母权制1铜器发明经济 2第一次(农业和畜牧业)父系 3第二次社会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组织: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禅让制氏族制的瓦解:生产力-剩余-贫富分化-私有制-阶级-国家中国古代国家形成的特点:氏族部落间的冲突与联盟中形成。

我国远古社会的传说黄帝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炎帝阪泉之战。

三皇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禅让制:民主-推举-承认-确立。

2、夏商西周(奴隶社会)夏朝的考古发掘和文化遗址二里头文化:59,徐旭生,河南偃师二里头,系统发掘,夏文化。

兵礼器(国家确立的重要标志),制骨,陶窑,农业工具原始,陶酒器,贝,墓葬分化,宫殿,建筑群。

夏商周断代工程:人社自结合,科技手段,学科交叉,解决年代,96-00。

夏朝的巩固和发展自禹始,入文明,奴制立,都阳城,迁阳翟。

涂山之会:对禹朝贡,行臣服礼。

钧台之享:阳翟,“所以示诸侯礼也,诸侯所由用命也”太康失国:启子太康,不恤民事,东夷后羿,得拥夺权。

《中国古代史》全套教学课件

《中国古代史》全套教学课件

隋朝的政治制度
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了 中央集权,提高了明
唐朝前期政治比较清明,实行开 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与周边国
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经济繁荣
唐朝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改进,水利 设施得到完善,手工业和商业也得 到了发展。
文化昌盛
唐朝文化艺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唐诗、唐画、唐乐等成为了中国文 化的代表。
周朝时期制定了严格的礼乐制度。礼 乐制度规定了不同等级的人在社会中 的地位和权利,以及在不同场合下应 该遵守的礼仪规范。这种制度对于维 护社会秩序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也体现了周朝文化的独特性和先 进性。
思想文化
周朝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 文化名人,如孔子、老子等。他们提 出了各自的思想主张和文化观念,对 于后来的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同时,周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也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诗经》、《 尚书》等典籍的编纂和传承,为后世 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
南北朝时期在科技领域也取得了重要 的成就,如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贾 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等。
05
CATALOGUE
隋唐时期
隋朝统一全国及大运河开凿
隋朝的统一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实现了大一统,为经济文 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大运河的开凿
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 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 展,同时也方便了隋炀帝 的南巡。
思想文化的活跃与 进步
在思想领域,王阳明的心学、 李贽的异端思想等对传统理学 产生了冲击。同时,随着西学 东渐,一些先进的科学知识和 思想传入中国,对晚明社会产 生了深远影响。
社会风气的变化
晚明时期,社会风气发生了显 著变化。人们开始追求物质享 受和个性解放,奢侈之风盛行 。同时,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 ,市民文化蓬勃发展,小说、 戏曲等文艺作品繁荣。

中国历史通史大事年表

中国历史通史大事年表

中国历史通史大事年表相传,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夏代。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大事。

本文将通过整理,为您呈现中国历史通史的大事年表。

公元前2070年夏代(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建立,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时代。

公元前1600年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的建立,商王朝在此期间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并在文化、经济和政治方面取得了显著发展。

公元前1046年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的建立,周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三个王朝。

周朝时期,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东周时期又分为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771年周朝西周灭亡,进入春秋时期(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6年)。

此时,各诸侯国纷争不断,是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前奏。

公元前476年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开始,历时约250年。

此期间,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断,也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如孔子、墨子等。

公元前256年周朝东周灭亡,中国进入战国时期末期。

七雄割据的局面逐渐形成。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巩固的大王朝。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进入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的大王朝。

公元9年西汉时期的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但只存在短暂时间,最终失败。

公元25年东汉建立(公元25年-公元220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统一的大王朝。

东汉时期,出现了董卓之乱、黄巾起义等事件。

公元220年三国时期(公元220年-公元280年)开始,时期内魏、蜀、吴三国相争,形成了史书中的三国鼎立局面。

公元280年西晋建立,中国重新进入分裂时期,历史上被称为十六国时期和五胡十六国。

公元589年隋朝(公元589年-公元618年)的建立,中国再次统一。

通史复习知识整合:高三历史通史模式复习汇编

通史复习知识整合:高三历史通史模式复习汇编

高三历史通史模式复习纲要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总体特征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

中国古代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经济的基本模式。

(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中国古代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状况。

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

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

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

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知识整合】一、远古时代1.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

2.原始农业的耕作形式是刀耕火种。

3.已经学会养蚕缫丝织绸。

中国古代史教材与参考书

中国古代史教材与参考书

《中国歷史研究入門》
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6年
二、目录、职官、地理、年代方面的工具书
四 库 全 书 总 目
目录、职官、地理、年代方面的工具书
朝野僉載六卷内府藏本 舊本題唐張鷟撰鷟有龍筋鳯髓判已著錄此書新唐書藝文志作 三十卷宋史藝文志作僉載二十卷又僉載補遺三卷文獻通考則 但有僉載補遺三卷此本六卷參考諸書皆不合晁公武讀書志又 謂其分三十五門而今本乃逐條聯綴不分門目亦與晁氏所記不 同考莫休符桂林風土記載鷟在開元中姚崇誣其奉使江南受遺 賜死其子上表請代減死流嶺南數年起爲長史而卒計其時尙在 天寳之前而書中有寶曆元年資陽石走事寶曆乃敬宗年號又有 孟宏微對宣宗事時代皆不相及按尤袤遂初堂書目亦分朝野僉 載及僉載補遺爲二書疑僉載乃鷟所作補遺則爲後人附益凡闌 入中唐後事者皆應爲補遺之文而陳振孫所謂書本三十卷此其 節畧者當即此本蓋嘗經宋人摘錄合僉載補遺爲一删併門類已 非原書又不知何時析三卷爲六卷也其書皆紀唐代故事而於諧 噱荒怪纎悉臚載未免失於纎碎故洪邁容齋隨筆譏其記事瑣屑 擿裂且多媟語然耳目所接可據者多故司馬光作通鑑亦引用之 兼收博采固未嘗無裨於見聞也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的教材与参考书
教 材
辅 助 教 材
翦 伯 赞 主 编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钱穆 著
参考书目: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1992年。(《为历史学辩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1年。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91年。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增订本),中 华书局,2008年。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中央民族大 学出版社,1999年。 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张广达、王小甫:《天涯若比邻——中外文化交流史略》,中 华书局,1988年。 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历史通史时间轴中国古代史升级版

历史通史时间轴中国古代史升级版

政治上:扩大尚书台权力;刺史在东汉末年发展成为州的最高长官;东汉末年,地方行政郡州县三级制形成
经济: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生产出青瓷;曹操推行屯田制
文化科技:浑天仪至迟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已经出现;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赋是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蔡伦改进造纸术; 张衡制作地动仪;华佗发明麻沸散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剂。
经济:生产方式日趋成熟,土地制度 转变,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
05
思想文化: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文学,科学领域也有所建树,具有浓厚的农耕文明的特色。
先秦时期的历史阶段性特征
先秦时期
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历史概念阐述
国家机器: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解释,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外一个阶级的工具。其含义是,统治阶级必须建立一整套法律、制度、执行机构,并依赖于这些法律、制度和执行机构才能实现对被统治阶级的统治。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专政机关都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通史时间轴——中国古代史部分
添加副标题
升级版
中国古代史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先秦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时间轴梳理
公元前221年
这张图建议放大看
原始社会 史前时期距今约 万年——约公元前 年 距今七八千年,发明了最早的松土农具—耒耜。我国农业进入石器锄耕时代。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集体耕作,平均消费。
思想文化: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不仅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04
秦汉时期 (前221年—220年)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上教材《中国史纲要》(修订本),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古代史读本》上下册,陈苏镇、张帆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古代史(上)》课件PDF电子书通史参考书《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政治文明》,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版《剑桥中国史》,崔瑞德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阅读杂志《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新史学》《汉学研究通讯》文献索引《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秦汉史研究概要》,周天游,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史论文资料索引》(1949-1982)_曲阜师院历史系。

《中国史研究指南2_魏晋南北朝史_隋唐五代史》,台湾联经1990。

通史整合·古今贯通1

通史整合·古今贯通1

6.明清时期
阶段特征:14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期,是我国历史上的
明朝和清朝(鸦片战争以前)统治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封建社
会由盛而衰。
政治 方面
专制皇权空前强化。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内 阁,强化了皇权。清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
展到顶峰
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和繁荣,资本主义萌芽 开始在江南一些地区和行业出现,但由于统治 经济 阶级强化“重农抑商”政策和实行“海禁”、 方面 闭关锁国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小农 经济在中国社会中仍占主导地位。中国逐渐落
2.以唯物史观看待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唯物史观要求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应辩证地分析和 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应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审视,对古 代监察制度应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去看待。 (1)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 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到一定的作用。它加强了中央对地 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2)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 的。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 具。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文化的基础
2.秦汉时期 阶段特征: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到公元 220年东汉灭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政治方面,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秦统一后,建立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等,它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 大而深远的影响。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王国势 力膨胀,严重威胁中央集权。西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 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
二、以文明史观聚焦不同文明类型,认识人类文明的多样 性

(完整版)中国古代史(通史)

(完整版)中国古代史(通史)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时期【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时期,是奴隶社会形成、发展、繁荣、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

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和奠基时期一、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二、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三、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知识整合】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

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地方行政“封建时代”的开始①背景:A、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

B、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加之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周公执政后,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

中国通史第十七集 观后感 明朝的科技创新与文化交流

中国通史第十七集 观后感 明朝的科技创新与文化交流

中国通史第十七集观后感明朝的科技创新与文化交流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丰富的时期,它以其伟大的科技创新和广泛的文化交流而闻名于世。

观看中国通史第十七集后,我对明朝的科技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深感其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贡献。

首先,在科技创新方面,明朝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郭守敬的浑仪。

这一仪器的发明,使得地理测量和天文观测更加精准,为明朝的地理勘测和星象观测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浑仪不仅在明朝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对后世的科技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明朝还取得了许多其他领域的科技成就。

世界上第一本天文学教材《大明天文志》在明朝编纂出版,对于天文知识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以其深入研究和描述中国各地景观的《徐霞客游记》也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此外,在文化交流方面,明朝也展现出了非凡的魅力。

我观察到,明朝时期对外文化交流的蓬勃发展,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也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明代“使者船”成为中外交流的桥梁,带来了许多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东西方艺术、科技的交流,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明朝的文化交流还表现在与西方的贸易往来中。

锡诺交易的兴起给中国带来了摩卡咖啡、葡萄酒以及其他奢侈品,同时也引入了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这些外来文化的融入为明朝的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观看中国通史第十七集后,我深切感受到明朝在科技创新和文化交流方面的伟大成就。

明朝以其卓越的科技发展和广泛的文化交流,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应该铭记并传承这段辉煌的历史,努力推动科技创新和文化交流的发展,为中国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观赏中国通史第十七集,我对明朝的科技创新和文化交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更加敬佩这个伟大的时代。

明朝的科技创新为中国历史留下了重要的印记,而文化交流则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力量,不断推进科技进步和文化交流,为我们的国家和世界作出更加辉煌的贡献。

中国古代史的相关书籍

中国古代史的相关书籍

中国古代史的相关书籍《中国古代史》是一部囊括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全过程的权威性著作。

该书跨越了远古时期到清朝末年,以其全面、客观地记录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变迁而广受瞩目。

书中首先介绍了中国的远古时代,从人类的起源、猿人时代讲起,详细描述了黄河流域的发展和早期的文化演变。

接下来,书中论述了三皇五帝时期的探索和发展,说明了政治组织的出现和部落的形成。

随后,正书上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夏、商、西周、东周的兴衰得到了全面的讲述。

这些统一统管的王朝给整个国家构建了大一统的框架,为后来的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各国之间的斗争激化,兵戈纷飞,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

《中国古代史》作者在书中详细论述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体系,并指出了这一时期对中国古代史影响的重要性。

而秦朝的统一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一时期详细论述了秦始皇的各项改革,并与前文中的王朝进行了对比分析。

紧接着,书中详尽论述了汉朝的兴衰以及隋唐之间的历史重要性。

隋朝的统一远超过以往王朝的实行,修筑了京杭大运河连接南北。

唐朝的开放政策使得国内国际贸易繁荣,文化艺术达到峰值。

随着唐朝的灭亡,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接踵而至,这一章节记录了其中最重要的王朝,解释了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随着宋朝的统一,中国再次进入了一个强大的王朝时期。

作者专门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宋朝的特点,并介绍了北宋、南宋两个时期的历史演变。

而元朝的统一意味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局面。

元朝时期中国经历了外族统治,书中详细论述了蒙古族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最后,书中详细记载了明朝的兴衰,以及清朝的统一和后来的内外权力斗争。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对中华民族在外族统治下重新崛起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古代史》无论是内容、布局还是语言都非常权威,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主旨,也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了解中国历史的视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第二部分:秦汉时期(秦朝-汉朝) 一、政治:
1、秦朝:统一六国,结束诸侯争霸局面。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皇帝制、三公九 卿制、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实现了中央 对地方直接而有效的控制,保证了中央集权。
影响:奠定了中国古代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础 2、汉朝:汉承秦制并有所发展 (1)汉高祖:郡国并存 (2)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彰显分封弊端。 (3)汉武帝:中央:设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地方:”推恩令“、设刺史,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第三部分:唐宋时期(唐朝-宋朝) 一、政治
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中书起草,门下审批,尚书和 六部执行。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效率。三省互相牵制,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创立科举制。 背景:魏晋九品中正制下选官被世家大族垄断, 不利于中央集权。 特点:不是依靠门第,而是主要通过考试选拨官 员。
影响:打破世族垄断政权,为庶族参政提供了条 件;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弘 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立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发展。 扬公正,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
思想: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对中华文化发展影响巨大。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 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 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 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 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 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8分)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 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 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8 分)
插:元朝 1、政治: 中央只设中书省,实行一省制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制,是中国省制 的开端,有利于中央对地方控制和国家统一 2、经济:略(对外贸易发达,泉州) 3、思想文化: 思想: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 戏剧:元曲标志着中国古代戏剧的成熟
【时空穿梭】
一、朝代更替: 1、明:1368--1644年,建立者朱元璋,都城 应天(今南京),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2、清:(1616—1636--1644--1912年),努 尔哈赤建金,都城先赫图阿拉(今辽宁), 后迁都沈阳,皇太极改金为清,后迁都京师 (今北京)。
第一部分:先秦时期(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 四、科技文艺 1、《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是我国第一 部诗歌总集,记载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 2、《楚辞》开创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战国时期南 方民歌发展而来。屈原《离骚》是代表作。
春秋战国是个大变革的时代,其中政治体制的“变” 体现在 ①从禅让到世袭 ②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 ③从井田制到私有制 ④从宗法制到官僚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 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征辟,是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 度,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主要有皇 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皇帝征召称“征”, 官府征召称“辟”. 汉代察举以推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与推荐相辅 而行。推荐过后是还要经过考试复核;复核合格后 才能量才录用。无论是特举贤良方正,还是岁举孝 廉、茂才,均须经过中央复试。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央政府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 。在各州郡选择“贤 有识见”的官员任“中正”,中正必须是二品现任 中央官,中正以簿世(谱牒家世)、行状(才干、 道德)、乡品(中正鉴定)为标准查访评定州郡人 士,将他们分成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 西晋时实际上官员都从世家大族中选定,造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为防止庶族 假冒士族,世家大族便编写谱牒(家谱),谱牒学 成为一门学问。 中正制只重家世,不问贤愚,世族弟子终日清谈, 不问国事。世族为维持门第血统,婚姻必择门当户 对。
第二部分:秦汉时期(秦朝-汉朝) 二、经济 1、农业:
秦末农民战争破坏了农业经济,汉朝初年信奉“黄 老之学”,采取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政策,出现“文景 之治”。 同时,土地兼并、租佃经营日益发展。豪强地主日 益增多。
2、工商业:私营工商业不断发展,但官营占主导。政 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通过征收重税、盐铁官营、限制 商人行为、降低商人地位等多种方式打击商人。 注: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丝绸之路”
D
“坟对中国人来说,不是一片平常无奇的土堆。而 是社会关系、人生价值之所以维系的一个坐标。不像 基督教等文明,中国人信仰自己的祖先。”这种现象 的出现渊源于古代的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道教 D.佛教
B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 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 一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 牛。”从中获取的有效信息是 A.商代已经出现牛耕 B.春秋末期,可能出现牛耕 C.春秋末期,可能出现马耕 B D.春秋末期,铁犁牛耕普遍使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 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 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 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1.唐朝: 受科举制的影响, 诗歌异常繁荣。如李白、杜甫
2.宋朝:
时代特征: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影响
文化反应:反应市民阶层精神需要的市民文学兴起。 文学如宋词、说书。
美术如民间风情画《清明上河图》。
时代特征:重文轻武、理学兴盛、国家分裂 文化表现:文学如辛弃疾等豪放派词曲,美术如注 重意境盛于注重写实的文人山水画兴起。
一模前历史如何复习?你该做什么?
1.按阶段复习。按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现代史推进. 2.按阶段复习刚开始会觉得有点乱,请快速适应,顺利进 入快车道! 3.请重视这一轮复习,这是学好历史的关键。错过这一轮复 习,别指望学好历史。历史排名35-55名的同学请务必克服 困难,加强再加强重视。历史可是高考总分重要增长点!
第二部分:秦汉时期(秦朝-汉朝) 三、文化:
秦朝:焚书坑儒,以法为师,实行文化专制。
汉初:信奉“黄老之学”。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董仲舒创立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 集权的需要。
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先秦儒学为基础,吸收法家、 道家、阴阳家思想,包含“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和天谴论)”等理论 (2)影响: 政治: 有利于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 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 一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反对贵族特权、主张社会变革、倡导重农抑商。
D
1.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 有利的证据是 D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
第三部分:唐宋时期(唐朝-宋朝) 一、政治
宋朝:吸收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教训,从中央到地方采取 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君主专制。 措施:”收精兵(重用文臣)、削实权、收钱谷"
影响:
积极:改变藩镇割据局面,使地方无力再挑战中央,加强 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消极: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局面。

第三部分:唐宋时期(唐朝-宋朝) 三、思想 1.唐朝: 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鼎立",又互相融合 调 和,文化灿烂辉煌。
2.宋朝:
朱熹等儒家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程朱理学。
陆九渊、王阳明将儒学发展到”心学“阶段
第三部分:唐宋时期(唐朝-宋朝) 程朱理学:
北宋:二程:;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
第一部分:先秦时期(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 三、思想文化
春秋战国特征: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表现:法家主张改革变法,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儒家孔子“仁”和“礼”,孟子“仁政”,荀子 “礼法并施,王霸兼行”。带有早期民本色彩。
道家老子“无为”;墨家“兼爱、非攻”
原因:社会大变革、大转型。政治,诸侯争霸。文化, 私学兴起,“士”阶层壮大。 影响:奠定中华传统学术文化根基
观点:理是世界的本原,求理需“格物致知”。“存 天理,灭人欲” 消极:维系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专制统治,成为 官方统治思想
积极:强调气节、自我克制和道德情操,对中华民族 性格塑
陆九渊“心学” 观点:心是世界的本原,“心即理”;求理就需反省内心
第三部分:唐宋时期(唐朝-宋朝) 四、文化(文学、艺术等)
秦汉时期
唐宋时期
明清时期
第一部分:先秦时期(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 一、政治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分封宗法被破坏,政治变法、富
国强兵成为时代主题。如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第一部分:先秦时期(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 二、经济 1、农业: 商周—井田制(土地国有,分封给贵族,集体耕作) 春秋战国—铁器牛耕开始使用,井田制瓦解,土地私 有制逐步确立,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的小农经济开始出现。 同时,随着土地私有制度确立,土地兼并、租佃经 营开始出现。 2、工商业: 商周:“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春秋时,“工商食官”被打破,私营商业和 私营手工业兴起。战国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