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谏诤意识对诗文创作的影响
浅谈欧阳修文献学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一)
浅谈欧阳修文献学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一)论文关键词:欧阳修:文献学;文学创作论文摘要:欧阳修作为北宋著名的文献学家,他在文献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显著特色,对他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主要体现在:一是“文”、“道”井重的创作理念;二是丰富多彩的创作特点。
可见,欧阳修的文献学是他文学创作的基础。
一欧阳修(1007—1072)在中国文献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正如曾贻芬、崔文印所评价,他“不但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而且也是著名的文献学家”¨。
我们也认为,欧阳修在文献学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如他收藏观点精辟,私家藏书富有特色,尤其是开启了金石收藏和研究的风气,意义重大;预修了国家藏书目录《崇文总目》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主编了《新唐书·艺文志》这部比较成功的史志目录,编纂了第一部金石学专科目录《集古录跋尾》,还撰写了许多学术价值很高的书序与跋;对校勘者的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信守“慎改”的校勘原则,并首次大量使用了金石文字作为校勘资料,一生所校古籍数量惊人,质量精审;主张以圣人的言论判定真伪,大胆怀疑和考辨经书,批驳伪说乱经现象,并质疑《史记》所载的古史系统;提倡注释者要“公心通论”,探求《诗》义,阐发《易》理,考究《春秋》大义,舍传求经,自出己意,重在阐发义理。
还有,在金石学上,他另辟蹊径,用金石证史,收获颇丰;在家谱学上,编修《欧阳氏谱图》,确定了编撰义例和原则,以及创制新的谱图法,影响极为深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欧阳修文献学的特色非常显著。
他学以致用,以“求国家之治”为文献学旨趣,义无反顾地担负起复兴儒学的重任,正如他所说:“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为道必求知古,知古明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
其道,周公、孔子、孟轲之徒常履而行之者是也;其文章,则六经所载至今而取信者是也。
”从事文献学工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强调追本溯源,言必有据,无征不信,无论是对经书的辨伪和注释,还是对书目的著录、金石铭刻的考释、古史系统的叙述以及古籍的校勘,都力求客观真实。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 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碾成尘。
陂(bēi):池塘
“王荆公体” :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 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其特点是:重炼意, 又重修辞。在用事、造语、炼字等方面煞费苦心, 既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主要载体是其晚期雅丽 精绝的绝句。如《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 《北陂杏花》等。既体现了宋诗风貌的部分特征, 又有向唐诗复归的倾向;可谓既有唐音,又有宋 调,对宋诗的发展影响较大。 严羽《沧浪诗话》:“公绝句最高,其得意处高 出苏、黄之上。”杨万里云:“读半山绝句可当 朝餐。”(《诚斋集》82卷)
《鲁山山行》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评: “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久则 涵演深远。”
梅尧臣诗歌的特点: 1)题材内容的平凡化; 2)诗风的平淡,“作诗无古今,唯造 平淡难”;
又如史论《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以归之, 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 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 ,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尚何取于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 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全文不足五百字,然而层次分明,议论周密 ,词气凌厉而贯注,势如破竹,具有不容置 辩的逻辑力量。
二、欧阳修散文的特点: 1、内容充实,将散文的实际功用与艺 术价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感情强烈,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 激越;史论文低回往复,感慨遥深;其 它文体则情文并茂; 3、作品体裁多样,在推进传统文体演 进的同时,有所创新。以单笔散体作赋, 创造了文赋;对四六体进行革新,参用 单行散体的古文法,不求对偶工整,而 使文章显出流动之美。
04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
纵观宋代以前的历史,尽管朋党之争不断, 纵观宋代以前的历史,尽管朋党之争不断, 但对朋党二字,人们却忌讳莫深。 但对朋党二字,人们却忌讳莫深。唐代李绛曾 自古及今,帝王最恶者朋党。 说:“自古及今,帝王最恶者朋党。”《对宪 宗论朋党》 全唐文》 645)事实上 事实上, 宗论朋党》(《全唐文》卷645)事实上,仁宗对 庆历期间的朋党之争是心有芥蒂的, 庆历期间的朋党之争是心有芥蒂的,而且还召 朝臣“辨朋比” 要求去朋比之风。 朝臣“辨朋比”,要求去朋比之风。(详见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七,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七,庆历四年三乙 卯条) 卯条)
•
欧阳修《与高司谏书》是一封批评信, 欧阳修《与高司谏书》是一封批评信,也 是说理文。 是说理文。信中正面批评揭露谏官高若讷文过 饰非,颠倒是非, 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 饰非,颠倒是非,“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 但它并不具体描绘高若讷的丑恶嘴脸, 但它并不具体描绘高若讷的丑恶嘴脸,而是反 复论述高的行为动机和后果, 复论述高的行为动机和后果,论证高不是真君 好谏宫,揭露他品质卑劣、内心肮脏。 子、好谏宫,揭露他品质卑劣、内心肮脏。
•
保守派之所以加诸革新派们“朋党” 保守派之所以加诸革新派们“朋党”之 其险恶用心在于离间他们与皇上的关系, 名,其险恶用心在于离间他们与皇上的关系, 从而坐收渔人之利。 从而坐收渔人之利。欧阳修完全清醒地认识到 这一点。他在次年所上的《论杜衍、 这一点。他在次年所上的《论杜衍、范仲淹等 罢政事状》 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罢政事状》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臣窃见 自古小人谗害忠良,其说不远。欲广陷良善, 自古小人谗害忠良,其说不远。欲广陷良善, 则不过指为朋党” 为什么?因为“善人少过, 则不过指为朋党”。为什么?因为“善人少过, 难为一二求暇,惟有指以为朋, 难为一二求暇,惟有指以为朋,则可一时尽 逐。”
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PPT精选文档
开头二句起得超妙,欧阳修自己也 颇为自得,他曾说:“若无下句, 则上句不见佳处。并读之,便觉精 神顿出。”(《苕溪渔隐丛话》引蔡 绦《西清诗话》)
三、梅尧臣和苏舜卿
梅、苏是辅佐欧阳修进行诗文革新 运动的最重要的两个成员,他们的成就 主要在诗歌方面,时称“苏梅”。风格 上,苏诗粗犷豪迈,而梅诗平淡细密。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捍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第一首“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 生失意无南北。”是说生逢昏君,就 算留在汉宫,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第二首:“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 在相知心。”是说汉朝对她没什么恩 德,胡人却对她深情似海,那她为什 么非要留在汉朝呢。
据统计,古往今来,反映王昭君的诗 歌有700余首,与之有关的小说、民间 故事有近40种,写过昭君事迹的著名 的文人有500多人。
书湖阳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二、欧阳修散文的内容和特点: 内容充实,形式多样。 (1 )政论文如《与高司谏书》、《朋党 论》等是古文实际功用与艺术价值有机结合 的典范。 (2 )记叙文如《五代史记》、《泷岗阡 表》等都有充实的内容和细致的描写。 ( 3 )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如 《醉翁亭记》。
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鲁山山行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知识梳理】——欧阳修及诗文影响
【知识梳理】——欧阳修及诗文影响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仁宗庆历前后,受范仲淹、欧阳修等政治革新运动影响,文学革新思想更自觉:改革政治、表达政见需要,儒学理论的指导,实用的文学形式,宋急需建一代文学。
第一节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一.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最早开创宋代文风。
二.对西昆体和太学体的矫正。
(一)欧诗文革新本质上针对五代文风和西昆体,但与柳开后复古派文论家不同。
(二)“太学体”。
1.石介写《怪说》3篇,攻击杨亿“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
刓锼圣人之经,破碎圣人之言,离析圣人之意。
”对太学生影响很大。
于是以太学生为主的士子随之矫枉过正,竞弃西昆体华美密丽文风,走上险怪艰涩道路,形成“太学体”。
“太学体”虽提倡古文反对骈俪,但自身怪僻生涩,所以欧阳修反对之。
2.柳开穆修石介等复古主义文论都有重道轻文、甚至把文学看作道统附庸的倾向。
(三)欧阳修文道观。
1.认为儒家之道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六经之所载,皆人事之切于世者。
”(《答李诩第二书》)2.文道并重。
认为“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
”(《答祖择之书》)又认为“其言之所载者大且文,则其传也彰;言之所载者不文而又小,则其传也不彰。
”(《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还认为文具独立性质:“古人之学者非一家,其为道虽同,言语文章,未尝相似。
”(《与乐秀才书》)意义:(1)把文学看得与道同样重要。
(2)把文学艺术形式看得与思想内容同样重要,提高了文学地位。
3.柳开等以韩愈相号召,主要着眼于其道统,而欧重继承韩愈文学传统。
4.欧以韩柳为典范,取法韩文从字顺,对韩柳古文奇险深奥倾向弃而不取:“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
”(曾巩《与王介甫第一书》);同时不否定骈体文的艺术成就,赞赏杨亿等“雄文博学,笔力有馀”(《六一诗话》)。
既纠正了柳开、石介的偏颇,又矫正了韩柳古文的缺点,为北宋诗文革新建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课件
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 的诗歌
• 一、欧阳修的诗 • 欧阳修在改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进 了革新。他与梅尧臣的创作正是以扭转 西昆体文风为指导思想的。他的诗歌受 韩愈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散文手法和 以议论入诗,而且将议论与叙事、抒情 融为一体, 风格平易流丽。
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 2、欧阳修所谓“道”和韩愈也不尽相 同,不仅指儒家道统及其道德伦理观念, 而且认为儒家之道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 关的:“六之所载,皆人事之切于世者” (《答李诩第二书》)。 • 总之,欧阳修的文学主张继承并发展了 唐代韩柳古文理论传统,反对晚唐五代 以及西昆体文风,要求诗文表现充实的 社会内容,代表了诗文革新运动的正确 方向。
淮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 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 满川风雨看潮生。
此诗写景清新,前二句锤炼字句,“垂”与“明” 二字动感强烈,赋予植物以鲜活的灵气。 陈衍《宋诗精华录》认为此诗“视‘春潮带雨晚来 急’气势过之。”可与韦应物《滁州西涧》作比较。
王安石等人的散文
一、王安石 • 1、王安石的生平(见文学史58页)。 • 2、王安石的文学观以重道崇经为指导 思想,虽不排斥文学的艺术性,但更 重视文学的实际功用。他主张文章应 “有补于世用”,“要以适用为本”, “巧且华不必适用”,“适用亦不必 巧且华”。
二、梅尧臣的诗
• 梅尧臣和苏舜钦是辅佐欧阳修进行诗文革新运动 的最重要的两个成员,成就主要在诗歌方面。 • 梅诗既反映时政,又写日常生活琐事。艺术风格 上以追求平淡为终极目标。:“作诗无古今,惟 有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杜廷之忽来 因出示之且伏高致辄叔一时之语以奉呈》)。 • 梅诗在题材走向和风格倾向上都具有得宋诗风气 之先的意义,所以后人对其推崇极高。 • 南宋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一七四)中说: “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 宛陵出,然后桑濮 之哇淫稍熄。风雅之气脉复续,其功不在欧、尹 之下。” • 清代叶燮说:“开宋诗之一代面目者,始于梅尧 臣、苏舜软二人”(《原诗·外篇下》)。
举例说明欧阳修的 对诗、词艺术发展的影响
举例说明欧阳修对诗、词艺术发展的影响欧阳修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北宋文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对诗、词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诗文革新运动: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之一,他致力于推陈出新,提倡清新、自然的文风,反对过于华丽和雕琢的文学风格。
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语言平易流畅,风格独特,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丰富散文创作体裁:欧阳修的散文创作成就卓越,他的作品体裁丰富多样,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等。
他的散文不仅思想深刻,而且艺术精湛,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拓展词的创作题材:欧阳修虽然主要走五代词人的老路,但他在词的创作上也有所革新。
他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沿着李煜词所开辟的方向,进一步用词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
同时,他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与柳永词相互呼应。
4.倡导正确的古文理论: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古文家,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主张文章应该注重内容而非形式,强调文章应该具有实用性和教育意义。
他的古文理论对后世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欧阳修对诗、词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推动了诗文革新运动,丰富了散文创作体裁,拓展了词的创作题材,倡导了正确的古文理论。
他的作品和理论为后世文学创作和研究提供了重
要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整理:欧阳修及影响下的创作
欧阳修及影响下的创作第一节欧阳修对诗文革新运动的贡献及其散文成就诗文革新北宋庆历前后,以欧阳修为首,梅尧臣、苏舜钦为代表,发起了一场变革诗文的运动。
欧阳修在反对西昆体的同时,对险怪艰涩的“太学体”痛加排抑。
他主张文道并重,文从字顺,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诗歌理论;梅尧臣主张诗歌创作应做到“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
他们为北宋诗文的发展建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1.认为儒家之道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2.主张文道并重,并认为文具有独立的性质,提高了文学的地位。
3.取法韩愈文的文从字顺;对杨亿等人骈体文的“雄文博学,笔力有余”颇为赞赏。
欧阳修的文学理论为北宋的诗文革新建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也为宋代古文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欧阳修对诗文革新运动的贡献:1.理论上的建树,明确提出了诗文革新的主张:文道并重,文从字顺,诗穷而后工。
2.运用主持礼部考试的行政手段,打击了当时险怪艰涩的文风,提拔了一大批后学之士。
3.团结和造就了一批作家,组建起壮大的诗文革新队伍。
4.实践上的典范,以优秀的创作实绩推动了诗文革新的发展。
欧阳修散文的艺术成就:1.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有为而作,有感而发。
一些议论文直接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斗争,具有积极的实质性内容,是古文的实际功用和艺术价值有机结合的典范;另有一类议论文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
2.叙事、议论、抒情高度融合,感情色彩很强。
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史论文低回往复,感慨淋漓。
其他散文哀乐由衷,情文并至。
3.革新散文,使体裁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完备。
a.改造骈赋、律赋,去除排偶、限韵的规定,以单笔散体创造了文赋。
b.革新四六体,参用散体单行笔法,少用故事成语,不求对偶工切,注入新的活力。
4.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造出平易自然的新风格。
第二节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欧阳修诗的特色:1.多数作品表现个人生活经历或抒发个人情怀,及对历史题材的吟咏等。
浅析“谏”之艺术与效果
浅析“谏”之艺术与效果从古代科举考试到今日的高考,都非常重视书面表达;现在对语文读说听写这四项能力的考查中,重头戏仍然是读写。
而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更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更是增加了“口语表达”的学习内容,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的需要出发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选了四篇古代说谏名篇:《烛之武退奉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配套《语文读本》又选了《召公谏厉王弭谤》。
这几篇文章都巧于言辞,长于说理,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说谏”是我国从古至今的优良传统。
说谏者大都是地位显赫,威望高的“忠诤”之臣,其说谏对象自然是当朝最高统治者。
综观历朝说谏文本,说谏者说谏一般须具备以下内外条件和自身素质。
第一,要有非说谏不可的国内外危及国家存亡的形势。
第二,说谏者要有忠心爱国的赤诚之心。
第三,要有能言善辩,巧于辞令的说谏口才。
第四,要有明确的说谏目的和内容。
第五,要有不怕杀头、罢官、灭九族的勇气,要有出众的胆识和精神。
第六,要有很高的社会政治地位、威信和资历。
第七,要有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能力、高超的说谏策略和技巧。
第八,要有诚实恳切的态度、真挚动人的感情、委婉平和易于接受的语气以及准确恰当的说谏分寸。
这些条件和素质在说谏者说谏过程中发挥着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要达到说谏的真正目的,收到说谏的良好效果,还取决于被说谏者的性格素养和纳谏程度。
说谏者只有采用委婉手法才能收到好的说谏效果,这就是说谏艺术对于说谏效果的作用。
《烛之武退奉师》中的烛之武面临秦晋围郑、郑国危亡的严峻形势,担负拯救国家于危亡的使命去劝秦伯退兵。
见秦伯后,他避开让秦不要亡郑的主题,从处处为秦着想的角度陈述灭郑对秦的害处:①“越国鄙远”很难;②亡郑利晋而弊秦③晋贪得无厌,欲“肆西封阙秦”④ 保郑结盟利秦。
烛之武劝说成功,不仅在于只身入虎穴的胆识和魄力,更在于其巧舌如簧,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在于其避开亡郑之事,充分利用秦晋矛盾,从处处为秦着想的角度晓以利害、明以道理的说劝艺术。
4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二、欧阳修诗歌艺术特色: 1、散文化、议论化倾向 2、语言平易通畅,风格清新自然
叶梦得《石林诗话》: 欧公诗始矫昆体,专以气格为主,故其 诗多平易流畅。
欧阳修《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第4段: 借历史事例、揭穿高司谏的欺世行为
①谏官不言:欺当世之人而不能欺后世之人 ②高司谏不言:想欺今人而今人后人皆不可 欺
第5段: 以安道、师鲁的直言敢谏与高若讷的“默默” 作比较,痛斥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
第6段: 对高司谏提出最后的希望和希望不得实现时 的断然决绝态度。
(二)实践上的典范
有《欧阳文忠公集》153卷,近百万字。 史学著作《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散文特点 1、内容充实、类型多样
(1)议论文 ▲政论 :如《与高司谏书》、《朋党论》 ▲史论:如《伶官传序》、《宦者传奇》 ▲文论:如《答吴充秀才书》
吴充《欧阳公行状》: 文备众体,变化开阖,因物命意,各极 其工。
苏洵《上欧阳内翰书》: 执事之文,纡馀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 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急言竭论,而 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
(2)平易流畅
朱熹《朱子语类》卷139: 欧公文章及三苏文好处,只是平易 说道 理,初不曾使差异底字,换却那寻常底字。 道夫因言欧阳公文平淡。曰:“虽平淡, 其中却自美丽,有好处,有不可及处,却不 是阘茸无意思。”
(二)将文与道人格化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吏家庭,四岁丧父,生活贫困。
其母郑氏亲自教他读书,以芦秆代笔,在沙上写字。
良好的家教为欧阳修成长为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宋代文学史上,欧阳修是最早开创一代新风的文坛领袖。
经过宋初作家多方面的探索,针对晚唐五代文风进行革新的思潮逐渐形成。
到了宋仁宗庆历(1041-1048)前后,伴随着范仲淹、欧阳修等人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的开展,文学革新的思想变得更为自觉。
因为改革政治、表达政见需要儒学理论的指导以及更切于实用的文学形式,于是一度中断了的韩柳古文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正反映了当时文坛的必然趋势。
他提倡的散文、辞赋和四六等形式,更加注重内容的真实性和表达的简洁性,使文学作品更贴近现实,更具有生活气息。
他的诗文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以清新、明快、真挚、豪放而闻名于世。
欧阳修的影响下的诗文创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为后来的文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在宋代文学史上,欧阳修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他的作品和思想一直受到后人的研究和传颂。
欧阳修的文学思想及其对宋代文学之影响
欧阳修的文学思想及其对宋代文学之影响
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家,也是诗歌鉴赏界的大家。
他留给后人的文学思想,在影响宋代文学
的方面,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欧阳修的文学思想是以经典文字文风优秀传统为主。
他不仅加强了对历史经典文字的研读,而且探究了文风优秀传统的文章构筑方式,并把“见异思迁”,“陶冶心魄”,“有趣与新”,“尚贤齐聚”等基本要素,作为宋文章文风的基础。
欧阳修还倡导文章应具有“行行重行”的特点,即在行文之中,既有章句的层次和连接,又
有春夏秋冬的篇章编排,使文章形成精致、完美的节奏,造就了一些经典的代表性作品。
欧阳修的文学思想,使宋代文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一些宋代文学家郑燮、苏轼、柴籍都
受其熏陶,把欧阳修的文体融入自己的文章之中,使宋诗文有了优美的文章风格和雅致的
文体形式。
此外,欧阳修不仅坚持以传统文学为文章灵魂,而且积极推崇实验变通,善于从历史流派
中抽离出可创新之处,使文学作品更加艺术,更有文化气质,尤其是运用古圣人以至神灵
精魂,伴随其文章之中,更被视为宋诗文之重要内容。
总而言之,欧阳修对宋代文学的影响力十分显著,他的文学思想与观,使宋代文学走向高峰,形成宋代文学的独特风格。
因此,欧阳修也是宋代文学发展史上缺一不可的重要人物。
欧阳修的文学思想对宋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欧阳修的文学思想对宋代文学创作的影响欧阳修的文学思想对宋代文学创作的影响戴钢刚内容摘要本文从文学思想的角度探讨了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欧阳修不仅提出了适合时代要求和体现新的审美追求的文学思想,还以成功的创作实践为后学提供了范例,在欧阳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苏轼、曾巩等新一代文人继承和发展了欧阳修的文学思想和创作观念,最终确立了宋代文学的独特风貌。
关键词欧阳修文学思想西昆体太学体苏轼曾巩新型文士新文风斯文传承作为自孔孟韩柳以来正宗的道统和文统的传承者,欧阳修以自己独到的文学思想以及自己的影响力,成功领导了宋代的诗文革新运动,并将其传承下去,对整个宋代乃至以后的中国文坛都产生了极为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而针对当时文坛所流行的代表了晚唐风格那种气格狭小、雕章丽句的晚唐体、西昆体等诗歌和时文,欧阳修倡导发动诗文革新,它以恢复风雅古道为旗号,不仅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而且催生出了独具时代特色的北宋文学。
一、新型文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北宋初年,古文革新运动应时代要求开展得如火如荼,其主要有两个群体担纲:一是以胡瑗、孙复、石介等“道学三先生”为代表,他们推崇韩愈并致力于恢复儒家道统,然而他们站在卫道者的立场,要求文学为儒家之道服务,忽视了文学本身的特性,因此不能建立起富有生命力的新的古文样式;另一个群体是以柳开、王禹偁、穆修等文人为代表,他们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推尊和学习韩愈古文,然而他们在理论上没有提出有创见的新思想,因此在实践上虽然提供了一定的范例,却影响有限,一旦他们去世,技巧圆熟、辞藻华美的西昆时文很快又卷土重来。
由于受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的影响,欧阳修接受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振作士人品格的思想,开始有意塑造一种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型文士的典型形象,而此种形象的文士的最大特点在于对“道”有了不同的理解和实践。
①在吸取前辈失败的经验教训、同时对现实问题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欧阳修意识到:诗文革新想要取得成功,必须在新的文学思想的指导之下,而且同时要使这种文学思想获得广泛的传播和深入的认同。
论欧阳修对宋代书法的影响
论欧阳修对宋代书法的影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少孤家贫,母教以荻画地练字。
天圣八年及进士第。
景佑间为馆阁校勘,范仲淹反对宰相吕夷简被贬,他作书斥司谏高若讷,因责夷陵。
庆历三年知谏院,擢知制诰,同行庆历新政。
新政失败,出知滁、扬、颖等州,在野11年。
召还任翰林学士。
嘉佑二年知贡举,拣拔英才,排抑险怪奇涩的“太学体”,天下文风为之大变。
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神宗初,出知数州。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坚请致仕。
主编《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
有《欧阳文忠集》。
欧阳修一生不以书家名世,常自谦“非知书者”,其实他亦工书,深谙学书之法。
他无意作书家,认为某些人“至或弃百事,弊精疲力,以学书为事业,用此终老而穷年者,是真可笑也”。
但他认为“字书之法虽为学者之余事,亦有助于金石之传”,由名家所写的题跋更是能使金石不朽,“仆之文陋矣,顾不能以自传,其或幸而得所托,则未必不传也。
由是言之,为仆不朽之托者,在君谟一挥毫之顷尔”。
欧阳修虽然不以书家名世,但他对宋代书学的发展却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编撰《集古录》开启了金石学研究的先河《集古录》是欧阳修的一伟大贡献,作为目前所存金石碑帖着录类书籍中最早的一部,在中国学术史上有开创之功。
《集古录》是欧阳修“因感夫物之终弊,虽金石之坚不能以自久”,因“汉之金石之文存于今者盖寡,惜其将遂磨灭”,比十八年之功力和心血而着称的。
其目的是“以传后学,庶益于多闻”。
其中集录三代以来古器物铭及各朝石刻之文多至千篇,并为之考订年月,辨伪纠谬。
其间,他虽经多次受贬,饱尝艰辛,但收集、着述之志未尝稍减,他总是把集古当作一种喜好,“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常小有所获便欣喜异常。
为求得那些断纸残碑,他抛弃了俗务的干扰,常常“水陆奔走,颠危困踣”,足迹遍于僻陋之地、郊田野冢,真可谓是苦心孤诣,达到忘我之境。
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史料的不足及个人闻见的局限,《集古录》在考订年月、论证铭文内容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疏漏、错误和缺陷,且“有卷帙次第而无时世之先后”。
三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三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仁宗朝在宋代文学史上的转折意义。
第一节欧阳修的文坛地位及其影响一、作为文坛领袖的欧阳修:在当时的著名文学家中,尹洙、梅尧臣、苏舜卿是他的密友;苏洵、王安石受到他的引荐;苏轼、苏辙、曾巩是他识拔的后起之秀。
(袁著页50)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结识苏舜卿兄弟。
天圣九年(1031),赴洛阳任西京留守推官,至景祐元年(1034)期满,其间与梅尧臣、尹洙过从甚密。
庆历元年(1041),初识曾巩。
嘉祐元年(1056),与王安石初次见面,此前曾巩已大力推荐。
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知贡举,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
时人的评价:苏舜卿:永叔经术深,烂漫不可既,虽得终日谈,百未出一二。
《和韩三谒欧阳九之作》曾巩:其文章、智谋、材力之雄伟挺特,信韩公以来一人而已。
《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苏轼: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欧阳子,今之韩愈也。
”……欧阳子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师赋似李白。
二、欧阳修的文学主张及作为:1.儒道、经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观点:“六经之所载,皆人事之切于世,是以言之甚详。
”《答李诩第二书》2.文道并重的观点:“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与乐秀才第一书》“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着辉光”《答祖择之书》3.文的相对独立性:“古人之学者非一家,其为道虽同,言语文章,未尝相似”《与乐秀才书》4.嘉祐二年知贡举,以策论取士。
三、欧阳修的文章:类型:1.政论文——《朋党论》2.史论文——《新五代史》3.记叙文——《醉翁亭记》(宋代贬谪文人好以亭台楼阁记发抒志趣)4.墓志文5.序跋与笔记6.四六文——《秋声赋》成就:1.意韵具含蓄沉厚之美。
2.章法上具回环荡漾之美。
3.语言具平易晓畅之美。
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而人望见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追视。
执事之文,纡徐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
欧阳修与石介千年前一场关于书法的论战,留给当今书法人的思考
欧阳修与石介千年前一场关于书法的论战,留给当今书法人的思考相对于建国初期的兰亭论辩,这场论战显得更加纯粹和理性。
首先,欧阳修和石介都是“庆历革新”的支持者,在古文运动中,他们也是站在同一个战壕,所以这场论战不涉及政治站队问题。
其次,同为北宋理学思潮中领一时之风骚的先驱者,欧石两人私交甚笃,在才学上也互相欣赏。
在石介受夏竦迫害致死后,欧阳修为其撰写的《徂徕石先生墓志铭》,对石介一生从道德担当,到才学文章极尽褒奖。
这场论战的焦点,如何看到书法,以及书法之法的问题,两位名公大儒争锋相对,各证其词,精彩纷呈。
欧阳修书法作品先简单的介绍一下两位当事人,石介(1005-1045)字公操。
北宋学者,思想家。
宋理学先驱。
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提出“重义理,不由注疏之说”,开宋明理学之先声。
世称徂徕先生。
“泰山学派”创始人。
当然,在常人的知识储备中,和欧阳修相比,石介的量级显得有些不够,但是,熟悉两宋理学的朋友应该知道,提及宋代理学,石介也是个绕不开的人物。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在中国,只要是读过几年书的人,没有不知道这位的。
欧阳修书法作品介绍完双方辩手,小编开始正式复盘这场辩论大赛。
首先是可爱的六一居士欧阳修率先发难,在景祐二年(1035)写下《与石推官第一书》,文中自“修顿首再拜白公操足下,至乃可为忧也(文末附有全文),都是引子,赞誉公操誉满天下,对于这样的大师是不能作寻常之嘘寒问暖状的,要谈点大事,比如“道”种庄重严肃宏大的话题,接下来依然没有直入主题提及书法,而是顾左右而言他“(您的文章)然有自许太高,诋时太过,其论若未深究其源者,此事有本末,不可卒然语,须相见乃能尽。
”意思是您的文章虽然读起来很好,但是自许太高,批评现实太过激烈,这些我们见面再聊。
接下来进入正题了,“然有一事,今详而说,此计公操可朝闻而暮改者”。
欧阳修最敢说话的谏官观后感
欧阳修最敢说话的谏官观后感
范仲淹被排挤离开朝廷以后,他的同事富弼,因为支持新政,被诬陷是范仲淹的同党,丢了官职;韩琦替范仲淹、富弼辩护,也受到牵连。
当时,有些人虽然同情范仲淹,但是不敢出头说话。
只有谏官欧阳修大胆.上书给宋仁宗说:“自古以来,坏人陷害好人,总是说好人是朋党,诬蔑他们专权。
范仲淹是国家有用的人才,为什么要把他罢免?如果听信坏人的话,把他们罢官,只会让坏人得意,敌人称快!”
欧阳修不但大力改革文风,还十分注意发现和提拔人才。
许多原来并不那么出名的人才,经过他的赏识和提拔推荐,一个个都成了名家。
最出名的是曾巩、王安石、苏洵(音xun)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
在文学史上,人们把欧阳修等六个人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合起来,称为“唐宋八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宋朝宽松开明的思想文化政策感召下, 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 思想活跃, 纷纷奋起指摘时弊, 反对上下因循守旧, 提倡推陈出新, 以此期待改变那种经济、 政治上积贫积弱的局面, 从而促进了封建 一身不能乞取, 而恣其群下共行诛剥, 更无贫富, 皆被其秧, 为害至 。 ” 。 “ ” 文化的全面繁荣 深, 纵而不问 与脏吏之 所取在于豪富, 或不及贫弱 相比, 其为 二、 谏诤意识对奏议文学创作的影响 害至烈有过之而无不及。 奏议是我国古代社会臣下上奏帝王文书的统称, 也是最高统治 欧阳修一面对吏制大刀阔斧, 淘汰冗滥;另一方面又积极建议 《论乞令百官议事札子 》 者掌握国情、 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 甚至是加强统治的工具 。 在君 广开言路, 以便发现人才。在 中提到, 凡是 “不可秘而不宣” , “皆下百官廷议, 主专制社会, 皇帝独揽大权, 乾纲独断, 臣下从军国大事到日常琐 军国大事 要 随其所见同异, 各令 , “庶官、 事, 一般都要口头上或用书面形式请示, 或反映问题、 报告情况, 或 署状” 人君可择善而从, 甚至还可以与 寒贱、 疏远 ” 之人交 , “时因讨论, 请求批示, 或提出建议、 有所谏诤, 等等。 札子类作品是 陈述意见、 之, 即下层社会的人士讨论 可见其高材敏识者, 国家 。 以广开言路为前导, 谏官们写的奏议中的一种形式。 得以用之” 拓宽视 野, 发 现、 招致和选拨人 欧阳修仁宗天圣八年(公元 1030 年) 中进士。 次年任西京( 今 才, 从而优化官吏队伍, 不失为有价值的倡议 。 可惜, 人微言轻, 未 洛阳) 留守推官, 与梅尧臣、 尹洙结为至交, 互相切磋诗文。 景祐元 见明显效果。 2、 召试学士院, 授任宣德郎, 充馆阁校勘。三年, 范 对外围夹击形势的诤谏 年( 公元 1034 年), 被贬饶州。 欧阳修为他辩护, 被贬为夷陵( 今 仲淹上章批评时政, 欧阳修自入谏院, 感激恩遇, 知无不言, 关于整饬 吏 治, 缓解 湖北宜昌) 县令。康定元年(公元 1040 年), 欧阳修被召回京, 复任 “内忧” 时有诤谏, 略如上述。与此同时, 对如何宁息边患也发表过 馆阁校勘, 编修崇文总目, 后知谏院。 庆历三年( 公元 1043 年), 担 很多有价值的见解, 与韩琦、 范仲淹他们持有共识。 “庆历新政 ” , 任右正言、 知制诰。范仲淹、 韩琦、 富弼等人推行 欧阳 其时, 由于范仲淹、 韩琦赴边, 经略陕西, 将士用命, 武备渐修, 修参与革新, 提出改革吏治、 军事、 贡举法等主张。 西夏的大举进攻总算得到了暂时的遏止 。 之前宋、 夏频年交战, 均 1040 年, 欧阳修入谏院, 感激恩遇, 知无不言, 关于整饬吏治, 以宋军惨败告终。西夏方面虽取得了三川口 、 好水川、 定川砦三大 缓解内忧外患的矛盾多有诤谏。 战役的胜利, 但也获利 不 多。 加 之 宋 廷 对 其 实 行 经 济 封 锁, 搞得 [4 ] 1、 “饮无茶, 对国内形势的诤谏 衣帛贵” 民怨沸腾, 统治集团又有新的矛盾。 在此情况
欧阳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诤意识对诗文创作的影响
文史纵横
欧阳修谏诤意识对诗文创作的影响
马海燕 郭艳华 宁夏银川 750021 ) ( 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
【摘 要】 文章首先分析了欧阳修谏诤意识的渊源; 其次分析谏诤意识对欧阳修诗文创作的影响; 第三, 分别阐释了欧阳修面对日益激 金、 西夏的军事威胁提出的关于内裁冗官 、 广开言路, 外修战备的谏诤; 第四, 阐释了其谏诤意识反映在创作中, 加强 化的社会矛盾以及对辽 、 了文学的现实性与政治功能 。 【关键词】 欧阳修; 谏诤意识; 诗文创作; 影响
“与士大夫共治 北宋自立朝以来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 形成了 “皇权 - 士大夫 ” 天下” 的局面, 是中国封建社会 政治体制彻底转型 当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机构, 大都由文官 并得以确立时期, 担任, 这就大大提高了文人的政治地位, 同时也造就了一批集文人、 、 。 学者 政治家于一身的士大夫群体 关心国家命运, 心系黎民安危 的仁人志士, 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实现其对自我主体精神的凸显, 对 国家命运的关心, 对苍生安危的同情。 欧阳修作为文坛的领袖, 作 为谏院的谏官, 以自身的才情创作了很多诗歌和以助君王理朝政 、 匡正时弊等有贡献意义的文学作品 。 一、 欧阳修谏诤意识产生的原因 北宋自建国之初, 吸取晚唐五代藩镇割据的经验教训, 改变晚 “重文轻武 ” 唐及五代颓丧的士风, 宋太祖赵匡胤便推行 的政策, 形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成了 的局面, 从而大大提高了文人的地位, 导 学者、 文人于一身。但是, 北宋却是处在一 致宋代士大夫集政治家、 “冗兵、 外有辽、 金、 西夏夹击的民族矛盾, 内有 个内忧外患的时期, 冗官、 冗费” 等阶级矛盾。 在这内外忧患的时代背景下, 北宋士大 夫的价值取向由盛唐时代孜孜的政治追求转向对道德精神的弘扬, 具有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国家使命感 。 北宋杰出的文坛领袖欧阳修( 1007 —1072 ), 是位兼擅各体的大 也是史 学 家、 经 学 家 和 政 治 家。 历 仕 北 宋 仁 宗、 英 宗、 神宗 作家, 三朝。 这时, 北宋王朝正处于由盛 转 衰 的 关 键 时 期 。 面 对“夷 狄 骄 [1 ] “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 寇盗横炽” 宋朝廷 外则不能无惧 盛, [2 ] 于夷狄, 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 而风俗日以衰坏 ” 的严峻局势, 封
欧阳修对国内形势做出了明确的判断, 内忧在于两点, 一是大 部分官员对官吏制度持有因循苟且, 得过且过的态度, 但是欧阳修 存在很大问题。 于是欧阳修递呈了两份奏 认为此制度过于冗滥, [3 ] 《 , 《再论按察官吏状 》 。 前者对 状, 一是 论按察官吏第二状》 一是 各路转运使作了剖析: 今所委转运使, 岂尽得人乎? 其间昏老病患者有之, 懦弱不材 贪赃失职者有之。 此等之人自当被劾, 岂可更令按察? 其 者有之, 间纵有材能之吏, 又以斡运财赋有米盐之繁, 供给军须有星火之急, 。“不材者既不 既不暇遍走州县, 专心察视, 则稽迟卤莽, 不得无之 , “徒见空文, , 材者又不暇尽心 ” 其结果只能是 恐无实效 ” 能举职, “上下因循, 。这样糊涂走过程还有什么意义 。 但是, 了无所益” 即 “格而不行 ” 。于是, 使欧阳修再具论奏, 依然是 在后一篇奏状中干 : “贪赃如魏兼, 脆列举出不堪任用的按察使具体名单 老病如陈杲, 秽恶如钱延年, 庸常龌龊如袁抗、 张可久之辈, 尽为转运使, 皆自是 ” 必不能举职。 以无可置疑的事实对诏令转运使, 副监按 可黜之人, 察使这种偷梁换柱的伎俩作了彻底的否定 。 在这份奏状中还陈述 :“一曰去冗官, 。 ” “二曰不材 则民之科率十分减九 了冗官利害六事 。 ” “三曰内外一体, 之人为害深于脏吏 若外官不澄则朝廷无由致 。 ” “四曰去冗官则吏员清简, 。 ” “五曰去冗官则中材之 治 差遣通流 。 ” “六曰去冗官则不能期月, ” 民受其赐。 在欧阳修看 人可使劝俱 来, 年老、 病患、 脏污、 不材四色人中间, 年老、 病患者, 显而易见, 不 “多是强黠之人” , “因民告发 ” 一旦败露就可以 而及时 难理解;脏吏 “不材之人 ” 。 因此, 也容易措置。最难对付的莫过于 奏 予以惩治, : “不材之人, ” 状一针见血地强调指出 为害深于脏吏。 一是不材之 “大者坏州, 。 对他们往往视而不见, 小者坏县, 皆明知而不问 ” 人 容易被人忽略过去。 二是殃及面特广, 因为他们“不能驭下, 虽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