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故事-李斯为什么要提出焚书坑儒?李斯的老师是谁?
焚书坑儒成语典故
焚书坑儒成语典故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 213 年),秦始皇在咸阳宫摆设酒宴,庆祝自己寿辰。
这时,有个名叫周青臣的官员上前祝寿,并称颂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功德。
博士淳于越却针对周青臣的称颂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周青臣是阿谀奉承。
他还以殷周两朝为例,指出殷周之所以能够享国千年,是因为他们把天下分封给子弟和功臣。
淳于越认为,如果秦朝不学习古代的方法,而实行郡县制,那么国家就不会长久。
听到淳于越的意见,秦始皇并没有加以反驳。
这时,丞相李斯站出来发表意见。
他认为时代不同,治理国家的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
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也已经统一,百姓应该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读书人就应该学习法令。
现在有些读书人不学习现代的东西,却去学习古代的东西,而且还指责现行的制度,这会造成百姓的思想混乱。
因此,李斯建议秦始皇下令焚书,将《秦记》以外的史书以及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等全部焚毁,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可以保留。
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
第二年,秦始皇在寻找长生不老药时,被两个方士欺骗,于是派人去调查。
在调查的过程中,秦始皇发现咸阳的一些儒生也在散布妖言,便将他们逮捕,加以拷问。
这些儒生为了开脱罪责,又互相告发。
最后,秦始皇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坑杀于咸阳,这就是历史上的“坑
儒”事件。
“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文化灾难,它使得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化典籍被焚毁,也使得知识分子的思想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焚书坑儒的原因是什么
焚书坑儒的原因是什么焚书坑儒是秦统一中国后为统治思想而采取的两项重大措施,那么你了解焚书坑儒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焚书坑儒的原因,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焚书坑儒的原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有过“焚书坑儒”的举措,长久以来,人们对这件事情似乎没有一个正解。
都只是看到了它不利的一面却没看见它的好处,事实上,它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于“焚书坑儒”的原因,简略的讲有两个方面。
其一:想要政治上的统一,就必须达成文化上的统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方面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局面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和革命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自秦朝统一以来,就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而要想是统治与思想相适应,就必须做出思想上的统一。
可是那时的思想以及文化上的繁杂已经成为实现统一的障碍。
所以在那时也只有结束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才能使思想文化适应政体上的统一。
其二:以儒家思想和一些法令、策略跟秦朝实行的政体统治是不融洽的。
自战国以来,士人们就养成了“注重道德修养,轻视为官敛财”的人格理念,他们追求的是人格修养上的提高,蔑视王侯,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思想顺从秦朝的统治,开始出现议论秦朝政治的声音,认为秦朝的大官阳奉阴违,表面上像是按照一些大圣人做官,其事实上却做一些贪污腐败的勾当。
自从秦国商鞅变法以来就对一些奉行法术,以儒治国的思想理念有所不容。
从现在的角度上看,“焚书坑儒”统一了思想,造就了中国大一统的局面。
在那时的情况下,为了巩固统一,禁止“以古反今”的活动行为,从而采取思想统一的措施是必行的。
焚书坑儒烧了多少书千古名帝--秦始皇,为了实现大一统的社会,做了许多留名千史的事情。
但是,就有着这样的一件事情,历经2000多年遭到后人的唾骂,甚至将他称之为暴君。
其原因就是实行“焚书坑儒”的措施。
“焚书坑儒”这一事件中到底烧了多少书,却无人知晓。
但是清楚的是,当时秦朝的统治对人民的刑罚残酷,剥削严重。
当然在思想上面也是严格禁锢的。
对于“焚书坑儒”这件事是秦始皇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有不同意见的有士之人所进行的残酷镇压。
历史趣谈千古一相李斯的生平事迹 李斯焚书坑儒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千古一相李斯的生平事迹李斯焚书坑儒导语:李斯字通古,是秦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书法家。
生于约公元前284年,最终公元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之中,可以说是兔死狐烹。
李斯生平为秦李斯字通古,是秦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书法家。
生于约公元前284年,最终公元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之中,可以说是兔死狐烹。
李斯生平为秦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后世的尊重,被称为“千古一相”。
李斯的师父是著名的学者荀子,荀子的主张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法家的思想,所以在后来的时候李斯提出了很多的相关的法律措施,包括刑事处罚方面。
李斯主要学习了帝王权术方面的知识,之后他研究了六国的情况最终决定去秦国,辅佐嬴政。
很快他就受到了是吕不韦的赏识,进而接触到了嬴政。
在政治上,他主张分裂六国,使得秦始皇登上帝位,成为始皇帝。
废除原来的分封制,改为郡县制,从根本上改变了诸侯格局的局面。
经济上他主张实行货币统一,促进了秦朝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统一度量衡,改变了六国时期混乱的经济格局。
在文化上,由原来的大篆改为小篆,实现了文字的统一。
秦始皇嬴政去世后,李斯和赵高相勾结,杀死公子扶苏,推选秦二世胡亥上位。
在胡亥上位不久之后,修阿旁宫,暴虐不堪,李斯多次上书的不到回应。
最终被赵高构陷其有谋反之心,在狱中屈打成招,最后在秦二世二年的时候被判腰斩,诛杀三代。
李斯生平致力于为秦朝的强盛,虽然在最后的时候推选胡亥上位导致秦二世而亡,但是他的功绩依旧是不可磨灭的,值得后人学习。
李斯图片这幅图片出自于中国动漫《秦时明月》中的李斯,李斯是中国历史生活常识分享。
焚书坑儒的小故事
焚书坑儒的小故事秦始皇统一天下称帝后,又打败了强大的匈奴,非常高兴。
就吩咐犒赏三军,大宴群臣。
席间,有个博士说道:“殷、周两朝的王位传了一千多年,是因为分封子弟功臣得到各地诸侯辅佐的缘故。
如今陛下有了天下,皇室子弟却都是普通人。
一旦出了事,靠谁来援救呢?凡事都效法古代才能长久。
”丞相李斯马上接着说:“黄帝等五帝办事不相重复,夏、商、周三代制度也不因循守旧,所以能兴旺安定,并不是故意要同前代相反,而是因为时代不同,不能不有所改变。
如今陛下开创了大业,建立了万世功业,怎么能再去效法三代的做法?现在天下太平,法令统一,百姓理应好好经商,种田,儒生也要好好学习和遵守法令制度。
但是,就是有一些儒生不学今而专学古,他们纠集起来,向百姓造谣,制造混乱,如果不禁止这种风气,皇帝的权威就会降落。
为此,我请陛下下达一个法令:凡不是秦国记载的历史,都把它焚烧掉,凡不是博士所掌管的典籍,包括藏有的《诗》《书》、诸子百家的著作,由官府人员全部集中起来,堆在一起烧掉。
凡是几个人在一起谈论《诗》和《书》的,处以死刑;凡是引用古书反对时政的,全族处死。
官吏有知情不检举的,与犯人同罪。
法令下达后30天内不把这些书交出来焚烧的,处以黥刑,并罚四年劳役。
医药、算卦、种植等方面的书,可以不焚烧。
”秦始皇同意李斯的建议,命他起草法令。
不久,就公布了焚书的法令。
当时,秦始皇正在寻找所谓长生不老之药,结果花了许多钱财,还是没能弄到。
后来,他又听信了专搞迷信的侯生与卢生两人的谎言,让他们再去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
这两人知道不可能找到这种仙药,私下议论说:“始皇帝的为人,残暴专横,自以为是。
他出身于诸侯,并吞天下后,为所欲为,以为自古以来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他喜欢用刑罚、杀戮来树立威信。
大家唯恐获罪,只图保持俸禄官位,无人敢效忠进谏。
秦法规定,一个人不能兼有两种以上的方技:如果方技试验无效,往往要处死。
观测天象的多达30人,都是很好的读书人。
他们害怕触犯忌讳,只是一味奉承,不敢直言他的过失?”两人合计了好久,最后决定逃走。
历史趣闻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故事 焚书坑儒的原因及背景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故事焚书坑儒的原因及背景
导语: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如贾谊所说,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海内,以气吞山河的气概,用不到十年时间,相继兼并韩、魏、楚、赵、燕、齐等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如贾谊所说,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海内,以气吞山河的气概,用不到十年时间,相继兼并韩、魏、楚、赵、燕、齐等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统一王朝,开创了中国社会发展新格局。
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历史成就。
秦王朝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事业,但统一后怎样治理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丞相王绾建议在前人经验基础上构建常态体制,而廷尉李斯却别出心裁希望创建一个前无古人的新体制,荒唐迎合统治者私心,希望“天下无异议”,以为只有大家都听最高领袖一人指挥,才能有效率,不争执,这才是统一国家的“安宁之术”。
从历史后果看,正是李斯的这些建议将秦王朝送上“二世而亡”不归路。
与“天下无异议”相配合的是焚书坑儒。
焚书发生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
秦始皇大宴群臣,仆射周青臣等七十余人前为寿,对秦始皇歌功颂德,说了一些过头的颂扬话,诸如“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
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等。
周青臣等人这些话作为“颂辞”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因为祝寿宴会上毕竟不能说话太扫兴,臣子总在设法使寿星龙颜大悦。
然而过于“较真”的博士淳于越似乎根本不顾及这个特殊场合特殊语言,他很不以为然,而且非常严肃公开声明周青臣等人谀词是不对的:
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
生活常识分享。
儿童经典历史故事
儿童经典历史故事儿童经典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五千年,无论现代还是古代都总会有一些经典故事是儿童喜欢看的。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儿童经典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一】腰斩李斯自从陈胜、吴广起事后,各地义军此伏彼起。
这时,秦二世听从郎中令赵高的建议,深居宫中,一切政事都由赵高决断。
赵高与李斯有夙怨,赵高就趁机诬陷李斯想割地称王,又诬陷李斯之子三川郡守李由与义军私通。
李斯想上书申辩,却被赵高扣下。
赵高派人四处搜捕李斯的宗族,又对李斯严刑拷打。
李斯不堪酷刑,被迫认罪,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八月被腰斩于咸阳,并夷灭三族。
李斯死后,秦二世任命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都由赵高决断。
李斯(?-前208),战国末期楚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
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李斯协助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他反对“以古非今”,提议焚书坑儒。
他还按照秦始皇的命令,为统一文字、法律、货币及度量衡作出了卓越贡献。
后因赵高的诬陷而被腰斩于咸阳。
【二】狄仁杰不好奇一次,君臣议政后退朝。
武则天离开御座,叫住欲转身离去的狄仁杰,君臣站在朝堂上聊天。
武则天着实夸赞了一番狄仁杰在地方任职时的政绩,忽然话锋一转,问狄仁杰:“你在州县干得那么好,你知道朝堂上有多少心怀叵测之人在打你的小报告,恶言贬低你吗?他们都想通过我的手整治你。
”狄仁杰心中一凛,一时不明白皇帝是何用意。
武则天目光灼灼地望着狄仁杰,又说道:“你要想知道朝中都是谁在打你的小报告,我就告诉你。
”狄仁杰此时才明了女皇的用意,遂一揖到地:“我不感到好奇,也不想知道。
”武则天很惊讶:“你不相信我?”狄仁杰急忙解释道:“不是我不相信陛下您,而是我不相信我自己。
”武则天对他坦荡豁达的胸怀深为叹服。
狄仁杰婉拒武则天“我不好奇”,其实是容人的大智慧,也客观上避免了臣僚间无休止的暗斗。
同时,也用自己的方式鞭挞那些心术不端之人,言简意深。
【三】西夏王陵西夏王陵坐落在贺兰山下一片奇绝的'荒漠草原上,进入陵区,九座西夏帝王陵园和二百多座王公贵戚的陪葬墓一览无余。
简谈千古一相李斯
简谈“千古一相”李斯李斯是历史上很令人迷惑的人物。
他生于公元前284年,又于公元前208去世,本为楚国上蔡人。
师从于大思想家荀子,后入秦,初为赢政食客,辅佐赢政一统六国,秦帝国建立后,拜为丞相。
但晚节不保,为胡亥、赵高所腰斩。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李斯经历如此曲折的命运,而李斯的命运又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呢?一、师于荀子,立下男儿之志李斯年少时在楚国做过“郡小吏”,但郁郁不得志。
身为郡中小吏的他目睹了厕中鼠的惶恐和仓中鼠的嚣张,他为此发出了“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的感叹。
并且明白了有志之人要改变自己的境遇只能靠努力奋斗,消极地面对只能是一无所有。
应该说李斯自那时起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要改变自己的卑贱命运,无论是雄心还是野心,总之他要出人头地!与周游列国的先辈理论家不同,李斯更愿意直接参与政治。
正是不久后拜先秦的最后一位儒家——荀况为师学习“帝王之术”,开始了他飞黄腾达的第一步。
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
且颇有向法家转变的趋势。
李斯与韩非皆崇尚法家正是得到了老师的亲传。
论文章和理论水平,李斯不如韩非;但李斯是现实主义的实用大师,与理想主义的理论大师韩非相比李斯更适于当时的乱世。
李斯在这里学到的精髓为他指引了将来的发展道路——去秦国。
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楚国不足事,而六国皆弱”,唯有秦国具备统一天下,创立帝业的条件,于是他决定到秦国去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史记》记载了李斯辞别老师时的一番话:“……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弛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故垢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久处卑贱之位,困营知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司马迁的记载不免带有文学的色彩,为的是对李斯追名逐利思想进行一次大揭露。
司马迁认为为人应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于是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欲望恶性膨胀的李斯。
但是“垢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这句话为什么会招来如此的非议?一个安于现状的人难道不是个多余的人?他们活着仅仅是为了了却一生罢了!一个国家这种人多了无疑近似于死亡,因为它失去了革新的动力。
焚书坑儒的历史典故故事
焚书坑儒的历史典故故事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
出自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
下面就是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焚书坑儒的历史典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焚书坑儒的历史典故公元前213年的一天,秦始皇在咸阳宫置酒宴请群臣。
当时的学官叫做博士的,有70个人参加了宴会。
仆射(博士的长官)周青臣上前说了一番歌功颂德的话,大意是:过去的秦国,方圆不过千里,靠陛下您的神灵明圣,平定了海内,放逐了蛮彝之族,凡日月所照的地方,没有不臣服的。
把诸侯分为三十六个郡县,人人都很安乐,没有战争的祸害,可以万世流传。
从古到今,也比不上陛下您的威德。
博士齐人淳于越对这番话很是反感,立刻上前反驳说我听说殷周之王长达千年,分封子弟功臣,作为自己的辅佐。
现在陛下您据有四海,而子弟却为普通人,突然有什么变故的话,没有左右手,您靠什么相救?做事不学古人而能够长久的,我还没听说过。
现在青臣又当面阿谀,加重您的过错,他不是忠臣。
”在这段话中,淳于越虽然指责了周青臣,但重点并不在此。
他实际所提出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原则性的,即要向古人学习;另一个是具体的,即要分封子弟功臣。
对此,秦始皇并没有立刻发表意见,而是“下其议”,也就是把淳于越的意见交给大家去讨论。
丞相李斯便在此时提出了他著名的口号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
”李斯认为,历代统治者按照自己的方法来治国,并不是有意要标新立异,而是因为时代在变,治国方法当然也要变。
他对秦始皇说:陛下您开创的大业,建立的万世功劳,本来就不是愚儒所能理解的。
再说,淳于越讲的三代的事情,哪里值得效法!当时诸侯并争,所以用优厚的待遇招募游学之人,如今天下已经安定,颁布了统一的法令,当百姓的就应该努力务工务农,读书人就应该学习法律条文。
现在那些读书人不好好学现在的东西,却拿古的东西来抨击现在,惑乱百姓。
过去天下大乱,没有人能够把它统一,所以诸侯并起,说起话来都是以古非今,用些装饰虚妄的话来搅乱事实,人人都把自己的一家之学看作是好的,来批评皇帝所建立的东西。
关于李斯的故事和典故
关于李斯的故事和典故李斯是中国秦朝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和文学家,他的故事和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以下是一些关于李斯的故事和典故:1. 李斯与同僚争功相传,李斯在秦朝担任宰相时,与同僚王翦一起谋划攻打六国。
在战争中,王翦取得了胜利,而李斯则因为没有得到更多的赞誉和功封而倍感失落。
2. 李斯智救秦始皇李斯还是秦朝的文学家,他曾经写下《吕氏春秋》这本书,被秦始皇所赞赏,但他也因此受到了威胁。
秦始皇听说李斯的才华后,想要将他任命为宰相,但李斯担心这样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命安全。
3. 李斯谏逐客在秦朝时期,因为统治的需要,许多有才华的人都被排挤出朝廷,而李斯也就是其中之一。
李斯曾经向秦始皇建议,将那些被逐出朝廷的人放回原地,让他们继续为国家效力,但秦始皇并不听从他的建议。
4. 李斯与韩非子的故事李斯与韩国著名思想家韩非子有着密切的关系。
韩非子是李斯的学生,李斯曾在秦国担任宰相时向秦始皇推荐韩非子,但最终秦始皇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韩非子在秦国的影响力很大,他的思想和理论对秦国的统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李斯与鸟书相传,李斯在秦朝的时候,曾经得到了一本鸟书。
这本书的内容是关于天文和地理的,但李斯并不相信这本书的真实可靠性。
他认为这本书是某些人为了宣传自己的妖言惑众而编造出来的。
6. 李斯与焚书坑儒在秦朝时期,因为统治者的个人喜好,许多儒家思想和经典被烧毁,而李斯认为这些书籍对于国家的发展非常重要。
他向秦始皇建议,应该保留这些书籍,以便国家能够更好地治理。
但秦始皇并不听从他的建议,最终导致了焚书坑儒的事件。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李斯的故事和典故,这些故事和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展现了李斯的才华和智慧。
成语故事:焚书坑儒
成语故事: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制思想文化而采取的措施。
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关系发生的激烈变动,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运用封建国家的权力,强制推行思想文化的统制政策。
焚书坑儒确实是在如此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大宴群臣。
博士淳于越重提恢复分封制的主张,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丞相李斯反驳指出,时代不同,治理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史记·秦始皇本纪》〕,如不禁止,不利于政令的贯彻执行,统一局面将遭破坏。
因此建议:凡《秦纪》以外列国史书皆焚毁;除博士官外,私藏《诗》、《书》、百家语者,限期交官府烧毁;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知情不举者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面,罚四年筑城劳役;仅医学、卜筮、种树〔农业〕之书不烧。
欲学法令者以吏为师。
秦始皇批准李斯建议,下令施行。
这确实是焚书事件。
次年,又发生了坑杀大批方士和儒生的坑儒事件。
从性质上讲,坑儒是焚书的接着,但起因有所不同。
李斯的故事有哪些
李斯的故事有哪些李斯是秦始皇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是秦始皇嬴政的左右臂膀,为秦朝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李斯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斯的故事李斯原是楚国人,是地方上的一个小吏,但是他不甘平庸,拜师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以后就去了秦国。
后来李斯结交了吕不韦,深的重视,经引荐,有机会见到了秦王嬴政,而后一直辅佐秦王,直到完成帝国的统一,官拜相国。
秦朝统一后,李斯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秦始皇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下令全国禁止使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小篆作为统一的书体。
在此之前,中国的文字从甲骨文开始,再到金文的出现,经历了一个漫长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礼崩乐坏,各诸侯国的文字各不相同,这一时期汉字产生了地域性的差异。
因此秦朝统一后,急需要一种官方的文字使得全国上下统一,李斯便奉秦始皇的命令制作这种标准的字,这就是小篆。
李斯为了推广统一的文字,亲自写下了《仓颉篇》七章,作为学习的课本,供人临摹。
此后不久,李斯又采用了秦代一个叫程邈的官员创作的另外一种书体,打破了篆书的曲折回环,形成新的一种书体,这就是隶书。
后来隶书就作为官方的正式书体,开始于秦朝,兴盛于汉朝。
直到魏晋时期被楷书所替代。
李斯的功劳,身在千秋,福泽万代。
李斯的生平故事李斯自幼博览群书,有着远大的抱负,在他刚刚做一个小官吏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对他以后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他来到官吏们用的厕所,发现里面的老鼠在吃很脏的东西,而且它们一看到别人进进出出就得拼命逃窜,看起来十分落魄。
他又来到了粮仓,里面环境舒适,里面的老鼠放心的吃着粮食,看见人来了不慌不忙的离开。
看到这样的场景,李斯感悟到一个道理:人和老鼠一样,环境和平台都很重要,大丈夫应该努力拼搏,不能安于现状,苟延残喘,这就是著名的“老鼠哲学”。
李斯告别了父亲、妻子,向荀子学习了“帝王之术”,分析各国的形势后,决定为秦国效力,李斯到了秦国后,很快的就见到了秦王,秦王对李斯的见解十分的欣赏,但韩国怕秦国势力强大,吞并韩国,决定派人到秦国游说他们修建水渠,消耗他们的国力,牵制他们侵略,事情败露后,秦王决定驱逐来客,李斯又上书了《谏逐客书》,深的秦王赏识,于是从此在秦国站稳了脚步。
历史解密李斯的老师介绍 李斯是不是好人怎么评价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斯的老师介绍李斯是不是好人怎么评价
导语:李斯,是我国秦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专门针对李斯的传记。
李斯的一生在政治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李斯,是我国秦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专门针对李斯的传记。
李斯的一生在政治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那么李斯的老师是谁呢,他师承何门使他政绩赫赫呢?
李斯辅佐秦王,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成为了秦国的宰相,这和他自幼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是分不开的。
荀子是先秦的最后一位儒家学派的代表,他的思想被认为是“上承孔孟,下启汉儒”,韩非子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子受到的儒家思想熏陶更深,在他的法家思想中,还夹带着儒家的某些思想。
但李斯不同,李斯虽然师承儒家,但是他认为,儒家的思想过于迂腐。
李斯的老师虽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但李斯并没有把他的思想进行继承和延伸。
不过李斯对于朝局分析的十分透彻,秦国有野心想要称霸天下,诸侯分裂,矛盾激化,儒家学派是不和适宜的。
他的法家思想在秦王灭其它诸侯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秦始皇一统天下,李斯封为了宰相。
秦国统一天下后,百废待兴,李斯依然认为儒家的治国道理不适宜国家的繁荣昌盛,他奉行法家的思想治理国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统一货币和文字。
但李斯没有将老师荀子的思想全部摒弃,在他做宰相,百官朝贺,风光无限时,常常用老师的话警醒自己“物忌太盛”。
李斯遗药杀韩非的故事
历史上对韩非的死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李斯遗药杀韩非,还有一种是秦王的疑心杀死了韩非。
对于这两种说法,学者们更倾向于第一种。
生活常识分享。
关于李斯谏逐客的历史故事
关于李斯谏逐客的历史故事李斯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为中国历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有许多争议。
其中,他与谏逐客的历史故事尤为有名,被后世广为传颂。
今天我们来讲讲这个故事。
故事的背景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和陵墓,需要大量的劳力和资金,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开始实行一系列苛刻的政策,其中包括征发农民和墓地劳工、禁书焚士等等。
这些政策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反感,许多知识分子也开始对这种统治方式提出质疑和批评。
在这种背景下,李斯于公元前238年获得了秦始皇的重用,成为了秦国的一名官员。
他开始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和文化工作,被认为是秦朝的“白手起家者”之一,他曾经给秦始皇提出了许多建议和对策,其中包括“焚书坑儒”、“徙民”等等,都被秦始皇采纳。
然而,李斯提出的这些政策也引起了广泛的反对,许多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强烈反感这种残忍的政策,他们希望能够改变现状,实现民主自由。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知识分子和文化人开始辞官离职,离开秦国,去寻求更自由的空间和机会。
这些人中间有一位名叫韩非子的思想家,他是当时中国最著名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并且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他的学说被后世称为“韩非子学派”。
韩非子在离开秦国后,向各国使臣推销他的学说,为各国之间的战争和争端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思路。
在这种背景下,李斯认为这种情况会威胁到秦国及其统治者秦始皇的统治地位和权威,他认为这些人“离心离德”,可能会危及到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于是,他向秦始皇上书,请求将这些离开秦国并推销学说的人逮捕并逐出国境。
他写了一封长信给秦始皇,“臣闻君明臣良相,不谏不行,留便敝私多言,须立刻离京,赴交子(拘禁之所)束送出随”。
李斯认为这些人是“心急而行诈,徒欺世间无望之士,实愚弄主人”。
他还认为这些人“天下之愚人愚士尽不易得之,今一旦轻弃,从君之误也”。
据说,秦始皇接到这封信后,并没有立刻采取行动,因为他也意识到这些人离开秦国并不是什么坏事,他希望自己的统治能够被更多的人接受和认可,同时也希望自己的政策能够更加得到广泛的异议和批评。
诗文中的故事:李斯与“焚书坑儒”
诗文中的故事:李斯与“焚书坑儒”
人们大都知道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并认为它是秦始皇暴政统治的最好见证。
然而,对丞相李斯在这一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却鲜为人知。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设宴,大臣们纷纷歌功颂德,儒生淳于越提出秦始皇应效法古代,恢复分封制。
这一建议触动了丞相李斯的根本利益,未等秦始皇表态,他就站出来对淳于越痛加驳斥,并借题发挥,认为儒生借古非今,别有用心,蛊惑百姓,是对皇帝的大不敬。
他把这一切归罪于儒生读书的缘故,建议秦始皇下令焚书,秦始皇采纳了他的意见,广搜天下书籍,并付之一炬。
第二年,又有一批儒生批评秦始皇天性残暴,贪于权势,滥施刑罚。
李斯把这一情况又添油加醋地汇报到秦始皇那里,并说儒生们图谋不轨,形势严重,若不严惩,将危及江山社稷。
秦始皇听后大怒,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捕书生,然后把抓到的460多人全部活埋。
这两个事件,就是有名的
“焚书”和“坑儒”,也是后人所说的“焚书坑儒”,李斯在里面的作用可见一斑。
有诗为证:焚书本是寻常事,偏与坑儒搞联姻;自古都言秦王暴,哪知李斯是罪人?说到底,“焚书坑儒”虽与秦始皇的暴虐有关,但李斯利欲熏心,借刀杀人,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通鉴里的小故事——李斯进言请焚书
通鉴里的小故事——李斯进言请焚书秦始皇帝三十四年(前213年),丞相李斯上书进言说:“当年乱世之时,诸侯互相征伐,所以他们以优厚的条件来招揽饱学之士。
但是现在天下平定,四海一统,全都遵循秦国的法令。
老百姓在家里就应该勤勉务农,做官的就应该认真学习学习法令。
可是却有那么一群儒生,他们不学习现行的法令却推崇古时候的制度,甚至以此诽谤时政,教唆百姓,争相教给别人非议法令的学说。
朝廷一旦颁布新的法令,他们就凭借各自的学说互相讨论,入朝时口是心非,散朝后散布谣言,他们夸赞主君只是为了自己的名声,标新立异只是彰显自己的独特,他们率领着门下的弟子专门造谣诽谤。
如果这样还不禁止,那么皇上您的权威就会衰弱,臣子们就在底下结党成群危害国家,还是禁了比较好。
臣希望皇帝把除秦国以外的所有史书全部烧毁,除非是朝廷的博士官,民间私藏的《诗》《书》以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全部送到郡守、都尉处统一烧毁。
如果有人敢在私下里讨论《诗》《书》,一律斩首弃市;有敢借古讽今地一律诛灭全族;朝廷官吏知道了却不检举的,一律与犯人同罪!自命令下达三十日起,凡是不烧书的一律刺配守城。
留下来可以不烧的书,只能是医药、卜筮、种树的书。
如果有人想要学习法令,只能向政府的官吏去学习。
”秦始皇看了上书后,下令照准实行。
魏人陈馀对孔子的八世孙孔鲋说:“秦廷马上就要烧毁古代先王流传下来的书籍。
而你们家里全都是这样的书,岂不是很危险?”孔鲋说:“我平时研究的都是些没用的学问,知道这件事的人也只有我的一些好朋友。
秦廷不是我的朋友,我又有什么危险呢?我会把书籍都藏起来,等待喜爱他的人来寻找。
一旦寻找的人来了,我也就没有什么危险了。
”。
关于李斯的故事和典故
关于李斯的故事和典故
李斯是中国秦朝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书法家和文学家,也是秦始皇时期的丞相。
他的故事和典故很多,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1. 割席分坐:李斯年轻时结识了一个叫做席豫的朋友,两人关系很好。
但是,后来李斯成为了秦国的丞相,席豫却因为没有跟随李斯而受到了冷落。
于是,席豫便和李斯割席分坐,表示不再与李斯交往。
这个故事表达了李斯的交友原则,即朋友之间应该坦诚相待,不能因为地位和权势的变化而疏远。
2. 鲍鱼之肆:李斯曾经在一个鲍鱼店工作过,因为他认为这个地方环境太差,不适合自己读书学习。
但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鲍鱼店,继续追求自己的政治梦想。
这个故事表达了李斯对于学习和改变的坚持,也告诉我们不要轻视任何不起眼的地方和工作。
3. 秦始皇焚书坑儒: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统一政策,其中包括焚书坑儒。
在这场运动中,大量的书籍被烧毁,知识分子也被迫害。
李斯作为秦始皇的丞相,强烈反对焚书坑儒的做法,他认为知识是宝贵的财富,应该保护和支持。
4. 指鹿为马:有一天,秦始皇在朝廷上拿出了一只鹿,问众人这是不是一匹好马。
李斯和其他官员都分不清鹿和马的区别,只好随声附和。
但是,秦始皇却坚定地认为这只鹿是一匹好马,并因此得到了李斯的支持。
这个故事表达了李斯对于权力和权威的敬畏,也暗示了李斯在某些场合下可能会做出违背自己原则的事情。
李斯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书法家,他的思想和贡献
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故事和典故告诉我们,要坚持自己的信仰,不断改变自己,尊重知识和权威,以及在权力和权威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焚书是谁的建议
焚书是谁的建议焚书,是秦始皇的宰相李斯的建议。
焚书始于公元前214年,秦朝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建设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即将一些被秦始皇认为有可能威胁到他统治地位的书籍和知识分子进行大规模的清除和镇压。
这一举措的实际推动者是秦始皇的宰相李斯。
李斯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重要官员,他是个务实主义者,认为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会妨碍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李斯主张焚书坑儒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焚书坑儒可以削弱地方贵族的势力。
在六国时代,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文化和教育体系,一些地方贵族也依仗这些文化来保护和扩大自己的势力。
李斯认为只有统一一个统一的教育体系和文化,才能减弱这些地方豪强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其次,焚书坑儒可以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统治。
在六国时代,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这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和隔阂。
李斯认为如果不去除这些多样性,将会对国家的统一产生威胁。
他认为只有通过焚书坑儒,将整个国家的知识和文化完全统一起来,才能够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统治。
最后,李斯认为焚书坑儒可以加速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在他看来,一些传统的儒家文化已经成为对改革创新的阻碍。
李斯相信,通过清除这些过时的思想和知识,可以让国家更加快速地进步和发展。
李斯的建议得到了秦始皇的支持,从而导致了焚书坑儒的实施。
随着数以计万的古籍被焚毁,数以百计的知识分子被坑杀,焚书坑儒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残酷的事件。
总的来说,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的宰相李斯的建议。
他的建议主要基于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统治以及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等方面的考虑。
然而,这一举措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的错?焚书是李斯善意之举,坑儒在所难免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的错?焚书是李斯善意之举,坑儒在所难免自古文人多坎坷,尤其帝王强权统治下的书生,大多会出现两种过于极端的命运,或是远离朝堂,隐居于野;或是被帝王残害,受牢狱之苦。
说起秦始皇,大家想到的除了统一六国之外,还会想到他对古代文坛的打压,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焚书坑儒。
很多朋友也会因此为秦始皇打上'暴君'的标签,在我看来,'焚书'只是李斯一个善意的举动;而'坑儒'则是文人无法逃避之事。
李斯主张'焚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一次'高层会议'上,李斯向秦始皇进谏说:'我请求史官把非秦国的典籍全部焚毁,如果有人敢私藏《诗》、《书》和诸子百家等著作,全部送到地方官烧掉;有谈论《诗》、《书》著作的,死刑示众;有借用古人言论评价时事的,满门抄斩。
但医药、占卜、种植之类的书籍有所保留。
'为何李斯会提出焚书的建议呢?在我看来主要有这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避免'文学复兴'。
在李斯看来,如果思想文化的源头错综复杂,没有统一,便会出现文学的复兴和混乱。
'人善其所私学',我每个人都只欣赏自己所学的知识,为了宣扬自己的观点,文坛便会出现四分五裂的局面。
而李斯所忌讳的'借古言而论今',也是为了避免文坛的发展进度受阻,被古代先贤的著作所阻碍。
试想一下,天下大部分文人过于追捧古籍,当朝文学必然会止步不前,甚至出现复兴。
第二个原因:巩固秦朝的政权。
李斯认为,从前天下散乱,诸侯割据的'罪魁祸首'便是百家争鸣。
虽然从客观角度分析,百家争鸣推动了学术界思想的浪潮,但理念出现分歧时,很容易引起战争。
即便是同朝为官,也会有各自推崇的思想,朋党之争,党同伐异也会就此而生。
从大局观来讲,李斯建议烧掉非秦国的大部分典籍。
像是《诗》、《书》和诸子百家等著作,也是为了统一天下文人的思想,而秦始皇的王权也得以巩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故事-李斯为什么要提出焚书坑儒?李斯的老师是谁?
在《资治通鉴》中的文字中有记载,秦朝丞相李斯提出焚书坑儒的目的是因为当时的秦朝已经统一了六国,实现了大一统。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各种学说也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了,如果它们继续存在可能会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
虽然只是这本书的作者个人的观点,但是也是李斯提出焚书坑儒的理由之一。
李斯原本是楚国人,在楚国的时候还做过一个小官,负责掌管文书。
芝麻大小的官当然是埋没了这位著名的丞相的才能,所以李斯辞去了这份官职,跑到齐国求学去了。
李斯拜的是儒家学派的荀子为师,学成之后,他就按耐不住准备动身去闯荡天下去。
他的老师荀子问他要去哪个国家发展,他分析了一番局势,决定去人才广纳的秦国。
来到秦国后,他的才能很快就得到了丞相吕不韦的赏识,让他做了一个小官。
后来由于李斯对秦王政提出现在就是攻打各国的好时机的想法,一番游说之后,秦王政发现了李斯的才能,于是就加升了李斯的官职,也让李斯负责离间各国的关系。
就这样李斯开始了他的丞相之路。
位及丞相的时候,秦国已经变成了秦朝了。
秦始皇嬴政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战,终于横扫六国,实现了大统一。
这个时候国家百废待兴,正是大展拳脚的好时机。
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也是发生在这一时期。
但是大家普遍认为“焚书坑儒”两者是连在一块的,可实际上“焚书”和“坑儒”完全是两件事情,而且中间还隔着好长一段时间。
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的确是李斯提出的焚书之计策,但是坑儒一事却没有李斯的参与。
李斯作为臣子,提出这样的方针就一定有他自己的考量,肯定不会是无缘无故的,而且一定是对李斯有一定的利益,所以李斯才会这样做。
否则他这样做不是讲天下的读书人都得罪了吗?
其实“焚书”一事与秦王朝最初讨论到底是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有关。
当时秦朝刚刚建立,国家系统还没有构建完善,一切都还在紧张而持续的运作中。
秦始皇在首都咸阳招待众位博士,这些博士在先秦时期只是一种官位,他们往往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掌通古今,传授学问等工作。
其中一位
官员惯于拍人马屁,于是就对秦始皇一顿猛夸,将秦始皇吹上了天。
接着某一个儒生看不下去了,站起来就骂那个拍马屁的家伙,他说这个家伙是乱臣,秦始皇都没有遵从古时候的礼制分封兄弟功臣为诸侯,这个天下如何能够长久!于是乎,著名的关于郡县制还是分封制的讨论就此展开。
分封制就是一个国家成立了之后,将有功之人和自己的亲朋好友划分出来,给他们赐一方土地,让他们自己治理,只要定期来中央朝贡和报告治理的情况就可以了。
夏商周时期都是运用的分封制来治理国家。
这种方法对于君主来说的确很方便,但是地方诸侯的权力过大,对中央的威胁不小。
而且一旦诸侯与诸侯之间发生摩擦,吞并了另一方,一直做大的话就很有可能推翻中央的统治。
所以,分封制虽然方便但风险太大,不适宜长久的统治。
秦始皇一开始建立秦朝时就说过,希望自己的功业能够传下去万世之久,怎么可能不考虑得长远一些。
对比分封制来说郡县制就要好得多,虽然更加复杂化一些,但是只要分布下去,就能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对于后世也可以照样施行,是累万世之功的一项政策。
而且这种制度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秦始皇觉得郡县制就挺好,可是有个儒官叫淳于越就极力的反对郡县制。
李斯就对秦始皇说现在的一些儒生总讲古代如何如何好,这是以古非今,搅乱民心。
对于造谣惑众,不利于统一天下的言行必须禁止,否则将会影响政局的稳定,有损于皇帝的权威。
最后,他又把这一切都归罪为读书的缘故,建议秦始皇下令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