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_焚书坑儒
成语故事焚书坑儒的主人公是谁
成语故事焚书坑儒的主人公是谁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的主人公应该有很多人不是很了解吧。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焚书坑儒的主人公的解答,供大家阅读!焚书坑儒的主人公焚书《史记·秦始皇本纪》: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民间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以及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
此即为"焚书"。
坑儒《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闻(侯生、卢生)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
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
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
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
"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益发谪徙边。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唯上察之。
"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史记·儒林列传》: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方士卢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谈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以及求仙等各个方面,之后携带求仙用的巨资出逃。
焚书坑儒的小故事
焚书坑儒的小故事
(实用版)
目录
1.焚书坑儒的历史背景
2.焚书坑儒的具体内容
3.焚书坑儒的原因及影响
正文
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事件,发生在公元前 213 年和公元前 212 年,当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就包括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的具体内容是指,秦始皇下令焚烧所有非官方的书籍,只保留有关医学、卜辞、农业和法律的书籍。
同时,他还下令坑杀所有的儒者,即那些学习并研究儒家经典的人。
这个事件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焚书坑儒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秦始皇的独裁统治,他希望通过焚书坑儒来控制思想,消除异己,巩固自己的统治。
二是儒家思想和秦朝的法家思想存在冲突,秦始皇希望通过焚书坑儒来打压儒家思想,推广法家思想。
焚书坑儒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一方面,它摧毁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对中国古代文化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另一方面,它也使得儒家思想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儒家学派的发展一度中断。
然而,儒家思想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反而在后来的历史中逐渐复兴,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1页共1页。
焚书坑儒成语典故
焚书坑儒成语典故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 213 年),秦始皇在咸阳宫摆设酒宴,庆祝自己寿辰。
这时,有个名叫周青臣的官员上前祝寿,并称颂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功德。
博士淳于越却针对周青臣的称颂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周青臣是阿谀奉承。
他还以殷周两朝为例,指出殷周之所以能够享国千年,是因为他们把天下分封给子弟和功臣。
淳于越认为,如果秦朝不学习古代的方法,而实行郡县制,那么国家就不会长久。
听到淳于越的意见,秦始皇并没有加以反驳。
这时,丞相李斯站出来发表意见。
他认为时代不同,治理国家的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
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也已经统一,百姓应该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读书人就应该学习法令。
现在有些读书人不学习现代的东西,却去学习古代的东西,而且还指责现行的制度,这会造成百姓的思想混乱。
因此,李斯建议秦始皇下令焚书,将《秦记》以外的史书以及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等全部焚毁,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可以保留。
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
第二年,秦始皇在寻找长生不老药时,被两个方士欺骗,于是派人去调查。
在调查的过程中,秦始皇发现咸阳的一些儒生也在散布妖言,便将他们逮捕,加以拷问。
这些儒生为了开脱罪责,又互相告发。
最后,秦始皇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坑杀于咸阳,这就是历史上的“坑
儒”事件。
“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文化灾难,它使得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化典籍被焚毁,也使得知识分子的思想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焚书坑儒故事
焚书坑儒故事在中国古代,焚书坑儒是一段历史上的黑暗时期,这一事件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焚书坑儒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极端措施,其中包括焚书坑儒。
这一事件不仅导致了大量珍贵的文献的失传,也给知识分子带来了严重的打击,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焚书坑儒的起因可以追溯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焚书坑儒。
在这一事件中,秦始皇下令焚烧除法律、医药、卜筮之外的一切书籍,同时对知识分子进行残酷的迫害,导致了大量珍贵的文献的失传,给中国古代文化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这一事件也使得当时的知识分子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不得不选择沉默或者逃亡,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
焚书坑儒事件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大量珍贵的文献的失传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许多珍贵的文献和典籍在焚书坑儒中被毁灭,这使得后人无法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其次,知识分子的迫害导致了当时的文化界人才的大量流失,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再次,焚书坑儒事件给中国古代文化带来了一段黑暗的时期,使得当时的文化界陷入了沉黙和停滞,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
然而,尽管焚书坑儒事件给中国古代文化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但中国古代文化仍然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发展和传承。
在后来的历史中,中国古代文化经历了多次的兴盛和衰落,但它始终没有被彻底摧毁,而是通过后人的努力得以传承和发展。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国古代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启示,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将继续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持。
总之,焚书坑儒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它给中国古代文化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但中国古代文化仍然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发展和传承。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继续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持。
焚书坑儒的历史故事
焚书坑儒的历史故事【典故内容】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某些人认为秦始皇坑杀的乃是“术士”并不是儒生,但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坑杀的人“皆诵法孔子”。
而且“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一语出自《史记·卷121·儒林列传》,术音述,术士,即述士;述士即儒士)的事件。
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
这一点和秦始皇采用的其他措施有所不同,是秦始皇、丞相李斯所始料不及的。
焚书:《史记·秦始皇本纪》: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民间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以及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
此即为“焚书”。
坑儒:《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闻(侯生、卢生)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
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
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
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
”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
益发谪徙边。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成语故事:焚书坑儒
成语故事:焚书坑儒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
其中,焚书坑儒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项。
这个故事发生在秦始皇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11年。
当时,秦始皇认为六国的思想文化对秦朝的统治构成了威胁,于是下令焚烧六国的书籍,坑杀了四百六十名儒士。
这个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秦始皇认为六国的思想文化是分裂国家的根源,只有通过焚烧书籍才能达到思想上的统一。
其次,秦始皇希望通过坑儒来打击六国知识分子的反抗,以维护秦朝的统治。
焚书坑儒的过程是这样的:秦始皇下令焚烧了六国的书籍,这些书籍包括了儒家、道家、法家等各个流派的思想著作。
同时,他还下令坑杀了四百六十名儒士,这些儒士大多是六国的重要知识分子。
焚书坑儒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首先,它对中国的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许多珍贵的书籍被焚烧,使得后世难以再重新发现。
其次,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的思想文化出现了断层,许多重要的思想学派逐渐消失。
总之,“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我们应该从这个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要尊
重知识、尊重文化、尊重人权。
抱歉,当前访问用户较多,请稍后重试。
文档助手持续学习升级中,期待为你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焚书坑儒的小故事
焚书坑儒的小故事
摘要:
1.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背景
2.焚书坑儒的具体措施和影响
3.焚书坑儒事件的评价和反思
正文: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
这一事件对古代中国的文化、教育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试图通过焚书坑儒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具体措施包括:禁止私人收藏儒家经典,对违者处以灭族的酷刑;将460多名儒生活埋在咸阳;焚毁儒家经典、史书、诸子百家著作等大量书籍。
这些措施造成了古代中国文化的重大损失,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失传。
焚书坑儒事件对古代中国的思想、教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使儒家学说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导致儒家在秦朝的衰落。
其次,它使得诸子百家的学说受到了抑制,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然而,这一事件也有积极的一面,它促进了法家、道家和兵家等学派的发展,使得秦朝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对于焚书坑儒事件的评价,历史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
一些人认为,这一事件对古代中国文化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
另一些人则认为,焚书坑儒有助于巩固秦朝的统治,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的统一进程。
成语焚书坑儒典故
成语焚书坑儒典故典故大家应该都了解吧,那典故都有那些呢?下面是店铺带来的成语焚书坑儒典故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成语焚书坑儒意思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
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成语焚书坑儒典故秦始皇憎恶儒生引用诗书来反对秦的法律,于是焚毁诗书,坑杀儒生,对中国文化带来极大的摧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制思想文化而采取的两项重大措施。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博士淳于越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建议依据古制,封子弟功臣以为枝辅。
丞相李斯为杜绝“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的现象,提出焚书的建议。
秦始皇采纳其建议,下令除秦国的史书、博士官收藏的图书和百姓家藏的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凡列国史记、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等均限期交出焚烧。
此外还规定偶语《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诛,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30日不烧,黥为城旦。
焚书对古代文化典籍造成极大的破坏。
次年,为秦始皇寻觅长生不老仙药的方士侯生、卢生,因难以继续行骗,便以始皇贪于权势,未可为求仙药为由,相约逃亡。
秦始皇闻讯大怒,认为儒生多以妖言惑乱黔首,于是下令御史案问诸生,受株连的儒生达460余人,全被活埋于咸阳。
焚书坑儒暴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成语焚书坑儒造句1、卖国政府焚书坑儒,大肆杀害爱国青年。
2、曆史已经对秦始皇焚书坑儒作出了公正的评论。
3、秦始皇时期,嬴政实施暴政,焚书坑儒,毁坏了大量文学典籍。
4、秦始皇焚书坑儒,造成斯文扫地,可说是文化史上空前的浩劫。
5、秦始皇,古代中国的统一者,焚书坑儒。
6、中国的秦始皇焚书坑儒,两者都导致了人类两大文明类型的转型,改写了人类对自己的记忆。
7、阐述了秦初的学派之争及焚书坑儒事件发生的曆史背景。
8、想像着天马行空的漫画和连续剧情节,如果像秦始皇般焚书坑儒,还不如做个有用的小人物。
9、二千年前,暴君秦始皇最初统一中国,曾建造了长城并焚书坑儒。
10、始皇帝焚书坑儒之时此书被作为养生之学而逃过一劫流落江湖。
焚书坑儒成语故事出处释义造句
焚书坑儒成语故事|出处|释义|造句
焚书坑儒是很多人都熟悉的成语,那么你知道焚书坑儒的故事吗?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焚书坑儒成语故事,来欣赏一下吧。
焚书坑儒成语故事
秦始皇34年,秦始皇采用丞相李斯的意见,把上书分封的淳于越看成私家学诽谤朝政,下令将《秦纪》以外的史书全部上交焚毁,书生卢生等人不满,结果秦始皇下令逮捕了460多名方士和儒生,在咸阳挖坑活埋他们。
焚书坑儒出处
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汉·孔安国《〈尚书〉序》
焚书坑儒释义
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
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焚书坑儒造句
1 卖国政府焚书坑儒,大肆杀害爱国青年。
2 历史已经对秦始皇焚书坑儒作出了公正的评论。
3 对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件事的评价,我国学术界历来褒贬不一。
4 秦始皇时期,嬴政实施暴政,焚书坑儒,毁坏了大量文学典籍。
5 卖国政府焚书坑儒,大肆杀害爱国学子。
焚书坑儒的小故事
焚书坑儒的小故事秦始皇统一天下称帝后,又打败了强大的匈奴,非常高兴。
就吩咐犒赏三军,大宴群臣。
席间,有个博士说道:“殷、周两朝的王位传了一千多年,是因为分封子弟功臣得到各地诸侯辅佐的缘故。
如今陛下有了天下,皇室子弟却都是普通人。
一旦出了事,靠谁来援救呢?凡事都效法古代才能长久。
”丞相李斯马上接着说:“黄帝等五帝办事不相重复,夏、商、周三代制度也不因循守旧,所以能兴旺安定,并不是故意要同前代相反,而是因为时代不同,不能不有所改变。
如今陛下开创了大业,建立了万世功业,怎么能再去效法三代的做法?现在天下太平,法令统一,百姓理应好好经商,种田,儒生也要好好学习和遵守法令制度。
但是,就是有一些儒生不学今而专学古,他们纠集起来,向百姓造谣,制造混乱,如果不禁止这种风气,皇帝的权威就会降落。
为此,我请陛下下达一个法令:凡不是秦国记载的历史,都把它焚烧掉,凡不是博士所掌管的典籍,包括藏有的《诗》《书》、诸子百家的著作,由官府人员全部集中起来,堆在一起烧掉。
凡是几个人在一起谈论《诗》和《书》的,处以死刑;凡是引用古书反对时政的,全族处死。
官吏有知情不检举的,与犯人同罪。
法令下达后30天内不把这些书交出来焚烧的,处以黥刑,并罚四年劳役。
医药、算卦、种植等方面的书,可以不焚烧。
”秦始皇同意李斯的建议,命他起草法令。
不久,就公布了焚书的法令。
当时,秦始皇正在寻找所谓长生不老之药,结果花了许多钱财,还是没能弄到。
后来,他又听信了专搞迷信的侯生与卢生两人的谎言,让他们再去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
这两人知道不可能找到这种仙药,私下议论说:“始皇帝的为人,残暴专横,自以为是。
他出身于诸侯,并吞天下后,为所欲为,以为自古以来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他喜欢用刑罚、杀戮来树立威信。
大家唯恐获罪,只图保持俸禄官位,无人敢效忠进谏。
秦法规定,一个人不能兼有两种以上的方技:如果方技试验无效,往往要处死。
观测天象的多达30人,都是很好的读书人。
他们害怕触犯忌讳,只是一味奉承,不敢直言他的过失?”两人合计了好久,最后决定逃走。
焚书坑儒的历史典故故事
焚书坑儒的历史典故故事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
出自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
下面就是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焚书坑儒的历史典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焚书坑儒的历史典故公元前213年的一天,秦始皇在咸阳宫置酒宴请群臣。
当时的学官叫做博士的,有70个人参加了宴会。
仆射(博士的长官)周青臣上前说了一番歌功颂德的话,大意是:过去的秦国,方圆不过千里,靠陛下您的神灵明圣,平定了海内,放逐了蛮彝之族,凡日月所照的地方,没有不臣服的。
把诸侯分为三十六个郡县,人人都很安乐,没有战争的祸害,可以万世流传。
从古到今,也比不上陛下您的威德。
博士齐人淳于越对这番话很是反感,立刻上前反驳说我听说殷周之王长达千年,分封子弟功臣,作为自己的辅佐。
现在陛下您据有四海,而子弟却为普通人,突然有什么变故的话,没有左右手,您靠什么相救?做事不学古人而能够长久的,我还没听说过。
现在青臣又当面阿谀,加重您的过错,他不是忠臣。
”在这段话中,淳于越虽然指责了周青臣,但重点并不在此。
他实际所提出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原则性的,即要向古人学习;另一个是具体的,即要分封子弟功臣。
对此,秦始皇并没有立刻发表意见,而是“下其议”,也就是把淳于越的意见交给大家去讨论。
丞相李斯便在此时提出了他著名的口号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
”李斯认为,历代统治者按照自己的方法来治国,并不是有意要标新立异,而是因为时代在变,治国方法当然也要变。
他对秦始皇说:陛下您开创的大业,建立的万世功劳,本来就不是愚儒所能理解的。
再说,淳于越讲的三代的事情,哪里值得效法!当时诸侯并争,所以用优厚的待遇招募游学之人,如今天下已经安定,颁布了统一的法令,当百姓的就应该努力务工务农,读书人就应该学习法律条文。
现在那些读书人不好好学现在的东西,却拿古的东西来抨击现在,惑乱百姓。
过去天下大乱,没有人能够把它统一,所以诸侯并起,说起话来都是以古非今,用些装饰虚妄的话来搅乱事实,人人都把自己的一家之学看作是好的,来批评皇帝所建立的东西。
成语故事:焚书坑儒
成语故事: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制思想文化而采取的措施。
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关系发生的激烈变动,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运用封建国家的权力,强制推行思想文化的统制政策。
焚书坑儒确实是在如此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大宴群臣。
博士淳于越重提恢复分封制的主张,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丞相李斯反驳指出,时代不同,治理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史记·秦始皇本纪》〕,如不禁止,不利于政令的贯彻执行,统一局面将遭破坏。
因此建议:凡《秦纪》以外列国史书皆焚毁;除博士官外,私藏《诗》、《书》、百家语者,限期交官府烧毁;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知情不举者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面,罚四年筑城劳役;仅医学、卜筮、种树〔农业〕之书不烧。
欲学法令者以吏为师。
秦始皇批准李斯建议,下令施行。
这确实是焚书事件。
次年,又发生了坑杀大批方士和儒生的坑儒事件。
从性质上讲,坑儒是焚书的接着,但起因有所不同。
焚书坑儒的故事简介
焚书坑儒的故事简介
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令人深感惋惜与不解的事件。
它发生在秦朝的时期,具体时间为公元前213年。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推行的一项极端政策,旨在消除知识分子的威胁和保持绝对统治。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他以集权和残酷著称。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秦始皇下令焚毁私塾中的各种书籍,并处决以儒家思想为主的知识分子,这些行为都被称为焚书坑儒。
通过焚书坑儒,秦始皇试图铲除各种主张去秦吧儒学者,以保护他的统治。
他
对儒家思想持怀疑态度,认为儒生会对他的国家政权构成威胁。
焚书坑儒的行动使得大量的古代文献和知识被永久地毁灭,对于中国的文化和知识产生了重大的伤害。
然而,历史的进程是不可阻挡的。
秦始皇死后,他的统治不过持续了短短十几年。
儒家思想并没有被完全消灭,相反,它在后来的汉朝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传承。
儒家思想通过汉朝统治者的推动,重新得到了重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学派之一。
焚书坑儒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警示。
它提醒我们,知识和文化的毁灭不
仅仅损害一个国家的发展与繁荣,而且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我们应该珍惜和尊重知识,保护文化遗产,为了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而不断努力。
《焚书坑儒》成语故事
《焚书坑儒》成语故事“焚书坑儒”的字面意思是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焚书坑儒常用来形容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采取的极端手段,对知识分子进行迫害和打压。
这一事件发生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对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中国处于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文化和思想相互交流和融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种局面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但也给秦始皇的统一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包括焚书坑儒。
秦始皇下令焚毁了除秦纪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吏为师。
此即为“焚书”。
秦始皇在公元前 213 年和公元前 212 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
此即为“坑儒”。
“焚书坑儒”这一事件对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使得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许多珍贵的典籍和文化遗产被焚毁,许多知识分子和学者被迫害和流放,这使得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它也使得中国的政治和思想变得更加统一和僵化,秦始皇通过焚书坑儒来消除异己思想和文化,使得中国的政治和思想变得更加统一和僵化,这对中国的政治和思想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焚书坑儒”这一事件也经常被用来形容一些统治者对知识分子和文化的迫害和打压。
例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文化遭到了严重的迫害和打压,许多珍贵的典籍和文化遗产被焚毁,许多知识分子和学者被迫害和流放,这使得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我们的文化和思想遗产,尊重知识分子和学者的权利和尊严,推动文化和思想的发展和创新。
历史故事:焚书坑儒
历史故事: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某些人认为秦始皇坑杀的乃是“术士”并不是儒生,但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坑杀的人“皆诵法孔子”。
而且“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一语出自《史记·卷121·儒林列传》,术音述,术士,即述士;述士即儒士)的事件。
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
这个点和秦始皇采用的其他措施有所不同,是秦始皇、丞相李斯所始料不及的。
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为了维护他的统治,统一思想,接受了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
秦始皇焚书使得中国的文化事业遭受了一次浩劫。
丞相拿斯认为天下已经安定,法令已经统一,读书人理应努力学习现行的法令制度,不能老是根据过去古书上的记载来攻击当前的政治制度。
他建议史官所收藏的图书,凡不是秦国的历史,全都拿来烧了;不是政府任命的博士官所收藏的《诗经》、《尚书》,而是私家收藏的这个类书籍,一律焚烧掉,以杜绝混乱思想的根源。
历史背景焚书坑儒,是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秦朝。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读书人)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称赞过去的而议论现在政策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
这种措施引起很多读书人的不满。
第二年,“诸生”言语攻击秦始皇。
秦始皇派人调查,将四百六十多人挖大坑活埋。
历称这些事情为“焚书坑儒”。
某些人认为秦始皇仅仅活埋一些修炼功法炼丹的人,但占主导的观点还是赞同传统的说法,即秦始皇坑的是儒,而非仅仅是方士。
因为事情发生后,始皇长子扶苏进谏道:“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焚书坑儒的意思及故事
焚书坑儒的意思及故事导读:【成语】:焚书坑儒【拼音】:[fénshūkēngrú]【解释】: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术士。
焚毁典籍,坑杀术士。
比喻对文化的摧残。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举例造句】: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
【成语典故】:焚书《史记·秦始皇本纪》: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民间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以及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
此即为“焚书”。
坑儒《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闻(侯生、卢生)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
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
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
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
”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
益发谪徙边。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坑儒焚书【四字成语】出处解释用法近义词同韵词成语故事
坑儒焚书【四字成语】出处|解释|用法|近义词|同韵词|成语故
事
【注音】kēng rú fén shū
【典故】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汉·孔安国《〈尚书〉序》
【释义】坑:活埋;焚:烧。
焚毁书籍,坑杀书生。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文化专制
【相近词】焚书坑儒、焚典坑儒
【押韵词】嘴上功夫、累块积苏、浃髓沦肤、气壮胆粗、薪桂米珠、惟恍惟惚、嘀嘀咕咕、气竭形枯、沧海遗珠、村野匹夫。
【成语故事】秦始皇34年,秦始皇采用丞相李斯的意见,把上书分封的淳于越看成私家学诽谤朝政,下令将《秦纪》以外的史书全部上交焚毁,书生卢生等人不满,结果秦始皇下令逮捕了460多名方士和儒生,在咸阳挖坑活埋他们。
焚书坑儒的成语故事及出处
焚书坑儒的成语故事及出处本文是关于焚书坑儒的成语故事及出处,感谢您的阅读!成语解释:坑:挖坑活埋;儒:儒生;读书人。
指秦始皇焚烧《诗经》、《书经》等古代典籍;坑杀一批儒生。
后泛指对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摧残。
成语出处: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成语繁体:焚書坑儒成语简拼:FSKR成语注音:ㄈㄣˊㄕㄨㄎㄥㄨˊ常用程度:常用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感情色彩:贬义成语成语用法:焚书坑儒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正音:焚,不能读作“fěn”。
成语辨形:坑,不能写作“炕”。
近义词:焚典坑儒成语例子:满清入主中原,焚书坑儒多少次,杀了民族思想的人。
(梁斌《红旗谱》四二)英语翻译:burnthebooksandburythescholarsalive日语翻译:書籍(しょせき)を焼き払い,儒生(ゅせい)を生き埋めにる俄语翻译:сожжéниеконфуциáнскихкнигиистрелéниеконфуциáнцев成语谜语:秦始皇对书生成语故事:公元前213年,有一天,秦始皇在咸阳宫摆席庆贺打败匈奴等少民族的大喜事。
文武官员全出席了。
有七十个在学术思想上有名望有地位的博士,也参加了这次宴会。
在宴会上博士的领袖周青臣举杯颂扬秦始皇的功德。
秦始皇听了周青臣的颂扬,连连夸奖周青臣道:“说得好!说得好!”可是这番颂扬却触怒了另一些满脑子旧思想的博士们,有一个叫淳于越的博士,他听周青臣说分封制不好,郡县制好,心里十分难过。
便急忙对秦始皇说:“陛下!我听别人说,殷周两代的国王传了一千多年,他们分封子弟功臣做诸侯,那个制度本来就很好。
”淳于越重提分封的事情,秦始皇听了心里很是厌烦。
他叫大家再议论议论,看看究竟是分封制好,还是郡县制好。
这时已经任丞相的李斯反对淳于越的谬论,并建议;史官所藏的书籍,凡属不是秦国的历史,全都拿来烧了;不是政府任命的博士官所收藏的《诗经》、《尚书》,而是私家收藏的一类书籍,一律焚烧掉,杜绝混乱思想的根源。
“焚书坑儒”的历史典故
“焚书坑儒”的历史典故“焚书坑儒”的历史典故秦王政兼并了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
他觉得自己的功绩比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要大,不能再用“王”的称号,应该用一个更加尊贵的称号才配得上他的功绩,就决定采用了“皇帝”的称号。
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就自称是始皇帝。
他还规定:子孙接替他皇位的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一直传到千世万世。
全国统一了,该怎样来治理这样大的国家呢?在一次朝会上,丞相王绾(音wān)等对秦始皇说:“现在诸侯刚刚消灭,特别是燕、楚、齐三国离咸阳很远,不在那里封几个王不行,请皇上把几位皇子封到那里去。
”秦始皇要大臣议论一下,许多大臣都赞成王绾的意见,只有李斯反对。
他说:“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时候,封了不少诸侯。
到后来,像冤家一样互相残杀,周天子也没法禁止。
可见分封的办法不好,不如在全国设立郡县。
”李斯的意见正合秦始皇的'心意。
他决定废除分封的办法,改用郡县制,把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郡下面再分县。
郡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
国家的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
据说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来的奏章,要看一百二十一斤(那时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简上的),不看完不休息。
可见他的权力是多么集中了。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就拿交通来说,各地的车辆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
国家统一了,车辆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
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
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
这叫做“车同轨”。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也很不统一。
就是一样的文字,也有好几种写法。
从那时候起,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
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
这叫做“书同文”。
秦始皇正在从事国内的改革,没想到北方的匈奴打了进来。
匈奴本来是我国北部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
战国后期,匈奴贵族趁北方的燕国、赵国衰落,一步步向南侵犯,把黄河河套一带大片土地夺了过去。
坑儒焚书【四字成语】出处解释用法近义词同韵词成语故事
坑儒焚书【四字成语】出处|解释|用法|近义词|同韵词|成语故
事
【注音】kēng rú fén shū
【典故】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汉·孔安国《〈尚书〉序》
【释义】坑:活埋;焚:烧。
焚毁书籍,坑杀书生。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文化专制
【相近词】焚书坑儒、焚典坑儒
【押韵词】嘴上功夫、累块积苏、浃髓沦肤、气壮胆粗、薪桂米珠、惟恍惟惚、嘀嘀咕咕、气竭形枯、沧海遗珠、村野匹夫。
【成语故事】秦始皇34年,秦始皇采用丞相李斯的意见,把上书分封的淳于越看成私家学诽谤朝政,下令将《秦纪》以外的史书全部上交焚毁,书生卢生等人不满,结果秦始皇下令逮捕了460多名方士和儒生,在咸阳挖坑活埋他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义】毁灭古老文化,杀害文人。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统一天下称帝后,又打败了强大的匈奴,非常高兴。
就吩咐犒赏三军,大宴群臣。
席间,有个博士说道:“殷、周两朝的王位传了一千多年,是因为分封子弟功臣得到各地诸侯辅佐的缘故。
如今陛下有了天下,皇室子弟却都是普通人。
一旦出了事,靠谁来援救呢?凡事都效法古代才能长久。
”
丞相李斯马上接着说:“黄帝等五帝办事不相重复,夏、商、周三代制度也不因袭守旧,所以能兴旺安定,并不是故意要同前代相反,而是因为时代不同,不能不有所改变。
如今陛下开创了大业,建立了万世功业,怎么能再去效法三代的做法?现在天下太平,法令统一,百姓理应好好经商,种田,儒生也要好好学习和遵守法令制度。
但是,就是有一些儒生不学今而专学古,他们纠集起来,向百姓造谣,制造混乱,如果不禁止这种风气,皇帝的权威就会降落。
为此,我请陛下下达一个法令:凡不是秦国记载的历史,都把它焚烧掉,凡不是博士所掌管的典籍,包括藏有的《诗》、《书》、诸子百家的著作,由官府人员全部集中起来,堆在一起烧掉。
凡是几个人在一起谈论《诗》和《书》的,处以死刑;凡是引用古书反对时政的,全族处死。
官吏有知情不检举的,与犯人同罪。
法令下达后30天内不把这些书交出来焚烧的,处以黥刑,并罚四年劳役。
医药、算卦、种植等方面的书,可以不焚烧。
”
秦始皇同意李斯的建议,命他起草法令。
不久,就公布了焚书的法令。
当时,秦始皇正在寻找所谓长生不老之药,结果花了许多钱财,还是没能弄到。
后来,他又听信了专搞迷信的侯生与卢生两人的谎言,让他们再去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
这两人知道不可能找到这种仙药,私下议论说:“始皇帝的为人,残暴专横,自以为是。
他出身于诸侯,并吞天下后,为所欲为,以为自古以来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他喜欢用刑罚、杀戮来树立威信。
大家唯恐获罪,只图保持俸禄官位,无人敢效忠进谏。
秦法规定,一个人不能兼有两种以上的方技:如果方技试验无效,往往要处死。
观测天象的多达30人,都是很好的读书人。
他们害怕触犯忌讳,只是一味奉承,不敢直言他的过失……”
两人合计了好久,最后决定逃走。
秦始皇知道后大怒道:“卢生等人我很信任他们,还赐给他们许多东西,如今却说我的坏话并逃跑,在咸阳的许多儒生,我派人侦察下来,他们中有的竟在散布妖言,惑乱百姓,真是可恶!”
于是,秦始皇让御史对所有的儒生都进行考察审问,又让儒生们互相检举揭发。
他亲自圈定把违犯禁条的460多人全部活埋在咸阳。
后来,人们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形成了“焚书坑儒”这条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