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综合训练

合集下载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训练及答案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训练及答案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训练及答

简介
此文档是关于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训练及答案的详细内容。

本文主要涵盖了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的专题训练题目,并提供了相应的答案。

专题训练及答案
1. 专题一:文言文基础知识练
- 问题1: 请用文言文写出“我是一个学生”的意思。

答案: 吾乃一弟子也。

- 问题2: 老师对学生说:“好好研究,天天向上。

”请用文言文表达这句话。

答案: 师言:“勤学苦练,朝夕上进。


2. 专题二:文言文修辞手法练
- 问题1: 在下列句子中,找出使用了比喻手法的句子。

答案: “春风吹夜樱,时节艳夏菊。


- 问题2: 在下列句子中,找出使用了夸张手法的句子。

答案: “千军万马,势不可挡。


请注意,以上只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训练及答案的部分示例。

详细的专题训练及答案请参考相应教材。

总结
本文档提供了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的专题训练题目及其答案。

希望本文档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知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书课内文言文专项练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书课内文言文专项练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书课内文言文专项练习《世说新语》二则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内集 ( ) 即公大兄无奕女( )儿女 ( ) 与友期行 ( )讲论文义( )( ) 舍去 ( )( )俄而 ( ) 去后乃至 ( )雪骤 ( ) 时年七岁 ( )欣然 ( ) 门外戏 ( )( )何所似 ( )( ) 尊君在不 ( )( )兄子 ( ) 相委而去 ( )兄女 ( ) 则是无信 ( )差 ( ) 友人惭 ( )可拟 ( ) 下车引之 ( )未若 ( ) 入门不顾 ( )因风起 (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与儿女讲论文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未若柳絮因风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子曰 ( ) 在陋巷 ( )学而时习之 ( )( ) 人不堪其忧 ( )不亦说乎 ( ) 不改其乐 ( )不亦乐乎 (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人不知而不愠(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不亦君子乎 ( ) 饭疏食 ( )( )吾日三省吾身( )( )曲肱而枕之 (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 曲肱而枕之 (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 不义而富且贵 ( )(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不义而富且贵 ( )传不习乎 ( )( ) 于我如浮云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 必有我师焉 ( )三十而立 (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 )不惑 ( ) 其不善者而改之 ( )知天命 ( ) 子在川上曰 ( )耳顺 ( ) 逝者如斯夫 ( )( )从心所欲 ( ) 不舍昼夜 ( )不逾矩 ( ) 三军可夺帅也 ( )温故而知新 ( ) 三军可夺帅也 ( )温故而知新 ( ) 匹夫不可夺志也 ( )可以为师矣 ( ) 匹夫不可夺志也 ( )可以为师矣 ( ) 博学而笃志 ( )学而不思则罔 ( ) 博学而笃志 ( )思而不学则殆 ( ) 切问而近思 ( )贤哉 ( ) 切问而近思 ( )一箪食 ( ) 仁在其中矣 ( )( )一瓢饮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新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 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 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

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

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

未几,一鹤①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

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

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

鹤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

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①鹳:一种凶猛的鸟。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狼洞其中洞:洞口B. 乃悟前狼假寐寐:睡觉C. 鹊巢其上巢:筑巢D. 集古木上集:停息、聚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3)【甲】文中的狼贪婪、凶狠、狡诈,【乙】文中的鹊是怎样的呢?【答案】(1)A(2)①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②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3)①有情义,乐帮助;②会动脑;③善求助,④懂感恩。

【解析】【分析】(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句子意思,依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依据语境判断字词意思。

A.洞:名词活用作动词,打洞。

故选A。

(2)①重点词语:变诈:诡诈;止:只是;句意: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重点词语:谢:致谢。

句意: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3)疏通文字,了解内容,根据故事情节,抓住鹊的行为表现的描写,理解形象,最后体会文章所说明的道理。

初一上册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附答案

初一上册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附答案

初一上册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己去。

”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丙)管宁、华欲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①同席②读书,有乘轩冕③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尝:曾经,从前。

②同席:同坐在一张席子上。

古人席地而坐。

③轩冕:指古代士大夫以上的官所乘的有棚的华贵车辆。

轩: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

这里指贵官。

(1)下面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B.陈太丘与/友期行C.对子骂/父D.见/地有片金(2)下面划线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吾日三省吾身B.元方时年七岁/年与时驰C.太丘舍去/一狼径去D.华捉而掷去之/ 宋之丁氏(3)下面对[甲][乙]两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及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与儿女讲论文义。

(翻译:和儿子女儿们讲解诗文)理解:这句话写出了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

B.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理解:从“撒盐”说明当时的雪下得很小,肉眼几乎看不到,缺乏美感,就像盐一样C.尊君在不?(翻译:令尊在不在家?)理解:“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谦辞,说明客人也有表现出谦虚有礼的时候。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

”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

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注】①敧(qī):倾斜。

②宥(yóu)座:座位右边。

“宥”通“右”。

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

④恶(wū):哪里,怎么。

(1)给下面两个句子划分停顿。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者________③孔子观于周庙________④虚则敧________(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恶有满而不覆者哉!(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谈的都是学习________方面的问题。

【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

【答案】(1)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2)以……为乐;优点;参观;空(3)①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

②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4)态度;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解析】【分析】(1)本题划分技巧:①句子成分划分:主谓宾定状补;②关联词划分;③介词划分:而、以、于等。

①好之者(主语)/不如乐之者(谓语)。

②孔子(主语)/使子路取水试之。

(2)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乐,词类活用,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者: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

“善”是一词多义:善良,好,擅长。

“者”: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

新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

新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

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家无井而出溉汲________②及其家穿井________③有闻而传之者________④丁氏对曰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②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答案】(1)打水浇田;待,等到;知道、听说;应答,回答(2)①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

(3)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解析】【分析】⑴①句意: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

溉汲:打水浇田;②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

及:待,等到;③句意:有人听了就去传播。

闻:知道、听说;④句意:姓丁的答道。

对:应答,回答。

⑵①重点词:道:讲述;闻:使……知道……。

翻译: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重点词:非:不是;于:从。

翻译:(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

⑶本题的答题角度有两个,一是从传播谣言者的角度,不能人云亦云,要善于分析,传闻是否合情合理;一是从丁氏的角度,与人交流时,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故答案为:⑴打水浇田;待,等到;知道、听说;应答,回答;⑵①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⑶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内外文言文专题训练

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内外文言文专题训练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阅读训练课内文言文基础训练一、《世说新语》二则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左将军王凝之/妻也(3)君与家君/期/日中(4)待君久/不至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2)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拟:相比(3)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不及因:趁、乘(4)太丘舍去舍:舍弃(5)去后乃至乃:才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尊君在不“不”同“否”,和肯定词对用时,表示否定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泛指小辈今义:儿子女儿(2)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3)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与“来”相对(4)相委而去古义:舍弃今义:委托(5)下车引之古义:拉,牵拉今义:领(6)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顾忌;理睬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2)白雪纷纷何所似?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3)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6)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门了。

二、《论语》十二章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2)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3)为人谋而不忠乎忠:竭尽自己的心力(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5)三十而立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6)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7)不逾矩逾:越过矩:法度(8)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9)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10)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喜爱,爱好(12)曲肱而枕之肱:胳膊(13)于我如浮云于:介词,对,对于(14)逝者如斯夫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15)三军可夺帅也夺:改变(16)博学而笃志笃:坚定(17)切问而近思切:恳切(18)仁在其中矣仁:仁德2.解释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

初中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下面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B.诲女知之乎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词义不相同的一项()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以为己任B.不知为不知/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C.温故而知新/故善学者假人之长D.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的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________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__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________(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简答。

请从文中提炼出四个成语:【答案】(1)A(2)C(3)通“悦”,愉快;生气,发怒,恼怒;却;有害;凭什么(4)①温习旧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初一语文上册文言文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

初一语文上册文言文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

初一语文上册文言文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谈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金忠待人以宽(明)焦竑金忠①于人有片善心称之,虽有素与公异者,其人有他善,未尝不称也。

里人有数窘辱公,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

或日:“彼不于公有感②乎?”曰:“顾其才可用,奈何以私故掩人之长?”(选自《玉堂丛语》)(注释)①金忠:人名,明代鄞(今浙江鄞县)人。

②感:通“憾”,怨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③年与时驰 ________ ④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于人有片善心称之/择善而从B.虽有素与公异者/素昧平生C.顾其才可用/元方入门不顾D.奈何以私故/并驱如故(4)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5)金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阅读全文概括。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狼蒲松龄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①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②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③入两股间。

今乃④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苏轼《东坡志林》)【注】①曝:晒。

②拊(伯)掌:拍手。

③搐(chU):抽缩。

④乃: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八.好书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尾搐入两股间/屠自断其股C.处士笑而然之/舍然大喜D.不可改也/左将军王凝之妻也(2)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这则故事给人的启示是什么?【答案】(1)C(2)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3)这则故事来说明实践出真知,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

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解析】【分析】(1)A选项中“好〃都是"喜欢〃;B选项中的“股〃都是"大腿〃;C选项中的“然〃分别是“认为是对的〃和"的样子〃;D选项中的“也〃都是“表判断〃的意思。

故选C。

(2)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的意思是:(杜处士)尤其珍爱,用玉做了画轴并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本文叙写了著名画家戴嵩的画遭到牧童的拍手大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

文章告诉人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要因事求人,取长补短。

新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选自《韩非子》)【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球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选自《吕氏春秋》)【注】①遽(jù):迅速,急忙。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郑人有且置履者________②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____③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_______④不亦惑乎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②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你认为【甲】文段中“郑人”可笑的地方表现在哪里?(4)有人说,【乙】文段写的是“蠢人蠢事”,请简要概括这个“蠢人”所做的“蠢事”。

(5)读了【甲】【乙】两则寓言后,你得到的共同的启示是什么?【答案】(1)将要;测量;坠落;迷乱,糊涂(2)①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②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写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3)尺码是根据脚量出来的,自己亲自去买鞋居然还要先量尺码;买鞋时,尺码忘带,还要回去拿;别人反问问题的症结所在,他还执迷不悟。

(4)一个渡江的楚人不小心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船停后,便从记号处跳入水中寻找落水的剑。

(5)做事不可以拘泥、死板,要善于变通。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

且:将要。

②句意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度:测量。

③句意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疑人窃履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

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

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遂与之绝。

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

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注】①踵:到,走到。

②缪:通“谬”,错误,荒谬。

(1)给下列划线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友人来过________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 D.访,探望②逾年而事暴________A.暴露,显露 B.凶恶残酷的 C.突然 D.欺凌,损害(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3)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

【答案】(1)D;A(2)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3)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解析】【分析】(1)①这句话的意思是:他的朋友来拜访他;过:拜访。

故选:D;②这句话的意思是:过了几年有关这个仆人的事情暴露;暴:暴露。

故选:A。

(2)①句中重点词语有:“固”,本来;“窃”,偷。

句意为: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②句中重点词语有:“知”,了解;“缪”,错误;“罪”,过错。

句意为:是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

(3)第一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语句来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归纳即可。

阅读全文,了解内容,从“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中可知,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第二问:阅读全文,了解内容,结合“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这句话,我们围绕着“当误解别人时,我们要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等方面来评价即可。

七年级上学期文言文模拟语文检测试卷带答案

七年级上学期文言文模拟语文检测试卷带答案

七年级上学期文言文模拟语文检测试卷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

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①。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

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

竖下视之,气已绝矣!(选自《聊斋志异·牧竖》)(注释)①仓皇:惊慌。

②跑:同“刨”,兽类用足扒土。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1)下列每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相去数十步/一狼径去B.目似瞑,意暇甚/意甚仓皇C.以刀劈狼首/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D.其一犬坐于前/及其家穿井(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长篇小说集。

“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多为鬼狐的故事。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是: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

C.(甲)文中的“屠”是指屠户,即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生意人;(乙)文中的“竖”是“童仆”的意思,“牧竖”指牧童。

D.(甲)文“顾野有麦场”和(乙)文“跑号如前状”分别是省略句和倒装句。

初一语文上册文言文综合试题含答案

初一语文上册文言文综合试题含答案

初一语文上册文言文综合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献马贾祸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

芮季曰:“不如捐①之。

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

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

子无以应之则将哓②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弗听,卒献之。

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③诸王,曰:“伯也隐。

”王怒逐芮伯。

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郁离子·献马》)【注释】①捐:抛弃,舍弃。

②哓(xiāo):吵嚷,争吵。

此指进谗言。

③谮:诬陷,中伤。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而多信人之言/与朋友交而不信乎B.不如捐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C.以子获为不止一马/屠惧,投以骨D.卒献之/生卒年月(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子无以应之则将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3)文中共有周厉王、芮伯、荣夷公三个主要人物,请分别概括其中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2.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方与之食。

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②[俟]等待。

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给下列加下画线字注音。

①尊君在不?________ ②诺,期返而食。

________(2)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字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③故人来,方与之食________ ④恐其自食其言也________(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期日/中B.对/子骂父C.下车/引之D.故人至/暮不来(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 文言文训练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 文言文训练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乙】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________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③悲守穷庐________④又相天子________(2)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

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4)【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增长;陋室;辅佐(2)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要立德、修身(3)①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②(如果)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又怎么来得及!(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却用浅陋来保持,这是聪明。

部编人教版本初中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文言文训练

部编人教版本初中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文言文训练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文言文,回答。

蚌相争且伐①燕。

代②燕惠王③曰:“今者臣来,易水,蚌方出曝④,而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⑤。

曰:‘今天不雨,明天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曰:‘今天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

’二者不愿相舍,者得而并禽之⑥。

今伐燕,燕久相支⑦,以弊大众⑧,臣恐秦之父也。

故愿王之熟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自《国策》)【注】①伐:攻打。

②代:人名,秦的弟弟。

③惠王:国国君。

④曝(pù):晒太阳。

⑤喙:的嘴巴。

⑥者得而并禽之:打的人同捉住它。

⑦相支:久相持。

⑧以弊大众:而蒙蔽大家(的眼睛)。

(1)解以下划的。

①且伐燕________②以弊大众________2)把文中画的句子翻成代。

二者不愿相舍,者得而并擒之。

3)什么代能服惠王中断发兵?4)个故过此后演出一个成,你知道是什么?【答案】(1)将要;蒙蔽2)两个都不愿放掉方,(一个)打的人把它一起捉住了。

3)从代的角度看:①方法奇妙。

用寓言故事(或比的方式)引入,使惠王易于接受。

②度。

燕两方的利益着想,述利害,入情入理。

从惠王的角度看:擅长听取人的建。

4)蚌相争,翁得利。

【分析】【剖析】(1)“且”是副,将要;“敝”指派⋯苦(困)2)注意相舍指松手;并指全都;故翻:两个都不愿放掉方,(一个)打人把它一起捉住了。

(3)我能够不一样的人物角度方面往返答。

如从代的角度,抓住“方法奇妙、度”等方面往返答;从惠王的角度看,抓住“擅长听取人的建”方面往返答。

4)从“蚌方出曝,而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中可知,个成:蚌相争,翁得利。

故答案:(1)①将要;②使⋯苦(困)2)两个都不愿放掉方,(一个)打人把它一起捉住了。

3)从代的角度看:①方法奇妙。

用寓言故事引入(或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

②度。

燕两方的利益着想,述利害,入情入理。

从惠王的角度看:擅长听取人的建;4)蚌相争,翁得利。

【点】⑴本考理解文言含的能力。

初一语文上学期文言文综合试卷附答案

初一语文上学期文言文综合试卷附答案

初一语文上学期文言文综合试卷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其二)》)(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出不去。

但思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蒲松龄《狼(其三)》)【注释】①遗:留下。

②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

③豕(shǐ):猪。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止有剩骨一狼得骨止B.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C.缀行甚远夫君子之行D.屠自后断其股狼自苫中探爪入(2)把“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写两只狼紧跟屠户,屠户一次又一次投给它们骨头,仍无法满足狼的贪欲。

B.甲文里,其中一只狼好像闭上眼,神情很悠闲,屠户一跃而起,最终砍杀了它。

C.甲文中,作者认为聪明的狼尽管诡计多端,但最终败给了屠户,只是笑料罢了。

D.乙文写屠户用吹猪法吹狼,狼胀得像牛,只有屠户才能想到用这种方法对付狼。

2.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 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 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元方卖宅陆少保①,字元方,曾于东都②卖一小宅。

家人将受直矣。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买者闻之,遽③辞不买。

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注释】①陆少保:即陆元方。

少保,官职名。

②东都:指洛阳。

③遽:急忙,立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于我如浮云B.是欺之也/则是无信C.子侄以为言/我言秋日胜春朝D.不尔/尊君在不(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B(2)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

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解析】【分析】(1)A于:在/对。

B是:这是。

C言:话/认为。

D不:不是/通“否”,表疑问的语气词。

(2)根据句意:买者要求拜见,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但没有排水道而已啊。

”故句子划分为: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元方宁愿房宅卖不出去,也绝不骗人,可见陆元方的为人正直。

他既做正直的人,又说正直的话,办正直的事。

卖宅虽然失败,却留下了他诚实、正直的美德。

金钱和美德,哪一个可贵呢?很容易辨析。

故答案为:⑴B⑵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⑶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

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第一册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册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册文言文练习(含答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七年级第一学期文言文训练童趣一、填空。

课文《童趣》选自《》,作者是代文学家。

课文详细叙述了两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帐中”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二是“观虫斗草间”遇到“”的经过。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童稚()(2)鹤唳()(3)土砾()(4)丘壑()(5)癞蛤蟆()(6)藐小()三、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余忆童稚时() 项为之强()()果如鹤唳云端()()以丛草为林()()方出神()兴正浓()驱之别院()则或千或百()以丛草为林()心之所向()二虫尽为所吞()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物外之趣()常蹲其身()怡然称快()必细察其纹理()果然鹤也()四、古诗文中有很多表意精练的语句,被当作成语保存到现代汉语中来,试从文中摘录这样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翻译下列句子。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2、故时有物外之趣。

3、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4、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5、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六、将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补写在相应的括号中。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一日,见二()虫斗()草间。

3、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七、请用课文原句填空。

1、作者童稚时,时有物外之趣,关键原因是:2、第三段中的“林”“兽”“丘”“壑”俱全一妙境完全源于作者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的是:3、四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所拔的“山”指的是:,所倒之“树”指的是:《论语》十则一、填空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论语()吾日三省吾身()诲女知之乎!()诲女知之乎!()不亦说乎()殆()人不知而不yùn()2、在括号中解释加点字,在横线上解释整个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综合训练
对于在文言文方面刚起步的初一学生而言,积累和归纳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下面就三个方面对第一册的文言文作简单的总结。

一、文言虚词第一册的文言虚词主要掌握以下五个即可
之其而于以
1.“之”的用法和意义大致有:
①用作代词,它(它们、他(他们、她(她们,所指代的人或物因具体情境而变化。

②用作结构助词,的;用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用在时间副词之后,辅助音节,没有实义。

③用作动词到、去。

从“之”的三种词性及功能来看,可归纳出如下口诀:
之字用法辨仔细,词性三类要熟记。

一作代词用途广,代人代事代自己。

二作助词最复杂,十有八九不翻译。

结构助词译作“的”,宾语前置作标志。

后置定语作标志,这种用法可不译。

主谓之间无实义,凑足音节表语气。

三作动词好处理,译作“到、往”最相宜。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②知之为知之(
③心之所向(④人皆吊之(
⑤学而时习之(⑥邑八景之一也(
⑦使之冲烟而飞鸣(⑧鞭数十,驱之别院(
2.“其”的用法大致有:
①用作代词,它(它们的、他(他们的、她(她们的;自己的,所指代的人或物因具体情境而变化。

②用作副词,其中
③用作语气词,表反问语气,难道;表推测语气,恐怕,大概。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其”的意义。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②其邻人之父亦云(
③星汉灿烂,若出其中(④蹲其身,使与台齐(
⑤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⑦又其上,则黯然缥缈(
3.“而”的用法大致有:
“而”一般在句中作连词用,可表示并列、递进、承接(顺接、转折、修饰等关系。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或意义。

①使之冲烟而飞鸣(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表承接
③人不知而不愠(④温故而知新表承接
⑤学而不思则罔(⑥而楼上人往来屑屑表并列
⑦相委而去(⑧暮而果大亡其财表承接
4.“于”的用法大致有
“于”在句中作介词,有“在”“向”“到”“从”“对”“比”“由于”“被”“给”等意思。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于”的意义。

①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②余常于土墙凹凸处(
③子又留蚊于素帐中(④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5.“以”的用法大致有:
①用作介词,表动作行为的方式,有“拿”“用”“把”“从”“凭借”“”“因为”等意思。

②作连词用,表目的,有“来”的意思;表结果,有“以致”的意思。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于”的意义。

①徐喷以烟(②以丛草为林(
③以观沧海(④独以跛之故(
二、文言实词文言实词主要从下面三个特殊而又重要的方面来总结
1.通假字
①知之为知之,是知也(②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④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⑤由,诲女知之乎(⑥尊君在不(
2.一词多义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故:(②温故而知新故:(
③马无故亡而入胡故:(④故又名“鬼市”云故:(
⑤作青云白鹤观观:(⑥昂首观之观:(
⑦以观沧海观:(
⑧暮而果大亡其财亡:(⑨马无故亡而和胡亡:(
⑩能张目对日日:(○11吾日三省吾身日:(
3.古今异义
①可以为师矣古:(今义:(
②相委而去古:(今义:(
三、第一册文言文中出现的成语有:
怡然称快庞然大物夏蚊成雷明察秋毫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
择善而从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死而后已
参考答案
一、文言虚词1.①的②它(指道理③无实义④他(指塞上之人⑤它(指学过的知识⑥表修饰关系⑦它们(指蚊子⑧它(指癞虾蟆2.①它的(所观察之物②他的③它(指沧海④自己的⑤大概,也许⑥他⑦它的(指楼3.①表并列②表承接③表转折④表承接⑤表转折⑥表并列
⑦表承接⑧表承接4.①在②在③在④给5.①用②把③来④因为。

二、文言实词1.①知通智②强通僵③说通乐④裁通才⑤女通汝⑥不通否2.①因此②旧的(知识③原因④因此⑤景象⑥看⑦观赏⑧丢失⑨逃跑⑩太阳○11每天3.①古:可以凭借。

今义:表可能或能够②古:离开。

今义:前往某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