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封贡体系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合集下载

朝贡体系研究

朝贡体系研究

确立了外交常驻代表机构和制度
东方朝贡体系和西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比较
• • • • • •
体系的行为主体 体系的权力结构 体系的组织原则 体系的目标诉求 行为体的互动方式 体系的发展趋势
两大体系的碰撞
• • • • 费正清的冲击——反应模式 体系碰撞的实质:软硬权力的碰撞 进攻型国家战略和防御型国家战略的竞争 守旧和创新竞争
中国的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基本上都是被政治 阉割的历史,早已习惯于数典忘祖,然后进行故 意的满堂灌输一些知识和理念,而忽略先哲们对 此深邃的思考和有力的实践,造成很多时候我们 的历史被人为的割裂。
朝贡国分类
• 实质的朝贡国 • 一般性的朝贡关系 • 名义上的朝贡关系(在明代典籍中的100多个朝贡 国,大多数属于此类。
欧洲的秩序
• 中世纪(通常指公元500—1500年)的欧洲,在宗教上存在 着以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为中心的名誉上的基督教神权一 统天下的局面。在政治上是一个由天主教会与世俗封建主 联合统治的政治秩序。政治上的四分五裂是欧洲秩序的突 出特征。 • “在这里,‘国籍’是没有意义的,整个西欧是一个天主 教大世界,没有国界,没有边防,只有大大小小的领地, 每块领地是上领主对农奴实行经济权、政治权和司法 权。……一个天主教大世界,没有‘国家’,只有‘领地’, 这就是中世纪西欧的状况。这种状况当然与现代世界相去 甚远。” ——《世界现代化进程》
“天朝”朝贡体系和西方体系的碰撞
• 朝贡体系的简要介绍 • 西方体系主要指西方体系的雏形(威斯特伐利亚 体系)的简要介绍 • 两大体系的碰撞
中国创立的国际体系(朝贡制度)
• 从严格意义上讲,朝贡制度建立于双向交往,沟 通之基础身上,包括朝贡一方的“称臣纳贡”和 宗主一方的“册封赏赐”双重内容。中国古代文 献中“朝”,“贡”合在一起使用,最先见于 《汉书》记载西域诸国时使用的“修奉朝贡,各 以其职”,在唐代已经作为专有名词进入学术界, 在《明实录》,《清实录》中,朝贡几乎已经作 为中外官方交往的同义词。

明代中朝朝贡体系的重点和利益分析

明代中朝朝贡体系的重点和利益分析

明代中朝朝贡体系的重点和利益分析朝贡体系像是一面历史的镜子,而这面镜子所映照出的明代中朝亲密宗藩关系下的历史原貌恰恰是明王朝在“怀柔远人”及“厚往薄来”的幌子下,灵活使用朝贡来追求帝国安全性,而建立朝贡体系的重点在于加强军事防御追求安全性的利益考虑;朝鲜王朝“慕华”和“以小事大”的忠诚朝贡背后是为确保政权正统性和保证国家安全而对朝贡体系加以利用的政治需要。

标签:明代朝贡体系朝鲜王朝利益分析一、引言在中朝关系发展史上,明代(1368—1644年)与朝鲜王朝(1392—1644年)间的朝贡关系具有特殊意义,无论在政治、文化交流中,还是使行往来的频率和次数上都具有历史上以往时代所不具备的规模和新特征。

史学界通常认为,在中朝两国关系发展史上,明朝与李氏朝鲜的宗藩关系最为典型,是两国关系最好的时期。

两国之间保持着频繁的往来,朝鲜定期遣使朝贡,在明代,据不完全统计,朝鲜派往明朝使臣1252次,平均每年4.6次;明朝派往朝鲜使臣153次,平均每年0.6次。

明朝对其贡献的方物,本着“厚往薄来”的原则,给予丰厚的回赐。

我们也容易想当然的认为明王朝是为了吸引“万国来朝”,从而树立天朝上国的权威和统治的合法性,而朝鲜王朝是被中华王朝强大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所感召以及为了寻求经济利益而自愿朝贡,事实果真如此吗?朝贡体系固然有权威、礼仪、秩序、贸易和军事防御等诸多功能,然而诸功能在朝贡体系肇建、维系中的地位并非等同,各王朝在建立和维系朝贡体系的重点和本质利益需求也存在差异。

潮去岸显,水落石出,只有透过表面看本质才能更深入理解朝贡体系内部和复杂运作和朝贡关系下宗主国和藩属国的关系演变。

二、明王朝与朝鲜建立朝贡关系的安全性动机分析在明王朝的朝贡体系中,明太祖最先开始关注的是中国东北边疆的朝鲜,并在《皇明祖训》中把它列为十五个“不征之国”之首。

这在传统的学术研究中,常常被认为是明王朝欲与朝鲜建立睦邻友好朝贡关系的最佳例证,也被认为是此后朝鲜王朝对明王朝“事大以诚”的渊源,朝鲜也因此被视为中国的典型模范朝贡国。

【明清史】韩东育明清时期东亚封贡体系的关系实态——以中朝、中日关系为核心

【明清史】韩东育明清时期东亚封贡体系的关系实态——以中朝、中日关系为核心

【明清史】韩东育明清时期东亚封贡体系的关系实态——以中朝、中日关系为核心韩东育,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东亚史、中日关系史。

东亚“封贡体系”,又名“册封体系”,脱胎于周王朝“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度原理。

然而,这里有两大难题亟待疏解:其一,历史分期争论中看似真确的“秦汉以降无封建说”,能否说明展开于“天下”背景下的跨境体制?其二,形成于东亚地区的“封贡体系”,能否与“周制分封”等量齐观并因此而不言自明?有学者指出,“封建制”否定者的几乎所有“新见解”,不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向“社会生活的深处”开掘,而是由“社会生活的深处”退回到“政治形式的外表”。

而当我们从“政治形式的外表”回归到“社会生活的深处”甚至“广处”时,或许会发现,西嶋定生的相关言说曾试图在广域的背景下为前近代东亚世界赋予某种历史性还原,即秦汉以降专主内治的“皇帝”与兼理域外的“天子”、“郡县制度”与“天下体系”的兼容和混一,意味着“周的封建制思想已经开始复活”。

在中国,除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外,这种情况还经典地延续于明清时期的东亚世界。

问题是,伸展于中国郡县制以外的“封贡体系”,果真是那般简单明快、井然有序且一成不变的当然之物吗?该体系是对“封建”制度本身的“复活”,还是对周制原理或曰理念的“复活”?以往,东亚“封贡体系”的叙事框架一般构建于三大支柱:一是共通的儒家伦理;二是相似的政治制度;三是相互的经济依存。

就单项而言,这三种描述,似均有事实依托。

但是,同样尊奉过儒家伦理并与明清有过或长或短封贡关系的朝鲜和日本,其儒教教义并没有给宗藩关系的存续赋予过任何延命丹药;同为律令制国家,中国与朝、日封贡关系的确立似乎也与律令政治结构无直接关联;而近世以来的所谓中外经济依存,又显然被滨下笔下无数个交汇叠压的“经济圈域”给相对化、稀释化甚至慢慢地虚诞化了。

这意味着,“封贡体系”的实态和细节远比人们的常识性认定要复杂得多。

汉唐东北亚封贡体制

汉唐东北亚封贡体制

汉唐东北亚封贡体制在距今数千年的历史中,汉唐时期的东北亚封贡制度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外交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汉唐东北亚封贡体制是当时把朝贡和封贡机制用于政治的一种体制,它是当时汉代向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也促进了汉族文化的传播。

在汉朝,封贡制度是汉代向东北亚地区进行外交交流所采用的体制。

汉朝派出大量使者来东北亚,传递中国文化,例如佛教、汉语等。

此外,他们还向该地区派出军队以对抗蒙古族。

封贡制度有助于汉朝军队在东北亚地区取得胜利,促进汉朝与东北亚各国的联系,使汉朝文化在该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汉唐时期的封贡制度也在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时汉朝向东北亚各国派出的使者,不仅传播文化,还带去了大量的货物,如铜、铁、丝绸等,这有助于汉朝的经济发展。

封贡制度的出台,使东北亚各国开始向汉朝提供财货,促进了两地的贸易关系。

此外,封贡制度还有助于汉朝与东北亚各国间的政治关系。

汉朝利用封贡制度,将东北亚地区的各个部落裹挟在自己手中,使他们成为中央政府的宾朋。

这样,汉朝就可以实现与东北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长期交流。

唐朝也继承了封贡制度,并在体制上进行了改革。

唐朝重新组织了东北亚地区的政治格局,将其划分为十七个部落。

唐朝向东北亚地区派出官员分别劝勉、管理他们,使他们接受中央政府的统治。

此外,唐朝还对封贡制度进行了调整,以求得更大的贡献,把向外贡献的品物从铜、铁等改成银、金、玉等更有价值的物品,这有助于唐代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汉唐东北亚封贡制度的扩张和改革,不仅促进了中央政府与外部国家之间的政治和文化交流,还大大促进了汉唐经济的发展。

它可以称为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当时和谐相处的重要贡献。

汉唐中外朝贡制度述论_李云泉

汉唐中外朝贡制度述论_李云泉
质子 。三年(前 51)正月 ,呼韩邪单于来朝 , 汉待 以殊 礼 ,“位在 诸侯王 上 , 赞谒 称臣而 不名”[ 1] (P3798)。同 年, 其 兄郅 支 单 于亦 “遣 使 奉献, 汉 遇 之 甚 厚”[ 1] (P3798)。至此 , 朝贡 制度的 内涵 逐渐 明晰 。 就 汉 、匈关系而 言 , 匈奴 须朝 觐 、献 贡 、纳质 ;汉 朝则 对 其上层给予相应的册封和赏 赐 。
起源于先秦时 代 , 以君 臣主 从关 系为 表征 的中 外朝贡制度 , 曾 是历 代封建 统治 者怀柔 “远人” 和稳 定边疆的有效手段之一 。汉唐时期 是中外朝 贡制度 的确立时期 ,随着中外交往 范围的扩大 , 朝贡 制度化 的趋势日益明显 。本文拟以当时中 外封贡关 系为依 据 ,对两汉至唐代中外朝贡 制度的内涵 、特征 及其发 展演变作简要论述 。
贡 , 而不是相反 。 经过“文景之治”的积累 ,至汉 武帝时国 力强盛 ,
在对匈奴由守 转攻 的同 时 , 又屡 屡发 师 , 东讨 朝鲜 , 南征南越 , 西平 西南 夷 , 开疆 拓土 , 盛 极一 时 。自 是 以后 ,“明珠 、文 甲 、通犀 、翠 竹之 珍盈 于后 宫 , 蒲梢 、 龙文 、鱼目 、汗血之马充于 黄门 ,钜 象 、师子 、猛犬 、大 雀之 群食 于 外囿 。 殊方 异 物 , 四 面 而 至”[ 1] (P3928)。
一 中外朝贡关 系及 其制 度 的建 立 , 取决 于中 国社 会自身的稳定繁荣和夏夷力量 强弱的转化 。 汉代的 中外朝贡制度 ,一方面承继 了先秦时代 的五服制 , 另 一方面凭借与周边 民族 , 特 别是 与匈 奴打 交道 的经 验逐渐建立起来 ,并且表现为一个漫长的过程 。 汉初 ,在 对 外关 系 方面 , 汉高 祖 于 “白 登之 围” 后 ,鉴于匈奴日盛而汉朝尚 弱的现实 , 不得不 采用刘 敬的“和亲”建议 ,与匈奴结 为“兄 弟之国” ,以 长城为 界 ,各统 一方 。汉 朝在向匈 奴“奉 金千斤 以结和 亲”[ 1] (P2400)的同 时 , 还要“岁 奉匈奴 絮 、缯 、酒米 、食 物各有数”[ 2] (P2895)。班固和司马迁笔下的这个“奉” 字 ,确是画龙点睛之笔 , 它道出了汉 匈双方因 势力强 弱不同而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 关系 。匈奴单 于不仅 不受和亲约束 ,时常发兵南 下侵扰 , 而且在其 势力强 盛时根本不 把汉 朝皇 帝放 在眼 里 。以 此而 论 , 如果 当时汉匈之间存在 朝贡 关系 , 应 该是 汉朝 向匈 奴朝

封贡体系与明代君臣的天下观_以朝鲜王朝为中心_刘喜涛

封贡体系与明代君臣的天下观_以朝鲜王朝为中心_刘喜涛
一 明朝君臣的天下观
明朝的天下观亦可称为明朝的东亚观,对待朝 鲜最为典型,可以概括为坚守中国正统,由“天下一 统”的传统“单一中心”向“多个中心”的天下观转 变; 在封贡功用上,由原来的侧重政治礼仪向经济、 军事、政治多元并重方向转变。
所谓中国的正统观,是以传统的封贡制度和华
作者简介: 刘喜涛,史学博士,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 黑龙江哈尔滨,150018) 基金项目: 教育部社科研究一般项目( 12YJA770023) .
首先,朝鲜王朝在政治正统性上依托以明朝为 主体的封贡体系。从明朝建立开始就向当时的高 丽颁布诏书,昭告朝鲜明朝是驱除鞑虏,承继大统 的合法王朝。要求朝鲜使用明朝年号和历法,并互 派使臣建立封贡关系。同样,朝鲜获得明朝的册封 意味着其统治的合法性,这也是朝鲜太祖李成桂多 次遣使请求明太祖册封、赐金印的重要原因。而明 朝也是利用这一政治杠杆对朝鲜加以限制,直到建 文三年才正式册封朝鲜国王。
“转变对待东亚世界及周边邻国的观念”指明 朝相对于以往历代王朝而言,在对朝鲜及周边国家 的封贡关系方面侧重点发生转变,在传统观念上主 要有两个转变,其一是由“天下一统”的“以我为中 心”向“多个中心”观念转变; 其二是在封贡的功用 上,由原来的侧重政治礼仪向经济、军事、政治多元 并重方向转变。
首先,在明代以前的历代王朝,基本承袭了始 于周代由分封制发展而来的中央王朝和周边民族 国家建立 起 来 的 封 贡 制 度。 《礼 记 · 王 制 》记 载: “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 子,一卿命于其君”。周代将夏商发展起来的宗藩 关系进 一 步 制 度 化。 首 先 周 王 是 天 子,为 天 下 共 主,是所有诸侯的宗主,诸侯是藩属,接受中央王朝 的封号。诸侯权利世袭,“百世不迁”。

封贡体系:古代东亚世界的特殊国际关系体系

封贡体系:古代东亚世界的特殊国际关系体系

封贡体系:古代东亚世界的特殊国际关系体系一谈起国际权力格局,小伙伴们很快想起了“雅尔塔体系”或者今天所耳熟能详的“两极格局、一超多强”格局等等。

我们所认知到的这些格局都是按照西方政治实践和理论对世界政治现实所总结出来的一种以权力为中心基础而造就的国际格局。

它的起源来自于数百年前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而实际上,在我们东亚地区,古代时期一直存在着和现在意义上的国际格局完全不一样的体系,那就是历史学家们称之为的“东亚封贡体系”。

今天二林君就给大家解剖一下这个特殊的国际体系。

两极格局一、东亚封贡体系是什么?一种依附性的地区和平秩序为方便大家理解文章,二林君先结合现有的一些论文和著作对“东亚封贡体系”这一历史概念做一下理自我定义性解释。

封贡体系定型于明清时期,它是依靠古代中国强大的文明实力,以此吸引周边国家承认古代中国皇帝的“天下共主”地位,进而来向皇帝进贡,而皇帝则对其国主进行册封,以便其对自己国民进行合法性统治。

从而形成了以古代中国为中心,以皇帝为天下共主、受册封的周边国家依附于“中央之国”为特点的地区和平秩序,因而也被称之为“朝贡体系”。

南大谭树林教授的解释是:它包括藩部属国向中原王朝的朝觐纳贡和中原王朝对藩部属国的册封赏赐;它是中原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重要手段。

二、东亚封贡体系的形成过程:漫长而稳定的进化成型大家会经常听说或者自我提及这么一个理念,那就是古代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中心,世界大国,也是世界上领先的国家,从“中国”的内涵就知道我们的祖辈们把我们定义为“天下的中心之国”。

这种理解是没有问题的,特别是站在当时国人的角度来说更是合理合情。

不过要说明的是古人所说的“天下”指的应该是中国文明所影响到的地区范围,在此之外我们认为那就是些“不文明的地方”根本就没有资格纳入我们的文化和制度圈。

而这个“天下”从地理意义上来说,就是指东亚地区,而在这个地区内中国文明成为了构筑东亚体系的灵魂。

中国“文明的中心”封贡体系正式定型于明清时期,这一点已经是学界的不刊之论了。

3 东亚封贡体系的瓦解

3  东亚封贡体系的瓦解

东亚封贡体系:近代之前东亚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农业文明,东亚格局是建立在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

朝贡体系发端于先秦时代天子与诸侯之间的隶属关系模式,秦统一后,“朝”,“贡”体制发展为传统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模式。

朝贡体制也是儒家“家”,“国”,“天下”文化的政治实践。

朝贡体系发展于两汉尤其在隋唐时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在清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了东亚地区各国处理政治经济文化的模式,在东亚形成了共同的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圈。

东亚的朝贡体系格局是一种即松散又稳定的等级式的辐射型。

形式上是一种上下等级式的臣属关系,但结构上要松散的多,中国与各藩属国之间也没有强烈的依附性,仅就文化,社会层面对各国产生了决定性影响,都共同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有所差异的文化。

在东亚地区这种朝贡体制一直延续了几乎整个农业文明时期。

朝贡体系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为东亚地区提供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农业文明发展模式。

在朝贡体系格局内形成了东亚独特的朝贡贸易促进了东亚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

政治模式的相对稳定,也为东亚地区提供了和平的政治的氛围,也更多的促进了东亚地区农业文明的发展。

东亚的朝贡体系为农业文明时代提供了相对成功的地区模式。

19世纪之前东亚处于主导地位的国际关系体制一直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宗藩朝贡体系”.在各个体系之中,中国居于主导地位,当时东亚国家中朝鲜越南琉球等各藩属国定期向中国朝贡,接受中国的册封,使用中国的立法和年号,这种体系的意义主要在于宣布臣属的上下等级关系。

在各藩属国的经济与政治上中国从不处于主导地位,也并不干涉各藩属国的内政,只有在藩属国遭受外敌侵略时中国才出兵帮助。

东亚封贡体系是由多个中心领导,多个封贡体系交错并存构成的复杂的国际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以中国为核心,以中国的封贡体系为基本被框架以朝鲜越南日本等多个中心为支点以他们各自建立的封贡体系为依托形成多层环状封贡体系结构。

东亚封贡体系是一种等级制稳定的国际关系,东亚各国在这种稳定国际关系相继都推行了闭关锁国政策。

国际关系史复习思考题(答案)

国际关系史复习思考题(答案)

《国际关系史》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东亚封贡体系以中国为主导.从前提来说,封贡体系下的国家关系是以和平外交为基础的。

封贡制度,是一种以经济、文化交流达成政治目的的特殊体制。

公元16世纪时,世界上并存着三大国际关系体系(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和欧洲秩序)之一.在政治上,封贡体系内国家间的基本关系是册封和被册封,朝贡和被朝贡的关系,同时也有同盟的性质。

在本质上,这种关系虽然仍然是不平等的国家关系. 在经济上,封贡体系下的东亚诸国,都从中国获得了贸易的实惠,其国家的经济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在文化上,封贡体系促进了中国向东亚诸国的文化输出,并进而形成了东亚文化圈。

这种封贡体系下的常态一直持续到了公元1840年才开始有所松动,而封贡体系的彻底崩溃,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欧洲秩序与东亚封贡体系同时,中世纪的欧洲存在着以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为中心的松散的宗教、政治关系。

中世纪的欧洲并不是一个政治的整体,也不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帝国,而是一片割裂封闭的土地。

融合了罗马文明和日耳曼文明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中新的制度:欧洲封建制。

欧洲近现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都在欧洲封建制时期开始萌芽。

中世纪的欧洲在政治领域显得十分混乱,各种政治实体都与民族和宗教有内在联系。

教皇子午线教皇子午线是1493年5月在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

规定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德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并把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归葡萄牙。

1494年,西葡两国又缔结托德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东移动270里格。

当时西班牙人认为自己在这个条约中占了便宜,相信到印度去的航路是在西方。

但实际上这条分界限使得葡萄牙人取得了绕道非洲到印度去的航路上所有据点。

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

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以及宗教纠纷剧化的产物。

交邻有道,实为保土之方:论明代封贡体系的重心与本质

交邻有道,实为保土之方:论明代封贡体系的重心与本质
英 礼仪 冲 突》 ( 社会 科学 文献 出版 社 ,2 0 0 2年 ) 。据滨 下武 志治 近代 亚洲 经济 史 的思路 来 看 ,他 实 际上 是认 为 ,中原王朝 封贡 体系 的重心在 于经济 ,封贡体 系实质 上基本 就是 朝贡 贸易体 系 的代 名词 ,朝贡 贸
易是 朝贡关 系得 以维系 的很重 要 的基础 和基本 特征 之一 。中 国明清时期 封贡体 系 的发展演 变史体 现于东
者对 此展开论 争实肇 源 于滨下武 志 、费 正清 和何伟亚对 中原 王朝传 统政 治观念后 现代 式 的解 构 。其 代表 性著 作便 是滨 下武 志的 《 近代 中 国的 国际契 机—— 朝 贡贸 易体 系与 近代亚 洲经 济 圈》 ( 国社会 科 学 出 中 版社 ,19 9 9年 )与 《 国、东亚与 全球经 济— — 区域 和历 史 的视角 》 ( 中 社会 科学 文献 出版社 ,2 0 0 9年 ) 、 陶文钊 编选 的 《 费正 清文 集 》 ( 津人 民出版社 ,1 9 ) 天 9 2年 、何 伟亚 的 《 怀柔 远人 :马嘎 尔尼使 华体 系并 规 约 其 他 诸 种 封 贡 诉 求 的 直接 体现 和 结 果 。 明 代 封 贡 体 系地 缘 军 事 关 系演 变 中的
圈 层性 收 缩现 象 。恰 与 明代 多元 化 封 贡 诉 求 中 的 退行 性 选择 现 象 相 为 表 里 ,契 合 同步 ,而 在 这 种 无 处 不 在 的 层 级 差 别 下 .也 恰 恰 潜藏 着 明人 对 其 封 贡 体 系的 重 心 与 本 质— — 陆基 国土 防御 功 能— — 长期 执 着 的 坚 守。
[ 键 词】封 贡 体 系 关
重心
退 行 性 选择 监 控 防 范
情 报搜 集

明朝前期朝贡体系研究:原因和作用分析.doc

明朝前期朝贡体系研究:原因和作用分析.doc

明朝前期朝贡体系研究:原因和作用分析摘要:朝贡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央王朝(中原王朝)同边疆民族、中华帝国同周边各国(藩属)之间互动的方式之一,在密切中央与边疆、中国与藩属邻国的关系方面作用显著。

明朝前期①是整个明清时期朝贡体系建立并发展壮大的重要时期,对整个明王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处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明朝前期;朝贡体系;研究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073-02朝贡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处理与周边民族和国家关系的一种常见制度,也是古代中国文化传播的一个媒介,在古代东亚国际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朝贡最早始于周朝的分封制。

秦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采用郡县制,诸侯国遂变成作为帝国的地方行政单位的郡县,故郡县也就失去了朝贡中央的理论逻辑。

汉朝继承并拓展了秦朝的疆域,尤其是对西域、朝鲜和越南的经略成为汉朝开疆拓土之典范。

汉朝与边疆民族和属国之间的关系突出地表现在以战争、和亲、朝贡等为主要形式的互动上。

作为中央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之一的朝贡制度历唐、宋、元之后,到了明朝,随着封建制度发展趋于顶峰,朝贡体系进一步完善,尤其在洪武和永乐两朝,朝贡制度日臻成熟。

不仅成为帝国内中央和周边互动的形式之一,而且还成为明王朝官方对外关系的主要形式之一。

深刻影响着明朝中央与边疆地方、明朝与周围邻国的关系,影响了当时的东亚国际体系。

本文研究的时点放在明朝前期,即洪武元年至永乐末年,这一时期是明王朝统治的上升期,也是明朝朝贡体系建立、发展并趋于稳定的重要时期,以下将从该体系发展的原因、历史作用两方面来对明朝前期朝贡体系进行研究。

一、明朝前期朝贡体系发展的原因分析自秦以降,历代中国封建统治者要求中国本部的地方行政机构要完全隶属于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之外,对于地处“荒服”、“要服”及其之外的地域,只要求他们以朝贡的形式表明政治上的臣属,甚至对于某些藩属之国只要求贡而不朝,如此,达到名义上的统一,而不是真正的既统又治,以此实现封建最高统治者“天下共主”的理想目标。

《元代诸王五户丝分封问题研究》范文

《元代诸王五户丝分封问题研究》范文

《元代诸王五户丝分封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元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诸王五户丝分封制度是元代一项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对元朝的统治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元代诸王五户丝分封问题的深入研究,探讨其制度特点、影响及其在元代社会中的地位。

二、元代诸王五户丝分封制度的背景与起源元代诸王五户丝分封制度是在蒙古族游牧社会和中原农耕社会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在元朝建立后,为了维护统治和平衡各族之间的利益关系,元朝政府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王,形成了五户丝分封制度。

这种制度使得诸王在封地内享有极高的权力,包括管理封地内的政务、收取赋税等。

三、元代诸王五户丝分封制度的特点元代诸王五户丝分封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封地制度:元朝政府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王,形成了独立的封地。

2. 权利与义务:诸王在封地内享有极高的权力,包括管理政务、收取赋税等,同时也承担一定的义务,如维护地方治安、支持朝廷等。

3. 人口分配:五户丝分封制度中,每五户人家被分配给一位王子或亲王,以供其支配和剥削。

4. 经济发展:这种分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加剧。

四、元代诸王五户丝分封制度的影响元代诸王五户丝分封制度对元朝的统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种制度使得诸王在封地内享有极高的权力,有助于维护朝廷的稳定和统一。

其次,这种制度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矛盾。

此外,这种制度还对元朝的文化、军事等方面产生了影响。

五、元代诸王五户丝分封制度的评价与反思元代诸王五户丝分封制度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这种制度使得诸王在封地内享有极高的权力,容易形成地方割据的局面。

其次,这种制度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加剧了民族间的冲突。

此外,由于分配不均等问题,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

《2024年元代诸王五户丝分封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元代诸王五户丝分封问题研究》范文

《元代诸王五户丝分封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有着显著的特点。

其中,诸王五户丝分封制度是元代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之一,对元朝的统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元代诸王五户丝分封问题的研究,探讨其历史背景、制度内容、实施效果及其对元朝社会的影响。

二、元代诸王五户丝分封的历史背景元代诸王五户丝分封制度是在蒙古帝国时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在蒙古帝国时期,成吉思汗将领地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和亲属,以维护家族的统治。

元朝建立后,这一制度得以延续并发展,成为元代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之一。

诸王五户丝分封制度的实施,一方面加强了皇室与诸王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也使得皇室能够通过控制分封的诸王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三、元代诸王五户丝分封的制度内容元代诸王五户丝分封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土地分封,二是赋税分封。

在土地分封方面,元朝皇帝将一定数量的土地分封给诸王,由诸王自行管理;在赋税分封方面,元朝皇帝将一定数量的赋税收入分封给诸王,作为其俸禄。

此外,元朝还规定了五户丝的分配方式,即每五户农民的丝绸产出中,有一户的丝绸要上交给分封的诸王。

这种制度使得诸王在获得土地和赋税的同时,也获得了农民的劳动成果。

四、元代诸王五户丝分封的实施效果元代诸王五户丝分封制度的实施,一方面加强了皇室与诸王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在积极方面,这一制度使得皇室能够通过控制分封的诸王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同时也为诸王提供了经济支持,增强了他们的实力。

然而,这一制度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分封的诸王往往拥有较大的权力,容易形成地方割据的局面。

其次,五户丝的分配方式使得农民的负担加重,容易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

此外,这一制度还容易导致腐败和滥用权力的现象。

五、元代诸王五户丝分封对元朝社会的影响元代诸王五户丝分封制度对元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一制度加强了皇室与诸王之间的联系,使得皇权得以巩固。

反思“封贡体系”:10至13世纪东亚国际体系的一个侧面

反思“封贡体系”:10至13世纪东亚国际体系的一个侧面

10至13世纪的东亚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10世纪之前,经过唐王朝的经营努力,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间的封贡体系基本形成,建立了一种东亚古代国家间的粗略秩序。

东亚各国间经济文化交流也得到加强,以中国为主导的东亚文化圈已经形成。

然而,公元907年唐王朝的崩溃,东亚政治势力的无序状态为周边地区的民族和国家提供了发展机会。

在唐王朝的废墟上,先后出现了多个地方政权,如五代十国以及辽、宋、西夏、金、西辽、喀喇汗、大理等。

与此同时,朝鲜半岛上的统一新罗随唐王朝崩溃,经过各方势力的角逐,最终王氏高丽再次统一原新罗地区。

日本实行“脱宋”政策,逐渐远离东亚秩序。

交趾更是由中国领土发展成为独立政权。

东亚的混乱无序局面,直到公元1279年元朝灭亡南宋,再次统一中国才重新稳定下来。

此后,东亚进入封贡体系时代。

收稿日期:2020-12-12作者简介:陈俊达(1991-),男,汉族,江苏徐州人,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辽金史、中朝关系史;王征(1993-),男,汉族,河南焦作人,吉林大学文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辽金史、中朝关系史。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7批面上资助项目“10至13世纪东亚国际体系研究”(2020M 670840);2020年度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博士和青年扶持项目)“辽朝节镇体制与地方治理模式”(2020C 127)反思“封贡体系”:10至13世纪东亚国际体系的一个侧面陈俊达,王征(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要:关于古代东亚国际体系理论的研究,学界已取得丰硕的成果。

然而学界的研究多集中在“汉唐东亚”与“明清东亚”,根据汉唐时期或明清时期的东亚国际体系所提炼出的要素对于10至13世纪的东亚解释力不足。

虽然学界关于10至13世纪东亚各政权间具体问题的探讨,为宏观探讨同时期东亚国际体系奠定坚实基础,但仍未步入理论层面。

制度化的封贡体系的形成时间正是在11世纪初,即辽朝中期。

从人类学视野看明代封贡体系_关于礼物的分析

从人类学视野看明代封贡体系_关于礼物的分析

[收稿日期]2004-03-21[作者简介]蒋 俊(1978-),男,广西桂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民族史和区域文化。

第25卷 第9期2004年9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 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Vol.25 No.9Sep.2004[文章编号]1004 5856(2004)09 0022 05从人类学视野看明代封贡体系:关于礼物的分析蒋 俊(广西师范大学社会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 541001)[摘 要]礼物的交换在明代封贡体系中所具有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对它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观察这一体系的新视角。

文章通过对明代封贡体系中明王朝与藩属国之间的礼物流动、交换的分析发现,这里的礼物同时兼具象征性(表达性)、工具性的意义;且这两种意义相对于封贡双方来说具有非对等性,这是由双方不同的策略与目标所决定的。

从精神层面上讲,礼物交换过程体现着儒家文化精神和内涵。

[关键词]明代封贡体系;礼物;象征性意义;工具性意义[中图分类号]K248:B222 [文献标识码]A通过对礼物交换这一动态过程的分析来揭示人们的一些基本文化特质,无疑是一条颇具魅力的途径:看似简单、平常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却隐喻着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结构和人际关系网络,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自从法国著名社会学家马歇尔 莫斯的经典性著作 礼物 一书问世以来,围绕这一研究主题而展开的讨论便不绝于耳。

阎云翔先生在 礼物的流动 一书中简要地追溯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历程与理论变迁,其中包括莫斯之前马林诺夫斯基的研究成果,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一些人类学家的最新研究进展。

在这里我们可以认识到一些基本的理论性概念:整体性的呈赠、互惠原则、礼物的不可让渡性及礼物经济等等。

[1](P 13)上述的研究有一明显特征即人们的视角通常置于某一共同体的个体中,关注的是这些个体的互动,因此,它所型构的理论多建立在这样的观察之上。

但是,我们认为社会的复杂性还不尽在于此。

封贡体系——精选推荐

封贡体系——精选推荐

封贡体系
东亚封贡体系
东亚封贡体系是指1500年左右明代中国凭借本⾝⽆以匹敌的实⼒地位和⽂化影响与周边国家建⽴起⼀种国际关系体系,它与穆斯林世界、欧洲秩序⼀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彼此相对隔离⽽⼜各具特⾊、⼏乎是平⾏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

东亚封贡体系既不同于现代那种负有条约义务的政治从属关系,⼜迥异于西⽅的殖民主义。

在这⼀体系中,明朝并未出兵占领周边国家,也未⼲涉其政治,只是对其现存的政治形态予以⼀种⾼姿态的认可;⽽处于依附地位的诸⼩国反⽽享受到了馈赠的经济利益和贸易特权。

国家间那种常见的⾚裸裸的权⼒和利益之争,在东亚地区被蒙上了⼀层温情脉脉的伦理⾯纱。

东亚封贡体系实际上就是以中国为中⼼,在⾼度发达的农业⽂明基础上经营、完善⾃⼰的⼀种国际关系体系,但处于体系最⾼点的中国愈来愈闭关⾃守、⾛向僵化,最终⼟崩⽡解。

穆斯林世界
穆斯林世界是指在1500年前后由穆斯林国家所构成的神权统治的宗教国家体系,它与东亚封贡体系、欧洲秩序⼀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彼此相对隔离⽽⼜各具特⾊、⼏乎是平⾏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

当时穆斯林风暴和伊斯兰教星⽉旗⼜⼀次席卷了欧亚⼤陆,穆斯林国家以伊斯兰教为纽带,创建了⼀个由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所构成穆斯林世界。

当时,世界上存在着三个穆斯林⼤国:奥斯曼⼟⽿其帝国、波斯的萨⾮帝国、印度的莫卧⼉帝国。

其中奥斯曼⼟⽿其帝国在穆斯林世界中地位最为突出。

它不仅建⽴了地跨亚⾮欧的⼤帝国,⽽且始终作为⼀个异教徒介⼊欧洲历史,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历史进程产⽣直接⽽重⼤的影响,与欧洲的联系⼴泛⽽复杂,例如⼗字军东征和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但是穆斯林世界愈来愈闭关⾃守、⾛向僵化,最终⼟崩⽡解。

东亚封贡体系的名词解释政治上的影响

东亚封贡体系的名词解释政治上的影响

东亚封贡体系的名词解释|政治上的影响
东亚封贡体系的名词解释:
东亚封贡体系公元16世纪时,世界上并存着三大国际关系体系(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和欧洲秩序)之一,以中国为主导. 从前提来说,封贡体系下的国家关系是以和平外交为基础的。

东亚封贡体系的政治影响:
在政治上,封贡体系内国家间的基本关系是册封和被册封,朝贡和被朝贡的关系,同时也有同盟的性质。

在本质上,这种关系虽然仍然是不平等的国家关系,但是,这种不平等不是建立武力征服的基础上的。

封贡体系中的双方承担一种双向的权利和义务。

中国皇帝负有在周边国家中维持正当秩序的职责,并通过向藩属国王派遣使节主持其册封仪式和颁发皇帝诏书来承认这些国王的合法地位。

当这些藩属遭受外来人侵时中国要给予他们援助,当他们遭遇灾难时中国皇帝应派遣宣慰使节和颁布安抚诏令。

在藩属国一方,向中国皇帝表示臣服的具体形式是按时向中国皇帝“进贡”、请求册封其国王并奉中国为正朔——即按中国皇帝的年号及日月来记录历史。

东亚封贡体系的经济影响:
在经济上,封贡体系下的东亚诸国,都从中国获得了贸易的实惠,其国家的经济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封贡体系下的进贡,主要是一种礼仪上的形式。

而经济上的封贡贸易往来,才是维系封贡关系的一个重要纽带,并因此而形成了一个东亚贸易圈。

封贡贸易有两层含义。

一个是由于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以至封贡各国,只能在封贡体系下与中国进行贸易;另一个是由于前一个原因,封贡贸易是政府间的贸易,在伴随着海禁政策的封贡体系下,民间贸易难以开展。

元代分封制度研究

元代分封制度研究

元代分封制度研究
元代分封制度是指元朝为了维护政权稳定和统治地位,对地方进行分封的一种政治制度。

它在元代金国的政权建立后开始实行,成为元朝宗藩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代分封制度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分封制度的背景与意义。

元朝建立后,统治者为了确保政权稳定和巩固,采取了分封制度。

这一制度起到了巩固政权、安抚地方豪强、平息地方反抗等作用。

研究分封制度的背景和意义,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元朝政权的形成和巩固过程。

其次,分封制度的实施与具体政策。

研究分封制度的具体实施和政策,可以探究元朝如何对不同地区和地方豪强进行分封,以及分封策略的变化和调整。

此外,还可以研究分封制度对地方政权的影响、地方地主阶级的变迁以及地方政治格局的形成与演变等问题。

再次,分封制度与中央集权的关系。

元朝实行了明确的中央集权体制,分封制度作为地方行政的一种方式,与中央集权之间存在着协调和矛盾。

研究元代分封制度与中央集权的关系,可以揭示元朝君主权力与地方势力之间的较量和平衡过程,以及分封制度对中央集权的制约和限制。

最后,分封制度的评价与影响。

研究元代分封制度的评价与影响,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考察其利弊和影响。

评价分封制度在巩固统治和维护稳定方面的功效,同时也分析分封制度对地方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后世封建
制度的影响等。

总之,元代分封制度是元朝政权维系和巩固的一种重要制度,研究它有助于深入了解元朝政权的性质和特点,揭示元代政治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对于中国封建制度、政权演变以及地方政权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事大主义”能否等于封贡体系下的“事大”?

“事大主义”能否等于封贡体系下的“事大”?

“事大主义”能否等于封贡体系下的“事大”?
葛小辉
【期刊名称】《江海学刊》
【年(卷),期】2024()2
【摘要】“事大字小”是封贡体系下朝鲜半岛古代国家与中国各王朝之间处理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但当前学界和舆论场中却广泛使用“事大主义”一词,用以描述或者批评前现代时期朝鲜半岛国家尤其朝鲜王朝对中国的“事大”政策。

通过考察古典语境中“事大”的意义和现代语境中的“事大主义”概念在近代的发明过程及其含义、使用情况可知,“事大主义”与“事大”在时间、空间和政治品格等各方面存在明显的断裂性。

当下的学术研究和日常话语建构,须避免似是而非的概念使用,从“事大主义”回到“事大”,以克服现代人基于马基雅维利式的政治观念、民族国家观念和主体性逻辑而对历史展开的主观想象,尽可能客观、真实地还原历史面貌。

在“求真”的基础上,发挥历史的镜鉴作用。

【总页数】10页(P215-224)
【作者】葛小辉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从解缙《大庖西封事》看明初君臣关系的实质
2.明前期朝鲜的慕华思想与事大主义——以《韩国文集中的明代史料》为中心
3.事大与保国:明初朝鲜"金银岁贡"问题研究
4.朝鲜朝事大主义与光海君“两端外交”的失败
5.2006大事记:固网能否赢在IPTV?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然无法对整个封贡体系的复杂结构进行清晰的理 论阐释;魏志江先生有所改进, 以封贡双方是否存 “礼仪性的朝贡关系 ” 、 在政治臣属为标准提出的 ② “ 典型而实质的朝贡关系 ” 的二分法, 对于认识 但却仅限于中国 封贡体系的内部结构有所裨助, 与外国之间的关系, 漏掉了封贡体系中的另一大 — —藩部 ( 属部 ) 。 正是由于封贡体系内部组 类— 成暨研究对象的界定不清导致了封贡体系在概念
2010 年第 6 期( 第 25 卷)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6 2010 ( Vol. 25 )
关于封贡体系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陈志刚
摘 要:封贡体系的概念命名、 指导理论与维系动力机制是封贡体系理论研究中的三个基本问题 , 看似毫不
相关, 实则密不可分;看似无足轻重, 实则内在地左右着封贡体系的研究趋向 。 而国内外学界相关的认识 、 理解 恰恰混乱不清。基于封贡体系的实际组成 、 运作情形、 规律, 重新强调封贡概念, 确认华夷观在封贡体系理论框 架中的基础性地位, 凸显中原王朝封贡政策复杂变幻背后的维护以陆基国土安全为核心的诸种王朝现实利益的 政策根本, 有利于封贡体系理论研究的绳偏纠谬和深入发展 。 关键词:封贡; 华夷观; 封贡体系; 王朝现实利益 作者简介:陈志刚, 辽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沈阳 110031 )

②Leabharlann ③ ④ ⑤, 1986 年, 程登吉编:《 幼学琼林》 卷一《 朝廷》 长沙:岳麓书社, 第 24 —25 页。 再如, 罗大经就说到宋代皇室家谱细分为 :“考定世次枝分派别而归于本统者, 仙源积庆图、 宗藩庆系录、 类纪、 属籍、 玉牒五类 为仙源积庆图。 推其所自出、 至于 子孙而列其名位者, 为宗藩庆系录。具其官爵、 功罪、 生死及若男若女者, 为类纪。 同姓之亲而序其五服之戚疏者, 为 ” , 《 而载其历数及朝廷政令之因革者, 为玉牒。 见氏著:《 鹤林玉露 》 卷三丙编《 玉牒》 文渊阁四库 属籍。编年以纪帝系, 1983 年, 全书》 第 865 册,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第 279 页下—280 页上。 何良俊述及明代建文削藩引发靖难之役亦 :“至建文朝, ” 则齐黄以书生当国, 欲效贾生更制度定章程, 改易官名, 裁损宗藩, 不三年而难作。 见氏著: 《 四友斋丛 言 , 1959 年, 说》 卷一一《 史七》 北京:中华书局, 第 96 页。张瀚所述亦皆为明王朝对宗室严密防范以及宗禄支出日增严重 , 1985 年, 松窗梦语》 卷八《 宗藩纪》 北京:中华书局, 第 154 —158 页。 影响国家财政之事。见氏著:《 “信义由中, 如, 宋元祐八年宣仁太皇太后崩, 皇帝在哀册中颂扬宣仁之功德即有 九夷思服 …… 宗藩外戚, 渗漉惠慈。 , 1962 年, 人爵王官, 虽卑不私” 之句。 见《 宋大诏令集 》 卷一二《 太皇太后下 · 宣仁圣烈哀册 》 北京:中华书局, 第 59 ( 吕调阳) 在礼部厘正典章, ” 页。又如, 张居正有言:“ 自宗藩外戚中常侍不得踰制有所希请, 诸曹郎吏凛凛奉职。 见张 , 《 居正:《 吕文简公墓志铭》 见夏力恕 等编纂:《 湖广通志 》 卷一一五, 文渊阁四库全书 》 第 534 册,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 1983 年影印本, :“本朝宗藩懿戚中, ” 馆, 第 875 页上。再如, 陈康祺亦称 学术之正, 政治之醇, 莫如简仪亲王德沛。 见氏 , 1984 年, 郎潜纪闻二笔》 卷一《 简仪亲王有志圣贤之学 》 北京:中华书局, 第 330 页。 著:《 参见黄枝连:《 亚洲的华夏秩序:中国与亚洲国家形态论 》 前言, 见《 天朝礼治体系研究 》 上卷,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1992 年, 社, 第 1 —5 页。 , 滨下武志:《 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 》 朱荫贵、 欧阳菲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年, 第 38 页。 2006 年, 参见李大龙:《 汉唐藩属体制研究》 序论,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 10 —15 页。
③ 近似于汤因比的文 化对亚太区域的辐射影响,
明板块学说, 与前述诸提法在研究对象上明显有 所差异, 但其立论实际主要依据明清时期中朝关 系, 对琉球、 日本、 安南、 缅甸、 暹罗诸国着墨不多, 、 在时段 地理范围上学界均有以偏概全的质疑 , 尚 日本 需丰富完善。 ( 5 ) 中华帝国朝贡贸易体系,
封贡体系与封贡体制是相互关联但又绝然不 同的两个概念, 前者指的是封者与诸贡者之间的 后者指的 亲疏敌友等宏观战略层面的关系网络, 是封者与诸贡者之间进行交往的各项具体的制 政策与职官的设置、 沿革等一系列具有管理、 度、 规范、 服务、 监督、 保障诸功能的外交行政典制的 总和。简而言之, 前者与后者是本质与现象、 内容 学界对后者研究较多, 与形式的关系。迄今为止, 基本廓清了封贡体制两千余年来的形态、 特征及 其历史演变脉络, 而于前者的研究则以少量断代 性、 区域性的专题研究为主, 对于封贡体系理论的 研究就更为薄弱。笔者在此对封贡体系理论研究 中的概念命名、 指导理论与维系动力机制这几个 学界似是而非的基本问题略作分析 、 辨正, 不当之 处还望方家指正。
·59·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文化领域的许多交往关系, 在华夷观念的主导下, 封贡双方基于自身存在、 发展衍生出来的各种背 景、 需求与动机盘根错节, 且其政治形态也在一般 交往者( 国家、 政权或部族 ) 、 属国、 藩部、 郡县之 间多次转换, 此外在特定时期尚有许多中间临界 形态, 进一步造就了封贡体系内部的极度复杂性 。 仅就政治外交关系而言, 由于其包含对象的复杂 多变, 封贡体系的指向对象的内涵和外延也存在 时间和空间地域上的巨大差异。 就大者言之, 论 , 及中 国 古 代 封 贡 体 系 我 们 不 仅 应 将 中 原 王 朝 ( 包括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中原王朝, 如西周、 元、 清) 包含进来, 也应将少数民族建立的割据王 朝或政权特别是其中极为强大者如匈奴 、 柔然、 突 厥、 回纥、 辽、 金、 蒙古帝国、 准噶尔汗国等统统包 含进来, 其与周边王朝政权、 部族间形成的多边关 系( 包括外交关系 ) 、 体制、 政策与思想也应在学 界认真探讨、 研究的范围之内。 中原王朝封贡体 系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封贡体系在漫长的 历史中双峰对峙, 此消彼长, 相互作用, 长期共存, 这两大体系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国古代封贡体系 的复杂结构, 两者都是中国古代封贡体系不可或 缺的组成部分。 由此看来, 学界现今对封贡体系内部组成暨 研究对象的划分就有了再次讨论的必要 。全海宗 经济、 军事、 文化诸领域 先生以封贡双方在政治、 的关系 疏 密 程 度 为 标 准, 提 出“典 型 的 朝 贡 关
① ” 、 “准朝贡关系 ” 、 “非朝贡关系 ” 系 的三分法, 是在讨论古代中韩关系的历史演变时使用的 , 显
使用上的混乱。 综合来看, 笔者认为以封贡双方 是否存在战略利益关系以及政治依从度为标准采 用属国、 藩部与一般交往者 ( 国家、 政权或部族 ) 的三分法对于廓清中国古代封贡体系的内部结构 ③ 及历史演变更为简捷、 有效。 在廓清封贡体系的内部组成暨研究对象之 后, 我们再来检讨前文提到的封贡体系的诸多提 法也就相对容易起来。( 1 ) 册封体系的提法偏重 于中国在该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 2 ) 朝贡体系的 提法偏重于朝贡一方对中国的政治从属关系和外 交弱势 地 位。 这 两 种 说 法 均 未 脱 出“中 国 中 心 论” 的窠臼, 天朝上国自我想象的色彩极为浓厚, 现有的研究已经证明这两种提法与当时的历史情 形有相当出入。( 3 ) 宗藩体系的提法与西周时期 实行过三次大分封的历史关系甚大, 带有强烈的 宗族血缘政治的色彩, 只适用于表述西周乃至春 秋时期周王室对其所封各诸侯国的权力、 义务关 系, 而其实质乃为一种松散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 府之间领导与隶属或服从的关系 。在此后两千余 年的历代中原王朝的对外政策中, 先秦时期的宗 藩关系作为其对外政策的理论起源, 同时也成为 其对外政策的理想目标, 然而, 就历史实际而言, 在此后的两千余年中, 中原王朝与周边属国或属 部的关系只在少数王朝的个别时期与某些臣服的 民族政权或部族具有某些宗藩关系的政治特征 , 而这种政治特征较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绝对 统治与服从关系、 绝对的权力义务关系尚有相当 大的区别, 笔者权且称之为类宗藩体系, 而对于大 多数王朝在大多数时间内与周边大多数民族政权 或部族以及数量众多的东南亚、 中亚、 西亚、 欧洲、 非洲的国家的一般关系则缺乏理论应用与阐释的 效力;另外, 以宗藩体系命名也有强加现代意义于 , “宗藩 ” 自汉至清的漫长历史中 一词 古人之嫌, 《幼学琼林 》 一直是皇帝诸子孙、 后裔的统称, 卷 “龙之种, 一里就说 麟之角, 俱誉宗藩; 君之储, 国 ;又说 “陛下, 之贰, 首称太子” 尊称天子; 殿下, 尊
·60·
陈志刚:关于封贡体系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① 综而言之 。 , “宗藩 ”古今意义完全不 重宗藩” 在现 存 中 国 古 代 文 献 中, 古 人 所 言 某 朝“宗 同,
: “朝贡体制虽然是以朝贡— 学者滨下武志提出 回赐这种和中国之间形成的、 两国关系中以中国 为中心的呈放射状构成的体制, 但是, 这种关系并 不能完全包容所存在的各种关系, 例如处在中国 周边位置上的自成体系的卫星朝贡关系的存在就 不止一个, 因此形成了既有包容关系又有竞争关 系的立体复杂的地域圈 …… 朝贡的根本特征, 在 于它是以商业贸易行为进行的活动 , 也就是说, 因 朝贡关系而使得以朝贡贸易关系为基础的贸易网 ④滨下武志的研究实则是朝贡体系 ” 络得以形成。 的一个研究分支, 侧重研究在朝贡体系的外交模 式下亚洲国家内部的经贸关系, 但贸易并非能概 括整个朝贡体系的全部 实 际 情 形。 ( 6 ) 藩 属 体 系, 该提法主要代表人物为李大龙, 李大龙认为, 所谓藩属即藩部和属国, 但在具体圈层结构划分 上采用古人当时的政治观念, 如汉代, 武帝之前为 — —外 藩臣( 闽越、 东瓯类型的民族或民族政权 ) — — —敌国 ( 匈奴政权 ) ; 武 臣( 南越、 朝鲜等政权 ) — 帝以后及东汉为郡县 ( 对前期某些藩臣或外臣实 — —属国 ( 设置属国都尉的 行郡县统治的地区 ) — — —特设机构 ( 设置诸护某校尉、 地区) — 西域都护 — —外臣 ( 东汉南匈奴等 ) , 的地区) — 再如唐代为 — —甥 藩臣( 初隶属边州都督府, 后为羁縻府州 ) — ⑤ ( ) — — — ( ) 。 敌国 突厥 藩属体系的主要 舅 吐蕃 “类宗藩体系 ” , 但其 研究对象显然是笔者所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