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治疗学理论体系研究(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治疗学理论体系研究(一)
【摘要】在全面、系统研究《黄帝内经》有关治疗理论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治疗学理论的内在规律,提出《黄帝内经》治疗学理论体系是由论治思想、治疗原则、治疗大法、治疗手段、病证论治五个子系统所构成。

文中特别提出,按治疗学理论体系这一思路,对临床各科病证的论治,尚有广阔而深入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黄帝内经;治疗学;理论体系
治疗学理论,《素问·疏五过论》称之为“治病之道”,《素问·移精变气论》称之为“治之大则”。

《内经》治疗学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且至今仍然广泛而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

历代均非常重视《内经》治疗学内容的研究,但都缺乏系统性,更未有对其内容的规律性研究。

笔者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和临床应用,发现散见于《内经》各篇的治疗学理论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循着这一线索和思路深入研究,认为《内经》治疗学内容存在一个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的理论体系,由论治思想、治疗原则、治疗大法、治疗手段、病证论治五个子系统所构成。

1论治思想
论治思想,是临床治疗疾病的思维法则。

它是从一切疾病和疾病发展全过程出发,研究在治疗中必须处理的一些关系问题,如治疗与四时气候关系、治疗与地理环境关系、治病时医者与患者的关系等等。

只有正确处理好诸如此类的带普遍性的关系问题,才能在治疗具体病证
时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治疗方案。

1.1求本论治思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治病必求于本。

”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二气,人身阴阳与天地阴阳相通应。

疾病产生的关键,在于人身内部阴阳失调以及人身阴阳与天地阴阳失和,所以,治病始终要抓住阴阳这一根本,去反复探求,研究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性质,从而施以正确的治疗。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求其属”就是“求其本”。

“寒之而热者”,其病本质为阴虚;“热之而寒者”,其病本质为阳虚。

1.2求平论治思想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这里指出了治疗的目的在于使人体阴阳恢复和平。

任何治疗用药不及或太过,都不能达到“平”的目的,甚至造成人体阴阳新的不平而变证丛生。

1.3治未病思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是强调预防的重要性。

《素问·八正神明论》指出:“上工救其萌芽。

”《素问·刺热论》指出:“肝热病者,左颊先赤。

心热病者,颜先赤。

脾热病者,鼻先赤。

肺热病者,右颊先赤。

肾热病者,颐先赤。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灵枢·逆顺》提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这是强调在疾病初起阶段就进行治疗的早期治疗思想。

1.4三因论治思想
《灵枢·逆顺肥瘦》提出治病要“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总论治病要因天(时)、因地、因人的三因制宜思想。

《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曰:地势使然也。

”治疗当因地制宜。

《素问·征四失论》“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此类,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故治疗当因人制宜。

《灵枢·百病始生》提出:“毋逆天时,是为至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无失天信,无逆气宜,无翼其性,无赞其复,是谓至治”。

治病要因时制宜。

1.5整体论治思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

人体阴阳、左右、上下、内外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任何一个局部的病变,都是人体病理变化的表现,或现于此,或现于彼。

因此,治病要从整体观念出发,不能只看到病所在的局部,有时病在阳经,须从阴经治疗,病在阴经须从阳经治疗;病在上部须从下部治疗,病在下部,须从上部治疗。

1.6标本论治思想
《素问·标本病传论》提出“黄帝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岐伯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

故知逆与从,
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病有在标、在本的区别,标本病势有缓有急,治疗有逆从标本的不同思路,这就是标本论治的思想。

标本论治思想内容包括“间者并行”、“盛者独行”、“标本缓急”、“标本逆从”等。

此外,《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

这里提出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治疗是否取效,关键在于病者,病者是内因,医者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如果病人到了“形弊血尽”、“神不使”的程度,纵有技术高明的医师和疗效最好的药物,治疗也是无法取效的;再之,治疗的过程,也是病者与医者之间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的过程,只有病者信任医者,医者关心病者,治疗效果才能显著,如《素问·五藏别论》所说“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

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

病不许治,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1.7顺而论治思想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提出“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

顺者为工,逆者为粗。

”这里提出的是“顺时而治”。

《灵枢·师传》亦说:“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大与治小,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

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

黄帝曰:顺之奈何?岐伯曰: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问所便。

”这里提出的是“顺志而治”。

顺而治之的思想,更多地体现在“顺病势而治”这一方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其高者因
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写之于内……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病势有向上、向下、向外、在内的不同,治疗上当因其病势而驱邪,故病在上者,当用吐法,使邪从上出;病在下者,当用攻下法,使邪从下出;病在表者,当用汗法,使邪从外解;病在中焦者,当用泻法,使邪从内而消。

这种就近驱邪方法,即是顺病势而治的思想,是临床常用的论治思想。

1.8动态治疗思想
《素问·玉机真藏论》指出:“五藏受气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

病之且死,必先传行……五藏相通,移皆有次……是顺传所胜之次……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

说明疾病传变是临床的普遍现象,除少数疾病外,大多数疾病的传变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治疗上应着眼于“传”。

“治于传”,是《内经》提出的一个引而未发的治疗学论点,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这就是动态治疗思想。

动态治思想,就是以运动、变化的观点为指导,在治疗过程中,强调根据病证的发展不同阶段和变化的特点,随时调整治疗方案的治疗思想。

2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是临床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对治疗规律的认识和总结。

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医家们逐步认识和总结出一些在治疗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这些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为人的意志所左右,如寒病用热药,热病用寒药,虚用补,实用泻等等。

这就
是规律,任何人不能改变、不能违背。

《素问·至真要大论》称其为“绳墨”,如“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

”“绳墨”就是准则,“道”就是规律。

2.1调和阴阳
《灵枢·根结》指出:“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

《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和阴阳”是防治疾病的“圣度”。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

因此,调和阴阳是临床治疗最基本的原则。

《内经》提出调和阴阳的具体法则有四个方面。

一是“察阴阳所在而调之”,即病在阳治阳,病在阴治阴。

二是“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病在阳而从阴治,病在阴而从阳治。

三是“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素问·至真要大论》),阴虚而热者,是阴不制阳所致,当滋阴以制阳而热自退;阳虚而寒者,是阳不制阴所致,当温阳以制阴而寒自除。

四是“阴阳俱不足将以甘药”,《灵枢·终始》指出:“和气之方,必通阴阳……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写阴则阳脱。

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

”阴阳皆虚,补泻不能,用甘味药调和阴阳。

2.2五行相胜
《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运用“五行相胜”的理论,提出五志相胜、五气相胜、五味相胜的治
疗法则。

如“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悲、燥、辛在五行属金,怒、风、酸在五行属木,金能克木,故胜之。

“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喜、热、苦在五行属火,恐、寒、咸在五行属水,水能克火,故胜之。

“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怒、风、酸在五行属木,思、湿、甘在五行属土,木能克土,故胜之。

“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五郁”治则,原文说:“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则折之,以其畏也,所谓写之。

”五郁,乃五运之郁,引发人体五郁之病。

木郁“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等,此乃肝郁气逆且犯胃之证。

木郁达之,达,畅达之意,故疏肝解郁为之治。

火郁“民病少气,疮疡痈肿,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赤身热。

甚则瞀闷懊憹,善暴死。

”此乃心火暴盛妄动之证。

火郁发之,发,解散、发散之意,故解散心火为之治。

土郁“民病心腹胀,肠鸣而为数后,……呕吐霍乱。

”此乃脾胃不运壅滞之证。

土郁夺之,夺,泻下之意。

故运脾泻滞为之治。

金郁“民病咳逆”等,此乃肺闭气逆之证。

金郁泄之,泄,宣泄之意。

故宣泄肺气为之治。

水郁“民病寒客心痛,腰椎痛,大关节不利,屈伸不便,善厥逆,痞坚腹满。

”此乃肾水太盛之证。

水郁折之,折,制水之意。

故行水利水为之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