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常识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1-哲学概论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1-哲学概论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讲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哲学概论哲学主要研究世界:(1)自然界;(2)人类社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哲学与世界观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3.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

4.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哲学:世界观——观世界→世界是什么?方法论——论方法→怎么做?注:在我国,只有马哲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题】任何一个健全的成年人都会在其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来解释一切现象和处理各种问题的。

上述事实说明( ) 。

A.方法论决定着世界观(体现)B.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自然界的根本观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C.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D.哲学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1)区别: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2)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又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宏观指导)。

【习题】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这主要体现了()。

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C.哲学揭示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个别规律(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D.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具体科学: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社会科学:历史、政治、经济思维科学:心理、逻辑【习题】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在从事地质学研究中,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创立了地质力学的新理论,对我国石油地质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3-辩证法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3-辩证法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讲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节辩证法两个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辩证法的总特征)。

三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重点学习三大规律)。

五对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

一、两大观点——辩证法总特征(一)世界的普遍联系1.联系的概念:联系指的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事物与事物之间,即外部联系;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即内部联系。

2.联系的特点:△(1)客观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联系分为自在事物联系(人出现以前就有的)和人为联系(通过实践;独立于意识之外;固有规律),均是客观的。

(2)普遍性:时时有联系,事事有联系。

(无孤立的事物)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多样性:形式是多样的。

直接联系——间接联系(有中介)必然联系——偶然联系(如守株待兔)内部联系——外部联系(4)条件性:联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

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普遍性),但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均存在联系(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六度空间理论”(条件联系)区别:普遍性性强调有联系,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客观性强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有联系,但不能主观臆造;多样性强调在承认普遍性基础上认为联系的形式多种多样。

条件性侧重于说并非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需要搭建一定的条件才能发生联系。

3.整体与部分原理区别含义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是指组成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其发展全过程的某一个阶段。

哲学理论常识

哲学理论常识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2、哲学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2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即世界本原的问题;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3、唯物主义:将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物质由原材料产生,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具体又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4、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他是错误的5、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

6、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

7、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哲学与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不同、揭示的规律不同。

哲学是以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科学是以某一领域、某一局部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哲学研究并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存在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具体科学研究揭示的是某一领域、某一局部存在的特殊规律。

联系: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并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对各具体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8、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予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形而上学:它用孤立、静止、片面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总复习资料(3)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总复习资料(3)

⾼⼆政治哲学常识总复习资料(3) ▲⽭盾(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实质和核⼼): 1、⽭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是因为: ①.⽭盾观点揭⽰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既相互对⽴,⼜相互统⼀的⽭盾双⽅的联系。

②.⽭盾观点揭⽰了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即事物内部⽭盾双⽅的对⽴统⼀。

(以上也是“唯物辩证法和形⽽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盾和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的原因) 2.⽭盾分析法具体包括:①.⼀分为⼆的⽅法(两点论、两分法);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法;④.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⑤.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3.⽭盾就是对⽴统⼀。

对⽴是⽆条件的,⽽统⼀是有条件的。

“统⼀”是指⽭盾双⽅在⼀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盾双⽅依据⼀定条件相互转化。

4.⽭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也不能消灭,但可以解决,解决⽭盾只是把⽭盾的激化状态转化成缓和状态,并不是消灭⽭盾。

5.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是指在⽭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盾的正确⽅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盾特殊性原理的⽅法论,但须在⽭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盾的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作⽅法和优良传统,是马列主义、⽑泽东思想和邓⼩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作⽤:⾸先在于它是⼈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还在于它是正确解决⽭盾的关键。

6.⽭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7.认识事物的秩序: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

8.事物的主次⽭盾转化了,我们的⼯作中⼼、⼯作重点也随之转移。

⽭盾的主次⽅⾯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不⼀定是根本性质,可以是事物某⼀⽅⾯的性质)也随之改变了。

《哲学常识》易错知识点解析

《哲学常识》易错知识点解析

《哲学常识》易错知识点解析作者:孟庆烽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08年第03期1.错误: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解析:人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

正确: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错误:意识能够对客观事物起促进作用。

解析:意識对客观事物的作用有促进的,也有阻碍的。

正确: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3.错误: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解析:意识本身不能改变客观事物,它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影响客观事物的变化,而且客观事物的变化也是多方面的。

正确:意识的反作用是指,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4.错误: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解析: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认识事物的现象及其本质规律。

②利用规律,改变条件,改造世界。

③认识、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具有的向上的精神状态。

其中,利用规律、改变条件、改造世界是指意识的反作用。

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也有阻碍作用,促进事物发展只是意识能动作用的突出表现。

5.错误: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解析:物质的属性有很多,客观实在性、运动性、联系性、多样性、矛盾性、可知性,等等,其中与意识相比,物质的独有属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性是物质产生其他属性的根本。

正确: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6.错误: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解析: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成功,需具备的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①客观条件;②主观条件。

其中客观条件最为根本。

正确: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7.错误:要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实现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解析:主观必须伴随客观现实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是让客观符合主观。

正确:要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公务员事业编常识必备手动整理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

公务员事业编常识必备手动整理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原理1.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的基本问题。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被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何者第一性/谁是本源?(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有没有统一性?(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2)哲学的基本派别3)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即唯心辩证法(代表人物黑格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代表人物费尔巴哈),具有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人民性和发展性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VS具体科学(一般与个别)4)辩证唯物论——物质及其存在方式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物质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VS运动运动VS静止5)辩证唯物论——意识6)唯物辩证法——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4大特性。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物质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原因在于:①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②它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它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二者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内因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原因,是事物自身的矛盾;外因指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与外因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哲学常识知识汇总

哲学常识知识汇总

哲学常识知识汇总前言1、人类从事的两项基本活动及要处理的基本关系?①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②要处理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己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③人们在从事活动和处理各种关系中形成了两大类具体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

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哲学知识。

2、对世界观的理解?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②整个世界包括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又包括主观世界(人的意识或思维)。

③世界观人人都有。

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世界观,不同阶级的人有不同的世界观,就是同一时代同一阶级的人,世界观也存在差别。

④一般人的世界观是朴素的、自发的、零碎的,把人们的世界观进行加工整理,使之形成理论体系,就成为哲学。

3、对方法论的理解?①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②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的应用就是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也影响世界观。

4、对哲学的理解?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及其变化发展规律。

③哲学不是科学,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

5、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②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最显著的特点。

③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部分组成。

辩证唯物主义由辩证唯物论(第一课)、唯物辩证法(第二、三、四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五课和第八课第一节)三部分组成。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第六、七课和第八课第二节。

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6、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定领域为研究对象,揭示该领域中事物的特殊性质和规律。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马克思维导图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马克思维导图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哲学与世界观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世界观对世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人们用怎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

世界观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区别具体科学是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是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具体科学是基础,哲学提供指导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的对(哲学的基本问题)作出完整(概括和论证)的是恩格斯恩格斯在《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学的终结》中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第一,物质第二;意识决定物质。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可知论思维可以认识存在(无不可认识之物)不可知论思维不可认识存在(神秘、不可知)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观点: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题眼:人、机器、机械、静止、孤立、片面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唯心主义主观唯心客观唯心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学概论观点:某种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世界的本原题眼:金、木、水、火、土、阴、阳、天(天行有常)进步性:否认神创,坚持唯物,本质正确局限性:观点是猜测,无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观点:世界的本质是人的主观精神题眼:我、心、感觉、意志等代表人物:孟子、庄子、王阳明、笛卡尔、贝克莱观点:世界的本质是客观精神题眼:道、理、绝对观念、理念、上帝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概论马思与马哲马哲产生的科学基础细胞学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否定了神创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德国物理学家迈耶和英国物理学家焦耳)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主义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不是首创,历史唯物是马恩首创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但形而上学黑格尔:辩证法,但唯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科学社会主义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设想乌托邦)圣西门、傅里叶、欧文是哲学和政经学的运用,又是落脚点;居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和顶端是马哲的运用与证明是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马哲的基本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发展性和人民性实践的观点是马哲的首要和基本观点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哲的历史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基础常识知识点笔记

基础常识知识点笔记

公共基础知识点笔记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哲学、科学、常识的相互关系

哲学、科学、常识的相互关系

哲学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探讨具体事物背后的抽象本质,是一门反思性与前瞻性并存的学科。

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

‘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

相对哲学而言,科学又称为具体科学,是指哲学以外的所有其它科学。

具体科学与哲学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常识指对一个理性的人来说是合理的知识,即“日常知识”。

在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当中,常识是一种最基本和最普遍的方式,它是其他的各种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哲学和常识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一、哲学与科学的关系1、具体科学与哲学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哲学与具体科学都研究规律,都以概念、范畴、规律的逻辑体系来反映现实。

这是它们的共性。

哲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各门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以不断丰富的各门具体科学提供的知识为前提。

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哲学并不是建立在对世界的直接观察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具体科学的研究成果之上2、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又有差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哲学从总体上揭示人与世界的关系,研究世界的本质与规律,而各门具体科学从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来研究世界,把握某一特殊规律。

两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哲学还是一种意识形态。

在阶级社会中,哲学与政治密切相关。

哲学以概念考察为核心的经验反省,而科学则以经验反省为核心建立整体解释理论。

二、哲学与常识的关系1、常识与哲学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常识中的日常事实现象是所有哲学理论都需要解释的承认常识即,任何哲学理论都要承认日常事实现象2、哲学与常识之间又有差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常识是以确定的思想形式(如感觉、知觉、直觉、想象等)去把握思想形式所能把握的相应对象而形成确定的思想和知识。

哲学是一种反思思维,就是跟随在常识和科学之后,对其加以反复思考。

政治哲学常识基本观点归纳

政治哲学常识基本观点归纳

政治哲学常识基本观点归纳唯物论一、基本原理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一方面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另一方面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主观主义。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3、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内容:自然是客观的,即自然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哲学常识基础知识填空答案

哲学常识基础知识填空答案

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3.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总之,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2.物质和意识关系(理解)·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一: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脑这一物质器官特有的机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二: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从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事物的发展。

3、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理解)(1)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和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总之,任何意识都根源于物质,其内容归根到底来自于客观事物,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4、对同一事物有不同反映的根源(理解)产生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的主观原因:(l)立场不同。

(2)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

(3)知识构成不同。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理解)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即那个是第一性,哪个是第二性,对这个题的不同回答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6.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方法论)(运用)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起着不同的反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哲学常识题

哲学常识题

马哲1.认为“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一观点是( )。

A. 揭示了人的能动性的发挥受规律的制约的正确观点B. 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的错误观点C. 强调客观规律下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正确观点D. 否认了人的主体自觉能动性的错误观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主体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认为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就是承认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以实现的,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正确的。

但“成事在天”即把办成事情的原因、决定因素归结为外在于人的天意,认为历史活动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这是错误的,因为它否认了人的努力在事情成败中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从而陷入了唯心史观和宿命论。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2.“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

A. 形而上学的观点B. 唯物主义观点C. 辩证法观点D. 唯心主义观点尽管以客观事实(天下之事物)为研究对象,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认为古今之天下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具有相同内涵的同一模式随时间的推移的简单重复,这是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考查客观事物,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3.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或基本要素是( )。

A. 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B. 人的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C. 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生产资料D. 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包含了劳动者及其活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

其中,人的劳动是生产中的能动因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是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4.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A. 自然科学、道德、宗教B. 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C. 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D. 法律思想、哲学、宗教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形态的具体形式。

哲学常识基础知识应知应会

哲学常识基础知识应知应会

哲学常识基础知识应知应会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4.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宇宙是多样而又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就在于其物质性。

整个世界是一个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又是可以认识的。

5.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6.意识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不同的意识对事物发展所起作用是不同的,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和社会进步起推进作用。

7.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意识。

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9.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把相对意义的静止绝对化,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如果否认相对静止,片面夸大事物运动的绝对性,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10.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一般来说,本质是深藏在事物内部的,现象是事物外在的表现,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

本质和现象又是紧密联系的,任何本质都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也都是本质在某一方面的表现。

11.一般来说,同一个本质是由多种现象从不同侧面来表现它。

现象是变动的,本质是相对稳定。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无论真相、假象都表现本质。

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把握规律。

认识论部分:12.发挥意识能动作用,使意识转化为物质,需要实践这座桥梁。

哲学常识四个部分区分人教版

哲学常识四个部分区分人教版

第四单元人生观本部分内容还包括价值观。

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仅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做指导,还需注意做到世界观同人生观、价值观结合,这也是哲学常识教育的一个落脚点。

哲学从总体上讲是研究人和世界的关系,不能不注意人和物的区别,注意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这受到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在各种主观因素中,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理想是十分重要的。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崇高的理想。

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首先碰到一个问题就是认识什么和改造什么的问题,为什么要去认识这个而不去认识那个,为什么要去改造这个而不去改造那个。

这就是价值观的导向在起作用。

换言之,人们在自己的行动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着一定的价值观,可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崇高理想”是对人如何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深化。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要确切地说明价值观,那就要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进行研究,即要涉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价值观,根源于社会存在,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同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紧密相关,人们判断事物有价值及价值大小,总是同他们的利益相关的,而人们的利益归根到底是人们在生产关系所体现出来的物质利益,那么究意应该以谁的利益作为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的最高标准。

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

凡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才是正确的。

在我国现阶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三个有利于”具体标准与坚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类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是完全一致的。

当前,我们要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多种价值观并存,只有集体主义才是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强调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就是在发挥它对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运用,也是价值观问题的延伸。

哲学从总体上研究人和世界的关系,不仅体现在人对外部世界的根本看法,而且体现在对人生的根本看法上,形成一定的人生观;不仅包括客观世界对人有什么意义、价值的根本观点,而且包括关于人生有什么意义、价值的根本观点,形成一定的人生价值观。

(完整版)常识速记口诀

(完整版)常识速记口诀

口诀1政治常识热点—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分为两种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强调内心):认为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源,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通常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

典型命题:中国宋明时期的心学所谓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古代王守仁:“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存在即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客观唯心主义(有神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

通常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典型命题:老子“道”,中国古代朱熹:“理在事先”,西方黑格尔:“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存在即合理”,柏拉图“理念”。

常识口诀实战:(2012年浙江/山东)我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月亮、太阳以及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都是心之意念的产物.这是()的思想.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解析】这道题考查政治常识.本题只要记住口诀“主观唯心强调内心,客观唯心有神论”中的“主观唯心强调内心”,很容易解决。

主观唯心主要强调人的内心是怎么想的,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本题选择B。

口诀2地理常识(个人来说是重大和难点,需要着重掌握一下,另外再多做些功课)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领土辽阔广大,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为美国。

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

我国陆地边界长达2.28万公里,东邻朝鲜,北邻蒙古,东北邻俄罗斯,西北邻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和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接壤,南与缅甸、老挝、越南相连。

东部和东南部同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隔海相望.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濒临的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哲学常识易错知识汇集

哲学常识易错知识汇集

哲学常识易错知识汇集1、人类从事的两项基本活动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2、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5、物质资料生产方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6、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7、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8、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

×9、物质离不开意识,意识也离不开物质。

×物质和意识是互相影响、相互依赖、互相促进的。

×10、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错误的思想意识的区别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作出了反映。

×11、从本质上看,宗教是鬼神观念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12、正确思想意识的具有科学预见性、差异性、相对独立性。

√13、人的意识具有多样性、差异性、相对独立性。

√14、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以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为前提的。

√15、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6、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17、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18、人的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19、“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人们对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评论也会不同。

×20、“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说明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

√21、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22、有的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23、意识对物质(认识对实践,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阻碍)作用。

√24、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还是相统一,是错误路线与正确路线在认识上的根本区别。

√25、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哲理观念基础常识

哲理观念基础常识

哲理观念基础常识涉及到哲学、辩证法等多个领域,以下是一些基础常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同时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这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存在的即是合理的:这是一个哲学观点,意味着所有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原因。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这表明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是哲学中的两个主要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这些是哲理观念基础常识的一部分,理解这些概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世界和思考人生。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哲学常识知识梳理之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哲学常识知识梳理之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高三一轮复习——哲学常识知识梳理之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一、基础知识归纳1、事物发展原因——内因和外因的辩证统一(1)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原因。

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内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外因。

(2)关系: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基于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我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必须做到:既要重视内因,又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第一,要懂得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外部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的影响作用。

第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要坚持对外开放。

反对闭关自守和崇洋媚外的错误倾向。

2、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含义:在哲学上,把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而把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做质变。

(2)关系: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事物质的变化。

提示:这里要注意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特别是第二种性形)——一是数量的增减引起的质变,二是事物构成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的不同而引起的质变。

(3)事物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变化、发展的。

(4)方法论意义:第一、要坚持适度的原则;第二、要不失时机地促成质的飞跃;第三、要重视量的积累,还要注意优化结构。

3、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

论哲学与常识的关系

论哲学与常识的关系

论哲学与常识的关系一、引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仅仅满足于表面的知识和思考,而忽略了深入的思考以及哲学思想对于我们思考和判断的影响。

哲学与常识共同构成了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而哲学和常识之间的关系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二、常识的定义常识通常被定义为普遍且通用的知识和经验。

它是由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观察所形成的,并且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常识会产生不同的变化。

常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并且我们常常将它用于我们的判断和决策。

三、哲学的定义哲学是研究宇宙、人类知识,以及存在和实体的本质的学问。

它探讨的问题包括什么是真理、什么是意义、存在和价值等。

哲学是一个关注我们存在和宇宙的根本问题的学科,它追求最基本、最普遍的真理。

四、常识和哲学的相似之处常识和哲学都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常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知识,而哲学则以一种更系统化、更深层次的方式来探究知识和真理。

另外,我们从常识中也可以发现很多哲学思想的影子,比如人的意识和思想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识和思想的起源等。

五、常识和哲学的不同之处常识和哲学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常识是我们根据日常经验和知识所形成的,而哲学则追求最基本、最普遍的真理。

此外,常识往往是由群体所认同的知识,而哲学则在更深层次上探讨真理。

最后,哲学也经常涉及到常识范畴之外的问题,比如宇宙的本质和存在,而这些问题并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

六、哲学和常识的互动尽管哲学和常识在一些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它们也有着相互关系。

哲学通过对常识的反思和批判,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常识的局限和缺陷,并且协助我们寻找比常识更广阔、更有深度的思考方式和知识。

与此同时,常识也能够启发出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

常识中概括的那些模型和观点,有时候会激发出哲学家们去思考,在哲学中理解和解释某些问题。

七、哲学与常识的价值常识和哲学的相互作用带来了深刻的思想品味和知识启示。

常识虽然不如哲学深入,但是它作为我们的认识基础和决策参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常识基础知识1. 人类有史以来从事的两项基本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

3.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4. 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5.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6.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以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中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助于在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时,得出正确的结论;有助于分析人生的重大问题,指导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前进;有助于搞好学习和指导工作。

7.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因为: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8.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第一,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二,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9.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指明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10. 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1.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第一,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第二,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第三,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2.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13. 从主观方面看,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要因素有: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

14.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一句话,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15. 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16.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首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

其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17. 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个基本国情,意义十分重大:第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第二,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18.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19.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观点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形成的。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不仅是所有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本原,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一方面回答的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

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真正承认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那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0.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它对世界的看法,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看法,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不仅对自然界的观察是既唯物又辩证的,而且对社会历史的观察也是既唯物又辩证的;它是科学的方法论。

总之,在社会实践成熟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优秀传统思想长期积累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它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

21. 学习唯物论,最重要的是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第一,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第二,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第三,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当有认真的精神。

第四,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22.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23.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同时又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的。

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24. 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在: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主要联系与次要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主观联系与客观联系;现象联系与本质联系。

25. 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

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

其中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

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必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26. 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

倒因为果、倒果为因都是错误的。

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在这一关系中原因,在另一关系中则是结果;反之亦然。

另一种情形是,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

27. 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事物和有效地进行实践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首先,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其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28. 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是指组成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其发展全过程的某一个阶段。

29. 整体和部分及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区别:二者有严格的界限,地位和功能不同;联系:一是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

30. 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和功能不同:第一种情形是,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第二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第三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31. 整体和部分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割。

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只有对于组成它的部分而言,才是一个确定的整体,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只有相对于它速构成的整体而言,才是一个确定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任何部分离开了整体,它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二是二者相互影响。

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32. 理解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关系,系统和要素的相互关系,对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其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33.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

哲学上讲的运动就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34. 哲学上讲的静止指的是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静止不是绝对的不运动,不是完全的静止,二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因而,静止是相对的。

35.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历史:首先,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其次,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再次,人的认识也是一个又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

36.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反复循环,也不是倒退下降的变化,而是事物具有前进上升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结果,都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发展就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37. 把握发展的概念要着重注意:第一,要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运动作为物质存在的方式,是一般的变化。

而变化则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

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但决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第二,要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相反,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则是旧事物。

判断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就要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38. 三种判断新旧事物的错误:第一,有的人常简单地以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来判断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第二,有的人以事物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来判断新旧事物;有的人仅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而不从本质上、内容上去作深入具体的分析,常常被一些表面现象甚至假象所迷惑,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往往上当受骗。

39.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就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必须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把事物如是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其次,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再次,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40.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