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官制度的变化
历史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变
选官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一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2.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评价: (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祖上的权位。此选官制度使官吏来源被贵族垄断,不利于有用人才的选拔。 (2)“察举制”虽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各方面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隋唐以后实行的“科举制”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是一种文化专制,到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 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 3.对古代选官和监察制度的认识 一个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 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三个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 习题训练 1.秦汉时期,中央设监察机关,汉代的御史台监察地方行政,刺史分部巡视郡级行政工作,郡以下行政工作由郡国守相、县令长、乡长逐级巡 视。这表明秦汉对地方的监督() A.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行政巡视体系 B.中央监察制度与地方监察制度相脱节 C.采取分层与分部巡视相结合的巡视制度 D.巡视官员具有职权不明相互推诿的现象 2.隋唐时期,侍御史是主管监察的官员。隋朝侍御史“始自吏部选用,不由台主”,唐初侍御史“皆吏部与台长官、宰相议定,然后依选例补 奏,其内诏别拜,不在其限”。这表明隋唐时期() A.监察官员由监察主管部门独立任免 B.监察官员独立行使监察权 C.行政部门参与监察官员的任免工作 D.监察机构独立于行政部门 3.唐僖宗时,(左拾遗)侯昌业上疏:“上不亲政事,专务游戏,赏赐无度,田令孜专权无上,天文变异,社稷将危,上疏极谏”。上大怒,召 昌业至内侍省,赐死。由此推断() A.引导式劝谏有助于民主政治 B.尊天道施仁政的理念消亡 C.左拾遗职责是内侍皇帝起居 D.该官隶属于谏诤监察机构 4.宋仁宗年间,“刘保衡鬻卖房产案”曾给嘉佑政坛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三司使张方平因贱买了商人刘保衡的房产,遭御史中丞包拯弹劾而罢 免外放。继任三司使宋祁因与宰相宋庠为兄弟,又遭包拯弹劾而离职改任。这表明宋代() A.回避制度能够有效杜绝官员的腐败 B.官场争斗十分激烈 C.注重通过监察制度来防范官员贪腐 D.文臣注重道德操守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选士制度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的制度之一,选士制度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汉代以前的玄关制度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
到春秋战国时,统治阶层改革旧有制度,更为了富国强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的人。
战国时期出现“军功爵制度”,又兴起养士之风,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为国君、诸侯服务。
到秦代则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
但这些都不是完备的选官制度。
二、汉代察举制到了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名为“察举制”。
所谓察举,就是由皇帝下诏公开征求人才,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主管官员将本人发现或民间公认的出众人才,向各级政府推荐,经过一定形式的考察后择优录用、授予官职的整个过程。
“察举”也叫“荐举”,“察”就是自上而下考察、发现人才,“举”是自下而上推荐人才。
推荐也叫贡贤,被荐者叫“举士”。
汉代察举的科目,是由少到多不断增加的;增加科目尤以特科为多,是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
这些科目,划一由皇帝确定。
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
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
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
特科中则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
(一)察孝廉汉代由孝廉一科选举的人才最多,而且孝廉也是汉代察举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科目,所谓孝廉,是“孝子”和“廉吏”的简称,于民则举“孝”,在吏则兴“廉”。
汉代统治者认为,孝是“百行之冠,众善之始”,廉则是官之根本,民之表率,因此对孝廉的考察和荐举十分重视。
察孝廉是以儒家孝为立身之本,廉为从政而设立。
“孝”和“廉”在实际的操作难度较大,标准不易掌握;非有实际德行者不能举,又不能谬举,因此荐举者的责任重大。
在西汉,举孝廉无须考试,既可委任,且每岁皆举。
在东汉,孝廉这科在东汉原有的内容上有了较大变化,其主要体现在:(1)坚持按人口比例岁举孝廉,优待边郡。
第八讲 古代选官制度
来品评人才,选拔官吏。
(1)原因:察举制本身的弊端; 东汉国家行政组织日趋瘫痪; 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5.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原因:察举制本身的弊端;东汉国家行政 组织日趋瘫痪;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
(2)标准:初以才能与家世并重,后以家世唯一
2、从士官制到察举制到科举制是中央集权加强的体现 3、科举制西传欧美并影响世界,是我国对世界文明 的一大贡献
4、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5、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选 拔人才。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尊重知识和人才。
2、促使社会阶层转化,加速社会流动,具有合理性内 核和价值理念
3、把选拔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 强了中央集权 4、以儒学为主要考试内容,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
5、世界影响很大,被其他国家采用,西方国家吸收 改造成近现代的文官制度
科举制的评价
后期:消极为主
1、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压 制科学进步
了解唐代的科举制的发展
所谓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科目多临时设置,平民子弟和官吏都可应 试。制举不常举行,在科举制度中不占重 要地位。
进士及第只取得做官资格,并不能直接 做官,要通过吏部的身、言、书、判考 试。
了解唐代的科举制的发展
考生来源:一是中央和地方学校的学生,称 为生徒;二是不在学校的读书人,可在州县 官府报考,经考试合格到京城参加考试,称 为乡贡
(3)影响:初期能选拔人才,是对察举制的继 承和发展;后来注重门第,很难选拔人才,加 剧士族和庶族间的等级,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1)主要实行察举制。
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影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
(1)制度:九品中正制。
(2)影响: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
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3.隋唐:
(1)制度:科举制。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2)影响:
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演变“治国兴邦,人才为急;执政兴国,为在得人”,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
为了保证人才选拔,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统治者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
而选官制度沿革的相关知识点分散在中国古代史课本的不同章节,认真梳理这些知识,使其体系化,对高三备考有很大的裨益。
1.战国的军功爵禄制战国商鞅变法时实行,奖励军功,按功受爵;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
有利于打破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也促进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2.汉代的察举制与征召制目的: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内容: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
察举是一种由下而上的推选人才的制度。
是选用官吏的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征召制是一种由上而下选拔人才的制度,征召那些有一定能力而又不肯出仕的人,由皇帝召见,确有才能,即授予官职。
演变:西汉武帝创立察举制,开始是根据人才在地方的声望,东汉中后期,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评价:通过选官用人制度的改革,选拔了一批有才能的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仕途上的门第、财产限制,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史谓“汉之得人,于兹为盛”,从而进一步充实和加强了封建统治机构。
东汉中后期,由于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封建国家的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累世公卿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3.魏晋时期的“唯才是举”与九品中正制曹操为了加强朝廷的权力,积极刷新内政,延揽人才,推行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这是选官制度上的一大改革.他的选官准则是“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这就打破了汉末以来按照门第高低任用官吏的传统,宣布重用那些出身门第低下、虽有偏短而有专长的人.九品中正制,曹丕创立.随着豪强地主政治、经济地位的逐渐上升,到曹丕称帝时,不得不对豪强地主让步。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六)·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中兴以人为本”,自古有“得人皆昌”、“失贤者亡”之说。
因此认真总结中国古代选官用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一)奴隶社会的选官制度—世袭制世袭制主要是依据血缘关系选拔官吏的制度,贵族依据血缘关系世袭爵位。
这是为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而服务的(二)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在中国古代史上,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是复习的重点内容。
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在长期的摸索之中,选拔官员的制度逐渐成熟,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军功授爵制战国时期开始实行。
战国商鞅变法时推行奖励军功,按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的措施。
这一制度的实行,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增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它与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的状况相一致,但作为选官制度,还未发展成熟2、察举制两汉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
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
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内容。
其中,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皇帝征召是由皇帝征召才能之士,由皇帝召见面试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是根据人才的才能和品德,由地方官推选为官的制度西汉汉武帝时期这套选官制度基本成熟,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
各方面突出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东汉时期,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
察举主要是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但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封建国家的基层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它将世家地主世代为官的特权通过选官制度确定下来,其选官的标准是门第高低。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
这种制度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兴盛衰败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选官制度的制订和实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选官制度的内容和方式是不一样的,因此,选官制度在古代社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史悠久,随着国家的产生、发展而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进程。
其主要经历了从先秦时期的“王位世袭”、“世卿世禄”制到商鞅变法的军功爵制、汉代以来的征召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元明清时期的科举制,直到清朝末年科举制被废除为止,共约3000多年。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雏形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雏形形成于夏朝时期,不同于尧舜禹传说时代的王位“禅让”制,夏朝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时期,王位按照血缘关系进行世袭,同样的当时社会上的主要官职也都是由血缘进行世袭的,奴隶主贵族世世代代都享有官职世袭的特权,中国古代最初的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开始形成。
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事实上,封建制度确立以前的“世卿世禄”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选官制度,就是因为“选”这个字并没有能够体现出来。
因而,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真正的发展时期应该在春秋战国以后。
春秋以前,官吏还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度延续。
战国时,“世卿世禄”制就逐渐走向了没落,官吏的选拔也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官吏的选拔不再只是出于祖宗血脉的延续,“军功爵制”得到大力发展。
秦统一后的官吏选拔,也多出于军功的积累。
秦朝以后,封建选官制度开始了大发展时期。
汉朝建立后,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在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统治人才的选官制度。
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任子、纳资及其他多种方式,不限于一途,而且还可以交互使用。
其中“察举征召”制成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
东汉末年,在军阀混战的冲击之下,乡里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乡举里选”的选官传统难以为继。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1.先秦时期:世官制,又称世卿制,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秦朝和汉初时期:
①军功爵制: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商鞅变法时实行二十等爵制。
这一制度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
②察举制:官吏察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
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3.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查访本州士人,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
4.隋、唐、宋、明、清时期:科举制,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
这一制度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同时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演变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演变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演变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考试选拔制度(秦朝 - 隋朝):这一时期,官员的选拔主要
通过科举考试进行。
主要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考试合格的士人可以进入官府任职。
2. 推荐制度(唐朝 - 近代):唐朝以后,科举制度逐渐衰落,
推荐制度逐渐取而代之。
这个阶段,官员一般由地方官员或朝廷官员互相推荐,最后由皇帝决定任免。
3. 举荐制度(明朝 - 近代):明朝采用举荐制度,通过士人自
荐或由官员推荐的方式选拔官员。
举荐制度在明朝达到了高峰,考试成绩、品德、行为等因素都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依据。
4. 民主选举制度(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选官制度逐渐向民主选举制度转变。
各级官员的选拔和任免由公民直接或间接参与,例如公民代表选举、党内选举等。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迁历程及影响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变迁历程及影响一、选官制度的起源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我国处于分裂状态,各国为了加强自身国力,开始实行选拔人才的制度。
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在当时主要体现在军事上,各国为了选拔出优秀的将领,常常采取考试或者选拔出战功卓著的士兵晋升为将领。
这种选拔制度逐渐演变成了后来我国的科举制度。
二、科举制度的兴起隋朝时期,科举制度首次在我国历史上正式出现。
这一制度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官员选拔渠道,成为我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科举制度逐渐成为社会上升途径的主要渠道,大大开启了贤能之士获得重用的渠道。
这一制度在唐代达到鼎盛,对于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科举制度的衰落然而,科举制度也逐渐显露出了一些弊端。
由于科举制度的存在,社会上层阶级对于优秀人才的垄断,使得社会出现了封建专制的现象。
科举制度也限制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导致了官员队伍的。
这些问题逐渐使得科举制度逐渐衰落。
四、选官制度的再次变革随着时代的变迁,近代我国开始接受西方的先进制度和文化,科举制度在清末的废除之后,我国开始大力倡导科学、民主、自由的制度和理念。
新的选拔官员制度逐渐建立,包括考试、面试、综合评定等多种方式。
这一制度的建立,使得我国官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提升,对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选官制度对我国的影响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不仅对我国自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对于世界其他国家选拔官员产生了一定的启发作用,影响了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的选拔官员制度。
随着科举制度的衰落和选官制度的再次变革,我国的政治文化也向着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向迈进,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六、个人观点和总结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变迁历程无疑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雏形,到隋唐科举制度的兴盛,再到近代的变革,我国的选官制度经历了风风雨雨,对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1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冲刺复习:中国古代选官任官制度的演变
宋朝科举制的严密与开放
宋朝统治者进一步加强了对科举考试的监管和国家权力部门 的防弊能力,限制了权贵子弟徇私舞弊、朝中权臣把持科场的特 权......庶族与平民子弟通过科举跨入仕途的人数日益增多,从 而扩大了科举考试的影响力和覆盖面。统治集团内部也逐渐形成 了一个庞大的科举官僚群体,为宋代社会和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发 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05 隋唐以降:科举制的形成与发展
科举制的内涵与特点
科举(贡举)制是隋唐以来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 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特点: 1、分科招考,取士权归于中央; 2、不限财产、门第,允许“投牒自举”; 3、定期定点分层考试,主要以成绩定取舍。
——摘编自杜家骥《清代政治制度》 贵族制向官僚制转变; 官僚制下选官权不断向中央集中,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官员选任系统经历了血缘世袭、举荐到考试的变化。
科举制对世界政治文明的贡献
16世纪至19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记载有关中国科举考试的文献至少在120 种以上,通过这些书刊的介绍,中国科举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选才方法已 为西方知识阶层所熟知,并对西方考试制度的建立产生间接和直接的影响。
——摘编自王小甫等编著《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拟题。且以经文言之,初场试所习本经义四道,而 本经之中,场屋可出之题,不过数十。富家巨族,延请名士,馆于家塾,将此 数十题,各撰一篇,计篇酬价,令其子弟及僮奴之俊慧者记诵熟习,入场命题, 十符八九......成于剿袭,得于假倩。卒而问其所读之经,有茫然不知为何书 者。故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者,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中国历史选官制度的演变
一、中国历史选官制度的演变
1.先秦时期官员世袭的世卿世禄制;
2.秦朝建立军功爵制取代世卿世禄制;
3.汉朝创立了以举孝廉为手段的察举征辟制;
4.魏晋以来采取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
5.隋唐科举制(创立、完善、发展);
6.北宋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扩大了考试范围和录取名额
7.明清两朝朝八股取士(目的、特点、影响)。
二、科举制的影响:
(一)、积极方面:
1.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门子弟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
2.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3.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4.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
5.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
(二)、消极方面:
1.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2.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3.清末科举制度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4.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古代选官制度是古代社会政治体制的关键组成部分,经历了许多的变化和演变。
从最早的部落联盟到封建王朝,从君主制到官僚制,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体现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
最早的选官制度可以追溯到周朝的分封制度。
根据这一制度,君主会将国家的地域划分成不同的封邑,然后任命亲信的贵族子弟为封邑的领导者,以确保分封制度的有效执行。
这一制度确保了君主的权威,同时也提供了社会上层的管理和统治。
随着封建制度的演变,官职的任命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首次出现公务员制度是在汉朝。
汉朝设立了太尉、司徒、司空等重要官职,选任官员的标准主要是出身地位和文化修养。
这一制度不仅确保了朝廷体系的稳定运行,也提供了一定的晋升途径,为有才能和能力的人提供了机会。
随着中国历史的进程,官僚制逐渐形成。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官僚制度最为完善的时期。
唐朝设立了六部、九寺、十二衙等中央行政机构,负责管理国家事务。
选官的标准主要是科举考试的成绩和品德,以确保政府官员的能力和廉洁度。
科举考试的出现为寒门学子提供了上升社会阶层的机会,逐渐打破了世家子弟垄断的现象。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成为了主要的选官方式。
明朝设立了三馆六部制度,负责政府事务的运行和管理。
而清朝继承了明朝的选官制度,并进行了一些改革。
清朝设立了六部、八大王等中央行政机构,采用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此时的选官制度主要是考试的成绩和奖励制度,以保证政府官员的正直和能力。
综上所述,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从封邑制度到官僚制度的演变。
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不仅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这些变化体现了古代政治发展的进程,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虽然现代选官制度与古代有很大的不同,但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仍然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并从中汲取教训。
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坚持选官以能力为本,以公正为道德标准,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稳定。
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在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选官制度一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夏商周的世官制,到春秋战国的军功爵制,再到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最后到隋唐明清的科举制,这些制度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的智慧和经验。
本文将详细阐述这些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和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一、世官制在夏商周时期,中国的政治体制还处于早期封建社会,选官制度也相应地以世袭为主。
世官制的特点是官位世袭,即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世代相传。
这一制度下,贵族子弟凭借血缘关系世袭官位,而平民则无缘问津。
这种制度使得社会阶层固化,严重阻碍了人才的发展。
然而,这种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为后来选官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军功爵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朝的衰落和诸侯争霸的加剧,世官制已经无法满足各国对人才的需求。
此时,军功爵制逐渐兴起。
军功爵制的核心思想是“以战功赐爵”,即根据战士在战争中的表现赐予他们爵位和官职。
这一制度的出现打破了世官制的格局,为平民阶层提供了上升通道,激发了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
然而,军功爵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和军队的过度扩张。
三、察举制汉代时期,为了解决军功爵制带来的问题,察举制应运而生。
察举制是由地方官员推荐有才能的人选,经过中央考核合格后录用为官。
这种制度的优点在于能够更好地发掘和培养人才,同时加强了中央集权。
然而,察举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地方官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导致人才选拔的标准难以统一。
四、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成为了主流的选官制度。
该制度由中央设立中正官,对地方推荐的人才进行评估,将人才分为九品,每品又分上中下三等。
这种制度的优点在于能够更全面地评估人才的能力和品质,但同时也存在评估标准过于主观的问题。
此外,九品中正制也成为了世家大族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阻碍了人才的流动。
五、科举制隋唐时期,科举制逐渐取代了九品中正制成为了主要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原始氏族选官:在早期的中国古代,官员多由氏族中的有才能和声望的人选举产生。
这种选官制度强调家族和血缘关系,官员的选拔主要围绕着家族的利益。
2. 王朝世袭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政治组织形式的变化,中国古代逐渐形成了王朝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官员的任命主要由君主来决定,通常是由统治者的家族成员或直系近亲担任。
这种制度强调政治权力的世袭性,官员的选拔与血缘关系密切相关。
3. 科举制度的兴起:随着社会进步和国家统一,中国古代于隋唐时期出现了科举制度,这是古代中国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之一。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考察考生的才能和学识,强调以才德为基础来选拔官员,打破了血缘关系对官员选拔的束缚。
4. 官僚制度的形成:在宋代和明清时期,中国的选官制度逐渐演变为官僚制度,这是一种以官员的选拔、任用和晋升为基础的制度。
官僚制度注重官员的能力和职业素养,选拔官员的标准更加趋向于综合素质和表现。
这种制度更加注重官员的能力和职业素养,减少了血缘关系对官员选拔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由氏族选官到王朝世袭制、再到科举制度的兴起,最后演变成官僚制度。
这个过
程中,官员选拔的标准从血缘关系逐渐转变为才德和综合素质,官员选拔制度逐渐由君主决定向政府机构和考试制度靠拢。
选官制度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选官制度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1.先秦: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重视按军功授爵。
(标准从爵位到军功)2.两汉: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分察举(自下向上推荐)和皇帝征召(自上向下招聘)等,先重“孝廉”,德才皆备,到东汉时注重门第族望,世家大族形成。
(标准从才能到门第)3.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中正”所评品级决定官员奖惩,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垄断地位。
(标准为门第)4.隋唐: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产生了科举制。
隋文帝时分科考试,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唐太宗时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科举制意义:打击门阀势力;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积极作用为主)5.宋元:北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大增;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不考诗赋,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试成绩好的可直接授官。
(特点:更严密;人数增;更实用)6.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限制,为君主专制培养了忠顺奴才,但严重制约了中国科技、思想的发展。
(消极作用为主)造成选官制度变化的基本推动力:我国选官制度是从先秦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由此继承王位和官位,秦时有皇帝直接任命,汉朝实行察举制,注重的是孝和廉,魏晋南北朝时采用九品中正制,注重的是门第,宋元之后采取科举制,主要还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的统治地位。
首先,大一统既是传统治理的前提也是目的,地方主官由中央选任,是实现大一统国家的客观要求。
从秦到清两千多年的吏治发展中,地方官员的选任制度不断演变,但有一点始终未变,那就是地方主官一律由中央任免。
秦始皇结束封建割据的局面,海内一统,地方设置为郡、县两级,郡、县主印官郡守和县令都由中央任免,成为定制,以后历代尽管行政区划不断调整,地方官权力也时有伸缩,但地方主官一直由中央任命。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特点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特点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在历史上发展演变过多次,形成了特有的演变特点。
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正职及官员创设者的类型发生了变化。
中国古代早期官制,官员创设者是诸侯国的君主,官员制定者是诸侯国及其封建制度。
到汉代,朝廷统一了整个诸侯国,开始依据统治理念进行统一制定,正职官及职位数目也明显减少。
二、选拔节奏和渠道发生了变化。
早期古代官制内应外合,既采取宗族定官制度,也采取应试选拔制度;春秋末期开始出现”以修养录用“的渠道;到汉代这一渠道正式成为主流,应试制度逐渐淡出;到秦汉以后,文官逐渐分为立司官、文史官和行司官三大类。
三、前科制度发生了变化。
早期的前科制度并不明显,其要求官员宣和让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才艺知识;到汉代,前科制度逐渐改变,重视科考考核,取首推行“乡试科举”制度;到晚汉期间,高级官员重视”经商补充”,低级官员重视”经营和入学考试“,这也使官制得以完善。
四、关于薪酬分配、官职禄和封地分封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早期的薪酬福利相对较低,封禁也有分封等级,以决定官员的地位;到汉代,薪酬福利得到了一定改善,封禁则逐渐不重视;到末汉时期,封地分封更为完善,还出现了把科举士人分配到各地官署任职的制度。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特点。
它以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特点。
这些特点较好地体现出古代政府的统治理念,充分反映出古代人对选官制度的重视,为今日的国家完善规章法则的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一、夏商周——世卿世禄制原始社会末期尧实行“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的禅让制。
尧禅让给舜,舜把王位传给了禹,而大禹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开始了家天下的局面,而选官制度也由此变成了以家世背景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
“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
“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
“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即子孙世世代代沿袭继承祖辈的官爵、财物。
二、秦——按功授爵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便实行的:“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制,鼓舞士气,大大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
三、两汉——察举制、征辟制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征辟制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四、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中正官: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
九品:根据家世和个人品行定品级。
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
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
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
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五、隋至清——科举制隋朝:隋文帝时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标志我国科举制正式形成;唐朝: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
北宋: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
为了防止考试,实行糊名制,采取“弥封”“誊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
明朝:开始采用八股取士,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
中国历史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历史选官制度的演变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代和西周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制度在不同朝代间发生了多次演变。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历史选官制度的演变。
商代的选官制度最早源于商代的宗法制度。
在商代,官员的选拔主要依靠宗法原则,即由祖宗指派后代来承担官职。
这种制度形式中,官员多为贵族眷属,权力主要通过世袭来传承。
而在西周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百姓逐渐参与到官员的选拔中,选官制度开始发生变化。
西周的选官制度主要通过地方、封地和职位分级的方式来选拔官员。
官员的选聘主要取决于财富、地位和功勋等条件,选拔过程由各级贵族和皇帝主导。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选官制度受到了泽法思想的影响,开始更加强调个人才能和能力。
此时,选拔官员开始采用措施,例如实行科举制度和亲贤任能等方式。
科举制度是指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考试内容主要涉及经书和礼节等知识,从而选拔出具备才能的人才。
而亲贤任能则是指官员选拔可以放宽贵族身份的限制,这样一来,更多的人有机会获得官职。
随着秦朝的统一,秦始皇开始推行中央集权制度,选官制度也相应。
秦朝时,通过设立中央官府和地方官府,实行中央及地方班次制,推行考试制度来选拔官员。
而且,只要通过考试和通过中央选拔,无论身份贵贱,都有机会成为官员。
这种考试制度对中国官员选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秦朝的灭亡,选官制度又发生了一些变革。
在西汉时期,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官员成为主流。
这种制度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
科举制度主要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层级的考试,其中殿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导。
明代时,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考试的科目也更加繁琐。
选官制度经过多次,逐渐完善并与其他制度相结合。
此外,在明代,还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官员选拔制度,如养育贤良的制度等。
清代时,科举制度仍然存在,并且得到了进一步的。
清朝通过设立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来选拔官员,并对考试内容和方式进行重大调整。
同时,清朝还设立了一些特殊的选拔渠道,如官方推举和人才推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教材3、内容,自主整合归纳
自主学习:
• 1、小组讨论:如果你是汉、隋唐、宋、元、明、 清的皇帝,你是通过怎么的方式加强皇权削弱 相权的?
• 2、阅读教材自主归纳总结从秦汉到明清时期中 央官制体制的变化
• (小组展示) • 3、尝试归纳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特点
自主学习:
• 1、总结归纳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 • (小组展示) • 2、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选官标准
挑战学习3:
•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 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 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 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 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 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 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 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据材料结合现在公务员考试制度与高考制度,说明科举 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 制。
反思学习: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
制度
汉朝
魏晋南 北朝
隋唐
B、发展规律:
①标准: ②选官权: ③选择方式:
标准 方式
及方式的变化(小组抢答)
挑战学习1:
• 问题:如果你是读书人,你希望生活在哪 个时代?为什么?
挑战学习2:
•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 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 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
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
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 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
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有利于破 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 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 人员的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