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1. 学习23课《黔之驴》、24课《诗词五首》2. 第六单元检测人教版知识精讲

合集下载

《黔之驴》阅读答案15篇

《黔之驴》阅读答案15篇

《黔之驴》阅读答案15篇《黔之驴》阅读答案15篇在各个领域,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阅读答案了,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黔之驴》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黔之驴》阅读答案1黔之驴◇柳宗元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翻译句子。

①蔽林间窥之。

[译]隐蔽在树林里偷偷地看着驴。

②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老虎)于是跳起来,大声怒吼着,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完驴的肉,才走开。

③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译](再)靠近一点,经过驴的前后,(但)始终不敢扑击(驴)。

2、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庞然大物、黔驴技穷。

3、找出三个形象勾画出老虎既好奇又害怕的神态的词:蔽、窥、稍。

4、整体阅读全文,把握老虎的不同表现,理出文章的叙事线索,完成下列填空(每空限填一字)。

见(窥)驴畏(惧)驴识(探)驴食驴5、本文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答]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

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6、黔驴技穷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模仿《现代汉语》中对成语拔苗助长的释义,试解释其意义。

(要求:故事情节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译;答题100字左右。

)【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见于《孟子·公孙丑》)。

后来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黔驴技穷】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人从外地带来一头,因为用不着,放在山下。

初中语文《黔之驴》教案

初中语文《黔之驴》教案

初中语文《黔之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黔之驴》的故事情节,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育学生谦虚谨慎,勇于改正错误,树立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黔之驴》的故事情节,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运用文章的写作技巧进行实际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黔之驴》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4. 朗读与表达: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让学生进行表达练习,运用文章的写作技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文章的写作技巧写一篇小作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3.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黔之驴》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在课堂问答中的表现,检验他们对《黔之驴》故事情节和寓意的理解程度。

2. 写作练习:批改学生的写作练习,评价他们在应用文写作中是否能有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七年级语文黔之驴原文及翻译注释最新

七年级语文黔之驴原文及翻译注释最新

七年级语文黔之驴原文及翻译注释最新七年级语文黔之驴原文及翻译注释最新《黔之驴》是柳宗元非常有名的一篇寓言,一般认为其主旨为借讽刺驴子的不自量力以喻他事。

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七年级语文黔之驴原文及翻译注释,仅供参考。

七年级语文黔之驴原文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

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

今若是焉,悲夫!七年级语文黔之驴译文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

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

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

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

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领。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认为驴子将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惧。

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

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

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

心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七年级语文黔之驴注释黔:即唐代黔中道,治所在今四川省彭水县,辖地相当于今彭水、酉阳、秀山一带和贵州北部部分地区。

现以黔为贵州的别称。

则:却。

庞然:巨大的样子。

蔽林间窥之: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

稍出近之:渐渐地接近它。

慭\慭\然:惊恐疑惑、小心谨慎的样子。

莫相知:不了解它。

他日:有一天。

大骇:非常害怕。

黔之驴初中语文教案

黔之驴初中语文教案

黔之驴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黔之驴》这篇古文;(2)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了解古代寓言故事的表达方式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黔之驴》的故事内容;(2)学会欣赏古代寓言故事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懂得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2)学会在困境中保持勇敢和坚定,勇于面对挑战;(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黔之驴》这篇古文;2.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 分析并解读故事的寓意和启示。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寓言故事的表达方式和寓意;2. 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深入解读故事内涵;3. 將故事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故事内容、重点词语和句式、相关知识点等;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黔之驴》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梗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寓意。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讨论故事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重点解析故事寓意和启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5. 实践与应用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故事中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事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以及寓意和启示。

7.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内容,编写一篇关于《黔之驴》的读后感。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情况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评价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黔之驴》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黔之驴》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黔之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理解课文《黔之驴》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勇于改正错误。

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3.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

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1. 课文《黔之驴》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辅导资料。

3.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对课文《黔之驴》的预习情况。

2. 提问:请大家简要概括一下《黔之驴》的故事情节。

二、学习课文(20分钟)1. 让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2. 讲解生字词,让学生课后自行查阅字典,加深理解。

3.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学会识别和运用。

三、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

2. 提问:大家学到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第二课时四、深入分析课文(20分钟)1. 让学生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课文中的寓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3. 讨论:从《黔之驴》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五、课堂练习与拓展(15分钟)1. 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2.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六、课堂小结(5分钟)2. 提问:大家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情况。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黔之驴》六、课堂练习与拓展(15分钟)1. 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黔之驴》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黔之驴》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黔之驴》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黔之驴》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理解寓意。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和交流。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通过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黔之驴》,使学生懂得诚实、自信和勇敢的品质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热情。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黔之驴》的基本内容理解和主旨把握。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析和人物形象分析。

2.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某些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对课文寓意和作者意图的深入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课文,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向学生介绍课文《黔之驴》的作者和背景。

3.2 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黔之驴》,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的问题。

3.3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理解寓意。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4 修辞手法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四章: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课文《黔之驴》的内容,绘制一幅故事情节的插图。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课文《黔之驴》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教学反思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情况。

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合作态度、沟通能力和贡献度。

6.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绘制的插图是否能够准确表达故事情节,注意绘画技巧和创意。

阅读学生写的读后感,评价其对课文的理解深度和表达能力。

第七章:拓展活动7.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每组选择课文中的一个人物角色,进行角色扮演。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黔之驴》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黔之驴》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黔之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黔之驴》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僻词语的意思,了解成语的来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 掌握生僻词语的意思。

2.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驴子的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与朗读。

2. 成语的来源和运用。

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相关成语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黔驴技穷”这个成语吗?它是什么意思?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遇到生僻字词,可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

2. 学生分享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驴子的形象特点。

2. 讲解与课文相关的成语,如“黔驴技穷”、“庞然大物”等。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 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谈谈对驴子精神的理解。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熟读课文,掌握生僻词语,了解成语的来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掌握了生僻词语和成语。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

六、课堂互动与讨论(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2.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

七、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黔之驴》 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黔之驴》 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黔之驴》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黔之驴的描绘,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课文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2)文言文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及作者。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3. 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僻字词的含义。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法特点。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练习。

(2)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练习。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3. 写一篇关于《黔之驴》的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学生在合作讨论中的表现。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初中语文《黔之驴》教案

初中语文《黔之驴》教案

初中语文《黔之驴》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黔之驴》的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朗读。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解读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黔之驴的描写,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黔之驴》的字词理解、句子翻译和段落分析。

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背景。

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手法。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抽象概念。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和图片。

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黔之驴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作品背景。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字词的准确发音和句子的流畅阅读。

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字词和句子的理解。

4.3 合作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4.4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解释其中的难点和重点。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背景,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

4.5 课堂练习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讲解。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5.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经验。

5.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

初中语文《黔之驴》教案第六章:教学内容与资源6.1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七年级语文《黔之驴》教案

七年级语文《黔之驴》教案

七年级语文《黔之驴》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本的幽默与讽刺。

2.分析黔之驴的形象特点,理解作者寓意。

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成语。

4.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黔之驴的形象特点。

2.教学难点:体会文本的幽默与讽刺,理解作者寓意。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趣的文言文——《黔之驴》。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黔驴技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个故事究竟有什么寓意吧。

2.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

(2)教师领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朗读节奏。

(3)学生再次自主阅读课文,感受文本的幽默与讽刺。

3.内容解析(1)分析黔之驴的形象特点1.黔之驴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黔之驴技穷、虚有其表。

2.作者通过黔之驴的形象想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回答:不要只看表面,要看内在的实际能力。

(2)分析文本的幽默与讽刺1.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幽默与讽刺?学生回答:黔之驴的“技穷”和“虚有其表”的形象。

2.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幽默与讽刺?学生回答:夸张、拟人等。

4.重点字词讲解(1)黔:地名,今贵州省。

(2)驴:一种哺乳动物,体型较小,用于驮运货物。

(3)技穷:技艺达到尽头,无法再提高。

(4)虚有其表:外表看起来很好,实际上却没有内在的实际能力。

5.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黔之驴》,通过分析黔之驴的形象特点和文本的幽默与讽刺,我们明白了不要只看表面,要看内在的实际能力。

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谦虚谨慎,不要骄傲自满。

6.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黔之驴的读后感。

四、课后拓展1.收集其他关于黔之驴的成语或故事,与同学分享。

2.观察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类似黔之驴的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交流。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黔之驴》,让学生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魅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七年级语文《黔之驴》教案

七年级语文《黔之驴》教案

教案名称:《黔之驴》教学目标:1.了解《黔之驴》的情节和主题;2.学习使用句子加以描写事物的方式;3.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理解并分析故事的情节和主题;2.学习使用句子加以描写事物的方式。

教学难点:1.分析故事情节和主题的内涵;2.根据故事中的句子理解人物和事件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课文《黔之驴》;2.图片资源:黔之驴的图片、大山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展示黔之驴的图片,让学生们猜测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阅读故事(10分钟)让学生们阅读课文《黔之驴》,并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三、故事分析(15分钟)1.引导学生们分析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2.使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们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故事中的小驴为什么愿意承担沉重的负荷?(2)为什么小驴会被封为黔之驴?(3)故事中的大山有什么特点和象征意义?(4)小驴和大山之间有怎样的关系?(5)故事中的主题是什么?四、学习描写事物的句子(20分钟)1.让学生们找出故事中的描写句子,并分析句子的用途。

2.引导学生们结合自己的想象,尝试使用句子来描写故事中的人物和场景。

五、品德教育(15分钟)1.以故事中的小驴为例,让学生们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我们平时经常会遇到不顺利的事情,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你们是如何应对的?”2.结合故事中小驴的坚持和努力,引导学生们认识到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

六、小结(5分钟)1.总结学生们对故事的理解和分析。

2.布置作业:请学生们用一句话总结故事的主题,并写出自己的思考。

教学延伸:1.为学生们提供更多关于黔之驴和大山的信息和图片,以加深他们的理解和想象。

2.组织学生们进行一些有关坚持和努力的活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黔之驴》阅读附答案

《黔之驴》阅读附答案

《黔之驴》阅读附答案《黔之驴》阅读附答案在学习、工作中,我们常常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学问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学问点,或某一学问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忙到我们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黔之驴》阅读附答案,期望能够帮忙到大家。

《黔之驴》阅读附答案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黔之驴柳宗元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为且噬己也:且:并且B、稍近益狎:益:慢慢,更C、驴不胜怒:胜:能承受D、尽其肉,乃去:尽:吃完2、下列各组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庞然大物然往来视之B、虎因喜因跳踉大C、便有妇人惊觉欠伸觉无异者D、无敢哗者终不敢搏3、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叙写了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完整过程。

B、本文开头两句为故事的发生创设了一个合理的情境,也为故事的进展埋下了伏笔。

C、本文的题目表明白讽刺意图是指向那些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D、这篇寓言运用拟人化的描写,刻画形象细腻生动。

4、翻译下列句子。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A2、D3、C4、(1)老虎观察了驴,发觉它,(它)当作。

(2)然而(老虎),走过去,觉得(它)也没有什么。

《黔之驴》阅读附答案篇2仔细阅读全文,完成文后各题。

初一下学期《黔之驴》教案

初一下学期《黔之驴》教案

初一下学期《黔之驴》教案一. 教学目标1.了解《黔之驴》的作者、内容和背景,了解黔南地区的风土人情,感受人性的美好和丑恶。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正确评价和欣赏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技能,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二.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黔之驴》的作者、内容和背景,了解黔南地区的风土人情,感受人性的美好和丑恶。

2.难点:理解并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 教学内容(一)课前导入•在课堂上播放《黔之驴》的MV视频,让学生了解该作品的大致情节和主旨。

(二)导入新课•向学生介绍作家刘三姐的背景以及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

•了解黔南地区的民俗风情,让学生了解黔南的地理位置、气候、民风、民俗、历史等。

(三)情节轮廓•通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故事情节,解析《黔之驴》的情节,让学生理解整个故事的结构和脉络。

(四)语言韵律•学习黔南方言,并歌唱黔南民歌,了解黔南方言的特点和语音规律,提高学生的语感。

(五)扩展阅读•给学生推荐相关书籍或文章,让学生阅读与黔南地区相关的文学作品或自然地理学科的教材,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六)课堂总结•总结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四. 教学策略1.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讨论。

2.通过多媒体技术,配合音乐和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黔南的美丽风光和珍贵文化。

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让学生通过复述、分析和归纳等方式深入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4.引导学生扩展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 课后作业1.作家刘三姐所写的作品的题材和风格有什么特点?(不少于200字)2.读完《黔之驴》后,你对黔南地区有什么新的认识和体验?(不少于300字)3.阅读与黔南地区相关的散文或诗歌,选出一篇进行朗读,并写一篇读后感。

七年级语文1. 学习23课《黔之驴》、24课《诗词五首》2. 第六单元检测人教四年制版知识精讲

七年级语文1. 学习23课《黔之驴》、24课《诗词五首》2. 第六单元检测人教四年制版知识精讲

七年级语文1. 学习23课《黔之驴》、24课《诗词五首》2. 第六单元检测人教四年制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1. 学习23课《黔之驴》、24课《诗词五首》2. 第六单元检测二. 重点1. 掌握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2. 了解《黔之驴》一文的寓义和成语“黔驴技穷”的意思3. 掌握诗词五首中的重点句和所表达的情感23课《黔之驴》(一)文学常识作者柳宗元,唐代著名文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他创作的“古文”包括论说、寓言、传记、山水游记、诗赋等,有很多是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的作品。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作品,包括诗文两部分,文的成就大于诗,他的寓言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实,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以寄寓哲理或表达政治见解,代表作《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组合成的《三戒》,通过麋、驴、鼠三种物态的描绘,反映现实形象生动,语言犀利,篇幅虽短,而波澜起伏,“黔之驴”是贵州一带的驴子,借驴为喻,讽刺不自量力,自取灭亡的恶人。

(二)基础知识1. 生字注音ku ī y ìn h ài sh ì d ùn xi á y ǐ窥. 慭.慭然 虎大骇. 噬. 远遁. 益狎.荡倚.冲冒 li áng h ǎn跳踉.2. 解释词语(词类活用)船.载以入:用船,名词作状语。

蹄.之:踢。

名词作动词。

稍近.:靠近,接近。

形容词作动词。

尽.其肉:吃尽,吃完。

副词作动词。

(多义词)益⎪⎩⎪⎨⎧••狎:更加益习其声:渐渐地益 则⎪⎩⎪⎨⎧••难者亦易矣:就则为之,无可用:却则至(生词语)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窥:偷看骇:惊惧遁:逃走跳踉:跳跃:虎怒吼狎:亲近而不庄重(成语)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后多用来形容表面上强大而实际上很虚弱的东西。

七年级语文下册《黔之驴》 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黔之驴》 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黔之驴》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言文《黔之驴》的寓意,体会作者对事物认识深刻、批判犀利的表达。

2.掌握重点字词、句式和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黔之驴》的寓意,掌握重点字词、句式。

2.教学难点: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对寓意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论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黔之驴这样的事情,引导学生思考。

2.简要介绍《黔之驴》的作者柳宗元及其作品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根据注释,学习重点字词。

三、课堂讲解1.讲解重点字词、句式,如“黔之驴”、“技止此耳”等。

2.分析文章结构,理解寓意。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黔之驴的寓意。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黔之驴的寓意是什么?二、深入讲解1.讲解黔之驴寓意背后的哲学道理。

2.分析黔之驴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现象的联系。

三、课堂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现实生活中类似黔之驴的故事,进行讲述。

2.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黔之驴寓意的小论文。

第三课时一、作业展示1.学生展示课后作业,分享自己的观点。

二、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1.讲解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阅读一篇文言文。

三、课堂小结2.强调黔之驴寓意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1.深入理解黔之驴的寓意,思考如何将其应用于生活。

2.阅读一篇文言文,积累重点字词。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几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黔之驴的寓意对你有什么启示?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黔之驴寓意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后作业展示1.学生展示课后作业,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2.强调黔之驴寓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2.阅读一篇文言文,积累重点字词。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补充:1.理解《黔之驴》中“黔驴技穷”这一成语的由来及其含义。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黔之驴》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黔之驴》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黔之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黔之驴》的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理解寓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会通过查阅工具书和网络资源,拓展相关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教育学生谦虚谨慎,不要骄傲自大,要善于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黔之驴》的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寓意和深层含义。

2. 学会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黔之驴》的文本材料。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插图。

3. 生字词卡片或电子文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对新学期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展望。

2. 利用图片或插图,激发学生对课文《黔之驴》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黔之驴》,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a. 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b. 黔之驴的特点是什么?c. 课文中的寓意是什么?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回答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2.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回答,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四、讲解与分析(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黔之驴》的内容,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寓意和深层含义。

五、巩固练习(10分钟)1. 学生进行生字词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课文《黔之驴》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指导和帮助。

通过讲解和练习,巩固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课堂拓展(10分钟)1. 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或网络资源,了解与《黔之驴》相关的文学作品或寓言故事。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黔之驴》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黔之驴》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黔之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黔之驴》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中获取启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老虎与黔驴之间的斗争。

教学难点:1. 文中的一些文言词语的理解。

2. 课文主题的深入探讨。

教学准备:1. 课文《黔之驴》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对新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2.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课文《黔之驴》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不懂的生字词做标记。

2. 学生自主查找生字词的含义,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引导学生正确书写和运用。

2. 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老虎与黔驴之间的斗争。

四、合作探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对课文主题进行深入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对课文《黔之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课堂讲解环节,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生字词,要引导学生从中获取启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情趣。

六、课堂练习(10分钟)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练习:(1)黔之驴的特点有哪些?(2分)(2)课文中的老虎是如何对待黔之驴的?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3分)(3)请用文中的句子解释“黔驴技穷”(2分)2. 学生互相批改练习,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

七、课后作业(家庭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完成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黔之驴》(3分)(2)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黔驴技穷”这个成语的理解(4分)(3)请列举三个类似的成语,并解释其含义(3分)八、课程拓展(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与《黔之驴》主题相关的成语进行讲解,包括成语的含义、出处和例句。

《黔之驴》《古诗三首》(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黔之驴》《古诗三首》(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黔之驴》《古诗三首》(苏教版七年级必修)一. 教学内容:《黔之驴》《古诗三首》二.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寓言的深广含义。

2、描写老虎的动作和心理生动逼真。

3、了解三首古诗的内容,并背诵。

[学习过程]《黔之驴》一、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文章作者是柳宗元,你能把你所知道的柳宗元介绍给我们吗?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刺史,又称“柳柳州”。

生于长安,九岁时因避战乱,曾随祖父辗转到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九江、长沙等地,切实体验到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对他以后投身社会变革运动影响很大。

少年时即因文章而有“奇名”。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

后来在朝中任职,和刘禹锡一同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集团。

革新(史称“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今湖南省邵阳市)刺史,在被贬途中,朝中有人认为贬得太轻,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马(州刺史的属官),刘禹锡等七人也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事件”。

他在永州九年,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疾苦,游历当地山水名胜,写下不少诗文名篇。

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备受折磨,四年后病逝于任所。

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他创作的“古文”,包括论说、寓言、传记、山水游记、骚赋等,有很多是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的作品。

柳宗元的寓言源于先秦,而先秦时代的寓言往往只是一些文章的短小片段,还不是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柳宗元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寓言这种体裁,使之成为一种独立、完整的文学样式。

柳宗元一共写过十一篇以动物为题材的寓言,其寓言的特色是:一是浓郁的文学色彩。

深湛的文学修养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使他的创作独具一格。

他善于想象和夸张,更善于讽刺,创作了许多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

代表作有《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组合成的《三戒》,(“三戒”是三个应引为借鉴的事)通过麋、驴、鼠三种物态的描绘,反映现实,形象生动,语言犀利,篇幅虽短,而波澜起伏。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黔之驴含答案试卷分析解析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黔之驴含答案试卷分析解析

第六单元21黔之驴1.走近作者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柳宗元在散文创作上成就极高。

他的山水游记脍炙人口,成就更高。

《永州八记》是其山水记的代表作。

2.文言知识归纳(1)古今异义①以为..神(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②莫相.知(古义:一方对另一方;今义:相互)③计.之曰(古义:考虑;今义:计算)④乃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2)一词多义【因】①虎因.喜(因此)②因.跳踉大(于是)【以为】②以为..神(把……当作)【大】①虎大.骇(副词,很、非常)②庞然大.物也(形容词,与小相对)(3)词类活用①船.载以入(名词作状语,用船)②驴不胜怒,蹄.之(名词作动词,用蹄子踢)③稍出近.之(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接近)④尽.其肉(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4)特殊句式:①判断句庞然大物也。

译文:驴是个形体高大、强壮的家伙。

②省略句以(之)为神。

译文:把它当成神。

3.主题解说4.重点突破作者是如何刻画驴和虎的形象的?提示一:写驴,用“庞然大物”一词生动地刻画出驴的蠢相,又用“驴不胜怒,蹄之”一句将驴的神态、动作写得非常传神,一笔就刻画出了个性鲜明的形象。

提示二:写虎,不仅刻画出其动作、神态,还着重描写其心理活动。

通过拟人的手法,着力刻画其对驴的认识和行为的急剧变化过程,把老虎的机智、勇敢写得惟妙惟肖。

开始它只敢“往来视之”,对驴的能耐产生怀疑;第二步就“近出前后”,靠近观察;第三步是再近一些,并发出挑衅性的动作,诱敌出击;当黔驴技穷之时,它“因喜”并作出“技止此耳”的判断,随即果断地发起攻击。

文末“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三句将威猛的虎王栩栩如生地勾画出来。

5.结构图解驴 虎黔之驴⎩⎪⎨⎪⎧惧驴:庞然大物 —— 以为神识驴:一鸣 —— 甚怒戏驴:蹄之 —— 喜,计之吃驴:技穷 —— 断喉尽肉 (外强中干) (机智勇敢)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1. 学习23课《黔之驴》、24课《诗词五首》2. 第六单元检测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1. 学习23课《黔之驴》、24课《诗词五首》2. 第六单元检测二. 重点1. 掌握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2. 了解《黔之驴》一文的寓义和成语“黔驴技穷”的意思3. 掌握诗词五首中的重点句和所表达的情感23课《黔之驴》(一)文学常识作者柳宗元,唐代著名文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他创作的“古文”包括论说、寓言、传记、山水游记、诗赋等,有很多是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的作品。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作品,包括诗文两部分,文的成就大于诗,他的寓言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实,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以寄寓哲理或表达政治见解,代表作《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组合成的《三戒》,通过麋、驴、鼠三种物态的描绘,反映现实形象生动,语言犀利,篇幅虽短,而波澜起伏,“黔之驴”是贵州一带的驴子,借驴为喻,讽刺不自量力,自取灭亡的恶人。

(二)基础知识1. 生字注音ku ī y ìn h ài sh ì d ùn xi á y ǐ窥. 慭.慭然 虎大骇. 噬. 远遁. 益狎. 荡倚.冲冒 li áng h ǎn跳踉.2. 解释词语(词类活用)船.载以入:用船,名词作状语。

蹄.之:踢。

名词作动词。

稍近.:靠近,接近。

形容词作动词。

尽.其肉:吃尽,吃完。

副词作动词。

(多义词)益⎪⎩⎪⎨⎧∙∙狎:更加益习其声:渐渐地益 则⎪⎩⎪⎨⎧∙∙难者亦易矣:就则为之,无可用:却则至 (生词语)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窥:偷看骇:惊惧遁:逃走跳踉:跳跃:虎怒吼狎:亲近而不庄重(成语)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后多用来形容表面上强大而实际上很虚弱的东西。

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本领也用完了。

黔驴之技: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三)文章中心《黔之驴》这则寓言通过老虎吃掉庞大驴子的故事,讽刺了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故事还启示人们:那些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24.《诗词五首》龟虽寿(一)文常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龟虽寿》是曹操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四章,这首诗是曹操诗歌中的名篇。

作者在诗中抒发了不服老,不信天,奋发有为,老当益壮的雄心壮志。

(二)名句及解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译文:千里马来卧槽枥,鸿志仍在驰千里,刚烈之人到晚年,雄心壮志永不止。

这四句表达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是全诗的核心。

石壕吏(一)文常作者杜甫,字子美,唐朝著名大诗人,后人称之为“诗圣”。

杜甫诗现存1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成为唐代社会的形象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组诗“三吏”“三别”就是他的代表作。

《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全诗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人民的苦难。

(二)重点句(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这是一组对偶句,用“呼、啼、怒、苦”形象写出一方如狼似虎,一方哀婉可怜。

(2)“三男邺城戍”——说明兵役之苛酷;“二男新战死”——可见战争之惨烈。

(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作者的心被老妪一家人悲惨遭遇所牵动,以致深夜未合眼,而天明登程的沉痛心境也沛然可感了。

相见欢(一)文常作者李煜,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最后一个君主,又称南唐后主,或李后主。

公元962年他即位时,北方赵匡胤已代周建立了宋(北宋)且国势强盛,而南唐却日益不振,李煜又沉溺于诗赋、声、色之中,公元975年南唐被宋所灭,《相见欢》就是他被囚时所作的。

“相见欢”是词牌名,作者在词中以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自己难以言状的离愁别恨。

(二)名句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句中暗用丝作喻体,离愁之萦绕心头,如丝之千头万绪,但丝还可以用快刀斩断,而离愁却无法割断;乱丝还可以理顺,而离愁却愈理愈乱。

极言离愁之纷乱,繁杂。

这几句深刻、细腻地刻画出作者的矛盾心理和无法排遣的苦衷。

2.“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是什么滋味呢?是悔?是恨?真是无言以状。

观书有感(一)文常作者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观书有感》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二)名句及解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在前两句写景基础上的议论,一问一答,问“那方塘怎么会这样清澈”答“因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揭示出“方塘”是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才永不枯竭,永远浑而且“清”,暗含哲理: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清平乐·村居(一)文常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清平乐”是词牌名。

“村居”是词目名,即词的标题。

本词是作者隐居带湖期间写的。

主题是写农家恬静舒适的生活和怡然自乐的情趣。

(二)名词: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三儿幼小天真,故只是任意地调皮玩耍;躺在河边剥取莲蓬。

这句诗表现了小儿活泼可爱的情状,充满爱怜之情。

“亡赖”即“无赖”,字面上是“无所凭依”之意,本指“没有才能”“不中用”后特指撒泼放刁的行为,这里是贬词褒用,是顽皮,淘气之意。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一. 基础知识1. 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一厝.(cuò)朔东B. 可远观而不可亵.(xiâ)玩焉C. 河曲智叟亡.(wáng)以应D. 濯.(zhuó)清涟而不妖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A. 且焉.置土石焉B.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C. 可以调.素琴调D. 陶后解.有闻解E. 半亩方塘一鉴.开鉴F. 最喜小儿亡赖..亡赖G. 烈士..暮年烈士3. 对句子大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大意: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慢地玩弄它。

B.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大意: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C.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大意:室内一起谈笑的是知识渊博的学者,相互往来的没有无知的。

D. 孔子云:何陋之有?大意:孔子说:难道不简陋吗?4. 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C. 问渠那得清如许。

D. 无丝竹之乱耳。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力拉崩倒之声。

..。

B. 中间C. 乃不知有汉,无论...甚蕃。

..魏晋。

D.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6. 对几首古代诗词的作者、朝代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相见欢》李煜唐代B.《龟虽寿》曹操东汉末年C.《观书有感》朱熹清代D.《石壕吏》辛弃疾唐代7. 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A. 无言独上酒楼,月如钓。

()B.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C.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8. 用原文回答。

(1)《爱莲说》一文主旨句是什么?答:(2)《爱莲说》一文中以花喻人,暗喻君子不为世俗间追名逐利所污染的句子是什么?答:(3)写出《陋室铭》中描写陋室清新幽雅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答:(4)《陋室铭》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答:9. 背诵默写古代诗词(1)老骥伏枥, ;烈士暮年 (曹操《龟虽寿》)(2)夜久语声绝, 。

(杜甫《石壕吏》)(3)问渠那得清如许, 。

(朱熹《观书有感》)(4) ,白发谁家翁媪?(辛弃疾《清平乐》)二. 阅读(一)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士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 写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意思。

① 惩.山北之塞( ) ② 寒暑易.节( ) ③ 始一反.焉( ) 2. 比较下面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按要求填空。

① ⎪⎩⎪⎨⎧∙∙尾之投诸渤海北之隐土 ② ⎪⎩⎪⎨⎧∙∙焉始一反置土石焉且组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

组中加点字的意思不同。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译文:4. 用原文回答问题。

(1)愚公要移山的原因是:(2)对愚公要移山众人的态度是 ;解决他的妻子提出的问题的方法是:(3)愚公移山非常艰难。

表现劳力少的语句是 ;表现工具简陋的语句是 ;表现路途遥远的语句是 。

(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 德馨 ② 鸿濡2.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A. 白色的琴宝贵的书B. 朴素的琴镀金的书C. 经常使用的琴金黄色的经书D. 不加装饰的琴指佛经3. 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是在于说明()A. 陋室简陋B. 陋室不陋C. 陋室不好D. 陋室很陋4.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山不/ 在高,有仙/ 则名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5. 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明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 用文中的语句填空。

“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都是“”。

7. 按下面的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2)点明主旨的句子:8.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B. 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C. 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D. 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志趣(三)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