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谷风讲课)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优秀课件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中的“见”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就没有 这种效果,为什么?
这两句把诗人的心境与环境融为一体,是“心 与境合”的高度概括。当诗人采菊与篱下时,偶一 抬头见到南山,山上的气息非常怡人,飞鸟结伴相 还,环境优美宁静,与诗人乐于隐居而悠然自得的 心境相吻合。
抒隐居之情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1.怎样理解“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 这两句诗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才
能加深理解。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 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 小吏,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 这里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也就代 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归隐田 园,虽说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了这样的烦扰, 所以说“而无车马喧”。至于“心远地自偏”,实 际上是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 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 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 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参考译文: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
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
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
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
簪。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写出了“春 望”所见,一个“春”字表明了季节时令,一个 “破”字写出了国都战争离乱的残破之景,令人怵 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长安城 之景,令人满目萧然,为全诗渲染了 悲凉 的气氛。 “国破”与“城春”意思相反,诗人却在此对举, 从而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正是这种别具匠心的艺 术安排,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精美课件
课文导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王昌龄)
葡桃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 王翰)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
飞鸟,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那样悠然自在!
布置作业
背诵并正确默写这首古诗。
第六单元 ·第二十四课
春望
课文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
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
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 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 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 赏名作之境界。
布置作业
背诵并正确默写这首古诗。
第六单元 · 第二十四课
赤壁
课文导入
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
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 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
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
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 ”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 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 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
爱国之情。
布置作业
背诵并正确默写这首古诗。
第六单元 ·第二十四课
雁门太守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 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 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 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 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 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 你的理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这里形容不经意的样 子。 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
“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作 “望”。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 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 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金 ·元好问《论诗》绝句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 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 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 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 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 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 ,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 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 五言律诗--《春望》。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相与:结伴。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
《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还”意思是天色晚 了,鸟尚且会“知还”,人当然更应该“迷途知 返”。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是出于生物的 本性;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应顺应自然之理, 生与大自然同生,死与大自然同体。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合作探究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 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 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 -- 是政治、经济、文 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 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 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 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 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优质课件
24 诗词五首
R·八年级上册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纷繁复杂的感情、博 大精深的思想,深邃悠远的意境、精彩优美的 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 一起来欣赏这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
诗,是中国古代文艺文字的总称。汉代以后
《诗》则专指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 经》,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由此而专指 于散文相对的韵文形式。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很不起眼的折戟写
起,有何作用?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 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 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其实是借题发挥。
2.怎样理解一、二两句诗?
这两句诗叙史点题, 含蓄委婉的表达出诗人 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3.诗中三、四句是实写还是虚写?这样写 的目的是什么?说说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
句句景语皆情语。昔日繁华的长安,竟被毁到 残破不堪的地步,实在令作者痛彻心扉。首联在内 容上交代了写作背景,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颔联在上联描写的基础上,运用了拟人的修
辞方法,抒发了对离别的伤感,字字痛彻心扉, 悲伤之情跃然纸上。
3.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移情于物,因感时伤怀,思家之苦,即
【句解】 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垣,城垣就要被
摧垮。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日光照在铠甲上,闪烁着金光。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即胭脂,色深红。形容战场血迹。
【句解】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
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抵达。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天寒霜降,战鼓声 沉闷而不响亮。
“东篱”则象征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 品格。而“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 都显然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陶渊明以其高洁 的情怀、悠然的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忘, 怡然自乐。
R·八年级上册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纷繁复杂的感情、博 大精深的思想,深邃悠远的意境、精彩优美的 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 一起来欣赏这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
诗,是中国古代文艺文字的总称。汉代以后
《诗》则专指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 经》,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由此而专指 于散文相对的韵文形式。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很不起眼的折戟写
起,有何作用?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 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 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其实是借题发挥。
2.怎样理解一、二两句诗?
这两句诗叙史点题, 含蓄委婉的表达出诗人 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3.诗中三、四句是实写还是虚写?这样写 的目的是什么?说说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
句句景语皆情语。昔日繁华的长安,竟被毁到 残破不堪的地步,实在令作者痛彻心扉。首联在内 容上交代了写作背景,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颔联在上联描写的基础上,运用了拟人的修
辞方法,抒发了对离别的伤感,字字痛彻心扉, 悲伤之情跃然纸上。
3.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移情于物,因感时伤怀,思家之苦,即
【句解】 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垣,城垣就要被
摧垮。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日光照在铠甲上,闪烁着金光。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即胭脂,色深红。形容战场血迹。
【句解】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
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抵达。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天寒霜降,战鼓声 沉闷而不响亮。
“东篱”则象征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 品格。而“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 都显然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陶渊明以其高洁 的情怀、悠然的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忘, 怡然自乐。
2018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 诗词五首》精品课件
“黑云压城城欲摧”,点明了战争的危急形势 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乌云重重压下 想要把城墙摧垮。极力渲染了大军压境的紧张 气氛。 诗人运用比喻和夸张,描写鏖战之前敌我双 方的军威和声势。同时,这“黑云”与“金 鳞”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 中浓艳得如紫色。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接连三月不熄,此时一封家书就可 抵上万金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头上的白发严重脱落,简直就要插不上 玉簪了。
讲授新课
【诗歌注释】
白 头 搔 更 短 , 浑 欲 不 胜 簪 。
烽 火 连 三 月 , 家 书 抵 万 金 。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 ,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 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 转的鸟鸣都害怕。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 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 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 ,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 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 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 和悲壮。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 深夜里,部队行进在易水河边,寒风卷动着红旗。浓霜湿透 了鼓皮,低沉的鼓声在四周回荡。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中“半卷红旗”的作用。
“半卷红旗”是从侧面描写战况的景象,诗 人写这个景象是要表现一方面是风势很大, 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 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二、写作背景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 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 大的战争。从有关《雁门 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 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 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 年。李贺当时仅17岁。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全面版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juǎn zhòng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xié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读出情感:豪壮、慷慨、激昂
诗句赏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 2. 首联:写景又叙事,写敌我两军的态势。 前句: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 云”形容敌军的来势汹汹。 后句:用外貌描写和环境烘托,“甲光”一词与“黑云”相对,写守 城将士严阵以待,雄姿英发。
思想感情: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 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赤
壁
未销蚀的铁戟 兴感之由 是前朝之物 感慨咏叹 表现英雄无用武之 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告诫统治者不要有 侥幸心理
若非东风之便
历史将会改写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1.颈联:叙事写景,描写了援军到来的活动。 2.前句中“半卷”写出援军的悄然行军,“临易水”交代交 战地点。后句接着写双方的苦战。
3.“半卷”二字含义极为含蓄丰富。战斗从早到晚那样惨烈 ,可并没有因黑夜到来而停止。我军势弱,不能坐以待毙 ,而选择主动出击。 “半卷”,一是风大,红旗不能充分 展开,描写急行军的样子;二是为了隐蔽突袭,攻其不备 ,这也体现了我军的智慧。“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 又引用典故,显示出将要有一场悲壮的生死战:“风萧萧 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永别勇士荆轲的 场景历历如在目前,催人泪下。“声不起”三字,写天气 极寒,天冷霜重,鼓皮受潮,响声不大。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共60张PPT)
颔联写景,描绘了作者怎样的 见闻感受?从什么角度来写景?
一句写花,写所见,写时局; 一句写鸟,写所闻,写家事。诗 人以乐景写悲情,概括了忧伤国 事、恨别家人的深沉感情。
春望
颈联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 句,就是因为它能引起人的共鸣。 请你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烽火”句承上“感时”句,“家书”句承 上“恨别”句。诗意上下贯通,自然流畅; 感情波澜起伏,动人心魄。“连三月”, 可见战祸之长;“抵万 金”,极言家书难 得。在那年代,道出了人人心中所有的想 法,很自然,容易使人产生共鸣。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 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 义?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 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 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 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 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 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 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 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确:这里的“真意”是指诗人远 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 的乐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第1课时)课件
生难字词
【国】国都,指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 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抵】值,相当。 【浑】简直。【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簪】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首饰。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的随意自然,体现 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而“望”是有意而为之, 与恬淡闲适的心境不符。
主题概括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 写,表现了远离世俗生活的 悠闲自得的心境,表达了淡 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 的热爱。
结构图示
心远地自偏
饮酒(其五) 采取东篱下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 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 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 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 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 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 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
内心恬淡 热爱自然
日夕佳、飞鸟还 人生真谛
情物 景我 相两 融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者档案
杜甫(712-770),字 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 他杜少陵。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他的诗篇似一面镜子, 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 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因此,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 他本人也被尊为“诗圣”。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 诗词五首》ppt课件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 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 五首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 是汉魏以来继承抒情言志传统 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 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 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 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 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 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 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 散文首推《桃花源记》。
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 名其居室为“人境庐”诗集为《人 境庐诗草》,即取陶渊明诗意为名。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尔:这样。
二句承上两句设问设答。因为 “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 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同居于偏 僻地区。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 感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南山:庐山。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1、临:动词,抵达。 2、声不起:指鼓声低沉。
译: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 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 声低沉。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黄金台:燕昭王招纳贤士筑的台。 2、玉龙:宝剑的代称。
译: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 手执宝剑甘愿为他血战到死!
这首诗中,景、情、理三者巧妙结 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具有很强的 艺术魅力。
听读 全诗,想 想这首诗 讲了几层 意思,分 别写的是 什么?
1至4句为第 一层,讲作者 因为能够超脱 现实纷扰,有 高尚的精神境 界,所以觉得 所在的地方也 偏僻幽静了。
5至10句 为第二层, 说明欣赏美 丽的自然景 物,能获得 无限的意趣。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 田园生活。真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 生真谛。辨:辨识。忘言:不知怎样 用言语表达。
学期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24课:《诗词五首》课件 1
否是 消极避世,想以死来摆脱困境? ①环境优美,十分和平,与黑暗 现实不同,这里没有战乱,没有生离 死别;词人饱读诗书、满腹才华,渴 望在这个仙境里得到施展,实现理想。 ②她的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 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赏析词句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 舞。”描绘出一幅仙境一般的壮丽景 色。这里,“星河”,即银河。意思 是说,天空连接着那象波浪一样翻滚 的云霞,这些云霞又是和晨雾连在一 起,显得曙色朦胧。而透过云雾远远 望去,银河中波涛汹涌,象要使整条 河翻转过来似的。河中许许多多帆船 在滚滚的大浪中颠扑,风帆摆动得象 在银河中起舞一样。
“仿佛梦魂归帝所”“帝所”,指 天帝居住的宫殿。其实,这是人们在 经历了千辛万苦后所希望和追求的美 好前途。而她之所以梦回“帝所”, 是有其思想根源的。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她听着天帝在对她说话,殷勤地问她 要回到哪里去?李清照南渡以来,一 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 了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 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作者这么写, 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已把天 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讥讽 了黑暗的现实社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生活中若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一样。 32、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 33、空想会想出很多绝妙的主意,但却办不成任何事情。 34、不大可能的事也许今天实现,根本不可能的事也许明天会实现。 35、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36、失败者任其失败,成功者创造成功。 37、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38、天助自助者,你要你就能。 39、我自信,故我成功;我行,我一定能行。 40、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41、从现在开始,不要未语泪先流。 42、造物之前,必先造人。 43、富人靠资本赚钱,穷人靠知识致富。 44、顾客后还有顾客,服务的开始才是销售的开始。 45、生活犹如万花筒,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相依相随,无须过于在意,人生如梦看淡一切,看淡曾经的伤痛,好好珍惜自己、善待自己。 46、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4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48、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49、如梦醒来,暮色已降,豁然开朗,欣然归家。痴幻也好,感悟也罢,在这青春的飞扬的年华,亦是一份收获。犹思“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更加灿烂。 50、人活着要呼吸。呼者,出一口气;吸者,争一口气。 51、如果我不坚强,那就等着别人来嘲笑。 52、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 53、希望是厄运的忠实的姐妹。 54、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55、领导的速度决定团队的效率。 56、成功与不成功之间有时距离很短只要后者再向前几步。 57、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58、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誉就很难挽回。 59、不要说你不会做!你是个人你就会做! 60、生活本没有导演,但我们每个人都像演员一样,为了合乎剧情而认真地表演着。
赏析词句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 舞。”描绘出一幅仙境一般的壮丽景 色。这里,“星河”,即银河。意思 是说,天空连接着那象波浪一样翻滚 的云霞,这些云霞又是和晨雾连在一 起,显得曙色朦胧。而透过云雾远远 望去,银河中波涛汹涌,象要使整条 河翻转过来似的。河中许许多多帆船 在滚滚的大浪中颠扑,风帆摆动得象 在银河中起舞一样。
“仿佛梦魂归帝所”“帝所”,指 天帝居住的宫殿。其实,这是人们在 经历了千辛万苦后所希望和追求的美 好前途。而她之所以梦回“帝所”, 是有其思想根源的。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她听着天帝在对她说话,殷勤地问她 要回到哪里去?李清照南渡以来,一 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 了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 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作者这么写, 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已把天 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讥讽 了黑暗的现实社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生活中若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一样。 32、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 33、空想会想出很多绝妙的主意,但却办不成任何事情。 34、不大可能的事也许今天实现,根本不可能的事也许明天会实现。 35、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36、失败者任其失败,成功者创造成功。 37、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38、天助自助者,你要你就能。 39、我自信,故我成功;我行,我一定能行。 40、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41、从现在开始,不要未语泪先流。 42、造物之前,必先造人。 43、富人靠资本赚钱,穷人靠知识致富。 44、顾客后还有顾客,服务的开始才是销售的开始。 45、生活犹如万花筒,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相依相随,无须过于在意,人生如梦看淡一切,看淡曾经的伤痛,好好珍惜自己、善待自己。 46、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4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48、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49、如梦醒来,暮色已降,豁然开朗,欣然归家。痴幻也好,感悟也罢,在这青春的飞扬的年华,亦是一份收获。犹思“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更加灿烂。 50、人活着要呼吸。呼者,出一口气;吸者,争一口气。 51、如果我不坚强,那就等着别人来嘲笑。 52、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 53、希望是厄运的忠实的姐妹。 54、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55、领导的速度决定团队的效率。 56、成功与不成功之间有时距离很短只要后者再向前几步。 57、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58、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誉就很难挽回。 59、不要说你不会做!你是个人你就会做! 60、生活本没有导演,但我们每个人都像演员一样,为了合乎剧情而认真地表演着。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 诗词五首 (共58张PPT)
小乔就只能永远锁在铜雀台了。
精析:生发议论,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形势的演
变,而是通过写东
渔 家 傲 天接云涛 连晓雾,星 河 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 帝 所,闻 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 诗谩有 惊人句。 九 万 里风鹏 正举。风休 住,蓬 舟吹取三山去!
天接云涛 连晓雾,星 河 欲转千帆舞。 翻译:漫天云涛汹涌翻滚,晨雾弥漫飘移,银河 流转(天快亮了),像千帆如梭逐浪飘。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闻讯后前往投奔,中途
被叛军抓住,押送到长安,在长安过了半年多的俘虏生活;因 他官卑职低,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杜甫乘机逃离长安, 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所在地——凤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所写,它集中表达了诗人 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雁门太守行》李贺生活的年代是唐代中期,藩镇叛乱
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翻译:感伤国家时局,看见花朵而落泪,悲恨亲 人离散,听到鸟啼也感到心乱。 精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花鸟以感情, 移情于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 批判了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精析: 这三句写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
天帝,天帝询问自己的去向。 上阕: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并展 开雄奇的想象,写了自己在梦中拜见天帝的情景。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 惊人句。 翻译:我回答天帝说:路途遥远而时光易逝,学作诗,
徒然有惊人的妙句。
精析: “路长”“日暮”写出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
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3.(湖北荆州中考,T9)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 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
部编(统编)版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第1课时)课件【精品】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3. 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 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 朝廷的决心。
34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4.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 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 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 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5
写作背景
陶渊明的组诗《饮酒二十首》并不是酒后遣兴 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 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 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第二十首诗中写道“但恨 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陶渊明的时代,是门阀士族的时代,政治黑暗,官 场腐败,且易招来杀身之祸,他痛感世道的险恶, 生活的艰辛,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终于在义熙元 年(405年),他四十一岁时,当了八十余日的彭 泽令后弃官归隐,长归园田,不再出仕,亲执耒耜, 躬自劳作。
去应酬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
幽静远邈。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
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
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
言。
8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第1至4句为第一层, 作 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 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 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38
随堂测试
3.选出对《春望》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感情强烈, 情景兼具, 含蓄蕴 藉, 耐人寻味。 B. 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 人烟稀少, 草木 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 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颔 联借对花鸟的感觉, 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 得淋漓尽致。 C. 这首诗的颈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 家书时欣喜愉悦之情, 尾联则写出了诗人忧愤之深。 D. 全诗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 保家卫国的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 田园生活。真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 生真谛。辨:辨别,说明。忘言:不 知怎样用言语表达。
诗人在大自然启迪下,已领悟到 人生的真意,又何须用语言表达。
沐风课教
11
3.“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真意”指什 么?
人的自然本性。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 、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 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 如止水,如明镜。大自然的纯真意 趣投映到作者心里,自己的感受也 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 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刚要把它说出来 ,却已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了。
2、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 悠然欣赏,写出作者心情的闲适、恬静和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表现作者归隐自洁、 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沐风课教
14
①本诗中表现境与意会,情与景会,物我 皆忘,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的名句是:
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
名其居室为“人境庐”,诗集为《人
境庐诗草》,即取陶渊明诗意为名。
沐风课教
6
1.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 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
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 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
沐风课教
7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尔:这样。
二句承上两句,自问自答。
因为“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
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
同居于偏僻地区。诗人摆脱尘
俗烦扰后的感受。
沐风课教
8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表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只有超凡脱 俗的无所挂碍,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 ,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 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 己超凡脱俗的悠然。”是心与自然的会意 和亲近,物我合一,表现诗人超脱尘世, 热爱自然的情趣。
沐风课教
9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南山的气象。还:飞回巢。写南山 Nhomakorabea妙的晚景。
《归去来兮辞》“鸟倦飞而知还” 意思是天色晚了,鸟尚且会“知还”, 人当然更应该“迷途知返”。飞鸟晨出 夕还,眷恋山林,是出于生物的本性; 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应顺应自然之理, 生与大自然同生,沐死风课教与大自然同体。 10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 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 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沐风课教
17
杜
甫 杜甫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诗
简 “三吏”“三别”皆被传诵,作品
汇为《杜工部集》。
他善于表现重大的主题,也
介
善于描写细小的事物,题材是多
方面的。无论五言、七言、古体、
沐风课教
12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只要心境旷远,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保留一颗远离俗 世的心,就不会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受到世俗的干扰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写景名句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揭示主旨
————————
沐风课教
13
1、《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沐风课教
4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熟读诗歌 初解诗意
我的房屋建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无车马喧嚣的烦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你问我怎么能这样?精神远离尘世,超脱世俗,心志高远,所以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
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
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
《饮酒》。
沐风课教
2
关于本诗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 十首,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初酒后即兴 之作,实际是借“饮酒”之题表达醉 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这里选的 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沐风课教
3
饮 酒 (其五) 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②表现作者对权位名利否定的语句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沐风?课教心远地自偏。 15
他是谁?
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 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
实,故被誉为“诗史”
沐风课教
16
作者简介: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 (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 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 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 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 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 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漂泊鄂、 湘一带,贫病而死。
饮酒
陶渊明
沐风课教
1
陶渊明(365-427),一名
潜,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
柳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
人。29岁时出仕,任江州祭酒,
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
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
的生活。41岁再出为彭泽令,八
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
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
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近体,都特别出色,又能融合前
人艺术的各种长处,形成了自己
“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杜甫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所
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对后世
的影响是深远的。
沐风课教
18
春望
时代背景介绍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年 (756年) 八月,杜甫从鄜 (fū) 州 (现
在陕西富县) 前往灵武 (现在属宁夏) 投奔肃宗,途中为叛
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沐风课教
19
自学目标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 (公元575年) 三月杜甫在长安 时所作。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 叛军俘获,带回长安。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居所自然也就偏远。
在东篱附近采摘野菊,悠然自得地欣赏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回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谛,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用语言表达。
沐风课教
5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而:却。车马喧:喻世俗交往的打 扰。诗人身居尘世,却不受尘俗的 烦扰。